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2017年工作计划

管理学  点击:   2017-03-25

事业单位2017年工作计划篇一

2017年事业单位考试管理常识

管理常识

公共基础知识中管理常识包含管理学常识和行政管理知识。

一、 管理学常识

1.管理的对象为人员、资金和物资。

2.管理具有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四大职能。

3.管理的原理主要有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弹性原理、反馈原理、能级原理和动力原理。

4.古典管理学说的两大流派:美国的泰罗的“科学管理”和法国的法约尔的组织理论。

5.行为管理学说是继古典管理学说之后发展起来的,大体可分为二个时期:前期的人际关系学说和后期的行为科学。

6.管理科学学说兴起于行为科学方兴未艾的时期,其基本特征是:以系统的观点,运用数学、统计学的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现代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计划与控制,以解决各项生产、经营问题。

7.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8.目标管理方法的特点:

(1)以目标为中心;

(2)重视“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 (3)强调整体性、协调性管理。

9.激励理论分为三类:

(1)需要型激励理论:需要型激励理论是从动机——行为过程或激励过程的起点,即人的需要出发,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引起、维持并且指引某种行为去实现目标这类问题。该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2)过程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起点——未满足的需要到需要的满足这样的过程来探讨、分析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导向一定目标和维持下去或最后终止等问题。属于该激励理论的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3)状态型激励理论:状态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终点——需要的满足与否或状态来探讨激励问题的。它包括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

10.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内全体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它是管理精神世界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

组织文化的特点是: (1)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2)组织文化作用是整体的效用; (3)具有历史的连续性; (4)具有个体性; (5)具有创新性。

组织文化具有如下功能:

(1)目标导向功能; (2)凝聚功能; (3)激励功能; (4)创新功能; (5)约束功能; (6)效率功能。

二、行政管理知识

1、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自然状态下的政府职能:“御外”、“安内”,一方面表现为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另一方面表现为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弱化;

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御外”、“安内”、“建设公共设施”;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稳定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维护市场秩序。

2、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职能的实施手段主要是依法行政。

政府职能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是公共行政的核心内容,也是公共行政的本质体现,直接体现公共行政的性质和方向;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

政府职能的转变是行政管制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 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

3、政府的基本职能

(1)政治职能,亦称统治职能,主要包括:军事保卫职能;外交职能;治安职能;民主政治建设职能。其中,以通过政府活动,推进国家政权完善和民主政治发展为目的的民主政治建设职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

(2)经济职能,主要包括: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市场监管。市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下才能够有效运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也称为“法制经济”。

(3)文化职能,主要包括: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发展卫生体育事业。

(4)社会职能,主要包括:调节社会分配和组织社会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

4、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迁。社会环境变迁是决定政府职能转变的外在动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要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大力精简机构和人员;要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和界定各级各部门的事权和职能分工。

(3)技术手段的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保障。举例:政府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工具可以间接、宏观地对市场进行调控;政治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使政府的机构设置和组织运作更加合理有效。

(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传统行政文化是影响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因素。如何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克服传统行政文化不良因素所带来的惰性和惯性,是政府职能能否发生实质性转变的重要因素。

5、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政府职能转变,不仅包括政府职能内容的转变,还包括政府

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政府职能的重新配置以及相应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指政府将不属于自己的职能还给企业以及社会中介组织,防止政府职能的“越位”,将属于政府自己的职能收回,防止政府职能的“缺位”。

(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在纵向层级之间要按照必要的集中与适当的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职能范围,明确各自的权力和责任;在横向部门之间要按照相同或相近的职能由一个部门承担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划分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要在管理运行上按封闭原则进行分类。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行政管理方式,即政府行使能的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管理手段的转变,就是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6、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政企分开

(1)政企分开的主要内容:政府与企业社会职能的分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政府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与行政职能的分开。政府不应直接管理企业,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随意截留企业的权利,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

(2)政企分开的主要措施: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大量裁减专业经济部门和各种行政性公司,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的监管方式。作为过渡性措施,要保留部分专业部门,主要职能为制定行业规划和引导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 7、国家机构的组成

国家机构由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国家军事机关组成。

政府机关为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机构的行政权力与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权力、国家审判机关和国家检察机关享有的司法权力,分工不同,相互合作,共同构成国家权力系统。 8、群众组织

群众组织亦称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包括各种依法定程序成立的群众团体、专业团体、群众自治组织等,如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三大群众团体;文联、红十字会、慈善会等专业团体;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

9、机构编制管理

机构编制管理是行政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是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政治体制状况以及行政管理科学化程度,通过运用技术手段综合分析,以确定国家各类法定组织的职能范围、职责权限、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并进行调控和监督,以实现国家管理系统的精简、统一、高效。我国的机构编制工作采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其在编制管理方面的主要任务是: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管理。政府机构的名称一般包括域名(地理位置或管理范围)、矢名(管理内容)、格名(表明规格级别)。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 10、政府机构设置原则

(1)职能优先原则,即:职能是机构存在的前提;科学界定政府总体职能;科学配置和划分政府职能;以政府职能是否顺利实现来检验政府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2)完整统一原则,即:政府职能是完整统一的;行政权力是完整统一的;政府机构设置是完整统一的。

(3)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适应的原则,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以下几条规律:

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事务的难易程度成反比;管理幅度同管理者的能力以及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成正比;管理幅度与下属人员的能力成正比关系;管理层次与组织效率成反比。

(4)权责一致原则,指在机构设置中,要使机构的职权与职责相称、平衡,它包含三层意思:设计合理的职位体系;权责相称的制约机制;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

(5)精简与效能原则,即做到机构设置要精简;人员编制要精干;办事程序要简化。 (6)依法设置原则

11、政府机构改革

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精简机构和人员的需要;减轻财政负担的需要;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1982年机构改革

一是提出干部的“四化”,即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特别在解决干部队伍老化和领导职数过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是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并将其写入宪法。

1988年机构改革

一是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并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

二是提出政企分开、党政分开原则,初步理顺党政关系、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关系、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同地方政府的关系。

1993年机构改革。

一是在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机构改革的目标;

二是强调了转变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

三是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概念,扩大了机构改革的内涵。

12、1998年机构改革目标与原则

改革目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原则:

一是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把生产经营的权力真正交给企业;

二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政府组织机构,实行精兵简政,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适当调整社会服务部门,加强执法监管部门,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三是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调整政府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相同或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部门承担,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

四是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实现政府机构、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13、垂直管理部门

垂直管理部门的工作业务、人事任免、经费拨付,均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决定,其职能具有专属性、执法性、监控性特点,目前,实行中央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机构有中国人民银行、海关、国家税务等系统,实行省级垂直管理的机构有地方税务、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等系统。

14、行政领导体制的类型

(1)按照负最后决策职责的不同,分为首长制、委员制和混合制。混合制中成效的好坏关键在于领导的素质和作风。 (2)按照上下级之间享有的决策、指挥监控职权的大小分为

事业单位2017年工作计划篇二

2017年事业单位考试提纲-经济

{事业单位2017年工作计划}.

第三部分 经济

西方经济学发展

一、古典经济学:主张自由放任主义

英国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李嘉图、西尼尔、萨伊

二、新古典经济学:主张自由放任主义

英国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瓦尔拉斯

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

三、现代经济学:主张国家干预

英国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萨缪尔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

经济体制是指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制度。(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知识点一:价值、使用价值、商品

使用价值: 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的效用。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

PS: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具有价格,(空气);有价格的东西不一定具有价值(土地);凡是有价值的东西都必须具有使用价值。

知识点二: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不仅要生产价值 ,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

核心概念

,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基本经济规律。

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知识点三:可变资本、不变资本、资本有机构成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据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和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

价值构成;

即技术构成。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财富的积累;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

知识点四:价值规律

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市场机制: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般认为,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

核心机制。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

知识点一: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社会总供给: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的总量。

社会总需求: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

(通常是一年),

知识点二: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

,大大超过实际需要的数量,以致引起货币贬值。

包括需求拉动通胀和成本推进通胀。一般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CPI

,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知识点三:宏观调控的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税收、财政补贴等促使宏观经济总量变化。

货币政策: 通过央行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及其结构,调控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再贴现率、发行政府债券、汇率等。

1、财政政策的运用

“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

总需求不足→经济萧条→企业倒闭→失业

∴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增加总需求

总需求过度→经济繁荣→信贷规模扩张→通货膨胀

∴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减少总需求

2、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

货币供给量增加→债券价格上升→利息率下降→投资增加消费增加

货币供给量减少→债券价格下降→利息率上升→投资减少消费减少

币供给来降低总需求水平,而扩张性货币政策恰好相反。

第三节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基本假设: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市场出清

知识点一: 市场主体——公司

1、公司:

为目的的经济组织。

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是统治和管理公司的组织结构,由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

最高权力机构决策机构和法人代表

常设监察机构,为保证监事会和监事的独立性,

监事不得兼任董事和经理。监事会对股东会负责。

3、我国目前公司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知识点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一)供给与需求

1、供给定理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即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多;

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少,但也有例外(劳动商品、电脑等信息产品、土地、文物、艺术品供给)。

影响供给的因素:

商品自身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水平;

相关商品价格(互竞商品;互补商品);对未来价格的预期;供给者的数量

2 、需求定理: 其它当条件给定时,,即价格高,需求量少;价格低

,需求量多,但也有不少例外。例如:奢侈品(炫耀商品)

(二)竞争和垄断

第四部分 管 理

知识点一:行政管理

非政府组织(NGO)为实现公共利益,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谁在管理”-国家行政组织或公共行政组织。

“如何管理”-在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范围内。

“管理什么”-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知识点二:行政职能

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

(一)按照政府管理所涉及的领域,可以将行政职能分为以下四种:

1、政治职能----四大职能:军事保卫、外交、治安、民主政治建设

2、经济职能——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督

3、文化职能—— 科学技术、 教育、 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

4、社会职能

(二)按照运行阶段,可以分为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

1、计划职能:计划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在收集大量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对组织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和组织拥有的可支配资源建立组织目标,然后制定出各种实施目标的方案、措施和具体步骤,为组织目标的实现作出完整的谋划。

2、组织职能:组织职能有两层含义:一是进行组织结构的设计、建造和调整,如成立某些机构或对现有机构进行调整和重塑;二是为达成计划目标所进行的必要的组织过程,如进行人员、资金、技术、物资等的调配,并组织实施等。

3、领导职能:领导职能是指组织的各级管理者利用各自的职位权力和个人影响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领导职能主要涉及组织中人的问题,往往和激励职能、协调职能一起发挥作用。

4、协调和控制职能:控制职能所起的作用就是检查组织活动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及时发现偏差、分析原因并进行纠正,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控制职能与计划职能具有密切的关系,计划是控制的标准和前提,控制的目的是为了计划的实现。

(三)按照行政管理的过程,可分为: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实施、行政监督。

1、行政领导:

A 按职权是由首长一人或者由委员数人行使,或者一部分职权由首长,一部分由委员数人行使分:首长制、委员制、混合制。

B按上下级行政组织享有的职权大小分:集权制(权力集中在上级)、分权制、均权制。 C行政领导的方式:强制命令方式、疏导教育方式、 物质激励方式、榜样示范方式。

2、行政决策:

A现代行政决策组织体制的架构:

行政决策的中枢系统、政决策咨询系统、行政决策信息系统

B行政决策过程:a.发现问题 b.拟制方案、论证筛选。

d.实施反馈、修正完善。

3、行政实施(行政执行):

4、行政监督

★★:

行政监督是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政党、社会团体、公民及国家行政组织自身对行政执行过程和行为所实施的监督。行政执行的最基本的特征

行政监督的最基本特征

(1)依行政监督体系的划分:

外部监督,即政党、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社会团体、新闻媒介、人民群众等对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内部监督

事业单位2017年工作计划篇三

2017年事业单位考试提纲-政治

第一部分 政治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唯心主义

1

客观世界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典型命题:王守仁: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万物皆在吾心中;心包万物,心包万理

贝克莱:存在即是被感知;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

庄子:万物与我为一;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既是宇宙;

康德: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的立法。

2命题:

老子: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

程颐:万物皆是一理;

朱熹:理在物先,理在事先;

黑格尔:绝对精神。

(二)唯物主义:(三种形态){事业单位2017年工作计划}.

1典型命题:中国古代:五行说;西方,德谟克利特:原子论。

★★2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但它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自然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否认事物内部因矛盾而引起的发展变化,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不过是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没有质变,也没有飞跃;离开人的社会性,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把认识看作是直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反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属于社会意识的现象当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黑格尔的辩证法

和费尔巴哈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知识点二:对立统一规律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不可分割);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1、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定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2、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3、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任何具体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5、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二节 党 史

一大立党,二大立纲,三大国共要合作,四大领导工农忙,五大纠陈,八七枪杆出政权,古田军队要增强,遵义军事与组织,瓦窑堡一起来抗日,洛川全面来抗战,减租减息是关键,六届六中马中化,七大确定毛领导,七届二中转城市,三中一化三改阶段和路线,十三大终于研究好,后来(十四大)市场经济有目标,小平思想成指导,十五大跨世纪,十六大三代表,三中科学发展观,四中和谐最重要

知识点一:大事件

(一)中国同盟会成立:

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提出

把同盟会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二)辛亥革命★★

时间:1911。性质:孙中山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

目的: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结果:A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D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三)新文化运动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新文化运动国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四)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迈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知识点二:重要会议

知识点三:重要文章

事业单位2017年工作计划篇四

2017年事业单位考试提纲-法律知识{事业单位2017年工作计划}.

第二部分 法律知识

法的特征: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

法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是以权力义务为内容的行为规范 中国法的渊源有较为明显的特点,这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形成了以成文法为主要的法的渊源的传统。而成文法的表现形式在不同历史时代则不尽相同。中国现时成文法渊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行政规章、特别行政区法、国际条约。

法的执行:法的执行的广义是所有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实施法律的活动,法的执行的狭义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职责、实施法律的活动。人们把行政机关称为执法机关,就是在狭义上适用执法的。

法的适用,通常称为司法,以国家名义来行使,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法的效力,即法律的约束力,指人们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那样行为,必须服从。通常,法的效力分为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和非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

法的实施,也叫法律的实施,是指法在社会生活中被人们实际施行。

本质: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第一节 宪 法

核心价值:限制国家权力 保障公民权力

国家性质,即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务于国体

知识点一:★我国的国家机构

1、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的立法机关。

2、组成和任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和军队选出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

(1)立法权:①宪法修改权和监督权: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1/5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②基本法律的制定权和修改权: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2)监督权: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重大事项决定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预算;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与和平问题。

4、召集与主持: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1/5以上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举行会议的时候,选举主席团主持会议。

1、性质和地位 :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也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

2、组成和任期:由委员长、副委员长若干人、秘书长和委员若干人组成,组成人员实行专职制(不得担任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职务)。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任期为5年。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3、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职权

⑴立法权:①宪法解释权和宪法监督权; ②立法权和法律解释权。

⑵重大事项决定权:①有权决定宣布战争状态; ②决定全国总动员和局部动员; ③决定全国或个别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进入紧急状态等。

⑶监督权: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

3人大代表的权利: ★◇

需集体行使——①提出议案的权利, ②提出质询和询问的权利,

个人的权利——③言论免责权(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④刑事豁免权(非经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主席团许可,人大闭会期间非经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⑤工作便利权和物质权利。

(二)国务院——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1、组成与任期: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组成。每届5年,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2、国务院的职权:

⑴立法权: 行政法规制定权。

⑵重大事项决定权:国务院有权决定省级范围内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划分;批准市县级建制及区域划分(注:省政府批准乡级建制及区域划分)。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我国的国家元首,包括国家主席和副主席

1、任期:国家主席、副主席的任期是5年。国家主席、副主席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2、国家主席的职权: ①公布权 ②任免权 ③外事权 ④授予荣誉权

(四)中央军事委员会——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机关。

1、中央军委的任期:中央军委每届任期为5年,没有届数限制

2、中央军委的责任:中央军委主席对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负责——不汇报工作。

(五)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最高审判机关

1、任期: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任期为5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2、领导体制: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法院的审判工作

(六)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是行使国家最高检察权的机关 。

1、任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任期为5年,连续任职不超过两届

2、领导体制——双重领导体制:下级人民检察院在接受上级人民检察院领导的同时,还要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负责。

3、任免由上级人大决定。

知识点二:★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

★1、立法的效力大小如下(附图例解释):

(1)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2)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

(3)本级地方性法规>本级地方政府规章;

(4)省级地方性法规>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

(5)省级地方政府规章>较大的市的地方政府规章。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二年级看猴子50字作文
下一篇:五年级作文《说一说小明》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