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 点击: 2018-02-13
中国传统小故事
中国传统小故事1: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
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给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时候,不仅学习勤奋,而且善于思考。父亲外出拜客总是带着他去。10岁那年,他随父亲来到洛阳。正逢洛阳太守李膺大府内走。这时守门人忙把拉,问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边玩去!”孔融严肃地回答说:“请你们进去通报,山东孔融来访。”守门人见他一本正经,也不知是什么来头?笑着问:“小公子,可有红贴?”孔融说:“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师生之谊,无需红贴,只管通报。”守门人怕慢待贵客,只好进去通报。这时李膺正和许多文人雅士交谈,听了通报,一时想不起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关系,只好哈哈:“请进!”小孔融兴冲冲走进大厅,一边向主人问候,一边拱手招呼各位来宾,态度不亢不卑。李膺一边让座,一边打量着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这小孩从未见过面,而他为何自称通家呢?于是,李膺问道:“小公子,你说我们两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来啊!”孔融微笑着说:“500年前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说明孔、李两家500年就有师生之谊。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师生关系,我们两家不是累世通家吗!”
孔融语出惊人,在座客人无不暗暗称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陈韪不以为然,冷冷地说:“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后未必有作为。”面对挑战,孔融笑着说:“这样说来,先生小时候一定很聪明。”这一巧妙对答,弄得陈韪面红耳赤无言回对,暗暗坐在一旁生气。孔融则目不斜视,装着大人模样,一本正经地喝着茶,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中国传统小故事2: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中国传统小故事3: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中国传统小故事4:毛遂自荐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中国传统小故事30篇(一)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一:尊敬师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创私人讲学的孔子,据说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的有“七十二贤”。古人把老师与知识紧密相连,无不把尊敬老师放在首位。张良桥头真诚拜师……无不出于这样真挚的情感。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二:爱国爱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三: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
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四:刻苦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不同反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稍许浏览一下历史,一个个勤奋学习的动人故事就会争相跃入你的眼帘。匡衡幼年凿壁引光苦读,终以说《诗》而扬名;茅以升少年立志,远涉重洋,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成为“桥梁之父”……。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今天,我们有着比前人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在继承和发扬勤学立志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激励自己,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更加勤奋地学习。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五:尊老爱幼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读后感
王尚荣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是一本讲述我国民俗的书,书中的故事大多都是来自久远的传说。是一本可以了解我们国家法定节日放假的涵义及文化,也是一本通过美丽传说,让我们了解并体会到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书。
此书分为八本,讲述了一年之中大家耳熟能详的传统节日的来历,《元宵的故事》这本书,我们了解了元宵节是汉族的传统民俗节日,书中指明了元宵节的“元”字来源于“元月”,而元月正是农历正月的旧称,而“宵”字古人则称夜为“宵”,十五日又恰好是新年后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各个朝代均对正月十五为元宵节颇为重视,也颇为热闹。书中还告诉我们,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让我们不禁联想到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这些热闹场面和重要的民间习俗。
因为看了这本书,让我对元宵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又查了一些相关资料,原来元宵节起于汉代东汉明帝,当时明帝提倡佛教,在正月十五这天,僧人们会观佛舍利,点灯敬佛,而皇宫也向寺庙学习,在这一天夜里也要点灯敬佛,并下令士族庶民都要挂灯。以后由这种佛教仪式渐渐演变成举国欢庆的盛大节日。元宵节从宫廷到民间经历了一千多年流传至今,仍然在我国各地举办各种活动庆祝,这是让人不可思议。
《端午的故事》讲述了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一个等字又引起了我的好奇心,难道说别称不止三个?果然我又查到端午节还称为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这些名字都是源于劳动人民对夏季驱除瘟疫,辟邪的热烈期盼。而这一天也是人们纪念屈原,吃粽子,赛龙舟的日子,所以解放以后把端午节也定名为诗人节。现在“中国端午节”已
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让我们再次对祖国的文化传承升起敬意之感。 还有《小年的故事》、《春节的故事》、《二月二的故事》、《七夕的故事》、《中秋的故事》、《腊八节的故事》这些书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节日的来历,更让我们感受了传统文化之美。
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必要性
摘要: 摘要: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在历史、文学艺 术、 社会生活等方面, 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民族意识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作为民族未来的青少年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了解现状却不尽人意。 关键词: 关键词:青少年、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必要性 近年来,中国神话故事在逐渐被人们淡忘,大多数中国人心中只有几个零散 的神话故事、神话人物,中国神话故事没有在广大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心中形 成一个完整的神话故事体系。 一、传统神话故事的优点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传统神话故事的优点及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从历史方面来看,神话是人类社会童年时期的产物,通过神话故事可以看 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观念,这对于我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信仰等 民族性根源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文学艺术方面看,神话故事作为历史典故,广泛流传于文人学者的诗词 歌赋之中,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不了解这些神话故事,就很难理解其文学 作品的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影响。 (三) 从社会生活方面看,由传统神话故事延伸出来的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 如中秋节放鞭炮,端午节吃粽子,七夕乞巧等,已成为普通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 部分;尧舜的仁义治天下,愚公移山的坚持不懈等精神文化以深刻融入到中华民 族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中,成为人们为人处事的准则,并指导国家的内政外交。 二、 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普及困难的原因 (一)中国无神话集成专著且体系较混乱。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广泛散落于诗这 容易造成阅读者特别是青少年思维上的混乱,打击阅读的积极性。 (二)传统神话故事异化现象导致神话的演变和消亡。其异化现象包括历史化、 文学藻饰化、哲学化、宗教化。文人学者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感情,会将神 话故事合意者增饰之,不合意者删之。 (三)神话既有美妙伟大的思想,也有野蛮的思想。 (四)古代神话故事寄托的是对神灵、祖先的敬畏。 对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的建议 第一, 针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内容分散,体系混乱,可将其进行专门整理
汇编出版。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内容广泛,涉及领域较多,除将其汇 编成集大成著作外,还可将其按类别编辑。如创世说类、风俗习惯 类、帝王类、英雄人物类、励志教育类等。这样一来可使中国传统 神话故事更有条理、 细化, 方便青少年阅读; 二来可满足不同需求、 个人爱好的同时传授知识
、塑造良好品格。 第二,将神话故事中的迷信成分分离出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青少年群 体中多宣扬正义、积极向上的内容,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 学校作为青少年习得知识文化的主要场所, 应当多开展关于传统神 话故事的活动。 第四,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来普及传统神话故事。除学校和书籍这一重要普 及途径外,我觉得发展相关文化产业,既能达到普及传统神话故事的目的, 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充分了解神话普及的现状和利弊权衡之下,我们知道神话故事具有重要 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对于青少年传统文化素质的培养,人生观、 价值观的树立,民族意识的增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中国 传统神话故事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茅盾说神话》 【2】 《中国古代神话》 茅盾著 袁珂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7 华夏出版社,2004
【3】 《神话与中国社会》 田兆元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一:尊敬师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开创私人讲学的孔子,据说有弟子三千,学有所成的有“七十二贤”。古人把老师与知识紧密相连,无不把尊敬老师放在首位。张良桥头真诚拜师„„无不出于这样真挚的情感。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二:爱国爱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明清之际爱国学者顾炎武的名言。爱国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实践,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爱民的志士和民族英雄。只要我们光大和发扬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就会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盛,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三: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
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中国传统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四:刻苦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勤奋读书方面表现得格外突出。不论是善于治国的政治家,还是胸怀韬略的军事家;不论是思维敏捷的思想家,还是智慧超群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在事业上取得不同反响,都是与他们从小的远大抱负分不开的。俗话说:“有志者立常志,无志者常立志”,立志,贵在少年。稍许浏览一下历史,一个个勤奋学习的动人故事就会争相跃入你的眼帘。匡衡幼年凿壁引光苦读,终以说《诗》而扬名;茅以升少年立志,远涉重洋,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成为“桥梁之父”„„。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今天,我们有着比前人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在继承和发扬勤学立志的同时,更要不断地激励自己,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更加勤奋地学习。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 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杵总能越磨越细,还怕磨不成针吗?” 聪明的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五:尊老爱幼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小朋友,节俭不是口号,而是行动。别忘了,要从我做起噢,要从小事做起噢。
现在的我们,在家里享受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是否想过,如何帮助他们,为他们分担呢?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的传说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的传说
一. 春节
春节在农历中代表着新年到来,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祈福的大红对联,并燃放鞭炮,希望来年顺利。
根据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凶猛的怪物,不停制造恐慌。 天神将它囚禁在大山内部,每十二个月才让它出来一次。
十二个月过去了,年被放了出来并开始为非作歹。
人们讨论对付年兽的方法,有的人说年怕见红色、火光和噪声。
人们张贴写着吉利话的红对联,放炮竹,并敲锣打鼓。
怪物害怕得发抖。
夜幕降临,所有的人家都点亮了灯笼。
怪物被吓坏了,从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来。
年兽被打败了,但庆祝新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个习俗要追溯到两千年前。
传说在天庭里,天帝过着无聊又无趣的生活。
当他听说地面上的人们生活得幸福美满时,他十分恼怒。
于是他派出了一只浑身燃烧着火焰的仙鹤到人间,在正月十五那天将人间烧毁。
一位好心的仙女下凡去通知人们这件事。
有个聪明的人提出每个人都要马上点亮一盏灯笼。仙女又说应该把仙鹤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将火熄灭。{中国传统故事}.
当仙鹤降临到人间时,它被逮了起来并装入一个无法燃火的笼子里。
人们点亮了灯笼,燃放鞭炮和烟花。天帝看到人间失火后非常高兴。他认为仙鹤已经成功摧毁了人间。
事实上,人们举着灯笼游行来庆祝他们的胜利。为了纪念这一日,人们悬挂灯笼或提着花灯上街散步。这就是元宵节。
三. 春龙节
“二月二,龙抬头。”传统风俗规定龙抬头的日子是“春龙节”,传说是这样讲的。
从前,黄河流域大旱三年。人们生活在苦难之中。
在黄河岸边屹立着龙斧山,山脚下住着一对青年夫妇。男人叫强娃,女人叫龙华。 他们决定出发去找水,一位老人告诉他们,只有在金龙潭底部才能找到水源。 带着勇气,强娃和龙华到了金龙潭底部。
他们挖了49天,终于发现了一个白石头的卵。那个卵快速旋转并突然变成了飞翔的白鸽。
然后,它变成了一位老人并对他们说:“亲爱的孩子们,快到龙斧山上,你们{中国传统故事}.
会在那里找到一把可以劈开山崖的斧头,水会从山中流出的。”
说完,老人消失在了白烟之中。强娃和龙华辛苦的翻山越岭,到了一座小庙前。 在庙中,他们找到了一把斧子并将其带到深潭旁边。{中国传统故事}.
强娃劈开了山峰,一阵巨大声响过后,水流涌出,一条金龙飞到了空中,下了一场大雨。
人们为了纪念这场“龙雨”,农历二月二日就成了春龙节。
四. 清明节
每年四月一日是清明节。这天人们在乡间散步,在坟前摆上祭品,佩戴鲜花或者嫩柳条。
故事要追溯到纪元前,春秋战国时期,金国王子重耳,被公国流放在外漂泊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
他依据各人的功绩奖赏并封爵在他流亡期间依然忠心的人。
在其中,有一个叫介之推的人被重耳遗忘了。他背着老母隐居到了绵山里。 重耳的一个门客告诉他了这件事情。
重耳带上侍从去寻找介之推,但绵山太大了,他们找不到他。
另一个门客建议重耳:“放火烧山,介之推就出来了。“重耳于是下令烧山。 一场大火烧荒了这座山,介之推和他的母亲坚持到了死。
重耳十分悲痛,他规定每年的这一天都不许生火。各家都要吃寒食。
清明节不许开火的习俗已经不存在了。但插柳和清扫祖先的墓依然延续到今天。
五. 端午节
农历五月五日是端午节。这一天,乡下的每家每户都会吃糯米包的粽子,佩戴香包和插艾蒿。
为什么人们要吃粽子呢?有人说这是为了纪念屈原。
屈原在楚国担当重任,在楚战时期以他的功绩为人称道。
背信弃义的君王诽谤他有过失,他被免职了。
不久之后他被流放,过着漂泊的生活。
他因国家和人民的不幸而悲愤。
农历五月十五日,他在汨罗江投江自杀以唤起人民的热忱。楚国的人民将米粒抛入江水给屈原献祭。
担心谷粒会被鱼虾吃掉,人们将米包到芦苇叶中并用丝线捆起来。
人们还佩戴香包,小孩子手上戴五彩绳。人们在门上插上艾叶,象征击退敌人的刀剑。
六. 乞巧节
乞巧节是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少女们比赛穿针引线来纪念织女。
织女每天为王母娘娘做织布的活计,人间有一位牛郎过着贫苦的生活,只有一头老黄牛陪着他。
织女爱上了贫穷的牛郎。她下凡与他成亲。她为他生了一双儿女,生活幸福美满。
王母娘娘十分气愤。她命令天兵天将将织女带回天庭。一位天将将织女带了回去,牛郎带着儿女骑着老黄牛跟着他。
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一根金簪并在天上划了一道线,于是一条奔涌的河流挡在了牛郎前进的路上,隔开了这对夫妇。
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喜鹊们在银河上架起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
这一天,女孩子们喜欢在织女星旁学习织布。也是为了庆祝牛郎织女重逢。
七. 中秋节
中秋节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人们吃月饼,孩子们则买来陶土做的“兔子爷”。 关于中秋有很多传说。这就是一个。一位道士对唐明皇说:“我可以让您升上月宫。”随后他将自己的手杖抛向天空。
手杖变成了一座大桥。皇帝登上了桥,随着道士,来到了月宫。
在那里,皇帝看见了捣药的玉兔,和奏乐起舞的仙女们。他记下了这些美妙的乐曲。
回到人间后,他做了一段曲子并提名为《唐明皇月宫游记》。
八. 重阳节{中国传统故事}.
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在这个节日里留传下来的风俗是踏青或登高。 在汉朝,有一位叫费长房的会捕怪的巫师。
有一天,费长房告诉他的弟子桓景,农历九月九日人间会发生一场大灾难,他会带他去阻止灾难发生。
他拿出一捆茱萸和一小瓶菊花酒,告诉他将这些带给世人。
乘上仙鹤,桓景去往人间。他将人们领往高山之巅,每人发了一片茱萸并饮了一口菊花酒。这样怪物就不敢靠近了。
怪物来了,它急忙赶往已人去楼空的村子。看到人们都已经聚集在山峰上后,它冲向他们。
但菊花酒的气味和茱萸的香味使他却步。于是桓景用剑杀死了他。
从那时起,农历九月九日,人们带上茱萸和菊花酒,登高或是踏青。
九. 腊八节
腊八节是农历的二月八号。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喝腊八粥。
从前有一户家庭,一对老夫妇和一对年轻夫妇,过得很贫苦。
老夫妇不让年轻夫妇做任何活计,怕累着他们。
这对年轻夫妇有吃有穿,一点活也不干,最后什么都不会做。
老夫妇去世了。这对青年夫妇吃光了所有的食粮又卖掉了他们的房子。他们除了一间茅草屋以外一无所有。
冬天到了,裹着茅草,他们因饥饿和寒冷而发抖。
农历二月八日,他们已精疲力竭。他们摘了一些茅屋旁的冬麦杆,熬了一锅清汤。
但一阵强风刮过,吹倒了茅屋。两个年轻人被压死了。
为了让孩子们记住这个悲惨故事,人们在农历二月八日煮粗粮,人们闲聊这个故事带来的启示,并不再挑食。
十. 灶神节
农历二月二十三号,孩子们吃年糕,大人们祭灶神爷。
传说从前有一位贪吃的王爷。他四处寻找美食。
有一天他出宫看看各家有没有什么好吃的。
他进了一户人家并索要食物。他贪婪地吞下了女主人给他的所有甜饼。
然后他要求女主人跟他回皇宫每天帮他做美味的甜饼。她不同意,王爷就想把她强行带回去。
这一次她很生气,推了他一把,将他拍到了炉灶后的墙上。
她冲他喊:“既然你这么贪吃,你就吊在这里看别人享受盛宴吧。”王爷就一直悬在那里。后来,他变成了灶王爷。
害怕灶王爷说出什么恶毒的话语,每一年,春节前,人们都张贴他的新肖像并供给他年糕。现在人们已经不贴他的画像了,但孩子们仍然吃年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