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能力 点击: 2017-06-06
(0562)《中学历史教学法》网上作业题
及答案
1:
2:
3:第三次作业
4:
5:
1:[论述题]2.简述中学历史课程三维目标的关系。
参考答案: 答:“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总是贯穿于整个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的,脱离了知识的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就是空中楼阁,而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历史教育也肯定是失败的教育。当然,三维目标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中占的分量可能有所不同,有的内容教育性强一些,能强调的情感方面的目标多一些,有的内容则知识性强一些,可能强调的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多一些。但不管什么课,“过程与方法”目标一定要重视,不能因为内容标准对这一块的规定少就忽视掉它。总之,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把握三维目标的关系,综合设计好三方面的目标。 2:[论述题]1.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教科书中的图片资源应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 正确。甄别和选拔功能是教学评价的传统功能,由于它的公开、公平、客观等优点,在今天它仍然是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之一。事实上只要我们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内容选择恰当,评价确实具有甄别和选拔的功能。
3:[论述题]4.只要评价手段和评价内容选择恰当,评价确实具有一定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要求:判断观点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正确。甄别和选拔功能是教学评价的传统功能,由于它的公开、公平、客观等优点,在今天它仍然是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之一。事实上只要我们的评价手段和评价内容选择恰当,评价确实具有甄别和选拔的功能。
4:[论述题]3.课程资源指教科书、教参及其他相关的一些资料。(要求:判断观点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不全面。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既有物质的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地、图书馆及校园外的科技馆、展览馆、工厂等,也有非物质的,如教师、专家、学生、或某种精神等。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如教师、教科书、参考书及相关的一些资料等。
5:[论述题]2.国家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要求:判断观点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正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反映,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历史学习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基本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学中可以在手段、形式方面多样化,但必须执行新课程标准所确定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将国家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据。
6:[论述题]1.在《探索历史的奥秘》模块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应主要选择那些神
秘莫测的历史谜团作为学习内容。(要求:判断观点正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不对。本模块学习内容的选择首先考虑科学性,即选择那些有科学的考古材料证明的早期人类活动遗址来学习,同时,这些遗址中反映的某些历史现象由于缺乏足够的材料来证明,至今还难以得到科学的解释,因而成为人类待解之谜。
7:[填空题]
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习专题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近代思想解放的重要事件来说明专题。
2.中学历史教学评价必须遵循尊重原则和及时反馈原则。
3.课程资源的基本特点主要有、特点。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是从角度感受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5.在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中要始终将放在首位。
参考答案:
1.向西方学习 新文化运动
2.全面原则 公正原则 发展原则
3.多样性、潜在价值性 具体性
4.社会生活
5.教师队伍建设
8:[单选题]
10.中学生学习历史的最重要资源是( )。
A: 图书馆
B:教材
C:社区环境
D:历史遗址遗迹
参考答案:B
1.向西方学习 新文化运动
2.全面原则 公正原则 发展原则
3.多样性、潜在价值性 具体性
4.社会生活
5.教师队伍建设
9:[单选题]
9.中学历史学习评价应坚持( )的宗旨,根据不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评价方法。
A:实事求是
B: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C:公正公平
D:尊重
参考答案:B
1.向西方学习 新文化运动
2.全面原则 公正原则 发展原则
3.多样性、潜在价值性 具体性
4.社会生活
5.教师队伍建设
10:[单选题]
8.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最重要功能是( )。
A: 选拔功能
B:导向功能
C:反馈功能
D:发展功能
参考答案:D
1.向西方学习 新文化运动
2.全面原则 公正原则 发展原则
3.多样性、潜在价值性 具体性
4.社会生活
5.教师队伍建设
11:[单选题]
7."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中,强调"主要耕作方式”意在让学生从( )角度去认识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特点。
A:生产关系
B:历史
C:生产力
D:经济基础
参考答案:C
1、刀币: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四大货币体系:齐国通行刀币,上面常有“齐”、“安阳”、“即墨”等地名,燕、赵也用刀,但比齐刀要小。
2、布币: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四大货币体系:战国时韩、赵、魏和燕广泛使用的尖足、方足或圆足的平首布。
3、蚁鼻钱:楚国用铜质的贝形币,钱上也有一两个字,叫“蚁鼻钱”。
4、半两钱:秦国货币是圆钱的代表,采用铢、两等重量单位。秦方孔圆钱成为货币的主要形状,所以货币历来又得一“孔方兄”的别名。秦钱上铸有“半两”二字。
5、新莽钱:西汉末年新莽复古,又造刀、布及大泉五十、货泉等圆钱。半两、五铢及大泉五十、泉货等钱的钱范传世品颇多,近年又不断发现。
古钱做为的方式有几种?怎样鉴别?
答:1、仿原币形翻铸 这是一种原原本本的伪造方法。先用真品古钱品相上佳者制成沙范,再用古钱或别的古铜器熔化浇铸成形。但这只是“形似”的一步,因为这样翻铸而成的钱颇显新意。所以下一步就是要使之古旧“神似”,即做旧,其法常用铁屑、铜屑、硝酸以盐及其他有腐蚀性的物质混合成膏样,涂在新翻钱之上,并埋入地下。经三伏盛夏以后挖出,于是铜铁屑就变成红、绿锈斑,与出
土古钱无异,但若仔细辨识,仍会发现。因为新翻钱上往往会粘上一些细小的沙粒,因为多是沙型钱范,表面也较粗糙,泛出新铜的气色,故明眼人不难识破。
2、起字改刻 即是用没有字的或光背古钱,选大小相同的古钱进行仿造。欲仿的钱品一经选妥,就要照钱谱上的图样和文字描下再雕刻在上面,再用造伪锈的做旧之法,使其生锈如真。或者一般常见的古钱上挖去一字或两字,再熔铜填补,或用其他物质填充,再刻上珍品钱名,或胡乱加刻文字,星月花纹,造成“新种”。
3、合拼法 有些古钱,其文字排列颇为奇特,如五铢钱两面都有相同的文字,或是正合背或是反合背。泉货也有两面都没有文字的,这样就为伪仿此类古钱提供了客观条件。其方法是将相同的两枚古币,分别磨去一面,使之成原币的一半厚薄,再将此两半焊粘合一,这样就制成双面或合背钱。由于这两半都是真古钱,所以粘拼的合背伪钱极难识别,但知道有这种伪造方法后,可以仔细审视出钱体上的缝隙或粘合痕。另外如将此类伪钱轻轻摔打,大多有某种异样的破器声,以此也可以大体识别。如果是银元,伪仿者可能会将银元从中剥开,挖去内里的白银,再填以铁、铜或其他东西,然后焊粘起来,此类伪钱可从其裂缝处看出破绽。有些较拙劣的仿品,只要在边口稍稍锉磨,即可出现铜红色。
伪仿古钱采用各种各样的作旧方法,手段有高低之分,高明者如象上面介绍的翻铸的作旧,低一些的则简单地埋于地下一段时间或在表面涂以漆作成绿锈,更拙劣者则是在仿钱上直接涂抹泥土以充出土真品,集古币的人只要留心细致观察,并经常审视,积累一定的经验后,识别伪钱的眼力就会大大提高。
12:[单选题]
6.能更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成才的历程、进步与成就的历史学习评价方法是( )。
A:历史制作
B:闭卷考试法
C:档案袋评价法
D:同伴评价法
参考答案:C
1.向西方学习 新文化运动
2.全面原则 公正原则 发展原则
3.多样性、潜在价值性 具体性
4.社会生活
中学历史教学法
第六章 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一节 课堂教学方法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主要有:
讲授法、谈话法、
讨论法、图示法、
活动法、探究法{中学历史教学法作业}.
一、经久不衰的讲授法
讲授法:
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通过描绘情景、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阐述规律等,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方法。
1、讲授法的基本方式及运用
(1)讲述:
讲述是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进行系统地描述、描绘或概述的讲授方式。 “述”,即叙述、描绘、概述 。
讲述法可分为以下主要方式:
其一,娓娓道来的叙述法
其二,人木三分的描述法
其三,画龙点睛的概述法
讲解:是运用阐释、说明、分析、论证、概括等手段讲授历史知识内容,以揭示历史事件及其构成要素、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把握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本质特点和规律的讲授方式。
“解”,即重在运用解释、说明、分析、论证、概括等方式进行传授。
(3)讲读
讲读是在讲述、讲解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有讲有读的讲授方式。
讲读法是把讲授与阅读材料有机结合的教学方法。
运用讲读法通常是边读边讲、以讲导读、以读助讲、讲读并进等 。
(4)讲演
讲演是在广泛深入地分析和论证事实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结论或合理的解释的讲授方式。具体表现形式为教师或学生就教材中的某一专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中间不插入或很少插入其他活动。
2、讲授法的利与弊
思考:讲授法的基本特点及其利与弊
讲授法的基本特点是:
第一,教师是教学的主要活动者,在教学 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第二,学生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以听讲的方式学习历史内容;
第三,教师主要以口头语言传授知识,即口头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的基本工具;
第四,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第五,面向全体学生,根据班级学生的一般特点和水平进行教学。
讲授法的利:
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历史知识;教师合乎逻辑的论证、善于设疑置疑,以及生动形象的语言等,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教师主导教学过程,易于控制教学,对教学没有特殊要求;教学成本低,在广大农村地区是少不了的。
讲授法的弊:
运用讲授法教学,教学内容往往由教师以系统讲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机会对学习的内容及时做出反馈,因而不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讲授法不能代替自学和练习,讲授过多,会挤占学生自学和练习的时间,从而对教学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面向全体学生讲授,不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原则不易得到全面贯彻;教学专注知识目标,若运用时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就易陷入注入式教学的泥潭。 运用此方法应注意:
1、诫照本宣科、索然无味;
2、诫信口开河、胡编滥造;
3、诫瘦骨嶙峋、缺少血肉;
4、诫和尚念经、催人欲睡;
5、诫夸夸其谈、漫无边际;
6、诫一讲到底、满堂硬灌;
7、诫板起面孔说教、脱离历史训人
二、师生互动的课堂讨论法
1、什么是课堂互动?为什么要提倡课堂互动?
2、互动教学应有什么条件?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做法,叫互动吗?为什么?
3、试想,高中历史的互动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什么是互动?相互、活动。指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作用和关系。
社会互动,指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与群体之间发生的交互动作过程。一切社会现象莫不基于互动。 课堂教学,是发生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行为,受着师生之间的共同情感、态度和相互关系的影响。课堂互动一般分为两种:合作性的互动,竞争性的互动。只有学生动起来了,才有真正的学习。
1、课堂讨论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互动性。谈话不仅能在学生之间发生,它也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在最有活力的讨论中,每个人都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
2、课堂讨论的优点与局限
优点:
第一,使学生做好主动性公民的角色准 备,这种角色是能对信息、观点和看法进行分析性、批判性的思考,形成个人的看法和判断;
第二,鼓励学生间有效的人际联系;
第三,满足学生合理的需要。
局限:
在消极方面,进行不好的概念化或不良引导的讨论是达不到目标的,浪费时间的,因而是无效而不愉快的。
3、优化课堂讨论
第一、优化课堂讨论之原则
(1)要注意民主性原则
(2)要把握全面性原则
(3)要保证有效性原则
(4)要遵循鼓励性原则
第二,优化课堂讨论的途径
可以进行课堂讨论的有两类内容。
一是知识障碍点,包括每课的重点、难点等。这些内容往往是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把握历史内涵的主要障碍;
二是思维的障碍点。学生思维发生障碍一般是由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难度的不适应造成的,也可能是因思维定式受某种旧知识或某些传统影响所致。
有效的讨论方式 :
一、是“提示引导”式
二、是“群体互补”式
三、是“自由辩论式”
四、是“角色置换”式
三、探究教学法
历史探究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组织形式,通过自主独立的研究完成一系列由易到难的题目,并在这个过程中经受意志品质的培养和磨练的一种教学方法。
1、历史探究法特点
第一,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第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第三,以学生自主为形式
第四,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第五,以教师帮助为辅助
2、历史探究法的利弊
利:
开展历史探究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研究性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思考历史、探究历史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注释和建构;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学习历史能力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提高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弊:
开展起来较困难,有的学校不支持,许多历史教师还不能适应这一要求。其实这些并不是其本身的弊端。历史探究性学习课时上难以确定,经费上需求大,教师难以控制,评价体系不完善,这才是其不利的方面。
3、优化历史探究教学法
第一,加强教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
第二,设计一些简便易行的研究性课题
第三,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
第四,引导学生学习完整的探究过程{中学历史教学法作业}.
四、历史活动课
1、活动课的特征:
第一,实验性。
第二,开放性
第三,自主性
第四,过程性
2、开展活动课的利与弊
利:活动课可以体现以学生为本,学生通过体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能善于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鼓励学生在思想和学习方式上大胆创新;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
弊:它与探究性学习一样,课时上要求大;教师不易控制;评价上不完善。
3、优化活动课的方法
第一,活动主题的确立。
第二,活动目标的设计
第三,活动前的准备
第四,活动过程的设计
第二节 历史专题内容的讲授方法
一、历史人物的讲授方法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历史教学,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人物,并学习历史上优秀人物的高贵品质。
要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历史人物的教学。
讲授历史人物一般都用讲述法,讲述历史人物的生活年代,身份地位,主要事迹、简要评价等。 讲述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人传事和以事带人。
以人传事:就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讲述其一生的主要事迹和与他有关的历史史实。
以事带人:是以历史事件为主线,把历史人物置于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去讲述。一般来说,讲述某些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政治家和军事家等,都可采用这一方法。
运用上述方法讲授历史人物时,务必注意以下几点:叙述与描述相结合,当叙述的就叙述,宜描述的则描述;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材料,如历史人物画像,有关的历史情景图像等;适当引用历史人物的原话和史料原文,增强感染力。
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1、点评又可分为穿插点评和述评后点评。
穿插点评是指在讲述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就历史人物的某一行为或语言加以评价。如讲到东汉班超“投笔从戎”时,可点评一句:“这充分表现了班超以国家利益为重,立志有功于边陲的政治抱负。”
述后点评是指在讲述完历史人物的事迹后,加以评价。如讲究林则徐的禁烟事迹后,可点评一句:“林则徐是领导禁烟运动的民族英雄。”点评虽说简明扼要,但能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2、专评是指在讲述完历史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活动后,把其事迹、活动归纳起来,加以全面评价。 评价历史人物要注意:
一要坚持历史主义的观点,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认识和分析,看其活动对历史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给以正确的评价。
二要坚持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不能着眼于一点,以偏概全。
二、经济史内容的讲授方法
经济史,它包括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的演变,以及各个时期,各个国家,各个部门生产发展的基本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经济史内容中概念较多,宜用讲解法来揭示经济发展的线索和规律。讲解时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因果相联
因果相联,即揭示经济现象之间以及经济现象与其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是历史现象的之间客观存在着的由某一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本质联系,这种本质联系贯穿于历史发展的始终。
讲授经济史内容,要揭示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之间的因果联系。
例:讲授春秋时期井田制的瓦解,就必须说明下列经济现象的先后相继的因果联系;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私田的出现→初税亩的实行→新的剥削方式的产生→井田制的瓦解。
讲授经济史内容,要揭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因果联系。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是社会经济的三个主要部门,其中农业是基础,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业发展为前提,而商业的繁荣又依赖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如:讲述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首先说明当时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水平,然后说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对商品经济发展所起的决定作用以及商品经济的繁荣情况。
第二、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即将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面)与其中主要部门,主要方面,主要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讲授,点面结合的具体要求是:
在讲授各个部门的经济发展时,要突出其中一个或两个主要部门。例如,讲述商朝的社会生产、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三个部门固然都要讲,但必须突出手工业部门。因为在这一时期,以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生产有着突出的成就,舍此不足以说明商朝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和突出成就。
在讲述一个部门各个方面的经济发展时,要突出其中一个或两个主要方面。如讲授唐朝前期手工业的较大发展,织(染)业,陶瓷业和造纸业三个方面均要涉及,但要突出织(染)业和陶瓷业。
在讲述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时,要突出其中一个或两个主要地区。例如,讲述南宋时期全国稻米的生产,要突出说明太湖流域的稻米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讲述元朝全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应着重说明松江地区的棉纺业尤为兴盛。只有如此,才能反映出当时稻米生产,棉纺织业生产的最好水平。
第三、串联理线
串联理线,是把不同时期某一国家的同一方面的经济史知识一个接一个地连结起来,整理出基本线索。 以中国古代农具的改进来说,串联出的基本线索是北京人,使用打制面器;半坡人,使用磨制石器;夏朝,使用耒、耜等木制农具及石刀,蚌镰等;春秋时期,铁器开始出现,有锄,斧等;战国时期,更多地使用铁器,有锄、斧、铲、犁等;唐朝,改直辕犁为曲辕犁。
以中国古代冶铁业的发展来看,春秋时期,开始用木炭和皮囊冶炼生铁;战国时期,冶铁业有重要地位,各国都有冶铁中心;西汉,冶铁规模很大,开始用煤作燃料;东汉,发明“水排”,鼓风冶铁;北宋,以煤炼铁的作坊增多;明清,冶铁炉高大,产量多。
三、政治史内容的讲授方法
政治史内容大体包括政治制度(如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政体制,以及元朝的行省制,唐朝三省六部制等),政治措施和政治改革(如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政治文献和政党(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人民共和宪法》,中国同盟会,中国共产党等),其他如民族关系、国际关系,各类战争等也可归于政治史之内。
讲授政治史内容一般以讲解法,阐述法为主,进行分析综合。在讲授政治史时要做到:
第一,政治经济有机结合
一方面,必须说明经济决定政治。如美国的南北战争,是当时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的结果,舍弃经济发展,就不能使学生认识政治发展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又必须说明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就比如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取消了南方的黑人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使美国的经济在19世纪后半期迅速赶上和超过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第二、一分为二正确评价
由于每个政治人物,每项政治措施和政治制度等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制订的。因此,对它们的评价也就只能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用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来分析其利弊,不能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第三、讲清线索,揭示联系
讲清有关内容发展变化的基本线索,揭示教材前后内在联系,可以把有关的政治史内容条理化,系列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概念。
四、文化史内容的讲授方法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史的内容:
广义地说,包括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狭义地说,仅指精神财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文化史内容是狭义的文化史。对每一时期的文化,教科书都有专章或专题介绍。这些文化史内容大体包括文学艺术、哲学与宗教,科学与技术以及其他文化史内容等。
讲授文化史内容可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课上得生动形象,在讲授文化史时要注意:
第一,讲清因由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本身虽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要讲清文化产生,发展的历史原因,结合教材说明三个问题:
一要讲清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是文化产生的基础。
二要讲清一定的文化总是与其所处的时代相联系。杜 甫的诗之所以被人们称为“诗史”,正是因为他的诗作反映了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历史。
三要讲清一定的政治往往给文化的发展以积极或消极影响。如唐朝诗歌的繁荣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受当时政治影响的。
第二、前后相承
讲授文化史内容,应讲清有关文化渊源相承的关系。以我国汉字的产生与发展为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具有文字的国家之一,经历了符号,图形,甲骨文等形式,直到秦始皇用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以后又经过了隶书、楷书等,才确定了今天通行的汉字,这说明汉字从古至今一直渊源相承。其他,如我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诗歌的发展等,亦前后相承,应说明其继承发展的关系。
第三、联系对照
讲授文化史内容,应把中外文化史上的同类知识加以联系和比较。联系对照要注意两个问题;一要尊重历史,不能盲目自大。二要恰如其分,不能说过头话。
联系对照的作用在于把中国文化放在世界文化发展之中,使讲授在空间上更广阔,在内容上更丰富。 第四,重视文化史人物的讲授。
讲授好文化史上的人物,对于讲授文化史是十分重要的。讲授文化人物一般宜用以人带事的方法。应注意描述人物画像、介绍典型事迹、突出主要成就、引用名人名言进行恰当评价。
讲授文化史还应注意说明各民族,各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前者在中国史上,主要表现为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后者主要表现为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说明这种交流与融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总是要同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合,正是这种交流与融合,促进了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五、战争史内容的讲授方法
在人类历史上,战争连绵不断,数不胜数,讲授战争史必须讲清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局。
第一,分析战争起因
战争的起因一般有两个基本方面:一为诱发事件;二为根本原因。诱发事件一般也称为“导火线”。根本原因是指引起战争爆发的深刻的内在因素。“导火线”和根本原因的关系应该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战争的根本原因都是通过一定的诱发事件表现出来,而诱发事件又都从其特定的方面反映出战争的根本原因。
第二,叙述战争过程
历史上的战争都有其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全过程。有的战争波澜起伏,有的战争过程错综复杂,加上战争过程涉及较多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等,这些都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要克服这一困难,把战争的过程叙述得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就要依据不同的战争过程而选用不同的叙述方法。
第三,突出重大战役。
战役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述战争离不开对战役的描述,突出重大战役的描述与点评是讲好战争史的有效方法。
第四,分析战争性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的论述是我们分析战争性质的理论依据。我们在分析时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的观点,不能是非不分,曲直不辨;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不能牵强附会,机械地硬套。
第五,讲解战争的意义或影响。
历史上的战争都有一个归宿性的结果,战争的意义或影响又是战争结果的延伸。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对战争的意义或影响一般都有概括性的论证,而讲解这些结论最为有效的方法便是分析与综合。
讲授战争史,还应充分运用各种战争形势图,以加强直观教学;还应适当补充一些军事史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一、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原则
第一,要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教学方法
第二,要从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设计教学方法
第三,教学方法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第四,教学方法的设计要适合课的类型
第五,教学方法的设计还要能发挥教师本人的特点和长处
二、科学使用历史教学方法要注意的几个方面要求
第一,科学性要求
第二,创造性要求
第三,艺术性要求
第四,双边性要求
三、“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有法”是指任何一种教学,都要掌握和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无定法”是指实际教学活动中,不能总用一个固定不移的教学方法模式,对教学方法不能分式化和模式化,要善于艺术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
“得法”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方法的科学要求,又要灵活地处理好教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中学历史教学法
1, 《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按何种方式来构建的?
答、 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按板块、学习主题的方式来建构的
2, 课堂上常见的板书形式有哪些?P200
答、纲要式板书、图示式板书、图表式板书、线索式板书
3、从历史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历史教学过程可分为?P133
答、教学前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教学后评价阶段
4、历史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历史课程的地位?
答、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历史课程,是属于非专业教育的通识性质的课程,这就要有别于高等教育中历史学科专业的课程,有别于成人教育中的历史课程。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我国历史课程标准也非常重视历史课程的群体认同和文化传承的价值,认为历史课程可以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的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5、“老师只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而不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教师是学校中最重要、最宝贵的条件性课程资源。教师的学识、人格、对待学生的态度及教学方式等,是重要的素材性课程资源。教师决定着教材、学生、家长等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可见,教师是首要的条件性课程资源和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决定着其他一系列相关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和利用水+平。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自我反思和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就是在提高教师这种课程资源的品质。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凡是与课程相关的教师、学生集实施课程的必要条件等课程限制,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学生不喜欢照本宣科者,那种视教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教师不受学生欢迎,也是与新课程理念想违背,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必须追求课堂教学的活风,体现对学生的人本关怀,体现与学生的情感关注,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体现,要真正的活起来、动起来做起来,让学生提问题,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探求,教育者必须改变教学方式,努力为学生开发出更多更新的课程资源和活动方式,在这里课程设计与课程实施是一体化的,教师与学生既是课程设计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与教学实现了整合,课程成了一系列教学事件。而教学成了课程的生成过程。所以,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素质,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6、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这一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是对的。备课是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工作,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基础。所以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因为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研究者。要使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教和学达到和谐的统一,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过程变得丰富有趣,课堂教学才能扎实有效,所以教师必须在备课上下功夫。而且中学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广泛的,历史教学的工作既是涉及具体的历史知识,也涉及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如果上课前吧进行认真和全面的准备,在教学时
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备课是教师每天都要面对的一项工作,为了对教学时间、教学空间、师生活动等实行有效的调控,必须进行有效备课,只有备好课才能得心应手的上好课,也就是说,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7什么是教学过程?
答、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8什么是历史?
答、历史,包括历史本身、历史著述、历史学科。人类客观历史,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已经过去了的事物或现象,是客观世界以往的发展过程,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
9、简述在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史论结合?
一、完整把握“史论结合”的内涵。1、从史实中引出理论。引导学生对典型史实“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和综合,引出理论,使学生懂得理论的来龙去脉,同时也从中培养学生处理材料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概括归纳能力。2、用史实说明理论。即“论从史出”,利用典型而感性的史实论证解释理论,同时用史实批驳错误观点,以加深理解,让人信服,这就同时培养了学生语言准确、逻辑严密的文字表达能力。3、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史论结合”的核心所在,是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把基础知识化成技能、技巧,提高学科思想认识的过程,是历史学科最重要的能力。教师在讲好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是把它转化为方法论,既讲一般方法,又讲具体方法,并做好应用示范。
二、系统而有针对性落实“史论结合”的相关教学内容。1、精心备课。一方面要深刻理解理论,把握方向,不出现原则性的错误;另一方面,有计划、科学地利用教材,按照一般思维逻辑,逐步呈现“史论结合”的各种能力要求。2、讲好理论和史实的辩证关系。第
一、理论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根据史实发展的全过程。但在综合考试的背景下,当史论与时政的热点相结合时,会出现一定的差距,如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既要正视现实,迎着热点、难点上,对现实和相关史实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又要对理论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第二、书本上的理论是一定时间、条件下的产物,随着史学的发展,史学理论不断发展,新的史料不断发现,必然会出现书本理论滞后的情况。因此我们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修正史论过时的部分,对有争议的地方要向学生说明。第三、理论和史实的结合应是具体的、有机的结合。只有在创造性的应用当中,才能成功掌握、分析史实,丰富和发展理论,达到理论一史实高度统一。
10、历史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P361
一、文献研究,包括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文献综述
二、调查研究法,包括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
三、实验研究法,包括真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
11,谈一下你对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教育最优化“理论的理解?P239
答、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的准则是(1)在形成知识、技能、技巧和某种个性特点方面,在提高学生教养水平方面,取得最大限度可能的结果。(2)为达到一定结果,师生花费的必要时间最少。(3)为达到一定结果,师生花费必要的精力最少。为在限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结果,花费的经费最少。学习效率是指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潜能,用尽可能少的精力和时间的投入,获得知识、能力和思想等方面的最佳发展,即以最少的能和力支出去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12,教学大纲的结构形式一般包括?教学大纲的中心是?
答、结构形式有;前言、本文、附录。{中学历史教学法作业}.
教学大纲的中心是大纲本文
13,从教师的教学活动出发,中学历史教学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教学前准备阶段、教学实施阶段、教学后评价阶段。
准备阶段,主要是指教学的准备活动,尤其是教师的备课活动。实施阶段由多个环节组成,包括激发动机、感知历史、理解历史、运用知识、巩固知识、评价反馈。
14,什么是教学大纲?
答、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
16、什么是讲述法?
答、 讲述法:讲述法是教师用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描绘事例、论证事理的一种传授知识的基本方法。它以教师的叙述和说明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它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广为采用的方法之一。讲述法是最通用、最简便,而且在时间上也是最经济的教学法。其方式是由教师讲述、说明、学生静听。教师利用这种方法,向学生讲述故事,讲解教材,使学生明白道理。
17、在新课程理念下,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的作用就是指导和组织。因此,教师可以不用流利的语言表达,不用较好的板书设计,只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动起来就可以了,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不对,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但是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课堂教学仍然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老师流利的语言,合理的板书设计,这是老师的必备的基本功,是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条件。
18,中学历史新课改理念强调,在历史教学中不要刻意追求历史学科的完整性,这种观念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观点是对的。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在内容上存在着繁、难、偏、旧的严重弊端,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历史教学体系。其结果是初中历史教
学内容的浓缩,存在着严重的专业化、成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