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作文自由

诗歌  点击:   2017-01-26

上海高考作文自由篇一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欣赏:没有限制,何来自由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欣赏

【2014上海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没有限制,何来自由?

没有必须穿越沙漠的限制,何来选择道路和方式的自由?没有必须红灯停的限制,何来绿灯行的自由?没有必须突破层层厚茧的限制,何来化蛹成蝶的自由?世间万物,都是如此,没有限制,何来自由?

在这样一个民主的时代,刚出襁褓的婴孩似乎也知道要自由。人们往往觉得儒家道法限制思想,中华传统限制发展,家族观念限制婚姻。受到约束的人们总想彻底冲出头顶这片四角天空,得到“自由”的人们却又迷茫于天海的浩瀚,森林的无边。殊不知,没有限制,何来自由?

“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卢梭如是说。这枷锁有架在肉体上的,也有架在精神上的。后半生都只能瘫在轮椅上的史铁生,上帝重重地给他的身上套上了枷锁,可他却在这枷锁之中,获得了人生的自由——与地坛单独相处的自由。相比之下,那些因残疾而放弃终生的人多么不可取。不断受到政府恐吓的“俄罗斯的良心”索尔仁尼琴,上帝深深的给他的精神套上了枷锁,可他却在这枷锁之中,寻得了灵魂的自由,他无畏于权势,他只忠于自己的内心。相比之下,受到限制便放弃自由的高尔基便显得更加怯弱卑微。人生在世,总会有一套枷锁,或架在你肉体上,或套在灵魂上,但这同时也给了你自由,不要放弃。

“人不敢从心而欲”,任继愈如是说。每个人都有自由的欲望,都有随心所欲的枉想,之所以称之为枉想,因为没有限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即使真的有,那这种可怕的自由恐怕也无人敢拥有。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试想一下,若是没了这家规国法,世界不就乱套了吗?文革的可怕场面难道还想历史重演?不,当然不。理性的人们告诉我,不,是不敢从心所欲,更不能。

是否还在抱怨父母限制你要玩耍?看看未来的自由吧!每一个限制都暗藏了我们的自由,限制的条条框框,却绘出了一幅自由的图画。因为限制带给我们的,并不是什么“不能做”,而是哪些“可以做”。

没有限制,何来自由?

上海高考作文自由篇二

201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追寻自由的足迹

201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追寻自由的足迹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真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70分)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满分作文展示:

追寻自由的足迹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策马扬鞭纵横草原,无拘无束,心旷神怡,是许多人对自由的梦想。

什么是自由?古往今来,无数人解读自由,向往自由,追求自由。在狱中的人看来,牢房外的天空就是自由;在墙内的人看来,墙外的世界就是自由。自由与不自由,相对而言。就好比我们必须穿越沙漠,是不自由的;但是我们又可以选择穿越的方式,是自由的。

纵观人类前进的脚步,追求自由的过程似乎充满了血与泪,战与火。为了自由,人们卷入了令人深恶痛绝的战争,以生命为代价,颠覆旧秩序,换来新的王朝的诞生。历史在惊人的相似中,向前延伸。

中世纪的欧洲,笼罩在君权和神权的阴影之下,到处一片沉寂。突然,来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旋风,吹走了阴霾,你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唤醒了人们追求自由的心。从此,欧洲走向了新的征程。

近代,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一点点地践踏中国人民仅剩的自由。终于五四运动一声春雷,唤醒了中国人民对自由的渴

上海高考作文自由篇三

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

真题还原:写作 70分

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命题分析趋势及点评:

从2015年上海高考的命题来分析来看,今年的命题依旧延续了之前五年来的命题思路和风格。 从材料特点来看,将比喻型材料和关系型材料合二为一,并且是在设置好的范围中谈关系。例如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是在“沙漠”这个范围中谈“自由”和“不自由”,而今年的作文是在“造就和谐的自我”的范围中谈“坚硬”和“柔软”。

从形式上来看,仍旧是“一行半”的形式。整个材料阅读起来难度不大,但是观点倾向十分清晰明了,让同学们在落笔之前无限拓展思考的角度。材料变短了,审题的难度降低了,但是题目内容越来越科学,依然留给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从命题思维上来看,上海高考作文仍旧体现了对人性和个体生命的关注,更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的塑造,同时体现了哲学的思辨性。那是不是上海今年的高考并没有体现出变化呢?周老师认为并非如此,综观近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出命题者的别具匠心。

首先是将常规的各种类型作文题考查点综合起来,这一综合,就拓展了考生的思路和写作的范围。比如今年的材料中,对于“坚硬”、“柔软”的分析可以从不同层面引发出去,也可以和社会现象、当今人们的心理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把这个材料写“活”,体现作文的思想性。

其次是观点倾向更清晰,本则材料明确提出了我们要“对待”自己心中的“坚硬”和“柔软”,以达到“造就和谐的自我”的目的,所以过程和方法是多样的,而最后的结果导向是明确的。这样看来,今年的作文题目相比于前几年就更加科学了。

材料详细解读:

1.材料本身的重点词句及关键信息:

考生都比较容易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坚硬”、“柔软”、“和谐的自我”。这里,周老师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在材料中还有一句不可忽视,造就和谐的自我并不是把心中原有的东西随意组合就可以了,关键是“如何对待它们”。所以这一点是我们要拓展出去的,也是我们在设定立意时要重点思考的,能够体现创新的部分。

2.思考材料可以写作的角度:

首先,要揭示这个题目探讨的实质:

大部分同学们都会从这个题目中想到人的性格对自我的塑造,这是材料本身向我们展示的内容——“人的心中”。那么进一步思考,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造就和谐的自我,具体来说就是更好的处世或者塑造更好的人生观世界观。这种思考也是高考命题的最终准则。所以,其实坚硬和柔软对应的也可以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或者是思考问题的维度和方式。

其次,我们要根据以上探讨的实质,找到关键词句的深意:

l 从性格的角度:硬——性格的坚强;软——性格的柔韧。例如水,硬:水滴石穿;软:上善若水。 l 从处世的角度:硬——坚持原则;软——处事变通。

l 从思考方式的角度:硬——硬性的科学准则(理智);软——文学、艺术、情感(感性)。

以上的材料分析方法,在我们之前的课程中,老师都有按步骤给同学们分析过,如果同学们在考场上能够按这个思路来看材料,是不是觉得可以写作的角度更加广泛了呢?

立意角度分析:

以上三种材料对应的就是该材料作文横向上的三种立意,对于这三种立意,同学们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体现其中的关系,也就是在写作时注意思辨。因为本则材料有明显的观点倾向,所以要辩证的取坚硬和柔软的长处,不要偏指一方。另外,还可以从纵向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比如选取一个角度,从历史谈到现实,重点在于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和意义、价值。

可用素材推荐:

1、鲁迅说:“若举世唯科学是崇,则人生将归于枯寂”。

【分析】“唯科学是崇”是宾语前置,意思是“只崇尚科学”,“唯”字特别重要。鲁迅认为“只崇尚科学”,“则人生将归于枯寂”。那么,还需要什么东西才能使得人生有滋有味?——是文学,是艺术,是人性,是良知,是人伦,是情感,是善良。总之,是“人”!

2、林徽因——具有坚强精神的“小女人”。

3、沈从文——坚守内心的“桃花源”,创作流水般的“湘西情歌”。

总的来说,只要同学们能够准确审题,做到不偏题,并能够眼观社会,发掘人性,从情感性、思辨性入手写出材料蕴含的深意,做到语言流畅、思维清晰,就能够写出非常好的考场作文。

上海作文材料:

{上海高考作文自由}.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要求: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范文:

软硬相和,自我谐和

洋洋五千言神秘而辽远的《老子》中有这样的话语:“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只有音与声相和,才能交织出和谐的韵律;作为独立的人类个体,我们的内心也是坚硬与柔软并存,必以合适的方式面对这种存在状态,方能造就谐和的自我。

我们的内心可以柔情温婉,也可以坚韧刚劲。民国时期有很多养尊处优的大家小姐,在温存雅致的氛围中成长,柔情似水,温情楚楚,后来战争突起,风云忽变,在生存环境的剧烈摇摆下,很多大家闺秀都不是软弱绝倒,而是调动起内心坚韧的一面,支撑起家人的生活。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界的叶嘉莹先生、复旦校花严幼韵女士,无不如此。正是这种刚柔相济,使她们内心谐和,叶嘉莹先生才能在高龄之下精神矍铄,身体已老,但心灵还在诗词研究上生生不已;严幼韵女士才能始终保持高雅仪态,身体也已年过百年,精神依然自在活泼。

我们的内心应该要追求柔软的感性,也应该握住冰冷的理性。我们可以带着丰富的情感来体验人生,情感的悸动会给我们生命的惊喜,然而,一味跟着感觉前行,人必定会迷失自我,不知所来为何。当然,如果只以绝对理性作为自己的导引,固然可以活得清晰,目标明确,但似乎也会错失柔软的呵护,也会失去体验感性之美的契机。莎翁的剧本,以理性的角度看,处处都是张扬的激情与夸张的文采,但正是这种永恒的艺术的感性之美,“引导我们上升”。英国的罗素研究数学与哲学,对一个事物总有犀利澄澈的分析,是非黑白,过往将来,至今看来仍震彻人心,但他同时也是感性发达的人,他有“对知识的渴求”,更有对“爱情的渴望”,有“对人类苦难不可抑止的同情”,他是一个非常和谐的个体,因此才在学术研究上十分出色,更在人际交往中张弛自如。

人人心中都有柔软与坚硬,如何调动软硬,才是终极的大智慧,它会造就一个真正和谐的人。而老子的“音声相和”中,音与声的比重,也是最后是否能奏出和谐旋律的重点。其实本能的反应会帮助我们调和软硬的比例,但要更精进,每个个体必须从自己的特性出发,去感悟,去试炼,去无限接近最和谐的自我。

一个和谐的自我,里面必定深藏着一份高贵独立,还深藏着一份亲切可依。

范文:

女汉子:刚柔并济,内心和谐

古老的传统崇尚男子要坚硬如磐石,而女子应柔情似水。孰不知,正如材料所言,人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不管男女,坚与柔,共存于我们的内心。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让内心的刚与柔有效地为我们所用,塑造出和谐的内心。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我提倡做一个刚柔并济,内心和谐的女汉子。

当然,这并不是说让传统的性别角色发生改变甚至模糊化。“女汉子”在内在方面应注重修炼“汉子”的“神”,即有独立的精神、坚强的内心、大度的气质,即“坚硬”的一面。同时,又要具备一颗善解人意和温柔的心,在“形”方面,不忘记自己是女性角色,刚柔并济,软硬兼备,相得益彰,这样才会不忘初心,内心和谐,人见人爱。

自古以来,中国不乏名垂青史的“女汉子”,如花木兰、武则天、穆桂英等等。每每提到这些“女汉子”,我想我们的内心不会不涌起赞叹与崇敬。但在众多“女汉子”中,杀气、勇猛给我们的印象更多,因此,我更喜欢木兰。木兰是“美少女战士”,表现了巾帼英雄的本色,而她也是一个好女儿,对父亲有一颗滚烫的爱心,善于理解当时家庭的困境,重视家庭的温暖。驰骋疆场荣归故里时,她不忘自己是女儿身,婉拒功名,她尊重了自己的内心,该刚时刚,该柔时柔,兼容并包。

我们还看得到另一种“女汉子”,她们表面柔弱,但内心里,却有一根“东西南北风”都吹不断的精神脊梁,使他们伫立在我们的视野中,不动不摇。比如林徽因,“形”方面,她文文弱弱一体态,具有着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但一旦走出“太太的客厅”,林徽因便成为一个严谨求实的科学工作者。即便因多年结核病,两肺布满空洞,肾脏被切除一侧,她也拼着生命在事业之路上不止脚步地前行,主持设计新中国国徽,呼吁文物保护,与梁思成一起上书国务院,陈词呐喊,殚精竭力。林徽因,因美丽温柔与顽强实现建筑家的才华而流芳百世。

一个美丽的女子流传下来的如果单纯是美丽温柔,那么这种美丽温柔难免单薄并苍白;一个女子如果只懂得在生活的洪流中战斗,那又与男子何异?确实,女子的身份,要扮演好,确实不容易。

女权时代,“女汉子”时代,我觉得我们对女子的理解或多或少有一些偏差。网上曾出现过这样一件事,有记者街头采访“你妈逼你相亲了吗?”遭遇一位扛着水桶的“女汉子”的神回复“你觉得我需要男朋友吗?”。一时间,这位扛水桶女汉子在网上收获无数点赞。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女汉子”中的“战斗机”:“给我听好了,男人对我来说是没用的,因为钱我会挣,地我会扫,饭我会做,架我会打„„”。这样演变下去,这个社会就太剑拔弩张了,将造就更多不可一世的女子,还有什么内心和谐可言?

正如老鹰也有栖息柳枝的时候,消毒用的酒精并非越浓越好,最有效的浓度,应调得柔和些,渗透进去,效果才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当是刚柔并济,在不同的情形,不同的事态下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这样才能尊崇内心和谐。

尤其是一个“女汉子”,仅有刚的生活,极乏温情,难免让人望而生畏;仅有柔的生活,也只能沦为不曾向前而碌碌无为的一生,唯有刚柔并济,让刚与柔完美调和后的生活才能在风雨中冲破重围,看见绚烂的彩虹。“我想成为一棵树,站成永恒,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让我们谨记三毛的这句箴言,让内心和谐,做一个坚柔并济有至高智慧的“女汉子”。

坚硬的科学与柔软的人文

人们总以为,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科学家们、各专业研究者们孜孜不倦所追求的,仅是板上钉钉的律条、坚硬如石的真理。殊不知,世间除了坚硬的科学理性,还有一些东西不可缺失。老子所说的{上海高考作文自由}.

人生“大成”与“大盈”,还有些“缺”和“冲”需要填补。

爱因斯坦曾说:“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尊严与幸福。”鲁迅亦称“若举世唯科学是从,则人生将归于枯寂。”仅仅追求科学、追求知识、追求理性,人类社会终将如同冬日树木,仅剩枯槁的枝条;人生的滋味也将苍白如纸,无甚色彩。那么,究竟添些什么能使世间枯木再逢春、纸上空白再生色呢?

就像一具刚强的躯壳,科学将人们引入真理与思辨的殿堂后,就正襟危坐,雍容弘大却又冰冷艰涩。而人文情感,则是一股股暖流,穿透了寒冷彻骨的深潭,到达尘世抚慰人心;又是一枝枝藤蔓,萦绕着科学殿堂的冰冷墙板,生出绿色的希望之花。它使人生瞬息间活色生香,也给人们带来暖意。人终其一生不懈地追求的,应是坚硬的知识理性与柔软的人文情感之兼容并济,达到人生的“大成”与“大盈”。

所以哲学家罗素会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深情,是支配他一生单纯而强烈的情感。人生中,既应追求坚硬的知识理性,亦不可放弃柔软的人文情感。古今中外之大成者,概莫能外。假若张衡一生专注地震仪而无暇他顾,那么《二京赋》的华篇便永寂太古;假若钱钟书仅埋首浩瀚书堆专研学问,那么《围城》之嬉笑怒骂趣味横生便不为我辈所识。达芬奇的奇妙画笔下,除了精细的人体解剖图,还有神秘的蒙娜丽莎;爱因斯坦的超人大脑中,除了枯燥的物理公式,还有美妙的乐谱。在他们的眼中,世界不只是单调无味的科学知识拼凑体,而是充满了丰富多姿的色彩与情感。

我们夜观天象,看到的不应只是五行北斗等天体的运转,还可体会老杜发自肺腑的“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感喟。我们仰望星空,除了探索霍金“多重宇宙”的可能性,仍可想象缪塞眼中的星星是如何为夜的外套悬上“一滴银色的伤心泪珠”。

身披科学理性的坚锐,心持人文情感的柔软,人生之路,既漫且长。

上海高考作文自由篇四

2015年上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

真题还原:写作 70分

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命题分析趋势及点评:

从2015年上海高考的命题来分析来看,今年的命题依旧延续了之前五年来的命题思路和风格。 从材料特点来看,将比喻型材料和关系型材料合二为一,并且是在设置好的范围中谈关系。例如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是在“沙漠”这个范围中谈“自由”和“不自由”,而今年的作文是在“造就和谐的自我”的范围中谈“坚硬”和“柔软”。

从形式上来看,仍旧是“一行半”的形式。整个材料阅读起来难度不大,但是观点倾向十分清晰明了,让同学们在落笔之前无限拓展思考的角度。材料变短了,审题的难度降低了,但是题目内容越来越科学,依然留给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上海高考作文自由}.

从命题思维上来看,上海高考作文仍旧体现了对人性和个体生命的关注,更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的塑造,同时体现了哲学的思辨性。那是不是上海今年的高考并没有体现出变化呢?周老师认为并非如此,综观近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出命题者的别具匠心。

首先是将常规的各种类型作文题考查点综合起来,这一综合,就拓展了考生的思路和写作的范围。比如今年的材料中,对于“坚硬”、“柔软”的分析可以从不同层面引发出去,也可以和社会现象、当今人们的心理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把这个材料写“活”,体现作文的思想性。

其次是观点倾向更清晰,本则材料明确提出了我们要“对待”自己心中的“坚硬”和“柔软”,以达到“造就和谐的自我”的目的,所以过程和方法是多样的,而最后的结果导向是明确的。这样看来,今年的作文题目相比于前几年就更加科学了。

材料详细解读:

1.材料本身的重点词句及关键信息:

考生都比较容易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坚硬”、“柔软”、“和谐的自我”。这里,周老师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在材料中还有一句不可忽视,造就和谐的自我并不是把心中原有的东西随意组合就可以了,关键是“如何对待它们”。所以这一点是我们要拓展出去的,也是我们在设定立意时要重点思考的,能够体现创新的部分。

2.思考材料可以写作的角度:

首先,要揭示这个题目探讨的实质:

大部分同学们都会从这个题目中想到人的性格对自我的塑造,这是材料本身向我们展示的内容——“人的心中”。那么进一步思考,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造就和谐的自我,具体来说就是更好的处世或者塑造更好的人生观世界观。这种思考也是高考命题的最终准则。所以,其实坚硬和柔软对应的也可以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或者是思考问题的维度和方式。{上海高考作文自由}.

其次,我们要根据以上探讨的实质,找到关键词句的深意:

l 从性格的角度:硬——性格的坚强;软——性格的柔韧。例如水,硬:水滴石穿;软:上善若水。 l 从处世的角度:硬——坚持原则;软——处事变通。

l 从思考方式的角度:硬——硬性的科学准则(理智);软——文学、艺术、情感(感性)。

以上的材料分析方法,在我们之前的课程中,老师都有按步骤给同学们分析过,如果同学们在考场上能够按这个思路来看材料,是不是觉得可以写作的角度更加广泛了呢?

立意角度分析:

以上三种材料对应的就是该材料作文横向上的三种立意,对于这三种立意,同学们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体现其中的关系,也就是在写作时注意思辨。因为本则材料有明显的观点倾向,所以要辩证的取坚硬和柔软的长处,不要偏指一方。另外,还可以从纵向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比如选取一个角度,从历史谈到现实,重点在于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和意义、价值。

可用素材推荐:

1、鲁迅说:“若举世唯科学是崇,则人生将归于枯寂”。

【分析】“唯科学是崇”是宾语前置,意思是“只崇尚科学”,“唯”字特别重要。鲁迅认为“只崇尚科学”,“则人生将归于枯寂”。那么,还需要什么东西才能使得人生有滋有味?——是文学,是艺术,是人性,是良知,是人伦,是情感,是善良。总之,是“人”!

2、林徽因——具有坚强精神的“小女人”。

3、沈从文——坚守内心的“桃花源”,创作流水般的“湘西情歌”。

总的来说,只要同学们能够准确审题,做到不偏题,并能够眼观社会,发掘人性,从情感性、思辨性入手写出材料蕴含的深意,做到语言流畅、思维清晰,就能够写出非常好的考场作文。

上海作文材料: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要求: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范文:

软硬相和,自我谐和

洋洋五千言神秘而辽远的《老子》中有这样的话语:“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只有音与声相和,才能交织出和谐的韵律;作为独立的人类个体,我们的内心也是坚硬与柔软并存,必以合适的方式面对这种存在状态,方能造就谐和的自我。

我们的内心可以柔情温婉,也可以坚韧刚劲。民国时期有很多养尊处优的大家小姐,在温存雅致的氛围中成长,柔情似水,温情楚楚,后来战争突起,风云忽变,在生存环境的剧烈摇摆下,很多大家闺秀都不是软弱绝倒,而是调动起内心坚韧的一面,支撑起家人的生活。中国古典诗词研究界的叶嘉莹先生、复旦校花严幼韵女士,无不如此。正是这种刚柔相济,使她们内心谐和,叶嘉莹先生才能在高龄之下精神矍铄,身体已老,但心灵还在诗词研究上生生不已;严幼韵女士才能始终保持高雅仪态,身体也已年过百年,精神依然自在活泼。

我们的内心应该要追求柔软的感性,也应该握住冰冷的理性。我们可以带着丰富的情感来体验人生,情感的悸动会给我们生命的惊喜,然而,一味跟着感觉前行,人必定会迷失自我,不知所来为何。当然,如果只以绝对理性作为自己的导引,固然可以活得清晰,目标明确,但似乎也会错失柔软的呵护,也会失去体验感性之美的契机。莎翁的剧本,以理性的角度看,处处都是张扬的激情与夸张的文采,但正是这种永恒的艺术的感性之美,“引导我们上升”。英国的罗素研究数学与哲学,对一个事物总有犀利澄澈的分析,是非黑白,过往将来,至今看来仍震彻人心,但他同时也是感性发达的人,他有“对知识的渴求”,更有对“爱情的渴望”,有“对人类苦难不可抑止的同情”,他是一个非常和谐的个体,因此才在学术研究上十分出色,更在人际交往中张弛自如。

人人心中都有柔软与坚硬,如何调动软硬,才是终极的大智慧,它会造就一个真正和谐的人。而老子的“音声相和”中,音与声的比重,也是最后是否能奏出和谐旋律的重点。其实本能的反应会帮助我们调和软硬的比例,但要更精进,每个个体必须从自己的特性出发,去感悟,去试炼,去无限接近最和谐的自我。

一个和谐的自我,里面必定深藏着一份高贵独立,还深藏着一份亲切可依。

范文:

女汉子:刚柔并济,内心和谐

古老的传统崇尚男子要坚硬如磐石,而女子应柔情似水。孰不知,正如材料所言,人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不管男女,坚与柔,共存于我们的内心。我们需要做的,只是让内心的刚与柔有效地为我们所用,塑造出和谐的内心。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我提倡做一个刚柔并济,内心和谐的女汉子。

当然,这并不是说让传统的性别角色发生改变甚至模糊化。“女汉子”在内在方面应注重修炼“汉子”的“神”,即有独立的精神、坚强的内心、大度的气质,即“坚硬”的一面。同时,又要具备一颗善解人意和温柔的心,在“形”方面,不忘记自己是女性角色,刚柔并济,软硬兼备,相得益彰,这样才会不忘初心,内心和谐,人见人爱。{上海高考作文自由}.

自古以来,中国不乏名垂青史的“女汉子”,如花木兰、武则天、穆桂英等等。每每提到这些“女汉子”,我想我们的内心不会不涌起赞叹与崇敬。但在众多“女汉子”中,杀气、勇猛给我们的印象更多,因此,我更喜欢木兰。木兰是“美少女战士”,表现了巾帼英雄的本色,而她也是一个好女儿,对父亲有一颗滚烫的爱心,善于理解当时家庭的困境,重视家庭的温暖。驰骋疆场荣归故里时,她不忘自己是女儿身,婉拒功名,她尊重了自己的内心,该刚时刚,该柔时柔,兼容并包。

我们还看得到另一种“女汉子”,她们表面柔弱,但内心里,却有一根“东西南北风”都吹不断的精神脊梁,使他们伫立在我们的视野中,不动不摇。比如林徽因,“形”方面,她文文弱弱一体态,具有着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但一旦走出“太太的客厅”,林徽因便成为一个严谨求实的科学工作者。即便因多年结核病,两肺布满空洞,肾脏被切除一侧,她也拼着生命在事业之路上不止脚步地前行,主持设计新中国国徽,呼吁文物保护,与梁思成一起上书国务院,陈词呐喊,殚精竭力。林徽因,因美丽温柔与顽强实现建筑家的才华而流芳百世。

一个美丽的女子流传下来的如果单纯是美丽温柔,那么这种美丽温柔难免单薄并苍白;一个女子如果只懂得在生活的洪流中战斗,那又与男子何异?确实,女子的身份,要扮演好,确实不容易。

女权时代,“女汉子”时代,我觉得我们对女子的理解或多或少有一些偏差。网上曾出现过这样一件事,有记者街头采访“你妈逼你相亲了吗?”遭遇一位扛着水桶的“女汉子”的神回复“你觉得我需要男朋友吗?”。一时间,这位扛水桶女汉子在网上收获无数点赞。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女汉子”中的“战斗机”“给我听好了,:男人对我来说是没用的,因为钱我会挣,地我会扫,饭我会做,架我会打„„”。这样演变下去,这个社会就太剑拔弩张了,将造就更多不可一世的女子,还有什么内心和谐可言?

正如老鹰也有栖息柳枝的时候,消毒用的酒精并非越浓越好,最有效的浓度,应调得柔和些,渗透进去,效果才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当是刚柔并济,在不同的情形,不同的事态下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这样才能尊崇内心和谐。

尤其是一个“女汉子”,仅有刚的生活,极乏温情,难免让人望而生畏;仅有柔的生活,也只能沦为不曾向前而碌碌无为的一生,唯有刚柔并济,让刚与柔完美调和后的生活才能在风雨中冲破重围,看见绚烂的彩虹。“我想成为一棵树,站成永恒,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让我们谨记三毛的这句箴言,让内心和谐,做一个坚柔并济有至高智慧的“女汉子”。

坚硬的科学与柔软的人文

人们总以为,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科学家们、各专业研究者们孜孜不倦所追求的,仅是板上钉钉的律条、坚硬如石的真理。殊不知,世间除了坚硬的科学理性,还有一些东西不可缺失。老子所说的

人生“大成”与“大盈”,还有些“缺”和“冲”需要填补。

爱因斯坦曾说:“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尊严与幸福。”鲁迅亦称“若举世唯科学是从,则人生将归于枯寂。”仅仅追求科学、追求知识、追求理性,人类社会终将如同冬日树木,仅剩枯槁的枝条;人生的滋味也将苍白如纸,无甚色彩。那么,究竟添些什么能使世间枯木再逢春、纸上空白再生色呢?

就像一具刚强的躯壳,科学将人们引入真理与思辨的殿堂后,就正襟危坐,雍容弘大却又冰冷艰涩。而人文情感,则是一股股暖流,穿透了寒冷彻骨的深潭,到达尘世抚慰人心;又是一枝枝藤蔓,萦绕着科学殿堂的冰冷墙板,生出绿色的希望之花。它使人生瞬息间活色生香,也给人们带来暖意。人终其一生不懈地追求的,应是坚硬的知识理性与柔软的人文情感之兼容并济,达到人生的“大成”与“大盈”。

所以哲学家罗素会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深情,是支配他一生单纯而强烈的情感。人生中,既应追求坚硬的知识理性,亦不可放弃柔软的人文情感。古今中外之大成者,概莫能外。假若张衡一生专注地震仪而无暇他顾,那么《二京赋》的华篇便永寂太古;假若钱钟书仅埋首浩瀚书堆专研学问,那么《围城》之嬉笑怒骂趣味横生便不为我辈所识。达芬奇的奇妙画笔下,除了精细的人体解剖图,还有神秘的蒙娜丽莎;爱因斯坦的超人大脑中,除了枯燥的物理公式,还有美妙的乐谱。在他们的眼中,世界不只是单调无味的科学知识拼凑体,而是充满了丰富多姿的色彩与情感。

我们夜观天象,看到的不应只是五行北斗等天体的运转,还可体会老杜发自肺腑的“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感喟。我们仰望星空,除了探索霍金“多重宇宙”的可能性,仍可想象缪塞眼中的星星是如何为夜的外套悬上“一滴银色的伤心泪珠”。

身披科学理性的坚锐,心持人文情感的柔软,人生之路,既漫且长。

上海高考作文自由篇五

2014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自由的囚徒

2014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自由的囚徒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真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不是自由的。

满分作文展示:

自由的囚徒

少时,父母常让我尊敬爷爷,因为他是一位退伍军人。仅此原因自然难以说服我。所以为更多地将敬意流于表面,未曾刻入心头。

懂事会,见爷爷的时间少了。我也放下担子,因不必佯装尊敬而舒心许多。深刻的沟通随着我的长大,越来越少。

高中后,我时常感到心灵的困顿。学业负担重,初中好友疏远,与新学校格格不入„„长大看似更加自由,实则成长中的我似在沙漠中穿行,时刻被流沙、狂风、酷热与严寒侵扰,无处可逃。但很可惜,我没有别的选择。现实的生活与余华《活着》中的故事无二,我只有穿越这片沙漠才能活着,青春期的迷茫与不自由感让我痛不欲生,却又无可奈何。

一天晚饭后,例常下楼取来报纸,却惊喜地在信箱中发现了一封信。上面安装用苍劲字体写着“孙儿亲启”。

信中文字我仍记得一些。

“„„你父母谈及你的不自由,我深有体会,我们皆是不自由的

上海高考作文自由篇六

2015年上海卷高考作文点评汇总及优秀作文展示

名师解析2015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及优秀作文点评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上海高考作文自由}.

【文题解析】:近几年上海高考作文一直注重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今年的作文试题仍然保持了这一特点。今年作文题目跟往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的思维模式是一致的,都是两概念对立统一的辩证思考。题目查考的是学生辩证的思考力,而这也是一些学生所缺失的。

从题目内容来看,探讨心中的“坚硬”与“柔软”,培育精神和谐。精神培育这个话题,具有时代特征。

{上海高考作文自由}.

这个题目有写作的空间,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同时也有高度可攀。从写法上,可以写统一性,培育和谐人格;也可以分开写,“坚硬”的力量和“柔软”的力量,同时兼顾另一方面。

作文题带有开放性,给学生的空间较大,容易上手,可以选择不同角度来写。既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随笔等。

从内容来说,心中的“坚硬”和“柔软”以及和谐的自我,针对整个社会可能存在的心理和社会问题,内心的选择对整个人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不要走极端和偏激。

当考生在某一点上站稳,却仍需要将眼光涉及另一点,将两点结合,逼迫考生深入思考:“如何对待,才能造就和谐人生”。如何根据自己的人生境遇去平衡“柔软”与“坚硬”,造就和谐自我。挖掘矛盾背后的逻辑合理性,体现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至此,什么是“和谐人生”呢?健康、快乐、幸福、自适等就是一种和谐人生。故而,无论是“柔软”,还是“坚硬”以适度为好,适度才能造就一种幸福、自适的人生。

【2015上海高考作文真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他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题目评价】

2015上海高考作文题继续延续了思辨类材料作文的形式,材料仍然比较简练,有关键词的限制,也保留了灵活、开放的想象空间。题目与去年“自由的、不自由的”、前年“重要的、不重要的”在命题形式方面基本一致,都注重对学生结合关键词语与材料来整体发挥辩证思维,进行审题立意能力方面的考查,以及对当下生活、社会、人生、自我等的关注。 题目总体看来比较容易把握住关键词,和平时模拟考中的很多作文命题的形式都很相近,相对而言比2014年的“穿越沙漠”更容易把握。

【审题分析】

整体看来,题目延续了前一年“自由与不自由”的辩证统一的风格。就像西方人所说,人的内心同时住着一个天使和魔鬼,人的内心总是具有二重性。“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很容易从中找到“坚硬”与“柔软”两个对立的关键词。“如何对待他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便是“坚硬与柔软”两种内心世界的统一。“造就和谐的自我”是“坚硬”与“柔软”两方面合二为一的最终目标。

可以由“坚硬”联想到执念、底线、人性的坚守等正面的方向,亦可以是刻薄冷硬的性格等偏负面向的缺点。“柔软”则很容易联想到人之初性本善、对弱者的同情、对亲人的爱护、对天下的博爱等等正向,也可以延伸到人本性中的无奈与脆弱。二者的统一则可以是“刚柔并济”等等容易联想到的话题。相较去年的“穿越沙漠”而言,今年的作文题更容易切入重点并展开论述。

“和谐自我”又非常容易让人联想到和谐社会。而今年的作文题则是要由一个“造就和谐的自我”拓展到“建立和谐的社会”。以学生平时的练习积累来看,想要有较高的提升也不是很难的事情。“和谐自我”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它是让一个人经历矛盾挣扎趋于内心的安宁平和。进一步分析如何实现和谐自我,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人与 其实“和谐”自我的建立的深刻目的在于自我的认知,建立和谐自我的过程就是修整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的认知自己、了解自己,从而形成自己,孔子七十才“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这个过程是“认知自己”与“完善自己”的过程。只有明确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并建立起这样的和谐,才能有真正自我觉醒,才能自觉的从事各种事业,从而成为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的自己。有了每一个具有独特价值的和谐的“自己”,一个社会的和谐就近在咫尺了!

【写作内容】

今年的作文题更多的是要从自身的情感角度来出发,由内而外的思考,以己度人或推己及人。学生考察这个材料的思路过程应该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体会这样的感受,然后再由自己及别人、及社会的思考,他关注的必定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更多的导向外界生活。包括他者的生活、包括生命的思考、包括社会的思考,所以这个材料需要学生较多的积累进行写作方能成就一篇大气之作、深刻之作。因此需要考生在写作文时不能真的“感情用事”,还是要以理性的眼光来看待作文中的感性。

单纯的“坚硬”会容易让人觉得不近人情,而一味的“柔软”又很容易被忽视或弱化。既要有柔情的一面,又要有坚强的一面。所谓“和谐”其实是一种平衡,而平衡的支点,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金木水火以刚柔相济,然后克得其和,能为民用。”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能动能静、能屈能伸”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为了保护柔软的情感,必须穿上坚强的铠甲(例如母亲)

上海名师解读2015高考作文

2015年06月07日15:54 来源: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原标题:上海名师解读2015高考作文:"坚硬与柔软"是对理性思辨作文的延续

人民网上海6月7日电(葛俊俊)6月7日上午,上海高考语文考试结束之后,作文再次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为此,本网记者专门采访了上海市光明中学高级教师李新,请他对今年的高考作文进行解析。

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如下: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坚硬与柔软二元对立,考察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2013年作文题是重要不重要(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2014年作文题是自由不自由(你可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今年的作文题是‘坚硬与柔软’,可以看出,仍然是对前几年理性思辨作文的延续。”

李新认为,坚硬与柔软属于二元对立的概念,考察的是学生理性思辨的能力。“从材料上看,关键词还是比较显性化,一个是坚硬,一个是柔软。关键是对待坚硬和柔软,应该如何进行思辨的,能够把它思辨好才能达到我们自身的和谐。”

思维拓展,对坚硬与柔软的本体进行界定

“和去年的自由不自由不同的是,坚硬、柔软是一个喻体。”李新觉得,考生在审题时要做到思维拓展,把坚硬东西和柔软东西的本体找到,即坚硬的东西是什么,柔软的东西是什么。同时,坚硬和柔软应该在一个逻辑层面上,心中有坚硬的东西也有柔软的东西,在审题的时候首先对两个概念进行界定。

“坚硬的东西一般理解为: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的精神、硬汉式的无所畏惧的精神„„比如,《老人与海》里桑地亚哥这个硬汉形象。他相信人生不可以被打败,你可以消灭它,但不可以打败它的强者精神。当然还有一种,像女汉子一样强势的精神,也可以理解为严厉。如,前段时间播放的《虎妈猫爸》,虎妈代表的是强势的一派,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 相对而言,李新认为,心中柔软的部分跟坚硬的东西必须在一个逻辑层面上,比如讲到严厉,对应的词语应该是爱、爱抚等。再则,强悍的精神对应的柔软的部分,如儿女情长,往往在硬汉的形象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他的儿女情长的一面,柔情的一面。

前半句开放,后半句限制

因为“坚硬”和“柔软”是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么应该如何对待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呢?李新认为,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思辨,从而达到我们自身的和谐。

“李安导演的《少年派》里有一句经典台词:当你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但你必须相信,有些东西牢固到,你必须依靠。”对此,李新进一步解释:“我们往往有自己的理想,我们怀着信念,来去实现我们的目标。有一种强者无谓的精神。但是,仅注意一个方面的时候,自身是不和谐的。比如说,某一个人非常强悍,但总是强悍的话,他自身是不和谐的,还要想到柔软的东西。” 他表示,这其中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对自我的关照,一个方面是对他人的关照。我们去关照他人,他人在我们的印象中可能是强者,或者说他在我们印象中是一个林黛玉式的人物。强者有儿女情长的一面,柔软的一面,往往不被我们发现;还有就是我们看到的所谓的弱者,所谓的柔情似水的人,他也有一种的内在的强悍的力量来去支撑他的人生。综上所述,理性的思辨,一定要注意最后的结果,从而达到自身的和谐。

“今年的作文题,从开放度上来讲,非常好,因为坚硬的东西和柔软的东西,本体我们可以想到很多。但是,开放中有限制,后半句就是限制,我们如何去对待它们,才能够造就一个和谐的自我。所以说,前面是开放的后面是限制的,是在开放和限制之间,这样也是符合我们对学生的思维考察的需要。” 命题分析及点评:

今年上海高考的命题依旧延续了之前五年来的命题思路和风格。

从材料特点来看,将比喻型材料和关系型材料合二为一,并且是在设置好的范围中谈关系。例如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是在“沙漠”这个范围中谈“自由”和“不自由”,而今年的作文是在“造就和谐的自我”的范围中谈“坚硬”和“柔软”。

从形式上来看,今年的考题仍旧是“一行半”的形式。整个材料阅读起来不难,但是观点倾向十分清晰明了,却让同学们在落笔之前无限拓展思考的角度。材料变短了,审题的难度降低了,题目内容越来越科学,留给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从命题思维上来看,上海高考作文仍旧体现了对人性和个体生命的关注,更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的塑造,同时体现了哲学的思辨性。那是不是上海今年的高考并没有体现出变化呢?其实并非如此,综观近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出命题者的别具匠心。 首先是将常规的各种类型作文题考查点综合起来,这一综合,就拓展了考生的思路和写作的范围。比如今年的材料中,对于“坚硬”、“柔软”的分析可以从不同层面引发出去,也可以和社会现象、当今人们的心理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把这个材料写“活”,体现作文的思想性。

其次是观点倾向更清晰,本则材料明确提出了我们要“对待”自己心中的“坚硬”和“柔软”,以达到“造就和谐的自我”的目的,所以过程和方法是多样的,而最后的结果导向是明确的。这样看来,今年的作文题目相比于前几年就更加科学了。

材料详细解读:

1.材料本身的重点词句及关键信息:

考生都比较容易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坚硬”、“柔软”、“和谐的自我”。这里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在材料中还有一句不可忽视,造就和谐的自我并不是把心中原有的东西随意组合就可以了,关键是“如何对待它们”。所以这一点是我们要拓展出去的,也是我们在设定立意时要重点思考的,能够体现创新的部分。

2.思考材料可以写作的角度:

首先,要揭示这个题目探讨的实质:

大部分同学们都会从这个题目中想到人的性格对自我的塑造,这是材料本身向我们展示的内容——“人的心中”。那么进一步思考,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造就和谐的自我,具体来说就是更好的处世或者塑造更好的人生观世界观。这种思考也是高考命题的最终准则。所以,其实坚硬和柔软对应的也可以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或者是思考问题的维度和方式。 其次,我们要根据以上探讨的实质,找到关键词句的深意:

从性格的角度:硬——性格的坚强;软——性格的柔韧。例如水,硬:水滴石穿;软:上善若水。

从处世的角度:硬——坚持原则;软——处事变通。

从思考方式的角度:硬——硬性的科学准则(理智);软——文学、艺术、情感(感性)。 立意角度分析:

以上三种材料对应的就是该材料作文横向上的三种立意,对于这三种立意,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体现其中的关系,也就是在写作时注意思辨。因为本则材料有明显的观点倾向,所以要辩证的取坚硬和柔软的长处,不要偏指一方。另外,还可以从纵向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比如选取一个角度,从历史谈到现实,重点在于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和意义、价值。

可用素材推荐:

1、鲁迅说:“若举世唯科学是崇,则人生将归于枯寂”。

【分析】“唯科学是崇”是宾语前置,意思是“只崇尚科学”,“唯”字特别重要。鲁迅认为“只崇尚科学”,“则人生将归于枯寂”。那么,还需要什么东西才能使得人生有滋有味?——是文学,是艺术,是人性,是良知,是人伦,是情感,是善良。总之,是“人”!

2、林徽因——具有坚强精神的“小女人”。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上海高考作文三类卷
下一篇:上善若水2017江苏高考作文题目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