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茂名二模作文范文

快速阅读题目  点击:   2012-08-21

2017茂名二模作文范文篇一

对2017年茂名一模作文题的解读

对茂名市

2017年高考语文“一模”作文题解读

□胡家俊

【题目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11月30日。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人们奔走相告,也都议论纷纷。

甲:我们老祖宗说得好:立春要迎春,清明要踏青,冬至要吃饺子,这是智慧的结晶啊,真的值得为我所用。

乙:可惜我都不知道“二十四节气”是啥呢。

丙:知道又有何用?“二十四节气”有些节令跟今天的气候物候特征不相符了。今天节气是大雪,单艳阳高照,热得要命。世易时移,有些传统的说法不准确了。

丁:可不能这样说。你不觉得现在早晚温差大,风寒更盛了?今晚,你要小心寒邪侵袭了。

戊:总觉得有些节气已不适用于当下了。比如五月下旬的小满,古时候说是小麦快成熟,但现在是到收割时候了。

己:可能是现在气候变暖,农事提前了吧。但是,如果全盘照搬“二十四节气”的一些做法,肯定会出差错的。

上面的议论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读】

题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题干”,第二部分“材料”,第三部分“要求”。

一、“题干”提出命题指令:

1.阅读下面的材料(就是楷体字部分的内容);

2.根据要求写文章;

3.写一篇不少于800子的文章。

二、对“材料”的分析

(一)材料的内容分析

1.“2016年11月30日。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

申遗成功,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人们奔走相告,也都议论纷纷。”这段话透漏出如下信息:(1)“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2)“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评价是很高的(中国的第五大发明);(3)对于“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人们普遍是持欢迎的态度的(奔走相告),但也有一些议论和质疑(议论纷纷)。{2017茂名二模作文范文}.

2.“ 甲:我们老祖宗说得好:立春要迎春,清明要踏青,冬至要吃饺子,这是智慧的结晶啊,真的值得为我所用。”——什么节气就干什么事情,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值得为我所用。

3. “乙:可惜我都不知道“二十四节气”是啥呢。”——对“二十四节气”不了解的代表。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人连“二十四节气”都不知道的呢?这是一个很大的信息空白。

4. “丙:知道又有何用?“二十四节气”有些节令跟今天的气候物候特征不相符了。今天节气是大雪,单艳阳高照,热得要命。世易时移,有些传统的说法不准确了。”——这个人对“二十四节气”持质疑的态度,认为就算知道其内容,也没什么用,因为“有些节令跟今天的气候物候特征不相符了”“ 世易时移,有些传统的说法不准确了”。这个人质疑“二十四节气的原因主要就是这两个方面。

5. “丁:可不能这样说。你不觉得现在早晚温差大,风寒更盛了?今晚,你要小心寒邪侵袭了。”——这是反驳“丙“的言论的代表,他从 “温差”“风寒”的角度反驳“今天节气是大雪,单艳阳高照,热得要命”。隐含的意思是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解释“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

6.“戊:总觉得有些节气已不适用于当下了。比如五月下旬的小满,古时候说是小麦快成熟,但现在是到收割时候了。”——这个也是质疑“二十四节气”的代表,但是其语气稍缓(总觉得),也能举出例子,不是放空炮。

7.“己:可能是现在气候变暖,农事提前了吧。但是,如果全盘照搬‘二十四节气’的一些做法,肯定会出差错的。”——这个是回应“戊”的讲法的,同时他也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全盘照搬‘二十四节气’的一些做法,肯定会出差错的。”

(二)议论的焦点:

1.肯定“二十四节气”的作用,认为可以为我所用。

2.对“二十四节气”毫无了解,认为与我无关。

3.认为“二十四节气”对现代社会没多大用处,因为节令跟今天的气候物候特征不相符了,有些传统的说法不准确了。

4.认为“二十四节气”还是有用的,只是理解不同。

5.不能全盘照搬“二十四节气,不然肯定会出差错。

(三)对材料的含意的理解

“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议论”这个是对这个材料的整体含意的把握,对材料的含意的理解,主要也就是对“二十四节气”的延伸理解。“二十四节气”可以延伸理解为“人

类的经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延伸理解为“文化精神”“文化遗产”,我想理解延伸到这个程度就比较合适了,要是再延伸到“文化”“传统”就有点宽了。

三、立意参考

1.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等待我们去挖掘;

2.二十四节气内容有些不相符,但是其精神尚在,值得为我们所用;

3.对经验遗产要活化运用,不能照搬;

4.古代文化教育与传承任重道远;

5.珍惜古人经验,灵活为我所用;

6.经验与科学

„„

2017茂名二模作文范文篇二

2015年茂名二模作文题目分析及标杆作文

2015年茂名二模作文题目分析及范文

(高州市长坡中学 盘季龙)

一、材料分析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江苏卫视最新一期科学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迎来首场中国选手国际PK赛。中国神童李云龙在《新郎新娘配》的比赛上遭遇意大利神童安德烈,赛果是李云龙完胜,观众为他的超强的记忆力喝彩。但比赛过程中,李云龙却受到安德烈的“误导”,以为自己“记对了,摆错了”并将输掉比赛而哭到崩溃,与安德烈冷静沉稳的表现反差极大。安德烈善良、欢乐、大度、富有童真,给无数观众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赢得了观众的喜爱。

安德烈“每星期六、日休息两天,不过下午我也没什么事情,所以我用半天时间跟朋友去踢足球”。与安德烈相比,李云龙“每个礼拜爸爸基本上不给放假”。在父亲严格管教下勤奋学习,几无自由支配时间。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一、题目分析。

这是一道时事类新材料作文。我觉得它的水准还是很高的,正戳中了当今中国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痛处。

这道作文题有两则材料,二者应以整体视之,而不可割裂对待。材料一写李云龙和安德烈在《最强大脑》PK中的不同表现,在叙述语气里,已暗含了命题者对李云龙的质疑和对安德烈的赞赏。材料二写李云龙和安德烈不同的生活(教育)背景。很明显,材料一是李、安二人不同表现的表象,而材料二则是寻求这不同表现的根源——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教育)背景,导致了不同的教育结果。

两则材料中,李云龙和安德烈的对比含意是极强烈的。在二者的对比中反思我们的教育弊误,正是此材料作文的焦点所在。参考答案中所言的“实力决定胜负”、“勤奋出成绩(大意如此)”,其实未合题意。最切合题意立意应该紧扣“比赛”“心态”“自由”“神童”“成长”“教育”这些关键词。

这种时事类材料作文也有局限——很容易使学生陷入就事论事、观点雷同的狭浅层面。我与同事在作文评卷中,都觉得读着费劲:大家都在议论此事,所论相差无几,“千文一面”。这是时事类材料作文的共色。也许正是考虑到它的局限性吧,这些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作文命题,极少采用时事类材料作文。2008年“汶川地震事件”进入高考作文题目,是很例外的例外。

无论怎样,都应该给这次茂名二模作文题目一个点赞。因为它有时代性,有思辨性。当然,如果我们有足够开阔的视野与思考,也不妨部分认同李云龙及他的父亲,而不必尽是一面倒去欣赏安德烈。

二、下水作文。(化州市平定中学 张正文)

这是一篇下水范文,刚刚写的,用时55分钟。四月九日早上考茂名二模语文前,我走进教室向同学们交代考试注意事项。为了向大家证明思维力在议论文写作中的重要性,我对同学们说:“我就用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的形式写这次茂名二模的作文吧。”同学们愕然:“茂名二模的作文题目还没有出来啊?”我说:“正是作文题目还没出来,我才要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来写它啊!”

十日下午才在“新东风在线网”上看到这次茂名二模作文题目的扫描版,觉得很难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来写这道作文题。但又不甘心,觉得失信于学生终不是好事。于是趁今日下午有空,在电脑上敲打了这篇下水范文。不过一不小心,字数写多了些。

这篇下水作文,花太多笔墨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情节介绍和评论上,对作文材料的用笔太少,不大符合应试要求。若要应试些,则该是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对作文材料内容同等用力,以突出它们共同的“极端教育”的本质。

但若由散文笔法而言,我在文中的看似轻作文材料内容而重《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写法,却也可以的。

都是极端教育酿造的苦果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读后感兼2015茂名二模下水作文

再读茨威格名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已届中年。刚好,2015年茂名二模正在举行,其材料作文是“李云龙、安德烈《最强大脑》大PK”。这二者引发了我对极端教育的思索。

中学时代读《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我是由爱情的角度去欣赏与感动的。如今年近不惑,世事翻阅,且做了教师,对这部世界名篇便有了一些深沉的思考。我想,这部名篇的另一层价值,是它指出了极端教育的危害。

很多人都激赞此名作所描画的女主人公“我”的纯粹凄绝的爱情,而我思考的是:这是一种病态的爱情,它到底是怎样产生的?

不是吗?“我”对“作家”的爱,是完全一边倒的单恋。为此,“我”抛弃了家庭、亲友,甚至付出了幸福和生命。而“作家”呢,始终没有认出“我”,却三番五次地将“我”看作一个卖笑女子。“一个痴情女子疯狂爱上一个风流男子”,这是我对这部名作的概括。

“我”的痴恋,其实是疯狂的、极端的。我想,这世上,少有真实的版本吧。极端、病态很容易使人误认为诗意,所以这部名作很使人感慨感动。但是,我们必须冷静:这绝不是健康的爱恋,甚至算不上“爱情”——因为“作家”对“我”从未生情。

“我”的为之付出毕生幸福与生命的,不是“爱情”,而是一种病态的极端

的“单恋”。

而这份极端的单恋,我愿意相信是极端教育酿造的苦果。

我们仔细阅读作品,便会发现在“我”的青少年成长中,家庭教育是缺失的。父亲早逝,母亲是一位寒酸的会计员,邻居常有凶狠的“家暴”。生活在这样一个“阴惨惨、乱糟糟”的环境中,母亲极少关注“我”,“深居简出,不声不响,仿佛沉浸在我们小资产阶级的穷酸气氛之中”。这时搬进来的年轻英俊潇洒的“作家”,当然对年仅十三岁的“我”有莫大的吸引力了。而在此后的三年,直到“我”搬到继父家,母亲对“我”的教育都是一片空白。在“我”情窦初开的阶段,健康的家庭教育的缺失,致使“我”在爱情街区里瞬间迷失——除了“作家”,除了对“作家”的“爱”,“我”的世界别无他物。

即使是后来母亲改嫁富有、和善的继父,生活境况大为好转,“我”的家庭教育依然是缺失的。母亲、继父只知道对“我”好,“对我总是百依百顺”。这不是正确、健康的家庭教育,这是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由“冷漠”而走向“宠爱”。它们看似不同,实质却是一样的,都是使“我”在家庭教育的空白里任性而为。于是,酿造了“我”对“作家”病态、极端的“爱”。于是,“我”为这份“爱”毁灭了一切:包括亲情,包括爱情,包括幸福,包括生命„„

茨威格以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告诉我们:在人生的成长阶段,正常、健康的家庭教育是如此重要,而那些病态、极端的家庭教育危害如此巨烈!

李云龙正值少年,正处成长阶段,他父亲对他的“每个礼拜爸爸基本上不给放假”的严苛教育,其实是另一种“唯应试”的病态、极端的家庭教育。极端教育酿造的,都是苦果,都是残缺的人格啊!所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我”毁灭了,《最强大脑》中的“赢家”李云龙崩溃地哭了!

我不欣赏李云龙,我更喜欢安德烈。他的“冷静沉稳”、“善良、欢乐、大度、富有童真”,正是中国教育应该走的方向。

三、学生原作

2017茂名二模作文范文篇三

任务驱动型作文2016茂名二模作文写作导引

任务驱动型作文2016茂名二模作文写作导引 ——2016茂名二模作文解读、评分细则、命题质疑及考场范文

广东茂名 橘之郡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一场电视访谈节目中,清华大学的学生梁某表达了他的人生迷茫: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针对梁某的困惑,三位嘉宾作出了这样的人生提示:

甲: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乙: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丙:我觉得,你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价值判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

一、材料的基本解读:

题目延续广州一模的作文类型,呈现材料,并对作文作出具体的写作任务指令,属任务驱动型作文。它由材料主体与作文要求两个部分组成。

(一)材料主体

1.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

“拥有法律本科、金融硕士、新闻传播博士三项清华学历”,这是学生梁某大学期间的求学经历。说明他求学勤奋努力,追求卓越,并且,他取得的学历是与法律、金融、新闻传播相关的专业,这些专业是当今社会的热门专业,取得这三者任何一个学历,都可以成为将来毕业后获得理想物质生活,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

基于此可知,学生梁某的人生困惑“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并不是指找不到好工作,而是“不知道做什么工作”,或者说他的困惑是不知学与用的关系,人生缺乏明晰的职业方向。

对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进行探究,可能存在以下一些原因:{2017茂名二模作文范文}.{2017茂名二模作文范文}.

(1)只知努力学习,对进入社会有一种本能的抗拒,还没做好足够的准备,从而产生迷茫;

(2)人生因拥有太多可能,有太多选择,爱好太多,不知如何取舍;

(3)对自己适合做什么并不清楚,从而迷失了自我;

(4)好高骛远,现实太近,理想太远,不知如何抉择;

(5)所爱非所学,所学非所爱;

2.甲乙丙三位嘉宾给的是“人生提示”:

(1)甲的人生提示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本材料共有两句话:第一句话“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甲的这句话是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说的,人读书的目的不应只是想着为自己,而应多为社

1

会着想,这里的核心是“读书的价值”,读书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也就是材料中甲所说的“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第二句话“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是对第一句话的进一步延伸,这是高晓松所作的歌曲《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里的一句话,讲的是近与远的关系,人不应只看眼前,而应志在远方,胸怀理想,追求超越现实的理想生活。材料里的“近”是指“苟且”的生活状态,只顾自己,只图眼前,“远”是指胸怀远大抱负,“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选择职业当把目光放长远点,应志存高远,问问自己心中的理想是什么。

(2)乙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 乙强调职业选择应立足当下,脚踏实地。它是“诗”和“远方”的基础(前提)。但并不完全否定“诗和远方”,乙只不过更为强调“眼前的苟且”(当下)的重要性!“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是以“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为前提的!

相对于甲的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远大的理想),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等宏大的主题,乙更为强调“近”与“小”。从这一角度出发,脚踏实地,才能奔向远方,或者是做好“眼前”,不要奢谈“大而空”的东西。

(3)丙的人生提示是职业选择要先弄清楚“我是谁”、“我要去哪里”。 丙谈的是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古希腊德尔菲神庙中的铭言“认识你自己”。人只有先正确地认识自己,有清晰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然后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定,并把事情做得好。这里的“认识自己”与爱好、特长、责任、理想、现实等有关。

“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尽管天空高远,但鱼不能“迷恋”,因为鱼只适合海洋;尽管海洋辽阔深蓝,但鸟不能“痴情”,因为鸟只属于天空,这句话用假设推论从另一角度进一步阐明了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在对自己的爱好、特长、责任、理想、现实等有到位的认识基础上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

相比前两位嘉宾大且远的建言,丙的建言更实际,更具针对性。

(二)材料要求:

1.以上甲乙丙的三种说法,你认为哪一种更有道理?

一是甲乙丙三个人都有道理,二是谁更有道理。

特别注意“更”字:“更”是副词,有“更加”的意思,表示程度上又深了一层。结合本题来说,应该是甲乙丙三个人都有道理,但谁最有道理呢?这就要求考生写作时必须对甲乙丙三个人进行比较(对比),表明了必须用“比较(对比)的写法”作文,在比较(对比)中说明你的理由。

值得注意的是,考生在作出选择后,主要笔墨应该集中在更有道理的那个人上面,而不应把大量的笔墨放在否定论述上,否则,中心将难以突出,主题也就不够鲜明了!

考虑到本材料作文审题有一定难度,考生只要紧扣主体材料分析,并对三个嘉宾的建议作出选择,并充分阐明选择理由,亦算符合题意。

2.请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与价值判断。{2017茂名二模作文范文}.

(1)所谓“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就是要求考生围绕材料中的核心事件,形成像样的、可以阐述的看法,体现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他非核心事件可以涉及,但是不能“喧宾夺主”,叙述非核心事件只是为了更好地议

2

论核心事件。就本材料而言,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是核心事件,考生不能撇开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而谈其他。

(2)体现你的思考与价值判断。

“思考”的含义是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判断”的前提是要先进行“权衡”与“选择”。要求中虽然没有明确说明“权衡”与“选择”,但“权衡”与“选择”却是“判断”的一个逻辑前提!“权衡”的含义是比较、衡量、考虑;“选择”的含义是挑选。写作任务就是要思考、权衡、选择,然后作出价值判断。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价值判断”中的“价值”这两个字:这不是一般的判断,而是“价值”判断。什么是价值?一般来说,价值是一种客体和主体之间的关系。就本材料而言,也就是作为主体的学生梁某和作为客体的社会(世界)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有关“人生价值(意义)”的问题,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关键是因为他不知道人生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换句话说,他不知道人为什么而活?更遑论人怎样生活?——这是人生价值观的范畴,考生不能脱离这个“价值”要求!

(3)选好角度。针对这一点,教育部考试中心(余闻)明确指出,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角度有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之分。因此考生写作时就事要抓住核心事件来确立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明白了这些要求,再按照这些要求来写就符合命题者命题意图。

就本材料而言,核心角度或者说重要角度是:面对学生梁某的人生迷茫和困惑(他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去做什么工作),三位嘉宾分别给出的人生提示——甲的人生提示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乙的人生提示是“没有‘眼前的苟且’,哪有‘诗和远方’”;丙的人生提示是“先弄清‘我是谁’,‘我要去哪里’”。

二、评分细则

1.评分尽可能打开分差,体现差距,要敢于打高分,对于特别优秀作文可以考虑55分以上,甚至可打至58分,59分。

2.能从背景材料切入,亦能只对三个嘉宾中的人生提示作出选择,但仅将它作为一个由头延伸出去,将文章写成话题作文,评40分以下;

3.只从三个嘉宾中的人生提示作出选择,但仅将它作为一个由头延伸出去,完全不扣主体材料,将文章写成话题作文,评35分以下;

4.没有完成任务,只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主题,如人要有远大理想等,评30分以下;

5.优秀卷要达到8%左右

6.错字一字一分,不封顶

7.没有题目扣2分

三、命题质疑

监考时阅读2016届茂名二模语文作文题目,很为考生们担忧起来。当时我就很有把握地猜测,考生们会有三种表现:一是读不懂题目,二是容易脱离梁某事行文,三是作文思路混乱。事后,我询问阅卷同事及考生,他们的反映果然符合我的猜测。

我想,考生们之所以如此,一部分责任在考生自身,另一部分责任却在命题者——这不是一次成功的作文命题,它有着太多缺陷与错误。

(一)关于题目材料真实性与价值性

3

这道作文题目的材料取自于爱奇艺制作的真人秀娱乐节目《奇葩说(第一季)》,主持人为马东,嘉宾为高晓松和蔡康永,材料中梁某即梁植。

百度百科对《奇葩说》的介绍是:

《奇葩说》是2014年爱奇艺打造的中国首档说话达人秀,仅靠蔡康永、高晓松、马东,以及十八位“奇葩”辩手的三寸不烂之舌,便吸引了大批80后、90后拥趸。华西都市报记者获悉,该节目自2014年11月底上线以后,总点击量已经破亿,微博话题阅读量也轻松破10亿大关。

2015年2月第一季已完结,第二季于2015年6月26日起每周五、六晚20:00在爱奇艺独家上线播出。第三季于2016年3月每周五、周六20:00在爱奇艺播出。

百度百科对梁植的介绍是(节选):

梁植,1987年9月30日出生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国内地男主持人,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2010届本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2012届硕士研究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2级博士研究生。2013.09至2014.01,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研究员(VisitingResearcher),2014.01至2014.12,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VisitingScholar)

2007年,获得清华大学第十七届校园歌手大赛十佳歌手(第一名)。2009年,获得清华大学第八届英语风采演讲大赛冠军。2011年,参加“艾诗缇杯”第六届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主持人大赛,最终以全国第五名的成绩获得铜奖。2013年10月,获得第四届北京大学生戏剧节最佳男演员奖。2014年,获得“第21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全国主持人选拔大赛”全国总冠军;同年,出演清华大学原创话剧《马兰花开》,在剧中饰演邓稼先。2015年1月24日,获得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全国总冠军;同年,担任湖南卫视趣味代际对抗益智节目《好好学吧》的代班主持人;同年,担任北京卫视《档案》节目讲述人。

题目材料提到的内容,在网上有一个八分钟零三秒版的完整视频,名称叫《清华男神梁植出现某节目,这次被骂惨了》,另外还有一个五分钟版的。这个八分钟零三秒版的视频,我反复观看了,发现事实是这样的:

题目材料中的甲嘉宾是高晓松,他确实说了题目中所示的“甲”的话。但视频中蔡康永和马东没有说过题目所示的“乙”和“丙”的话。其中,“丙”所说的“我是谁”、“我要去哪里”其实是高晓松说的。

这样,我们便会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命题者将高晓松在节目中的话生生拆开,把其中一部分给予命题者捏造的“丙”,然后让考生在“甲”和“丙”中选择一个“更有道理”的。这是非常荒谬的逻辑错乱——高晓松的话本是要表述同一观点、同一态度的,现在却要把它拆成两半,然后让考生用这二者来“掐架”,看谁“更有道理”。

{2017茂名二模作文范文}.

由此我们还可以发现,命题者捏造了“乙”与及“乙”所说的话,也捏造了“丙”和丙所说的“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2017茂名二模作文范文}.

命题者的这种捏造,如果是合理的,我们可以称之为“改造”或者“创造”,并无不可。但是,如果它是不合理的,则是相当严重的“造假”了。这在命题原则和学术道德上都是不允许的。{2017茂名二模作文范文}.

高晓松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大意可以如此概括:“我们不能仅是马虎敷衍地得过且过,我们应该思考我们能做些什么,有什么理想可以追求。”它的含意,与“丙”所说的“我是谁”(我能做些什么)、“我要去哪里”(我有什么理想可以追求),是一致而不是矛盾的。命题者在命题过

4

程中,既不能严格核查材料内容真伪,又不能细致审察材料含意是否合理,很不应该。

另外,《奇葩说》本是一个说话达人秀节目,它的言谈追求的是娱乐性的“奇葩”效果,命题者却把它作为考场严肃讨论的作文材料,是否合理呢?在视频中,三位男嘉宾穿着长裤皮鞋,却又套着类似苏格兰风格的裙子,高晓松手里摇着一把写着“晓松奇谈”的白扇子,说话腔调、神情举止都很随意而带着油滑与调侃。这样的场合发生的“奇谈”和事件,很难适宜作为考场作文严肃讨论的人生观、价值观吧。连梁植也在视频中总结说:“我觉得,就是既然来这个节目,就很放松地想陪几位老师聊聊天,没有想太多的竞技性或者功利性的东西。然后我也只是作为我个人来的,也没有代表怎样的群体。晓松老师拔高了。”我们的命题者,是不是也把这件事的意义和价值“拔高”了呢?

(二)关于甲嘉宾的人生提示

题目中甲嘉宾的人生提示是:

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对此,《参考答案》的解读较为合理。不过,我们分析此“提示语”的结构,可以发现它是先由具体的找工作,再提升至“苟且”和“远方”的高度的。这样,考生的读题和论证时,能够很自然地扣住梁某找工作的内容进行分析评论,并且能在论析此事的基础上自然上升至“苟且”和“远方”的高度。这与“乙”和“丙”提示语中只谈大道理而不及梁某找工作内容大不相同。这种不同将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论及“甲”语时,考生能够紧扣梁某找工作的内容,但论及“乙”语和“丙”语时,往往会忽略、遗忘梁某找工作的内容。——也就是说,这种提示语的结构缺陷,是导致考生作文时未能扣住梁某找工作内容论述的重要原因。

同时,我们对于高晓松“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理解,应该是全面而不是片面的。一方面,高晓松虽然提倡“还有诗和远方”,但他并不割裂、抛弃“眼前的苟且”,因为他说的是“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而不是“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他虽然反对“苟且”,但并非对其完全否定。另一方面,高晓松反对的是“苟且”,而不是“当下”。这二者有很大的不同。“苟且”指的是“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敷衍了事,马虎”。而“当下”是生活现实。否定“当下”,“远方”便无以存在。相反,反对“苟且”,“当下”便更积极健康,“远方”便更有可能追求与实现。

另外,高晓松的“你不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需要辩证看待。一方面,高晓松确实是站在“读书的价值”、“对社会的贡献”的宏大层面来表述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高晓松这种观点的不足:读书找工作,也是在实现读书的价值,也是在对社会进行贡献——高晓松将“读书的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的含义僵化与狭隘化了。价值与贡献,不一定要高大上,也可以是矮小下。陆步轩北大毕业而成为“猪肉佬”,也是在实现价值与贡献。读张中行的回忆性文章,说他会北大母校参加校庆时,发现有很大校友“混得并不光鲜”,是很“矮小下”的一族,但他们确实是在默默无闻地为社会做贡献。这就说明,高晓松的言论是偏颇的。高晓松本人也是清华毕业,现在却在娱乐圈“苟且”。如果他对梁植的批评成立,则拿他的话来批评他自己也是很适合的。

(三)关于乙嘉宾的人生提示

题目中乙嘉宾的人生提示是:

5

2017茂名二模作文范文篇四

2017年“茂名一模”作文分析及评分细则

2017年“茂名一模”作文分析及评分细则

一、题目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11月30日。被国际气象界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获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人们奔走相告,也都议论纷纷。

甲:我们老祖宗说得好:立春要迎春,清明要踏青,冬至要吃饺子,这是智慧的结晶啊,真的值得为我所用。

乙:可惜我都不知道“二十四节气”是啥呢。

丙:知道又有何用?“二十四节气”有些节令跟今天的气候物候特征不相符了。今天节气是大雪,单艳阳高照,热得要命。世易时移,有些传统的说法不准确了。

丁:可不能这样说。你不觉得现在早晚温差大,风寒更盛了?今晚,你要小心寒邪侵袭了。

戊:总觉得有些节气已不适用于当下了。比如五月下旬的小满,古时候说是小麦快成熟,但现在是到收割时候了。

己:可能是现在气候变暖,农事提前了吧。但是,如果全盘照搬“二十四节气”的一些做法,肯定会出差错的。

上面的议论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材料解读

1、“2016年11月30日„„人们奔走相告,也都议论纷纷。”这段话透漏出如下信息:

(1)“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2)“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评价是很高的(中国的第五大发明);(3)对于“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人们普遍是持欢迎的态度的(奔走相告),但也有一些议论和质疑(议论纷纷)。

2、“ 甲:我们老祖宗说得好:立春要迎春,清明要踏青,冬至要吃饺子,这是智慧的结晶啊,真的值得为我所用。”——什么节气就干什么事情,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值得为我所用,这是对二十四节气的肯定

3. “乙:可惜我都不知道“二十四节气”是啥呢。”——对“二十四节气”不了解的代表。传统文化并非与我无关,它需要全民参与,引导关注传统文化危机

4. “丙:知道又有何用?“二十四节气”有些节令跟今天的气候物候特征不相符了。今天节气是大雪,单艳阳高照,热得要命。世易时移,有些传统的说法不准确了。”——这个人对“二十四节气”持质疑的态度,认为就算知道其内容,也没什么用,因为“有些节令跟今天的气候物候特征不相符了”“ 世易时移,有些传统的说法不准确了”。这个人质疑“二十四节气的原因主要就是这两个方面,说明文化传承需要因时而变,告诉我们要辩证对待传统文化

5. “丁:可不能这样说。你不觉得现在早晚温差大,风寒更盛了?今晚,你要小心寒邪侵袭了。”——这是反驳“丙“的言论的代表,他从 “温差”“风寒”的角度反驳“今天节气是大雪,单艳阳高照,热得要命”。隐含的意思是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解释“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说明经验文化对现代也有现实意义。

6.“戊:总觉得有些节气已不适用于当下了。比如五月下旬的小满,古时候说是小麦快成熟,但现在是到收割时候了。”——这个也是质疑“二十四节气”的代表,但是其语气稍缓(总觉得),也能举出例子,说明传统文化具有局限性,需要与时俱进

7.“己:可能是现在气候变暖,农事提前了吧。但是,如果全盘照搬‘二十四节气’的一些做法,肯定会出差错的。”——这个是回应“戊”的讲法的,同时他也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全盘照搬‘二十四节气’的一些做法,肯定会出差错的。”,说明虽然认同传统经验文化,但传统文化不能全盘照搬

小结:作文主要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继承和创新意识,也就是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好地发展。整个材料从时事热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入手,从“对二十四节

1

气申遗成功后的议论”展开,讨论主要围绕“继承”和“发展”。题目指向性明确,容易审读,不易偏题

三、材料含义的解读:

“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议论”这个是对这个材料的整体含意的把握,对材料的含意的理解,主要也就是对“二十四节气”的延伸理解。“二十四节气”可以延伸理解为“人类的经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延伸理解为“文化精神”“文化遗产”,我想理解延伸到这个程度就比较合适了,要是再延伸到“文化”“传统”就有点宽了。——(专家、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胡家俊)

但我们认为,由于学生认知水平、见识有限等因素,能把“二十四节气”延伸理解为“人类的经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是比较少的,更多学生会把“二十四节气”延伸理解为“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这件事引发出的更多的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探究,或关注传统文化危机,或呼吁保护,或批判发展,因此,只要学生能围绕“传统文化”这个范围,紧扣传统文化现状来分析,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保护和传承(包括改造、发展、与时俱进等)都是符合题意的立意。

四、审题立意

1、符合题意立意

(1)从认识和理解的层面: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等待我们去挖掘 肯定非物质文化或传统文化的价值,分析非物质文化或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为非物质文化或传统文化也要宣传,呼吁发扬光大非物质文化或传统文化,也可以提出不能盲目全盘否定或全盘接受,要辩证看待,一分为二地看待非物质文化或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2)从保护和传承的层面:珍惜古人经验,灵活为我所用

承认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从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出发,珍惜传统文化,呼吁提高保护传统文化意识,提出行而有效的保护措施,传承发展!

(3)从传承责任感的层面:文化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任重道远

由传统文化危机现象出发,分析文化边缘化的原因和危害,批判现代人们意识薄弱,漠视传统文化,呼吁关注、重视、传承传统文化

(4)从批判发展的层面:二十四节气内容有些不相符,但是其精神尚在,值得为我们所用, 对经验遗产要活化运用,不能照搬等

辩证认识经验文化或传统文化的局限性,认为传承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和科技的要求,与时俱进,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深化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赋予其时代精神,使之具有新的指导意义。

2、优秀作文题目示例:

《留住传统之美》《二十四节气之想》《继承“二十四节气”文化传统》《不忘传承,不忘发展》《让二十四节气“接地气”》《传统文化痛在不为人知》《以批判之名,扬传统之美》等。

3、问题作文示例

(1)范围脱离二十四节气和传统文化。如《继承和发展》《继承开拓,紧跟时代步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此类题目极为容易打擦边球。如果文章一直围绕传统文化展开,可以评为一、二等文。但如果只在开头结尾对题材有所引入,而文章例子无关二十四节气和传统文化,只能归为三四类文。

(2)既脱离传统文化,立意也过于高远,空洞无物。如《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民族精神永流传》。此类文章只能打三类文以下。

2

(3)完全脱离传统文化范围,只在开头引用材料,引出一个观点,但后面内容与非物质文化或传统文化无关,没有就事论事,如大谈特谈人或社会要如何如何创新,大谈创新的意义等,视为离题作文,如《人要懂得变通》等,离题作文25分以下。

附评分细则:

1.基本分的作文

文章在基本切合题意的前提下,达到“三基本”(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要求,可视具体文章在43分左右赋分。

刚到800字,一般打不到一类文,除非文质皆美。

2.优秀作文

48分,字数900字,视字数和表达往上打。

3.中等作文

40—48分,中心比较明确,结构比较完整,语言比较通顺,比较符合题意。

4.中等以下作文

⑴如果文章只是平面展开,语言表达一般,原则上不超过45分。

⑵看上去有几个层次,其实只是事例的罗列或情节的铺排,相当于一大段,原则上不超过40分。

⑶虽然有几个部分,有观点有例证分析,或虽有完整故事叙述,但明显与题目没有关联,只是语言形式上强行贴上标签,最高分不超过41分。

⑷确认为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不超过15分。

⑸文体写成诗歌的上限为5分。

⑹完篇而字数不足的,正常赋分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超过40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500—600字,35—40分。

400—500字,30—35分。

300—400字,20—30分。

200—300字,10—20分。

⑺缺题目的,扣2分。

⑻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完5分为止。采用“得分数—错别字=实得分”的计分方式,无错别字者一次性打上分数。卷面明显差的,最多扣1分。

5、偏题的作文,35分上下。注意判断行文中有没有符合题意的部分以及所占的比重。

6、离题作文,25分以下。

3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2017新疆高考作文怎么写
下一篇:2017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