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对联

散文  点击:   2017-01-21

上下对联篇一

怎样区分上下对联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人们文化生活的丰富,不仅许多传统文化热爱者视之为消遣娱乐、展示风采的高雅艺术;而且它更是成为中国人节庆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大众的艺术,比如商铺开业、新婚喜庆、乔迁新居等,往往都要张贴对联。可是,长久以来,人们对于对联中上联和下联的识别模棱两可,以至于在张贴上也随意性很大。那么,怎样区分上下对联呢?一般而论,上联结于仄声,挂在右边;下联结于平声,挂在左边。

一、区分春联的上下联,简单来说有四种区分方法:

首先是按音调平仄分。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比如“春风吹绿门前柳,康泰一家生百福”,“柳”是仄音, “福”是平声。(仄声判断:普通话中的第三声和第四声:平声判断:普通话中的第一声和第二声)

其次是按因果关系分。“因”为上联,“果”为下联。比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因为只有“百花争艳”这个“因”,才会有“万物生辉”这个“果”。

再次是按时间先后分。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最后是按空间范围分。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国”在后。

二、春联的正确贴法:

当人面向对联时,上联在右侧,下联在左侧。 对联的张贴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上”仄“下”平原则;语意重心原则;横批指示原则。这三个原则应该兼而用之。

1、上仄下平原则

有人说:“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可是,门之左右与手之左右固然一清二楚,然而那一幅两张的对联,哪一个又是上联哪一个又是下联呢?比如对联“风流人物数当代大好春光

看今朝(横批:人杰地灵)”和“日月潭碧波凝翠台湾骨肉日日思归盼统一 扬子江热浪含情大陆同胞天天翘首望团圆(横批:春回华夏)”,这些对联,因为其语意几乎是对等的,这时候,人们往往借助于语音——即平仄——来判断。

2、语意重心后置的原则

当然,这种只根据声音的理解,而离开了对于对联语意以及横批的理解,就是简单化的,因为声音只是构成对联的一个要素而不是所有要素,甚至是次要的元素而不是重要的元素。因此,对“音”的强调,应该服从于对“意”的强调。

语言是有重心的,语言学上所谓的偏义词,其实正暗示了语言意义重心的存在。在语言的转折结构、连贯结构、递进结构、因果结构、选择结构、假设结构等等结构当中,语意的重心自不待言显而易见,即使在并列结构的语言中,其意义也是有所侧重的,而且往往表现重心后置的规律。曾国藩当年之所以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人们之所以说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不说成是“下有苏杭,上有天堂”,甘肃人办的酒厂之所以要说“南有茅台,北有皇台”而不能说成是“北有皇台,南有茅台”,都与并列结构中语意的重心位置有关。 对联作为“对称的句子”,其上下联,一般都是并列结构,然而,看似是并列结构的对联,其语意也仍然是有重心的,而且其重心仍然是后置的——也就是处于下联位置的。如下面的一幅对联:

金鸡辞岁千家喜(应该是上联,因为按理“辞”在前,先辞后迎。)

玉犬迎春万户歌(应该是下联,因为依理“迎”在后,先辞后迎。)

明白了这个道理,则我们提着上联和下联这两个竖条子,就不能把应该贴在上联的贴到

了下联,就不能把应该先读的后读了。我们就得看自己手上一左一右这两句话里,语意的重心在哪一条上。意义重心所在的那一联就是下联。比如在传说中程咬金给秦叔宝母亲的寿联中,“„„不是人”与“„„乃神仙”,先抑后扬,“不是人”眼看就是上联无疑,因为它不是意义的重心而只是后文“乃神仙”的铺垫。再比如某个老人自书于棺木上的对联“七尺遗躯葬此中,一点灵魂归何处”,如果只从声音上判断,则只能读成“一点灵魂归何处,七尺遗躯葬此中”,然而这样的上下联之意味,由于语意的重心落在肯定性的“葬此中”,意味就是满足而安然的。可是,如果读成“七尺遗躯葬此中,一点灵魂归何处”,语意重心就落在了疑问性的“归何处”,其意味就是不满足的灵魂不安的。这时候,正确判断上下联——或者说正确判断老人心情——的原则,就应该是语意重心原则而不应该是仄上平下原则。

有时候,对语意的重心之所在的判断,往往要结合对联的横批,因为对联的横批,往往会从内容上指示语意的重心之所在。比如对联“雪里江山美,花间岁月新”,由于其横批是“红梅报春”,所以,语意重心应该落在“岁月新”上,即新字句为下联;再如“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由于其横批是“普天同庆”,则其语意重心也应该落在“乐无穷”上,即穷字句为下联。

3、横批指示原则

这个原则,既可以帮助我们在内容上确定上下联,也可以帮助我们在形式上结合横批而贴明上下联。

古时候的对联张贴,受古人从右往左直书之语言排列法的影响,上联在门右边,下联在门左边,横批也是从右往左书写,所以问题似乎不大。可是时代发展到如今,由于现代人从左向右书写之习惯的影响,我们会不时从住家、机关、商场、庙会等处发现,不少人常常把上联贴在门左边,而贴在门右边的则是下联。

所谓横批指示原则,是指我们在张贴对联的时候,要看横批的书写,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反之下联则贴在左边。这样,横批也就不会游离于对联的整体之外而成为了对联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这样,横批也才真正与对联整体紧密相关,也才堪称是对联的“题目”和“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关于对联横批的此一作用,雪潇先生将它形象地命名为“对联的手势” 。

有人曾不无遗憾地说:“横批应该从右往左写的,但现代人对这一传统习俗不甚讲究,大部分横批从左写起了。”如果理解了对联横批的这种“手势“,则这位先生当不再迷茫,因为即使是从左写起了,那也并不错,只要我们根据它的指示,把上联贴在左边而把下联贴在右边就可以了。

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对联的张贴在现代人生活中可以通用的两种方法:

传统式:横批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于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现代式:横批文字顺序为从左至右,于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这样的方法,也许是与古不合的,然而,它却是与时俱进地具有通变精神的!)

以上关于对联张贴的三个原则,如果能够兼而用之,则我们既可以准确地区分出上下联,也可以准确而又不失灵活地进行张贴,如此,则对联这种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形式,就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扬光大,发挥出它应有的艺术作用。

附:<平仄>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一、凭什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

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

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二、现在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上下对联篇二

经典对联大全总

经典对联大全

同字异音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读音: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读音: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异字同音

饥鸡盗稻童桶打,暑鼠凉梁客咳惊。

无山得似巫山好,何水能如河水清。

贾岛醉来非假倒 ,刘伶饮尽不留零。

回文倒顺

人过大佛寺 寺佛大过人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僧游云隐寺 寺隐云游僧

处处红花红处处 重重绿树绿重重

雪映梅花梅映雪 莺宜柳絮柳宜莺

静泉山上山泉静 清水塘里塘水清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

顶针联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松叶竹叶叶叶翠 秋声雁声声声寒

无锡锡山山无锡 平湖湖水水平湖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

对联故事 某生家贫,向亲友借贷,均被拒绝。中举后,亲友纷纷前来巴结,趋之若鹜。书生感慨万千,在门口贴了一副对联: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 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年,科举头、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 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叠字复字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重重迭迭山,曲曲环环路;

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

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同偏旁部首联

嗟叹嚎啕哽咽喉 泪滴湘江流满海

荷花茎藕蓬莲苔 芙蓉芍药蕊芬芳

逢迎远近逍遥过 进退连还运道通

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迷途逝远返回达道游逍遥

琵琶琴瑟八大王 王王在上 (八国联军出上联)

魑魅魍魉 四小鬼鬼鬼犯边 (清朝官员对下联)

1

谐音双关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金圣叹刑前自叹。“莲”谐“怜”;“梨”谐“离”。)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

(四川内江三元塔楹联。“孔明、江围、旅步、槽巢”谐“诸葛亮、姜维、吕布、曹操”;此外还有含有人名:关羽,张飞 。)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解缙、李调元互嘲。“锯、蹄”谐“句、题”。 )

塔内点灯 层层孔明诸角(葛)亮

池中栽藕 节节太白理长根(庚)

(诸葛亮字孔明;李太白字长庚。 )

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

(上联可谐音为“因何而得偶”;下联可谐音为“有幸不须媒”。 )

两舟竞渡,橹速不如帆快 ;百管争鸣,笛清难比萧和。

(“橹速、帆快、笛清、萧和”分别谐音国人物“鲁肃、攀哙、狄青、萧何”。)

隐字联

君子之交淡如 醉翁之意不在

上联隐「水」下联隐「酒」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上联:缺一(衣) 下联:少十(食)

歇后联

乌鸦飞入鹭鸶群,雪里送炭;凤凰立在鸳鸯畔,锦上添花

稻草扎秧--父抱子 竹篮提笋--母怀儿

开花芝麻--步步高; 出土甘蔗--节节甜

鸡犬过霜桥--一路竹叶梅花;牛马行雪地--两行蚌壳团鱼

谜语联

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 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

(谜底:热水瓶)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上联谜底:油灯 下联谜底:秤)

集句联

闲吟步竹石 长醉歌芳菲 (集李白诗句联)

穷愁但有骨 诗兴不无神 (集杜甫诗句联)

林花经雨香犹在 芳草留人意自闲 (集宋诗句联)

身行万里半天下 眼高四海空无人 (集苏轼诗句联)

名胜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宋]苏轼题武昌黄鹤楼{上下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画、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题东林书院

讽喻联

官大,权大,肚子大,口袋更大;

2

手长,舌长,裙带长,好景不长

(讽某些腐败者)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无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总统不是东西”讽贿选总统曹锟)

坐,请坐,请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苏轼讽势利者)

谐趣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

狗啃河上(和尚)骨(苏轼出上联)

水流东坡诗(尸)(佛印对下联)

天为棋盘,星为子,何人能下?

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敢弹?

风起大寒霜降屋前成小雪

日照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含六个节气)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

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理发店对联)

无情对

相传,“无情对”为清代张之洞所创 。这种对联形式,出句和对句各自成章,通过别解才能上下呼应。一天,张之洞在陶然亭会饮,以当时人的一句诗“树已半寻休纵斧”为上句,张对之以“果然一点不相干”。上下联中,“树”、“果”、“萧”皆草木类;“已”、“然”、“何”皆虚字;“半”、“一”、皆数字;“寻”、“点”皆转义为动词;“休”“不”皆虚字;“纵”、“相”皆虚字;“斧”、“干”则为古代兵器。张之洞的对句,以土语对诗句不拘一格。

五风十雨梅黄节 二水三山李白诗

怕热最宜穿短裤 论功还欲请长缨

有酒不妨邀明月 无钱哪得食云吞

上联:围棋赌酒,一着一酌。

下联:坐漏读书,五更五经。

上联:李打鲤归岩,李沉鲤又出。

下联:风吹蜂落地,风停蜂再飞。

上联:黄黍地中走黄鼠,鼠拖黍穗。

下联:白杨树下卧白羊,羊啃杨枝。

吾联:花棘丛内跳花鸡,鸡穿棘梢。

上联:蚂蚁树下马倚树。

下联:鸡冠花前鸡观花。

上联的蚂蚁树指被白蚁蛀空的枯树。

上联:老鸦踏断老桠枝,鸦飞枝落。

下联:仙鹤归来仙壑涧,鹤唳涧鸣。

此联为刘攽对刘敞。

3

上联:鹰立树梢,月照影斜鹰不斜。

下联:猫伏墙角,风吹毛动猫未动。

上联:鸡站箕沿上,鸡压箕,翻箕扑鸡。

下联:驴系梨树下,驴挨梨,落梨打驴。

上联:髻上杏花何有幸。

下联:枝头梅子岂无媒。

此联为某妓对赵抃。

上联:读高中,望高中,死记大学。

原对:缺!

吾联:取花种,把花种,花间春秋。

吾联:同云长,观云长,云欲河图。

此联上联两‘中’字音不同意也不同,而且‘死记大学’谐音《史记》《大学》两书名。下两个下联一个指《花间集》《春秋》前‘种’指种子,后个指种植;一个指《韵语》《河图》前云长指关羽,后个通云涨。

上联:酒热不须汤盏汤。

下联:厅凉无用扇车扇。

此联上联后一‘汤’读‘烫’,下联后一‘扇’读‘煽’。

上联:朝官多戴朝冠。

下联:宫婢常持宫被。

此联为王守仁对某官。

上联:移椅倚桐同赏月。

下联:点灯登阁各观书。

此联相传为【宋】包拯破奇案的一联。

上联:天上星,地下薪,人中心,字义各别。

原对:云间雁,檐前燕,篱边鷃,物类相同。

吾联:园内猿,池里鸳,海中鼋,处物亦非。

上联:九曲桥下湖空,空壶下桥取酒。

下联:陶宅院前酣醉,醉汉前院摘桃。

上联:钟鼓楼中,终夜钟声撞不断。

原对:金科场内,今日金榜才题名。

新联:俚歌曲里,历朝俚语续无穷。

新联:候车台后,厚情候鸟去重来。

此联为南京钟鼓楼联。新联一为刘正所对,二为王堂政所对。

上联:地脉默然生麦叶。

下联:天河何不种荷花。

此联为【清】曾棨对师。

上联:风送钟声花里过,又响又香。

下联:月映萤灯竹下眠,越凉越亮。

上联:鸡蛋无盐真淡蛋。

下联:猪肠未切好长肠。

上联:同人同过铜驼岭。

下联:今上今开金马关。

此联为【清】楼仲彝对都维明。下联指乾隆开西域一事。

4

上联:港口撑船,因船钱而讲口。

下联:窑头买瓦,为瓦价以摇头。

此联为苏轼所作。‘讲’方言读(gang)。

上联:密云不雨,通州无水不通舟。

下联:钜野皆田,即墨有秋皆即麦。

此联嵌密云、通州、钜野、即墨四县市名,‘麦’字古音(mo)。

上联:老枣靠道倒。

下联:矮槐捱阶栽。

此联为【明】杨慎对杨廷和。为同韵联。

上联:调琴调新调,调调调来调调新。

原对:种花种好种,种种种成种种香。

此联为双音联,上联调字中一、二、六读(tiao);调整的调。三、四、五、七、八读(diao);音调的调。原对种一、二、六种读(zhong

);种花的种,后个读(zhong )花种的种。

上联:盛盛盛盛盛盛盛。

下联:行行行行行行行。

此联为浙江绍兴一幅戏台联,上联二、四、七的盛读(SHeng ),一、三、五、六读(CHeng

);下联的二四七的行读(Xing),一、三、五、六读( Han )。这样上联成了演戏的声音,下联成了台下人声鼎沸的嘈杂声。

上联:朝朝朝朝朝朝汐。

下联:长长长长长长消。

此联为福州罗星塔联。上联读为:朝朝潮,朝潮朝汐。下联读为:长长涨,长涨长消。

上联:乐乐乐乐乐乐乐。

下联:朝朝朝朝朝朝朝。

此联为故宫太和殿联。上联读为:乐曰,乐曰,乐乐曰。下联读为:召朝,召朝,召召朝。意为朝朝朝拜。

上联:朝云朝朝朝朝朝朝朝退。

下联:长水长长长长长长长流。

此联为四川朝云庙联。上联读为:朝云潮,朝朝潮,朝潮朝退。下联读为:长水涨,长长涨,长涨长流。 上联:着黄衫,把黄扇,远上黄山吃黄鳝,且观那云长长长散。

原对:缺!

吾联:夹银盒,持银荷,飞往银河擒银鹤,自滌此浪朝朝朝合。

上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下联:长长长长长长长。

横披:长长长长。

此联上联读为:长涨长涨长长涨;下联读为:涨长涨长涨涨长。横批读为:涨长长涨。

上联: 长長长長长长長。

下联:長长長长長長长。

徐渭题豆芽菜店。长读(chang ),長读(zhang )。

上联:见见见见见见见。

下联:齐齐齐齐齐齐齐。

此联为台湾台北贡寮西灵岩联。上联读为:见现见现见见现;下联读为:齐斋齐斋齐齐斋。

上联:见见见见见见神主。

5

上下对联篇三

对联

第七讲配套练习

一、对联知识

【知识归纳】

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联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谐的结构形式、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纵观近年来的中考对联题,一般是重点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知识积累能力,题型以主观题为主。拟写对联,既要明确它的主要特点,又要掌握一定的技法。下面以2013年各地中考试题中的对联题为例,解析拟写对联应遵循的原则和解题技巧。

拟写对联应把握六大特征:

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3.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4.节奏相合。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

5.平仄相谐。古人把上声、去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6.意义相关。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解答对联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命题指向。近年来,对联命题材料开始由课内走向以课外阅读为主,尤其是指向当地人文资源,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家乡的了解。

(2)弄清题目要求。拟写对联时要注意审题,不要忽视题目或明或暗的提示信息而偏离题意。

(3)遵循“宽对”规则。中考对联题的拟写,一般只做“宽对”的要求,所以,应力求达到这样几点要求:一是上下两联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是上下两联意思相关,上下衔接;三是上下两联结构对称,词性相同;另外,上下两联的字眼最好不要重复。

【题型扫描】

一、拟写对联

(2013内蒙古包头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任选一题)

(1)上联:为人要勤,勤能筑起通天路;下联: 。

(2)小明去广州旅游,恰逢广州旅游局征集广州各景区的宣传对联。其中,一句“黄花岗前看黄花,花开报秋至”的上联引起了小明的兴趣,但他一时并没有想出合适的下联。次日清晨,小明来到了白云观游玩,他望着白色的云雾渐渐散去,太阳徐徐升起,立刻对出了下联: 。

二、组合对联

(2013甘肃兰州卷)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

古典名著的回目多对仗工整、内容丰富,且不同名著之间也可对仗。如:以《西游记》中的“黄狮精虚设钉钯宴”为上联,可用《红楼梦》中的“白玉钏亲尝莲叶羹”作下联。

现有一个上联: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说的是张飞饮酒,假作贪杯轻敌,引张郃来战,又暗派兵将断张郃后路,并反劫三寨的故事。

请你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相关内容,对出下联。并简述其故事情节。

花和尚 唐三藏 野猪林 火焰山 路阻 败走 大闹

下联: 故事情节:

1、(2013四川雅安卷)下列对联与文化名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为古今中外君民立允极,合诗书礼易春秋集大成。②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③翁去千余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④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A.①孟子 ②诸葛亮 ③欧阳修 ④“三苏”

B.①孔子 ②诸葛亮 ③欧阳修 ④“三苏”

C.①孟子 ②诸葛亮 ③范仲淹 ④“三苏”

D.①庄子 ②刘备 ③王安石 ④“三苏”

2、你一定有课外读书笔记本吧!包括课外阅读摘抄本,课外练笔本或收视笔记本。请你为自己心爱的课外摘抄本或课外练笔本写一副对联式的自勉语。

现已拟出上联“天天阅读乐趣多多”,请拟写下联:

3、请你用课题拟写下联:

上联:《孔乙己》穿《皇帝的新装》;

下联: 。

4、结合下面报道的内容,补充下联,可宽对。

《眉山日报》报道:东坡区某妇女从银行取出一万元钱后,准备捐肾救女,却遭抢劫,妇女拼死护钱,被歹徒狂砍数刀,身负重伤。歹徒被捕后,得知被害人已经不能为为身患尿毒症的女儿换肾时,悔恨万分,决定要捐出自己的肾来挽救被害人的女儿。

上联:母亲挺身救女惊天地

下联:

6.社区有一位老党员准备在自家大门上贴一副对联,他拟好的上联是“共产党恩泽四海”,一家人对出了四个下联。请为这位老党员挑选一个最恰当的下联。 ( )

A.中国人意气风发 B.毛泽东名重千秋

C.子弟兵钢铁长城 D.向前看万众一心

7.中华大地,英才辈出。为了弘扬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班级举行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班会。让我们怀着对中华儿女的崇敬之情来完成下列任务。

为了给这次主题班会拟一副对联,同学们想出了一个上联,请你从下列8个短语中选用4个组成下联。

时代先锋 看今朝 兢兢业业 谱新篇 齐奋斗 继往开来 盼未来 勇争先

上联:忆往昔革命前辈开天辟地创伟业

8.成都杜甫草堂有副对联:“诗歌百姓,常泪湿单衣,杜老永难老;已住草堂,愿民栖广厦,甫心乃赤心。” 其下联中所蕴含的杜甫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第七讲配套练习

一、对联知识

【知识归纳】

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联以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和谐的结构形式、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纵观近年来的中考对联题,一般是重点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知识积累能力,题型以主观题为主。拟写对联,既要明确它的主要特点,又要掌握一定的技法。下面以2013年各地中考试题中的对联题为例,解析拟写对联应遵循的原则和解题技巧。

拟写对联应把握六大特征:

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等。

3.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句法结构应当一致,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等等。

4.节奏相合。节奏是由停顿形成的上下两联在哪里停顿,有几处停顿都应当吻合。{上下对联}.

5.平仄相谐。古人把上声、去声归为仄声一类,与平声(阴平、阳平)相对。平仄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上下对联}.

6.意义相关。对联的两联之间在内容上必须相互关联,体现一定的逻辑关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解答对联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命题指向。近年来,对联命题材料开始由课内走向以课外阅读为主,尤其是指向当地人文资源,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家乡的了解。

(2)弄清题目要求。拟写对联时要注意审题,不要忽视题目或明或暗的提示信息而偏离题意。

(3)遵循“宽对”规则。中考对联题的拟写,一般只做“宽对”的要求,所以,应力求达到这样几点要求:一是上下两联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是上下两联意思相关,上下衔接;三是上下两联结构对称,词性相同;另外,上下两联的字眼最好不要重复。

【题型扫描】

一、拟写对联

(2013内蒙古包头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任选一题)

(1)上联:为人要勤,勤能筑起通天路;下联: 。

(2)小明去广州旅游,恰逢广州旅游局征集广州各景区的宣传对联。其中,一句“黄花岗前看黄花,花开报秋至”的上联引起了小明的兴趣,但他一时并没有想出合适的下联。次日清晨,小明来到了白云观游玩,他望着白色的云雾渐渐散去,太阳徐徐升起,立刻对出了下联: 。

【解析】解答这道题,首先要明确对联的写作要求,并且认真分析上联的字数、结构、词性、节奏等特点,然后根据题目提供的答题要求或材料,选取与上联具有意义相关的对应词语。如(1)小题,上联陈述的对象是“为人”,那么下联可以选择“做事”、“处世”等,还要注意后句与前句用了顶针的修辞方法。解答(2)小题,就要从题目所提供的情境中提炼意思,注意抓住地点、行为、情景等要素,拟出与上联相对的下联。

【参考答案】示例:(1)做事戒懒,懒会关闭成功门。(2)白云观里望白云,云散见日升。

二、组合对联

(2013甘肃兰州卷)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

古典名著的回目多对仗工整、内容丰富,且不同名著之间也可对仗。如:以《西游记》中的“黄狮精虚设钉钯宴”为上联,可用《红楼梦》中的“白玉钏亲尝莲叶羹”作下联。

现有一个上联: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说的是张飞饮酒,假作贪杯轻敌,引张郃来战,又暗派兵将断张郃后路,并反劫三寨的故事。

请你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相关内容,对出下联。并简述其故事情节。

花和尚 唐三藏 野猪林 火焰山 路阻 败走 大闹

下联: 故事情节:

【解析】组合对联题以变相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比拟写对联题要简单多了。只要根据对联的规则选择与上联对应位置词语意思相对的词语就行了,但解答该题还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一定要熟悉与备选词语相关的古典名著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以免弄出“张冠李戴”的笑话(简述故事情节的要求此处不作细述)。

【参考答案】示例1:花和尚大闹野猪林 故事情节: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途经野猪林。两位押解差役受高俅指示,欲害林冲性命。鲁智深一路暗中保护林冲至野猪林,在关键时刻救下林冲。示例2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故事情节:唐僧师徒西去取经,来到火焰山前,酷热难当,无法前行。孙悟空借来芭蕉扇,扇灭大火,才得顺利西行。

三、链接对联

1、(2013四川雅安卷)下列对联与文化名人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为古今中外君民立允极,合诗书礼易春秋集大成。②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③翁去千余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④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A.①孟子 ②诸葛亮 ③欧阳修 ④“三苏”

B.①孔子 ②诸葛亮 ③欧阳修 ④“三苏”

C.①孟子 ②诸葛亮 ③范仲淹 ④“三苏”

D.①庄子 ②刘备 ③王安石 ④“三苏”

【解析】链接对联题即是把对联与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语法知识或名句默写、口语交际等结合起来加以考查。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积累知识的能力,解答时,应注意抓住所提供的对联与备选文化名人相对应的历史事件、诗文名句和著作成就等信息,就能正确选择。

【参考答案】B

2、你一定有课外读书笔记本吧!包括课外阅读摘抄本,课外练笔本或收视笔记本。请你为自己心爱的课外摘抄本或课外练笔本写一副对联式的自勉语。

现已拟出上联“天天阅读乐趣多多”,请拟写下联:

【解析】做该题时,应把握对联的几个主要特点。如有的同学对出了“时时运动身体棒棒”的下联,虽然对仗工整,格式正确,但显然不合乎题干的内容要求,因为锻炼身体与阅读练笔和摘抄“风牛马不相及”,不能体现命题者强调读写并重的考查意图。可见,该同学没有遵循对联上下两联应该意义相关的规则,这当然就要失分了。

【参考答案】时时练笔情味浓浓。

3、请你用课题拟写下联:

上下对联篇四

对联

奇妙的对联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学精华之一对联的兴趣。

2.掌握对联知识。

3.通过对联练习,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以有趣的对联故事导入

哑联兴味

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轼上联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 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二、对联的由来: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为它是正月初一,所以它是农历中一年的开始。每到这时,家人团聚,热烈庆祝,称为“过年”。过年时,家家户户都喜欢写春联,贴春联,用吉祥的语句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愿与期盼,因此,春联就成为了我国节日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

春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红色的桃木削成长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神荼(tú;)和郁垒的画像,钉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时,他心情很好,便让身边的翰林学士辛寅逊在桃木板上写两句吉庆话,想挂在自己卧房的门口。当辛寅逊写完后,孟昶看了不中意,于是提起笔来,亲自写了十个字:“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字虽不多,但这两句话非常吉利。“余庆”就是余福。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气。第二句是美好的节日叫做春节,意味着温暖的春天永驻人间。这十个字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节”四个字巧妙地嵌在了里边。所以当孟昶写完,身边的大臣们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兴。

从这以后,桃符就逐渐演变成对联,后来桃木又被红纸所代替。一到春节,家家门上贴着鲜红耀眼的对联,喜庆的气氛自然更浓了。(雅称 —— 楹联、楹帖 俗称 ——对子)

三、 对联的特点

(一) 对仗工整 对偶也叫对仗(古代持兵器保卫贵人,都是左右成对,名仗,后来成为

仪仗)

1、 字数相等 对联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词性相同

对联的词语要求对应,即常说的“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3、结构相当

上联是主谓结构,下联也就非得用主谓结构不可;上联用动宾结构,下联就也只能用动宾结构。

(二)平仄协调 仄起平收

对联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而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传统习惯上则是“仄起平落”,也有人叫做“上仄下平”,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提问:请一位同学解读一下对联三个特点

例:处处春光好 家家气象新

一夜清风吹红花千朵 三春细雨染绿树万株

老师语:但也有特例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上下对联}.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一路领先寒假作业五年级语文
下一篇:七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猫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