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政府工作报告

热门资讯  点击:   2018-04-15

东莞政府工作报告篇一

2016年东莞市清溪镇政府的工作详细报告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6-03-18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6年3月3日在清溪镇第十六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十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并请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2015年工作回顾及“十二五”发展成就

2015年,全镇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设“国际制造强镇、现代生态名城”的奋斗目标,按照镇委“一五一十”的工作思路,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要求,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亮点频显、捷报频传,呈现出百业兴旺、态势强劲的喜人局面。

过去一年,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在经济增速换挡、下行压力叠加的形势下,始终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统筹施策,精准发力,全镇经济稳中向好。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08.1亿元,同比增长9.1%,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7.9亿元,同比增长6.1%;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5.5亿元,同比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3.1亿元,同比增长15.4%;社会消费零售总额47.3亿元,同比增长19.1%;各项税收总额37.6亿元,同比增长15.6%;镇级可支配财政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70.7%;村组资产合计39.5亿元,同比增长4.2%;村组两级集体经营纯收入4亿元,同比增长15.9%。

过去一年,我们聚焦创新、谋划发展,创新驱动取得新成效。出台了“1+21”创新驱动发展系列政策;全社会R&D经费支出5.4亿元,任务综合完成率排名全市第一;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50%;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加速增长,达33家。与清华、北大、英国爱丁堡大学、阿里巴巴开展战略合作,规划建设力合双清创新基地、北大智汇谷产学研基地、国际低碳生态小镇、智慧小镇等高端科技产业园区。其中力合双清与智汇谷两个项目分别取得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基地开发企业资质。

过去一年,我们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城镇品位实现新提升。完成了总规修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等工作,推进了长山头罗马片、九乡片、三中片等3个片区的控规编制工作,开展了镇中心区城市更新设计、商业网点规划、低碳产业创新示范区概念性城市设计、国际低碳生态小镇建设综合规划等编制工作,逐个破解制约我镇发展的规划难题。全力配合省市有关单位推进4条高速、8个高速出入口的建设;加紧推进10条外联道路的建设,其中2条已动工;制定了24条镇内道路实施计划,已启动了其中11条的建设。着力构建“内畅外联”立体交通体系,打造东莞东南部新的交通枢纽。

过去一年,我们多管齐下、协调发展,城镇发展增添新荣誉。在全市2015年度镇街领导班子工作考评中,我镇获评优秀镇街,综合排名全市第2,同比去年进步14名,综合排名进步全市第1;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法治建设、旅游发展等3个项目获评全市“单打冠军”。在2015年度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镇中,我镇位列第41名,比2014年提升22名。自2015年1月起享受中心镇权限。“国家卫生镇”通过复审;获评为“2015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是全国获该批通过评审的唯一乡镇;获列入“广东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是东莞市唯一入选该项目的镇街。此外,我镇还获得了“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十佳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广东省旅游名镇”、“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等荣誉。

解析一年的发展,主要坚持和把握了“九个一”:

(一)坚持一个中心——经济建设

大力推进转型升级。出台了《清溪镇关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及10个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划定了10个统筹转型升级片区,总占地面积2120亩,总厂房建筑面积约111.8万平方米。通过实施淘汰关停一批、盘活调整一批、优化提升一批、择优引进一批等“四个一批”,按步骤、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转型升级工作,促使全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其中占地面积62亩的“汉平片区”,在2015年底已率先成功“腾笼换鸟”。

持续改善经济结构。为补齐产业结构短板,出台实施 “引龙头,树品牌”工程,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一年来,成功引进保利、碧桂园两个龙头地产项目;正式启动金色半山、南峰等停滞多年的项目;完成居民“三旧”改造“鹿湖湾”项目、通用大厦等项目的前期手续。2015年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6.7亿元,同比增长13.1%,比工业增长快6.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所占产业比重由2014年的39.8%提升到2015年的41.7%,三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狠抓镇村增资减债。2015年,我镇镇级可支配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70.7%;与此同时,压减债务3.32亿元,债务下降12.7%。村组资产合计39.5亿元,同比增长4.2%;资产负债率29.57%,同比下降1.17个百分点;村组总收入6.4亿元,同比增长10.5%;村组经营纯收入4亿元,同比增长15.9%;村组压减债务4946万元,债务下降4.2%。获评为“2015年度全市村组增资减债工作先进镇街”和“2015年度全市村级预算工作先进镇街”。

规范镇村资产管理。推动农村集体资产全面进入平台交易,全年交易项目126宗,平均溢价19.6%;要求农村集体所有经济合同均录入“三资”监管信息平台,实现了镇对集体经济收入的网络化动态监管;依托“三资”监管平台,逐步建立健全股权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股权登记、流转、分配、统计、查询、备案管理;全面推行村级预算制度,全镇21个村(居)按时按质完成了预算编制工作,管理费用及公益福利费用均得到较大下降;推进村组经济统筹管理改革,共19个村(居)101个村小组完成了村组经济统筹表决工作。

实现资源高效盘活。全年落实用地指标1436亩,相当于2006年至2014年用地指标总和的10倍。实施《清溪镇资源盘活工作方案》,全年盘活存量土地331亩,处置闲置土地218亩,成功推出商业地块3宗,地块面积合计99708平方米,成交价7.8亿元,溢价97.4%;推出工业地块5宗,成交价2.1亿元。成功完成清溪自来水公司改制工作。通过高效率盘活资源,进一步提升了我镇后发潜力。

(二)强化一个支撑——新型工业

高标准建立政策创新体系。出台“1+21”创新驱动专项配套政策,由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着力构建“强化扶持政策、分布式创新服务和特色产业支撑”的三大体系。出台《清溪镇科技企业认定奖励管理办法》,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给予镇级配套奖励。制订《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我镇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作方案(2015-2017)》和《清溪镇培育发展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筑巢引凤行动计划》,加快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孵化载体建设。积极发动企业注册“智造东莞”平台,实施“千干扶千企”,加大对企业的经济运行监测。目前全镇已有164家企业成功注册,其中纳入“千干扶千企”的企业47家,完成平台注册并与镇领导对接的企业有46家,完成率97.87%。

高要求打造创新服务平台。全镇企业全年投入产学研资金5.56亿元,申报市、镇资助4800万元,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备案数140个,覆盖率超50%,提前完成2017年目标任务。2015年扶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家,培育进入后备企业库33家。现有企业研发机构备案数140个,国家认可实验室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院士工作站4个、省新型研发机构1个、省市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15个。2015年度专利申请量1332项,同比增长50.5%,专利授权量900项,增长24.5%,发动4家企业申报专利优势企业。新获2014年市专利奖7个、2015年专利优势企业4家。“机器换人”工作走在全市前列,2015年“机器换人”项目申报数量52个,申报投资金额达4.38亿元,增长1.2倍,撬动工业技改投资超过10亿元。

高水平实现光电通讯产业集聚。2015年,全镇光电通讯产业集群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15亿元,占全镇规上工业产值57.5%。我镇获评为“省光电通讯技术创新专业镇产业升级示范区”和“省现代物流业技术创新专业镇”,并作为2015年通过评审的唯一镇级单位获评为“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清溪产学研合作创新案例入选十大“中国产学研合作好案例”。

高起点规划推动孵化载体建设。制定加快发展孵化载体建设的实施办法和行动计划,目标三年推动10家孵化载体建设,孵化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孵化企业数量超过100家,全面打造“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基地”孵化育成链条。目前已成功推动中信宝等3家孵化载体。其中,中信宝获列入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培育单位。同时,成功承办东莞市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我镇两家企业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高质量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工程。落实“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政策措施,通过推动上市、重组等方式,力促快意电梯、天元印刷、铭利达科技、伟创东洋等一批优秀民营企业3年内年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目前,全镇有创业板上市企业1家、上市后备企业4家、挂牌“新三板”企业3家,正在筹备挂牌“新三板”企业10家,“新三板” 挂牌全市各镇街奖励最大、企业签约数最多、融资力度最大。

高效率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牵头搭建了政商银融资平台,由镇政府、银行与光电通讯行业核心企业三方共同出资,通过筹集2000万元增信基金放贷2亿元资金,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和支持。积极高效推动科技金融服务,大力发展专利质押贷款,2015年成功对接17家高新技术企业,纯专利质押贷款信用额度共2.7亿元,已获审批通过1.5亿元,占全市科技金融贷款额十分之一强。

(三)突出一个抓手——“三重”建设

重大项目稳步推进。2015年我镇共有9宗市重大项目,年度投资计划共7.73亿元,实际完成投资共7.92亿元,超额完成了预定目标任务,项目用地报批材料审批通过率达100%。其中,铭利达、保税物流中心、力合双清、明门增资扩产、惠科、中国智能骨干网等6宗重大项目已开工;智汇谷、黄金谷两个项目力争今年第一季度开工建设。

招商引资再创佳绩。2015考核年度引进内资协议投资总额173亿元,比2014年度增长68.2亿元,同比增长65%;比2013年度增长159.4亿元,同比增长127倍,继去年排名第一后,今年排名全市第二。其中,新引进300万元以上内资项目共87宗,其中超亿元项目8宗。目前在谈的优质项目有8宗,协议投资金额约60亿元,预计总产值约158亿元、总税收约5亿元。

增资扩产力度加大。成功推动外资企业增资31宗,增资总额达1.2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7%,是新引进外资企业投资总额的4.8倍。其中,成功推动了飞宏电子、宜安科技、永珈五金、宝钜儿童用品、冠坤电子等5宗超千万美元增资项目。2015年,明门集团增资项目完成投资达2.43亿元,是年度投资计划的3倍;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78亿元,占总投资计划6亿元的113%。

(四)打造一个亮点——城镇建设

城市规划日臻完善。完成了《东莞市清溪镇总体规划修改(2012-2020)》的编制工作,推进了长山头罗马片、九乡片、三中片等3个片区的控规编制工作,开展了《东莞市清

溪镇中心区城市更新设计》、《清溪镇商业网点规划(2016-2025)》、《东莞市清溪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调整完善方案》、《东莞市清溪镇与深圳及邻镇交通衔接规划纲要(2015-2018)》、《东莞市清溪镇清溪湖低碳产业创新示范区概念性城市设计》、《清溪镇“三旧”改造专项规划(修编)》等系列编制工作,为我镇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夯实规划基础。{东莞政府工作报告}.

新型城镇化初现成效。以承接“绿色低碳城镇化合作”项目为抓手,开展了“清溪低碳国际生态小镇”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并成功引进黄金谷等一批高端科技企业进驻“清溪湖低碳产业创新示范区”。2015年12月,我镇获定为“广东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镇”。

路网建设顺利推进。大力实施“四通八达”工程,积极构建“内畅外联”的交通路网。外联道路方面,有序推进4条高速、8个高速出入口、10条外联道路的建设;成功争取到市财政投资建设从莞高速清溪支线新增保税物流中心出入口。目前,从莞高速谢坑出入口至东深二线道路工程、省道S358清溪段升级改造工程等2条道路已动工建设,争取市财政投入资金2亿元,其余8条外联道路计划2016年上半年开始陆续开工建设。与此同时,尚未开工建设的8条外联道路及从莞高速清溪支线新增保税物流中心出入口建设等9个项目获列入《东莞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三五”规划》,从政策层面保障了上述项目在2016-2018年陆续建成。新增X886线清溪北环路口至清水路口、X231线塘厦至清溪西区加油站两条县道总长9.5公里升级改造工程,一并列入市交通运输体系“十三五”规划,将于2018-2020年建成。内部道路方面,制定了24条镇内道路实施计划,全面对接周边高速及外联道路,已启动振兴四路、商业街延长线、重合四路、政府段沿河路、鹿鸣路延长线、公园中路、公园南路、公园北路、东环路(青皇段)、聚富路延长线、林场路(北二环)等11条道路的建设工作。此外,我镇正积极争取轨道交通经清溪后与深圳、惠州轨道对接。

城市管理日趋精细。加快“三个一”精品工程建设。以聚富路、文化公园、市民广场为示范点,积极打造城市管理精品工程。其中,市民广场升级改造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青皇社区公园、鹿韵商业休闲广场正顺利推进,鹿湖广场、消防主题公园完成选址及第一期施工图设计、预算编制,清凤路95号段、清塘路、行政大道景观升级工程以及清溪湖环湖绿化升级工程均已完成前期工作。全年查处违法建筑152宗,面积21.1万平方米,拆除1.9万平方米;立案查处城市管理违法行为332宗,其中城市“六乱”行为288宗。

{东莞政府工作报告}.

(五)筑牢一个基石——生态建设

大力实施环境整治。严抓源头减排,强化工程减排,推进石马河清溪段截污次支管网工程和清溪河下游河道整治工程。实施罗马垃圾填埋场抢险应急工程,同时积极申请新增垃圾外运焚烧处理。2015年,我镇作为“国家卫生镇”顺利通过省级复审。

积极推广生态旅游。获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利用省、市农村农业发展“一村一品”有关政策,大力发展清溪生态和都市

东莞政府工作报告篇二

2011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东莞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我市继续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一年。面对有所好转但仍然复杂的外部形势,面对繁重艰 巨的转型发展任务,面对深层矛盾日益凸显、利益深刻变动的社会格局,我们在上级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突出 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稳增长,加力调结构,积极优环境,全面强管理,锐意抓改革,着力保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在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加快转型,取得了扎实 成效。东莞成为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城市,获评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中国十佳绿色城市、中国十大最关爱民生的城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通过了 国家验收。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力保平稳增长,切实巩固了经济回升势头。紧紧抓住外部环境有所好转的时机,深入实施刺激经济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巩固应对金融危机的成 果,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预计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2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人均生产总值66344元,增长14.6%。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总 收入785亿元,增长25.1%,其中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8亿元,增长20.2%。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078亿元,比年初增长19.3%。 坚持不懈帮扶企业。认真落实“六个10亿元”政策,加强用工、用电保障和融资、通关等服务,加快发展保税物流,开展人民币贸易结算试点业务。企业经营明显 好转,外资企业关停外迁数比上年减少11%,增资扩产617宗,增加133宗。工业生产和出口均超过危机前的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13亿元, 增长19%;进出口总额1213亿美元,增长28.8%,其中出口696亿美元,增长26.1%。坚持不懈扩大内需。落实领导挂钩督导和审批绿色通道等制 度,加快重点基础设施和优质产业项目建设,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5亿元。实施八大商贸促进工程,培育和引导消费,社会零售总额1108亿元,增长 15.9%。优化外企内销通道,成功举办外博会、台博会、动漫展等,开展莞货展销活动,筹建工厂直销中心,全市工业产品内销总额3537亿元,增长 23.6%。坚持不懈扶持镇村。落实财政超收分成、公共管理支出补助、生态补偿等政策,对镇街统筹土地给予借款支持,实施市内“双到”扶贫。全年市财政共 安排65亿元支持镇村建设,预计32个镇街可支配收入280.7亿元,村组两级可支配收入183亿元,分别增长14.8%和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3635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254元,分别增长10%和9.1%。

二、加力调整结构,产业转型迈出了坚实步伐。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核心任务,推进经济发展方式有效转变。突出抓好外经贸“五个1000”专项工 作。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优化生产模式、拓展内销市场,全年共受理1250家来料加工企业转型,新增外资企业研发机构150个, 是历年总数的1.5倍。着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积极组织赴美加、日韩台等地招商,主动拜访外企总部,邀请重点企业来莞考察,全年合同利用外资26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27.3亿美元,分别增长60.7%和5.3%。突出培育重点企业和新兴产业。

认定现代产业体系“四个30项目”、商贸流通业“四个十大”项 目、民营工业50强、服务业50强和首批总部企业等,实施重点扶持。推动3家企业成功上市。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薄膜太阳能光伏和物联网2个基地被列 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制定珠三角新兴物流城市发展规划。突出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完善科技东莞政策,深化产学研合作,开展质量强市活动,推动“两自” 企业发展。全市工业企业技改投资198亿元,增长28.2%,专利授权量增长70%。新增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2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1家、省民营科 技企业126家、省级以上技术工程中心14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省级以上名牌名标56个,参与制修订各类技术标准37项,获批省创新科研团队3 个。完善和落实民营经济扶持措施,加强内资引进,民营企业登记户数增长3.1%,实际引进内资176.2亿元,增长45.4%。突出加快园区开发建设。松 山湖成功晋升国家级高新区,台湾高科技园开园,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落户,工业产值和税收总额分别增长23.7%和53.9%。虎门港泊位码头建设加 快,保税物流中心投入运行,对台直航航线正式通航。东莞生态园基础建设加快,生态修复初见成效,首次对外公开招商。长安新区用海申报、规划编制等工作扎实 推进。基本建成7个农业产业园。突出推进节能降耗减排。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重点企业监管,加快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治理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推广清洁 生产,加强土地执法监察和闲置地处置。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耗地、耗能分别下降

8.3%和2%。预计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下降4.2%和3.7%。

三、统筹规划建设,持续改善了城乡环境。坚持规划先行、城乡统筹,推进环境整治,创建宜居城乡。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环莞快速一期等39项市 属重点工程竣工,市轨道交通R2线试验段等26项工程动工。完成3个市区内涝点整治和75个欠发达村老化水管改造。建成镇村联网路31条、110千伏及以 上输变电工程21项、水利防灾减灾工程71宗、天然气管网131公里。着力抓好城乡环境整治。扎实推进绿道网建设,建成区域绿道225公里。加快森林公园 设施配套,植树造林1800多公顷。全面完成在建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完成运河整治应急工程,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大大提高,内河涌和水库污染治理有效加强。 着力抓好“三旧”改造。出台土地出让金调整、容积率计算、拆迁补偿指引等配套文件,完成30万亩土地的专项规划和标图建库,各镇街编制了5年专项规划和年 度实施计划,全市启动改造地块174宗、约3.4万亩。

四、强化社会管理,有效维护了安全稳定。落实综治维稳责任,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序。加强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恶性和多发性犯罪,大力开展扫黄禁 赌等专项行动,深入整治治安重点区域和行业,加强巡逻防控与校园安保。新建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41个,市平安社区218个,全年刑事案件破案宗数增长 26.9%。加强安全防范工作。深入推进危险化学品、“三小”场所、出租屋、建筑安全、食品药品质量等专项整治,开展创新消防管理试点,落实挂牌督办任 务,排查和整改了一批安全隐患。新建镇街应急避灾中心17个,建成食品安全样板市场67个,全市各类安全事故宗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2%和2.2%。 加强市政交通管理。强化城管综合执法,深入整治城市“六乱”,加强市政设施、环卫绿化等管理养护。完善道路护栏设施和步行系统,完成一批交通隐患点的整 治,严查酒后驾驶。发展公共交通,新增公交运力120辆、线路12条,更新出租车600辆,新建了一批首末站和候车亭,建成运河路自行车专用道示范工程。 加

强矛盾纠纷调解。完成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村(社区)综治工作站的建设,落实领导接访包案和带案下访等制度,群众信访总量下降23.4%,纠纷调处成 功率达93%。加强劳动执法监察和劳资关系调解,劳资突发事件、欠薪逃匿案件分别下降3.4%和37%。

五、办好民生实事,全面发展了社会事业。市财政用于民生事业支出116.4亿元,基本完成向市民承诺的十件实事。切实做好就业培训工作。加强就 业服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推广“村民车间”模式,继续实施免费技能培训、工资差额补贴、岗位津贴等政策,全年共培训劳动力13.1万人次,发放就业补贴 2.7亿元,户籍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率9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两次调整医保待遇,最高支付额提至15万元,职工和 农(居)民退休金分别增长10.2%和44.8%。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向困难人群发放临时物价补贴,发放高龄津贴,设立自然灾害人身保障金。加强 住房保障工作,帮助2978户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开展“广东扶贫济困日”和首届“东莞慈善日”活动。积极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服务。切实繁荣 文化教育事业。出台文化名城建设规划纲要和若干政策,举办各级各类文化系列活动,新入选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文艺作品首获文华大奖,东莞作家首 获鲁迅文学奖。加快学校布局调整,完成扩建新建6所中学。出台助学贷款和学历进修补助政策。新招收近1.5万名新莞人子女入读公办学校,设立民办学校扶持 专项资金。高考每万户籍人口升大学人数居全省首位。切实推动医疗、体育等事业发展。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市中医院新院等大型医疗机构建设,有效防控 基孔肯雅热等疫情。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成功承办第16届亚运会举重赛事,参加第13届省运会取得佳绩,宏远男篮第六次夺取全国联赛冠军。优化计生服 务,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自然增长率6.23%。。国防人防、拥军优属、科普法普、外事侨务、海洋渔业、工青妇幼、民族宗教、统计审计、气象测 报、档案方志、志愿服务、打私等各项工作扎实推进。

六、深化各项改革,激发了体制机制活力。坚持先行先试,锐意改革创新,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升行政服务效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完成部门“三 定”方案,市政府工作部门从37个调整为32个,市直临时议事协调机构精简53%。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实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制度,新进人员实行 公开招考。深化镇村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石龙、塘厦简政强镇试点工作,扩大下放事项,优化机构设置,并在中心镇和市属园区铺开。村级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 进。基本完成集体林权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第四轮清理工作,调整审批事项232项,精简32%。积极推进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深化 户籍制度改革。实行积分制入户和居住证制度,近1.2万名新莞人获得积分入户资格。深化公共事业改革。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建立基本药物制度,确立4家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认真履行部省协议,推进民政工作改革,推行居家养老服务,开展社会工作试点。完成水务一体化管理以及农村公路养护改革。深化机关作风建 设。加强廉政和执行力建设,将加工贸易转型等13项重要工作和十件实事纳入行政问责范围。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和政务公开制度,市长办公会向媒体开放。深 入开展财政绩效评价。实施大规模干部培训。继续开展市民评机关活动。深化区域合作发展。推进深莞惠一体化发展,制定“四年大发展”工作方案,三市在界河污 染共治、交通对接、社会管理联动和社保卡互通等方

面取得了积极进展。落实“双转移”战略,市财政投入1亿元推进莞韶、莞惠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投入援建资金 9亿元,提前完成援建四川映秀任务。制定支援新疆农三师图木舒克市总体方案和规划,3个试点项目竣工。落实推进与云浮、韶关两市“双到”扶贫开发,筹集帮 扶资金2.2亿元,帮助50.8%的贫困户实现了脱贫。捐赠甘肃玉树灾区6311万元,援助广西河池、西藏林芝、新疆伊吾等对口帮扶地区财物1986万 元。

刚刚过去的2010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五年来,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这五年,是综合实力稳步增强的五年。我们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努力实现了高基数上的平稳较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五年增加2000亿元,财政总收 入增长1.3倍,年度固定资产投资、社会零售总额均突破1000亿元,各项存款余额突破6000亿元,出口总额稳居全国第四。镇街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8.7亿元,村组平均可支配收入超3000万元。东莞被列为全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之一。 这五年,是结构调整逐步加速的五年。我们解放思想,科学谋划,以深入发动强化共识,以激励政策明确导向,以罕见力度稳企扶企,以危机倒逼助推转 型,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呈现出三大产业结构、内外经济结构、企业经营形态、产品市场结构优化,以及人均经济指标、自主创新能力、节能减排水平、产业集聚程 度提升的良好态势。工业技改投资五年增长4倍,专利授权量跃居全省第二。 这五年,是城乡环境持续优化的五年。我们加强统筹,以城带乡,全社会投入2300多亿元推进城市建设,投入200多亿元治理水污染,建成数百宗 工程防灾减灾,扎实推进“四清理”、“五整治”以及森林公园建设。城乡一体化程度更高,市中心区地位更加凸显,镇村形象更加靓丽,水环境明显好转,空气质 量持续改善。先后获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 这五年,是社会管理全面提升的五年。我们强力打好“治摩”、“治吧”、整治出租屋、扫除黑诊所等战役,全面推进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改、大培 训、大建设,坚持开展民间纠纷调处、劳动争议调解、市镇领导接访等行动,建立健全维稳综治、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长效机制。各类事故指标、刑事案件和信访数 量稳步下降,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社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东莞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东莞政府工作报告}.

这五年,是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民生为本,市财政累计投入453.4亿元用于发展社会事业,公办义务教育实现了全免费,教育强 镇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了全覆盖,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实现了城乡统筹,公园和博物馆等实现了免费开放。城市居民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 保障标准逐步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市民素质不断提升。东莞进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

各位代表!

{东莞政府工作报告}.

五年的发展令人鼓舞,奋斗的历程让人铭记。五年风雨兼程,五年春华秋实,我们在困难中保持了平稳发展,在危机中加快了转型步伐,在磨砺中经受了 严峻考验,在奋进中坚定了信心决心,在实干中铸就了新的辉煌。这离不开上级和市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与各民主党派的监督支持,离不开广大市 民、新莞人和外来投资者以及驻莞部队的共同努力,离不开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际友人的关心帮助。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五年的发展启示良多,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必须强化转型才有出路的共识。只有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 济社会双转型,才能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必须坚定制造业立市的方向。实体经济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制造业是东莞经济的品牌和特色。只有坚定不移 地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才能强化产业依托,发挥比较优势。必须坚守强镇才能强市的理念。镇村是东莞的发展之基、实力所在、惠民所依,只有坚持不懈地做强镇 域经济,才能筑牢全市发展根基。必须坚持实施环境取胜的战略。城乡一体、组团发展、绿色宽畅是东莞城市环境的独特优势,只有坚定生态宜居的发展定位,深入 实施环境取胜战略,才能赢得主动。必须发扬实干创新发展的精神。实干铸就了东莞“海纳百川、厚德务实”的城市精神,培育了东莞人开拓创新的胆识和勇气,成 就了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先地位。只有发扬实干精神,永不止步,永不懈怠,才能永葆活力,开创未来。

五年的发展攻坚克难,当前的问题仍有不少。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回升基础仍不牢固。尽管已基本走出金融危机的低谷,但部分经济指标与危机前比, 与珠三角其他城市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结构调整力度仍需加大。外向依赖、资源依赖程度还比较高,优质品牌企业还不够多、不够强,企业总体技术水平和自主创 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环境资源压力仍然较大。土地、能源等资源制约突出,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力度仍需加大。均衡发展水平仍待提升。镇村之间发展不平衡, 村组集体收不抵支现象有所增多。社会管理工作仍需加强。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治安管理、安全生产、信访矛盾、教育公平、医疗改革等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近来物价的持续上涨也给群众生活造成了一定影响。政府服务效率仍待提高。机关作风有待深入改进,办事难等依然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之

一。对此,我们将高度 重视,积极应对,努力破解。

“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将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复杂变革期,是全球新兴产业、新兴市场孕育发展的重大机遇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对东莞来 讲,这将是深入推进双转型、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五年。虽然我们面临着外向依存度过高、先发优势弱化、企业成本上升、节能减排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等挑 战,中央货币政策收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减弱以及国内较大的通胀压力等,也将对东莞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拥有许多有利条件:外部经济环 境有望逐步好转,我国城镇化建设加快,内需拉动效果逐步显现;全市发展基础扎实,政府和民间的创造力较强,推动转型发展的思想更加统一、目标更加明确、方 法更加对头,东莞和谐的人文环境、舒适的城市环境、公平的市场环境以及完备的产业体系仍然受到客商信赖。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的形势变化,增强机 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既要对困难有充分的估计和应对的准备,

东莞政府工作报告篇三

2010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0日在东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2010-2-1

东莞市人民政府市长 李毓全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9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是新世纪以来东莞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们砥砺奋进、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面对罕见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我们在上级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动力,认真落实“三促进一保持”的工作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着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强管理、惠民生,在逆境中实现了新的发展。预计全市生产总值376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3%,人均生产总值56500元,增长10%。来源于东莞的财政收入628亿元,增长4.5%,其中市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1亿元,增长10.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4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61元,分别增长9.1%和6%。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5095亿元,比年初增长14.3%。三大产业比例由上年底的0.3∶52.8∶46.9调整为

0.3∶47.8∶51.9。东莞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顺利通过国家技术评估。

——这一年,我们千方百计保增长,实现了逆势回升。把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成功遏制了经济下滑势头,推动了稳步回升。着力帮扶企业共渡难关。实施“六个10亿元”帮扶计划,深入走访企业,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稳定企业扎根发展。积极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工作,出台已建房屋补办产权办法,以贴息和担保方式帮助企业融资,推动金融机构为1430家企业累计发放贷款548亿元;推广“两仓合一”保税物流模式,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建成保税仓和出口监管仓34个,东莞保税物流中心投入运营。有效增强了社会信心,企业经营逐步好转。全市外资企业关停外迁宗数减少24%。着力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实施五年7300亿元的投资计划,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完成市镇两级土地规划修编,出台新的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加大重点项目统筹推进力度,实行领导挂钩督导和审批绿色通道制度,对财政投资项目实行并联审批,500万元以下项目招投标权限下放镇街。开展“欢乐消费年”系列活动,实施家电下乡等八大商贸促进工程,推进国民旅游休闲计划,刺激居民消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4亿元,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56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9.7%,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着力鼓励出口拓展内销。出台16项出口优惠措施,协同海关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建立出口300强企业外贸快速通道,全市出口551.7亿美元,降幅比年初收窄16.1个百分点。积极引导和帮助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举办大中型展会48场,组织莞货促销活动24场,资助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50场,推动企业与销售商家、电子商务平台对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内销产值2710亿元,占工业销售总产值的46%,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

——这一年,我们坚定不移调结构,加快了转型步伐。总结试点经验,出台“1+26”政策文件,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有效推动了三大产业结构、内外源型经济结构、企业投资结构、经营模式、加工贸易企业形态优化,以及人均经济指标、自主创新能力、节能减排水平提升。以加工贸易转型优化存量。积极搭建服务平台,完善就地不停产转型的操作办法,帮助339家来料加工企业成功转为三资或民营企业。用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激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品牌经营,全市新设立外资企业研发机构84家;拥有自主品牌的加工贸易企业900家,增长15%。加工贸易合同电子审批实现全覆盖。以加强园区招商提升增量。依托市镇工业园区,调整引资目录,实行招商奖励,精心组织赴欧日韩、港台、广州、杭州等地招商推介。全市实际吸收外资26亿美元、内资122亿元,分别增长6%和42.4%。松山湖项目引进和投产步伐加快,工业产值、税收分别增长43%和40%;虎门港成功开辟首条国际班轮航线,获批深水泊位项目共21个,其中6个正式投产运营;东莞生态园完成土地征收83.4%,启动重点工程30项;长安新区用海申报、规划环评、港区总体规划等通过专家审查。以推进自主创新提高质量。完善科技东莞配套政策,积极培育“两自”企业,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0家、省民营科技企业89家;新增省级以上名牌名标25个;专利授权量增长59.6%,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参与制定修订各类标准32项。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技术更新改造,建成省级以上各类研发和检测中心36个,新增省级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2个,承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13个,获批省部院市产学研合作项目99个,全市工业更新改造投资154亿元,增长1.5倍。支持科技企业融资,设立5000万元科技贷款风险准备金。整合出台扶持民营经济22条措施,落实排忧解难协调制度,民营企业注册资金增长13.4%;内源型经济占生产总值的62.5%,比重提高4.5个百分点。以发展第三产业强化支撑。加强现代服务业引进,推动金融、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东莞农信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新增银行和融资担保机构8家、上市公司1家,引进中外运等一批大型物流仓储项目,成功承办首届中国动漫博览会和广东外博会,电博会、虎门服装、厚街家具、大朗毛织、长安五金模具等品牌展会的影响力稳步扩大。出台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实施细则,启动首批总部企业认定工作。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落实节能减排严格约束。强化责任落实,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监管,开展全民节能行动,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加强土地执法监察,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耗地、耗电分别下降3.1%和4.2%。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分别下降9.2%和6.8%,达到省总量减排年度要求。

——这一年,我们加大力度扶镇村,夯实了基层基础。把镇村作为全市发展和稳定的基础,市财政共支出40.9亿元,大力支持镇村建设和发展。加大经济扶持管理力度。完善财政激励政策,欠发达镇超收分成由30%提高到40%,继续实施贷款贴息等帮扶政策,市财政共贴息2.2亿元,帮助欠发达镇村累计获得贷款49亿元,对285个村(社区)补助公共管理经费2.35亿元。加强镇村收支和资产监管,出台农村干部违反集体资产管理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开展重大事项审查和村级绩效审计,强化农村集体土地款、借贷款与经济合同管理,严格控制集体开支和福利分红。32个镇街可支配收入221.5亿元,增长15.9%;村组两级净资产890.2亿元,增长3.5%。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三院一中心”等28项市属重点工程竣工,市轨道交通R2线起点站、东莞大道延长线、东莞篮球中心等38项动工。环城路全线贯通,莞深高速三期、虎岗高速顺利通车,建成镇村联网路14条、大型输变电工程17项、水利防灾减灾工程123宗。整合村级水厂16家,改造老化水管547公里,新增LNG管网163公里,整治市区内涝点11个。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力度。调整优化生态控制线和饮用水源保护区,实施生态补偿,促进生态保护。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工程32项、截污主干管网工程18项,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投入营运。扎实推进运河综合整治,运河水质明显改善。加强环境执法监察和污染企业监管,积极治理养殖业污染、水库污染、油气污染和机动车尾气排放。出台“三旧”改造办法和实施细则,深入推进“五整治”,加强城管综合执法,狠抓城市“六乱”治理,进一步提升了市容环境水平。加大现代农业发展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园建设,已批10个中6个完成了主要基础设施建设,2个被认定为省级园区。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经营,新增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各2家。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这一年,我们多管齐下强管理,维护了安全稳定。把综治维稳作为第一责任,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保障了安定局面。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巡逻防控,整治重点区域,保持严打高压态势,突出打击“两抢一盗”、拐卖儿童等犯罪行为,开展禁毒禁赌扫黄专项行动。推进科技强警,建设视频监控联网平台,扩大视频监控覆盖面,全市在用各类视频监控点12.8万个。新建平安社区200个。全市接报违法犯罪宗数下降

4.3%,刑事案件破案宗数增长60.4%。强化安全隐患整治。加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划定了21个应急避险场所,全市所有村(社区)都成立了安全办。深入开展消防隐患、危险化学品、食品药品和建筑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农产品检疫检测,建成食品安全样板市场38个。强化交通安全管理,禁止摩托车在环城路以内行驶,大力查处酒后驾驶等违章行为。全市发生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4%和7.3%。强化矛盾纠纷调解。新建镇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22个,村(社区)、企业综治工作站(室)317个。扎实开展“基层大接访”和“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全市受理群众信访总量下降39.4%,群体性事件下降44%。完善企业倒闭风险预警机制,严厉打击欠薪逃匿行为,为9.3万名工人追回工资1.2亿元。

——这一年,我们高度重视惠民生,增进了社会和谐。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基本完成向市民承诺的十件实事,市财政用于民生事业支出102.8亿元。办好教育实事。以积分制方式新接受1.39万名新莞人子女入读公办

学校。取消义务教育公办学校非本市户籍借读生书杂费,免收金额2.3亿元。切实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待遇问题。出台扶持民办教育发展政策。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建学生宿舍10座,增加床位近万个。落实“六优先”政策,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每万户籍人口升大学人数排名全省第一。繁荣文体事业。实施“提升城市文明十大行动”和“文化惠民工程”,新建图书馆和博物馆12个、农家书屋和妇女书屋142个,免费开放了一批文化馆所。开展庆祝建国六十周年活动,举办省音乐舞蹈花会和东莞音乐剧节,启动历史人文创作工程,莞城“文化周末”活动荣获文化部创新奖,12个文艺精品获得全国全省重大奖项。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成功承办举办第四届全国妇女健身活动展示大赛、市第七届运动会等大型赛事20余次,莞籍运动员在第十二届全运会上取得7项冠军,获得省第二届体育大会团体总分第四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农居民与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两次提高医保待遇,将大中院校学生纳入基本医保范围。增加生育医疗待遇,整合医疗和生育保险。完善低保制度,提高“五保户”供养标准,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为23800多名户籍困难残疾人提供生活专项补助和服务。加快社会工作发展,扶持社工机构建设。解决2658户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建成经济适用房1454套,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制定改善新莞人居住条件指导意见。全面发展卫生、劳动就业、计划生育等事业。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防控甲型H1N1流感,开展职业卫生和生活饮用水专项整治。帮助户籍大中专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就业,完成户籍劳动力资助培训和新莞人技能提升培训6.7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1.7%。建立37个新型社区,解决人才落户难问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投放城市小巴,设立学生临时专线,新增公交运力302辆、线路48条。提升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6.31‰。完成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国防人防、科普法普、外事侨务、工青妇幼、民族宗教、统计审计、气象测报、档案方志、打私等工作扎实推进。

——这一年,我们改进作风抓落实,提高了政府效能。把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更务实高效的作风抓好工作落实。推动相关改革。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市政府部门从37个整合为32个。以石龙、塘厦为试点推进扩权强镇,下放管理权限248项。完成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审批事项85项。恢复驻京联络处,密切与中央机构和企业的联系。弘扬务实作风。加强督查督办,推广现场办公、联合会审等工作方式,帮助基层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出台法治政府建设意见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落实廉政责任,开展机关作风暗访和行业纠风行动,加强电子纪检监察系统应用,职能部门审批业务提前办结率达98.8%。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489件。厉行勤俭节约。加强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和审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严格控制楼堂馆所等非生产性项目投资,严格控制一般性行政经费支出,市直机关行政经费缩减5.3亿元,由财政出资或政府主办的晚会、展览、庆典、论坛活动经费减少47.5%。

——这一年,我们落实《纲要》谋合作,促进了区域协调。深入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积极加强区域合作,努力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扎实推进深莞惠一体化。建立三市联席会议制度、政府工作协调机制、专责小组协调推进机制,召开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3次,签署框架协议文件13份,确定并积极推动近期合作的25项重点事项。扎实推进莞港

台合作。加强与港台地区在帮扶企业、招商推介、内外贸易等方面的合作,成立莞港生产力促进中心,促成台湾10大产业服务机构在莞设点,创办松山湖台湾高科技园。扎实推进双转移战略。制定产业转移规划和实施方案。市财政投入1亿元加快建设莞韶、莞惠产业转移工业园。接收我省东西北地区近50万劳动力就业。扎实推进对口援建扶贫。按照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要求,加快汶川映秀镇灾后对口援建,总投资近10亿元的33项“交钥匙”工程和25项资金补助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0%。全市捐助台湾同胞抗灾重建1.4亿元,援助广西河池、西藏林芝等对口帮扶地区财物5742万元。

各位代表!

回顾一年来同舟共济的拼搏之路,我们深感成绩凝聚汗水,团结就是力量。我市在极其困难的形势下保持了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离不开上级和市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精诚协作,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离不开广大投资者的信赖、坚守和勤奋经营,离不开全体市民和驻莞部队的共同努力,离不开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际友人的关心帮助。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一年来逆势前行的突围之路,我们深感信心异常可贵,坚持就是胜利。困难是常有的,也是暂时的,战胜困难的过程,就是推动改革发展大步向前的过程。东莞能够成就今天的城市地位,靠的就是敢为人先,务实奋进,靠的就是不畏险阻,艰苦奋斗,靠的就是坚定信念,永不言败。

回顾一年来化危为机的进取之路,我们深感科学发展制胜,转型才有出路。实践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才能有效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才能推动东莞经济社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回顾一年来攻坚克难的奋斗之路,我们深感问题不容忽视,忧患才能兴市。当前东莞仍存在不少问题和隐忧: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牢固。主要指标增长与年度目标有一定差距,外贸出口尚未完全恢复,合同利用外资降幅较大,企业经营还有不少困难。转变发展方式任重道远。引进培育大项目等工作亟需加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污染整治的成效仍未充分显现。社会管理工作仍然繁重。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治安形势仍未实现根本好转,群体性事件、安全和消防事故时有发生。我们必须高度清醒,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寻求破解之策。

2010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全年各项工作,对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胜利、加快经济社会转型步伐、为“十二五”规划奠定良好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新一年的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国际金融危机对东莞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后危机时代还会有一段比较艰难的时期,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和风险意识,决不能

东莞政府工作报告篇四

2016年上半年东莞楼市总结报告(商品房市场篇)

2016年上半年东莞楼市总结报告

莞深房价差加速扩大,深圳客助推东莞楼市量价齐升

2016年上半年深圳一手住宅网签均价约51081元/㎡,同比暴涨58%,东莞均价约12471元/㎡,同比暴涨32%.深莞房价差在2008-2014年7年间稳定在2.2~2.5倍,2015年始,房价差加速扩大,2016年上半年扩大至4.1倍。巨大的房价差,促使大量深圳客置业东莞,助推东莞楼市量价齐升。

上半年东莞一手商品房成交额暴增八成

上半年东莞一手商品房成交额达754.3亿元,同比大幅增加76%,开发商资金回笼较为顺利,房价得到支撑。

非住宅成交表现较抢眼,成交量增幅八成,价格涨幅五成,主要为商业公寓和写字楼的拉升。

上半年东莞“供求价”均创历史最高,房价暴涨三成

量价齐升三成。2016年上半年东莞一手住宅网签面积约520.9万平方米,同比增加30%,相当于2011年全年的成交量;网签均价约12471元/平方米,同比暴涨32%,房价呈阶梯式上涨,每平方米同比上涨3000元。

供求失衡,供不应求。2016年上半年东莞一手住宅新增供应面积约397万平方米,供需比仅0.76,呈现出供求失衡,供不应求态势,加剧房价上涨。上半年东莞楼市“供求价” 均创历史同期最高。

东莞政府工作报告篇五

2016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文综政治考试题

2016届广东省东莞市高三文综政治考试题

12.下图反映的是供求同时变动对价格的影响(P为价格,Q为数量,S为供给曲线,D为需求曲线),以下经济现象与图示所能反映的变动状况大体一致的是:

①严格落实厉行节约要求,高端消费及集团消费回落

②春节期间因天气因素供应量减少,蔬菜价格不断上涨

③国际原油在能源需求反弹和地缘政治冲突影响下价格上行

④我国政府加大商品房的调控力度,住房价格缓慢下跌

A.①④ B.②

③ C.①

② D.③④

13.新年“红包之战”引发支付平台再起硝烟。支付宝“新春红包”登录微信后便遭到全面“封锁”。随后,微信平台上,与支付宝相关的链接和请求也被屏蔽。移动支付“大战”升级,表明:

①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 ②②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

③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维护 ④加强宏观调控是发挥市场作用的前提

A.①② B.①

③ C.②

③ D.②④

14.2011年至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情况分别是9.2%,7.8%,7.7%,

7.4%,7.0%(注: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是预期目标(源自2015年中央《政府工作报告》)。面对这种经济变化趋势,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合理的有:

①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刺激消费→经济发展 ②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投资增加→刺激经济增长 ③下调企业所得税起征点→企业税负减轻→生产扩大→经济发展 ④减少公共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结构改善→生产扩大→推动经济发展

A.①② B.②

③ C.①

④ D.③④

15.“创客”是指不以盈利为目标,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从“创

客”到创业,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需要:

①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我国公有制主导地位

②政府搭建平台激励创业,安排“创客”就业

③劳动者树立自主择业观念,适应市场的需要

④社会支持创业,让创业者不断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 B.③

④ C.①③ D.②④

16.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出口贸易上不仅强调继续稳定一般性产品出口,还全力支持中国装备、中国技术走出国门。目前,中国企业在铁路、能源、基建、工程等方面 “走出去” 的步伐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中国高端装备“走出去”:

①提升了高端装备的技术水平 ②助推了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乒乓球队成立策划书
下一篇:五年级上册语文长江作业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