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 点击: 2017-09-19
读《中华勤学故事》有感
绝 不 愧 对 古 人
——读《中华勤学故事》有感
暑假,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读完了《中华勤学故事》这本书,一页页翻阅着,一个个小故事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故事是《刘峻燎麻烧发》。
在这个故事里,我认识了故事的主人公——刘峻。他是南朝梁代平原人,八岁那年,他被一伙强盗抓去,卖到河北。当地有个叫刘实的人,看他十分可怜,就买下来,带到家里教他读书、写字。不久刘实把刘峻送到亲戚家。由于,亲戚家的穷苦,他一直只能住在屋檐下,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学习,反而更加刻苦。白天,他要一整天在田里干活,只有到了晚上,夜深人静时才开始有时间看书。有几次,他看着看着,累得就睡着了。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他就用麻梗烧自己的头发,这样就可以彻夜不眠,一直学习到天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为很有名望的学者,许多人都拜他为师。
读完这个故事后,我被他烧头发的举动给震住了,心想:他小小年纪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决心和恒心,虽然生活的条件艰苦,但是他还是勤奋学习、自强不息。
再想想我们现在一切,条件是多么的优越啊!开的是汽车,住的是高楼,吃的是山珍海味。再看看我们宽敞明亮的教学楼,一间间多媒体教室,多美好的学习环境啊!可能是现在的条件太好了,我们不能吃一点点苦,禁不起一点挫折。老是想着坐享其成,是不是太不应该了呢?
想着想着,我对自己说:如果再不奋发努力,岂不是愧对古人?我绝不!
勤学故事
养叔教楚王射箭 两千五百多年以前,春秋时候,楚国有个挺会射箭的人,名叫养叔(又叫养由基),他能在百步以外射中杨树的叶子,并且百发百中。 楚国的国君听说养叔射箭这么准,就拜养叔为老师,跟他学习射箭的本领。养叔仔细地告诉楚王怎么搭箭,怎么开弓,怎么发射,要他自己好好练习。
☆☆中华勤学故事☆☆ 7 不要半途而废 东汉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乐羊子。有一年,他离开家乡,到很远的地方去上学。在学堂学习了一年,他很想家,就卷起铺盖回家了。 一进家门,他的妻子瞪着眼睛,吃惊地问他:“你怎么回来啦,学习完了吗?” 乐羊子满脸通红,支吾着说:“唉!出门久了,想家想得慌,回家来看看呀!” 妻子听了,拿起一把剪刀,走到她的织绸机旁边,指着还没有织完的绸子,对乐羊子说:“你可知道绸子是怎样织成的?” 乐羊子不知道妻子问这话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回答不了。 妻子看他不说话,就说:“你知道,绸子是蚕丝织成的。别看一根蚕丝很细,一根接一根地织下去,就能织成一整匹绸子。要是我现在用剪刀把绸子剪断,那就永远织不成整匹的绸子了。 “你在外面读书,和我织绸子是一样的道理。你每天从老师那里学到一点知识,一天天积累起来,就会学到很多知识。要是你学了一半就不学了,那就像剪断的绸子一样,永远不能成为有才能的人了。” 乐羊子知道自己错了,便又背起行李,回到学习的地方去。 这一次,他在远乡一直学了七年,学完了所有的功课才回家。这时候,他的知识就非常丰富了,他的妻子也很高兴地出来迎接他。 ☆☆中华勤学故事☆☆ 8 邴原好学 邴原是一千七百多年以前三国时候的人。他十一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他和母亲,过着十分穷苦的生活。 离邴原家不远,有一个书塾。每天早晨,许多学生背着书包走过邴原家门口去上学。书塾里琅琅的读书声,也常常传到邴原耳里来。邴原想到自己不能像那些学生一样上学读书,真是伤心极了。 有一天,邴原走过书塾门口,听到里面的学生正在高声朗读,心里一阵难过,就站在门口大声哭了起来。 书塾老师跑出来问邴原:“孩子,你为什么在这里哭哇?” 邴原抽抽嗒嗒地回答说:“我没有父亲,也没有哥哥姐姐,家里很穷,上不起学,看到别人能上学读书,心里难过,忍不住就哭起来了。” 老师听了这些话,抚摸着邴原的头,说:“好孩子,只要你有这个志气,就到我的书塾里来读书吧。我不收你的学费。” 邴原高兴极了。他连忙向老师道谢,对老师说,只要让他上学读书,他可以帮助书塾里做些零星活儿。 邴原读书十分用功,老师讲课的时候,他仔细听讲,碰到不懂的地方,总要问个明白。老师讲过的每一课书,他都要读得滚瓜烂熟,弄懂记牢。 有一本书,别的学生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读完,邴原只用了一个冬季就把它读完了。 邴原在书塾里读了很多的书,回到家里以后,又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许多书来,白天晚上一个劲儿地读,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到处问人,非要弄明白不可。邴原这么刻苦学习,后来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 ☆☆中华勤学故事☆☆ 9 管宁割席 管宁是三国时候的人。他十六岁那年死了父亲,家里的日子很苦。他的亲戚有的送给他衣服,有的送给他粮食,他都不收。他决心到外地去,依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并且寻师访友,学习知识和本领。 管宁在外地找到了一个老师。跟这位老师学习的学生很多。管宁和一个叫华歆的同学很要好。学习的时候,他们俩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休息的时候,他们一块儿去后园种菜。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在后院锄地,忽然从地里刨出一块黄澄澄的金子来。管宁就像没有看见一样,依旧埋头锄地,华歆一眼看见了黄金,就赶快拾起来,想往自己的怀里揣。可是他看见管宁在专心锄地,感到不大好意思,只好把已经拾起来的黄金丢到一边去。 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正并排坐在一条席子上读书。忽然,门外响起了一片锣声。华歆赶快跑出去看,原来是有一个大官走过。只见那个大官坐着一辆华丽的车子,带着一班威风凛凛的仪仗队。华歆看得眼红,管宁却像什么也没有听见,依旧坐在席子上用心读书。 大官走远了,华歆才回到书房里来。他不管别人爱听不爱听,大声地谈论起那个大官的排场来。他还说,他将来做了官,也一定要坐这样的车子,带这样威风的仪仗队。 管宁听了华歆的话,立刻拿起一把小刀,把他们俩坐的那张席子割成两半。他对华歆说:“你
读书为的是发财做官,没有一点儿为国为民的思想。你不是我的朋友,以后咱们俩别坐在一张席子上了,各人读各人的书吧!
☆☆中华勤学故事☆☆ 13 白居易写诗 白居易是唐朝时候的大诗人,他从小喜欢写诗,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受到了当时有名的诗人顾况的称赞,而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白居易每写好一首诗,就念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听。她们听不明白,他就仔细修改,一直改到老太太们完全能听明白为止。所以他写的诗都很好懂。 白居易学习非常刻苦。因为他老是写诗改诗,手臂老挨在桌面上,都抹起了厚厚的老茧。 经过这样刻苦的学习,加上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接触和了解,所以白居易写出了许多好诗。直到现在,人们还是很喜欢读他的诗呢。 ☆☆中华勤学故事☆☆ 14 深山画虎 五代时候,有一个画老虎出名了的画家,叫厉归真。他画的老虎简直和真的一样。 起初,厉归真画的老虎可真糟糕。人家看了,有的说像条狗,有的说像只死老虎。厉归真听了很伤心,发誓一定要把老虎画好。他带上干粮和纸笔,到深山里去,在大树顶上搭了一个棚子,藏在棚子里,等候老虎出来,好观察老虎的神态和动作。 半夜,深山里很静。突然一声雷鸣似的吼声,震得地动山摇。厉归真吓得差点儿从木棚子上掉下来。他知道,这是老虎来了,连忙壮着胆儿探出头来,拿着纸和笔,把老虎走路的神态很快地画了下来。 就这样,老虎一出来,他就抢着画,过了几天他把老虎怎么跑,怎么跳,怎么卧,怎么发怒,怎么捕捉小动物,都画了下来,一共画了一百多张草图。 回家以后,厉归真又向猎人买了一张老虎皮,空闲的时候,就披上老虎皮,在院子里蹦蹦跳跳,揣摩老虎的神情。跳累了,他就休息一会儿,然后动手画老虎。 经过这样刻苦的练习,厉归真终于把老虎画得像真的一样啦! ☆☆中华勤学故事☆☆ 15
☆☆中华勤学故事☆☆ 27 梁九学手艺 明朝末年,北京城里有个著名的工匠叫冯巧。他的手艺十分高明,皇宫里的许多建筑和用具,差不多都是由他经手修造的。有个叫梁九的青年工匠,听说冯巧的手艺这么好,就拜他做老师,跟他学本领。 冯巧这个人十分保守,从来不肯轻易地把手艺教给别人。梁九拜他做老师以后,他只教给梁九一些极普通的技术,像锯木板啦,刨木头啦。但是,梁九并不灰心,他还是虚心地跟老师学习,想把老师的一套技术全部学过来。老师做活的时候,梁九就在旁边忙着给准备工具和材料,只要老师一开口,他立刻就把需要用的东西递过去,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同时,他也在偷偷地琢磨老师怎么操作。老师不在的时候,他就仔细地观察老师做成的东西。有时候,他还偷偷地把这些东西拆开,再细心地装配好。有时候,就找来一些零星木料,照着这些东西的样子重做一件。 梁九对老师十分尊敬,十分爱护。休息的时候,他给老师端茶递烟,尽量让老师休息好。活儿忙的时候,他就抢着干最重的活。 梁九这种认真学习的态度,到底感动了冯巧。冯巧决定把自己的手艺全都教给这个有出息的徒弟。他每天晚上教梁九学一种做精细活儿的技术。梁九学得非常认真刻苦,不管学哪一种新技术,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总要完全学会了才肯罢手。有时候,手给弄破了,他就用布条包扎一下;困极了,就用湿手巾包在额头上,让脑子清醒清醒,一直学到深更半夜。就这样,梁九很快把老师的全套本领都学会了。 冯巧死了以后,梁九成了当时最有名的工匠。他也修造了许多有名的建筑和精巧的用具,比他的老师修造的还要好哩。 ☆☆中华勤学故事☆☆ 28 柳敬亭学说书 柳敬亭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一个大说书家。他特别擅长说历史故事,能够把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说得活龙活现,使人们听了很受感动。 柳敬亭的老师是莫后光。拜了老师以后,柳敬亭就按照老师的话,白天游街串巷,晚上看历史小说,琢磨各行各业的人物怎么说话,怎么行动。 柳敬亭这么学了几个月,就去见老师,说了一段书,请老师指教。老师听了以后,说:“你现在说书只能引人发笑,这是最容易做到的,离说得好还差得远哩!”柳敬亭听了,丝毫也不灰心,下决心进一步用心学习。他去和各行各业的人交朋友,跟他们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掌握他们的
语言,琢磨他们的性格。 柳敬亭这么学了几个月,再去找老师,又说了一段书给老师听。这一回老师对他说:“你说得不错了,可以使听众受感动了。可是要学到家,还应该继续努力。”柳敬亭听了,知道自己用的功夫还不深,就更加努力地学习。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他就去帮忙敲锣打鼓;有人生了病,他就去帮忙请医生,抓药;人家办丧事,他就去帮忙抬棺材,修坟墓。这么一来,他对人们的生活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的知识也更加丰富了。 柳敬亭这么学了几个月,又到老师那里去,说了一段书给老师听。这一次,老师听完以后,拍拍他的肩膀,说:“我祝贺你!现在你已经学到家了。你还没有开口,就使听众感到有了悲哀或者欢乐的气氛。等你说开了,听众就仿佛看到了故事里的人物,并且感到这些人物就像是自己的朋友或者亲戚,他们快乐自己也快乐,他们悲哀自己也悲哀。”经过长期的刻苦钻研,柳敬亭成了一个著名的大说书家,受到了人们的赞扬。 ☆☆中华勤学故事☆☆ 29 顾炎武读遍天下书 顾炎武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参加了反对明朝朝廷里的大坏蛋的斗争,想挽救国家的危亡。明朝灭亡以后,他又参加了反抗清朝的起义,并且一直坚决拒绝在清朝做官。所以当时人们都说他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 顾炎武也是一个求学十分用功的人。从小时候起,他就跟祖父读《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有三百五十五卷,他不但全部学懂了,还从头到尾抄了一遍。他读的书特别多,不但有历史书,还有地理书、文学书,还有讲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方面知识的科学技术书。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把家乡里所有的书都读完了。于是他就出外旅行,立志要读遍天下的书。 在旅行的时候,顾炎武带着两匹马和两匹骡子,其中一匹马是骑的,另一匹马和两匹骡子都是驮书的。他骑在马上赶路的时候,也常常默默地背诵读过的书,要是有背不下来的地方,就立刻停下来,翻开书来温习。为了证明书的内容是不是正确,他常常进行实地调查,把调查来的知识和书上的知识互相对照。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忙着向当地的老年人请教,问他们哪里有险要的关口,哪里有山脉河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怎么走法,等等。要是从访问中得到的材料和书上记载的不一样,他一定要亲自到那里去观察一下,把亲眼看到的情况注在书里,以后再进行研究,写成文章说明自己的见解。因为这么勤奋好学,顾炎武的知识十分丰富,学问十分渊博。他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历史等,都有非常深刻的研究,并且写了好几十部书,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一位大学问家。
☆中华勤学故事☆☆ 30 叶天士学医 三百多年以前,清朝初年,苏州有个著名的医生,名叫叶天士。他能医治各种各样的疾病。经他诊治的病人,差不多都好了。因此,人们都叫他“活神仙”。 叶天士的医术这么高明,是跟他好学不倦、虚心求教分不开的。这里就说他一个拜十七位老师的故事。 叶天士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家庭里,祖父和父亲都是卖草药的江湖医生。叶天士从小就跟着父亲学治病。他学习很用心,进步很快。可是在他十四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了。那时候,他还不能给人治病,只好去投靠一个姓朱的医生,继续努力学习。 学了几年以后,叶天士能够独立给人治病了。他就拜别了老师,自己开了一个诊所。但是他仍旧十分虚心地跟一些有名的医生学习,先后拜过十六位老师,把十六位老师的特长都学会了。他的医术越来越高明,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 有一次,叶天士给一个上京赶考的人治病。根据他的诊断,这个人的病已经深入到肌体里边,没法治好了。但是过了一年,这个病人并没有死,又来找他了。原来这个病人头一年在叶天士那里医治无效,后来碰见了一个老和尚,这个老和尚用了一种稀罕的药草,把他的病治好了。叶天士了解了这件事,觉得自己还不能医治特殊的疾病,医术还没有到家,应当继续学习。于是他就关闭了自己的诊所,去拜那个老和尚做自己的第十七位老师。 ☆☆中华勤学故事☆☆ 31 戴震好问 清朝时候,有个很有学问的考据学家,叫戴震。他学习善于动脑筋,善于提问题。 有一次,老师教他念宋朝朱熹注解的《大学》。老师说,《大学》是曾子说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载下来的。 戴震听了,便问道:“老师,你怎么会知道的呢?” 老师说:“这是朱熹在注解上说的呀!” “老师,请问朱熹是什么时候的人?” “是宋朝人。” “那么曾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呢?” “他
是周朝人。” “曾子和朱熹中间相隔多少年?” “大约相隔一千六七百年。” “既然相隔这么多年,朱熹怎么知道那个时候的事呢?” 这一问,连老师也回答不上来了。 戴震学习的时候,就是这样打破沙锅问到底,总要把事情弄得清清楚楚才罢休。
《中华勤学故事》主题曲
一天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讲一串故事给你听,有志就在少年行。 要问知识哪里来,书山有路勤为径。 勤飞笨鸟先入林,勤跑骏马齐飞腾,勤学童心添智慧,勤思头脑变聪明。 一天之计在于晨呀,一生之计在于勤呀,勤奋的少年知多少,古往今来数不清。 一天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
中华美德小故事 教案9 勤学
勤学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同学们进行集体教育,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勤学的重要.
2.端正同学对待学习的态度,并将真正的勤学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中来。
二、教学准备:
视频、有关中华名人勤学的故事和有关名言。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中华传统美德是几千年来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也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很多种表现,谁能说说?(比如孝敬父母、以诚待人、谦虚宽容、勤劳俭朴、勤奋学习„„)是啊,我们教学楼上方有8个大字,也是每周升旗时大家背诵的校训——勤奋文明团结守纪。把勤奋放在第一位,可见对我们学生来说多么重要。今天我们就谈谈中华传统美德——勤学的话题。
2.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样学习的呢?(举例说一说)
3.中华民族一些有名人士是怎样学习的?
(1)演《铁杵磨针》
(2) 勤学是一个人所具有的高尚品格,这种美德深深地影响和教育着人们,赢得了世人的赞叹。许多前辈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你们愿意把自己搜集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吗?交流其他中华勤学故事
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学习却没有蜡烛。邻居家有烛光却穿不过来,匡衡就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用烛光映着书读。同县人文不识家里有很多书,匡衡被他家雇佣劳作,却不要报酬。主人奇怪地问匡衡,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主人惊讶,就借给匡衡书,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
映雪读书
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
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而且,居然看得非常清楚。于是,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正是他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
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厉归真学画虎》{中华勤学故事}.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杜甫自幼学写诗》
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伟大的诗篇,万古流传。可是,你也许不知道他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成就,是和他从小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分不开的。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杜甫七岁的时侯,看见公孙大娘舞剑,写出诗作《咏凤凰》的故事。
„„
4.那些名人刻苦读书的精神时刻鼓励着我们,已形成了经典格言,请大家交流,并积累有关格言:
天才在于学习,知识在于积累。钟不敲不响,人不学不灵。 话语只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有了知识不去用,等于耕耘不播种。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讯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业精于勤疏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读一书,增一智。{中华勤学故事}.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中华勤学故事}.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固而知新,可以为师已。
少而不学,老而无识。
清晨不起早,误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学,误一生的事。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中华勤学故事}.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中华勤学故事}.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减。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
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
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5.从这些名言中明白了什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勤奋学习的同学? (讲身边真实事例)
6.教师寄语:要求同学们作到“五要”:
要有为国家、为民族奉献青春年华的远大理想;
要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要有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才实学;
要有文明守纪、严于律己的素质修养;
要有敢于拼搏、勇于争先的竞争意识;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老一辈留下的传统美德——勤学,俗话说的好:“活到老学到老”。成功=99%勤奋+1%天资,所以,现在我们的目标就是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不辜负老师、家长、社会对你们的期望。努力吧!
中华传统美德勤学主题班会教案
“中华传统美德——勤学”主题班会教案
物企0501班 陆琴华、董爽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同学们进行集体教育,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勤学的重要,端正同学对待学习的态度,班会中要穿插进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勤学故事,让同学们更加清晰明了的认识到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端正。使得同学们正确理解勤学的重要性,并将真正的勤学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中来。
二、教学过程
1、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勤学的意义
主持人:众所周知,勤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次的班会也希望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让同学们端正态度,并把勤学贯彻到和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去。下面有几句关于学习的格言,请大家看一看,并进行讨论。
格言:
天才在于学习,知识在于积累。
钟不敲不响,人不学不灵。
话语只是叶子,行动才是果实。
有了知识不去用,等于耕耘不播种。
2、 同学讨论关于“勤学”
同学甲:这学期我们班的学习风气十分浓郁,而且大家也都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的,开始有意识的学习而不是盲目随从,一味地追求分数和形式上的成绩,所以大家的成绩也逐渐有了提升,也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新动力。 同学乙:没错,同学们对学习的态度不再如同以往的不在乎,而且大家对这次班会的召开也不会如此的轻视和不重视了,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新方向和新目标。
3、 中华勤学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杜甫自幼学写诗》 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伟大的诗篇,万古流传。可是,你也许不知道他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成就,是和他从小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分不开的。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杜甫七岁的时侯,看见公孙大娘舞剑,写出诗作《咏凤凰》的故事。
“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这个成语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于是,
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4、班干部寄语
要求同学们作到“五要”:
1、要有为国家、为民族奉献青春年华的远大理想;
2、要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3、要有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才实学;
4、要有文明守纪、严于律己的素质修养;
5、要有敢于拼搏、勇于争先的竞争意识;
三、教学总结
这一次的主题班会主要还是靠同学自己主动去接受“勤学”这个概念。
所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
班主任总结:
这次的班会让大家很好的学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家也都很努力地学习着,大家的学习氛围也明显比上学期提升了许多,从古代就有了许多勤学的说法,可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种美德逐渐被我们遗落了,我们不但没有很好的秉承上一辈的传统,反而还有许多人忘了本,这次的班会正好提醒了我们应该好好的珍惜老一辈留下的传统,也正式的宣告了我们新学习态度的良好开端。
同学们从这学期开始对分数有了新的认识,不因为一次的失败而气馁,不因一次的成功而骄傲,不因懒惰而放弃学习,不因刻苦而丢了西瓜捡芝麻。这一次次的考试很好的磨练了我们的心理素质,也提高了我们对分数的认识境界,我们不能沉醉在好的分数里难以自拔,更不能沉溺在不好的分数中自暴自弃。分数只是考验我们的一种手段,我们应该掌握好学习的方式和方法,而不是只追求表面的一种成就,勤学就是让我们能掌握好学习方式的最好途径,成功=99%勤奋+1%天资,所以,现在我们的目标就是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不辜负时代和关心我们的人的期望。
班会主题“中华传统美德---勤学”
班会主题: 中华传统美德——勤学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同学们进行集体教育,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勤学的重要,端正同学对待学习的态度,班会中要穿插进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勤学故事,让同学们更加清晰明了的认识到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否端正。使得同学们正确理解勤学的重要性,并将真正的勤学贯彻到自己的生活中来。
二、教学过程
1、让同学们正确认识勤学的意义
主持人:众所周知,勤学和勤俭一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上一次在开了“传统美德——勤俭”班会以后,同学们十分正确的意识到了勤俭的重要,这次的班会也希望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让同学们端正态度,并把勤学贯彻到和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去。下面有几句关于学习的格言,请大家看一看,并进行讨论。
2、 同学讨论关于“勤学”
3、 中华勤学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厉归真学画虎》《杜甫自幼学写诗》 唐朝大诗人杜甫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伟大的诗篇,万古流传。可是,你也许不知道他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成就,是和他从小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分不开的。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杜甫七岁的时侯,看见公孙大娘舞剑,写出诗作《咏凤凰》的故事。
“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4、教师寄语
要求同学们作到“五要”:1、要有为国家、为民族奉献青春年华的远大理想;
2、要有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3、要有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真才实学;
4、要有文明守纪、严于律己的素质修养;5、要有敢于拼搏、勇于争先的竞争意识;
三、教学总结
这一次的主题班会主要还是靠同学自己主动去接受“勤学”这个概念。
所谓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