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大全 点击: 2017-07-17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亦称“楹联”,常称“对子”、“门联”、“门对”,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很高的文学艺术的应用价值和欣赏价值。
一、对联的效用
对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从古到今,人们在新春佳节、婚丧嫁娶、乔迁住宅、庆贺祝寿等庆典活动中,都要张贴对联,宣柒气氛。对联,从它的应用价值来说,有着特有的功能和作用。对联像号角,催人振奋;像清洗剂,净化人的心灵;像美妙的歌舞,创造吉祥的气氛;像诗歌图画,吸引人们欣赏;像情感的黏合剂,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增进友谊,启迪智慧;像警钟、利箭,抨击黑暗,抑恶扬善。例如,辛亥革命时期湖南的黄兴,在武昌起义一周年的纪念会上,奋笔直书:
百折不回,十七次铁血精神,始有去年今日;
一笔勾尽,四千年帝王历史,才成民主共和。
这是歌颂辛亥革命的佳联,至今还传为美谈。又如在教师节期间,有人写道:
做红烛为后代点燃智慧烈火,
化甘露浇桃李催放理想鲜花。
显然这是尊师重教,赞扬师德师风的对联。
2005年春联欢晚会,为喧柒盛世迎春的热闹气氛,安排了新春对联专题节目,以各个省市的特色为题,进行联对,如吉林与辽宁贯对:
吉林:车轮飞转 东西南北追风去
辽宁:钢水奔腾 春夏秋冬入眼来
河北:万里长城 山海关 龙头为首
河南:独门绝技 少林寺 天不无双
北京:三海九门 京华迎奥运
上海:一江两岸 世博靓申城
这些对联寓意深远,同时为当年的春晚添姿添色。
再如在抑恶扬善,扶正劫邪方面,也有其独特的功能,如北宋时期的奸臣秦桧墓前有这样一联: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奸臣
人从宋后羞为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这些对联能使人们爱憎分明,伸张正义,贬斥邪恶,弘扬美德。
总之,对联这种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其作用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喧柒气氛,传播智慧,陶冶心灵都有其独特的功能。
二、对联的结构及张贴方法
(1)对联的结构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个部分构成。上联是出句;下联是对句,横批与上、下联紧密相连,高度概括,集中体现上、下联的思想。比如有两幅对联: 遍地牛羊六畜旺 自力更生创千秋伟业
满山花果四季香 励精图治开万代宏基
横幅是:春光明媚 横幅是:奋发图强
(2)对联的张贴。张贴对联的口诀是:“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意指对联的出句(上联)贴在人的右手边,即门的左边;对联的对句(下联)贴在人的左手边,即门的右边。因为古代文体行文是竖排,是从右至左行文的。现代文体是横排,是从左至右行文,
对联是竖写,要遵循古代文体的规则,所以要右至左张贴。
三、对联的基本规则
对联的基本规则,或基本法则,基本要求,概括地说,是八个字:“对仗工整,平仄协 调。”
(1)对仗工整。对仗工整的要求是四点:一是上下联的字数相等。一幅对联出句字数的多少没有统一的规定,可以是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六字、七字,甚至几十个字都可以,但两边的字数必须相等,决不能一多一少,否则就不叫对联。二是两边的词性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量词对量词、介词对介词、„„。三是两边的句式结构相同。如主谓桔构式、动宾结构式、复句结构式等,上下联的句式结构必须相同,不能更改。如有一对联:
人生不满君今满
世人难逢我竟逢
这是一位年逢百岁的老人写的一幅对联,从字数来讲,是七言句,两边都是7个字,字数相等;从词性来看,“人生”与“世上”、“君”与“我”都是名词,“不”与“难”是副词、“满”与“逢”是动词(满可作形容词,也可作动词,这里作动词用),可见两边的词性相同;再从句式结构来看,上下联都是用两个句子压缩而成的,用通俗的话来说:上联是:人生是不容易满百岁的,您今天却满百岁了;下联是:世上很碰到百岁人,我却碰到了。上下联都是将两个分句,运用转折关系组合成一个复句,是包含转折关系的复句相对,且两个分句的句型也是一致的。
(2)平仄协调。平仄协调是对联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即平声对仄音,仄声对平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对联有平起式和仄起式两种情形,例如七言句,
平起式为: 仄起式为:
上联: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上联: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 仄仄|平平|仄平平。 下联: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仍以(1)中的对联为例,
上联: 人生不满君今满
下联: 世人难逢我竟逢
从平仄来分析,这是一幅平起式对联,
上联的声韵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的声韵是: 仄仄|平平|仄平平。
对联的平仄协调还有一条重要规则,那就是:不论是平起式还是仄起式,上联的句脚必须为仄音,下联的句脚务必为平音。
四、汉语音韵平仄区分
(1)何谓平仄? 要了解平仄,首先要从声调谈起。所谓声调,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因素。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按传统的说法,“平”是指四声中的平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疏藏”。这种叙述虽不够科学,但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2)古代汉语中四声的演变。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中(从湖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3)现代汉语拼音四声与古代汉语四个声调之间的关系。
在普通话四个声调中: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与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但也有不少类似之处。现代汉语拼音一字四声,即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因此,古代汉语四种音调在现代汉语四声中就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第一声、第二声;古代上声在现代汉语中一部份变为去声,一部份仍是上声,即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简单地说,现代汉语拼音中的一二声就是平音,三四声就是仄音。
这可用声调表对应如下: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第一声 第二声 第三声 第四声
例如: 妈 麻 马 骂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 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什么字归什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平声,用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例如:骑,骑马,平声,动词;骑兵,去声,名词。思,思念,平声,动词;思想,去声,名词。 誉,称赞,平声,动词,名誉,去声,名词。数,上声,动词,计算;数目,去声,名词。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汉”、“看”字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总是读去声。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是有时平去两读的,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4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面讨论平仄问题。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古人吟诗作对是按古音的,当用今音朗读古联时,就容易误会古人平仄不合联律了。举例如 "吸来江水煮新茗;卖尽青山当画屏。" 按普通话四声, 吸来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
仄平平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声则是, 吸来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卖尽青山当画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从以上平仄排列,用古声是合联律,而用今音则不合了(最起码的句末上仄下平铁律不符)。故以后谈论联中平仄时,首先要了解创作人是根据古音,今音,还是地方方言出联;否则便会弄出笑话来。
(5)平仄在诗词和联律中的交错。的;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平仄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交错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五、对联的欣赏与评价
对楹联进行评价和欣赏有利于我们提高作联水平,现以湖南专家对2005年春晚对联评赏为例进行分析,从中可得许多教益。如广东、广西两省的对联是:
广东:南海风清 讲述春天故事
广西:漓江水碧 飘来三姐新歌
专家点评:“春天故事”是讲深圳特区的发展,“三姐新歌”展示广西的新面貌,都有比较明显的时代特征。除“春”与“三”有点失对之外,其余都对得工整,但“三姐”是一个专用名字,不好更改,视为一个整体与“春天”专用名字相对。仅管有点缺陷,但不必苛求。深圳在南海边上,是广东的一个重要区域,用它代表广东;漓江是广西的一条重要江河,用它代表广西。从平仄看,上联为仄起式,仄仄|平平 仄仄|仄仄|平仄
下联为平起式,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
又如山东与山西两省的对联:
山东:孔子仁 关公义 人文典范
山西:泰山日 湖口烟 天地奇观
专家点评:这幅对联从内容上讲上联讲人文典范,下联讲天地奇观,看起来并无特别之外,但仔细琢磨,有匠心之意。孔子是山东人,关公是山西;泰山在山东,日出是一大景观;湖口在山西,瀑布为一大奇观,上下联并非一个讲山东,一个讲山西,而是在讲山东时将山西的人物和景观拿来并联,反之亦然,是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选取的人物和景观又极具代表性,突出该对联的特色。可异的是,“义”与“范”都是仄声,“烟”与“观”都是平声,虽然不算破律,但读起来略显单调。
再如湖北与湖南的对联是:
湖南:八百里洞庭 凭岳阳壮阔
湖北:两千年赤壁 览黄鹤风流
专家点评:上下联对仗工整,如不细心琢磨,意境也不错。湖南的景点选洞庭湖和岳阳楼,因两相邻一体,顺理成章。湖北的景点选赤壁和黄鹤楼,则有可商之处。因赤壁不在武汉,与武汉的黄鹤楼不可能隔江相望,若改武汉当地的风物,如将晴川阁省略为“川阁”取代赤壁,像上联的洞庭湖与岳阳楼一样相邻一体,“览”起来顺理成章,这样就更好一些。此外,“岳阳壮阔”怎么去“凭”?“ 黄鹤楼”如何“风流”,这种风流又如何去“览”?这也是有些费解。
对联习题
中秋咏月诗三首
班级 姓名
一、 积累运用
1、用诗词原句填空
(1)王建《十五夜望月》中的点睛之笔是 ;明点“望”,
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范围的句子
是 。
(2)苏轼《水调歌头》中很有哲理并表现作者豁达胸襟的句子
是: ,
。
(3)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诗意境相似的
一句话是:
,。
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三个动词有何妙处?
答:
3、《十五夜望月》的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 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 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4-5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诗歌后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5、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6-7题
古离别
唐 韦庄
晴烟漠漠柳毵毵①,不那②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 断肠春色在江南。
【注释】(1)漠漠,弥漫,毵毵,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2)不那,同“不奈”,
即无奈。
6、首句写景,请合理运用想象,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这一画面。
7、请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对联六副
一、 积累运用
1、邻居王阿姨家的对联贴反了:“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被贴在了左边,“梅花
四五点天下皆春”被贴在了右边。请你依据对联的有关知识,用得体的语言向她
说明。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两句短对联}.
2、选取《西游记》《水浒传》《童年》《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
五部名著中的人物和相关内容,为给出的上联拟写下联
上联:贝多芬呕心沥血谱名曲
下联:
3、班级开展“传统节日与民俗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
请根据同学们收集的节日对联,写出相关的传统节日
(1) 元夕玉烛千门乐,宵月花灯万户明
(2) 携手接队放风筝,怀亲垂泪烧纸钱
4、玉溪。一个因水而名,因溪而秀的地方。她山川秀美、文化悠远、民风淳朴,
世居的民族独放异彩„„为了向远道而来的朋友介绍玉溪,拟挂出一副对联,请
你不出下联。
注:玉溪,位于云南省中部,1916年,“玉溪”因横贯玉溪市区的珠江源头之一
的玉溪大河(州大河)河水澄碧透亮,如玉带潺潺流淌在万亩田畴之中而得名,
沿用至今。
上联:忆聂耳,一曲国歌扬九州,游孤山,白帆点点映蓝天
下联: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大地,英才辈出。为了弘扬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班级举行了“数风流
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班会。让我们怀着对中华儿女的崇敬之情来完成下列任
务。
为了给这次主题班会拟一副对联,同学们想出了一个上联。请你从下列8
个短语中选用4个组成下联
时代先锋 看今朝 兢兢业业 谱新篇 齐奋斗 继往开来 盼未来 勇
争先
上联:忆往昔革命前辈开天辟地创伟业
下联:
6、滨江中学九年级(1)班举行“语文能力大比拼”学习竞赛活动,请你参加,
并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咏的是( )
A司马迁 B李白 C范仲淹 D欧阳修
(2)根据下列对联所描写的景物特征,按四季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翡翠屏开槐影茂,鸳鸯池涨藕花香 ②红点桃花千朵嫩,青描柳色万枝新{两句短对联}.
③梅试朔风舒骥足,雪呈瑞色映芳樽 ④丹桂香飘赏心乐事,蟾宫月满美景良辰
A、②①④③ B、③①②④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三峡》练习
一、积累运用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虽乘奔御风 ( ) 自非亭午夜分 ( )
略无阙处 ( ) 良多趣味 ( )
属引凄异 ( ) ( )
2、《三峡》中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中“轻舟已过万重山”相照应的句子是“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对应文中的“ ”,“两岸猿声啼不住”印证了文中的 “ ”。
3、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
二、实战演练
阅读《三峡》,完成4-6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5、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描写水势盛大,又用“ , ”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6、文末描写“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突现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6、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江 水
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①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②虽途径信宿,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选自《水经注 江水》)
(1)选文末尾引用行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译文: ②译文:
(3)选文与《三峡》在写景上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古诗词三首》习题
一、积累运用
1、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有两句描写早春春雨和春草的经典诗句,这两句诗是: , 。
2、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一词中用嗅觉和听觉捕捉夏夜景物特征,描绘丰收在望的词句是: , 。
3、秋天总给人凄凉之感,而刘禹锡的《秋词》最后两句却正相反:,
4、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是一篇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恰如一幅山村夜行图,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上阕中的“ , ” 两句分别从嗅觉和听觉上表现了乡村的景物特征,渲染了清幽、恬静的气氛,表达了词人喜
悦的心情。
二、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两句短对联}.
田园乐
唐 王 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释)①落落:松高貌。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5、 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
6、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7-8题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 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释】①社肉:祭土地神的肉。
7、“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是千古名句,句中“伴”字用得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联欣赏
楹 联 欣 赏
对联是立足于我们汉字之上,特有的文化现象。 对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传说是西蜀孟昶[chang]创造的。“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对句的原始概念应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如:张之洞,陶然亭。
对联格律的“六要素”,它们是:字句对等,词性一致,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相对,语意相关。这是对句一般概念必需遵守的东西。
第一,对联的对仗特点
对联特别强调的是:工、稳、贴、切、新、奇。
1、所谓工,首先是指工整,对句要合乎对联的特点和规律。
2、所谓稳,对对句而言,主要是要求与出句的强弱上要安稳。
3、所谓贴,就是合体。立意高远、主旨明确、态度明朗、措词得当。
4、所谓切,就是针对性强,表现准确。
5、所谓新,就是立意、遣词要新颖,思想要具有时代性,不落俗套。
6、所谓奇,应是新到极致。就是要求联语、意境新奇高妙,出乎常人
1、所谓工,首先是指工整,对句要合乎对联的特点和规律。这是对句的基本要求。这里从词性方面重点谈谈工对和宽对:一般认为,一副联中,上下联相同位置上平仄协调的同类词作对语,就是工对,如
银湖赋曲,沐晨曦歌唱
方山着秀,披霞彩抒情
二是不同词性的词只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亦可形成对仗。 当然,对联的工与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慢慢体会。很多楹联作品,都选择宽对,因为刻意地求工,容易因词害意、因律害意。
留份真情,爱侣勤勉长相伴;
学门手艺,走遍天下都不怕。
2、所谓稳,对对句而言,主要是要求与出句的强弱上要安稳。如上下联的主题大小、思想的深浅程度、抽象与具象,感情浓淡等。一般来说,上下联强弱要相当, 也可以上弱下强。如果对句是上联的话,要注意为出句(下联)做好铺垫,使上下联语气一贯;如果是下联,要对出句进行适当的延展、补充、提高,所谓宕开。
见鸾凤和鸣,成双成对各竞奋;
虽风雨不易,是坎是坷仍拼争。
诗情画意蕴智慧,月移院影画中画
鸟语花香谱华章,风透园香天外天 韶华似锦 此联下联气势重于上联。一副联的上下句具有条件、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时,若使用了关联词语,还要注意它们是否得当。
3、所谓贴,就是合体。立意高远、主旨明确、态度明朗、措词得当。马子华先生在《对联漫谈》一文中说:“歌颂英雄的要„沉雄‟,品评
人事的要„端庄‟,室 内悬挂的要„清雅‟,赠送友人的要„精巧‟,表示意见的要„婉曲‟,追念死者的要„悱恻‟,描景状物的要„藻丽‟” 凡夸大其词、用词浮泛,出句和对句立意不一致的对句,都不是好的对句。 彩门:斗拱飞叠,挑檐腾云诉功苦
彩条化蝶,琉脊映辉示祥瑞
亲兄弟携手并肩
好妯娌琴和瑟鸣 人生随缘
小庭院难盛冲天喜气
好夫妻尽享盖世福音 皆大欢喜
4、所谓切,就是针对性强,表现准确。对句要切地切人,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句。比方说,眼前是一座楼阁,你就得从楼阁方面去考虑,并对它的历史情况、地理环境及其突出的、引人注目的地方有一番了解;你若题殿宇,就要弄清里面供奉的是英雄还是神道,它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腹藏诗书气,世间男儿当自强;
花开富贵红,林中连理任纵横。
洞房花烛夜,金兰结契忠诚好;
金榜题名时,少年聊发率真情。
一看就知道是长辈对孩子寄予厚望的。
5、所谓新,就是立意、遣词要新颖,思想要具有时代性,不落俗套。人家讲过千百遍的东西,用得旧了的话语,你再去重复,毫无自己的创新见解,就叫落俗套。要避免落俗套,就要在确定了所写的对象并对它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之后,再研究一下,别人对此是否讲过话,讲了些什么,是从哪个方面讲的,再从人家没有讲的地方、用人家没有用过的话去写。比如
书翰乾坤大,洞穿人事,一任莺 燕起舞;
杏坛宇宙新,参悟世味,但得鸢(yuān)鱼跃飞。
心地起波涛,翰墨传家承先志;
性天有化育,情境赏心贻今人。
同样是对一对小夫妻的寄语。如此立意,则不但“新”,而且内涵上也高人一等了。想象力强不强,写出的对联有时高下十分明显。因此,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6、所谓奇,应是新到极致。就是要求联语、意境新奇高妙,出乎常人。“奇”需要作者的观察、阅历、胸怀,并且有对文字技巧的把握能力。有势之“奇”,运用 夸张的手法夺人耳目,如:
忙中抽闲,办一宗大事心舒畅;
春始话长,斟三杯美酒意盎然。 志在腾飞
春光满眼,胸中丘壑成真迹
香气熏人,眼底山川胜画图
小巷小院开小宴
乡厨乡味待乡邻
第二讲 对联的对仗句式 对联同其他文艺一样,也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文心雕龙·丽辞》所谓“句句相衔”,“字字相丽”
《史通·叙事篇》所谓“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虽然都是就诗文的对偶说的,由于对联主要是由诗的对仗句发展而来的,因而实际上也道出了对联句式的特点。具体说来,共有四个。
其一,对联的句式一般是长短句,这一点颇类似于词。每联两句或两句以上而每句又字数相等的对联并不多。
堪叹苦命人,三秩托病,爱子罹难,为扶幼持家,强挺精神曲背指;
怎奈老花眼,七旬享寿,娇孙待课,竟撒手辞世,痛恨病魔老泪涌。
饱经悲喜强做事,只盼孙儿快长成
遍尝甘苦匆辞世,每令邻里频叹息 不是滋味
对联知识大全2
对联知识大全
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一
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如:张之洞,陶然亭。
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
成,多独立悬挂出来。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3、【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
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
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
对独立的对联。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
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
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4、【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
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
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5、【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
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
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
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
书写文字的对联。
6、【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
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
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
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7、【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8、【言】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
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
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
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
9、【字】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
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
百八十字。
10、【对联的标点】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一般而言,
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
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对联中一般不使
用括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标点符号。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
不用标点符号。
11、【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
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12、【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
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13、【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横披、横额),一般仅用于少数有
此必要的对联。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
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因此,横批应
当与主题内容相关,应当尤其精炼(实践中多以四字为格),也应当考虑平仄交
替。横批的字词和内容还应避免与上下联简单地重复。横批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
作用,而不应当是画蛇添足。“横批”之“虚额”: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
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
仪”、“杏帘在望”;“横批”之“实额”: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
鹤楼”、“同仁堂”。
14、【对联的书写与张贴】对联(上下联)的书写格式,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
在实用中一般是竖写。竖写时,如果分成数行,则应注意上联要由右而左书写,
下联要由左而右书写。上端要平齐,下端最内行(即最末行)应较短。使全联成
为繁体的“門”字形。而在在张贴、悬挂、雕刻对联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
边(此时左右,应以面对对联所贴处来确定)。
15、【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四至九字的联语。
16、【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在九至二十之间的联语。
17、【长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各达二十字或以上的联语。
18、【句脚】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之为句脚,在单句联中,句脚即是联脚。
19、【联脚】整幅联的尾字称这为联脚。
20、【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于”,它以工整、对偶、
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五代
时,蜀后主孟昶(音“厂”)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确凿
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春联。明代时,“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例:春回大地,
福满人间。
21、【通用联】适用于较大的范围的对联,叫通用联。如:与有肝胆人共事;从
无字句处读书。此类励志联应用范围较广。
22、【专用联】仅用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对象的对联。如:铁汉三杯软脚;金
刚一盏摇头。此联仅适用于酒馆。
23、【网络对联】就是以传统对联知识为依托,以现代虚拟网络工具为交流手段
的对联。
〖应对部分〗
24、【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它是把
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
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
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格
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
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
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
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
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
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
对、反对等名目。对联的对仗有许多种,宽对为主基调,工对为追求目标。
25、【字数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26、【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
27、【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
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主谓:面熟;
并列:声音;偏正:铁路;动宾:司令;述补:鼓足。
28、【节奏相应】指对联语句中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风和¦日丽;人杰¦
地灵。
29、【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联意)应当关联,如果上下联
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幅合格的对联,
甚至不能算作对联。比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此联在平仄、
词性方面基本对称,但上下联内容相互孤立,不能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
30、【工对】又称严对,是严格、工整的对仗。工对的对仗要求七要素:字数相
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谐、意义相关,文字相异。在一副
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多数的概念是75%,即7个字至少有5个是工的,
就是工对;7个字都是工的,叫全工对),就是工对。工对是对联的最高境界,它
可以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美。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
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1、【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就是对仗上放宽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结
构基本一致,平仄大体相对,词性大致相当即可,但内容仍然相关。宽对,往往
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古今楹联作品,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
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形式主义。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
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32、【自对】就是当句对,又叫“边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如:甘霖成瑞
雪;百岭见千娇。
33、【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的同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
对。如: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下联中“东西”
主是在用其表“物件”的意思的同时,借其表方位意思来与上联的“南北”相
对。
34、【失对】上下联全体或部分完全不符合对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二
35、【正对】亦称同类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正
对,上下联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或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一人事物,虽然内容
相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
来。
36、【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的对仗,它们从相反的角度去阐述一个主题,
两相对照,对比鲜明,相反相成。如:满招损,谦受益。
37、【串对】也叫流水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
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出句与对句在语法上一脉相承,互相不能脱离,更不能
颠倒,犹如顺流而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
阳向洛阳。
38、【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指的是上下
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
效果。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如:
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无情对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逐字相对;二是上下必
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三是大量采用借
对法。
39、【作联基本法则】概括为“工、稳、贴、切、新、奇”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