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

经济学  点击:   2012-04-26

1929年篇一

读1929年大崩盘有感

读《1929年大崩盘》有感

在过去的一个星期里,我读完了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的《1929年大崩盘》,这本书虽说是经济类的书籍,但却更多的增加了人文和历史的味道,把1929年的大崩盘情况描写得生动而并不乏味,作者用十分幽默有趣的语言鞭挞着那个时期美国人民所犯下的错误。

1929年,注定是令人难忘的一年。书中不止一次提到在这一年中导致美国股市崩盘的种种原因,当时的美国,无论是聪明人还是愚笨的人,谁都不知道萧条会是在什么时候发生。据某些数据显示,当时的银行是虚弱无力的,而且还没有实行存款保险,农产品市场举足轻重但又特别脆弱,人们没有使用人保险金、福利性支付和社会保险等来发挥缓冲效应,所以,市场的萧条是必然的,混乱也是迟早的。

书中的第一章就明确告诉我们导致市场崩溃的主要因素是当时美国人那过分乐观以及热切渴望迅速发财致富的心态,包括1928年美国总统柯立芝都乐观地预言美国经济会持续繁荣下去。然而,当时流入股市的资金远远多于操纵股市的智慧,当时的真实情景就如开明的愤世嫉俗者们所坚持认为的那样,富人致富的速度远远快于穷人脱贫的速度。这种过分乐观的投机的心理就是1929年大崩盘最大的凶手,正如胡佛先生说道的:投机是比应该受到指控和惩罚的凶杀更严重许多的罪恶。

在接下来的几个章节中,作者为我们例举了多个实例证明美国的市场正濒临崩溃的边缘,其中最具代表的实例就是高盛公司,一家投资银行和经纪业务合作公司,在刚创立初期就得到迅速发展,公司的

股票曾一度高达104美元元每股,但几年后却暴跌到了1.75美元,让人深生惋惜。看到这里我们不难得出导致股市虚高的重要原因除了各经济学家乐观的预言之外,还有当时人们盲目地追捧,而不关心其中真正的价值。

1929年股市大蹦盘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持续时间长、事态不断恶化。在经过了让人惊恐的黑色星期四之后,自杀的谣言大肆传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自杀率并没有随着股市的下跌而升高,因为在1929年前的几年里,美国的自杀率就一直的逐年上升,但是无论是发生在崩盘的几个月里还是1929年全年,自杀人数都没有急剧的增加,所以表明了那些自杀的传闻都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是媒体的恶意炒作的结果。

故事的崩盘不仅断送了十几万美国人的发财梦想,也严重败坏了一些知名人士的良好名声,在纽约最大的两家商业银行,蔡斯国民银行和国民城市银行饱受股市崩盘之苦,而且,受当时经济学家的影响,政府拒绝了执行积极的经济政策,没有采取任何抵制通货紧缩和萧条的措施,使得经济的形势不断恶化。

从这本一百多页的书中,我们应该从美国的经济崩溃现象反省自身,近年来,中国的证券市场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证券市场的机构投资人比例也在不断地提升,市场的投资结构日益丰富,然而在这样一个繁荣的投资背景下,我们需要保持头脑的冷静与理性,不能盲目乐观地预计未来的市场,不能依赖着迅速发财致富的信念盲目跟风投机,否则最终将以惨败收场。

1929年篇二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突然结束导致了1919年到1921年的经济急剧衰退。1923年到1924年,恶性通货膨胀几乎摧毁了德国经济。

当人们使用大萧条这样的词汇时,脑子里浮现的一定是一种晦暗的图景。但实际上,在1930年代大萧条发生前的美国乃至西方世界,经历了一个相当长时间的经济繁荣时期,1920年代甚至可以称之为“黄金十年”。

经济由以下三项新技术——发电机,电话和汽车——带来的投资机会拉动。尽管这三项技术的发明都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但是直到20世纪20年代,它们才得到广泛应用,开始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新产品的生产刺激了投资。另一方面,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普及应用,创造了新的购买力,同样刺激了投资的增长。汽车的广泛应用,刺激了道路、相关服务和加油中心、石油炼制的投资需求,同时促进了在当时还属于全新概念的郊区房地产业的兴起。(计算机的情况与此相似。尽管计算机发明于20世纪40年代,但是直到80年代才开始在经济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当时,还有一项新技术让人兴奋——收音机。收音机问世于20年代,但直到30年代,它才得到推广普及,掀起一场经济热潮。收音机的顶级制造商和顶级播音公司——美国无线电公司(RCA,Radio Company of America)成为股票市场的重要板块,其股票价格由1921年的1.5美元上涨到1929年的114美元,收益率高达73倍!30年代的收音机与90年代的互联网相类似,它们都是股票市场主要领域之一,二者都吸引了巨额资金的流入,但都是几年之后才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继收音机之后,航空和电影再一次掀起投资热潮。1927年,飞行员查尔斯·林白(Charles Lindbergh)独自横越大西洋。这有力地刺激了赖特航空工业公司(Wright Aeronautical)、柯蒂斯(Curtiss)、波音飞机公司(Boeing Airplane)等航空公司利润的增长。与此同时,好莱坞的大型摄影棚建立,正在经历由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变革,利润增长很快。

以美国为例,从1922年到1929年,经济迎来了飞速增长,平均年GNP增长率高达5.5%,失业率从战前的11%下降至20年代后期的3.5%。房地产的价格在迅猛上升,股市经历了一个十年的大牛市,1926年3月到1929年10月间,每股收益率上升了2.2倍。

尽管每年GNP增长率的变动幅度很大,在1922、1923、1926、1929年增长率较高,而其它年份相对偏低,但消费品价格相对保持稳定。可以说,那个时候的美国到处是一片繁荣的景象。1928年,赫伯特·胡佛在他的总统竞选演说中自信地宣称:“我们美国即将在征服贫困的斗争中取得最后胜利,比历史上任何国家更伟大的胜利。不远的将来,在上帝的帮助下,贫困将在我国消失。”

随着失业率的降低,工资的提高,新产品的普及,利润率的增长,一种莽撞的“感觉良好”的情绪浮现。股市攀升,最初时只是温和增长,但从1926年开始,增长速度加快。在高利润、经济稳定性增加、人们对未来预期更乐观的驱使下,1926年3月到1929年10月间,每股收益率上升了2.2倍。70年以后,历史重演,90年代初期,美国S&P 500指数开始温和增长,但在1995年到2000年间,该指数增至三倍。

1921年到1929年间,股市年平均收益率为18%。与其类似,1990年到2000年,S&P 500指数年均增长率为15.5%。30年代末,在英国建立多年的投资信托(investment trusts)体制在美国日渐盛行,并且放松了对其杠杆比率的管制。1928年起,200多家投资信托公司涌入市场,总资产超过了10亿美元。而三年前,投资信托的相关资产还不到50万美元。20年代,土地和房地产价格增长迅猛。尤为突出的是,抵押贷款从1920年的110亿美元增长到1929年的270亿美元。20年代,分期付款(installment)这种消费信贷方式逐渐开始盛行,消费者可以通过信贷购买汽车、冰箱等大额消费品。

在20年代,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并不关注通货膨胀,直到1928年初,美国都保持着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1925年初,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降低利率,以帮助英格兰银行回归金本位制度。在英国,时任财政大臣的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主张恢复金本位制度,回归1914年前稳定的世界金融体系,以防止恶性通货膨胀。但是,20年代比1914年有着更高的工资和价格水平,英国忽视了这一点,恢复了战前金本位制度的金率水平,这导致她陷入通货紧缩。尽管金本位制度是当时的正统观点,但是,它首先受到丘吉尔本人的抵制,还受到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猛烈抨击。恢复金本位制度最直接的后果是,1926年,工人反对降低工资的努力失败后,举行了大罢工(the General Strike of 1926)。在金本位制度的影响下,1925到1929年,英国经济黯然失色,英国基本上错过了“喧嚣的20年代”。 由于英镑估价过高,英国面临黄金外流的风险;1925年,美国降低利率,以对抗此风险。1927年夏,美国再一次降低利率(部分是因为法国和德国的驱使),导致美国的贴现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3.5%。这不禁让人想起,当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the Asian crisis)爆发,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the Russian crises)。

尽管美联储仍旧对通货膨胀不太在意,但对与利率相关的股票市场收益却越来越担忧。1928年初,美联储认为股票市场投机行为严重,经济过热,于是开始提高利率。但是,利率的上调是渐进的而非突然的,因为美联储并不想影响经济增长率。但是,利率的提高马上减少了美国资金的流出,并且由于金本位制度的特点,美国不得不处处采取更紧的货币政策,这导致了1929年的世界经济衰退。在1928年年初的几周里,证券市场已成强弩之末,显现出崩盘的隐患。但柯立芝总统和美国财政部采取欺骗宣传的方法,使得股市得以暂时平静。 1928年3月初,随着纽约股市实力最强的一批投机商大批买进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无线电公司的股票,新一轮投机行为疯狂扩散,股票价格再次疯狂暴涨。这轮狂涨直到1928年6月才略有回落。在此后16个月中,股市时有涨落,但始终未能回到1928年3月以前的水平。

{1929年}.

1929年初,股市的狂热已失去控制。9月26日,英格兰银行宣布:为停止黄金外流和保护英镑在国际汇兑中的地位,将再贴现率和银行利率提高6.5%;9月30日,伦敦又从纽约撤回数亿美元,从而诱发了美国股市大幅度下跌。10月15日,纽约股市开始出现大量抛售,但由于大投机商抛售谨慎,市场反应较为平和。

然而,危机却以极其突然的方式到来了。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股市开盘后,股指循着前一天的走势,温和地上涨着,只是成交量明显地放大。到了大约11点的时候,股指才突然掉头向下,接着大幅跳水,到了11点半,股市已经完全处于无法控制的狂跌状态。据说在1个小时内,就有11位知名的股民自杀身亡。偶然目睹这个场面的丘吉尔感叹道:“上帝啊,这是多么可怕的一天啊!”

当天下午,摩根财团联合其他银行业巨头,拿出2.4亿美元联合基金护盘,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购买股票。在这以后几天里,股票行情逐渐稳定,美国财政部和一些经济学家、银行家和大城市报纸纷纷向公众保证:股票价格的下跌问题不大,应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投资,这样对国家经济是有好处的。10月25日,胡佛总统也发表文告:“美国的基本企业,即商品的生产与分配,是立足于健全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力图以此刺激新一轮投资。

10月28日,也就是胡佛发表文告的第三天,美国股市再次惨跌。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美国股市又一次出现大幅度崩盘。据《纽约时报》统计,纽约股市50种股票的平均价格几乎下挫了40档。此后一周之内,美国人在证券交易所内失去的财富竟达100亿美元!

1929年时,美国经济扩张在7月达到顶点,股票市场在10月开始暴跌,1930年初经济崩溃。这就是说,信用紧缩与经济崩溃之间有半年的时滞。

股票价格的大幅“跳水”引起美国经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谷物等交易的价格也一路下滑;铁

路货运量大幅减少;钢材价格大跌、棉花价格大跌……

到11月中旬,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下降40%以上,证券持有人的损失高达260亿美元,成千上万普通美国人辛劳一生的血汗钱化为乌有。

在“大萧条”中,企业破产l09371家,私营公司纯利润从1929年的84亿美元降为1932年的34亿美元。1931年美国工业生产总指数比1929年下降了53.8%。重工业生产的缩减尤为严重,作为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标志的钢铁、汽车和建筑等行业的衰退更是明显。{1929年}.

从1929年9月到1933年1月间,道琼斯工业指数从381点跌至36点,缩水90%。其中,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价格从平均每股364.9美元跌落到62.7美元,20种公用事业股票的平均价格从141.9美元跌到28美元,20种铁路股票平均价格则从180美元跌到了28.1美元。到1933年底,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几乎还达不到1929年的1/3。在这期间,5000多家银行倒闭,8万多家企业破产,1400万工人失业,几乎4个劳动力中就有1个处于失业状态。一个“黑色星期四”将美国这个世界经济的领头羊从巅峰抛向谷底。随之,危机向欧洲,向整个世界蔓延。在茅盾先生的《子夜》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场危机也波及到地处远东的上海。 美国股市崩盘后,尽管股市暴跌最初影响到的只是富人,但这些人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群体,其成员掌握着大部分消费收入,构成了最大部分的个人储蓄和投资来源。因此,股市崩盘导致美国经济失去了由证券投资盈利形成的对支出的支撑。{1929年}.

股市崩盘以后,控股公司体系和投资信托的崩溃,大幅削弱了借贷能力和为投资筹措资金的意愿,这迅速转化为订单的减少和失业的增加。

受股市影响,金融动荡也因泡沫的破灭而出现。几千家银行倒闭、数以万计的企业关门,1929~1933年短短的4年间出现了四次银行恐慌。尽管在泡沫崩溃的过程中,直接受到损失的人有限,但银行无法避免大量坏账的出现,而银行系统的问题对所有人造成间接冲击。 大崩盘之后,随即发生了大萧条。大萧条以不同以往的严重程度持续了10个年头。大萧条则为严重的通货紧缩。

金融危机是一场消灭财富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失败者既有穷人也有富人。曼彻斯特这样描述穷人的艰辛:男人的刮胡刀片磨了再用;自己动手卷纸烟,要不就抽“翅膀”牌(10美分1包);为了省电,改用25瓦灯泡;孩子们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2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把中间磨损的地方分移到两边去了;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许多人家把收到的圣诞卡片保存起来,明年好改寄给别的朋友。如果说节衣缩食还仅仅是一种温和的表现形式,那么,被抛入失业大军的工人、破产的农民,还有不计其数的露宿街头者,则成为这场经济危机的最悲惨的牺牲品。

穷人陷入困顿,富人也大多不能幸免。之前在《福布斯》杂志上公布的美国400名最富的人中,有38人的名字从榜上抹去。在一天的时间里,世界头号首富萨姆·沃尔顿就损失了21亿美元,丢掉了首富的位置。

据1932年9月《幸福》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8%的人无法维持生计(1100万户农村人口未计在内),流浪人口达200万,仅纽约一地1931年一年中记录在案的倒毙街头的案件就有2000余起。这一时期出生的儿童身材矮小,后来被称作“萧条的一代”。全美有33万儿童失学,女孩子为了养家糊口冒着怀孕的危险以10美分一次的价格到街上卖淫。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当美国参加二战需要补充大量兵员时,因体质不合格遭淘汰的达40%。

在危机中消失的局部仅仅是财富,随财富一起消失的还有人们的意志与信念。正如曼彻斯特在《光荣与梦想》中所说的,许多人自小就相信,谁卖力气,谁就有出息。现在呢,不管勤的懒的,一概倒霉,所以人人感到精神沮丧。李普曼当时就写道:“整个民族精神不振,人人觉得自己孤零零的,谁也不信,啥事也不信,甚至对自己也不信任了”。可以说,金融危机决不仅仅是一场经济的危机,同时也是一场社会的危机;它不仅是一场在社会的经济层

面上发生的危机,同时也是一场发生在社会各个层面上的危机。

面对“大萧条”,西方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德、日、美、英、法等国都出现了法西斯组织。德国纳粹党还在希特勒的策划下夺取了政权。日本也发生了多次军人政变,最终建立了军部法西斯统治。德、日两国再加上“大萧条”前不久登台的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政权,将世界引入了战争的边缘。

“大萧条”引发了美国社会一系列阶级矛盾,斗争浪潮遍布全国。有部分工人、农民和思想激进的知识分子喊出了“学习俄国佬”的口号,极少数人还在国内煽动法西斯化恶浪。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是一位靠个人奋斗起家的“美国英雄”。他在竞选演说中许诺“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有两辆汽车”,“要让贫穷从这个国家消失”。但由于胡佛在经济领域顽固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经典理论,在随后到来的经济危机中应对无力,从而使他的诺言成了一张永远无法兑付的空头支票。

1929年篇三

1929年经济危机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异同点

1929年经济危机与2008年经济危机的异同点

摘要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也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不仅仅是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冲击,对世界各国都有极大地影响,了解,分析危机的特点,做好应对以及处理其的最佳方法。防患于未然。美国08年金融危机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两次大规模的危机。两次危机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危机发生的状况以及危机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二者必存相通之处,它们都是美国经济自由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尚未演变成资本主义全面的经济危机,但危机的规模、危机波及的范围、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都可以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相提并论【1】。

关键词 经济危机 美国 成因 措施

一.两次经济危机的相同点

1.发生背景相似

虽然两次危机发生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之下。但二者却有相似之处:一是在两次危机爆发前,美国经济都处于繁荣的状态中,经济表面呈现出投资增加、生产扩大、股价上涨的局面。二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都存在着经济比例失衡、贫富差距拉大、股市充斥大量泡沫等问题,这些矛盾的积聚,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三是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都采取了扩张性经济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化发展,助长了危机的发生【1~2】。

2.两次危机状况相似

虽然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这两次危机本质上有区别,但是二者也具有共同特征。

2.1危机的传播速度极快 危机一经爆发迅速传导至相关经济领域,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各行业的衰退;

2.2危机的波及范围极广 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蔓延至欧洲、亚洲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造成全球市场的剧烈震荡;

2.3危机的破坏性较大 危机发生后,金融资产大幅缩水,社会生产迅速萎缩,产值下降,失业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减少,消费力下降,造成经济下滑;

2.4危机的延续时间较长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持续了四年之久,而此次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衰退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迅速消除的;五是美国政府都采取了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进行救助,以刺激经济,摆脱衰退。 二、两次金融危机的不同点

08年开始爆发的这次危机不只是独立于经济危机而发生的单纯货币金融危机,又不只是作为经济危机一个阶段或表现的货币金融危机,而是兼而有之。它具有马克思所提示的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特征,它又具有独立于经济危机的货币金融危机的许多特点,是一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交织在一起的危机。所以,我把这次危机定性为一场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交织在一起的危机。可以简称为经济危机,因为经济危机可以包括金融危机。不能简称为金融危机,因为金融危机不能包括经济危机【3】。

1.主要原因不同

1.1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能够更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成因。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由于资本主义竞争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存在,资本主义本身具有一种盲目提高生产能力和无限扩大生产规模的趋势,生产的社会化为扩大生产的趋势提供了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增长已经超过了劳动者的实际需要,不是社会产品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出现的相对过剩。马克思从社会制度层面去寻找经济危机的根源,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4】

1.2 美国08年金融危机的成因分析。虚拟资本的无限扩张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美国金融危机进行深入分析,能够进一步揭示危机的根源。美国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虚拟经济,它通

过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最早对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关系进行过系统论述。马克思认为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它们只是资本的所有权证书,是资本的纸制副本并不创造价值【5】。虚拟资本实际上是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能够给持有者带来定期收入的想象的或虚幻的资本。在正常情况下,有价证券作为资本的虚拟性不易被人们察觉,但是,一旦有价证券的价格暴跌,甚至成为一张废纸时,其资本的虚拟性就会明显的暴露出来。因此,虚拟资本的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经济的运动,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又没有相应的管制措施,虚拟经济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最终将催生泡沫经济。

{1929年}.

2.影响范围不同

2.1 1929年的经济危机主要影响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从殖民地以及低成本获得原料,投入生产,再把商品倾销回殖民地,获得利润,资本规模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国家实力增强,于是资本家和政府一同去抢更多的殖民地回来,以获取更大的利润【6】。但与此同时,劳动者的报酬却没有增长,反而有些下架(资本家的本质),造成国内供需不平衡。抢殖民地需要更多的财力来支付军费开支等,加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越多的资本国家伸手向美国借债,由美国掀起的经济危机必然影响各资本国家。

2.2 2008年的金融危机波及全世界。表面上,大家都认为是次级债引起信用危机,信用危机引起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引起经济危机。其实,次级债只是表面上的替罪羊而已,而不是根本原因。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 实际上是落后的货币政策与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不配套,给经济穿了小鞋,就像一个多子多孙的大家庭还住在几间小屋里一样。因此,危机的真正原因主要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政府的管理体制、货币与社会发展不配套产生的恶果。 简而言之,就是国际经济失衡【7~8】。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债务方面的弱势地位;处于双重制约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一次次吞下经济危机的苦果,因而现存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难逃其咎。也就是说国际货币体系在调解国际收支不平衡时遵循了布雷顿森。20 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国际间的过剩资本流动造成了国家、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巨额的国际货币资本必然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猎取利润。

3.政府态度及应对措施不同

3.1 针对1929年经济危机美国采取的政策以及应对措施 1929年当时的美国总统才去自由放任政策,胡佛政府被迫采取一些反危机措施,但影响不大,不仅没有使国内的混乱终止,而且还加深美国国内危机。所谓自由放任政策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调节经济活动:社会经济事务最好不受国家权力干预的个人决定,政府扮演好经济“守夜人”的角色足矣。对于政府而言,“只有管得少,才能管得好”。后期上任的美国总统采取罗斯福新政,经济军事化政策才使美国经济有所恢复。

3.2 简要回顾一下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政府的救市政策。可以说从本次危机爆发之初,各国政府采取了与大萧条时期截然不同的政策。例如,美联储在2007年金融出现波动的苗头时就开始下调基准利率水平。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美联储的救市力度更大,不仅在2008年12月将基准利率水平调至0~0.25%的历史最低水平,还通过各种非常规工具向金融系统注入流动性。简而言之,就是政府面对此次的经济危机采取快速干预的政策【9】。

参考文献

【1】赵安琪,对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认识[J],商业现代化2009,2(565):370

【2】夏明胜,试论08年经济危机成因[J],中国商界,2008(9):48

【3】谢贵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三大原因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0(5):125-128

【4】李静,美国1929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7

(7):186-189

【5】刘诗白,美国经济过度金融化与金融危机[J],求是杂志,2010(14):58-60

【6】[1]王伟,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M],海南,南方出版社,2011:8-10

【7】张万聪,耿德伟从大萧条和2008年金融危机的对比看政府干预的作用[J],宏观经济观察,2010,9(424):9-10

【8】刘昀献,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当代思考[J],理论学刊,2011,12(12):4-9

【9】宋国友,美国政府经济危机转嫁行为评析[J],现代国际关系,2011(5):34-41

1929年篇四

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上

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上,毛主席对新入党的党员定了五条标准:一是政治观念没有错误;二是忠实;三是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四是没有发洋财的观念;五是不吃鸦片、不赌博。

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主席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对共产党员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他指出:“共产党员在八路军和新四军中,应该成为英勇作战的模范,执行命令的模范,遵守纪律的模范,政治工作的模范和内部团结统一的模范;共产党员在和友党友军发生关系的时候,应该坚持团结抗日的立场,坚持统一战线的纲领,成为实行抗战任务的模范;应该言必信,行必果,不傲慢,诚心诚意地和友党友军商量问题,协同工作,成为统一战线中各党相互关系的模范;共产党员在政府中,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

1960年10月8日:毛泽东为中央办公厅工作人员的题词:艰苦朴素。

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以个人利益服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

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都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重的。《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地位》

我们的一切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一九四五年的任务》

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出席开学典礼并作了 《整顿党的作风》的讲话:

其中,毛泽东在批评宗派主义错误时,指出:“一部分同志,只看见局部利益,不看见全体利益,他们总是不适当地特别强调他们自己所管的局部工作,总希望使全体利益去服从他们的局部利益。他们不懂得党的民主集中制,他们不知道共产党不但要民主,尤其要集中。他们忘记了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体,全党服从中央的民主集中制。”

1929年篇五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以及各国所采取的政策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

以及各国所采取的政策

一.大危机在美国的爆发

2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持续的高涨。这种持续高涨重婚了美国人的头脑,沉声了美国“永久繁荣”的幻觉,人们甚至认为美国已经彻底拍拖了经济危机的困扰。但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发展潜伏着深刻的矛盾和严重的失调。农业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工业部门的开工严重不足,大批工人失业!其次,垄断家具了收入分配不均,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矛盾。再次,美国面对着严重的国际经济部平衡,到1920年,欧洲等地区国家共欠美国约133亿元贷款。

直接引起危机爆发的是持续的投机狂热伴随着20年代的繁荣,出现房地产和股票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然而大危机还是到来了,1929年9月3日,股票价格上涨到最高点以后开始下跌。到10月24日,股票市场出现剧烈的下跌!,以后,美国股票市场价格持续下跌,从股票市场价格狂泻开始,美国经济进入了30年代大危机,大批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业生产持续3年下降。到1933年,整个国家的金融信贷体系已经陷入崩溃!

发生在美国的大危机,通过利率传导机制,价格传导机制,汇率传导机制,不久扩大到加拿大,德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家,波及许多殖民,半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0年代大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破坏最严重,影响最甚远的一次经济危机。几十年来,西方经济学家对大危机的爆发的原因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和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两个不同层面!

关于1929年美国爆发国内危机具体原因

第一,美国建筑业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的情况。

第二,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停滞

第三,农业长期的慢性萧条对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四,美国银行制度存在结构缺陷

第五 对美国这一时期货币政策的质疑

关于30年代大危机制度层面的原因

第一,凯恩斯学派的观点。他们人为造成危机的是资本主义的自由放任制度,而

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1929年}.

第二,货币学派的观点。弗里德曼强调危机的原因在于美国采取了错误的货币政

策,他认为私人经济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国家经济政策会使其稳定性遭到破坏

第三,制度学派的观点。他们对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认为收入分配不

公,公司结构弊端,银行结构缺陷,外贸盈余不稳等制度方面的因素是造成危机的原因

二 危机治理中的美国

早在胡佛总统任内,美国政府就已经采取了一些列经济危机治理的措施,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并没有缓解经济大萧条,随着危机的加深,胡佛的措施对平民百姓越来越不利!,他虽未成功,但他的措施却帮了罗斯福的!

罗斯福“新政”------------罗斯福在信贷危机最尖锐的时刻接任总统,之后分别运用各种政策对付危机

1 金融政策 3月6日,罗斯福决定关闭美国所有银行,停止银行的一切支付。3月9日通过《紧急银行法》,授权总统对银行进行个别审理,让所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尽快开业,对缺乏偿付能力的银行进行改组。

2..《全国工业复兴法》1933年6月16日,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经济中的各个部门都要建立产业委员会,制定公平竞争法则,确定该行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信贷条件,销售定额等,以协调各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和消灭不公平的竞争

3《农业调整法》1933年5月,国会通过《农业法调整》,接着成立农业调整局,政府有关弄成个别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土地所谓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租金,同时,根据停耕地部分所减少的产量,由政府付给农业货币所谓补偿!

4 社会救济和社会改革 5月12日,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调整劳资关系,实施社会保险,公共工程政策,转移支付政策等~~~

三 法国危机在法国

法国危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危机,开始较晚持续时间稍长,同时范围有限 1930年11月法国伍斯特里克银行宣告破产,标志着法国经济危机的到来

对于经济危机,法国政府反映迟钝1935年才具了降低雇员工资的紧缩措施。1936年,法国

组成以勃鲁姆为代表的人民政府,采取了一些列政策!

1 促使法国雇主协会和法国总工会达成了《马提翁协议》,并使议会通过了集体合同法案,借助立法手段加强对劳资关系的调节,提高工会的地位

2提高工人的工资,规定一般工人的增加工资7%到15%,而待遇极差的工人的工资可提高2到3倍,并在集体协议范围内实行每周40小时工作制和带薪休假制

3授权一个名为小麦局的新机构对谷物的专卖予以支持,这个机构的职责是固定价格并向生产者收购农产品。{1929年}.

4采取措施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如提出旨在减少失业的市政工程计划,对严重缺少资金的中小企业提高贷款,加强对法兰西银行的控制,军火工厂国有化等. 5实行法郎贬值

德国的反危机政策

希特勒的反危机措施的主要方式是建立严密的政府监管体制,政府全面监督投资,控制消费,控制劳动力市场。1 1933年7月,纳粹政权设立了“德国经济总会”作为最高经济领导机关,次年,由该会颁布“德国经济有机建设条例。”2 政府严格控制投资流向,使其集中于重工业和军备生产,消费工业备受忽视。3 纳粹还用所谓的“国家就业“对付失业,主要办法是兴办劳动密集型公共工程,减少机器的使用,减少妇女就业,实行青年义务劳动,扩招军队,延长服役期等。

英国的反危机政策

1931年,政府宣布废除英镑金本位,为了保护国内生产和市场,英国彻底抛弃了自由贸易,转而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同年,政府把失业工人的补助金消减了10%,11月又实行了“贫困调查法

工业方面,一是扩展国家对公用失业的控制,而是国家在企业的赞同下进行调整,诸如在煤,钢,棉,造船等部门协商产品价格,产品数量,工资等问题。 扩充军备也是英国政府的重要反危机措施。

日本的政策与措施

从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到日本,至1932年危机得到控制并出现景气苗头,日本经历了滨口雄幸、若櫬礼次郎、犬养毅三届内阁,从政府应对危机的策略和措施看,大体上可分为“井上财政”和“高桥财政”两个阶段

1929年7月成立的滨口雄幸内阁推行两大政策,即币原喜重郎外相提出的“协调外交”政策和井上准之助藏相提出的“紧缩财政”政策。井上财政政策的目的在于尽早实现落后于西方各国的黄金解禁,即恢复金本位制,使日本经济回到国际经济的正常轨道上来。

1929年篇六

1929年以来的美国

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民主是一种博弈的结果,结果更可能导致一种孤立主义和霸权主义,都是一种为了保全自己宁愿牺牲别人的心态

1929.3—1933.3 胡佛时期:

{1929年}.

从柯立芝到胡佛总统任内的所谓的新世纪的繁荣并没有确实的基础,大萧条似乎是产业革命最后来了一次大动荡,有次在新的技术革命到来之前造成了一个间歇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有了大规模的技术,工人每小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40%,然而20世纪20年代,公认的工资并没有相应增加。就是在黄金年代的1929年,一个家庭如果想取得必要的生活必需品,每年要有2,000元的收入,但是美国60%以上的家庭进款达不到这个数字。有钱的人投机股票市场,没钱的被劝导超前消费,社会贫富悬殊很大。再加上美国已经高度工业化,乡人口大量回流乡村已经不太可能。(这和现在中国经济结构极其相似。)

现在一般大众对胡佛的评价总是含有一种嘲讽,总以为他对自由市场经济的过度崇拜导致他在面对危机的时候没有采取任何积极有效的措施,最后让危机的杀伤力成倍放大。这些后见之明本是没有错的,但是考虑到胡佛当时的主流社会政治经济观点,再参考他好几年的商务部部长的政治履历和前任柯立芝的更为宽松的放任,胡佛所做的一切并不是很过分。再者,罗斯福的新政在法律实施大概2年之后,便几乎遭到了参议院的全部否决。也可说明当时的美国主流大众并不是很相信政府。这也许和美国一直以来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争斗有关,自建国以来,地方无疑具有很大的权威,直到罗斯福的几届特殊情况,这种博弈的局面才开始扭转。

1933—1937 罗斯福第一届总统任期:

刚开始要参加总统竞选时,几乎没有人看好他,都说他是一个软弱的没有主见的人。可是由于有力的雄辩和高贵的气质,最后征服了美国民众。在开始的两年内,提出了任期内几乎所有的新政法案。各种经济数据开始好转。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总统权力交接时,罗斯福刻意回避和胡佛进行一些接触,意图和旧的政策甩开关系。以营造一个很好的不被绑架的开端。

真正精彩的一幕是如何想那些屯户施加压力,使他们不得不把紧紧搂在手里的黄金和货币放出来。原先此辈不到一周就把15%的货币藏了起来,也无法制定出法律,对那些囤积黄金的人施加惩罚。于是,政府便改而运用宣传的方法。2月8日星期三,联邦委员会宣布:凡是2月1日以前向银行提取过黄金而到下个星期一为限不退回储蓄的,银行便公布他们的姓名。这招立刻奏效,紧接着政府扩大范围和广度,到星期六晚上,各州联储银行收回了共计3亿元的黄金和黄金兑换券。以此为储备,发行了5.7亿的新钞票。批准每个储户可以领取十元现金,商业开始活跃,3/4银行复业,纽约股价猛涨15%,通胀挑战开始。罗斯福紧接着宣布废除了金本位制。

1937—1941 罗斯福第二届任期

有产阶级既然从1933年初的恐慌中脱出身来,他们发现罗斯福所谓的“复兴”原来并非要回复新时代的繁荣,他要的变革不利于有钱人,而是造福于压迫者,他老是说他们被忽视太多了。值得一提的是33年到达谷底的大萧条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减轻,失业率居高不下,人民生活水平起色不大。知道50年代开始的时候美国才算是真正走出谷底。但罗斯福党政的时期无疑是美国动的一次大手术。

由刚开始的人气中天,到后来的民众的开始不信任,说他许愿太多,和现实成就的差距太{1929年}.

大。民众甚至想起各种污秽的词来贬损他,而且这个现象很普遍,不过马上他们就忘了自己的言语。这和第二次总统竞选时大众对奥巴马的评价极其相似。国府之间的矛盾就连罗斯福也无可奈何,很多时候民主党和共和党竟然联合起来反对他。不过身为总统,竞选前的最后半年的一系列应对措施加上自身的魅力让他赢得了大选。

罗斯福虽然是一个伟大的总统,但是和林肯一样他必须考虑到民众心理的博弈。所以他并没有对黑人的不平等地位采取过多的干预,对美国的迟迟不加入二战也有一定的影响。当时美国的黑人地位不平等,阿甘的学校的经历就是一个证明,马丁路德金几年之后便开始领导普通黑人开始一场伟大的运动。对于性的话题几乎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一样保守。

工会等现代美国较为强大的劳工组织都还在萌芽中,远远构不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他们将随着战争的混乱和人内心的剧烈震荡不满而爆发。美国人民远远还没有那种强烈的骚动感和紧迫感,因为大萧条的阴影还在让他们处于小心翼翼的心态中。

1941—1945 罗斯福第三次连任

在这之前,美国的军事力量几乎和东欧小国一样,离真正的军事强国还很遥远,经济正在转变,但还不足以挑战英国的霸权。美国不想参加二战也许还和美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有关,当时国内民众还有10%支持德国,并不是普通人想象的一直仇视德国。毕竟和欧洲隔着一个大西洋,和日本隔着一个太平洋,也还没有出现原子弹和洲际导弹这样对美国的安全极具威胁力的武器,加上大萧条的创伤引起的封闭情绪和自我关注美国人沉浸于自己的事也就在所难免。

太平洋战争之后美国便彻底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在这之前大部分美国民众都持有孤立主义观点。之后美国便大发战争财积累实力,为二战之后的腾飞积蓄了力量。 1945—1948 罗斯福到杜鲁门的转折

罗斯福死后好评如潮。服饰商人杜鲁门接班,这个老实人普遍不被看好,不过他到底是中规中矩的为美国人做了几件事,赢得了第一次连任,不过成功连任之后的处境着实可怜,遭到的抵触较多。后期政府内部出现了较多的腐败丑闻

1952—1980

艾森豪威尔 : 正直、忠厚的将军,凭借自己在战争中积累来的巨大的声望几乎完美的任胜了两届总统

肯尼迪 : 开启了和苏联的军备竞赛,期间种族问题大规模爆发

约翰逊 : 继承了肯尼迪的很多政策的大方向,任内美国人的内心开始向狂躁和不满转变 猪湾时间和随后的古巴导弹危机

尼克松 : 种族问题大爆发,信仰危机和真正的黑人的暴怒和奋起的反抗,性文化开始大范围普及,女权主义、嬉皮士等等反映了冷战和越战背景下人民内心的压抑

1981—1989 里根时代:

在1980年的选战中击败了现任的吉米·卡特,同时共和党在那年选举中也赢得了26年来首次在参议院过半数的席次。里根推行的经济政策为供应面经济学,被人称为里根经济学,将所得税降低了25%、减少通货膨胀、降低利率、扩大军费开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国债,以暂时解决社会福利的问题,排除了税赋规则的漏洞,继续对商业行为撤销管制,使美国经济在历经1981—1982年的急剧衰退后,于1982年开始了非常茁壮的经济成长。在国内议题上,里根并没有成功的解决如社会福利和堕胎等问题,但他也经由最高法院及其他联邦法院的法

官任命而转移了联邦的司法权。他始终强调他对于联邦政府在处理问题上的能力抱持著怀疑态度,尤其是在经济问题方面。他的解决方式是撤回政府的干涉并减少税率和撤销管制,以此让自由市场机制能自动修正所面临的问题。他在就职典礼那天说道:“政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问题所在。”

他的支持者盛赞他振奋了美国人在1980年面临的低昂士气和挫折感,并且让积极不干预的资本主义体制超越政府的管制。在对外政策上,他大幅度扩张军备,对苏联的政策则由原本的围堵改为直接的对抗。里根在政治意识形态上贯彻了反共主义与民主资本主义。 里根任内也经历了数次严重的政治丑闻—并导致不少官员和幕僚被定罪,但他仍然得以安然度过这些危机。

许多的观察家,尤其是美国的保守派,称赞里根是美国得以拖垮苏联的主要功臣。历史学家对此还没有形成共识,一些人认为里根是使苏联于1991年垮台的主要推手 ;一些人则认为苏联于他任内开始的转变,只不过是时间上的巧合。

在里根两届任期结束后,同党的乔治.布什于1988年的选战中,挟著里根的高昂人气而大获全盛,为共和党60年来首次成功接任的总统。里根的总统任期影响了美国1980年代的文化。

1989—1993 乔治.布什

1993--2001 克林顿时代:

2001—2008 小布什

2008—2013 奥巴马新政

2013年6月最近美国经济彻底从谷底走出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15秋政治经济学作业2
下一篇:15秋政治经济学作业4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