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高级中学高一生物必修2第3

管理学  点击:   2019-07-03

乳源高级中学高一生物必修2第3篇一

高一生物必修2第三章复习

第3章 基因的本质复习导学案

第一节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转化试验:

①R型细菌(无荚膜,无毒)+ 小鼠②S型细菌(有荚膜,有毒)+ 小鼠③杀死的S型细菌 + 小鼠④R型细菌+ 杀死的S型细菌+ 小鼠⑤从④中死亡的小鼠 体内发现 菌和由 菌转化成的 菌,转化成的S菌后代也是 毒性的 菌

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菌内含有 2、艾弗里转化实验:

① 提取S型活菌中的 等,分别加入培养 菌的培养基中,只有加入 时,R菌才能转化成S菌。

② 用 分解DNA,S型细菌则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结论: 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3、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噬菌体是一种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含 元素)和DNA(含 元素)构成

① 用 标记T2噬菌体侵染细菌子代噬菌体 放射性 ② 用 标记T2噬菌体侵染细菌子代噬菌体 放射性

结论:子代噬菌休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 来遗传。 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此实验还证明了DNA能够自我 ,也证明了DNA能够 蛋白质的合成。两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设法将 和 等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 的作用。 4.DNA作为遗传物质具备什么特点? 能够指导蛋白质合成,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发育;在特定条件下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第二节DNA的结构

基本组成单位是: ;由 三种小分子组成;很多个脱氧核苷酸聚合成为脱氧核苷酸链

① 由两条 平行的 盘旋而成;② 外侧的基本骨架由 和 交替连接而成, 排列于内侧;③ 两长链上的碱基通过 按照 原则形成 。④ AT对之间有 个氢键,GC对之间有 个氢键 3.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配 、 配 4.DNA的结构特性:① 稳定 性, ② 多样 性, ③ 特异 性 第三节DNA分子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 来合成 DNA的过程。 2.复制的时间: 体细胞 - 分裂的 期 性原细胞 - 分裂之前的 期

- 1 -

3.场所:主要在 ,还有 。 4.复制过程:

① 解旋;② 以 每一 段母链为模板进行碱基 互补配对, 从而各自合成子链 ;

③ 新合成的子链不断延长,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母链互相盘绕成 双螺旋 结构,从而合成 两 个新的DNA分子。

5.复制的基本条件: 7.复制的结构基础:① 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精确的模板

② 碱基互补配对保证复制能准确进行

8.复制的意义:使亲代的DNA传给子代,从而保持了遗传信息的 (1)DNA分子的结构

可简记为5种元素、4种碱基(脱氧核苷酸)、3种小分子、2条长链、1个双螺旋 (2)碱基计算的一般规律: ①一个双链DNA分子中,A=T,G=C

②A+G=T+C,A+C=T+G。即嘌呤总数等于嘧啶总数

③不配对的两碱基之和的比值等于1,即A+G/ T+C =1 A+C/ T+G=1

④DNA分子中的一条链中不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A+G/T+C的比值=另一条互补链该比值的倒数;A+C/ T+G的比值=另一条互补链该比值的倒数

⑤DNA分子的一条链中互补配对碱基之和A+T/G+C=另一条互补链该比值=DNA双链该比值; ⑥在一个双链DNA分子中,某碱基占碱基总量的百分数等于每条链中的平均值。 (3)DNA的复制

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一个DNA分子复制n 次: ①则子代DNA分子数为2个

③不含亲代链的子代DNA分子数为2-2,含有新合成链的DNA为2个

④n次复制共消耗游离的某种脱氧核苷酸为X*(2 -1)(X为一亲代DNA分子含有某种脱氧核苷酸数) 第n次复制消耗游离的某种脱氧核苷酸为X*2 第四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与DNA的关系:是有 的DNA片段。每个DNA分子上有 个基因。所有基因的碱基总数 DNA分子的碱基总数。

2.基因与脱氧核苷酸的关系:每个基因中含 个脱氧核苷酸, 基因中的 代表遗传信息。

3.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呈 排列。 DNA片段中的传信息

概念:遗传信息是指DNA中碱基的排列顺序。 DNA分子的多样性源于碱基排列顺序的多样性 DNA分子的特异性源于每个DNA分子的碱基的排列顺序

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是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特异性

n-1

n

n

n

n

6.复制的过程特点:

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够精确的自我复制,使亲代与子代间保持遗传的连续性; ②含有亲代DNA链的子代DNA分子为2个

应用:DNA指纹技术可用于亲子鉴定、死者遗骸的鉴定及刑事侦察等 闯关演练

1.肺炎双球菌最初的转化实验结果说明( ) A.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DNA

B.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转化的因子 C.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的转化因子是蛋白质 D.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在DNA分子中,两条链之间的两个脱氧核苷酸相互连接的部位是( ) A.碱基

B.磷酸

C.脱氧核酸

D.任一部位

3.一个DNA分子复制完毕后,新形成的DNA子链( ) A.是DNA母链的片段

B.和DNA母链之一完全相同 D.和DNA母链稍有不同

C.和DNA母链相同,但T被U所代替 A.有丝分裂前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期 B.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 C.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 D.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5.下图表示核苷酸的结构组成,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a代表磷酸,b为五碳糖,c为含氮碱基 B.DNA的b有一种 C.DNA的c有一种

D.DNA是由脱氧核糖核苷酸构成的双链结构 6.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的依据是( ) A.染色体能被碱性染料着色 B.染色体能变细变长

C.它能复制,并在前后代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D.DNA主要分布于染色体上

7.噬菌体侵染细菌繁殖形成的子代噬菌体( ) A.含有细菌的氨基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 B.含有细菌的核苷酸,都不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 C.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核苷酸,不含有细菌的氨基酸 D.含有亲代噬菌体的氨基酸,不含有细菌的核苷酸

8.若DNA分子的一条链中(A + G)︰(T + C)= 2.5,则 DNA 双链中(A + G)︰(T + C)的比值是( )

A.0.25

B.0.4

C.1

D.2.5

9.下述关于双链DNA分子的一些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 A.一条链中A和T的数量相等,则互补链中A和T的数量也相等

- 2 -

B.一条链中G为C的2倍,则互补链中G为C的0.5倍

C.一条链中A︰T︰G︰C = 1︰2︰3︰4,则互补链中相应的碱基比为2︰1︰4︰3 D.一条链的G︰T = 1︰2,则互补链的C︰A = 2︰1

10.一个双链DNA分子中含有胸腺嘧啶的数量是胞嘧啶的1.5倍,现测得腺嘌呤数量为1 800个,则组成该DNA的脱氧核苷酸有 ( )

A.6 000个

B.4 500个

C.6 400个

D.7 200个

11.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然后用这种噬菌体去侵染大肠杆菌,则新形成的第一代噬菌体中( )

A.含32P和35S

B.不含32P和35S D.含35S,不含32P

C.含32P,不含35S

12.有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组成的DNA分子为第一代,经过两次复制得到的第三代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链中与原来第一代DNA分子一条链的碱基序列相同的有( )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13.如果用同位素32P标记某一噬菌体内的双链DNA分子,然后让其侵入大肠杆菌内繁殖,最后释放出400个后代,则其后代中含有32P的噬菌体应占总数的( )

A.1 %

B.2 %

C.0.5 %

D.50 %

14.在双链DNA分子中,有关四种碱基的关系,下列等式中错误的是 ( )

CGAGA.= B.= C.A + T = G + C D.A + G = T + C

T二、非选择题

1.1953年,青年学者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的结构并构建了模型,从而获得诺贝尔奖,他们的成就开创了分子生物学的时代。请回答:

(1)沃森和克里克发现的DNA结构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

(2)组成DNA分子的四种脱氧核苷酸的全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左图为大肠杆菌DNA分子结构图示(片段)。请根据图示分析并回答:

(1)图中1表示____________, 2表示__________,1、2、3结合在一起的结构叫做____________。 (2)3有______种,中文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NA分子中3与4是通过__________连接起来的。

(4)DNA被彻底氧化分解后,能产生含氮废物的是(用序号表示)______与______。

(5)假定该大肠杆菌含14N的 D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若将其长期培养在含15N的培养基中,便得到含15N的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现将含15N的 DNA大肠杆菌再培养在含14N的培养基中,子一代 DNA的相对分子质量平均为 ________________,子二代DNA的相对分子质量平均为________________。1—5. B A B D C 6—10 D B C D A 11—14 C D C C 1. (1)规则的双螺旋结构(2)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2. (1)磷酸 脱氧核糖 脱氧核苷酸 (2)2 鸟嘌呤、胞嘧啶 (3)氢键(4)3 4 解析:

ab3ab

只有含氮碱基部分含有氮原子。(5) 解析:DNA为半保留复制,子一代复制了1份DNA,

24ab3ab

总质量为a + b;子二代又是复制了2份DNA,总质量为3a + b,因此平均质量分别是和。

24

4.DNA分子在细胞什么时期能够自我复制( )

乳源高级中学高一生物必修2第3篇二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2)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知识网络:

一、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实验)

原理:渗透作用(将细胞放在清水中,水会进入细胞,细胞涨破,血红蛋白和无机盐等内容物流出,得到细胞膜)

选材:人或其它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鸟类,两栖类的不能做为实验材料)

原因:因为材料中没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提纯方法:差速离心法

细节:取材用的是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生理盐水)

本实验只是通过观察红细胞形态变化来理解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和原理,不能直接观察和获得细胞膜。若想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得在试管中离心和过滤

二、细胞膜主要成分:脂质和蛋白质,还有少量糖类

①脂质(50%):以磷脂为主,是细胞膜的骨架,含两层;

②蛋白质(40%):细胞膜功能的体现者,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功能越复杂;

③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也叫糖被,和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血型决定等有直接联系;

细胞癌变过程中,细胞膜成分改变,产生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粘滞性下降,使得癌细胞易分散和转移

三、细胞膜的结构

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

基本结构镶、嵌、贯穿——蛋白质分子

外侧——糖蛋白(与细胞识别有关)

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举例:(变形虫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细菌) ...3、细胞膜功能:{乳源高级中学高一生物必修2第3}.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保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控制具有相对性)(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取决于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举例:(腌制糖醋蒜,红墨水测定种.............子发芽率,判断种子胚、胚乳是否成活)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方式:三种)(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紧密相关)

四、细胞壁

植物:纤维素和果胶(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可以在不损伤细胞内部结构的前提下出去细胞壁) 原核生物:肽聚糖

结构特点:不具有选择透过性。作用:支持和保护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重点内容,需要会看细胞结构示意图)

⒈显微结构: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亚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结构; 细胞质 细胞质基质:胶状物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差速离心法)

一.细胞质基质

定义: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外的液体部分

功能:1.细胞质基质中有多种酶,是多种代谢活动的场所。

2.为新陈代谢提供所需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如提供ATP、核苷酸、氨基酸等)。 成分:水、无机离子、脂类、糖类、氨基酸、核苷酸等,还有很多种酶。

二、细胞器结构和功能

(一)双层膜

1.线粒体

分布:动植物细胞中, 代谢旺盛的细胞中含量较多.

线粒体的数量与细胞新陈代谢的强弱有关(一般在细胞代谢旺盛的部位比较集中)(注意:蛔虫的体细胞内不含线粒体)

形态:呈颗粒状或短杆状

结构:外膜:使线粒体与周围的细胞质分开

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意义:增大膜面积有利于生化反应地进行)

内质网:①分布:动植物细胞;②结构:单层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③类型: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④作用:能增加细胞内的膜面积,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是细胞内蛋白质运输的通道

高尔基体:单层膜,由扁平囊和囊泡构成(其中扁平囊是判断高尔基体的依据)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和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和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液泡:①分布:主要在成熟的植物细胞内; ②结构:单层膜(液泡膜),内含细胞液(细胞液中含有色素,无机盐,糖类,蛋白质等); ③功能:调节植物细胞的内环境;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维持细胞形态);和细胞的吸水失水相关

溶酶体:细胞内的“消化车间”;①分布:动植物细胞;②结构:单层膜,内含多种水解酶③功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三)无膜结构

核糖体:细胞内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①分布:动植物细胞;②存在状态:游离于细胞质基质,附着于粗面内质网和外层核膜上,在线粒体和叶绿体内③结构:不具膜,呈颗粒状;④功能: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中心体:①分布: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②结构:不具膜结构,由两组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组成③功能:和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有关(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四)细胞亚显微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点归纳

1、从形态上来讲,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结构形式有: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核仁,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液泡. 真核细胞中细胞器的质量大小: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2、从结构上分类:各种细胞器膜的化学成分与细胞膜相同,都含有蛋白质和脂类分子。膜的结构与细胞膜基本相同,基本骨架都是磷脂双分子层,细胞器的膜和细胞膜可称为生物膜。具有膜结构的是细胞膜,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等.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核膜,线粒体,叶绿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细胞内各种膜结构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的。没有膜结构的是细胞壁,中心体,核糖体。

3、从生物类型上分:动、植物细胞一般均有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等. 动,植物细胞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高等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低等植物细胞具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特有的细胞器是液泡,叶绿体. 低等动物细胞具有的细胞器是液泡.

原核细胞中具有的细胞器:核糖体;

根尖分生区没有的细胞器:叶绿体、中心体、液泡。

以下各条是从细胞器所含有的成分上分的{乳源高级中学高一生物必修2第3}.

5、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含(rRNA).

6、含色素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有色体(类胡萝卜素等),液泡(花青素等).

以下各条是从细胞器功能上分的

8、能产生水的细胞结构有线粒体(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核糖体(脱水缩合),叶绿体(暗反应) ,细胞核(DNA复制).高尔基体(多糖合成)

9、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是线粒体(供能),核糖体(合成载体蛋白).

10、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或产生ATP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光能转换:光能一电能一活跃的化学能一稳定的化学能),线粒体(化能转换:稳定的化学能一活跃的化学能).产生ATP的场所: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另外,在能量代谢水平高的细胞中,线粒体含量多,动物细胞中线粒体比植物细胞多.蛔虫和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无细胞核)无线粒体,只进行无氧呼吸.需氧型细菌等原核生物体内虽然无线粒体,但细胞膜上存在着有氧呼吸链,也能进行有氧呼吸.蓝藻属原核生物,无叶绿体,有光合片层结构,也能进行光合作用.高等植物的根细胞无叶绿体和中心体.

11、能自我复制的细胞器(或有相对独立的遗传系统的半自主性细胞器)是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 (染色体)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行为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12、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器有核糖体(间期蛋白质合成),中心体(由它发出的星射线构成纺锤体),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分裂时细胞壁的形成有关),线粒体(供能).

13、将质膜与核膜连成一体的细胞器:内质网。

14、与脂类及多糖合成有关的细胞器:内质网

三.生物膜系统:

1.概念:由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

溶酶体等细胞器膜和细胞膜和核膜等共同构成的,

生物膜在结构上的联系

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

2.生物膜在结构上的联系

3.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既有明确分工,又是紧密联系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①分泌蛋白:抗体、蛋白质类激素、胞外酶(消化酶)等分泌到细胞外

②过程: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

胞外

(合成肽链)(加工、运输) (加工为成熟蛋白质)

以上过程由线粒体提供能量

4、作用:①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

②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

{乳源高级中学高一生物必修2第3}.

③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定义:指包被细胞核的双层膜(有选择透性),外层与粗面内质网膜

相连。

核孔:内外膜在一些位点上融合形成的环状开口,是蛋白质、RNA等大分

子出入细胞的通道和信息交流的通道。

1 染色质:细胞核中或粗或细的长丝,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携带着细胞的遗传

信息。在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物质。

核仁:细胞核中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结构,由某些染色体的片段构成。与rRNA的

合成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能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

核基质:细胞核内的液体部分。

2.

关系:是细胞中同一

种物质在不同时期

的两种形态

3.细胞核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4.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⑴从结构上看:①细胞核与细胞质可以通过核孔相互沟通;②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相互连接构成细胞完整的“生物膜系统”。

⑵从功能上看:细胞各部分结构和功能虽不相同,但它们是相互联系,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⑶从调控上看: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因此,细胞的整个生命活动主要是DNA调控和决定的,使细胞形成一个高度有序的整体调控系统。

⑷从与外界环境关系上看:细胞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每一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而与外界环境相接触的细胞都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因此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⑸从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看

(1)细胞核不能脱离细胞质而独立生存,这是因为细胞核在生命活动中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均由细胞质提供。

(2)无核的细胞质也不能长期生存,这是由细胞核的功能决定的,如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其寿命较短,含细胞质少的精子寿命也很短。细胞核与细胞质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说明细胞只有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完成各项正常的生命活动。细胞的整体性是几十亿年进化的产物。

⒓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涉及的细胞器和细胞结构:

①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初步加工,转运通道)→高尔基体(加工组装)→细胞膜(通过外排作用行成分泌蛋白);线粒体(供能); ②其中:从内质网到高尔基体,从高尔基体到细胞膜均通过囊泡来进行转移

19.

三、生物膜系统

1、概念:细胞膜、核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共同组成的生物膜系统

2、作用:使细胞具有稳定内部环境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

为各种酶提供大量附着位点,是许多生化反应的场所

把各种细胞器分隔开,保证生命活动高效、有序进行

能产生水(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叶绿体、线粒体、核糖体 能产生ATP的结构:叶绿体、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高等植物根中无中心体、无叶绿体 .

体内寄生动物无线粒体,如蛔虫(进行无氧呼吸)

总结归纳如下:

、按有无 1 膜结构

2、高等植物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

3、动物和低等植物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

4、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核糖体

6、含有DNA的结构: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

含有R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核糖体

含色素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

7、与细胞增殖有关的细胞器:中心体

乳源高级中学高一生物必修2第3篇三

高一生物必修2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3)

第六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第1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一、杂交育种

1.概念: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2.原理: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

3.优点:可以将两个或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4.缺点:不会产生新基因,且杂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育种过程缓慢,过程复杂。

二、诱变育种

1.概念:指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产生基因突变,利用这些变异育成新品种的方法。

2.诱变原理:基因突变

3.诱变因素:

(1)物理:X射线,紫外线,γ射线等。

(2)化学: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

4.优点: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性状。

5.缺点:因为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且有利的突变很少,所以诱变育种具有一定盲目性,所以利用理化因素出来生物提高突变率,且需要处理大量的生物材料,再进行选择培育。

三、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第二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1.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2. 原理:基因重组

3.工具:

A.基因的“剪刀”:限制酶

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②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

③结果:产生黏性未端(碱基互补配对)。

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①连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

②结果: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的连接。

C.基因的“运载工具”:运载体

①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②具备的条件:a、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b、 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

c、有某些标记基因。

③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④最常用的运载体:质粒(是拟核或细胞核外能够自我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存在细菌和酵母菌等生物细胞中)。

4.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

①提取目的基因: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岛素基因、抗虫基因、

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以质粒为运载体):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DNA(运载体),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将切割下的目的基因与切割后的质粒混合,并加入适量的DNA连接酶,使之形成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 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④目的基因检测与鉴定

5.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两种观点是:

1、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不安全,要严格控制

2、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应该大范围推广。

6.基因工程育种的优点: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乳源高级中学高一生物必修2第3篇四

高一生物必修2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的概念

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细胞过程中所特有的细胞分裂方式。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

1、精子的形成过程:)

 减数第一次分裂

间期:染色体复制

(包括的合成)。

有丝分裂细胞在进入

减数分裂之前要经过一个较

长的间期,称前减数分裂间

期(premeiotic interphase)

或前减数分裂期

(premeiosis)。

前减数分裂期也可分为G1期、S期和G2期,在G1期和S期把麝香百合的花粉每细胞在体外培养,则发现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将G2晚期的细胞在体外培养则向减数分裂进行,说明G2期是有丝分裂向减数分裂转化的关键时期。

和有丝分裂不同的是,DNA不仅在S期合成,而且也在前期合成一小部分。D. E. Wimber和 W. Prensky(1963)认为合线期-粗线期合成大约2%的DNA。Y. Hotta等人(1966)在百合属(Lilium)和延龄草属(Trillium)中发现,粗线期合成大约0.3%的DNA。称为合线期DNA(zyg-DNA)或粗线期DNA(P-DNA)。这些DNA的合成可能与联会复合体的形成有关

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互换。

减数分裂的特殊过程主要发生在前期,通常人为划分为5个时期:①细线期(leptotene)、②合线期(zygotene)、③粗线期(pachytene)、④双线期(diplotene)、⑤终变期(diakinesis)。必须注意的是这5个阶段本身是连续的,它们之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

1)细线期: 染色体呈细线状,具有念珠状的染色粒。持续时间最长,占减数分裂周期的40%。细线期虽然染色体已经复制,但光镜下分辨不出两条染色单体。由于染色体细线交织在一起,偏向核的一方,所以又称为凝线期(synizesis),在有些物种中表现为染色体细线一端在核膜的一侧集中,另一端放射状伸出,形似花束,称为花束期(bouquet stage)。

2)合线期:持续时间较长,占有丝分裂周期的20%。亦称偶线期,是同源染色体配对的时期,这种配对称为联会(synapsis)。这一时期同源染色体间形成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SC)

。在光镜

下可以看到两条结合在一起的染色体,称为二价体(bivalent)。每一对同源染色体都经过复制,含四个染色单体,所以又称为四分体(tetrad)。

3)粗线期:持续时间长达数天,此时染色体变短,结合紧密,在光镜下只在局部可以区分同源染色体,这一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换的时期。在果蝇粗线期SC上具有与SC宽度相近的电子致密球状小体,称为重组节,与DNA的重组有关。

4)双线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相互排斥、开始分离,但在交叉点(chiasma)上还保持着联系。双线期染色体进一步缩短,在电镜下已看不到联会复合体。

交叉的数目和位置在每个二价体上并非是固定的,而随着时间推移,向端部移动,这种移动现象称为端化(terminalization),端化过程一直进行到中期。

植物细胞双线期一般较短,但在许多动物中双线期停留的时间非常长,人的卵母细胞在五个月胎儿中已达双线期,而一直到排卵都停在双线期,排卵年龄大约在12-50岁之间。成熟的卵细胞直到受精后,才迅速完成两次分裂,形成单倍体的卵核。

在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以及无脊椎动物的昆虫中,双线期的二价体解螺旋而形成灯刷染色体,这一时期是卵黄积累的时期。

5)终变期:二价体显著变短,并向核周边移动,在核内均匀散开。所以是观察染色体的良好时期。 由于交叉端化过程的进一步发展,故交叉数目减少,通常只有一至二个交叉。终变期二价体的形状表现出多样性,如V形、O形等。

核仁此时开始消失,核膜解体,但有的植物,如玉米,在终变期核仁仍然很显著。

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核仁消失,核膜解体,标志进入中期,中期的主要特点是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每个二价体有4个着丝粒、姊妹染色单位的着丝粒定向于纺锤体的同一极,故称联合定向(co-orientation)。

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二价体中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向两极移动。由于相互分离的是同源染色体,所以染色体数目减半。但每个子细胞的DNA含量仍为2C。同源染色体随机分向两极,使母本和父本染色体重所组合,产生基因组的变异。如人类染色体是23对,染色体组合的方式有2个(不包括交换),因此除同卵孪生外,几乎不可能得到遗传上等同的后代。

23

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

染色体到达两极后,解旋为细丝状、核膜重建、核仁形成,同时进行胞质分裂。

减数分裂间期

在减数分裂I和II之间的间期很短,不进行DNA的合成,有些生物没有间期,而由末期I直接转为前期II。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 ......

前期:染色体排列散乱。

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1.前的间期,进行DNA和染色体的复制,染色体数目不变,DNA数目变为原细胞的两倍。

2.减一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

3.减一中期.着丝点对称排列在赤道板两端。(与的大致相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为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4.减一后期,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移向细胞两极。

5.减一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或形成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

6.减二前期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再次聚集,再次形成纺锤体。

7.减二中期染色体着丝点排在赤道板上。

8.减二后期染色体着丝点分离,染色体移向两极。

9.减二末期,细胞一分为二,形成精细胞,卵原细胞形成和极体。

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

四、注意:

(1)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

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

(4)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

(5)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乳源高级中学高一生物必修2第3}.

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

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

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

五、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 意义:和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图像辨析步骤:

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为减Ⅱ(姐妹分家只看一极)

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有丝或减Ⅰ 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或减Ⅱ的后期。

同源染色体分家—减Ⅰ后期

姐妹分家—减Ⅱ后期

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

答案:1.减Ⅱ前期 2.减Ⅰ前期 3.减Ⅱ前期 4.减Ⅱ末期

5.有丝后期 6.减Ⅱ后期 7.减Ⅱ后期 8.减Ⅰ后期

答案:9.有丝前期 10.减Ⅱ中期 11.减Ⅰ后期 12.减Ⅱ中期

11.减Ⅰ前期 12.减Ⅱ后期 13.减Ⅰ中期 14.有丝中期

七、有性生殖

1.有性生殖是由亲代产生,经过和)的

结合,成为合子(如受精卵)。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脊椎动物的个体发育包括和两个阶段。

3.在有性生殖中,由于就具备了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强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这对于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2节 基因在染色体上

(一)萨顿的假说

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原因(类比推理法)

1、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

2、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

配子中,成对的基因只有一个,成对的染色体也只有一个。

3、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如此。

4、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摩尔根关于果蝇眼色的遗传实验:

P 红眼(雌) × 白眼(雄)

F1

F2 红眼(雌、雄) 白眼(雄)

3/4 1/4

F2红眼和白眼之间的数量比为3:1,遗传表现符合分离定律,表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乳源高级中学高一生物必修2第3篇五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姓名 班级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1.基本概念:

(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五年级数学家庭作业答案
下一篇:五年级作文我喜欢的节日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