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 点击: 2012-04-12
从1978年至2004年,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
高考作文试题分析及应试策略研究
一、高考作文命题基本特点及走向
(一)多种作文形式并存
从1978年至2004年,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的“三部曲”之旅。从1999年到2004年的6年间,高考作文一直走在“话题”作文的旅途上。2004年的15份试卷,话题
作文与命题作文的比例为14︰1,这应该是话题作文的鼎盛时期。
而2005年的命题已开始从这一模式下解套,在16个作文题中,采用话题作文形式命题的只有7个(包括3个全国卷题目),而命题作文占有4席,供材料作文3个,材料加命题作文1个,图画型作文题1个。 “话题作文”已经不再一统天下,而是多种作文形式并存,并且各种命题形式相继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
种高层次的回归。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作文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或者叫“后话题作文”。这种命题形式已经不限定一个具体的话题,而只是根据材料给出一些启示和要求,要求考生所写的内容与这则材料的主题相关就可以了,范围比话题作文更宽泛,更少束缚,所以是一种“新材料作文”。这里以2005年湖北卷为例,命题者在提供材料后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话题,而只是要求考生“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作文,“根据材料感悟”,“感悟”什么,怎样“感悟”,都未限定,范围十分宽广,这与话题作文相同,但与话题作文不同的是,命题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话题,确立什么话题,确立什么主题倾向,还需要考生根据材料进行“二度命题”,这就有别于话题作文。无独有偶,2005年的福建卷同样也是这样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目也是先给出材料(两幅图),然后要求考生自拟话题作文,“自拟话题”实际上也没有规定话题,也只是启发考生注意从材料中引出自己的主题来作文,读懂材料是写作此类题目的关键。非常巧合的是,2005年上海卷也是采用这种命题形式,命题者在给出了三个镜头以后,提醒考生“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辩析,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命题者也没有给出一个的话题,只是限定了一个范围,这也是一个需要进行“二度命题”的“新材料作文”。坦率地说,湖北卷和福建卷这两道题目命题形式是值得肯定的,有一定的探索性,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但所提供的材料却不能让考生轻易读懂,恐怕一般的考生都会在读懂材料上煞费思量,审题的门槛太高,不利于考生的发挥,与作文考试降低审题要求的精神也不合。
(二)体裁要求具体化、多样化
近年来的话题作文有淡化文体的趋势,但淡化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说要依内容定文体,依自己的所长定文体,依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选择更为合理的表达方式,曲尽其意。其实,分析历年的高考题,有一点是可
以明确的:都特别适合写议论文。
而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最大亮点是:体裁要求的具体化、多样化。话题作文可以文体不限,但如果全部这样显然就走入一个误区。一方面,“话题”二字,本来是从内容方面着眼的,并不一定就必然不限文体;另一方面,无例外的文体不限,必然导致有人回避本应掌握的文体写作。2005年的作文命题是对作文文体要求的一次校正,从各地作文题看,考纲要求的“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完全得到落
实,不同地区的作文题,有的明确要求写议论文(如北京卷),有的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如湖南卷),有的要求写说明文(如重庆卷),加之试卷中语言表达部分对应用文的考查(如全国卷Ⅱ中要求写请柬等),2005
年的作文命题可以看作是关于文体要求的一个新的转折点。
(三)命题表现出共同的追求
高考作文命题从历史的趋势来看,限制性呈递减之势,而自由发挥的程度则日益增强。限定性主要表现在以前由政治化转向道德化;80年代中期有某种道德导向淡化的苗头,但主题有限定,如“毁树容易种树难”“近墨者未必黑”。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思想评论,甚至“中性”的命题,如“习惯”“尝试”等。根本性的突破是基础教育改革展开以后,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题目在价值上的规定性并无明显的线索可循,自由发挥的天地空前拓展。这样的命题可以叫做“无主题命题”。十多个省市自行命题以后,对无主题命题的认识趋于一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专家们创造了一种完全开放的作文题:例如,“面对大海”“杂”“忙”等等,表面上是直接命题,实质上是完全开放的,完全开放意味着强制性主题的取消,同时也意味着自主立意压力的增强。对于考生来说,严峻的考验在于,无序的自由思考不能成为文章,极大的自由度,可能造成散漫芜杂,成文的最低限度是集中和有序。如何凝聚思考的焦点,成了对考生素质的挑战。还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题,题面和题干焕然一新,只有十个历史名人和文学形象,任凭考生自由评论。这不但要求考生有凝思概括、逻辑拓展的能力,而且对其文化修养也是一种挑战。一个没有
足够课外阅读量,没有起码的独立思考能力的考生,是无法应对这样的考题的。
2005年,自行命题的省市增加到15个,题型更加异彩纷呈,强制性主题作文日薄西山。湖南“跑的体验”,广东“纪念”,北京“说‘安’”,浙江“一枝一叶一世界”,“位置与价值”等等,几乎全部是不设主题限制的。上海今年的命题提供了多元的感性素材,它是复合的,各不相干,处于无序状态,命题的旨意正是要求考生从无序的现象中发现统一的线索,这就不仅需要独特的情感,而且需要独特的智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无主题命题(材料作文)的一大进展。它强调了过去我们多多少少忽略了的环节:独立主题形成于对无序材料感觉的梳理和提炼。学生的主体建构始于感觉的有序提纯。上海命题的好处还在于,在题干中有对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诱导,题干中提示:“对你成长的影响”,这就明显地防止了流于感性,突出了智性和理性提升
的要求。
话题作文从开始运用到广泛流行,逐渐产生了一种倾向,那就是感性材料往往比较单调,比较粗浅,缺乏情感和智性的含量,这就难免使考生忽略从知觉到情智的跨越。而北京的“说‘安’”(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之类的联想),浙江的“一枝一叶一世界”(从“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来),都在并非单一的感性材料以外,提供了一些指向智性升华的要求,显然更有利于检测考生
感受和思绪的纵深层次。
2005年比较好的命题都表现出了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在提供感性材料的同时,诱导考生不但要向感情,而
且要向智性和理性升华。
这种无主题命题方式之所以能迅速地取得了主导地位,原因在于超越了命题作文的致命弱点。命题作文提供的主题,不但是现成的,而且是公共的,他人的,并不是学生自己从真切的体验中概括出来的。无主题命题
的最大优点,就是把确立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立意放在第一位,立意是为文的前提,立意的难度在于,必须在纷纭的现象和错综的感受中进行提炼,所以,控制跑题、离题的潜在危机,成了考查的重点。要通过这样
的考查,光凭文字工具的华丽是不行的,对自己思维具有灵活调控的能力才是制胜的法宝。
高考作文题智性含量的增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义。《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点有明确的规定:要让学生在“知、情、意”三个方面,或者三个层次,得到全面的发展。知,是感知,或者通俗地说,是感觉,属于心理比较低的层次;情,是情感,在心理上层次要高于感觉;而意,是意志,属于更高的层次,一般说,是智性或者理性的层次。知情意三个层次都得到发展,这是人的精神全面发展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说,自主立意,不但是作文的要领,而且是树人的根本。高考作文题智性含量的增大,是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功能所要求的,高等教育和中等学校的最大不同,就是学科的理论性。没有一点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起码训练的考生,到了高
等学校,是比较难以胜任抽象度很高的理论课程的。
从命题到话题和材料作文,从强制性主题到无主题命题,从封闭性到开放性,从抑制学生自主思考到迫使
学生独立概括;历史的发展已经把智慧、智商,把理性思维的考核提上日程。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应该以新课标为准绳,在校正以往不良倾向的基础上,尤其要重视三方面的问题:(1)培养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积极积累素材,积累思想,积累情感,是我们的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2)培养全面踏实的写作能力,一步一个脚印地练就各种基础文体的写作基本功;(3)培养真诚表达的文风,学会具体的记叙,学会生动的描写,学会准确的说明,学会辨证的思考,学会真诚的表达,应该成为我
们专门训练的内容。
二、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作文现状
在平时作文和各类考试作文中,一大批说理浅薄、故事单薄、缺少层次的平庸之作成为了主流。
1. 学生作文中主要弊病
(1)审题不严,偏离题意
一部分学生审题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
①背离:在学生的试卷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学生的作文主旨完全违背命题者的意图,一点不沾边。 ②偏离:这类情况较多。有些学生审题意识薄弱,对文题只是粗略一看,不注意把握试题的内涵,结果重心偏移:或因为不能准确理解题意,或因为没有拟纲写跑了题,或将作文话题在没有“搭桥”的前提下,生硬
地去换成其他概念。
③模糊:故作高深,行文晦涩;或者不明确点题,以致阅卷者不能迅速看出主旨而判为离题作文。
④偏颇:不少考生的作文,只能在表面上做文章,缺乏见识和深度,见解平庸,观点烂熟平常,早已无须证明;或认识错误、庸俗;或出语绝对,好扩大,喜夸张,表述一个观点不留余地,非此即彼,无节制地宣泄
个人化的情绪。
(2)内容单薄,选材失当
① 空洞:全是条条框框,无一点细节,无事实,无引语,无“形象”化句子。
② 单调:素材少得可怜,全文证明观点的材料即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或只将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进行扩
写;或作文材料再加一个寓言故事,不能充分论证观点或表现人物。
③ 陈旧:素材多但全是熟人。
④ 囫囵:有素材但泛泛而谈,且不知取舍,囫囵照搬,结果,素材中的一些细节与论题无关系。
⑤ 雷同:素材虽多但素材的角度、范畴没有分别,几个素材只能发挥一个素材的作用。
⑥ 悖理:素材不能说明观点,细节不能表现人物。
(3)思维混乱,中心不明
① 散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无清晰的脉络和整体感。
② 跳跃:思维随意跳跃,不讲过渡衔接,缺少引导阅卷者思路的句子,结果结构清晰度差,容易引起误判。
③ 繁复:头绪复杂,波折太多,绕得阅卷者头晕。
(4)言不及义,表达贫乏
① 粗糙:词汇贫乏,句子不通顺,错别字多,标点不正确,或字迹潦草,卷面不洁,严重影响了“宣传效
果”。
② 枯槁:言语单调少变化:记叙语言交待不清,或是平铺直叙,不能突出重点;描写语言不能充分展开,形象性差,文字显得空洞,干巴;议论语言不严密,且理论性差,常有以叙代议现象;抒情语言或火候不到,
缺乏感染力。或大话、空话、套话连篇,或过分追求形式的华丽而造成文章内容的单薄、空泛。
③ 繁冗:一丁点儿意思,唠叨了几段;都知道的意思,已说过的意思,说了又说。
④ 晦涩:语言太主观,只有自己才懂;或语言跳跃太大,让人如坠云雾中;或者形象呈现太多而没有必要
的语言提示。
(5)盲目求新,文体混杂
① 刻意“创新”:有的学生不是首先考虑内容,而是刻意“创新”,借各种文体胡乱阐发,他们的作文写
法上变形夸张,不伦不类,不像作文像游戏。
② 形式与内容脱离:有的学生用寓言、信、戏剧、采访、实验报告等形式来写考场作文,如果形式和内容相符合,这样写确实可以锦上添花,让人眼前一亮,但事实上,不少考生是弄巧成拙,作文形式和内容完全脱
离。
③ 文体不明:有的考生连基本的记叙文、议论文都写得不像。有的考生本想写夹叙夹议的文章,可写出来的文章油是油,水是水,叙与议不能有机、有序地结合;有的写记叙文时处理不好记叙与议论的关系,议论偏多,成了混乱的文体;有的在写议论文时,不能处理好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不知道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而在论据上花费大量的笔墨,甚至为了将事实论据写得生动形象,而大段大段地记叙,让人搞不清写记叙文还是议
论文。
2. 原因分析
(1)学生写作时不在状态 其普遍特点:①恐惧状态,即极度紧张、焦虑、失控的状态。有可知的恐惧,如突然遭到新题型新话题,平常没有对材料进行充分准备而造成思维空白等;有不可知的恐惧,如曾经的失败带来的阴影,对本次作文的立意和分数的多虑等。② 散漫状态,即主观上对事物抱有麻木、游戏、无所谓、大而化之的态度。分为对成绩的不在乎和对作文的不在乎。表现为把写作当成完成任务,用业余的态度对待写作,随便下笔,散漫为文,毫无构思、中心不明。③ 混乱状态,分为情绪激动和情绪低落带来的思维混乱、平常没有留心训练带来的行文混乱。④ 偏激状态,分为为人处世的偏激理解、对作文评分的评价的偏激理解。⑤ 保守状态,分为评价机制不佳造成的思维保守,自卑、能力有限造成的思维保守,思维定势带来的语言保守。
(2)缺少写作素材 其原因:① 困于课业负担和教育压力,无睱也无力光顾课外读物;缺乏课外积累的兴趣和意识;少数同学认为作文考试难以拉开差距,用“老本”足矣。② 教育评价中的分数效应使学生的功利性太强;娱乐消遣式的生活方式占据了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浮躁的社会气息对学生的业余生活产生了颇大的冲击,学校、家庭、社会的人文氛围不浓。③ 对教材价值的误解:教材是老师教学的范本,与己无太大关系;考试中教材内容几乎不涉及,于考试无直接作用。老师也缺乏对教材中所包涵的有价值的写作素材的深入挖掘,更谈不上指导。④ 把积累当作一般性的阅读,缺乏对素材的及时思考和品评,没能产生思想上的感触和思维上的转换,因而缺乏自己的见解;缺乏运用策略的指导,创新意识不够。积淀少,新鲜信息补给不足,掌握的素
材雷同和老化现象严重。
(二)作文教学现状
我们的学生从孩提时就会说话,为什么作文却说不好话,甚至说不出话;学生生活十几年,读书十几载,为什么作文却空洞无物,既无材料,也无思想;学生不乏联想和想象,为什么作文却缺少鲜活的形象,没有思考的空间;学生能够读懂别人的文章,为什么却写不好自己的文章;学生能够写出动情的书信和日记以及随笔,但作文却写不出真实的感情;花了很多时间训练,却总是得不到理想的作文分数;学生宁可选择听歌、看碟、
读卡通、玩游戏,却不愿坐下来写一篇作文。面对现状,反思我们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978年——2011年 重庆历届高考作文题目
1978年~2011年 重庆市作文题回顾
1978年 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1979年 改写:“陈依玲的故事”
1980年 读后感:《画蛋》(达•芬奇的故事)
1981年 读后感:《毁树容易种树难》
1982年 命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3年 看图作文: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漫画《挖井》)
1984年 一段报道,关于怎样写作文
1985年 “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
1986年 “树木 森林 气候”(一段报道,副标题自拟)
1987年 自拟题:关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的简讯
1988年 习惯
1989年 “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
1990年 ①动作表情;②肖像描写;③议论500字(素材为:玫瑰园里的花与刺)
1991年 ①以圆形物体为本,写一段想象②命题——选择(“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辩论或议论)
1992年 ①记叙;②议论(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街头雨中一景)
1993年 广播稿:关于补课报酬问题
1994年 尝试
1995年 任选寓言诗中的两种鸟,展开想像,以《××与××的对话》为题(例如《麻雀与燕子的对话》、《黄鹂与鹦鹉的对话》等),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对话片断。
1996年 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关于给六指做整形手术的两幅漫画比较,议论题为“我更喜欢”)
1997年 根据材料1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根据材料2和材料3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1998年 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二选一)小作文: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 1999年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000年 通过对四个图形符号的不同认识,谈你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
2001年 诚信
2002年 心灵的选择
2003年 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2004年 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作文。
2005年 1、以《筷子》为题,写一篇两百字以上的说明文。2、题目《自嘲》,写一篇除诗歌以外的任何文体600字以上的文章。
2006年 1、车站一瞥,请写一篇描述性的文章,200字。2、请以“走与停”为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
2007年 酸甜苦辣说高考,请结合你的自身体会,写一篇高考体会的文章。
2008年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009年 《我与故事》
2010年 “难题”
2011年 请结合材料与自己的体验与感悟,以“情有独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从1978年至2004年,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
高考作文试题分析及应试策略研究
一、高考作文命题基本特点及走向
(一)多种作文形式并存
从1978年至2004年,高考作文完成了由“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的“三部曲”之旅。从1999年到2004年的6年间,高考作文一直走在“话题”作文的旅途上。2004
年的15份试卷,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的比例为14︰1,这应该是话题作文的鼎盛时期。 而2005年的命题已开始从这一模式下解套,在16个作文题中,采用话题作文形式命题的只有7个(包括3个全国卷题目),而命题作文占有4席,供材料作文3个,材料加命题作文1个,图画型作文题1个。 “话题作文”已经不再一统天下,而是多种作文形式并存,并且各种命题形式
相继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回归。
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作文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或者叫“后话题作文”。这种命题形式已经不限定一个具体的话题,而只是根据材料给出一些启示和要求,要求考生所写的内容与这则材料的主题相关就可以了,范围比话题作文更宽泛,更少束缚,所以是一种“新材料作文”。这里以2005年湖北卷为例,命题者在提供材料后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话题,而只是要求考生“根据你对这则文字的感悟”作文,“根据材料感悟”,“感悟”什么,怎样“感悟”,都未限定,范围十分宽广,这与话题作文相同,但与话题作文不同的是,命题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话题,确立什么话题,确立什么主题倾向,还需要考生根据材料进行“二度命题”,这就有别于话题作文。无独有偶,2005年的福建卷同样也是这样一道“新材料作文”,题目也是先给出材料(两幅图),然后要求考生自拟话题作文,“自拟话题”实际上也没有规定话题,也只是启发考生注意从材料中引出自己的主题来作文,读懂材料是写作此类题目的关键。非常巧合的是,2005年上海卷也是采用这种命题形式,命题者在给出了三个镜头以后,提醒考生“因此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辩析,谈谈它们对你的成长正在形成怎样的影响”,命题者也没有给出一个的话题,只是限定了一个范围,这也是一个需要进行“二度命题”的“新材料作文”。坦率地说,湖北卷和福建卷这两道题目命题形式是值得肯定的,有一定的探索性,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但所提供的材料却不能让考生轻易读懂,恐怕一般的考生都会在读懂材料上煞费思量,审题的门槛太高,
不利于考生的发挥,与作文考试降低审题要求的精神也不合。
(二)体裁要求具体化、多样化
近年来的话题作文有淡化文体的趋势,但淡化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说要依内容定文体,依自己的所长定文体,依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选择更为合理的表达方式,曲尽其意。其实,分析历年
的高考题,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都特别适合写议论文。
而2005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最大亮点是:体裁要求的具体化、多样化。话题作文可以文体不限,但如果全部这样显然就走入一个误区。一方面,“话题”二字,本来是从内容方面着眼的,并不一定就必然不限文体;另一方面,无例外的文体不限,必然导致有人回避本应掌握的文体写作。2005年的作文命题是对作文文体要求的一次校正,从各地作文题看,考纲要求的“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完全得到落实,不同地区的作文题,有的明确要求写议论文(如北京卷),有的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如湖南卷),有的要求写说明文(如重庆卷),加之试卷中语言表达部分对应用文的考查(如全国卷Ⅱ中要求写请柬等),2005年的作文命题可以看作是关
于文体要求的一个新的转折点。
(三)命题表现出共同的追求
高考作文命题从历史的趋势来看,限制性呈递减之势,而自由发挥的程度则日益增强。限定性主要表现在以前由政治化转向道德化;80年代中期有某种道德导向淡化的苗头,但主题有限定,如“毁树容易种树难”“近墨者未必黑”。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思想评论,甚至“中性”的命题,如“习惯”“尝试”等。根本性的突破是基础教育改革展开以后,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题目在价值上的规定性并无明显的线索可循,自由发挥的天地空前拓展。这样的命题可以叫做“无主题命题”。十多个省市自行命题以后,对无主题命题的认识趋于一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专家们创造了一种完全开放的作文题:例如,“面对大海”“杂”“忙”等等,表面上是直接命题,实质上是完全开放的,完全开放意味着强制性主题的取消,同时也意味着自主立意压力的增强。对于考生来说,严峻的考验在于,无序的自由思考不能成为文章,极大的自由度,可能造成散漫芜杂,成文的最低限度是集中和有序。如何凝聚思考的焦点,成了对考生素质的挑战。还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福建高考作文题,题面和题干焕然一新,只有十个历史名人和文学形象,任凭考生自由评论。这不但要求考生有凝思概括、逻辑拓展的能力,而且对其文化修养也是一种挑战。一个没有足够课外阅读量,没有起码的独立思考能力的考生,是无法应对这
样的考题的。
2005年,自行命题的省市增加到15个,题型更加异彩纷呈,强制性主题作文日薄西山。湖南“跑的体验”,广东“纪念”,北京“说‘安’”,浙江“一枝一叶一世界”,“位置与价值”等等,几乎全部是不设主题限制的。上海今年的命题提供了多元的感性素材,它是复合的,各不相干,处于无序状态,命题的旨意正是要求考生从无序的现象中发现统一的线索,这就不仅需要独特的情
感,而且需要独特的智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无主题命题(材料作文)的一大进展。它强调了过去我们多多少少忽略了的环节:独立主题形成于对无序材料感觉的梳理和提炼。学生的主体建构始于感觉的有序提纯。上海命题的好处还在于,在题干中有对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诱导,题干中提示:“对你成长的影响”,这就明显地防止了流于感性,突出了智性和理性提升的要求。 话题作文从开始运用到广泛流行,逐渐产生了一种倾向,那就是感性材料往往比较单调,比较粗浅,缺乏情感和智性的含量,这就难免使考生忽略从知觉到情智的跨越。而北京的“说‘安’”(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之类的联想),浙江的“一枝一叶一世界”(从“一叶飘落而知秋,一叶勃发而见春”来),都在并非单一的感性材料以外,提供了一
些指向智性升华的要求,显然更有利于检测考生感受和思绪的纵深层次。
2005年比较好的命题都表现出了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在提供感性材料的同时,诱导考生不但
要向感情,而且要向智性和理性升华。
这种无主题命题方式之所以能迅速地取得了主导地位,原因在于超越了命题作文的致命弱点。命题作文提供的主题,不但是现成的,而且是公共的,他人的,并不是学生自己从真切的体验中概括出来的。无主题命题的最大优点,就是把确立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立意放在第一位,立意是为文的前提,立意的难度在于,必须在纷纭的现象和错综的感受中进行提炼,所以,控制跑题、离题的潜在危机,成了考查的重点。要通过这样的考查,光凭文字工具的华丽是不行的,对自己思维
具有灵活调控的能力才是制胜的法宝。
高考作文题智性含量的增大,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义。《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点有明确的规定:要让学生在“知、情、意”三个方面,或者三个层次,得到全面的发展。知,是感知,或者通俗地说,是感觉,属于心理比较低的层次;情,是情感,在心理上层次要高于感觉;而意,是意志,属于更高的层次,一般说,是智性或者理性的层次。知情意三个层次都得到发展,这是人的精神全面发展的表现。从根本上来说,自主立意,不但是作文的要领,而且是树人的根本。高考作文题智性含量的增大,是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功能所要求的,高等教育和中等学校的最大不同,就是学科的理论性。没有一点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起码训练的考生,到了高等学校,是比较难以胜任抽象度
很高的理论课程的。
从命题到话题和材料作文,从强制性主题到无主题命题,从封闭性到开放性,从抑制学生自主思考到迫使学生独立概括;历史的发展已经把智慧、智商,把理性思维的考核提上日程。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应该以新课标为准绳,在校正以往不良倾向的基础上,尤其要重视三方面的问题:(1)培养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积极积累素材,积累思想,积累情感,是我们的
作文教学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2)培养全面踏实的写作能力,一步一个脚印地练就各种基础文体的写作基本功;(3)培养真诚表达的文风,学会具体的记叙,学会生动的描写,学会准确的说
明,学会辨证的思考,学会真诚的表达,应该成为我们专门训练的内容。
二、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作文现状
在平时作文和各类考试作文中,一大批说理浅薄、故事单薄、缺少层次的平庸之作成为了主流。
1. 学生作文中主要弊病
(1)审题不严,偏离题意
一部分学生审题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
①背离:在学生的试卷中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学生的作文主旨完全违背命题者的意图,一点不
沾边。
②偏离:这类情况较多。有些学生审题意识薄弱,对文题只是粗略一看,不注意把握试题的内涵,结果重心偏移:或因为不能准确理解题意,或因为没有拟纲写跑了题,或将作文话题在没有“搭
桥”的前提下,生硬地去换成其他概念。
③模糊:故作高深,行文晦涩;或者不明确点题,以致阅卷者不能迅速看出主旨而判为离题作
文。
④偏颇:不少考生的作文,只能在表面上做文章,缺乏见识和深度,见解平庸,观点烂熟平常,早已无须证明;或认识错误、庸俗;或出语绝对,好扩大,喜夸张,表述一个观点不留余地,非此
即彼,无节制地宣泄个人化的情绪。
(2)内容单薄,选材失当
① 空洞:全是条条框框,无一点细节,无事实,无引语,无“形象”化句子。
② 单调:素材少得可怜,全文证明观点的材料即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或只将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进行扩写;或作文材料再加一个寓言故事,不能充分论证观点或表现人物。
③ 陈旧:素材多但全是熟人。
④ 囫囵:有素材但泛泛而谈,且不知取舍,囫囵照搬,结果,素材中的一些细节与论题无关
系。
⑤ 雷同:素材虽多但素材的角度、范畴没有分别,几个素材只能发挥一个素材的作用。{1978年高考作文题}.
⑥ 悖理:素材不能说明观点,细节不能表现人物。
(3)思维混乱,中心不明
① 散乱: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无清晰的脉络和整体感。
② 跳跃:思维随意跳跃,不讲过渡衔接,缺少引导阅卷者思路的句子,结果结构清晰度差,
容易引起误判。
③ 繁复:头绪复杂,波折太多,绕得阅卷者头晕。
(4)言不及义,表达贫乏
① 粗糙:词汇贫乏,句子不通顺,错别字多,标点不正确,或字迹潦草,卷面不洁,严重影
响了“宣传效果”。
② 枯槁:言语单调少变化:记叙语言交待不清,或是平铺直叙,不能突出重点;描写语言不能充分展开,形象性差,文字显得空洞,干巴;议论语言不严密,且理论性差,常有以叙代议现象;抒情语言或火候不到,缺乏感染力。或大话、空话、套话连篇,或过分追求形式的华丽而造成文章
内容的单薄、空泛。
③ 繁冗:一丁点儿意思,唠叨了几段;都知道的意思,已说过的意思,说了又说。
④ 晦涩:语言太主观,只有自己才懂;或语言跳跃太大,让人如坠云雾中;或者形象呈现太
多而没有必要的语言提示。
(5)盲目求新,文体混杂
① 刻意“创新”:有的学生不是首先考虑内容,而是刻意“创新”,借各种文体胡乱阐发,
他们的作文写法上变形夸张,不伦不类,不像作文像游戏。
1978-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 作文
备战2013高考1978-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专题15 作文
【2012高考题】
(2012年安徽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公司车间角落放置了一架工作使用的梯子。为了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工作人员特意在旁边写了条幅“注意安全”。这事谁也没有放在心上,几年过去了,也没发生梯子倒下伤人的事件。有一次,一位客户来洽谈合作事宜,他留意到条幅并驻足很久,最后建议将条幅改成“不用时请将梯子横放”。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指导】要审准题,关键是抓准角度。
公共设施到底怎样使用,怎样管理?依据材料,可以有如下角度:
(1)使用者的角度:公共设施要妥善使用,妥善保管,尤其要注意他人安全。批评“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言行。
(2)留言者的角度:生活中只要有心、细心,就能避免任何问题和危险,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3)共同背景:建设和谐社会,需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需要都来维护和建设。 题点明确,思想积极,写成议论文较好。
(2012年天津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两条小鱼一起游泳,遇到一条老鱼从另一方向游来,老鱼向他们点点头,说:“早上好,孩子们,水怎么样?”两条小鱼一怔,接着往前游。游了一会儿,其中一条小鱼看了另一条小鱼一眼,忍不住说:“水到底是什么东西?”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今年的天津作文题不需要审题,抓住“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材料后的引导语直接命题比较好。有如下角度:
(1)水的启示----谈谈“幸福” 批评现象:身在福中不知福。
(2)谈谈“爱”----如父爱、母爱 批评现象:不珍惜父爱、母爱
由此类推:谈尊重、谈纪律、谈文明礼貌语言等等。
文体应当以议论文为主。{1978年高考作文题}.
(2012年山东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孙中山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写作指导】这个题目有点儿大,有点空,不容易写。
抽取材料的核心内容是:青年学生须以改革发展为己任,不放弃,不退缩,奋力向前,必将成功。
阅读下面的 材料,按要求作文。
作家上中学的女儿,因为成绩平平,女儿同学都管她叫“23号”。她的班里总共有50个人,每每考试,女儿都排名23。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雅号,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但在父亲刘继荣眼里,女儿是个快要成为英雄的人。但女儿歪着头想了想,认真地告诉父亲说,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她轻轻地说:“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请以“站在路边鼓掌的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以“站(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为话题,题目平易,难度适中。符合作文写作的基本原则,能让大多数考生有内容、有兴趣写,可运用记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完成作文,适合不同文体写作优势的考生。
从审题角度看,比前几年的作文题都容易,审题基本没有难度。刘继荣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很多考生都熟悉,考生一般都能理解和把握题意,而且命题本身不会限制考生的思维。另外,试题有较大的写作空间,提供了较多的立意角度,也体现了时代精神,“鼓掌”可实可虚,可以激发考生的想象,打开考生的写作思路,考生是能够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体会写出一篇好的作文来的。考生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出发来写,可以只写某一点,不必面面俱到。
从内容角度看,命题符合学生实际,考生有话可说,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感触,“鼓掌”可实可虚,实质是人生的理想、价值、生活态度、思想情绪的外显,确定“为何鼓掌”“鼓掌的意义”是审题和写作的关键。因此,如何由表及里,体现自我对于人生定位的价值判断就需要考生有较好的思维品质。总体看,这个题目有利于尖子生发挥,拉开距离。高分的作文应该有比较深刻的思想内涵,尖子生有内蕴的才能写得好。
(2012年广东题)
阅读以下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此案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2、不少于800自。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两则材料,在思想内容上关注理想,立足当下,各有侧重,不论是选择生活,还是被生活选择,都涉及有理想、关注现实、奋发向上的人生观,每个人对此都会有自己的思考。
第一,考生可以选择贴近现实,贴近日常生活的兴奋点,有趣有用,这就非常广阔,将考生个人的兴趣充分表达出来;考生也可以选择穿越时空,将自己超越现实条件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追求表达出来;此外,考生结合现实与理想的关系,表达自己的思考都是可以的。 第二,今年材料作文给考生的思维,立意的多向丰富性留有很大空间,考生可以在写作中多角度思考,自由发挥;同时这则材料也有利于选拔善于思考,富于创新性表达的优秀考生。 第三,考生对文体的选择更加自由,可以发挥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水平,不论是议论文、散文、记叙文都是合适的。我相信考生能够写出令自己较为满意的文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船主让漆工给船涂漆。漆工涂好船后,顺便将漏洞补好了。过了不久,船主给漆工送了一大笔钱。漆工说:“工钱已给过了”。船主说“这是感谢补漏洞的钱。”漆工说:“那是顺便补的。”船主说:“当得知我的孩子们驾船出海,我就知道他们回不来了。现在他们却平安归来,所以我感谢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新课程作文题应该说是最具有寓意的材料作文题了,延续了可写性强的一贯特点。角度有:
(1)漆工的角度可写性最强:顺便补漏洞,干了职责以外的事,且不张扬,不求回报。
A、职责有内外的区别吗;
B、修补漏洞、杜绝不良人人有责任;
C、做好事不张扬、不求回报;
D、和谐社会需要人人尽力;
E、莫以善小而不为;
F、小漏洞和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必将危及整体发展。等等。
(2)船主的角度:懂得感恩,做好事者以应有回报。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
(3)船有象征意义:船、漏洞、出海平安归来共同构成十分积极的象征意义。
肯定是写成议论文比较好。
(2012年北京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火车巡逻员老计每天在深山里走几十里路守护铁路,清理碎石,防止巨石滑落,每有火车经过都会敬礼,火车都会鸣笛回应。请自拟题目写篇不少于八百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在铁道上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巡逻员肩负着铁路安全的和铁路交通轨道畅通的使命和责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这体现了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爱岗敬业 、热爱劳动、忠于革命,忠于党、钉子精神等雷锋精神。应当说北京的这道题很好写,如歌颂和赞扬平凡中的伟大、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等精神。
(2012年大纲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周末,我从学校回家帮着干农活。今春雨多,道路泥泞,我挑着一担秧苗,在溜滑的田埂上走了没几步,就心跳加速,双腿发抖,担子直晃,只好放下,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 妈妈在田里插秧,看到我的窘态,大声地喊:“孩子,外衣脱了,鞋子脱了,再试试!” 我脱了外衣和鞋袜,卷起裤脚,重新挑起担子。咦,一下子就觉得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很快就把秧苗挑到妈妈跟前。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1978年高考作文题}.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抓住材料最后妈妈的话,写准确不难。
妈妈说:“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
显而易见,核心话题是“丢掉多余的顾虑”。
(2012年江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就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1978年高考作文题}.
----请以“忧与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1978年高考作文题}.
【写作指导】关系性命题作文,以议论为主,重点是找到“忧”与 “爱”具体内容,并且正确把握二者的关系。“忧”的事情有很多,比如与身边同学的事,家庭的事,甚至国家的事,“爱”则侧重爱心。忧是一种社会责任,是一种历史使命,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家庭、社会和生活就会充满爱。正所谓“忧之愈切爱之愈深”。有了忧患意识,就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也会促进生活中一些不良现象的改变。
(2012年江西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 必须写议论文。(2) 不少于700字。(3)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因为材料简单,内容明确,作文体裁明确,所以江西的作文题写作关键是写出明确的议论文观点。依据材料的引导,可以写出下列观点:
(1)将第一个“有人说”作为靶子:在物质需求方面要“知足常乐”,批判被物欲扭曲种种现象。
(2)将第二个“有人说”作为靶子:在精神需求方面要“永不知足”,树立积极探求、学习上进的人生态度。
说透了,作文命题人是想通过这样的题目来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对待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等方面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012年上海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写作指导】这个题目有很多角度可以写,学生发挥的空间比较大。比如“不舍弃自己的微光”,就是擅于发现自我,看到自我的价值,不要自卑;也可以从要有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充分张扬个性的角度来写;反过来,也可以说“认识自我是难的”,很多人在不经意间抛弃了自我,鼓励大家追寻自我。
【2011高考题】
1.(201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写作提示】首先要审准材料,“大千世界”告诉考生思维要放得开,写作范围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指考生要选准一个切入点,然后材料从四个方面对“原点”做了阐释和引导,可作以下理解:道路的起点——空间的;长河的源头——时间的;坐标的中心——时空的、多维的、正反的;事物的根本——事理的、哲学的、价值观的,如植物的生命由生到死,月亮东升西落引发潮汐等等。
这样材料至少提供了如下可写的角度:人生事业学业方面,回到原点,重新出发;企业团体民族方面,回归原点,重头再来;面对成功,淡然处之,以再回原点的勇气,争取更大的胜利;面对灾难,挺起脊梁,不怕回到原点,来个凤凰涅槃式重生„„
运用造句法也可以拟出以下主旨观点:回到原点,我的事业(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