热门资讯 点击: 2012-09-15
2017江苏政府工作报告
江苏省人民政府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2月6日在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省长石泰峰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紧紧围绕“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全省地区生产总值7.6万亿元,增长7.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21亿元,同口径增长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6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8.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3%;节能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保障改善民生十项实事全面完成。
(一)突出抓好五大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制定实施“1+5+1”政策意见,综合运用市场化和法治化手段,有力有效落实“三去一降一补”各项重点任务。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全年压减煤炭产能818万吨、钢铁产能580万吨、水泥产能512万吨、平板玻璃产能300万重量箱,化解船舶产能330万载重吨。对房地产市场分城分类调控,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
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
注重发挥资本市场作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下降0.76个百分点,发行政府债券4512亿元,到期政府债务全部置换为政府债券,年均节省利息支出150多亿元。两次出台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政策意见,直接降低企业成本1070亿元。加大补短板力度,启动实施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等五大领域200个补短板项目,完成投资4000亿元以上。
(二)积极扩大有效需求,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定向施策、精准发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进一步加大有效投入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5%,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4.8%,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制定实施促进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意见,民间投资增长6.8%,增幅高于全国3.6个百分点。实施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等政策,强化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要素保障,实体经济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达到1.05万亿元,增长10%。大力实施智慧信息、健康养老等六大消费工程,培育壮大网络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9%,其中限额以上网上零售额增长44.8%,旅游业总收入突破万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2%。制定落实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政策措施,大力实施“优进优出”行动计划,进出口总额3.36万亿元,其中出口2.1万亿元,对外贸易实现难中有进、稳中提质。
(三)强化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深入推进“一中心”“一基地”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全社会研发投入1985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占8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1.1万家,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研发机构,省级以上众创空间384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8.5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一。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八大工程,支持企业制造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开展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建设,累计创建309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10.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1.5%。大力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和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1%,提高1.5个百分点。成功举办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和世界智能制造大会。
(四)切实加强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启动实施“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更大力度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大气治理重点工程,PM2.5平均浓度下降12.1%,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
3.4个百分点。圆满完成G20杭州峰会空气质量保障任务。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104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Ⅲ比例提高9.9个百分点,太湖流域连续九年实现“两个确保”。出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建立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积极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7%以上。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林木覆盖率达到22.8%。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机制,突出抓好化工园区专项整治,积极配合中央环境保护督察,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力度,制定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出台与污染物排放总量直接挂钩的财政政策,水环境资源“双向补偿”制度不断完善,生态红线管控、区域发展战略环评等重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
(五)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明显增强。“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193项,审批时限压缩到法定时间的50%以下。建立省市县标准统一的权力清单,“江苏12345在线”正式启动,政务服务“一张网”上线试运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和个体工商户“两证合一”全面推行,新登记企业数、注册资本分别增长30.4%和45.2%,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5%。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制定落实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政策措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入库项目实现全覆盖,累计吸引社会资本1896亿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序展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取得新进展,大病保险制度不断完善。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工程设计咨询建造和装备制造走出去,新增对外投资项目1067个、中方协议投资额142亿美元。实施“八聚焦八提升”行动计划,实际利用外资245.2亿美元。建立开发区综合评价发布和动态管理机制,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各类开放载体功能进一步提升。
(六)持续加大统筹力度,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12项试点任务有序展开,城镇化率达到67.7%。克服连续降雨等自然灾害影响,粮食总产693.2亿斤。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完成1.5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100公里,新解决211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有序推进,“两权”抵押贷款国家级试点顺利开展。深入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双提升”行动,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出台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规划,沿江地区融合发展、特色发展步伐加快。全面实施支持苏北发展的新一轮政策措施,认真落实沿海地区发展各项任务,加快培育沿东陇海线经济带新增长极,制定出台全面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意见,支持连云港沿海新型临港产业基地建设。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深入推进,省际合作取得新进展,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工作取得新成效。
(七)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切实增加民生投入,全省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民生保障,省级财政民生支出比重达到80%。深入落实促进居民增收政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152元和17606元。坚持促进就业和支持创业并举,城镇新增就业143.2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年末总体就业率达到96.9%,分流安置去产能职工2.4万人,扶持城乡劳动者自主创业22.8万人。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上调6.9%,城镇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新农合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6%以上。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法律援助范围延伸至低收入人群。深入开展教育综合改革,基础教育质量有新提升,高水平大学建设启动实施,教育公平有新进展。“健康江苏”建设扎实推进,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取得新成效,分级诊疗制度加快实施,基层诊疗人次占诊疗总数的比重达到60%。全面两孩政策平稳有序推进。促进医养融合对接,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进一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基本建成。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得到加强,全民阅读促进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我省体育健儿在里约奥运会和残奥会取得优异成绩。大力实施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76.8万农村低收入人口人均收入提高到6000元。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棚户区(危旧房)和城中村改造27.4万套、基本建成27.5万套。
全面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不断深化,“七五”普法规划全面启动,信访工作扎实开展,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工作得到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稳妥处置靖江德桥化工仓储“4·22”火灾事故。全力抵御太湖流域性、长江区域性特大洪水,积极抗击盐城“6·23”特大龙卷风冰雹灾害,受灾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慈善事业取得新进步,民族、宗教、外事、对台事务、港澳、侨务工作取得新成效。扎实开展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双拥共建、优抚安置,军民融合式发展深入推进,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
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543件、省政协提案587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1项,制定、修改、废止政府规章5项。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加大“四风”问题监督检查力度,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强化行政问责,政府运行效率进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驻苏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人民警察,表示崇高敬意!向关心和支持江苏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突出,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实体经济困难较多,有效需求增长乏力,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房地产、金融等领域潜在风险增加。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形势严峻,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还存在较多问题。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一些政府公务人员法治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还不强,“四风”和腐败问题仍有发生。在整治“地条钢”工作中,存在部署落实不到位、执行政策不严格等情况。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16年萍乡市市直单位拟遴选公务员公示
2016年萍乡市市直单位拟遴选公务员公示
经过笔试、面试、体检、考察等程序,拟遴选以下同志,现向社会公示一周,时间从2017年1月10日起至2017年1月16日止。具体人员见下表:
《萍乡市2016年度市直单位拟遴选公务员公示》
监督举报电话:0799-6832608;0799-6835158。
附件:2016年度萍乡市市直单位拟遴选公务员公示.xls.xls
萍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7年1月10日
2017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7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6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们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山东省委决策部署,开拓创新,埋头苦干,顺利完成省人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任务。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山东全年生产总值6.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60亿元,同口径增长
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农村居民人均增长7.9%;城镇新增就业121万人;对外收支继续保持较大顺差;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
(一)“三去一降一补”取得明显进展。完成270万吨生铁、270万吨粗钢去产能任务。淘汰煤炭产能1960万吨,完成年度计划的120.6%。地炼企业拆除落后生产设施1940万吨。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到98.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31.1%。商品房去化周期降至合理区间。新增上市公司17家。股票、债券直接融资5794.7亿元,增长2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4%,比全国低1.8个百分点。综合施策为企业减负600多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8.7万元,比去年提高3.2万元。脱贫攻坚、农业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补短板工作得到加强。
(二)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2016年,山东实有市场主体增至710万户,列各省市第二位。山东企业数量增加27.4%,出口企业增加23.2%。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3%。全国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79家,省级技术中心达到1524家。粮食总产940亿斤,46个农业转型升级方案出台实施,农业“新六产”带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建成京东县级服务站99个、阿里淘宝县62个、村淘服务站2800个。22个工业行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动能保持较好增长势头。工业技改投资1.5万亿元,总量全国第一。首届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上,全国获金奖作品9件,其中山东4件。山东企业在全国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中数量最多。教育、研发、文化、信息、金融、健康、养老等产业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增长18%。旅游消费总额突破8000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
7.3:45.4:47.3,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实现历史性转变。
(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削减省级权力事项227项,59个省直部门编制公布公共服务事项目录,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取消。山东政务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互联互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到40%以上,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全国领先。省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基本完成,省属一级企业全部实现股权多元化。财税体制改革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省级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达到66.6%。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落地率全国最高。
山东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步伐加快,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数量翻了一番以上。农信社银行化改革全面完成,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改革试点稳步推进,首家民营银行获批筹建。青岛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和去行政化改革全面推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开始实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取消药品加成,实行新的编制、人事、薪酬管理办法。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基本建立。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入,违规建购房整改基本完成,收回资金61亿元。律师制度改革、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改革和社区矫正标准化试点稳步推进。
(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货物进出口总额15466.5亿元,增长3.5%,比全国高4.4个百分点,增幅在全国外贸前十省市中位居第一。实际开展出口业务企业新增7833家,创造出口544.3亿元,拉动全省出口增长6.1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提高到63.1%。加工贸易“委托设计+自主品牌”出口比重达到20.2%。{2017萍乡市政府工作报告}.
实际利用外资1110.7亿元,增长9.8%,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新增63个。实际对外投资862.3亿元,增长1.4倍,其中境外并购中方投资额增长2.8倍。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洲际直航实现零的突破,一年开通5条航线。
(五)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绩。300多万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待遇得到落实,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0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9%。住房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生产、交通管理等政府服务和监督延伸到乡镇,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新农村建设提档升级。
农村垃圾清理、清洁饮水、客运班车基本普及,新建房屋一律按7级烈度抗震设防。开工老旧住宅小区整治项目1727个,惠及85万户居民。棚户区改造53万套,货币化安置率达到55.9%。开工改造农村危房5万户。完成401万户农村厕所无害化改造,达到原定任务的2倍。拥有取暖设备的农村住户比重提高到83%。散煤清洁燃烧试点取得明显进展。“两区一圈一带”战略深入实施,德州、聊城、东营、滨州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鲁南高铁、潍莱高铁开工建设,济青高铁、石济客专等项目扎实推进,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新增362公里。全省首条地铁青岛3号线通车运营。
(六)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750亿元,其中民生支出占到78.9%。精准扶贫成效明显,全省脱贫151万人,超额完成年度目标。连续第五年提高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增加6.5%以上。城乡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全面两孩政策平稳实施,出生人口性别比值下降1.7个点。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产科床位增长20.5%。政府出资为1133名听障儿童植入人工耳蜗。平安山东、食安山东建设不断加强,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安全生产总体平稳。完成6207公里普通国省道和2.95万公里县乡路安全隐患治理。提前一年半完成2929处油气管道隐患整治。
(七)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中小学德育教育全面加强。新建改建学校1830所,新聘教师7.5万人,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得到缓解。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地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职业教育学徒制试点进展顺利。科技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在科研立项、项目评价、奖励制度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全面启动。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步入世界同领域先进行列,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挂牌成立,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落地我省。部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实质性整合。全省文化产业投资3303.7亿元,增长18%。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创建,乡村文明行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广泛开展。文艺精品创作成果丰硕,5部电视剧获中国电视金鹰奖和单项提名奖。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竞技体育再创佳绩。民族团结进一步巩固,宗教工作取得新的进步。国防教育深入开展,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军政军民团结更加巩固。对口支援新疆、西藏、青海和扶贫协作重庆等地工作取得新成绩。
(八)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生态补偿制度和城际联防联控机制初步建立,主要大气污染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细颗粒物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13.2%,可吸入颗粒物下降8.4%,二氧化硫下降22.2%,二氧化氮下降7.3%。电力装机1.09亿千瓦,其中新能源占比14.4%。大力推进工业绿动力计划,节能降耗工作不断加强。省控重点河流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同比改善2.7%,氨氮平均浓度改善10.8%。平原区地下水位同比上升0.18米。采煤塌陷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综合治理效果明显。永久农田划定工作扎实开展。完成植树造林196万亩。
(九)法制政府建设成效显著。配合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和决定9件,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地方金融发展条例、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审议通过省政府规章九件。包括乡村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农村住房设防管理办法。严格执行人大制度地方性法规和决定决议。主动加强与政协的民主协商。认真听取民主党,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49件、政协提案787件。支持司法机关关口前移,依法主动化解社会矛盾,在征地拆迁、重点建设和知识产权等方面,出台实施系统举措。89.8%的县市区建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公有制、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加强与非公有制企业代表的联系与沟通。认真开展省直部门述职述廉和360度评价。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全省纪检监察机关立查案件26780件,党纪政纪处分27666人。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中共山东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努力奋进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全民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仅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各界人士,驻鲁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致以崇高敬意。向关心支持山东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地区行业企业走势持续分化。市场需求整体疲软。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增速放缓。企业名牌产品,高端产业比重依然较低。 群众生活还很困难。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教育,医疗,文化事业,公共服务与群众期望还有较大差距。煤炭消耗过多。主要大气污染排放量处于全国前位。水资源和土壤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下降缓慢。 银行不良贷款增速较快。各种金融风险不容忽视。一些政府工作人员法制观念淡薄,公共服务效率有待提高。各类隐形四风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腐败现象还时有发生。对上述问题我们应予以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积极予以解决。
二、2017年政府工作具体安排
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对于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竞争中走在前列,意义重大。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部署。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要求,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经济动能转换为牵引,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好今年工作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主基调。毫不动摇的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聚精会神的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保持战略定力,稳定社会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在稳的前提下,奋发有为。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沉着冷静,迎难而上。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
综合考虑各方多方面因素,建议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8%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贸易进出口保持稳定。居民消费品价格上涨3%左右。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节能减排降炭约束性指标。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效果,需要把握好以下指导原则: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全面提升两区一圈一带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现代海洋经济。探索高效经济发展新模式,强化省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西部经济龙企带建设。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生产生活绿色化,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内外需协调和外贸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进
一步提高双向开放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省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引导企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扩大有效的中高端供给,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2017萍乡市政府工作报告}.
从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着手,既补硬短板,也补软短板,也补制度短板。重点在提升人力资本,完善公共服务,科技创新,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坚决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运用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地方政府债券等方式,完善市场环境和机制,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进一步利用好政策性金融和开发性金融、积极融资和间接融资,全国性市场和区域性市场的社会融资功能。顺应消费升级新需求,扩大服务消费,培育更多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民间投资稳定增长,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生态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重点抓好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城中村和城边村原有居民市民化,两区通建农村地区市民化,广泛宣传并落实进城务工农民的土地经营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依法保持不变的政策。消除农民进城落户的后顾之忧。加快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进一步提升城乡公用设施服务水平。重点建设城市“十个”系统和农村“七改”工程。切实抓好产权市场建设,认真贯彻国家关于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对各种所有权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保护,坚决制止内部人控制和非公平交易,利益输送。下决心依法纠正一批侵犯企业产权的历史积案,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进一步完善以非公有制企业和商会协会的联系沟通机制。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弘扬企业家精神。积极主动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增强同风险赛跑的意识。加强对网络形态,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风险的跟踪监测。依法依规应对处理不良资产和债券违约,影子银行,集合理财,信托计划,互联网金融等方面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的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守住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高度重视公共安全,深入细致做好社会托底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提出的腾笼换鸟和凤凰涅槃的指示要求,进一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狠下功夫,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型。
(一)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动“新六产”发展。提高农民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收益,继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展绿色生产和粮食高产创建,确保粮食生产稳定。严守耕地红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计划和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好海洋牧场,扩大粮改市试点规模。适当调解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发展果菜茶,肉蛋奶高效特色农业。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强科技服务云平台建设。壮大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抓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完成节水灌溉工程面积300万亩。发展水肥一体化130万亩。基本完成南水北调续建配套工程。加快黄河水东调应急,引黄济青改扩建等工程建设。认真抓好防汛抗旱工作。
(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支持企业与国内外高效,科研院所合作,鼓励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积极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关键技术领域中试基地建设。支持济南数据科学中心发展。培育更多行业单项冠军。使更多小微企业成为有市场影响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推动科研院所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探索教育科研资源优化重组,支持省属主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融合发展。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培育一批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深入实施泰山学者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充分发挥各类人
才创业创新热情。吸引更多技术型技能型专家来鲁发展。建立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允许科研人员,医生和高校教师依规兼职兼薪。
(三)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严格执行安全环保农耗质量标准等法律法规。倒逼钢铁煤炭,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船舶,炼油,轮胎,化工等重点行业过剩产能退出。做好传统产业规划布局调整,尊重市场规律。引导设备利用率低的各类企业,积极进行产能调整。今年再压减生铁产能387万吨、粗钢280万吨、煤碳351万吨。推动济钢产能调整和山钢转型发展。统筹抓好煤炭企业改革重组,严厉打击制售地条钢等违法违规行为。灵活运用多种债务处理方式,稳妥实施兼并重组和破产清算。加快僵尸企业市场出清,认真做好去产能过程中职工安置工作。
(四)加快工业和服务业结构优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山东行动纲要,抓好工业转型升级中期评估结果应用。实施小微企业产业结构和治理结构融合升级战略。启动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培植壮大骨干企业。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推广。积极培育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工业设计,推广个性化定制、双配置建筑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化工企业进区入园。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建设智慧园区,引导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强化山东工业云平台线上服务,建设国家北斗导航数据山东分中心,开展23个服务业转型升级中期评估。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启动新一轮省级服务业重要改革试点。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康复器材产业,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推进全域旅游,加强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重视国际化和全国性会展。提升饭店业发展水平,促进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加强地质修复和地质公园建设。
(五)继续降低实体经济杠杆率。当前,我省经济总体杠杆率不高,但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部分市县政府债务可持续性不强。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推动工商企业降低杠杆率,严格管控政府性债务,同时也要对居民户债务过快增长的势头保持足够关注。必须进一步提高企业产销率,减少应收账款。鼓励企业开展对标学习,引进降本增效。减少物资消耗成本、销售管理财务等费用。引导企业增强资本金意识,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市场化、法制化的债转股。通过资本市场多种工具,提高资本金比率。通过技术创新,体制改革,管理完善,努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坚持分类调控,因城施策,重点推进非住宅和去化周期较长的城镇商品房去库存。支持合理自住购房,严格限制银行和社会资金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化解担保圈风险,采取系统措施。
(六)深入实施质量强省和品牌战略。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加快“山东标准”建设,更积极地参加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制定。逐行业制定质量提升计划,扩大“好品山东”区域品牌影响力。鼓励企业发展工匠精神。增强研发设计能力。创建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实施及开展品牌并购。加快培育一批国际知名自主品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企业、政府、社会各个方面一起努力,把青岛啤酒、东阿阿胶、宏济堂、德州扒鸡、周村烧饼等老字号的牌匾擦得锃亮;把海尔、海信、浪潮、张裕、重汽、如意等大品牌叫得更响;让烟台苹果、日照绿茶、金乡大蒜、滕州马铃薯、莱芜生姜、菏泽牡丹、沾化冬枣、肥城桃、黄河口大闸蟹等地理标志农产品卖得更好;还要花更大力气支持歌尔、豪迈、迪尚、红领、孚日、亚光、乖宝等众多成长型品牌在海内外闯出更大天地。
加快“山东标准”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国际知名自主品牌。
(七)深化经济领域重点改革。一是促进农业农村改革,继续开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抓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稳步实施农村集体产业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二是加快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积极稳妥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和省属国有企业员工持股试点。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负责人
萍乡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21日在萍乡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萍乡市市长陈卫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回顾“十一五”:共克时艰,成就辉煌
“十一五”时期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五年,也是我们万众一心、共克时艰、成就辉煌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与支持下,在“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城市转型,实现赶超跨越”主战略的引领下,全市上下成功抗击了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战胜了特大洪涝灾害,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十一五”时期的主要经济指标全部超额完成计划目标,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均超过全省平均增速,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20.39亿元,是2005年的2.28倍,年均增长14.0%;财政总收入64.1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年均增长22.5%。财政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12.3%和88.7%,比2005年分别提高1.9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居全省前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7.75亿元,是2005年的5.3倍,年均增长3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14亿元,是2005年的2.4倍,年均增长19.1%;外贸出口4.48亿美元,是2005年的13倍,年均增长67%;实际利用外资1.53亿美元,是2005年的2.24倍,年均增长1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82元,是2005年的1.83倍,年均增长12.8%;农民人均纯收入7105元,是2005年的1.81倍,年均增长12.6%。
(一)加速推进城市转型,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城市转型全面推进。争取到了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城市、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城市、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三张名片”,共争取国家和省级转型资金5.6亿元。制定了《萍乡市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构建了转型工作的体制和机制,有力推进了经济、生态、文化和社会转型。2010年,成功争取召开了省政府支持萍乡城市转型现场办公会,切实解决了制约转型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经济转型实现大突破。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结构调整获得突破性进展。传统产业不断提升,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十大接续替代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0.68亿元,同比增长23.45%,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74.9%。生态转型发生大变化。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协调推进,2007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2008年被评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2009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1.5%,基本完成“十一五”总目标;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2.54%,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9.57%,连续三年荣获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先进设区市。森林覆盖率达63.51%,比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荣获中国城市旅游竞争力暨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全国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社会转型取得大进步。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协调推进,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公众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先后荣获江西省卫生城市、江西省平安城市、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先进市、全国全省双拥模范城。民生工程连续两年列全省第一,社会建设考评位列全省第一。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成效显著。文化转型取得大发展。文化事业持续繁荣,城市转型动力不断增强。连续两届四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光荣称号,并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市和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市。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公共文化设施逐步健全。2010年,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等中央主流媒体共28次报道了我市城市转型的成效。城市转型使萍乡走上了一条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宽广之路。
(二)加速产业集聚和结构调整,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2010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7.9亿元,比2005年增长2.75倍,年均增长30.28%;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49.99亿元,比2005年增长4.03倍,年均增长38.1%;利税总额176.5亿元,比2005年增长6.99倍,年均增长51.5%;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414.39%,比2005年增加247.2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达801家,比2005年净增557户。连续七年获得全省工业贡献奖并保持全省各设区市
前三位。园区(基地)经济迅速壮大。“十一五”末,三个工业园区和三个产业基地总规划面积121平方公里,开发面积84平方公里,园区(基地)企业户数达543家。安源区被列为全省经济转型产业基地,湘东区被命名为“中国工业陶瓷之都”,萍乡陶瓷产业基地被列为省级民营科技园,芦溪县被命名为“国家电瓷产业化基地”,上栗县被命名为“中国烟花爆竹之乡”,莲花县工业园被列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园区,萍乡经济开发区成功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柱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煤化工及煤炭深加工、冶金行业、建材行业、机械行业和医药食品制造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195.34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85.7%,比2005年增长2.6倍,年均增长29.2%;完成主营业务收入902.14亿元,比2005年增长3.7倍,年均增长36.3%;完成利税总额150.82亿元,比2005年增长7.3倍,年均增长52.7%。民营经济支撑强劲。2010年民营经济组织达6.6万余户,比2005年净增2万户。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比上年净增近100户,私营企业净增1000余户,个体工商户净增1万余户。2010年,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4.05亿元,占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9.9%,对全市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92.4%。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五年累计引进内资396.0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29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3.42亿美元。2010年,全市现汇进资8100万美元,比2005年增长2.12倍;引进省外资金140亿元,比2005年增长3.34倍。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胜利完成了全市47户市属国有工业企业的改制,38850名职工全面实现社会化管理,36户非工口国有企业改制全部完成;完成了萍矿社区移交工作;改革工作稳中求快,没有出现一例因国企改革越级上访的事件。
(三)加速推进项目建设,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四个对接”实现重大突破。引进央企、民企、科企、外企485家,投资总额772亿元。国电、华能、中信、中化、中材、中建材、中石油、中航集团、宝钢等18家大型央企相继在萍乡投资,概算投资总额294亿元。“院士经济”和“博士产业”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30多个。“东融西接”成效明显。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方面,LED、绿茵广场沃尔玛、南昌百货、武功山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在对接长株潭城市群方面,印山台水泥、上栗烟花鞭炮物流中心等项目顺利落户。工业项目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市实施重点项目130个,完成投资286.73亿元,项目数量和完成投资分别是“十五”
期间的2倍和5倍。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68个。投资10亿元的赣西电煤储运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的萍钢扩改项目和投资8亿元的浮化玻璃扩能项目正式投产,国电煤电铝一体化项目奠基,华能安源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上大压小”建设2×600MW级机组工程获得国家能源局“路条”,投资10亿元的中材水泥二期正式动工。基础项目建设加速推进。“十一五”期间,萍乡电网完成投入13亿元。到2010年底,全市共有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22座,较2005年增加10座,其中建成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3座、110千伏变电站6座。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完成195米高程施工,供水工程完成输水管道铺设6540米,移民安置工作有序推进。萍乡陶瓷产业基地铁路专用线及杭南长铁路客运专线萍乡段、衡茶吉铁路莲花段、泉南高速莲花段征地拆迁进展顺利;319国道萍莲段、萍栗段改造完工,320国道萍乡段一级公路改造竣工通车,全市公路交通十字骨架网路况根本改善。完成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启动了中央下放棚户区改造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全面建成,白源水厂供水工程及城区管网改造加紧进行。
(四)加速城乡统筹进程,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三农”工作稳步发展。2010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97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2.32亿元,年均增长7.2%。粮食单产连续6年列全省第一,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超50万吨。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5家,是2005年的3.59倍,其中国家级1家。大力发展绿色生猪养殖、杂交水稻繁制种、曼地亚红豆杉种植与加工等三大产业。五年累计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184座,占全市水库总数的85%。小农水项目完成专项投资3.45亿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3.84亿元,解决了64.4万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向纵深推进,水资源监控系统通过国家水利部中期验收。我市成为全省唯一一个所有县区均进入“一事一议”试点范围的设区市。建设新农村示范点1740个,完成改路2000公里、改水47912户、改厕52860户、改房140万平方米,使用清洁能源8896户,建设农村垃圾处理点3486个。近两年完成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32万亩。森林防火工作获全省目标考核一等奖。
“四区同建”深入推进。城乡规划体系初步建立。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萍乡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新城区8.7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
安源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新城区核心区2平方公里城市设计。发行城投债券8亿元。2010年全市城镇基础设施综合投资达35.95亿元。新建了虎形、横龙、迎凤、萍实四大城市公园,完成了迎宾南大道等道路建设,高标准改造了迎宾大道等城市道路,中心城区铺设沥青路面202万平方米。“四个组团”建设顺利推进,田中湿地公园动工,新城区建设启动了安源大剧院、市行政服务中心和一批道路的建设,中环路已完成5.5公里路基,城市综合体完成规划等前期工作。积极推行清洁生产,累计关停、取缔各类排污企业70多家,改造清洁能源企业250多家,拆除倒焰窑炉472座、烟囱323根。2010年城区空气质量为优的有142天,为良的有217天,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出境水质保持或优于三类标准。天然气引进工作取得突破,部分用户已率先用上天然气。公共机构节能排名全省第一。成功申报全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4137万元。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9.95%、45.5%和13.86平方米,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城市管理规范有序,开创了低成本高水平城市管理的新模式。2010年在全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现场督查中名列第二。人防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市规划展示馆建成开馆。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逐步向农村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加快,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能力增强。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油(水泥)路。中心城区面积达61平方公里,人口61.5万,城镇化率预计达57%。
(五)加速拓展消费领域,服务业水平大幅提升
商贸流通业迅速发展。城市商业网点日益完善,商业业态渐成体系,逐步形成了以南昌百货为龙头的中高档商品聚集区和以义乌小商品城为龙头的大众化商品聚集区,培育打造了文化路步行街等特色商业街区。东门、西门、北门等市场改造升级。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日臻完善,粮食流通市场规范有序。农资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实现市、县、乡、村四级贯通。旅游业快速发展。启动了武功山温泉和五星级酒店项目,福星谷索道已建成。武功山4A级景区创建通过省检并上报国家旅游局。安源国家森林公园成功申报国家级矿山公园,安源纪念馆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730.98万人次,是2005年的2.32倍;实现旅游收入47.88亿元,是2005年的2.73倍。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五年完成房地产投资90.15亿元,房地产业提供税收12.1亿元。财政金融经济运行平稳。
萍乡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萍乡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回眸2009年:攻坚克难 卓有成效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们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化危为机、成效显著的一年。我们既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又面临着城市转型的巨大压力,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与支持下,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以赴保增长,千方百计保民生,加大力度保稳定,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在非常艰难的一年取得了极其不易的成绩,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429.6亿元,同比增长12.8%;固定资产投资503.5亿元,同比增长42.5%;财政总收入46.9亿元,同比增长13.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3亿元,同比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96亿元,同比增长1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24.1元,同比增长9.03%;农民人均纯收入6343.9元,同比增长8.0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3。大多数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前移。城市转型、项目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取得重大突破。固定资产投资、工业经济、民生工程、新农村建设、安全稳定、社会事业等扎实推进,进入了全省先进行列。一年来,我们主要抓好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城市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以“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城市转型”为主战略,依托项目建设促转型,依托“四个对接”促转型,依托结构调整促转型,依托工业园区(基地)促转型,
依托科技创新促转型,依托环境优化促转型,全面推进城市转型工作,2009年争取到了国家财政性转移支付资金1.36亿元,争取到了省政府配套资金2000万元。坚持以“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为核心, 引进并发展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接续替代产业项目;引进国电、华能、中材等13家央企落户萍乡,“院士经济”和“博士产业”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30多个,有力推动经济转型。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了资源开发补偿机制,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持续降低,有效推动生态转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民生工程目标任务,认真实施了为民办实事项目,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增强,有序推动社会转型。以凸显城市文化特色为抓手,文化产业活力增强,扎实推动文化转型。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江西日报等70多家主要媒体和国务院研究室《决策参考》高度关注、报道了萍乡
(二)坚持提质增效,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8亿元,同比增长21.2%;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80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税总额95亿元,同比增长2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52户,比上年净增93户。全年综合经济效益指数305%,同比增长4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稳健。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661户,同比增长23.8%;完成增加值147.4亿元,同比增长22.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8.1个百分点;对财政的贡献率为63.1%。园区经济不断壮大。完成工业增加值96亿元,同比增长21.2%;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24亿元,同比增长15%;实现利税总额21.2亿元,同比增长17%。全市工业园区(基地)新增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9家,占全市亿元以上在建
工业项目的73.7%。江西安源经济转型产业基地、全省首家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落户安源。莲花县工业园区被列为省级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园区。湘东区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工业陶瓷之都”,上栗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烟花爆竹之乡”,芦溪县被命名为“国家电瓷产业化基地”。五大支柱产业稳步发展。煤化工及煤炭深加工、医药食品、建材、冶金、机械制造五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0.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4.8%,同比增长19.3%。开放型经济平稳增长。实际利用外资1.24亿美元,同比增长16.89%;引进内资97.89亿元,同比增长26.95%;外贸出口2.55亿美元,与去年持平。国有工业企业改革扎实推进。全市47户国有工业企业全部完成产权制度改革,其中完成“职工身份置换”17户,25户通过《职工安置预案》,其余企业已经完成职工身份审核、安置费用测算。
(三)坚持“四个对接”,项目建设实现新的突破
项目建设数量多、效果好。坚持对接央企、民企、外企、科企,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全市实施项目1437个,比上年增加133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006个,完成投资338.02亿元;竣工项目1040个,比上年增加171个,完成投资420.06亿元,同比增长88.3%,竣工投产率达72.4%。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18个,完成投资117.64亿元,同比增长11.7%。30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52.2%,拉动投资增长30.9个百分点。国电煤电铝一体化、赣西选配煤中心等8个项目被列为省重点项目进行调度管理。获得了“2009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先进设区市”的光荣称号。
重大项目落实快、质量高。全年实施重点项目50项,总投资516.1亿元。引进了中材集团与正大水泥合作,投资12亿元建成2条日产4500吨熟料生产线;{2017萍乡市政府工作报告}.{2017萍乡市政府工作报告}.
印山台水泥项目完成投资5.8亿元,一期工程正式投产,二期工程已奠基动工;兰丰水泥被中建材收购重组后重新点火生产,形成年产60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总投资5亿元的天津金桥焊材集团萍乡分公司一期工程正式生产;总投资 7.5亿元的弘源煤化工60万吨炼焦制气工程正式生产;强联电瓷被铁道部授为“中国高速列车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用绝缘子研发基地”,具备国内最高档次产品1000千伏棒生产能力,改变了我市无特高压电瓷的现状;华能集团收购萍乡电厂投资50亿元新建2×60万千瓦发电项目进展顺利;总投资5亿元的三瑞科技钢化玻璃绝缘子项目、总投资3.5亿元的金盘电气和贯胜鞋业二期滑板项目正在安装调试设备;总投资2亿元的万新创业园完成一期标准厂房9栋共10万平方米;宝海锌业正式生产,效益良好。
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亮点多。全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76个,完成投资51.28亿元,同比增长12.7%。山口岩水利枢纽工程争取到中央新增投资3500万元,工程进展顺利;白源水厂供水工程及城区供水管网改造按计划推进;芦溪经万龙山至武功山旅游公路、320国道老关段一级公路完成拓宽改造实现泥沙路面通车;16个渡改桥项目和计划内135公里农村公路建设进展顺利,168公里县至乡公路改造和新增计划106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全面铺开;市政务中心及新城区道路建设项目已开始玉湖路和江南路的建设;从湘东泉田沿320国道至开发区的煤气二线工程一期全线拉通运行;城市污水处理一期一阶段日处理污水4万吨工程已运行,正在建设一期二阶段日处理污水4万吨工程;县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展良好,按省定时间节点调试运行;启动了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搬迁及新建项目;万龙山温泉开发项目正式签约;萍乡卫校整体搬迁工程进展顺利;市博物馆主体工程完工。
(四)坚持强基固本,“三农”工作稳步推进
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57.6亿元,同比增长9.6%;农业增加值36.3亿元,同比增长9.4%。全市粮食单产每亩454公斤,居全省第一,粮食总产量54.34万吨,同比增长1.6%。畜牧业产值27.2亿元,同比增长11.02%。农业产业化凸显特色。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9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7家,市级5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1.62亿元,同比增长9.79%,带动农民增收5.1亿元。春蕾公司、银河杜仲公司被评为全省十佳农业龙头企业。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474家,入社成员17810户。新农村建设推陈出新。全市362个新农村建设点有序推进,农村“七改三普及”工作成效明显,全部完成村庄规划,完成改路709.72公里,改水12689户。农村清洁工程成效良好。全市开展农村家庭生活垃圾处理的村达1937个,建设焚烧炉213个,累计处理垃圾10万余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加速推进,完成投资1.69亿元,建设集中供水工程492处,解决了34.12万农村居民的安全饮水问题。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向纵深推进,通过水利部中期验收。
(五)坚持合力创建,城市品位得到提升{2017萍乡市政府工作报告}.
城市规划体系更加完善。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和《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城市近期重点建设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为78.8%,各县城重点建设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为75.3%。进一步完善了武功山、玉壶山、杨岐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详细规划。各县城总体规划和近期规划成果全部通过专家评审。市规划展示馆建成开馆。
城市创建亮点纷呈。大力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城市绿地率为35.6%、绿化覆盖率为4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9.03平方米,顺利通过了国家园林
2017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修正版)
2017年省十二届人大第六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修正版)
政 府 工 作 报 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