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点击: 2017-12-08
对联教程(五)
对联教程(五)
对联格律
一、句中格律
对联的句中平仄规则: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就互换平仄。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1、一言联格律。上联仄下联平。
上联:仄
下联:平
例如:
虎 雨 画 墨
龙 风 诗 泉
2、二言联格律。上联:仄仄。下联:平平。第一个字可以不论。
上联:仄仄
下联:平平
上海 彩凤 绿叶 好友 上网 对苑 电脑
北京 金龙 红花 良朋 聊天 联都 手机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B: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第一个字可以不论。
三尺剑 桃叶渡 空中月
六钧弓 琼花台 水底天
4、四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不忌孤平、孤仄。格律为:
A:上联: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例如:
天明鸟语==月夕鸡栖
山川万里==翰墨千秋
家家幸福==岁岁平安
春风得意==壮志凌云
B:上联:仄平平仄。下联:平仄仄平。例如: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以联交友==凭德做人
5、五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一、三不论(可以活用),
二、四分明,格律为:
A:上联: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仄平平。例如:
临军称将能==玩洞羡诗雄 (石达开题广西宜州白龙洞联)
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诗犹称弟子==酒不让先生。(何绍基题四川江油太白楼联)
B: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例如: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放眼瀛台小==置身天地宽。(曾国藩题安徽宿松小孤山联)
6、六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分明。格律为: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例如: 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
窗外数声啼鸟=== 庭前几点落花
7、七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分明。格律为:
A: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例如:
一楼瑞霭来天地==千载文光射斗牛。
名传寒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
B: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例如:
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
广结佛缘心自坦===多行善事梦长圆。
8、八言联和格律。平仄要求:奇位字可心活用,偶位字要分明。格律为: A: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例如:
帝子长洲仙人会馆===将军开库学士词宗
B: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例如:
左图右史书香永代===绿水青山宇宙长春
八言联,可以是四言联的组合。
9、九言联,一般是四五言(或是五四言)、七二言相加。十言联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十一言联多为四七言相加,也有五六或六五相加组合而成,以后照此类推。 注意:以上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遇到对联的禁忌时,要严格遵守平仄格律,以后再述。
二、句脚平仄规则
当一副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有若干句时,每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简称为句脚)的平仄安排也要讲究,一般是按照马蹄韵为准的(也有例外,叫变形格)。句脚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就是马蹄韵)如下 :(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和句脚没有列出,公式与上联正好相反,大家自己对照学习。)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另外:“意节说” :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意节律可以作为马蹄韵的补充说明,但是其适用性要比马蹄韵广泛的多。因为马蹄韵95理解是建立在单字词的基础上,如果有专有名词,马蹄韵就不一定适用了,比如“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用马蹄韵是解释不通的,因为“李谪仙、陶彭泽、千金裘、五斗米”都是专有名词。如果用意节来分析则李谪仙(平)|欲以(仄)|千金裘(平)|换酒(仄),陶彭泽(仄)|不为(平)|五斗米(仄)|折腰(平),则平仄交替,抑扬顿挫的感觉就出来了。
节,指词语的意义单位。对联不是用于吟唱的,而是供阅览和诵读的,因而不宜套用诗词中的节奏而应强调意节!由于汉语中的字(大多数)、词、词组都有独立的意义,而有些三个字或更多字的专用词组往往又不能再作划分(如呼和浩特),因而意节的划分就相当灵活。 为了在诵读时停顿合理、表意清晰,在对联中,我们可以这样规定:一般情况以二或三个字为一意节;单字词在句首或句末时作独立意节,但在句中则不作独立意节而归并入相邻的意节;固定词组允许四字或四字以上作为意节单位。兹举数例如下(各意节用竖线隔开):
[例一]:
天地¦低昂¦龙虎¦气¦;
雌雄¦争战¦帝王¦才¦。
[例二]:
名山¦超五岳¦以外¦;
精舍¦在二灵¦之间¦。
[例三]:
九十二株柳¦为幕¦;
一百八声钟¦到门¦。
每个意节的最后一个字称为意节点,诵读时在意节点往往有稍长的停顿。
对联句子的平仄安排规定以意节为单位、以意节点的平仄为核心点。这至少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使联意的明白、诵读的停顿、音韵的和谐统一起来;二是打破句式僵化的桎梏,句子可长可短,句式灵活多变,使对联比诗词更具活泼性和生命力;三是可以将专用名词、成语、口语、甚至歇后语、泊来词入联,既丰富了对联的容量,又拓宽了对联创作和服务的领域;四是与诗律、词律、曲律均有广泛的兼容性(即合诗词格律的大都合联律,合对联格律的不一定也不必非要合诗律)。
三、用“意节”创建对联上比格律
对联上比的格律是对联格律的基础和骨架。它主要包括句中意节点的平仄安排、自对的运用规则和句脚平仄要求等三个方面。
(一)、句中意节点的平仄安排。可归纳为三句话:
一是上比句中意节点的平仄交替安排(句脚平仄另有规定,见后)。如例二上比句中意节点为“山”、“岳”即“平—仄”;例三上比句中意节点为“地”、“昂”、“虎”即“仄—平—仄”,相互交替。
二是领字、引字、衬字和句首的单字意节不拘平仄。如下面例子划横线的字:
[例四]:
剪¦半岭¦闲云¦补衲¦;
留¦一窗¦明月¦谈经¦。
[例五]:
大地¦少闲人¦,(谁能作)风月¦佳宾¦,湖山¦贤主¦;
前朝¦多圣迹¦,(我爱此)荷花¦世界¦,鸥鸟¦家乡¦。
三是运用特殊修辞手法时,意节点的平仄交替规则允许突破。如:
[例六]: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例六中上下比的首句运用了不等相排比,其意节点平仄不可能交替,这在对联中认为是合律的。在不等相排比时,意节应按排比元素划分,如上例与“风声”、“雨声”排比的“读书声”应作为一个意节,而不应再分为“读书¦声”两个意节。
(二)、自对的运用规则
一是在对联的上比里,运用句中词语自对时,仍要符合意节点平仄交替的规定。如果是若干个单字词自对,如下面例七中的“诗 书 画”;例八中的“祖、孙、父、子、兄、弟、君、臣”,可自定二至三字为“假定意节”,还可以在适当地方假定分句(如例八将“祖孙父子”作假定分句),通过这些假定,使之符合意节点平仄交替的规定。
[例七]:
三绝¦诗 书 画¦;
一官¦归 去 来¦。
[例八]:
(合)祖、孙¦、父、子¦、兄、弟¦、君、臣¦,辅翼¦在人纲¦, 百代¦存亡¦争正统¦。
(历)齐、楚¦、幽、燕¦、越、吴¦、秦、蜀¦,艰难¦留庙祀¦, 一堂¦上下¦仰千秋¦。
嵌字对联五副
嵌字对联五副{五句对联}.
1.北地南疆众口皆碑两会;
坨巅旷野群芳憨笑三春。
2.莺歌燕语布谷啼百啭千声传塞北; 李白桃红杨柳绿五颜六色染坡坨。
3.天六合万象包罗真学问;
保九如千祥云集小校园。
4.天天上学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学而不厌; 宝宝求知求旧知求新知求未知知也无涯。
注:以上四联嵌入本人曾工作过的地方“北坨”、“天保小学”。
5.任目九州现春意;
李开八桂兆生机。
注:嵌入人名“任现春”、“李兆生”,此二人曾分别任梧州地委书记、行署专员。
什么是对联
什么是对联
对联,也称“楹联”,“对子”,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义完整的文学形式。它发源于我国古诗的对偶句,始创于五代时期,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对联的形式工整,平仄协调的特点是一字一音,音形义统一的汉字特色的体现,所以,对联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我国民间,对联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过年时家门上贴春联,商店开业时门上挂对联,以及娱乐时的对对联游戏。
对联的长度不定,短的可以只有一两个字;长的则可达几百个字。悬挂的时候通常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对联的特点
对联既要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义,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韵律来体现。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具体来讲,一副好的对联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一、 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联形式工整的前提。
二、 断句一致,词性相对。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三、 语义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相互关联,上下联内容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
四、 仄起平落,平仄相合。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用平声。除此以外,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对联的分类{五句对联}.
按使用目的分:
春联:通常在春节时粘贴在门外,用以庆祝新年的对联,被人们称为春联。比如: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寿联:通常指用以祝寿的对联。比如:
福如东海深
寿比南山高
婚联: 通常指用以祝贺结婚的对联。比如: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挽联:通常指为了悼念已经过世的人的对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乔迁联: 用于祝贺乔迁之喜用的对联。
门迎春夏秋冬福
户纳东西南北财
开业庆联:用于祝贺开业之喜用的对联。如: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按艺术特点分:
复字联:对联中包含同一个字重复出现的情况。其中,重复的字若连续出现也可称为叠字联。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顶针联:上下联中各个分句,其前一分句的句尾字和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相同,这样的对联称为顶针联。
开口便笑 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 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五句对联}.
嵌名联:对联中包含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药名等。
当归方寸地
独活世人间
拆字联:对联中某一个字可以由该对联中另外几个字拼合得到。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分瓜切片,竖八刀横七刀
音韵联:对联中包括了异字同音或者同字异音的情况
同音异字
童子打桐子,桐子不落,童子不乐
麻姑吃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
同字异音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双关联:对联中的某些字词有多重含义。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回文联:将对联的上联或者下联前后颠倒,得到的句子和原来的一模一样。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无情对:上下联对仗工整,但语义相差甚远。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完)
对联格律
对联格律分为两种:一种是句中格律。一种是句脚格律(指有两个分
句以上的对联)。下面分别讲解:
一、句中格律
对联的句中平仄规则: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就互换平
仄。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1、一言联格律。上联仄下联平。
上联:仄
下联:平
例如:
墨
泉
2、二言联格律。上联:仄仄。下联:平平。第一个字可以不论。
上联:仄仄
下联:平平
绿叶
红花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B: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第一个字可以不论。{五句对联}.
三尺剑 桃叶渡 空中月
六钧弓 琼花台 水底天
4、四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
明,格律为:
A:上联: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例如:天明鸟语==月夕鸡
栖
B:上联:仄平平仄。下联:平仄仄平。例如:物华天宝==人杰地
灵
5、五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
明,格律为:
A:上联: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仄平平。例如:临军称将能==
玩洞羡诗雄 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B: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例如: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6、六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
四、六分明。格律为: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例如: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 窗外数声啼鸟=== 庭前几
点落花
7、七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
四、六分明。格律为:
A: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例如:一楼瑞霭来天地==千载文光射斗牛。 名传寒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
楼。
B: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例如: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 广结佛缘心自坦===多行善事梦
长圆。
8、八言联和格律。平仄要求:奇位字可心活用,偶位字要分明。
格律为:
A: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例如:
帝子长洲仙人会馆===将军开库学士词宗
B: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例如:
左图右史书香永代===绿水青山宇宙长春
八言联,可以是四言联的组合。
九言联,一般是四五言(或是五四言)联相加。十言联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十一言联多为四七言相加,也有五六或六五相
加组合而成,以后照此类推。
注意:以上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遇到对联的禁忌时,
要严格遵守平仄格律,以后再述。
二、句脚平仄规则
五年级必备对联论语
五年级景点对联12副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风送花圃,阵阵畹华梅兰芳
风吹蜂 蜂扑地 风息蜂飞 李打鲤 鲤沉底 李沉鲤浮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西山悬空寺空悬西山
风送花香红满地 雨滋春树碧连天
倒读又成一联:天连碧树春滋雨,地满红香花送风
天当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地作琵琶路当丝哪人能弹
洞庭湖,八百里,波滚滚浪海涛,大宗师从何而来。
巫山峡,十二峰,云霭霭雾腾腾,本主考从天而降。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
南通前 北通前 南北通前通南北 春读书 秋读书 春秋读书读春秋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金银花小,香飘七八九里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五年级《论语》13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师职业”。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9、子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0、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2、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1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
一、尾字平仄规则
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平起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
二、句中平仄规则 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要互换平仄。(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平仄对立规则)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
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下联:平
例如 虎 雨 画 墨
龙 风 诗 泉
2、二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下联:平平
例如 上海 彩凤 绿叶 良友
宁波 金龙 红花 好书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
A 上联:平仄仄, 下联:仄平平。
B 上联: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
例如: 三尺剑 桃叶渡 空中月
六钧弓 琼花台 水底天
4、四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
如:天明鸟语==月夕鸡栖 (夕字古仄)
B 上联: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
例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杰字古仄)
5、五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仄平平。
例如 残灯明市井==晓月辨楼台
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B 上联:仄仄平平仄, 下联:平平仄仄平。
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6、六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
2 对联的格律[转贴]
例如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 (下联平仄为“仄平平仄平平”,是一种变格)
7、七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五句对联}.
例如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白字古仄)
名传塞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 (压字古仄)
B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如 地到无边天作界===山臻绝顶我为峰。 (绝字古仄)
八言联也可以是四言联的组合。
8、八言联联格律。
A 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例如: 社会和谐,国强民富===神州壮丽,水秀山青 (“国强民富:仄平平仄,为平平仄仄的变体)
B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例如:左图右史书香永代===绿水青山宇宙长春
九言联,一般是四五言(或是五四言)联相加。十言联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十一言联多为四七言相加,也有五六或六五相加组合而成,其余照此类推。一般八言以上(含八言)联的平仄可视节奏而定。下联平仄与上联相反
几点说明:
1.在联句格律上,目前联界并存着三种规则。允许在应对和撰联时只顾其一。(1)“诗词格律”,五七言对联遵从诗词长短句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不过不可滥用这条宽大政策,也就是说,放宽一.三.五位置上的字的平仄要求,一不能包括尾字,二不能因此而出现孤平,三平尾等犯忌的现象.
(2)"马蹄韵"规则,即如上面叙述的一些规则。
(3)“意节说”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比如联句中使用了3个字或四个字或者更多字的专名、成句,(如社会主义,三个代表,因特纳雄耐尔)这时可遵循“节奏点交替”规则灵活处理.如:“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
2.字越少的联,如三字、四字的联,越要讲究平仄分明。
3.古声、今声不能在一幅对联中混用.
三、句脚平仄规则
当一副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有若干句时,每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简称为句脚)的平仄安排也要讲究,一般是按照马蹄韵为准的(也有例外,叫变形格)。句脚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就是马蹄韵)如下:(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句脚没有列出,公式与上联正好相反.)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例如:堂堂正正做人,纵使清贫亦富贵;(平仄) 认认真真干事,虽无壮举也英雄。(仄平)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
说明:句脚平仄规则其实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对联杂志文章《评长联句脚平仄安排的几种思路》(陈学易)一文中指出,长联句脚平仄如何安排,是对联声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正确解决,不仅直接关系到对联学的理论建设,而且将深刻地影响到对联文学的创作。
关于这个问题,当代论者主要有三种解决的方法和思路。
一、平仄颠倒组合法,就是将句脚平仄、颠来倒去的任意组合。包括全平全仄的组合。
二、马蹄韵模式法(上面介绍的就是此种方法)马蹄韵就是“平顶平、仄顶仄”,“马蹄韵的句脚规则,就是句脚的平仄交替规则”(余德泉编著《对联格律〃对联谱》第三十三页)。汪涛先生说:“马蹄韵的涵义实际也就是两平两仄交替的法则”
三、三原则指导法,即①摒除单调。②疏散同声。③平衡平仄。
长联驾御不易,初学者对长联句脚平仄了解一下联界流行的思路,并弄清楚一下马蹄韵模式就可以了.
对联的禁忌[转帖]
在对联的创作或赏析中,比较常见有以下几种重要的禁忌需要留意:
1.忌上重下轻
对联忌上联气盛,下联势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
例如:气凌衡岳三千丈
心托离骚廿五篇。
下联就显得弱了许多。
又如:万仞惊峰承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前句高唱,后句低吟,应当避免
2.忌乱脚
无论短联还是长联,上联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
例如:星垂平野阔(平平平仄仄),
月涌大江流(仄仄仄平平)。
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联尾最后一个字若出现平声对平声或仄声对仄声,均为乱脚。是对联大忌。
例如:党恩比海深;
人心向阳红。
其中的深、红同为平声,犯了乱脚的禁忌。
(幻注:对联的韵脚上仄下平,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少数对联反其道而行之,韵脚采用上
平下仄,这是因为上下联在表意上前后呈现顺序的需要,以及遣词用字的限制而采用的一种变通方式。由于这样的情形在对联中极少出现,这里不再细说。所以真正的乱脚应是同平同仄。)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三平尾:指的是下联末尾三个字,连续用三个平声字,也叫三平调。所以,在应用“一三五不论的定理时,要注意,有这种情况产生时,就不能一三五不论了,而是要论了”。 例如:一年春作首(仄平平仄仄),
万事公为先(仄仄平平平)。
还有的联家也忌上联末三仄尾,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尽管诗律中没有提到,但同三平尾一样(特别是音调也一样)读起来很单调,还是应当避免才好。
例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但“可”是三声,有时还可通融。(参加比赛当中,最好连此能避免则能避免)
(幻注:这一规矩通常只是针对短联创作的限制。韵律的本质是为了满足听觉上的审美需要,对于五言七言的对联,若后三字均为平声,在断句时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形:……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前两种的语顿均以平声收尾,违背了听觉上的审美观;后一种情形若按照意节说,还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偶有所见的,尤其在长联的创作中。只是连续三字平声,读起来依然让人感觉语调平淡,缺少变化,所以能避免当尽量避免。至于三仄尾,个人认为除了三种同声调的需要避免以外,其余的可以完全不必顾忌。因为仄声韵还有三调的变化,在听觉上不会产生单调的感觉,而三同声不仅在听觉上感觉单调,比如连续的三去声,语调生硬,读来拗口,所以应该尽量避免。出现三同声仄韵的概率比较小,所以不必有太多的顾忌。)
4.忌孤平和孤仄
孤平句只出现在句脚是平声字的下联里。同理,孤仄句也只出现在句脚是仄声字的上联中。
关于何谓孤平、孤仄以及忌孤仄在联界一直有争论,下面引用一些老师的话,我觉得足以将本题搞清楚了:
关于“孤平”,目前大多数都赞成王力教授的定义:除句脚是平声字外,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属于孤平。王力《诗词格律》: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
关于“孤仄”一说,是由“孤平”的概念类推出来的,忌孤平和忌孤仄应该是为了使得对联声律和xie,孤平的句子,会造成音韵不顺,当然要尽量避免(犯孤平为诗家大忌)。孤仄的句子,因为仄声还有上去入几音,尚不显呆板。所以可以通融.(苏三)
简单明了地记着以下的这三种情况:五言七言律句犯孤平,只有三种情况: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对联知识及对联故事
1、对对子的含义。
对对子,俗称【对课】,是汉文化在社会生活中贯古通今,应用范围最广泛,生命力最强,最精炼也是最经济适用的文学艺术。也叫对联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又称联语、楹贴等等。所谓对联,是指结构形式上由上下两句构成,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讲究对偶的一种联语。楹联是与中国传统建筑格式有关,古代时称一间为一楹。楹:指的是厅堂前的柱子,将联语悬挂或贴在柱子上就叫楹联。对子是民间对对联的习惯称谓。联语又与律诗有关,律诗讲求对偶,其中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句类似两副对联。因此,对联被誉为“诗中之诗”,是汉语言文学中的奇葩,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珍宝。关于对联的产生年代,历来众说纷纭,传统的说法是最早的对联始于五代,认为后蜀主孟昶所作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对联。对子又叫对联、联语,贴在楹柱上的称楹联。 2、对对子的方法。
对对子就是对对联,一个人出上联或下联,由另一个人对下联或上联,这种文字智力游戏对于习作古体诗很有帮助。对对子特点概括起来是: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对对子(对联)作为汉语所特有的文学形式,最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特征,它以极其短小的篇幅展现了汉语对仗工整、声调和谐之美。明清以来,“对课”就成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母语教育方式,其内容是学习怎样对对子,学习做对联。 蔡元培 先生说:“对课不仅是作文的开始,也是做诗的开始。”人教版新教材从一年级的下册开始就安排了“对子歌”的教学,而且一册中出现了近义对与反义对各一次。那是因为对课能让学生发现对联所描述的事物种种相同或不同的属性,以及他们之间的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让一年级学生学习对对子,他们有这种能力吗?
今天的课堂,可以说给了我一个惊喜的答案。当请孩子们在识字,发现文章以“对对子”形式写的基础上,再次读读想想“这篇对对子是怎么组成的?”
孩子们有说到,我发现去掉里面的“对”字,有些是四字词语,如“和风细雨、鸟语花香、蓝天碧野”等。
又有说到,我发现去掉里面的“对”字,有些是二字词语,如“云雾、桃李”等。
还有孩子说到,我发现对对子是由意思相反的词语组词的。(当然对于本课,这个答案是错的。我们给这个说法打了 ? ) 有孩子说,我发现这些对对子讲的是同一类的事物。如:“朝霞对夕阳、风对雨”等 。
我觉得,孩子们能在今天的课堂上体会到这一点已经不错了。
本文学完之后,在拓展阅读活动中,我们就读了“上对下,大对小。前对后,左对右„„”,了解刚才孩子提到的“反义词对对子”。 我们还进行了现场填空:
鸡对__,
牛对__,
黄狗对__, 蟋蟀叫对__爬。 熊猫不是猫,龙虾也是虾。
云对____
雨对____
春夏对____ 月亮白,____红。
青山伴____,小鸟博长空。
对对子,是我国传统的训练写作的一种方法。旧社会上私塾,私塾先生在正式教授作文前,先要教会学生对对子,以此来开启学生智力,训练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文字的能力。对对子的形式,不仅受萃萃学子的喜爱,而且封建文士们也乐此不疲,直到今天,它仍然被人们所喜闻乐用,这说明,它已成了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深沉积淀。在我们的生活中,见的最多的就是“对联”。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词性统一。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
词、动词、形容词等等。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词性的概念比较难,但联系到实际,孩子还是懂的。
傍晚,我们进行拓展活动,进行得很有意思:
和风对细雨一句改写成一字对可以怎么改? (孩子们说到“风对雨”。)
那么如果是夏天的雷雨,我们可以填什么? ( )风对( )雨。(孩子们说到“大风对大雨”。)
我告诉孩子们,在传统的对对子中前后两个字是不能重复的,能不能换一个词?(孩子们说到“大风对暴雨”。)我们还可以像“和风细雨”一样将一个成语拆开来对,想想哪个成语中有风雨两字的?(孩子们说到“狂风对暴雨”!)
其实,孩子们都很了不起,一年级就会对对子了。
今天晚上,有兴趣的孩子来个难度大一点的挑战练习,把前面的一字对改成两字对,行不行?自己选择一句先试试。直接回复在博客上。以便其他小朋友阅读。
( )云对( )雾
( )雪对( )霜
( )花对( )草
( )蝶对( )蜂
( )桃对( )李
( )柳对( )杨
当然,有兴趣的孩子可以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难度。记住,大量的阅读必不可少,找些简单的对子,一边读,一边猜下去,效果会更好。
一、 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
粗茶淡饭( ) 流芳百世( ) 井然有序( ) 指鹿为马( ) 固若金汤( ) 精雕细刻( )雪中送炭( ) 伶牙利齿( )
二、 成语不离“舌”
形容信口胡说( ) 形容说话轻薄( )
形容能说会道( ) 形容惊诧无言( )
形容不善辞令( ) 形容随声附和( )
三、 数字俗语:
表示实实在在,不可更改时用( )
表示做事不考虑周到,干了再说时用(
表示一样东西两人平分时用( )
表示某人干事麻利时用( )
表示差不多时用( )
表示某人打小算盘时用( )
表示归根到底时用( )
表示把握大时用( )
表示很不容易用( )
表示信心十足时用( )
表示距离远时用( )
四、 下面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