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 点击: 2018-07-05
趣味对联故事集锦
相传,古时有一位秀才来游桂林名胜之一――斗鸡山。他在山上纵目观望,觉得处处可爱,连山名也觉得新奇可亲。他一面游览,一面念念有词,不知不觉地哼出一句对联:
斗鸡山上山鸡斗;
但是,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来。正当他苦思冥想之时,忽然来了一位白发长者。秀才定睛一看,来者正是他的启蒙老师。因而高兴万分。师生二人叙礼之后,秀才说出内心的苦衷。老师对他说:"你的上联是回音对,正读反念,其音其义都是一样。"秀才问老师可有佳对?老师说:"我刚才游了龙隐洞,何不以此来对!"说罢,念道:
龙隐洞中洞隐龙。
秀才一听,极为兴奋,感叹地说:"此乃天赐绝对矣!"
纪晓岚讽对石先生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自幼聪颖好学,兴趣甚广。他的私塾老师石先生是个非常古板的老学究,晓岚对他很反感。一天晓岚去喂养家雀,将砖
墙挖一深洞,喂饱家雀后便将它送回洞内,堵上砖头,以防飞走。后来,被石先生发现,便把家雀摔死,仍旧送回洞内堵好,并在墙上戏
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晓岚再去喂家雀时,发现它已经死了。心里正在疑惑,忽见墙上有
一对联,他断定这是石先生所为,于是续写了下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觉得晓岚不该辱骂老师,于是手势教鞭责问晓岚。只见晓岚从容不迫地解释说,我是按着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兽',有'砖'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写
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不应这样写,请先生改写一下吧。"
石先生捻着胡子想了半天,也没有想出满意的下联,最后无可奈何地
叹了口气,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拍案叫绝一讽联{中华对联故事}.
民国初年,北京一家中药店的一副对联,看到的人,都拍案叫绝。
联文是: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六君子”、“二陈汤”,都是中药的两个汤头名。对联作者,巧妙地镶嵌在对联中,用以讽刺窃国军阀袁世凯,做皇帝的丑剧。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后,野心勃勃,梦想做皇帝。当时, (一九一五年),由杨度出面,联络孙毓筠、严复、刘师培、李燮和、胡瑛,组成“筹安会”,宣称“以筹一国之治安”,为袁世凯称帝鼓吹,人称此六人为“六君子”。上联讽刺袁世凯做皇帝的病”,是由
此开始的。
下联的“二陈汤”,是指陕西的陈树藩、四川的陈宦等,地方实力派的代表,汤芗铭是袁世凯的亲信,他们都是袁世凯的心腹,捧袁称帝十分卖力。后来,蔡锷在云南首先起兵讨伐袁世凯,各地纷纷响应,形势立刻急转直下,全国人民坚决反袁,二位姓陈的,见大势已去,马上见风转舵,先后在陕、蜀两地,宣布反袁“独立”。袁世凯见后院起火,众叛亲离,气病交加,一命呜呼。仅仅做了八十余天的
短命皇帝,从此留下丑名。
这副对联,妙在用中药名入联,寥寥十个字,表现了一桩重大的
历史事件,辛辣的讽刺,令人叫绝。
对联话人生
徐悲鸿(1895--1953年),江苏宜兴人。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少年时候刻苦学画,后留学法国。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人物造型,注重,传达神情。以画马驰名中外。他的画融合中外技法,
而自成面貌。
抗战胜期间,曾多次将自己的作品在国外展售,得款救济祖国难民,并积极参加民主运动。解放前,徐悲鸿先生曾自己给自己写了这
样一副对联:
独特偏见;
一意孤行。
寥寥八个字,表达了自己决不与反动派同流合污的意志与傲骨铮铮的性格。 徐悲鸿先生为什么写这副对联呢?据说 有一次,国民党反动政府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张道潘登门拜访徐悲鸿先生,请他为蒋介石画一张半身标准像,张道潘说了许多好花,徐悲鸿先生还是拒绝了。徐先生说:“我是画家,对你们的蒋委员长没有丝毫兴趣,你还
是另请高明吧!”
张道潘非常吃惊地说:“给蒋委员长画像你没有兴趣,你对什么
有兴趣?”
徐先生冷笑着说:“我对抗日救国感兴趣,对人民大众感兴趣。” 张无可奈何地说:“这么说,你决定不给蒋委员长画像了!”
徐先生斩钉截铁地说:“是的,是这样!”
张道潘急了,说:“你是才华横溢的大艺术家,我奉劝你不要做
这样愚蠢的事,免得后悔。”
徐悲鸿先生斜视张道道潘一眼,说道:“后悔,我只能感到自豪,因为你的座右铭是升官发财,金钱美女,而我的座右铭是:‘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张道潘怒气冲冲地走了,徐先生坦然地
笑笑。{中华对联故事}.
徐悲鸿先生始终如一地严格要求自己,遵循师训:“一个艺术家
要诚实、要守位。不为名利与金钱创作,不为阿谀创作。” 1943年以后,国民党同志区美术界有一批自甘堕落的画家,大肆宣扬资产阶级颓废派艺术美化国民党,毒害群众的心灵,徐先生在这
种情况下写了上述对联。
解放后,徐悲鸿先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华全国美术工作
者协会主席等职。
赵赤坪智对讽敌人
三十年代初期,红军撤出苏区。赵赤坪同志奉命留下坚持斗争,不幸被捕。国民党伪县长想诱骗他投降。有一次审问时对赵赤坪说:“听说你很有文才,我出个上联,你若对出下联,我就放你出去。对
不出,休想活命!”说完当众念道:
四次围剿,四面受剿,面山、面水、面临绝境;
赵赤坪同志听了暗暗地想,这是一次很好的反击机会,要用应对
机会狠狠讽刺一下。他略加思索对了下联:
三民主义,三自主义,自私、自利、自取灭亡。
对联知识及对联故事
1、对对子的含义。
对对子,俗称【对课】,是汉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贯古通今,应用范围最广泛,生命力最强,最精炼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文学艺术。也叫对联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又称联语、楹贴等等。所谓对联,是指结构形式上由上下两句构成,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讲究对偶的一种联语。楹联是与中国传统建筑格式有关,古代时称一间为一楹。楹:指的是厅堂前的柱子,将联语悬挂或贴在柱子上就叫楹联。对子是民间对对联的习惯称谓。联语又与律诗有关,律诗讲求对偶,其中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句类似两副对联。因此,对联被誉为“诗中之诗”,是汉语言文学中的奇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珍宝。关于对联的产生年代,历来众说纷纭,传统的说法是最早的对联始于五代,认为后蜀主孟昶所作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对联。对子又叫对联、联语,贴在楹柱上的称楹联。 2、对对子的方法。
对对子就是对对联,一个人出上联或下联,由另一个人对下联或上联,这种文字智力游戏对于习作古体诗很有帮助。对对子特点概括起来是: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对对子(对联)作为汉语所特有的文学形式,最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特征,它以极其短小的篇幅展现了汉语对仗工整、声调和谐之美。明清以来,“对课”就成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母语教育方式,其内容是学习怎样对对子,学习做对联。 蔡元培 先生说:“对课不仅是作文的开始,也是做诗的开始。”人教版新教材从一年级的下册开始就安排了“对子歌”的教学,而且一册中出现了近义对与反义对各一次。那是因为对课能让学生发现对联所描述的事物种种相同或不同的属性,以及他们之间的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让一年级学生学习对对子,他们有这种能力吗?
今天的课堂,可以说给了我一个惊喜的答案。当请孩子们在识字,发现文章以“对对子”形式写的基础上,再次读读想想“这篇对对子是怎么组成的?”
孩子们有说到,我发现去掉里面的“对”字,有些是四字词语,如“和风细雨、鸟语花香、蓝天碧野”等。
又有说到,我发现去掉里面的“对”字,有些是二字词语,如“云雾、桃李”等。
还有孩子说到,我发现对对子是由意思相反的词语组词的。(当然对于本课,这个答案是错的。我们给这个说法打了 ? ) 有孩子说,我发现这些对对子讲的是同一类的事物。如:“朝霞对夕阳、风对雨”等 。
我觉得,孩子们能在今天的课堂上体会到这一点已经不错了。
本文学完之后,在拓展阅读活动中,我们就读了“上对下,大对小。前对后,左对右„„”,了解刚才孩子提到的“反义词对对子”。 我们还进行了现场填空:
鸡对__,
牛对__,
黄狗对__, 蟋蟀叫对__爬。 熊猫不是猫,龙虾也是虾。
云对____
雨对____
春夏对____ 月亮白,____红。
青山伴____,小鸟博长空。
对对子,是我国传统的训练写作的一种方法。旧社会上私塾,私塾先生在正式教授作文前,先要教会学生对对子,以此来开启学生智力,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对对子的形式,不仅受萃萃学子的喜爱,而且封建文士们也乐此不疲,直到今天,它仍然被人们所喜闻乐用,这说明,它已成了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深沉积淀。在我们的生活中,见的最多的就是“对联”。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词性统一。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
词、动词、形容词等等。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词性的概念比较难,但联系到实际,孩子还是懂的。
傍晚,我们进行拓展活动,进行得很有意思:
和风对细雨一句改写成一字对可以怎么改? (孩子们说到“风对雨”。)
那么如果是夏天的雷雨,我们可以填什么? ( )风对( )雨。(孩子们说到“大风对大雨”。)
我告诉孩子们,在传统的对对子中前后两个字是不能重复的,能不能换一个词?(孩子们说到“大风对暴雨”。)我们还可以像“和风细雨”一样将一个成语拆开来对,想想哪个成语中有风雨两字的?(孩子们说到“狂风对暴雨”!)
其实,孩子们都很了不起,一年级就会对对子了。
今天晚上,有兴趣的孩子来个难度大一点的挑战练习,把前面的一字对改成两字对,行不行?自己选择一句先试试。直接回复在博客上。以便其他小朋友阅读。
( )云对( )雾
( )雪对( )霜{中华对联故事}.
( )花对( )草
( )蝶对( )蜂
( )桃对( )李
( )柳对( )杨
当然,有兴趣的孩子可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难度。记住,大量的阅读必不可少,找些简单的对子,一边读,一边猜下去,效果会更好。
一、 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
粗茶淡饭( ) 流芳百世( ) 井然有序( ) 指鹿为马( ) 固若金汤( ) 精雕细刻( )雪中送炭( ) 伶牙利齿( )
二、 成语不离“舌”
形容信口胡说( ) 形容说话轻薄( )
形容能说会道( ) 形容惊诧无言( )
形容不善辞令( ) 形容随声附和( )
三、 数字俗语:
表示实实在在,不可更改时用( )
表示做事不考虑周到,干了再说时用(
表示一样东西两人平分时用( )
表示某人干事麻利时用( ){中华对联故事}.
表示差不多时用( )
表示某人打小算盘时用( )
表示归根到底时用( )
表示把握大时用( )
表示很不容易用( )
表示信心十足时用( )
表示距离远时用( )
四、 下面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 )
对联中的历史故事
对联中的历史故事
以下对联是本人平时积累,自感颇有造诣,且耐人寻味,推荐出来与大家共同学习。希望大家多学习了解历史,了解传统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奥妙无穷。
1.金蛇狂舞旭素一笔草,艺海泛舟包康双楫文。(赞书法艺术联)
2.韩信屈身未必怯,羲之坦腹何曾愚。(含韩信受胯下之辱,坦腹东床两个故事){中华对联故事}.
3.西汉文章两司马,南阳经济一卧龙。( 赞西汉两位文学家和诸葛亮联 )
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有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赞项羽勾践及自勉联)
5.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郭沫若赞蒲松岭联)
6.冬芍药夏牡丹,春兰秋菊,臣乃探花郎,东启明西长庚,南箕北斗,朕乃摘星手。( 乾隆皇帝试探新科进士探花的对联)
7.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总结韩信一生联)
8.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河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要用火攻。(赞诸葛亮功绩联)
9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古有一考官见一考生与己同名,不悦。出上联难之,生不惧,对出下联)
10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 (乾隆南下,在南通州突出上联,求下对,身边一随从左右顾盼,见街边当铺很多,随对出下联)
对联小故事
巧用对联,让语文课更生动
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文学艺术的结晶、是汉语特有的辉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巧妙、恰当、合理地引用对联,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
一.巧妙引用对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学期我在学校语文组的研讨课中,教学《大自然的文字》,我是这样引入的:“曾有人做过这样的对联:天作棋盘星为子,何人敢下;地作琵琶径为弦,谁人敢弹。这对联的气势的确吓人。然而今天我却偏要迎难而上,去揭开天地这本厚厚的书籍——大自然的文字。”开课时,运用了这样一副对联,不仅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的内涵,也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受益非浅。
二.适时运用对联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教师恰当的不失时机的运用对联,会产生高度概括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如在教学六下的口语交际中,要求学生多关心当下的时事,多了解当下的热点新闻,出示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副对联,点明了本次课的主旨。又如在教学《谭千秋》时,由于课文讲述的是5.12汶川地震中,为救学生英勇牺牲的老师,我运用这样一副对联:青山含悲,声声泪,声声呼仁师; 碧水长歌,字字血,字字哭英雄!以此让学生感受文中的师生们悲痛的心情,收到了很好教学效果。
恰当的将对联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作品艺术特点的概括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确,把对联艺术有选择的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有趣、实用,深受学生欢迎,同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