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数学作业规范的衔接

管理学  点击:   2019-03-15

中小学数学作业规范的衔接篇一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结题报告

松柏中心学校课题研究小组

小学六年级学生升入初一后,数学学习的严重分化问题是长期困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的一个问题,消除这一分化的有效途径是做好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本课题通过对初一和六年级学生学习情况的问卷调查及理论学习等方面,分析了中小学数学知识的变化特点,从中小学老师的角度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中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为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上顺利过渡提供了一定借鉴。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时常听到有的学生家长说:“我的孩子在小学数学成绩每次考试大都在八十分以上,很少有不及格的情况,怎么升初中后数学成绩下滑这么快?”,我们调查了几届六年级学生升入初一后的数学成绩发现的确存在这一现象。询问其他学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目前随着新课标的深入落实,中小学数学教学所存在的脱节现象日益严重,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新知识的增加引发了许多的变化,视野的扩展、思维方式的改变致使一部分刚步入初中门槛的学生一时难以适应,导致成绩一时明显下降。按照思维发展规律,思维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如何缩短这个过程?如何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加大了对中小衔接的研究力度,也获得了不少的成绩,但针对于数学学科的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上的研究为主,可操作性不强。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是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教学方法作一个系统的对比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兼顾对中小学教师教学方法的研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具体问题

本课题试图通过"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法研究─—有效衔接"的实践过程,将现实在中偏离我们数学教学的问题得到的效的解决、从教法与学法的沟通入手,努力削缓小学与中学两学段之间的“陡坡”,并达到一定现实意义的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把学生上初中后的数学教学与小学的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1)对比本校六年级师生和初一师生在数学学科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分析引起初一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因素、影响中小学数学课程学习的相关因素分。

(2)根据数学教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出改进本校数学教学衔接的的对策及建议。通过研究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原则、途径和方法,寻找能适应中小学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可操作性的方案。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预计达到以下目标:

(1)构建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教学模式;

(2)探索农村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及途径

自课题立项起,连续三年我们选取了本校六年级和初一年级两个班;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开展课题的实验研究。其中我们对2009届的六年级学生数学成绩进行连续跟踪调查。

(一)开展理论学习,提升课题组成员科研素养。

1

课题研究的先导是理论学习。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才能开拓出全新的研究领域。

(二)相互听课探讨,了解中小学教育现状。

充分利用我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组织小学和初中教师相互交流探讨,分析综合反思,调整策略,有的放矢地进行课题研究。

(三)进行问卷调查,掌握衔接存在问题。

课题中的调查问卷主要面对六年级和初一学生,组织了两次问卷调查,分别是《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现状调查》和《中学生学习现状调查》。面对老师的是《小学教师所希望的中学教育调查》。

(四)组织考核学生,形成阶段学科评价。{中小学数学作业规范的衔接}.

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的研究,捕捉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并形成阶段学科性评价机制。组织学生参加考核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搭建反思平台,及时提炼研究成果。

撰写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每节实践课后,我们要求课题组成员撰写教学反思,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水平。

(六)请领导、专家指导,指明方向。

课题研究期间,我们林区教研室有关领导和专家到我校检查指导工作,给课题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指明了方向,避免课题研究走入歧途。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及活动

(一)前期调研,选择课题

{中小学数学作业规范的衔接}.

我们大量走访了学生、学生家长、教师,调查六年级学生升入初一后的数学成绩,发现的确存在成绩下滑在这一现象。询问其他学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我根据《关于神农架林区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从《神农架教育教研课题目录》中选取了《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这一课题。

(二)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职责

柯贤杰:全面负责课题的各项工作

黄全美:负责组织研讨和记录

万昌红:负责教材的收集和对比

王 禹:负责收集整理学生问卷

赵润超:负责与小学教师的联系和教师问卷调查

廖昌军:负责阶段性工作总结以及对外联络和经费保障

(三)合理规划,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

1、2010年1月-2月:

根据课题的性质,做好如下准备工作: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收集有关资料,商讨课题研究方案,明确课题人员的分工,并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2010年3月-4月:

完成开题报告,参加学校组织的开题报告会,接受专家的指导意见,进一步修改课题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

(四)实施课题研究,收集资料

1、2010年4月-8月:{中小学数学作业规范的衔接}.

课题组各位成员利用休息时间自行学习有关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加强课题人员的理论学习。 2

2、2010年9月-2012年6月:

①学习优秀课例,组织成员在校内、校外听课学习;

②开展课堂教学实验(公开课);

③对小学部及初中部数学老师进行问卷调查;

④对六年级和初一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式情况问卷调查;

⑤对教师课件、教案、论文、学生成绩测试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⑥对中小学数学衔接内容进行对比研究;

3、课题研究后阶段的工作安排

(1)2012年7月-9月:

整理各种资料,撰写研究论文。

(2)2012年10月:

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形成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中小学数学作业规范的衔接}.

(一)分析了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从小学到中学数学知识从横向、纵向两方面扩展

(1)数的范围发生了变化

从小学进入中学,学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测量温度,当气温在零度以上时,学生能用小学所学的数表示其温度的高低,但当气温在零度以下时,就难以用小学所学的数表示了。再比如,测量一座山的海拔高度(以海平面为零界面),用小学所学的数也就可以表示了,但测量海平面以下海水的深度时,又如何表示呢?为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引入了“负数”的概念。这样初中所学的数,就由小学所学的正整数、正分数和零扩大到包含正数、负数和零的有理数范围。随即又出现了一类新的数,如:已知正方形的面积为2,它的边长是多少?于是又引入了无理数的概念。数的范围又扩大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在内的实数的范围。

(2)数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在小学范围内,解决实际问题,是可视为实物个数的数通过运算得出结论。升入中学,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和实数之后,与小学相比难度大大增加,其形式上也发生了变化。一个点、一条线段的长度、一个数值都可用一个有理数或无理数表示出来了。但是另一类数又如何简单地表示呢?比如:用n表示整数,2n就表示偶数,2n+l就表示奇数,这样就解决了所有奇偶数的表达问题。一个简单的代数式就表示了无数个现实的数,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等,使学生由常量数学走入变量数学学习,这样的变化给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3)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生了变化

在未引入代数知识之前,解决实际问题大多用的是算术方法,即由若干已知数值,采用的直接推出的办法得出结果。而引入代数概念后,给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更加简捷的途径。把问题中给出的己知量和问题所求的结果——未知量,均视作已知,按照数学逻辑,建立等量关系,然后通过运算求出未知数。这种方法就是方程的思想方法。

所以小学解决数学问题使用的是直推法,由己知数间的关系直接推出结论。中学解决数学问题,使用的是假设法,即先假设所求的未知数为己知数,把它和其它已知数按照题中所给出的关系组成等式,然后再通过求解得出结论。

(4)几何知识拓展、提升

新课标对几何内容的安排采取了首先是直观和经验,接着是说理与抽象,最后是演绎的方案。以直线形为例,先借助直观认识一个直线形,进而借助多种手段合乎情理地发现它的某种几何性质,接着通过演绎推 3

理把这个性质展现出来。在几何内容上从小学到中学的变化,实际上是从“实验几何”过渡到“推理论证几何”。推理几何仍是传统难关。

2、教学方法法衔接问题

目前,“衔接”上最大的问题是教学方法的严重脱节。小学教学进度慢、坡度缓;而中学教学进度快、坡度大。小学直观教学多,练习形式多;而中学直观教学少,练习形式少,教师辅导也少。小学重感性知识,口头回答问题多;而中学重理性知识,书面回答多。小学强调直观演示、偏重形象思维;而中学强调推理论证,偏重抽象思维。所以学生刚进中学感到不适应。

3、学习方法衔接问题

小学阶段科目少,内容浅,而中学课程增多,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由具体发展到抽象,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识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加之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期”,没有自觉学习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

4、学习兴趣的衔接问题

学习兴趣是对学生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如对数学有兴趣,则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推动学生去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灌”和“压”的办法,使不少的小学教师把数学课堂教学教得枯燥无味,使不少学生听到数学就头痛,对数学学习“望而生畏”。在教师的严加管束下,学生虽然没有兴趣,但也只得被动地勉强应付。可到了中学,强调自觉学习,教师稍一放松督促辅导,成绩下降,学生就对数学敬而远之。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会引起动机与效果间的恶性循环。

5、作业格式衔接问题

目前,中小学数学作业在书写格式上有许多地方不统一,小学生长期形成的作业习惯,升入中学后,一下子很难转变过来,也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例如:计算结果是假分数的,在小学一定要化成带分数,而在中学就不一定要化成带分数。又如:在中学不强调区分所谓被乘数和乘数,而在小学被乘数和乘数有严格的规定。又如:在中学解题时先要写“解”,而小学又不要求写。

(二)探索了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对策

要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须要中小学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要从小学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也要从中学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

1、教学内容的衔接

第一个衔接点:由“算术数”发展到“有理数”。

{中小学数学作业规范的衔接}.

小学数学里的数都属“算术数”,从“算术数”发展到“有理数”是数学的一次飞跃,是初一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小学里应该为这次飞跃作好孕伏,打好基础。

1.在揭示整数的概念时,要给数的发展留下余地,不能说“整数就是自然数”。而应该说“自然数属于整数”。还可以用如下的集合图表示整数的范围,以示整数除自然数外还有其它的数。

2.早期渗透相反意义的量的认识。小学虽不讲负数,但表示相反意思的量的名词述语是比较多的。如“收人和支出”、“增加和减少”、“上升和下降”等。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为负数出现作好铺垫,并可出现符号。

3.重视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中学生数学里一开始就是利用数轴学习有理数的。因此,在小学里要重视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在20以内加减法教学中就可孕伏了数轴的知识。在中高年级还应要重视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小数、分数并作加减计算。

第二个衔接点:由“数”到“式”的过度。从具体的量过度到抽象的数这是数学的一次飞跃,从确定的数过度到用字母表示数,引进代数式又是一次飞跃。从“数”过度到“式”的桥梁则是“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单元前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这部分内容学生必须认真学好,使学生清楚地知道用字母表示数是实际的 4

需要,这样表示的数和数量既简单明了,又具有含义的普遍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以后,在计算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充分运用“用字母表示数”的工具。

1.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法则。如:乘法分配律等。

2.用字母表示公式和常见的数量关系。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等。

3.用字母表示应用题中数量关系。如:果园里种桃m棵,种梨树8棵,种梨树的棵树是桃树的几倍? 第三个衔接点:由列算术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过渡。

由列算术式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这是思维方法上的一个大转折。列算术式解应用题的思维特点是:把所求的量方放在特殊的地位,通过已知量求得未知量。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维特点是:把应用题的“已知”和“未知”根据它们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通过解方程使未知向已知转化,从而求得问题的解答。因此,关键是找出数量关系中的等量关系。“简易方程”一章,重点放在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维方法上。先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来解,然后再进行对照,使学生认清这两种解法的特点。以后在解应用题时,尽可能用代数式方法解,逐步克服算术解法定势。

第四个衔接点: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

小学数学里学习的几何初步知识,是通过让学生量一量、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得到一些几何概念,基础是属于实验几何的范畴,往往侧重于计算,缺少逻辑论证。学习中学平面几何的关键在于需要逻辑推理论证的能力。而在小学,这方面恰恰是薄弱点。从“实验几何”发展到“论证几何”过渡的桥梁则是逻辑推理论证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如下几方面做好衔接工作。

1.充分发掘小学数学教材里潜在逻辑推理因素。

2.在应用题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说出分析推理过程,并学会语言和数学符号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

3.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适当安排具有推理论证因素的练习题。{中小学数学作业规范的衔接}.

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握好主题内容的深度,从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入手,尽量用一些字母表示数的实例自然而然地引出代数式的概念。使学生感到升入初一就象小学升级那样自然,从而减小对初中内容望而生畏的恐惧感。

对于正负数这一概念的引入.可先将小学数学中的数的知识作一次系统的整理,使学生注意到数的概念是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逐渐发展的,也是因为原有的数集与解决实际问题之间的矛盾而引发新数集的扩展。这样既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有理数集合,又为再一次扩充作好了准备。引入负数概念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例子,通过学生熟悉的问题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去积极主动地思考。

现在初一学生年龄大都在11至l2岁,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思维的不稳定性以及分析综合能力尚未形成,决定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将是初一学生学习数学面临的一个难度非常大的坎。因为学生解题时只习惯于套用小学的老师总结好的公式,属定势思维,不善于分析,不善于转化和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思路狭窄、呆滞,题目稍有变化就束手无策。因此,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发展过程。因为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去思考。有些问题同时可用算术方法和代数方法,然后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使学生清晰地理解代数方法的每一步的感受它直接易懂的优越性.从而培养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衔接

教学方法的衔接,首先是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适当增加课堂练习的次数,严格统一书写格式。对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必须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有效方法,或放慢进度,或分散难点,或化难为易,或铺路搭桥,因势利导,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要活跃学生的思维,有赖于教师在教法上的新型多变,正确、合理、巧妙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能正确地顺利地解决一个个习题和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5

中小学数学作业规范的衔接篇二

中小学数学衔接必要性

龙源期刊网 .cn

中小学数学衔接必要性

作者:翟桂双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04期

新课标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对于刚升入初一的学生,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情况,不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不是很了解,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适应初中学习,教师能全方位的了解学生。我校在本学期通过专家组的引领开展了中小学数学的衔接工作,通过这个工作,让教师与学生都受益匪浅,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与必要性,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阐述。

一、教学内容衔接

小学数学直接,中学从数到字母,抽象思维,如三角形内角和,小学只要实践得出结论,中学要求严格的证明,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有些知识点在小学就已经接触,如负数,数直线,规律探究,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等等,小学注重了解,简单应用,到初中后要进一步深入,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数学思想;初中的课堂信息内容大,教学节奏快,比较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也在有意渗透学习能力的提高。更多是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小学阶段比较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信息量不多,课堂教学小学生活动以游戏为主,注重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进行探究。总之,初中数学已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需发生根本变化。对许多学生来说,各方面的发展跟不上学习的要求。如果老师不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很有可能加快教学进度,导致一部分学生跟不上,从而对数学失去信心与兴趣,导致两极分化。

二、教学方法衔接

相对来说,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对重点难点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答,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时间巩固;对作业精批细改,使学生每个知识点都过关;测验题量少,难度小,时间充裕,且考点、题型多已在平时练习中反复操练过,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不需花太大力气也能保持好成绩。从初一上学期开始,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除了知识点的记忆外,更侧重分析与理解,思维难度增大;不仅要求掌握知识点的直接应用,还要会逆向思维,大大增加了难度。初中课时紧,而且初一的教师往往是刚从初三下来,会用看待初三学生的眼光看待初一学生,导致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学生探究时间少,以至学生思维跟不上,学习数学困难,教师又找不到原因,通过衔接,可以让教师首先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以便调整自己的教学。

三、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衔接

中小学数学作业规范的衔接篇三

中小学数学衔接发言稿杨晓红

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几点思考

大安区凤凰学校 杨晓宏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小学分属于两个学段,在两个学段之间存在一定事实上的较大的“跨度”,我们学校是九年制学校,对于教学中客观存在的较大的“跨度”或者说“坡度”的体会更直接些,这几年我们数学组的同事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随着《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为我们研究和实践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提供了学科教学理论方面的支撑。作为数学教师,本着对这一问题的求知与敬畏,浅谈我们的一点滴思考。

一、做好中小学数学课程的衔接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许多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开始时成绩不错,过了一段时间后数学成绩却很快落了下来,尤其到了八年级,分化情况更是严重,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从表面上看,一方面,小学阶段学科少、内容浅,而到了中学,学习科目倍增,内容不断加深;另一方面,小学和中学教学方法存在差异,要求也不相同,学生长期在小学学习适应了小学的教学方法,到了中学有部分人不能适应。实践表明,为了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中学教学,促进课改的深入推进,我们教师必须站在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视角加以研究,解决好小学数学教学和中学的衔接问题。这既要从小学的角度考虑与中学的衔接,也要从中学角度考虑与小学的衔接。

二、做好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是新课标对我们的要求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现实数学、数学的探究学习、数学的发展性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将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要认真研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尤其是与初中知识衔接紧密的知识、能力要求,找到小学在知识、能力、教学中对中学教学产生负迁移的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标准的衔接。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建立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为主干的课程结构。要使学生有清晰的数学观念,有全面的、牢固的,结成网络的数学知识,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好中小学数学课程衔接有利于在实际教学中实现新的课程标准。

三、客观分析中小学数学课程的变化,为衔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1.首先比较一下七年级(上)新老教材的目录。老教材包括“代数初步知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新教材包括“有理数”、“一元一次方程”、“图形认识初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种变化体现了新课标的第一大理念,即“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中小学数学作业规范的衔接}.

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另外,新教材把“有理数”作为第一章,目的也是为了与小学衔接。

2.面对数的范围、形式的变化、几何拓展能力要求的不断提升等问题要有理性认识

从小学进入中学,学生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测量温度,当气温在零度以上时,学生能用小学所学的数表示其温度的高低,而面临零下温度,或测量海平面以下海水的深度时难以用小学所学的数表示了。这样,数的范围和形式就发生了变化。从正数到负数,甚至从有理数到无理数。对图形的认识能力也是如此,尽管几何问题已经向小学学段延伸,可仅仅靠小学阶段对图形的那种最直观的认识是不够的。比如在角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就有意识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抽象、总结和概括的全过程,最后形成角的概念。比如角的表示,从角由两条射线OA、OB构成出发,经比较∠AOB、∠ABO、∠OAB等几种表示法,得出用∠AOB表示最科学合理;从数学追求最简性出发,得出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AOB可以简写为∠O;从数学的确定性出发,当以点O为顶点的射线有3条或更多的时候,角又必须用∠AOB、∠AOC等表示;再从数学的最简性出发,又把∠AOB、∠AOC用∠1、∠2来表示。所有这些,无论从内容还是从知识的形成过程上,都与小学进行了很好的衔接。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加亲和力,做好学生学习心理的衔接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个时期学生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感知的有意性有了提高,但不够稳定和持久。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学生对任课教师存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很容易对教师采取一种琢磨的态度。因此,首先应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用亲情去温暖学生的心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授课时,要采用深入浅出、形象鲜明、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使教与学始终处于和谐民主的气氛之中,同时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用别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巧妙的计算方法,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主动走近教师,和教师一起求知,一起创新。其次,还需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成就、数学在科技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等等来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学好数学。此外,还可利用课内和课外的有利时机,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数学游戏,活跃学生的身心,拓展其心理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做好学习的衔接

学生在学习上往往缺少系统的归纳与整理,表现为知识相对孤立,方法理解较肤浅,使用时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指导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感到数学并不可怕,数学很有用,自己也可以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

1.重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 中学数学教材的内容增加了,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因有意识、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怎样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怎样理解与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数学阅读;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怎样做好总结与归纳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教师则抓住契机,巧为点拨,为学生释疑解难,努力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掌握学习方法

在学生刚进入初中时候,教师可适当降低要求,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对综合问题采取分解的方法,分解成几个学生可以接受和理解的问题,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合作,从而掌握知识和领会学习方法。在活动中也要珍视他们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3.纠正课后复习的不良做法

小学毕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往往存在一些错误的复习

中小学数学作业规范的衔接篇四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总结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活动工作总结

准七中 周飞

2014-9-12

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总结

准七中 周飞

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升上中学后,由于不适应,而导致成绩有所退步,久而久之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兴趣。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通过举行中小学学段衔接教学活动,发现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衔接方面的原因。结合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一些经验及教学体会,探究一下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一些措施.

一、引言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科目少、知识内容浅,并多以教师教为主,学生的学习方法简单。进入中学后,科目增加、内容拓宽、知识深化,尤其是数学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学生认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加上一部分学生还未脱离教师的“哺乳"时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致使有些学生因为不会学习或学不得法而成绩逐渐下降,久而久之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开始陷入厌学的困境。作为初中一年级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二、分析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难的原因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初中一年级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小学升初中考试,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初中数学很难学,初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实有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统计初步、方程组、负数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初中一年级新生的学习质量。

2、教材的变化

学生在小学数学中接触的都是较为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而升入初一后,要学的知识在抽象性、严密性上都有一个飞跃。

(1)由算术数到有理数。学生在小学里只学过算术数(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来的,进入初中后,引进了新的数­­­——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引进了乘方、开方运算,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这次的过渡,负数的引入是关键。

(2)由数到式。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实现了由具体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意义十分重大。

(3)由用列式计算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小学里的应用题大部分是用算术法去求解,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进入初中后,用列方程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并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

(4)图形的研究由原来的记忆公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到对图形进行研究、分析掌握其由来,既要知其然又要求知其所以然。理解的层次也由了解发展到理解、并进行计算和应用。图形由简单变复杂,逻辑推理要求严密。

3、课时的变化

在小学,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比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反复练习,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初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新工时制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

也不可能全部都讲和巩固强化。这也使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不适应初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4、学法的变化

在小学,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熟记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初中,由于内容多且抽象,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各种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择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初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初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的学习方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中小学数学作业规范的衔接}.

三、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几点措施

1、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中小学数学系统知识衔接

(1)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次教学。初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如负数、几何证明等,对初一新生来讲确实困难较大。因此,在教学中,应从初一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中小学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有理数、三角形等,到初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

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小学成立的结论到初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有意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复习和区别旧知识,特别注重对那些容易出错易容混淆的知识加以分析、比较和区别,这样可以达到温故知新、温故而探新的效果。

(3)重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初中数学较小学抽象性强,应用灵活,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理解要透彻,应用要活,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套上,这就要求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新知识和新解法的产生背景、形成和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方法的本质,提高应用的灵活性,而且还使学生学会如何质疑和解疑的思想方法,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4)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初中数学概括性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需要课后进行认真消化,认真总结归纳,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抓住时机积极培养;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思解题方法和解题规律的总结。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5)重视专题教学。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加强学法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

初一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预习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

中小学数学作业规范的衔接篇五

中小学数学衔接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种严重脱节现象,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成绩明显下降。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街接自如,是摆在我们中小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想就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谈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算术数与有理数

学生在小学里只学过算术数(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来的,进入初中后,引进了新的数--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又引进了乘方、开方运算,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这次过渡,负数的引入是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务必使学生掌握熟练的四则运算,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去认识各种形式的代数式,再去归纳代数式的概念和符号法则,那么有理数的运算即可以轻松过关。

(二)数与式

初一代数第一章代数初步知识中,引进了代数式的概念,进而研究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实现了由具体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意义十分重大。这次过渡,代数式的概念是关键,使学生明确“式”也具有数的一些性质,以及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在小学里学生已接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形式,如简易方程中的未知数X,一些定律和公式也用字母表示,初步体会到字母比数更具有一般性,所以教学中应揭示数与式的联系和区别,数可以看成是式的特殊情况,数的运算可以看成是式的运算的特殊情形,此外还应加深对字母的认识,A可以表示正数、负数,还可以表示0,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从式的观点来看待数的问题,便更有居高临下之感。

(三)由算术数到列方程解应用题

小学里的应用题大部分是用算术法去求解,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进入初中后,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数学,小学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用列方程解此算术法简便的应用题作为范例,用两种方法对此讲解,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对学生的作业,有些应用题也要求用两种方法去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值得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去更进一步地去探讨和研究。

九村小学 滕明园

中小学数学作业规范的衔接篇六

中小学数学衔接问题与对策

中小学数学衔接问题与对策

郝文燕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初中新生已经从初一的称呼变成了七年级。这一名称的变化表明中学和小学是一体的,六年级结束了自然就是七年级了。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中小学数学的衔接并不像六年级到七年级这般简单和顺理成章。中学数学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的衔接呈现出许多新的问题,要顺利的推进中学数学教学需要我们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内容体系的衔接问题。小学数学重视数与代数,在教材设置和检测中,数与代数占绝对的优势。空间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在教材中占得篇幅较少,要求相对较低,对于知识点的严谨和严密上不足。而中学数学的教材体系中,空间与几何无疑是增加了篇幅,也提高了要求,对知识点的要求相当高,特别是公理和定理更是一个字也改动不得。统计与概率的研究无疑也是深入了的,对比小学统计与概率的初步认识而言,统计与概率在中学数学的地位无疑是显著提高了。小学数学关注学生的计算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对几何与统计板块化的时间较少。这样教学的直接后果就是几何知识的教学让师生无所适从。比如画垂线这一知识,在小学四年级出现,题型包括两种即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过直线上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教材示意图是用三角板的直角来作图,画出的垂线画到垂足处就停止了。教师教学也就没有要求延长所画垂线,让它穿过已知直线。但是到了中学,

这样的画法就有问题了,因为没有穿过垂足的垂线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或一条射线,这与垂线的定义是相违背的,垂线是对直线而言的。这其实就是一个知识的严密性问题,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就导致在教学中,那些学过的知识比没学过的还难教。教师在接受七年级数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浏览教材,让他们认识到数学学科在内容体系上的变化,做好心理准备。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学前学情分析,在单元教学前要找不同层次的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和小学教学方面的情况,根据学生的信息在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错误,分析根源,如果是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相冲突,要注重强调和练习。

教学时间分配是第二个衔接问题。我们这里的小学教学点多,学生分散,很多学校是两人一班。小学以语数为主的考核方式让教师和学生都以语数为中心,虽然小学数学一至五年级每周是4课时,六年级每周5课时,但是教师在教学中用于数学教学和辅导的时间远远超出规定课时数。可以说小学生数学成绩的获得更多来自于大量的练习和超长时间的辅导。这种教学方式导致课堂效益较低,而其忽略优生的培养。而中学学科增加,各学科都同等重要,数学教师不能像小学一样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数学的教学和辅导,如果任由课堂教学效益低在一定时间内存在,学生的数学成绩必然下降,拿惯了高分的学生难以接受,家长也会埋怨中学的数学教师,这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对于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教学素养,能在课堂上吸引住学生,积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要帮助

学生改变小学学习数学的方式,让他们学会在课堂上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

中学与小学数学衔接的问题是中学数学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只有我们教师自己重视这一问题的客观存在,在工作中努力提高教学技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科学的方法来对待,才能把学生顺利的带入中学的数学王国里来。

二、学习状况分析及对策

1、现状分析

当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之际,也正是他们由儿童阶段向少年阶段过渡的开始,在他们心里上有努力前进的愿望,然而他们毕竟还是儿童,自制力差、贪玩、无目标是他们的特点,他们需要老师的鼓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1)在学习能力方面

他们的记忆力较强,但理解力较差,习惯于具体思维而不习惯于抽象思维,不善于独立思考,对老师有依赖心理,解题常要给个样子。

(2)在学习方法方面

由于小学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小学数学课里新课份量少;让学生动口动手、巩固练习的时间较多;学生的主要精力用于记忆运算法则与提高运算能力;不少学生忽视运用概念、性质来指导运算,学生只满足于做对答案,而不苛求于解题过程的合理性、逻辑性、多样性。

(3)在知识状况方面

由于学生年龄关系,学生的数学知识不能不受到一定的局限。例如,他们只知道零表示没有物体,他们虽然知道小学里学过的小数可以与分数互化,但总以为两者形式不同,而不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对策

(1) 兴趣上的衔接与培养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认识的愿望,实质上就没有智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保护和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和由此萌发出的学习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教与学的统一性的起点。试想,如果你的学生对你所教的课毫无兴趣,没有任何求知欲,还谈得上什么提高教学质量呢?因此,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初中的学习对初一新生来说具有新鲜感,在心理上普遍存在着一种上进的愿望,教师应抓住这个契机,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上还开学第一堂课很重要。我让学生谈谈怎样才能玩好游戏?如果游戏总过不了关是什么原因?你会怎么办?会立刻放弃吗?会坚持到成功吗?数学其实也是一种游戏,是数、运算、图形、思维的游戏,只是这个游戏很复杂,有好多的规则,要想“玩”好它可比电脑游戏难多了。除了遵守必要的游戏规则外,也有策略、战术,其中重要的一项得有永不服输的精神,遇到困难时要拿出玩电脑游戏的劲头来克服它、战胜它。学生当时真的是热情高涨,当然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不断得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的强化。

(2) 内容上的衔接与疏通

针对中小学教材内容上的脱节这一情况,在课堂上对于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如数的概念的扩张,由数向式过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训练思考的周密性,使之既不脱离小学的某些特点又有利于完成中学自身的教学任务,以达到自然衔接,稳步过渡。

(3) 能力上的衔接与训练: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的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从简单的数学问题中引导学生说出依据。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实际上就是逻辑推理的雏形。这些学生能够接受,长期坚持潜移默化,这就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我认为这些能力方面的渗透与训练,甚至比具体个别知识的渗透更为重要。

(4) 学法上的衔接与改进

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般局限于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初中数学教师则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如学生不会预习,可以先教他们预习都应该预习什么什么?怎样预习?遇到问题了怎么办等等;学生不愿复习,教师应当指导他们有计划地安排时间并加强督促;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让他们去研讨。要逐步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和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 教法上的衔接与更新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五年级人物描写的作文
下一篇:五年级作文关于春节孝顺的事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