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评范文

经典幽默语句  点击:   2018-10-27

乐评范文篇一

2005-7乐评家这一行

How Do They Become Music Critic

乐评家这一行

朱贤杰[加拿大]

他们就是这样成了乐评家

当我读到北美报纸和杂志上的那些乐评时,我时常会好奇于这样一个问题:写这些乐评文章的作者是怎样走上乐评家的道路的?

成为一名专业人士,譬如医生、律师等等的途径,总有规律可循,不外乎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的专业训练,然后取得开业资格。但是成为一名乐评家,恐怕就会有五花八门的途径,各有各的故事了。有些人进过音乐学院,而有些人没有。有些是成了音乐家之后爱上了写作,而有些人本来是作家却决定专注于音乐。尽管有些音乐学院设有音乐批评课程,但是至今没有一种所谓乐评家的资格考试。因此也就没有这样的资格证书可以颁发。成为乐评家的途径可以说依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弗吉尔·汤姆森(Virgil Thomson)是美国著名作曲家,他的作品曾被伯恩斯坦等许多音乐家演出过,然而他留下的乐评好像比他的音乐作品更加为人称道。人们说他的文体受到上世纪文学大师王尔德(Oscar Wilde)及历史学家麦考利(T.B.Macauley)的影响,许多乐评被奉为美国乐评界的范文。他以作曲家的身份于1940至1960年代在纽约《哈罗德论坛报》执笔乐评和周末专栏。在五十年中留下了一百万字的乐评。

已故《纽约时报》的资深乐评家哈罗德·勋伯格从小就立志要当乐评家,他曾在1966年的《纽约时报》星期日专栏中撰文回忆十二岁那年他第一次进大都会歌剧院听瓦格纳《名歌手》时的情景。文章的题目是“一个男孩初进大都会歌剧院的故事” :

“如此巨大!如此美丽!这些都是梦境中才有的场面!”他以第三人称写道。“帷幕在C大调和弦中升起,他感到一切他都能触摸到,拥抱到,他曾去过音乐厅,但是在这巨大而黑暗的观众席中,一切都显得如此不同,甚至连和弦的声音听起来都更加温暖舒适,就像一张毯子那样将他包裹了起来。”那个夜晚的经历使他决定要做一位乐评家。后来他进入纽约大学主修作曲、英国文学与绘画,毕业后进入《美国音乐爱好者》杂志工作。在那里他样样都干,他是助理编辑,录音评论员,打字员,又兼扫地工。

在纽约《太阳报》任乐评家的柯乐亭(Irving Kolodin)的经历稍有不同,他自幼学过小提琴,而且对各种音乐都有兴趣探究。他说“我真正的学业是在卡内基音乐厅作为一位领位员完成的。”在那里,他听到了以前不了解的作品,知道了有一种职业叫做乐评家,他觉得“别人付你钱,让你去听音乐,这种职业很吸引人。”

塞米尔·李普曼(Samuel Lipman)是一位钢琴家,他举行过卡特钢琴协奏曲的首演及普罗科菲耶夫《第四钢琴协奏曲》的美国首演,也是阿斯本音乐节的主办人,自1976年起在《音

乐评论》作乐评家。他的乐评题材非常广泛,从歌剧到萨依德(Edward W. Said, 1936-2003,已故阿拉伯裔美籍著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音乐与文学评论家,著有《东方主义》。巴伦博依姆的好友,他们共同组织了东西方乐队),从现代音乐到流行音乐。

而担任《纽约时报》乐评新手的蒂姆·佩奇(Tim Page)加入乐评这一行业则纯属偶

然。他回忆道:“1979年的某个晚上,那时我刚从学院毕业才几个星期,对于前途一片茫然,我走进格林威治村的一家商店,买了一盒布列兹录制的韦伯恩的作品集,回家听了,觉得喜欢了,然后花了三天功夫将我的想法写下来。完成以后,我把文章寄给了曼哈顿下城的一家叫做《苏荷新闻》的周报。我与那家报纸的编辑完全没有联系,没有理由相信那里的编辑会对这样的冷门题材感兴趣,因此我对此不抱任何希望,但是他们将它登载了,最终还给予了稿酬。突然间,我就成了一个乐评家”。

几个月后他加入《苏荷新闻》做音乐编辑,周薪一百美元。上世纪八十年代是美国报业界的艰难时期,《苏荷新闻》不久就倒闭了。他转到《星期六评论》,替代了柯乐亭的职位。五个月之后,那家杂志又关闭了,他总算在《纽约时报》找到了一份工,当一个跑场子的乐评新手。突然之中,他的生活被一连串的音乐会、截稿期和新闻发表会所占据。他说:“当我得到这一职位时,我还来不及做好准备。在时报工作,任何准备都是不够的。你一脚踏进漩涡,沉没或者游泳,慢慢地我学会了游泳。”因为他的职位,多年不见的音乐学院的老同学出现了,作曲博士学位的学生也来信了,客气地对他表示感谢,因为他在报上提到了他们的新作品。在《苏荷新闻》时没有人会关心他是否对某场音乐会感到兴趣,但是现在他写的每个字,被人们在曼哈顿57街的音乐经理室和林肯中心附近的饭馆里仔细研究,他的乐评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赞赏或者不平。圈内人士将他的文字看得如此严重,他甚至记得有一位英文教授来信,指出他的文章中少用了一个逗号,这种错误在那位教授看来是天大的不幸。

乐评家的角色

就像弗吉尔·汤姆森半世纪以前指出的那样,成为乐评家有两个先决条件:懂得音乐并且懂得写作。许多出色的音乐家写起文章来繁琐枯燥,而许多文笔很好的作家面对音乐时他们的音乐专业知识又不能使他们达到乐评家的水平。哪一种技能更重要?一位音乐家或许会将技术层面的知识放在首位,而一位编辑可能更看重乐评家驾驭文字的能力。很难有一位乐评家兼备两种同等优秀的才能。

乐评的出现,原来就是应新闻媒体的需要而产生的。十九世纪初,欧洲贵族制度解体以后,本来依靠贵族供养的音乐家,必须靠公演的门票和出版音乐作品的收入来维持生活,而中产阶级对文化的参与,以及对音乐活动的报道的要求及评判音乐作品素质的讨论越加普遍。许

多报纸为了销路,顺应潮流,开辟了音乐评论专栏,由专人负责,“职业乐评家” 由此产生。

弗吉尔·汤姆森如此形容乐评家的角色:“我感到有趣的是在西班牙,孩子们要有三个人才能玩斗牛游戏。一个扮演牛,另一扮演斗牛士,第三者则站在一边喊叫做评判。音乐就像那样。需要三人才能算音乐演奏,一位写作音乐,一位演奏,而第三者批评。少了一位就只能算排练。”他认为如果第三者要称职地扮演他的角色,就必须能够将心思分成两部分,将个人对演奏的喜好与作曲家写作的音乐区分开来。

乐评既然是一种批评,人们就期待批评的中肯与公正。因此《纽约时报》定了一条规则,即时报的乐评家不准与采访或评论的对象有较亲近的关系。勋伯格在《面对音乐》一文中写过一段引人深思的话:“美国老一辈的作曲家与乐评家汤姆森曾经提到,他可以用‘公允’的态度来评论他的祖母而其观点不受亲情影响,我对此表示怀疑。一个人岂能无情至此呢?而且音乐界如此狭小,门户之见又很深,没有人能相信《时报》的乐评家能为他的朋友的音乐作品或演奏写出不偏不倚的评论。”

台湾音乐家张己任说,“乐评是一种专业,是一种智力的显示,是一种‘分析’的行为,是以音乐的演出,或者是对一首新曲为主要分析对象的专业。这种专业,实际上是与新闻媒体无法分离的。”乐评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本来就比一首音乐作品的演出,要来的深厚广博。一场音乐会,只能对直接参与的听众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然而一篇乐评也同时对不在场的音乐界发生影响。“因为这样,如何能做到‘中肯’是乐评家的一个难题,也是乐评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良知’。”但是每位乐评家都有其长处与短处,有他个人对事情的看法,他的乐评多少反映出他自身的学养与背景,趣味与理念。乐评只能是他的一家之言,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勋伯格说,“乐评家最多只能散播一些观念让读者思索而已。”

然而音乐界人士与读者有时却不这么看。佩奇说他时常会遇到一些读者,要求与他讨论他以前发表过的观点。“我根本不能以权威的口气与其讨论,也无法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因为我实际上已经不记得当时我写过什么了”。他说他时常经过林肯中心的音乐厅,看见海报底下赫然写道:“„„非常之乐感。„„佩奇《纽约时报》。”见到音乐家的演出公司将他说过的赞词视为金玉良言,他说他感到头脑中一片空白。

他们这样写乐评

除了周末专栏,乐评多数是为报纸写的,有一定的时间性,基本上当天的演出第二天就要见报。落笔快,速战速决是乐评家的看家本领。勋伯格是其中高手,他经常与同行打赌,比谁写得快,每次他都赢。当其他同事还在苦苦思索时,他已经完稿,点燃一支雪茄,悠闲地看读者来信了。佩奇说,有时一个周末他要跑八个不同的音乐会,最高的纪录是一周十三场音乐会。他只好当场做一些速记,否则几场音乐的印象都搅在一起了。前几年傅聪来多伦多开音乐会,有个人迟到了,刚坐下就开始写东西,音乐会没有结束又匆匆离开了,估计他就是一位乐评家,因为当晚截稿时间已到赶紧去发稿了。{乐评范文}.

佩奇有一次去亚特兰大出差,在回程的飞机上想起一篇乐评忘了写,截稿期到了不交稿是记者与乐评家首要的罪名。他想问机务人员要一张纸写稿,但是因为飞机遇到气流不允许把小桌子放下来,他只好将手提包放在腿上,把他的乐评写在一个机上供乘客用的卫生袋上。后来他在曼哈顿音乐学院与朱利亚学院开课讲乐评,他是这样要求学生的:先放一个冷门的录音,譬如西贝柳斯《第四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或者威廉斯的一部交响曲,不讲曲名,然后要求学生在十分钟之内写一个短评。他把作业收齐,再放一次录音,告诉学生作曲家与曲名,再在十分钟内写一篇。最后,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细节,解答他们的问题,然后要求再写一篇。他认为,练习的结果发人深醒。最初的作业往往最本色最直觉也最接近作品的原意,当他讲明是西贝柳斯的作品之后,“质朴的芬兰大师”与“北国天空”等等的想象都出现了。而最后,第三次写作业时,学生就基本上重复他讲过的介绍文字。学生们似乎觉得重复现成的答案要比运用自己的想象更保险。他认为,乐评家应该能够在熟悉的乐谱上发现新鲜的东西,要学会相信自己的耳朵。

纽约市立大学的布鲁克教授说过一件事情。大约四十年前,他在华盛顿的一个为提高北美乐评水准的讲习会上,讲授“十八世纪的音乐风格”。参加的二十多人全是北美各大城市著名的乐评家。他在会上做了一项试验,把莫扎特早期的作品与一些同时期作曲家的作品混杂在同一录音带中,要与会同行指出那首作品来,并且要说明指认的原因。令人惊讶的是,没有人能够认出那首作品。除了一位年轻人,他并未受到邀请,因为正好在那里,便去旁听。他除了指出莫扎特的作品以外,其他作品竟也被他一一指认。这个令在座人士震惊的年轻人,就是后来二十年中在美国最具声望的乐评家哈罗德·勋伯格。

勋伯格总是带著乐谱进音乐厅。曾经有读者问起他为何如此,他的回答是:“一位有经验的读谱者不需要把他的头埋在乐谱之中。他几乎是在自动地翻谱,对于演奏中的音乐已经了然于心。他甚至无须看谱,但是当有些演奏变得不寻常的时候,乐谱可以提供参照。”他接着说“我斗胆承认,有时演奏者让人觉得如此烦闷无聊,那时看看乐谱也可以解闷,免得睡着。而且有各种不同版本的乐谱,指挥家是使用了有谬误的海顿版本,还是他利用了新近的发现?他用的是布鲁克纳的那一种版本?”

虽然乐评的读者大部份是普通听众,但有些乐评家喜欢故弄玄虚,使用深奥的词句和抽象的音乐术语,而勋伯格则宁可他的文字尽量地简洁明快,通俗易懂,即便如此,他有时还收到读者来信,抱怨文章中用了“呈示部”与“华彩乐段”之类的词语,读者们想知道“你以为你在为谁而写?”那些文笔晦涩,故作深沉唬弄读者的乐评家在报社通常都干不了多久„„

用文字来描绘或形容一部音乐作品本来就不容易。而有些乐评家还要将它弄得更加玄乎。乐评毕竟不同于学术论文和音乐作品分析。萧伯纳有次与他的朋友卡都斯(N.Cardus)谈话时,以他一贯机智而又辛辣的语气说道:“我总弄不明白,为什么乐评家如此喜欢卖弄那些术语,譬如逆行、半音体系、模进,诸如此类。一位音乐家早已知道一个和弦是属九和弦或者减七和弦,而对普通的音乐外行你就是说了他还是不明所以。如果一位乐评家说一部作品的结构很复

杂,织体很透明,„„对读者而言,不具任何意义。而对音乐家来说,他们早已懂得,或者他们自己会去发现。因此乐评家这样做根本是两头不讨好。”{乐评范文}.

至于评论音乐演奏,佩奇说:“一位乐评家很快就知道,写一篇贬义的乐评,特别是像‘某某昨晚演奏了莫扎特,莫扎特失踪了’之类的表示轻蔑的文章,不仅太容易,而且也是不能称为批评的,那只是讽刺挖苦而已。更加具备挑战性的是,一种严肃的实际的分析”。“说明与分析是乐评的要义。陈述我们喜欢与否只是问题的十分之一,解释乐评是如何达成了结论才是更加重要。”他认为乐评新人容易将事情看作非白即黑,只有好与坏。其实中间至少还有几个层次。有受欢迎的大师级演奏,不受欢迎的大师级演奏,也有受欢迎而有瑕疵的演奏与不受欢迎又有瑕疵的演奏。勋伯格说,初入社会的年轻乐评人,总是充满了想使乐坛进步的锐气,他们的批评也总比年长而经验丰富的乐评家严厉得多。可是假以时日,所有乐评家都意识到,他们毕竟不是为改革音乐而存在的。事实上,他们也学到,他们所写的文字,对他们自己的意义要比对读者的意义来得重要。因此“有些同行至少学会了怎样用礼貌而文雅的眼” 。

乐评的影响

一篇乐评,尤其是像《纽约时报》那样权威报纸的评论,会产生怎样的社会反响?对于一部音乐作品或者一位演奏家的职业生涯会发生怎样的影响?《纽约时报》与《哈罗德论坛报》对伯恩斯坦这样一位土生土长又有国际声望的美国作曲家指挥家从来就没有好评。这也许有些像我们中国人的美德,亲者严,疏者宽。勋伯格后来检查自己说;“这对他的事业却毫发无损,除了让他心中有些不快之外,乐评又能对他怎样?” 美国乐评史上轰动一时的一个事件是汤姆森在1942年的《哈罗德论坛报》上评论霍罗维茨的一篇乐评。在那篇题为《歪曲与夸张的大师》的文章中他首次对声望如日中天的霍氏发难:“如果你以前从没有听过霍罗维茨昨晚弹奏过的那些作品,你很容易会以为巴赫是那种斯托科夫斯基类型的音乐家,勃拉姆斯是跟格什温一样心猿意马地在高级夜总会弹琴的人,而肖邦则是一位吉普赛提琴手„„”他认为霍罗维茨除了想取悦听众以外,对其他都不感兴趣。霍氏是脸皮很薄又极爱面子的,第一次见到如此恶评,情以何堪!他当即让哥伦比亚演出公司取消了美国东部的所有演出,但是从此一连串对霍氏不利的音乐评论接踵而来。在四十年代,美国乐评界涌现了一股新思潮,在那以前,老一辈的乐评家大都是同情或者赞赏霍氏所代表的浪漫主义演奏流派的,这批人逐渐隐退,而新一代乐评家崭露头角,这一代乐评家成长和受教于完全不同的学派,对他们而言,浪漫主义和“精湛技巧”(Virtuosity)成了一个“肮脏”字眼。它们代表了低级媚俗。莫扎特与舒伯特的钢琴作品被重新“发现”,乐谱变得比音乐的内涵更加重要,照本宣科被奉为金科玉律。音乐作品在结构上的追求超越了感情的表达。这是一个矫枉过正的时代。当汤姆森以乐评家的姿态出现于《哈罗德论坛报》时,正好代表了这个时代的开始。他受教于巴黎,是布朗热(Nadia Boulanger)的高足,他属于普郎克(Francis Poulenc)与斯特拉文斯基一派,而不属于瓦格纳和理查·施特劳斯。对他而言,霍氏演奏中所展现的浪漫主义流派的每一个特色,都是他不喜欢的。他的评论后来还被斯坦因伯格摘入《格罗夫音乐辞典》中。

乐评范文篇二

月光乐评{乐评范文}.

《月光》黄靖伦

月是故乡明,无论走到哪,家乡的亲人时刻是我们的牵挂。

没 有 家人团员的中秋已经有三年了,或许正是因为这样,这浓厚的中秋佳节气氛对我来说竟变得如此平淡;仲秋,古时多少游子心中神圣的佳节,因为这个富有诗意的夜而创作的旷世佳作。而现在,大都市重金属包围的中秋多少让人窒息浮躁,或许只有回到父母身边心灵才会有一丝宁静。在父母身边我们总是那个长不到的小屁孩,什么世事都在父母的掌握下,我们不需要考虑太多似乎就行了。脱离了父母,我们似乎失去了人生的方向,怯弱、胆小,缺乏自信……

算算将要走过人生的四分之一,又或者三分之一,甚至不到,我在想什么是成功,能够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养活家人,赡养陪伴自己的父母这便是最大的成功。

怀念小时候啊,虽然不懂事的小屁孩却整日无忧无虑,春节有压岁钱,中秋有不同种类的月饼,还有新衣服.......

现在一个人 独自 飘零 在外,心里多少有些孤单,此刻宿舍如此的安静,老谭那边传来震撼的电影音效而我却是一震落寞,只有漂浮在耳边的这首歌让我思绪如潮........

乐评范文篇三

乐评《keep holding on》

艾薇儿《keep holding on》乐评 撰稿人:李丹昱

情感盈溢的抒情曲 《Keep Holding On》是艾薇儿受邀为20世纪福斯公司的幻想/冒险片《龙骑士(Eragon)》所特别创作的。收录在艾薇儿第三张专辑《The Best Damn Thing》里,赢得了众多歌迷的喜爱,也是艾薇儿少见的几曲抒情歌之一。中文译名为“拥抱不放”,体现出坚持不懈的精神,是一首励志歌曲。

“You're not alone,together we stand,i'll be by your side,you know i'll take your hand,when it gets cold ,and it feels like the end ,theres no place to go you know i wont give in……”

我们拥抱不放,我们坚持住就会到达爱的真谛……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坚持是最美好的品质,它是我们最困难时的转折点,是我们成功的保证。当一个人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他将藐视一切阻碍,登上无与伦比的顶峰。

塞内加曾说“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的确,当一个人持续不断的去追求、去努力办一件事时,做到只是时间的问题;但是,如果总是半途而废,那你就永远只能品尝失败的滋味、

“Keep holding on,cause you know we'll make it through, we'll make it through,just stay strong,cause you know i'm here for you, i'm here for you,theres nothing you can say, nothing you can do,theres no other way when it comes to the truth,so keep holding on,cause you know we'll make it through, we'll make it through. ”

无论你说什么,无论你做什么,我们拥抱不放,一起努力……友谊,是最坚贞的爱情,无论怎样,彼此扶持,永不放弃。

{乐评范文}.

最困难时想到的那个人也许不是你的爱人,走投无路时陪在你身边的也许不是父母,就是那些朋友,他们用友谊支撑着你,与你同舟共济,助你度过难关。

“Hear me when i say, when i say,i believe nothings gonna change, nothings gonna change destiny ,what ever is ment to be,will work out perfectly”

我们拥有坚持与爱,便什么都不用害怕。什么也改变不了我们的命运,我们的力量会让结局完美…….

当一曲终了,你会有种不像是在听歌的感觉,更像是被注入了一种力量。反观生活,朋友、家人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想起前进路上的重重阻碍,坚持会成为自己最伟大的品质。keep holding on……

乐评范文篇四

欧洲古典音乐鉴赏

欧洲古典音乐鉴赏--自新大陆

水利与建筑学院

土木1304

梁钧宜

A13130056

德沃夏克(1841-1904,捷克作曲家)一生写过9首交响曲,这些交响曲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包括前4首交响曲,分别创作于1865年至1874年之间,在德沃夏克生前这些作品均未出版,其中《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曾在勃拉姆斯的力荐之下,获得奥地利国家作曲大奖。但大体而言,德沃夏克这时期交响曲的管弦乐法受到瓦格纳和李斯特的影响,而基本的创作方向尚在摸索的阶段。第二时期(中期)包括第五和第六两首交响曲,它们分别作于1875年和1880年,不但充满波希米亚的民族色彩,而且开始受到勃拉姆斯音乐风格的影响。第三时期(晚期)由1884年德沃夏克受邀访英而创作《第七交响曲》开始,这首乐曲于1885年4月22日在伦敦首演大获成功。以后德沃夏克又八度访英,在英国的地位如日中天,取代亨德尔、海顿和门德尔松,成为19世纪末英国新的作曲家偶像,英国人并将他的《第八交响曲》称为《英国交响曲》。所以在这个时期,德沃夏克不但逐渐建立了他自己的作曲风格和声誉,而且经常在世界各处旅行,也拓展了创作的视野,丰富了创作素材。1894年他在访美期间,发表了举世闻名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即《自新大陆交响曲》),在这首作品中充满了黑人民歌和印第安人舞蹈的旋律,也把地大物博的美国和西部开拓的精神融入曲中,当然更不乏德沃夏克本人颂赞祖国的热血奔腾,因此形成了一幅多元文化的独特画面。

{乐评范文}.

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不但是在访美期间完成,而且在纽约首演前,他还亲自加上“自新大陆”的标题。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欧洲人就习惯将美国和加拿大称之为“新大陆”,所以这首作品的内容很显然是在描绘他在美国的生活见闻。

德沃夏克曾在这首交响曲于纽约首演的节目单上,亲自留下这样的记录:“当作者一来到美国,就被这个国家的特殊情况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蓬勃朝气所吸引,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生活中,他更发现在此地所创作的作品,本质上与他在自己祖国的创作不同。很明显,那是新环境和新生活所造成的影响。”

美国生活既然对这首交响曲有如此直接的影响,或许应该先追溯一下德沃夏克访美的原因。

1890年德沃夏克开始担任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但为了要养活他的6个孩子,他还必须依赖出版商辛洛克所支付的作曲稿酬为生。辛洛克希望德沃夏克能创作一些歌曲和钢琴小品,成本不高,演出也较容易,而德沃夏克却急于发表大型的演唱剧和交响曲。由于他们两人曾经签约,辛洛克拥有德沃夏克所有新作品的出版权,为此意见不合,越演越烈,几乎要走入法律解决的途径。这是德沃夏克想离开祖国改变环境的动机之一。

正在此时,美国正筹备哥伦布发现新大陆400周年大事。其中美国一位百万富翁的夫人休伯女士想借此机会提升美国的作曲水准,希望能请一位欧洲著名的作曲家到她1885年所创办的国立美利坚音乐学院担任名义院长,以便能对荒芜的美国作曲界产生一些积极的引导作用。休伯女士当时认为德沃夏克是最佳人选,于是派代表直接和德沃夏克联系,并磋商细节。 德沃夏克虽然经常受邀前往欧洲,但都只是短期的访问,故对美国这次长达两年的聘约,不禁迟疑而难以决定。他担心长期前往异域会水土不服,也更担心6个孩子的教育问题。但他同时也为一年工作8个月、年薪高达11000美金的报酬心动。经过几番考虑,最后还是成行了。但必须忍痛将

4个最小的孩子留在捷克家乡,由他的岳母帮忙照顾,只带太太安娜、14岁的长女奥蒂卡、9岁的儿子安东尼前往美国。另一位伴随前往美国的年轻人柯瓦里克,原住美国依阿华州的斯毕维里镇,他到布拉格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当时已学成准备返回美国,有这位捷裔美国人的带路,德沃夏克自然放心多了。

1892年9月初,德沃夏克等一行5人乘船来到美国纽约,在迎接的人潮之中,除了音乐学院的秘书,还有一大批移民美国的捷克人,美国报界更是争相报道这件事,使德沃夏克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于是德沃夏克写信回家幽默地说:“美国人欢迎我,就像我是大难生还者,假如我说出报纸这几天所登载的每一件事,你们听了一定会大病一场。当我亲自翻阅我到达头一天的报纸,内容真是害怕。他们居然对我在波希米亚的生活了如指掌,但他们仍不满足,而且想知道得更多!”由这封信可看出,德沃夏克来到美国以后,原来的一切疑虑均烟消云散。

德沃夏克在美国纽约安顿下来以后,慢慢体会到休伯女士诚意请他来的主要原因,是要他推动美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而美国文化其实是欧洲文化的移植,在欧洲人的眼光来看,美国黑人音乐和印第安人音乐是独特的文化艺术。因此,德沃夏克也对这两种音乐特别感兴趣。

先就黑人音乐来说,德沃夏克首先注意到黑人民歌和南方农场的民谣,他认为这些旋律才能代表美国本土的音乐。同时他也在国立美利坚音乐学院发现一个才华横溢的黑人歌手布莱。布莱虽不是德沃夏克班上的学生,但是德沃夏克为了要进一步了解黑人民歌和民谣的精髓,经常请布莱演唱各种感人的歌曲给他听。而休伯女士为了鼓励黑人学生,经常举办一些黑人歌曲音乐会,例如在1894年1月23日便在麦迪逊广场音乐会堂举办过一场此种性质的音乐演唱会。在节目的最后,便是德沃夏克改编的福斯特民谣《故乡的亲人》,并由布莱演唱。

许多学者都相信,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即是根据美国黑人民歌《轻摇,可爱的马车》改编而成。

再谈到《自新大陆交响曲》与印第安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得不提到《海华沙之歌》,这是美国诗人朗费罗(H.W.Longfellow,1807—1882)所作的长篇叙事诗,内容是描写一个印第安民族英雄海华沙的故事。休伯女士曾将这首长诗的捷克文译词交给德沃夏克,希望他根据海华沙的故事创作歌剧,并带他去剧场观赏这个故事的演出。后来德沃夏克虽没有创作出歌剧,但海华沙的主题旋律却成为《自新大陆交响曲》二、三两个乐章的主要素材。

由此可见,德沃夏克创作《自新大陆交响曲》,受到美国黑人音乐和印地安音乐的很大影响。

《自新大陆交响曲》的前三乐章,是1893年1月10日起,在美国纽约东17街327号德沃夏克的寓所开始谱曲,在短短数周内这三个乐章便顺利完成,但是终乐章却延至5月才继续创作。

1893年12月,《自新大陆交响曲》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首演,由安东·塞德尔(AntonSeidl)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出。当晚德沃夏克本人也亲临盛会,在包厢中见证美国音乐史上前所未见的首演成功。事后德沃夏克写信给他的出版商辛洛克:“交响曲演出极为成功,报纸也报道从未有过作曲家获得如此成就。当晚我在包厢之中,见到大厅充满了纽约各界

豪杰之士,而大家欢声雷动般地向我喝采,我仿佛像皇帝般荣耀。” 《自新大陆交响曲》1894年在英国伦敦首演,1895年又在奥地利维也纳首演,均获得好评,从此确立了这首乐曲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由于德沃夏克的交响曲深受古典乐派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结构坚实、牢固。另外,由于他具有天生的旋律才能和丰富、敏锐的旋律感, 因而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旋律的魅力, 而不像传统的古典交响乐那样单纯地发挥技法。这就是德沃夏克交响曲的特殊之处。 德沃夏克的管弦乐法,并不反映当时的潮流, 虽然没有华丽绚烂的色彩,却显得十分朴实可爱。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管弦乐法遭到当时某些乐评家的误解。实际上,德沃夏克的交响曲不但能充分地发挥各种乐器的特性,而且在乐器的组合运用方面,更具有无穷的妙味。

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美。这部《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 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 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 (片段1); 乐章的主部主题(片段2) 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 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 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片段3)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 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 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片段4),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 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

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 旋律优美绝伦, 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片段5),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 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片段6)。

{乐评范文}.

第三乐章 谐谑曲,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片段7);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片段8);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 乐章的中间部分主题悠长而婉转,是典型的捷克民间音乐风格(片段9)。

第四乐章 快板,奏鸣曲式。 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片段10);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单簧管奏出(片段11)。这一切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

乐评范文篇五

“时尚与经典”优秀作文辅导及点评

亲,你还在为写作文而困扰?快一起来阅读时尚与经典优秀作文辅导及点评吧!

高三(1)班 周文喆

提起时尚,人们往往会把它与眼下正流行的网络歌曲、80年代后作家等一批新兴概念联系起来。而说到经典,人们又多会想起《白毛女》《红楼梦》这些昔日的流行。那么,从时尚到经典,究竟要走多少路程呢?它们又是否矛盾呢?(用简洁的文字提出问题)

下午茶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一种社会时尚,当时贵族绅士,名媛淑女都爱在下午三四点钟品一小杯茶,吃几块甜点,下午茶也就成为英国民众普遍的时尚,从伦敦地铁的咖啡馆到曼彻斯特乡间的啤酒店,都可以找到下午茶的踪迹。如今,有着百年历史的下午茶早已成为都市白领的一种时尚。昔日的经典依旧时尚。(经典的可以是时尚的)

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也算得上是从时尚走到经典的一个例子。拍摄于1995年的《泰坦尼克》是美国电影史上耗资最多的电影。上映后立刻风靡全球,大街上随处可见它的海报,印有男女主人公画像的服饰更是屡见不鲜。如今整整十年过去了,那张男女主角站在船头像鸟般飞翔的镜头早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时尚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后,照样可成为经典)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时尚与经典是不矛盾的,不仅如此,时尚与经典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时尚走到经典,也许要经过数百年,也许只需短短的几十年。但无论长短,时尚都得接受时间的考验,只有那些经历了岁月的变迁依旧能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时尚,才能积淀成经典,绽放闪耀的光芒。(得出观点:时尚与经典不矛盾且有联系,并论述其有怎样的联系) 既然这样,我们又应当如何对待现实中的时尚呢?(进一步追问)

某个事物成为时尚,就必然有它的优点。比如网络歌曲,因它通俗易懂、琅琅上口而深受大众的喜爱。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歌曲就是好的,相反,多数乐评人认为它缺乏深刻的内涵以及制作简陋,必定会成为过往云烟。因此,我们对待时尚,既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彻底否定,也不能全盘吸收,而应该有选择地利用。(辩证的看待时尚对待时尚,有思辨色彩) 千年之前,宋朝民间流行的宋词与市井文学,如今成为我国文化的瑰宝,成为文学中的经典;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如今成为芭蕾舞剧的经典这一个个从时尚走到经典的事物,总是给予我们以美的享受。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时尚走向经典。(点题,有力收束全文) 点评:

写议论文,追问式很有效果。试看本文:

文章提出的问题是:时尚能否成为经典?以及怎样才能成为经典?

论述的思路是:从时尚到经典,究竟要走多少路程呢?它们又是否矛盾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时尚与经典是不矛盾的,然而时尚与经典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既然这样,我们又应当如何对待现实中的时尚呢?

可谓:环环相扣。用过渡句巧妙地牵引着行文思路,层层加深,富有理趣。

另外注意观点提出后,一定要辅之以理(这一点有些同学做得不够),而理又要有事例加以印证,故说理与例证要相互配合,只偏重于其中的一方都是不行的。

时尚与经典优秀作文辅导及点评由fwJIA.COM/zUOweN独家提供,祝您学习愉快~

看过这篇文章的人还看了:

作文要有见解有个性--满分作文练成记{乐评范文}.

标题的作文一点通辅导

如何使学生作文言之有物----作文提高技巧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作文>作文素材>辅导技巧

|||亲,你还在为写作文而困扰?快一起来阅读时尚与经典优秀作文辅导及点评吧!

高三(1)班 周文喆

提起时尚,人们往往会把它与眼下正流行的网络歌曲、80年代后作家等一批新兴概念联系起来。而说到经典,人们又多会想起《白毛女》《红楼梦》这些昔日的流行。那么,从时尚到经典,究竟要走多少路程呢?它们又是否矛盾呢?(用简洁的文字提出问题)

下午茶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一种社会时尚,当时贵族绅士,名媛淑女都爱在下午三四点钟品一小杯茶,吃几块甜点,下午茶也就成为英国民众普遍的时尚,从伦敦地铁的咖啡馆到曼彻斯特乡间的啤酒店,都可以找到下午茶的踪迹。如今,有着百年历史的下午茶早已成为都市白领的一种时尚。昔日的经典依旧时尚。(经典的可以是时尚的)

好莱坞大片《泰坦尼克》也算得上是从时尚走到经典的一个例子。拍摄于1995年的《泰坦尼克》是美国电影史上耗资最多的电影。上映后立刻风靡全球,大街上随处可见它的海报,印有男女主人公画像的服饰更是屡见不鲜。如今整整十年过去了,那张男女主角站在船头像鸟般飞翔的镜头早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时尚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后,照样可成为经典)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时尚与经典是不矛盾的,不仅如此,时尚与经典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时尚走到经典,也许要经过数百年,也许只需短短的几十年。但无论长短,时尚都得接受时间的考验,只有那些经历了岁月的变迁依旧能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时尚,才能积淀成经典,绽放闪耀的光芒。(得出观点:时尚与经典不矛盾且有联系,并论述其有怎样的联系) 既然这样,我们又应当如何对待现实中的时尚呢?(进一步追问)

某个事物成为时尚,就必然有它的优点。比如网络歌曲,因它通俗易懂、琅琅上口而深受大众的喜爱。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歌曲就是好的,相反,多数乐评人认为它缺乏深刻的内涵以及制作简陋,必定会成为过往云烟。因此,我们对待时尚,既不能将其一棍子打死,彻底否定,也不能全盘吸收,而应该有选择地利用。(辩证的看待时尚对待时尚,有思辨色彩) 千年之前,宋朝民间流行的宋词与市井文学,如今成为我国文化的瑰宝,成为文学中的经典;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如今成为芭蕾舞剧的经典这一个个从时尚走到经典的事物,总是给予我们以美的享受。我们期待着更多的时尚走向经典。(点题,有力收束全文) 点评:

写议论文,追问式很有效果。试看本文:

文章提出的问题是:时尚能否成为经典?以及怎样才能成为经典?

论述的思路是:从时尚到经典,究竟要走多少路程呢?它们又是否矛盾呢?→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时尚与经典是不矛盾的,然而时尚与经典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既然这样,我们又应当如何对待现实中的时尚呢?

可谓:环环相扣。用过渡句巧妙地牵引着行文思路,层层加深,富有理趣。

另外注意观点提出后,一定要辅之以理(这一点有些同学做得不够),而理又要有事例加以印证,故说理与例证要相互配合,只偏重于其中的一方都是不行的。

乐评范文篇六

个人总结范文

011年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新闻频道-和讯网新闻首页 > 时事要闻 > 正文

2011年度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2011年07月04日11:45 来源:牛津管理评论 欢迎发表评论0 字号: 纠错|收藏|推荐 将本文分享至:分享到和讯微博|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到搜狐微博|分享到腾讯微博|分享到开心网|分享到人人网|分享到豆瓣网 【牛津管理评论-讯】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一: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体会:

推荐阅读

中俄未就天然气价达一致 你所不知的普京的另一面 津保铁路停工已数月

市场下调存准率呼声再起 油气定价机制新方案已上报国务院 部分中小光伏企业求救高利贷 揭秘赵本山小品集团发迹全过程 《股神争霸》七重好礼送不停

孙立坚:扶植民企措施我担心两点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二:

“做一名好老师”是许多老师一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现将一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思想上爱党爱国,积极进取。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认真学习了党章,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我认真学习胡锦涛主席《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并思考“我如何在自己的岗位上实三个代表的思想”,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先身先之率,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性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我还注重文化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

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在备课中,力图体现新课标。背文本,背学情.现在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要根据学校与地方的实际,拓展学生学习资源。我注重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把本地的教学资源资源与网络资源相结合,进行教学资源的重组,尽量使课堂教学效果优化。所以孩子们比较喜欢上课。

在校内,虚心、主动地向李江伟学习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向李文霞请教自然、科学知识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严谨。抓住学校安排外出听课的机会,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精华,在自己的教学中为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平时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总之,在这一学年中,我不仅在业务能力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平时工作中出现需改进的地方也较多,如理论知识不够,论文精品意识不强;电脑知识长进不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扬长补短,不断努力。

三、在分管工作上,服从安排,积极主动

在每周繁忙的情况下,要安排好自己的条线工作,的确有时感到力不从心。但在校领导指引、支持下,学科常规性竞赛在各位老师的努力下有条不紊地开展这。分管工作思路清晰,做到期初进行合理计划,实施过程抓落实,及时反思小结,期末总结。这学期为了扎实地推进新课程,教导处安排了综合实践课堂教学调研活动,我尽量抽出时间,按照计划,落实调研工作,及时与教师探讨、交流。教师教学竞赛学能积极的配合上课教师作好赛前准备工作,能帮助教师修改论文案例的。学生学科竞赛也能尽自己的力量,进行辅导。

我们的学校无论是环境还是领导、教师都给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团结的好感,所以在这样的集体中工作虽然有时任务较重,但心理上还是比较轻松、愉快的,所以工作上比较主动,希望自己能最大限度地为学校的建设献出微弱的力量。平时能及时把工作情况、问题、困难向领导请示、汇报。同志之间能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沟通。

四、提高素养,不断创新

在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在这学期本人开始开设综合实践.而且自己所教班级成绩名列前茅

但是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课程的改革需要我不断的加强学习、反思,提高自身的素养。在条线管理中也暴露出不足,如何做到科学计划、科学落实、科学评价学生和教师,如何作好条线管理,这些还需不断地努力。希望大家对本人进行严格地监督,作出批评指正。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范文三:

一学期的时光就这样过去了,回顾一学期的工作,想说的真是太多太多。人民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辛苦的,尤其作为一名刚刚走上教育岗位的年轻教师,不仅要尽快适应工作,更担负着教育教学的重担。

一、思想方面: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拥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

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二、教学方面

1、备课

开学初,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师校教研员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由于第一年教学,很多知识和教学方法都存在不足,因此我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准备、制作教具。复习阶段,我把每一单元重点内容用电脑打印出来,为的就是让学生有个清晰的复习印象。每次,当我工作完的时候,脖子就已经感到十分僵硬而疼痛。而家人都已熟睡,时钟已悄然滑过深夜十一时、十二时,有时已经凌晨一时多了。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3、辅导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不会写字就手把手地教,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辅导。

4、作业

根据减负的要求,我把每天的作业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

二、德育工作:

德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源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种巨大的力量。

1、爱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初接新班,了解学生从了解学生家庭开始。父母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生活状况,做到了如指掌。接着就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点,他们有什么毛病,需不需要照顾;了解孩子的学前教育情况,以便因材施教。

为了了解学生我每天都和他们在一起,课间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中午休息时和他们说说话,在闲谈过程中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知道了许多,了解了孩子的一切,我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关怀他们。

2、爱就是关怀。

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乐评范文}.

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在爱的引导下,我和孩子们情同一家。

3、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虽然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同的地位,但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磨练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

只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对待后进生要多给一些温暖,用爱字改变他们,理解尊重信任他们。尊重和理解是培养自主品格的养料。在班上,人人都是小主人。不用老师指定,不用编排值日表,每天卫生清扫都有学生抢着去做;班上有同学遇到困难,同学们都会主动去关心、帮助„„。用爱心培育孩子对集体,对他人的爱,一旦这种爱升华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那么人格大树就矗立起来了。【牛津管理评论-oxford.icxo.com】

将本文分享至:分享到和讯微博|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到搜狐微博|分享到腾讯微博|分享到开心网|分享到人人网|分享到豆瓣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为什么qq说说删不掉
下一篇:为你披嫁衣的经典说说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