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故事 点击: 2017-07-26
沈阳人的骄傲,一个老交警的故事
马路边的特殊生日会 沈城百姓为老交警送祝福
转载处:东北新闻网
一位兢兢业业的老交警感动了沈阳,在他退休之际,沈城百姓为他送上祝福马路边的特殊生日会
记者/刘立纲
8月27日上午,细雨纷纷飘落。在沈阳市皇姑区泰山岗,李栓良依旧像往常一样指挥着交通;行车道上,或远或近,几乎从此经过的每一位司机都会摇下车窗,为他送上一句:老李,生日快乐!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市民自发地聚集在马路边,几百人撑着伞在雨中等待,他们的手中或提着花篮、或捧着蛋糕、或打着横幅……
站在路中间的李栓良依旧忙碌,而他的脸上,却分明淌着汗水、雨水和泪水。 李栓良,一位即将退休的老人,一位普普通通的沈阳交警,他何以突然间成为全市大部分人关注的“明星”?何以有这么多人聚集于此为他庆祝生日?
聆听一下,答案就在路边群众的议论声中:
“天天上班,从没见他休息过”,“老李的鞋都穿破了也舍不得买,却把十多万元的积蓄都捐给上不起学的孩子”,“这位交警人可好了,基本不罚款,但几句话就能让咱司机从心里往外服气”,“只要老李当班,这地方就不会拥堵”……
60岁的李栓良朴实无华,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这辈子简简单单、平平淡淡”,交通警察是他唯一的职业,上岗执勤是他唯一的工作。李栓良没说过豪言壮语,更无惊天之举,他所经历的只是8小时以内或以外的件件小事。“30分钟”和“1000个小时”
1965年11月,李栓良第一次穿上警服,1971年被调入皇姑区交警大队。从此,在三尺岗台上,他一站就是近40年,无论酷暑严寒、风霜雪雨,始终坚守,这也是沈阳市交警系统有史以来“岗龄”最长的纪录。
几个侧面,或许可以一窥李栓良近40年的交警生涯。
“通往春天的路口”,沈阳市的司机给泰山岗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别名,这缘于李栓良独特的执法理念,即“文明、有情”。老李不爱开罚单,沈阳市民尽人皆知。多年来,遇到交通违法者他从不训斥,而是先敬礼、后教育,笑呵呵的几句话,便让违章司机、行人红着脸低下了头。一次,一位农民骑着三轮车硬闯红灯,被李栓良拦了下来。“干啥这么急?”“对不起,我赶着去„十二线‟卖菜,怕来不及了。”“赚钱也不能不要命啊!”“家里困难,赚俩钱不容易,您通融通融吧。”李栓良拍拍他的肩膀:“兄弟,下次得注意呀。”最后,违章的农民是哭着走的,因为他不但没挨罚,兜里还多了李栓良硬塞给他的200元钱。
近40年来,一共纠违多少次,数字庞大得连李栓良自己都记不清了。但有一点是再清楚不过的,那就是他被群众投诉的次数为零。
李栓良的敬业可以用“30分钟”和“1000个小时”来诠释。每天上岗,李栓良都会雷打不动地提前30分钟。虽然仍是一线民警,但从警衔上来说,李栓良在几年前就已经是三级警监了,身上的警服也从“蓝色”变成了“白色”。可李栓良从未休过干部假,每年义务献工1000多个小时,即使是节假日也没完整地休息过一天。他曾经在执行任务时摔成重伤,在医院昏迷了40多天后竟奇迹般地苏醒过来。为了照顾李栓良的身体状况,组织上打算把他安排在二线工作,可硬是被他拒绝了:“我„死‟过了一次,更加懂得了交通安全关乎人命,就让我接着干吧!”一个好警察,更是一个好人
李栓良小时候家里穷,没上过几天学,因而他更能体会到贫困家庭的孩子对上学的渴望。从1997年开始,他就主动联系沈阳市妇联、皇姑区妇联以及希望工程,多年来共资助康平、法库等地贫困家庭学生50余人。
张丹是沈阳市第二十一中学学生,4岁时就失去了母亲,由身患肺癌的父亲照顾。7岁时,父亲也离她而去,从此她便与体弱多病又无生活来源的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难。老李得知这一情况后,毅然当起了张丹的“代理爸爸”,不仅为张丹交纳了全部学杂费、买了文具,还经常为她家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张丹在自家的墙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我想爸爸妈妈,但我更想李栓良叔叔。为了他,我一定要好好学习!
这些,都是李栓良做过的“点点滴滴”,但也正是这些“点点滴滴”,日复一日地在市民心中汇集成爱与敬的海洋,并折射出李栓良对公安事业的忠诚、对出行者生命的负责以及对人民群众的热爱。泰山岗将更名为“李栓良岗”
正是因为这样,在李栓良退休前的生日当天,市民从四面八方涌来,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在马路边为他点燃生日蛋糕,为他唱《生日快乐歌》。市民用真挚的情感表达着对老李的祝福与不舍。
李栓良被群众众星捧月般地围在中间,各式各样的礼物应接不暇。
老李说:“我何德何能,大家冒雨给我过生日?”
群众答:“你是一个好人,一个好警察。”
8月29日,李栓良将站完最后一班岗,随后接过接力棒的是队里一名优秀的年轻人周建权。届时,沈阳市将举行一次隆重的交接仪式。前几天,荣誉等身的李栓良被公安部授予二级英模称号,泰山岗也将正式更名为“李栓良岗”。
或许,从某种程度上讲,退休是一个结束,但李栓良却将它看做是一个开始。因为,交通协勤志愿者将成为他新的身份,泰山岗路口,市民仍能看见他奔波的身影……
马鹏飞的故事
马鹏飞的故事
鹏飞1995年9月出生,不久父母离异。先是妈妈弃他而去,后来,患有严重糖尿病的父亲也不堪重负离家出外谋生,奶奶就成了他唯一的亲人。在小鹏飞5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奶奶患上糖尿病合并症,不仅双目失明,颈椎病、心脏病、末梢神经坏死病也相继而至。
每天早5时准时起床,先烧两壶开水,凉成温水,再灌到暖壶里,留着白天给双目失明的奶奶喝。然后照顾奶奶穿衣服、洗漱、打针、吃药、做早饭,还要把奶奶中午的饭菜做好,收拾好碗筷后才去上学。 这是一个14岁孩子除周六、周日外的每日“晨曲”。家里的一日三餐他要心中有谱,市场的菜价、粮油价他要关注,每日的开销他得精打细算。所有当家成年人应该做的他都不含糊,且做得有板有眼。
小鹏飞7岁时,奶奶得了肺炎高烧不退,躺在床上觉得天旋地转。到了晚上,奶奶病得喘不上来气,甚至大小便失禁。而小鹏飞十分镇静,他一点一点地用温水为奶奶擦身体,然后擦爽身粉,为奶奶换上干净的衣服,再将奶奶换下的脏衣服洗干净。他从小到大没有一件玩具。至于游戏机,只在同学家见过。” 可小鹏飞却不以为然,只要有奶奶在身边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看着我孙子那么懂事,我都心疼地哭了。”小鹏飞是绝望中奶奶的“开心果”和精神支柱。
生活的磨难让少年的鹏飞特别懂事,早早学会了当家过日子。每月小鹏飞拿到奶奶微薄的退休金后,首先到药房买来奶奶当月的药,然后,再去交水、电、煤气等费用,接着去超市购买当月必需品,最后剩下的钱就是祖孙两人一个月的生活费。每到秋季,他得到市场买回200斤秋菜,足够一冬天和奶奶吃的。上顿下顿吃大白菜,祖孙俩还调侃“治病、发财”。有时到菜市场捡些别人扔掉的甘蓝、芹菜、菠菜等菜叶,也够对付几天的了。
马鹏飞至今还清晰地记得5岁那年他第一次做饭的经历。 由于个子小,他踩着凳子才够得上灶台。奶奶在一旁指导。他往锅里倒油时却差点发生意外。奶奶说,“因为锅里有水,他刷完大勺就往里放油,溅得脑袋上都是。”小鹏飞勉勉强强地做完了菜,端上来时他还不知道菜做糊了。 “端上发黑的干豆腐,我奶奶却吃得挺开心。”小鹏飞说。 在奶奶的鼓励下,小鹏飞慢慢学会了做饭做菜。可每次炒菜,小鹏飞只做奶奶一个人吃的,自己却偷着吃酱油拌饭。“反正奶奶看不见,这样可以省下来钱,让奶奶吃得好一些。”小鹏飞说。 记者走进小鹏飞的家,如不是亲眼所见,简直难以相信这是一个小男孩操持的家。
在这间租住的简陋房间里,虽然家徒四壁却干净整洁,铺着地板革的地面一尘不染。奶奶说家里的一切都是小鹏飞拾掇的。 奶奶打开衣柜,记者看到每件衣服都叠得齐齐整整,按四季摆放好。 鹏飞奶奶说,“为了防止我吃错药,鹏飞在床头沿上放着急需的速效救心丸、地奥心血康等心脏病药,床头柜旁摆放着预防脑血栓的脑洛丁和阿司匹林,床对面桌子上放着维生素B1、B6、B12和维生素C。这些药分别治什么病,什么时候吃,每天吃几回,每次吃多少,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他9岁那年,由于奶奶糖尿病病情加重,每天早晚都要到社区门诊扎一针胰岛素来缓解病情。“那年的大年三十,天特别的冷,因为社区门诊春节期间放假6天,无法注射胰岛素。我领着奶奶去找人,看谁能帮忙给我奶奶扎针,找社区社区没人;找邻居,邻居不敢扎,奶奶让我给她扎,我怕把奶奶扎坏了。” 小鹏飞对奶奶说:“您别难过,我以后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了一定要当医生,给奶奶看病、扎针,给所有病人看病、扎针„„”奶奶突然停止落泪,急切地说:“鹏飞你现在不已经长大了吗?你已经是这个家的顶梁柱了。来,赶快给奶奶扎针。”“后来,实在不忍心看着奶奶被糖尿病痛苦折磨,在奶奶的鼓励下我终于帮奶奶扎了第一针”。为了节省钱,奶奶从此不再去医院扎针,小鹏飞成了奶奶专职的小医生,每天给奶奶扎胰岛素,至今已坚持了5年多。
从“孝”字引发的大爱,是这个道德模范少年的精神源泉,从而使他更加经常、自觉、主动地去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这是在平常生活中积累、磨炼出来的。
据马鹏飞就读的于洪区柳条湖小学德育主任马传世介绍,小学时马鹏飞就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由于家庭困难,他很少给自己买课外书籍。为了能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每当节假日休息料理完家务后,他常带着盲奶奶去书店看书,一看就是一天。
“汶川大地震时,马鹏飞执意拿出50元钱捐给灾区的孩子。学校知道他家的情况,平时为他减免了许多费用。尽管教育局和社区给了他很多帮助,老师同学都知道50元钱是鹏飞祖孙二人从牙缝中挤出来的。”马传世说。 可鹏飞却说:“他们比我困难,不少儿童都无家可归,没有亲人了,可我还有家,有奶奶,有饭吃,我比灾区的孩子幸福多了。” 班主任刘老师说:“马鹏飞在学校的表现一贯优秀,他是班级的劳动委员,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校,假期开学时他拿了一堆抹布来,说教室经过一学期肯定很脏,拿抹布擦灰。” 生活的磨难让他拥有了一般同学不具备的品格。同学们说,他总是快乐地为班级和同学做事。 去年5月,他被评为辽宁省“道德小模范”时,得到一台数码相机的奖励。在“六一”开学的第一个升旗日,他面对全体师生,庄重地把价值3000多元的数码相机赠送给了母校柳条湖小学,感恩之心溢于言表。
小鹏飞在日记中写道:“好好学习,考上理想的大学,尽全力回报社会,回报好心人,报效祖国。” 对于未成年的马鹏飞,生活的磨难也许是不幸的,但他勇敢面对,将成为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
汝阳县实验小学政教处
2011年10月15日
沈阳帅男孩儿王师的奋斗故事
沈阳帅男孩儿王师的奋斗故事
王师是个在沈阳出生沈阳长大、10岁移居到美国的帅男孩儿,有着中西合璧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修养,还有一个很美国的名字:朱廉安-瓦根(Julian-Waghann),更有费翔一样迷人的外表,和我说一口纯熟的沈阳话,此外,他还能纯熟地运用英语、法语。这次王师从美国回沈阳,是因为他被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录取为节目主持人。在沈阳稍事休整,第二天,他就要去中央电视台报到,我便急忙约见了王师。
初到美国,十岁的王师开始了独立应对----
王师的人生道路在他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拐了个大弯儿,那是1993年,10岁的王师要去美国读书了,这在他就读的沈阳市朝阳一校,像一块儿大石头投进平静的水面,大家羡慕他,祝福他,他也怀揣着自豪和对同学对亲人的眷恋,飞到了大洋彼岸的洛杉矶。
王师的爸爸是被公派到美国工作的,很忙。等王师到了美国以后,他爸爸根本没有一点时间照顾他,除了在物质上满足他以外,连他的成绩单都没有时间看。这样,10岁的王师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不但他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吃,还要给爸爸洗衣服,给爸爸做饭吃,刚开始不会做,他就去超市买了很多方便面,每天煮方便面吃,实在吃腻了,他就去街角的一家快餐店买炸鸡腿,回来和方便面一块儿吃,半年工夫,他就把自己吃成了一个小胖墩儿。一个10岁的男孩干这样的事情,在沈阳是无法想象的,王师说,实际上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在美国这样的情况一点也不稀奇。
到了美国以后,他在沈阳学习的英语不能马上对接上,语言的不通,让他在美国感到十分孤独,文化理念是中国的,环境又是美国的,他惟一解决孤独的办法就是拼命的学习。让他记忆犹新的一件事儿,就是他刚到美国时候写作文,他写道:“资本主义是腐朽的社会制度,资本家压榨剥削劳动人民„„”老师笑了笑,没有对他的文章说什么。后来,他把这件事情告诉了一个华裔的学姐,她说,你怎么能在美国这样写美国呢?他才知道自己的确写得不太合适,好在老师对他很宽容,并不把这事儿当回事儿。
除了学习,他还要从其他方面证明自己出类拔萃-----
由于在沈阳上学时养成了习惯:把学习看成第一。王师到美国后,这个习惯也延续了下来,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了,他想用学习来证明自己,他在自己的背包里装了一本英文词典,在乘公交车、走路,甚至做饭的时间都在背单词,背句子。他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乐趣,尽管这样的努力,他在刚去美国的那年期末,还是考了一个C,美国的成绩是按A、B、C来评定的,他很难过,哭了。在沈阳的时候,他学习很好的,是个拔尖生。老师发现了他的难过,既没批评他,也没有找家长,而是安慰他说:“这成绩对你来说,是最好的,比你刚到学校的时候强多了,你别难过了。”这时他才明白:在美国,大家更注重自我的感受,都是跟自己比,看自己是否达到了自己的设定目标,是否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是跟同学比分数,更不会有人和你比爸爸,比家庭条件,亦不会有老师和同学因为你的分数低而笑话你。但是,他有遗传自父亲的不服输的劲头,老师和同学希望他做得更好,但他的目标却是做到最好!
最让他感到吃力的是美国的历史课,上课的时候听不懂,回家一天要看20页。美国学校放学早,下午2点半就放学了,回家他先看书,4点钟做饭,吃完接着看历史书,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查,一句一句地背,每天都是学到后半夜才睡觉„„再到下一个期末,他的成绩就全是A了。学习拔尖,对于王师的美国同学来说,这是正常的,因为亚洲来的孩子学习刻苦,在考试方面有非凡的能力。因此,王师还要从别的方面来证明自己的出类拔萃,很快,他就找到了——体育。 在沈阳的时候,学校的体育课强度不大,也不多。在美国,是天天都有体育课,学校十分重视体育课,通常早晨上体育课。冬季的洛杉矶只有零上4到5度的样子,上体育课得穿短裤,先围绕着操场跑三圈,跑下来足有一千米,再回头穿上衣服做别的项目。王师跑了两圈,就真正明白了什么叫“两眼冒金花”。眼睛真的冒了金花,并且恶心,
俩腿抬不起来,他想下来不跑了,老师说不行,无论如何你得坚持下来!他坚持下来了,不但坚持下来了,而且在一个学期结束后,他就跑进了学校的前三名,成了学校奥林匹克运动协会的会员,还经常代表学校出去比赛,经常得奖,他从此喜欢上了运动。小胖墩也蜕变成了翩翩美少年。
王师的篮球打得也特别棒。而刚到美国的时候,他几乎不会打篮球,他们打篮球的时候,是两个队长轮流挑选队员,通常是两边的队长都选完了,就剩下他一个人,没有队长选他,只能是哪个队人少,他就去哪个队,这让他的自尊心很受伤害。他就回家自己练,篮球、棒球,他都练。半年以后,两边的队长就都争着先选他了。他在连连的成功上找到了自信,也很自豪了。而所有的成功都是自己用汗水和毅力换来的,这个道理,是他在美国悟出来的。
宣传沈阳,美国同学通过他了解了沈阳————
到王师读到高二的时候,语言还是有点儿困难。美国的高中,没有固定的班级和教室,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课程,王师最初的理想是要当医生,所以,他选择了14门的大学课程,其中有物理、化学、生物、生理等课程,很难,很累!除了这些,王师还自己自学法语,无论多难,王师都坚持下来了,到了高三的时候,王师的英语已经相当好了,这时候,他才真正地融入了美国孩子中间,融入了美国的生活,才让他找到了心安的感觉。这结果同样来自他超乎寻常的努力。
王师除了努力学习功课外,还在学校里参加了各种兴趣小组。王师的爷爷王冠先生曾经是辽宁省美术家协会、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的主席,奶奶是摄影家,王师受奶奶影响,从小就喜欢摄影,姑姑王易霓是画家,他妈妈曾是舞蹈演员,爸爸王大威艺术上也很有天赋,在美国,也是忙里偷闲画油画、国画。因此,王师的身上传承了很多优良的艺术基因,从小又受到了很好的艺术熏陶,他先在学校的《莫尔士周报》社出任摄影编辑,经常外出摄影,回来再排版、发稿,这一块阵地,成了他宣传沈阳的窗口,每次回沈阳探亲,他都走遍沈阳的大街小巷,用他的眼睛拍摄沈阳,再把照片发到他学校的周报上,他的美国同学老师因为他知道了沈阳的故宫、大帅府、北陵、东陵„„同时他还出任学校医学俱乐部主席;学校物理俱乐部副主席;学校奥林匹克运动协会会员,经常代表学校外出比赛;放学后还经常去大学的实验室去做实验;这么多的课外活动,经常是回到家都后半夜了,即使是这样,他也一定把作业写完,睡上几个小时,天就亮了,接着再去上学。这么忙,他一点也不觉得厌倦和压抑,相反,感到特别的充实和满足,因为他的所作所为,都是自己喜欢的。
脱颖而出,成为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
2000年,王师获得美国加州年度最佳优秀青年科学家奖,这份充满创造力的荣耀,让王师获得了被保送到伯克利大学,并拿全额奖学金的资格。伯克利大学是全美最好的公立大学,拥有4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9位图灵奖获得者。美国的大学到大三的时候才报自己喜欢的专业,所以,大学预科的时候,王师仍然学习医学,大学的外语课学习法语。他高中的时候,就自学过法语,现在再来学习法语,让他感到很高兴。法语课的课本里,一个英文字母也没有,老师也是一句英语都不讲,这样的学习方法,让他的法语很快地就熟练了起来,大一、大二的暑假,王师没有回中国,而是在学校恶补法语课。到大二的期末,他的法语课成绩得了A+,全校只有两个学生得过这样的好成绩。能比本土的美国人做得更好,让他无比自豪,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他从大学二年级就开始外出用法语教课,赚钱养活自己了。从上大学开始,直到研究生毕业,王师就没有从父母手里要过一分钱,全是自己赚钱养活自己。所以,当他回国,看见昔日的同学还要父母出钱准备婚房的时候,感到很不适应。 到了大三,他还是听从了内心的呼唤,选择了电影专业,出色的相貌,优异的成绩,中西文化背景,超强的艺术领悟力,使他上了伯克利校长光荣榜。并被美国迪派索制片公司选中,从2003年到2004年,为公司筛选电影剧本并提供剧本提要和分析。2004年,与美国伯克利太
平影像档案中心合作策划年度美国PFA电影节,及影片放映与颁奖仪式。同年,他从美国伯克利大学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伯克利留法学术交流奖学金,王师来到法国巴黎第三大学进修,专攻法国电影艺术。这期间的费用都是伯克利大学给他承担。
2006年,王师考入美国加州大学,攻读电影、新传媒专业的硕士,还是全额奖学金。在加州大学,他一边攻读硕士课程,一边给本科生上课,讲授《美国电影历史》、法语、英语写作。在学习期间,曾师从于美国耶鲁大学著名表演艺术家学习表演。成绩优异,课余时间,他在学校的一份网上刊物做编辑。在这个平台上,王师经常写电影理论,从中国、美国、法国等不同的角度看电影,或者专门讲授中国的电影,只要有机会,他就要介绍中国、介绍中国的文化。而做这些都是没有报酬的,王师说:“不能把赚钱当做人生的最高理想,这样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创造力,才能获得人们的尊重”。生活在国外,他觉得自己要为中国人争光添彩。
从大三那年他选择电影专业开始,他就有了经纪人,开始外出拍电影,演话剧,做广告模特„„忙得不亦乐乎。无论多忙,他都不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不忘记传播中国的文化。 2008年,王师被迪奥公司选中,回到北京,做迪奥中国展示晚会的现场主持、翻译,十分成功。之后他经常往来于美国和中国之间,参加了四部电影、电视剧的演出,三部话剧的演出,他既能在美国人拍摄的影片中演外国人,也能在中国人拍摄的影片中演中国人,戏路非常宽。王师在演艺事业上大获丰收,在国际上已经小有名气了,2008年还被请去日本为日本丰田公司卡罗拉轿车做模特,拍广告;同年又为美国英特尔电脑公司做模特,拍摄了电视广告,这些广告都是全球播放的。
2010年,王师得知,中央电视台要开播海外频道,正在招聘节目主持人,王师报名参加考试,经过了三轮的考试,王师脱颖而出,被中央电视台录取了。他非常高兴得到了这样一个机会,虽然,得到这个机会也会让他失去很多拍戏的机会,但是,他说:我很喜欢这份工作。因为美国的媒体对中国的介绍很少,美国的老百姓大概知道中国的北京、上海,对其他地方知道很少。王师曾在假期邀请他的美国同学来沈阳玩,王师的美国同学到了沈阳以后,才知道沈阳有多么的繁华和现代,把他的美国同学惊住了„„在美国生活了17年,王师知道美国人想了解中国人的哪些方面,最让美国人佩服中国的地方,还是中国的文化。比如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展现的就是一个美轮美奂的中国„„现在,这个机会非常好,中央电视台给了王师这样的一个对外宣传的平台,他就可以得心应手地向外国全面地介绍沈阳、介绍中国。 谈到对沈阳的感情,王师说:沈阳是我出生、度过童年的地方,和我血肉相连,通过了解沈阳就能了解我自己。我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牵挂她、想念她。
沈阳14岁女孩被小卖店老板多次强暴
沈阳14岁女孩被小卖店老板多次强暴
被绑到黑龙江
社会万象东北新闻网 [微博] 2015-12-09 09:26我要分享 262
14岁的小宁(化名)双手被捆绑,一个人逃出小黑屋,逃跑途中遇到好心的哥将她送到黑龙江当地一公安局门口。
爸爸到黑龙江将她接回家时,她一下哭倒在爸爸的怀中。
经过警方调查,绑架小宁的是她小学时附近超市的老板陈默(化名),从2013年开始,他强奸小宁并拍裸照,之后威胁小宁发生性关系。
留纸条称出去玩,但一直未回家
两天后父母接到警察电话
11月14日晚,下班回家的小宁母亲看到了女儿留在客厅茶几上的一张小纸条,“我出去玩会,晚上回来。”
放下纸条后,小宁母亲开始做晚饭,当时已经过了19时。
“给你小妹打个电话,让她回家吃饭。”小宁哥哥给小宁打电话时,电话那头传来的是“您所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当天晚上,两口子换班给女儿打电话,可总是听到“您所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11月15日一大早,一夜未眠的两口子到家附近派出所报警,称女儿留下纸条出去玩,但一夜未归,没有任何消息。
“回家后我和她爸又是一夜没睡觉,就合计这孩子千万别出事啊。”小宁母亲说,11月16日上午,孩子父亲突然接到了自称是黑龙江省嫩江县公安局民警的电话,对方说目前孩子在公安局,希望父母过去接孩子回家。
警方告知女儿被强奸
逃脱后被好心的哥送到公安局
小宁父亲告诉记者,他担心对方是骗子,曾在电话中表示,如果听到女儿的声音才能过去。
“爸„„爸„„”女儿的声音从电话那头传出时,父亲当时就哭了。
11月16日,小宁父亲及亲属踏上了去往黑龙江嫩江县的火车。
“不知道孩子这两天是咋过的,能不能吃上饭?”在嫩江县公安局附近宾馆,父女俩见面后相拥而泣。
小宁父亲说,从孩子的脖子和手上能看到清晰的勒痕,脸部有轻微的擦伤,“警察告诉我,孩子被强奸了。”
小宁父亲表示,他从当地警方了解到,犯罪嫌疑人叫陈默,将孩子骗到103省道附近一小树林后将其强奸,后用铁链勒住小宁的颈部,驾驶一辆微型面包车,将小宁从沈阳绑至黑龙江省嫩江县,之后小宁趁陈默不备逃脱,最终被一名好心的哥送到当地公安局。
女孩被对方长期威胁
嫌疑人已被刑拘
小宁父亲告诉记者,他从警方了解到,从2013年开始,小宁在沈阳市某小学上学时,认识了在学校附近开便利店的陈默,该男子通过威逼、利诱等手段,在便利店内将小宁强奸,同时拍摄了小宁裸照和强奸后的照片,利用裸体照片长期威胁小宁发生性关系。
11月16日,小宁和父亲一起坐火车回到了沈阳的家中。
火车上,小宁父亲几次欲言又止,担心自己的问题会刺痛女儿的心,“带她回来这一路,我一直握着孩子的手,说啥也不能再让她离开我的视线范围。”
记者了解到,今年12月1日晚,陈默在沈阳市大东区落网。经审查,陈默对自己实施强奸小宁一案供认不讳,已经被警方刑事拘留。
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
对话
父亲:我死的心都有,觉得愧对孩子
12月7日晚,记者在沈阳市某小区见到了小宁一家。
睡梦中惊醒、不时地哭闹、走到哪里都要握着妈妈的手„„这是14岁的小宁回家后的状态。
记者:孩子现在状态怎么样?
小宁父亲:这几天睡觉的时候经常会做恶梦,有时候突然醒来大喊大叫的,总让妈妈在屋子里陪着。
记者:对于女儿两年多的遭遇,您之前知道吗?孩子有和父母说过吗?
小宁父亲:2013年孩子正在上小学,因为家离学校比较近,基本不送孩子上学。我们一点都不知道,孩子什么都没说过。{于洪的故事}.
记者:平时有没有发现孩子的异常?经常和孩子沟通吗?
小宁父亲:平时孩子回来之后就进屋写作业了,很少和我们沟通,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如果早知道的话,早就去找他了,恨死他(犯罪嫌疑人)了。
记者:孩子回家后,有没有问过孩子?有什么想跟女儿说的吗?
小宁父亲:现在根本啥也不敢提,怕孩子再受伤害。我现在死的心都有,觉得心里对不起孩子、愧对孩子。
观点
女童保护基金负责人孙雪梅表示,像小宁这样的情况,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个例,有很多父母忙于工作或者孩子是留守儿童,都会或多或少出现类似问题。
孙雪梅介绍,首先家长需要明确的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家庭也就是儿童保护的头道防线。
“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不少家长因工作繁忙或因长期在外地工作,在孩子的监护上陷入有心无力的尴尬境地,这是校园性侵案多发、受害者多为儿童的重要原因之一。”孙雪梅说。
孙雪梅说,性安全教育是很多孩子需要知道的,家长要在必要时告诉孩子这些知识。同时,也要加大宣传力度,唤醒家长作为第一监护人的意识,使年轻的父母不但要关注孩子的学习、饥饱冷暖,还要关注孩子的情绪、言行等日常变化,确保孩子安全健康成长。
关注孩子冷暖还要关注情绪变化
孙雪梅表示,知道必要的安全注意信息是很有必要的。
1.要告诉孩子必要的性知识,一旦出现问题也不要责骂孩子。
2.要让孩子知道,危险是时刻存在的,家长最好在上下学期间接送孩子。发生危险后,要带孩子到医院做检查。
3.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告诉孩子自己的由来。事发后也要对孩子进行心理抚慰。
4.避免孩子二次受到伤害,家长不要重复提起这些事情,可以让孩子重新换个环境,开始新的生活。
5.要和孩子保持良好、畅通的沟通,这样取得孩子的信任后,发生问题时,孩子自然会将情
况告知家长。
既已发生,换个新环境开始新生活
辽宁安行律师事务所律师王猛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的,以强奸论,从重处罚。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1.强奸妇女、奸淫幼女情节恶劣的;
2.强奸妇女、奸淫幼女多人的;
3.在公共场所当众强奸妇女的;
4.二人以上轮奸的;
5.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禅的故事
禅的故事
这是一本我非常喜欢的小书,常年来一直放在身边,随手翻阅。书中的故事都极有趣,并不深刻,但往往能启人心智。如果,在困惑时,在烦恼中,阅读几则小故事,便可以让我心地豁然开朗。尽管不能“开佛之知见”,但也能够多少让我悟出一些人生的道理来。那一刻,我会说“啊,世事原来不过好此!”
“平常心”,这是佛教禅宗教人的法则。其实,禅,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正如诗曰: 处处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但见梅花开,春在枝头已十分!
《一杯茶》
有一天,有位大学的教授前来向南隐禅师(日本明治时代的高僧)问禅,南隐禅师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客人的杯中,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禅师呀,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你呀,就象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已的看法和想法,你不先把自已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
感言:
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脑子里充满了无谓的看法和想法,而那些是无用的,甚至是虚妄的呀。在佛教看来,心不能空,则不能明,而只有“空”方能见性。
南隐正是以这样一个平常的动作,以图打消客人的妄想和所执,引他进入空明的境界。但不知道那个教授有没有领悟禅师的开示?而我们读着的人,是否在一瞬间已然心地空明了呢?{于洪的故事}.
《公开地爱》
二十名和尚与一个叫做慧春的尼姑,一起在一位禅师的会下习禅。
慧春生得非常漂亮,尽管剃了头发,穿上了朴素的法衣,仍然颇有姿色。有几名和尚暗恋着她,其中的一个还写了一封情书给她,要求她来一次私下的约会。慧春没有理会。 第二天,禅师上堂对众说法,说罢之后,慧春起立对着那个写信给她的和尚说道:“如果你真的那样爱我,现在就来拥抱我嘛!”
感言:
读着这篇故事,忍不住心里有了想笑的感觉。因为,在一般世俗人们的心里,和尚对一个年轻漂亮的尼姑示爱,而且还写情书,简直是有背于佛法的呀,甚至是“妄情”。嘿嘿。 但是,哪怕就是出了家的修行之人,仍然是一个有血有肉,更是有情的人呀。就象佛教称的那样“一切皆有情”!当然,这个情可以是男女之间的情,但更是通过人情而表达的一种“大情”,所谓“大爱”而已。
和尚有了恋情写了情书,当然是一种“私情”“私心”,是有杂念的,但是,我们看到的慧春,却是体现了一种“人情”之可爱。对呀,要是爱我,你现在就来拥抱我,这是多么勇敢的表达,更是对情的一种深刻然而却十分温暖的关照呢。
我相信,在禅师说法的那一刻,慧春这个美丽善良并且聪慧的女人,悟到了人生的真正的大爱!就是佛说的“大爱无情”!其实,在她起身对那个和尚说话的时候,我也相信,那个和尚至少有了一种惭愧,因为他懂了自身的“私心杂念”是可笑的了。{于洪的故事}.
这也就是“公开地爱”的可爱之处!
《缺乏慈爱》
从前有一个老太婆,建了一座茅庵,供养了一位和尚在此修行了二十年,常令一名二八
佳人送饭服侍。最后,老太婆终于想试试这个和尚的修行工夫究竟怎样了。
有一天,她叫那个女子抱住这个和尚问道:“正么时如何(这个时候应当怎样呢)?” 女子奉教而行,和尚却用诗偈答道:“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
女子回来,将情形回报后,老太婆听了生气地说道:“想想看,我白白供养了他二十年时光!他对你的需要理也不理,他对你的情况问也不问,哪怕他不必表示热情,但至少也得表示同情吧!”(按:据《指月录》载,此节直接引语只有“我二十年供养只得个俗汉!” 于是,老太婆就将这个和尚赶走了,放了一把火,把茅草庵也烧了。
感言:
佛教最讲慈悲之情,它是一种透彻内心的对人生的深絷之情。
佛以慈悲的眼光看待众生,于是,众生的心里才有了无限的温柔。
记得有一个故事里说,佛对于别人来说,是万能的;可是,佛对他自身来说,却是万万不能的!
这话尽管有些不敬佛的意思,但是它却实实在在道出了佛就是人的本质,那就也是告诉我们每个人说,人性是无伪的。因为,我相信,在这个世上,没有了人,就没有了佛! 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一个“情“字的两难境地,那就是“多一分则为欲,少一分则为枯”。正如那个老太婆说的“哪怕你没有热情,你也得表示你的同情呀”。
那个和尚只知道修行,只知道修不净观,只知道不近女色,但是,他其实是愚蠢的人,没有理解修行的真实的含义,那就是慈爱和怜悯,这也就是所谓的“同情”,因为别人的需要,是你所能给予的,何乐而不为呢?要是照这个和尚的如此修行,想必最后真的只是“枯木倚寒岩”了,这样的人,连人情都不知,还能指望他修成正果吗?难怪老太婆一把火烧了茅庵,赶走了他呀。因为,他不懂得那最真实的人性——佛性!
《一尊佛》
在明治时代的东京,住着两位性情相对的导师:一位是真言宗的上师云升,谨守佛戒,丝毫不犯。不但从不饮酒,而且有过午不食的习惯。
另一位是禅宗的坦山和尚,身为帝国大学的哲学教授,却从不遵守戒规;要吃便吃,想睡就睡,而且不分早晚。
有一天,云升造访坦山,后者正在喝酒。身为佛教徒,照理应该是滴酒不沾的。 “哎,兄弟,”坦山迎道,“要不要来上一杯?”
“我从来不喝酒!”云升严肃地叫道。
“连酒都不喝的人不是人!”坦山说道。
“你因为我不沉湎于毒液而故意骂我不是人!”云升气愤地叫道。“那么请问,我不是人,是什么呢?”
“是一尊佛,”坦山回答道。{于洪的故事}.
感言:
我们听多了很多表面上信仰宗教的人说“酒肉穿肠过,佛主心中留”之类的话,其实,那只不过是为自已的世俗的爱好找一个借口而已。但是,任何的宗教,都有它的一系列的法规和戒律的,修行之人必得照此遵守,这是宗教得以存在的方式。至今在有些地方仍然有“苦行”一说。佛主还没有悟道之前,就是通过苦行的方式来体证自我和人生万法的,但是他失败了。因为,他懂得了苦行只能是律身,而不能够修心。
自古禅宗讲究“直悟心源”,修行的方式其实也十分简单,那就是“通过对空的参悟而体认到万事万物的幻灭缘起”,“通过对万有之境的认识和了解,去领悟真空的意义”。所以才有“万法不空”和“万法皆空”的相对说法。
戒律和法规都是外在的,关键在于修行人的内心,他是想做“佛”,还是想做“人”?我们并不能否定云升的个人修行和认知方式,因为,他是以严格的信仰为标准的,是以“修成佛
果”为最高的目的的。但是,我仍然喜欢坦山,因为,他更象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个聪明的人,是个可爱的人。他和云升的对话充满了深刻的哲理,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情有趣的修行人的行象。
禅宗教人的法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平常心”,所谓当吃则吃,当睡则睡。就象有人问赵州大和尚“什么是佛法?”赵州问那个人“你吃饭了吗?”那人回答“吃过了”,于是,赵州答他“去洗碗”。就是这样的方式,开导了那个人的心智,让他懂得了什么是“平常心”,该做什么做什么去,问“什么是佛法?”又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只有当你做为一个人的存在的时候,你才能去体证心中佛的境界。就是这么简单明了直接。
所以,坦山是以人的方式,用他的智慧之心,早已悟到了禅的真谛,那就是“真情而不伪”,否则,只能是一尊佛,而不是人了。
《松云和他的母亲》
松云是曹洞宗的一位禅师。他的父亲在他学生时代撒手辞世,而将他留下照顾他的老母。 松云每到禅堂打坐,总是带着他的母亲同行。由于有她为伴,他每参访禅院时,也就无法与其他僧人同住。因此,他每到一处,就在寺院旁边搭一间小屋,就近照顾母亲。他平常为人抄写经偈,藉此赚些生活之资。
当他为母亲买鱼时,就有人耻笑他,因为和尚是不该吃晕食的。但松云毫不介意。倒是他的母亲见他被人讥笑,心里很是难过。最后,她终于对松云说:“我想我可以当尼姑的。我也可以食素。”她做了尼姑,就和松云一起学佛。
松云喜爱音乐,精于竖琴,他的母亲也会弹奏。母子俩常在月明之夜共同演奏。
一天夜里,一位年轻的姑娘打从他们的住处经过,听到了他们的音乐,深为感动,便邀请他明晚到她那里去演奏。他如约而去。数天之后,他在街上遇见了那位姑娘,向她表示谢意。别人因此都笑他,因为他去的地方正是一个妓女的住处。
一天, 松云应邀到远方一个寺庙中说法。事经数月返回,才知道他的母亲已经过逝。 朋友们由于不知到哪儿去找他,所以就只好迳自进行丧葬事宜。
松云走上前去,用手杖敲敲棺木说:“母亲,孩儿回来了。”
“孩子,看到你回来我很高兴,”他替他的母亲答道。
“是啊,我也很高兴呢,”松云应道。接着,他对着众人说道:“丧礼已毕,可以安葬了。” 松云暮年自知临终时至。一天清晨,他召集弟子,宣称他于中午辞别。他在他母亲与老师的遗像前焚香礼拜,然后写出一首偈子:
人间逆旅,五十六年。
雨过天睛,一轮圆月。
他的门人聚在他的周围,为他诵经祷告,而他就在这当中安详而逝。
感言:
一个“透”字!
一个“淡”字!
一个“明”字!
一个“痴”字!
好一个松云!
《第一义谛》
大凡到过京都黄蘗寺的游人,都曾见到“第一义谛”四个大字横在它的小门之上,而爱好书法艺术的游客,都会将之当做一件杰作加以看待,查其来历,系出于洪川之手,作于距今两百多年前(?)
洪川大师将此四字写在纸上,复由雕工放大,刻于木板上面。在他写此四字之间,他的一名坦率的门人不知道为他磨了多少墨汁,但是也对他的字作了不少的批评。
“这幅写得不好,”洪川写了第一幅后,他批评道。
“这一幅呢?”
“不佳。比前一幅还差,”这位弟子说道。
洪川耐着性子一连写了八十四幅“第一义谛”,仍然是得不到这位弟子的赞许。
最后,在他这位弟子走出去片刻之间,他心想,“这下我可以避开他那锐利的眼光了。” 于是,他在心无所羁的情况下,自自在在地挥就了“第一义谛”四个大字。
他的弟子回来看了说道:“神品!”
感言:
看这一篇故事,我不仅为洪川大师的执著精神所感动,也更为他的弟子的直言不讳而高 兴。有这样的老师是弟子的福气,有这样的弟子,更是老师的骄傲呢。
但是透过这篇小小的故事,我们却真的感受到了一种“禅”的意味,那就是“静心”。 在道家那儿有所谓“静斋”一词,在禅家这儿便是“禅定”一意。禅定是对人我万物的一种观照,一种思虑,一种静修,从而得到身心皆空的境界。
然而,不管什么人,他总是要做一定的事情的,那么,什么样的心境做什么样的事,就成了一种修为。洪川写字,便是想表达出他心中对“第一义谛”的感悟,通过书法来表现他的修为之境,因为“字如其人”呀。但是他在一双带着考量的眼光下,却怎么也不能集中心思去写好这四个大字,因为,他有了“旁顾”,一颗心不能“空”下来,无法“静”下来。而一旦他的弟子走开后,他却真的放下了身心,心无旁顾地一挥而就,完成了“第一义谛”的的表达,不管是艺术上的,还是心境上的,他的表现达到了淋漓尽致的状态。
弟子说的“神品”,不仅仅是对老师书法造诣的称赞,更是从老师的书法艺术中,感受到了禅的意境,所谓“第一义谛”!
其实,神品,并不神,它只是一种心境开启时的豁然,一种人生感悟后的畅达。所以我认为,禅的境界是艺术的境界,而艺术的境界,也是禅的境界,人生何不如此呢? 自由自在,心无所羁!
《一个寓言》
佛陀在一部经中说了如下一则寓言:
一个人在荒野经过,遇到了一头老虎,于是他拼命逃跑,但是那老虎却紧追不舍。他跑到一处悬崖绝壁之上,以两手攀住一根野藤,让全身悬在半空中摇荡。他抬头仰望,只见那头老虎向他怒吼,向下看去,又见远远的下方有另一头老虎正张着血盆大口在等着他。这使他胆战心惊,颤抖不已,而他只有一条枯藤可以系攀。
就在此时,又有一只白鼠和一只黑鼠,正一点一点地啃蚀着那条枯藤。但他忽然见附近有粒鲜美的草莓,于是他以一手攀藤,以另一只手去采草莓,他将草莓送入了口中,尝了一下,说“味道好美呀!”
感言:
记得在《五灯汇元》里读过相近的一条禅宗语录,意思是有一个师父问弟子,当一个人在悬崖绝壁之上,不能上下,只有含在嘴里的一棵枯藤的时候,这个人将怎样告诉人们什么是佛主西来意?有的弟子说开口回答便是,师父说一开口,那人就会掉下山涯送了命。而不开口,又怎能回答佛主西来意?
这个故事里的人,真的是十分的狼狈呢,眼看着就要送了命,他却看到了鲜美的草莓而忘记了死亡近在眼前。我相信,在现实生活里也许不会有这样巧的事,但是出于一则寓言故事,佛陀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要学会“忘情”,而不要执著于事。而人生最大的“忘情”,不过是忘记了生命的危在旦夕。但是,我相信,在那样的忘情一刻,那个人是进入了人生的最高的境界——无我,无他了。
只是,我们不必死板地去看待这样的事情中的寓含的意义,佛陀只不过向我们做了一番
开示,将我们的心领向一个无我而清静安然并且是快乐的境界中去,让我们懂得了,和世间的美好相比,死亡,真的就不算什么了,何况其它?
《自家宝藏》{于洪的故事}.
大珠慧海禅师,初参马祖。
马祖问他:“从何处来?”
师云:“越州大云寺来。”
“来此拟须何事?”
“来求佛法。”
“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么?”
“阿哪个是慧海自家宝藏?”
“即今问我者是汝自家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外求?”
师于言下自识本心,不由知觉。悟后经常对他的朋友说:“打开你的自家宝藏,自在运用!”
感言:
这是一个十分经典的禅宗语录,对话的双方都是一代禅家宗师。
佛教徒在初参佛谛时,都会云游四方,参禅问师,以求开悟。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马祖大师开示人的方法,简单,明了,直入人心,让人在反省中了豁然开朗。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明镜本无台,何处染尘埃?
所以,佛法从根本上来说,他是一种正信,而不是什么“事物”,那么,除了识得本心之外,更有何处能求得呢?
当然,慧海禅师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聪明的人,他在当下就识得了“自家宝藏”,懂得了“心即佛,佛即心”的道理,知觉了“心外无佛,佛在本心”的妙意。
那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