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点击: 2016-12-20
四川雅安上里古镇导游词
《导游汉语言文学知识》课程考试
答 卷 纸
年 级 : 层 次: 大专
专 业:
学 号: 1107210014
姓 名:
成 绩:
四川雅安上里古镇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
热烈欢迎大家来雅安上里古镇观光。今天将由我来为大家提供导游服务,首先预祝大家在上里古镇看得尽兴、玩得开心,希望美丽的上里古镇和我们的服务能成为各位永远的回忆。
现在我先让大家先简单的了解一下上里古镇,请大家随我的脚步,共同走进这个历史文化名镇。
上里镇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6处。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是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也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小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现在这里还是影视作品的外景地。
古镇距雅安市区27公里,与名山、芦山、邛崃县相邻,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古镇二水环绕,背面靠山,面向田园,木屋为舍,形成“井”字结构街道,地面石板铺就,茂林、古树装点着小镇民居,以二仙桥为代表的八座古石桥历史悠久、风格各异,既是古镇出入的通道又成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
1、风格各异的桥文化。上里四周有10余座古代和近代古桥。这些桥梁不仅是南来北往的通道,而且再现了古镇历史和匠师的技艺,其代表有:明清乾隆41年的“二仙桥”与清乾隆14年的“立交桥”。
2、独特的牌坊文化。古镇内尚存有3座石牌坊,即省级保护单位“双节孝”石牌坊;市级文化保护单位陈氏“九世同居”和陈氏“贞节”牌坊。“双节孝”石牌坊:建于清代道光十九年,系杨韩氏婆媳两代守节 ,遵诏而建的石牌坊。属石质门楼式建筑,四柱三间,重檐五脊,坊高11.25米,基宽7.8米,出檐1.1米。牌坊上刻有戏曲故事20余组,人物10 0多个,雕工精细,人物形象生动,眉目传神。牌坊前树有全石双斗桅杆一对, 分别高11米,气势恢宏,是我国封建制度制度束缚妇女的见证,也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精品。
3、罕见有趣的泉文化。白马泉、喷珠泉是古镇域内独特的风景区,也是迄今为止四川省境内最为奇特的风景区之一。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曾经深上上里镇采访并报道了上里古镇的奇泉,并与济南市的“趵突泉”齐名。
4、栩栩如生的塔文化。上里的古塔分为文峰塔(又称字库)、建桥塔、药王塔和舍利塔。
5、工艺精湛的建筑群。全镇座落四处韩家大院,整个建筑物的门、窗、枋、檐皆以浮雕、镂空雕和镶嵌雕刻作装饰。具有极高的价值和精湛的工艺。
我们的行程马上就要结束了。我非常感谢大家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与合作,如果大家有什么意见或是好的建议可以告诉我们,便于我们改进以的工作。希望此次的古镇之行和我们的服务能够在大家一生中留下一个非常难忘的回忆。最后就预祝大家一路顺风、万事如意,有空再来上里古镇来做客!谢谢大家!
“被韩国”赤裸裸的文化争夺背后
一直以来,“被韩国”这个词极度敏感地建构于中韩两国脆弱的文化边缘上。曾几何时,可恶的“高丽棒子”向我们开炮了,我们值得骄傲的历史文化名人,被韩国人厚颜豪掠夺过去,我们甚至没有机会去做判断,一场无硝烟的文化论战就此展开了,没有什么会有如此号召力,全民一起群情激愤,用最凶猛的文字攻势回击。
提起韩国,从世界地图上乍一眼看去,这个比日本还小的国家很难让人在世界地图上发现它的所在。然而正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国家,诞生了三星,LG,现代,大宇等等一批世界著名企业。“made in Korea”(韩国制造)也因此和“made in Japan”一起而成为世界级品牌的标志,“made in Korea”的爱情剧和影星也在中国以及其他东南亚地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由此而被各大新闻媒体称为“韩流”,并被广泛传播开来。然而,正是这个不平凡的小国家,最近却频频向它的邻居——中国发起文化侵略,先是将端午节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然后又凭一部热销大剧《大长今》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将中医改为韩医申遗。最近又有消息称,韩国现在正积极筹备题为《汉字起源于韩国》的科学考古研究工作。据可靠消息称,该项研究目前已取得初步进展。
不知道韩国人是否“畏惧”于此,近日发来澄清信,声明“近期一些媒体刊载的韩国教授称“诗人李白是韩国人”的消息,系不实报道,其他类似“中国文化被韩国”的诸多报道内容,事后经查明大部分报道内容均无事实依据。其余的报道是把某个人的观点当成韩国
国民的普遍立场,扭曲事实真相并进行炒作。这是否宣告,一直以来硝烟弥漫的文化争夺就此终结,很难说,但回视这一路走来的“眼不见心狂跳”的民族保护姿态,却发现,是那么的赤裸裸,那么的丑陋。 “被韩国”一词,起源于一段时间来,媒体接连刊载的诸如,“孔子、西施、道教鼻祖张道陵等是韩国人”,“朝鲜族发明汉字”,“诗人李白是韩国人”等逆天言论。这究竟是一场潜伏了数年的文化争夺就此展开,还是纯粹无厘头的恶搞。笔者看来,这些都不重要,文化争夺背后喧哗的群情张扬更可怕。
当狂热的心跳过后,留下的只是一抹平静,当激愤的攻势背后,存在的客观事实只是一个误会。这比无厘头的闹剧更揪心。这背后究竟隐藏这什么?
其一,我们的媒体,把所谓的新闻眼定格在满足观众肉眼的欲望的浅层面。
韩国驻华使馆已经多次向舆论媒体宣告“中国文化被韩国”的诸多报道皆属无事实根据的,可能存在炒作和新闻扭曲。既然如此,媒体为何还要做大笔文章,以此来获取火爆的关注度。试问,如此过山车似的媒体报道,真正留给读者的会是什么?只是,拿外媒的话来说,很遗憾,中国人又一次被“激怒”了,那些未被证实的凭空捏造言论,被我们的媒体盯上了,报道了,而更糟糕的是,这一切的受众恰恰是我们好多缺乏公判力,盲目跟风的网民。其实也是“妄民”,那些积压了许久的言论终于可以无尺度,无限度的爆发了。
其二,我们的观众,把不经思考,一味的盲目跟风,当成一次次
上里古镇
上里古镇
各位团友:大家好。
我是上里的导游学习。今天就由我带领大家游览这美丽清幽的上里古镇!在古镇我们大约游览3小时,请这边走,慢慢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上里。
上里古镇位于雅安雨城区北部,距城区27公里,坐落于四县交接之处,东通名山,邛崃,西达芦山,雨城,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被列为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
古镇初名“罗绳”,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边茶关隘和茶马司所在地;又是红军过境之地。又因古镇内有韩、杨、陈、许、张五大家族居住在此,故俗称五家口。
上里的得名与当地的一条陇西河有关,因为古时候当地的统治者沿着陇西河的流向,分十里建一镇,陇西河的上游叫上里,沿河南下,分为中里和下里,上里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
上里的街道均为石板铺成,建筑群的房屋为木制楼阁,错落有致,青瓦飞檐流光溢彩,木制的窗、枋、檐均为浮雕、镂空雕、镶嵌雕刻组合而成,画面栩栩如生,精美的艺术虽然被岁月侵蚀已残旧,失去的光鲜色泽,然而其工艺的精湛、构图的精巧却无法掩饰,凸显着民族文化的深厚。
整个小镇真是古色古香,如水墨画一样,因此又有水墨上里之说。漫步在古镇的街道上,真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美感!
上里古镇有五古:古桥、古塔、古泉、古牌坊、古建筑。这五古的代表分别是二仙桥、文峰塔、白马泉、双节孝牌坊和韩家大院。
今天我们的游览路线是先参观古镇风貌,观赏古桥,古塔,然后经红军石刻游览白马泉,再返回参观“双节孝牌坊”及韩家大院。大家在参观的同时,请注意爱护历史文化,现在就请跟着我一起来。
好啦,感受了上里的古桥和古塔文化之后,我们现在已经来到白马泉。大家看到前方的古寺了吗?那就是白马寺。闻名遐迩的白马泉就在寺庙的右边。白马泉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宋乾道元年诏封泉池为“渊泽”被奉为神泉。白马泉究竟神在何处呢?大家不要着急,请随我来看一看。该泉是全国独具特色的十大恒温间歇泉之一,泉水四季恒温14摄氏度,泉水潮涌不定期,有时一日数潮,有时数日不潮。
大家面前的这个四方水潭的龙头处就是白马泉的泉眼了,潭底巨石上镌刻有龙马浮雕。潮歇时潭水非常平静,当潮来时,刹那间石刻龙嘴和龙腮处涌出泉水,退潮时,泉水一节一节下降,巨石上镌刻的龙露出腰身时,池中便传来“啼嗒啼嗒”的马蹄声,古人曾形容此情此景为“灵泉白马嘶芳草”。
我想大家现在一定会想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传说古时泉中有白马,后来龙化为马腾空而出,马因迷恋此泉,常在夜晚月静时来泉边饮水,久而久之,当泉水涌动时,便像马在奔驰,故称此泉为“白马泉”。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其实,这种现象是由独特的地理因素造成的。白马泉一带属石灰岩区域,泉水下面溶洞中的气体常因压力的作用而形成虹吸现象。当地下水涌入溶洞时,水位逐渐升高,导致溶洞空间越来越小,而气室中的压强却逐渐上升,当气压达到一定程度时,虹吸口被水冲而决口,水从洞中涌出;而水位下降,压强变小,水往回倒流,回落时变产生了清脆的像马奔跑一样的声音。
间歇泉在世界各地并不多见,于此类似的有:美国黄石公园的“老实人泉”,乌拉圭内格罗湖畔的“三餐泉”,我国贵州的猫跳河间歇泉和西藏昂仁县的高温间歇泉等,但仅有白马泉会发出如此独特的马蹄声,并且历史最为悠久。
好啦,各位团友,请朝前走,我们一起继续去游览“双节孝牌坊”和“韩家大院”。
上里古镇旅游攻略
上里古镇旅游攻略
上里镇位于雅安市古城区北部,距城区27公里,坐落于四县交接之处,东通名山、邛崃,西达芦山、雨城,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亦是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其实在国内很多旅游网(蚂蜂窝、聚途网、百度旅游)都有很多攻略与游记,但是那些都并不是专人体验而写的,都是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而设计的,本人在上里古镇游玩过几次了,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在这里给个旅游攻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三年级作文游上里古镇}.
一、成都到雅安
1、班车
成都新南门汽车站乘坐到碧峰峡的车,在雅安北高速公路收费站下;也可以在石羊场汽车站乘成都至雅安的大巴到雅安,再转车到上里。
雅安到上里
雅安市北二路的雅安汽车南站有白色小面包到上里,票价每人7元,大约40分钟可达。
2、自驾
从成都自驾车到上里有两条路可走。
(1)、走成雅高速公路,在雅安北出口下,经下里、中里到上里;
(2)、走成温邛路到邛崃,先游平乐古镇和夹关古镇,然后上山即到白马泉。
二.住宿
只要有身份证,肯定能开到房间。
古镇上住宿很多,随便找一家价钱都差不多,不过想环境好些,最好是找临河的。吊脚楼,四方客栈是比较有名的客栈。一般住宿为标准间80-120一间。可以还价,不过如果是在旺季,可能还不了多少。虽然平时是80-120,但是节假日会涨价到220-260一间,很吓人的。所以最好不要周末去。相对来说好讲价些。
吃饭可以吃有名的大肉挞挞面,也可以FB一顿,尝尝古镇有名的山药炖土鸡和河鱼之
类,吃中餐各家的标准不一定一样哦,所以可以找不是临街那种店店吃。要比临街的中餐馆吃下来便宜几十块钱哦。
三,景点介绍
古有诗云:“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正是对上里古镇生动形象的总体描绘。二水环绕的古镇内明清建筑错落、古树参天,茶马古道上唐宋文物遗迹众多,近代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让往来游客踏石板道上体味历史的沧桑,漫步于小溪流水边享受怡人的田园风光,站在古老的石桥上领略自然的恩赐,沉醉在白马灵泉边聆听古“罗绳”兴衰的故事。
更多的就不介绍了自己去看看吧!!
上里古镇参观认识报告
上 参
里 观
古 认 镇 识
实
习
报
告
报 告 人:龚子扬
指导教师:黄小虎
实习地点:雅安上里
实习时间:2012年5月
根据学院安排,我们于2012年5月14—25日在雅安市上里古镇进行建筑参观实习。这是一个让我们了解建筑的好机会,让我更深一步的了解了理论与实际的差别,更好的领略了建筑与艺术的魅力。我们把艺术的享受搀和于日常生活之中,并在所有的用品、衣着乃至食品中引入了美工设计,然而,我们周围的建筑,建
筑的艺术的渊源却很少为人所察觉,所以了解建筑和发扬是我们必须做的!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上里古镇,刚到上里,镇上的古建筑就映入眼帘,放眼望去看不到尽头,小镇的路面是用青石板铺成的,小镇的两旁都是具有古镇传统特色的古民居。
首先简单介绍下上里古镇的古代民居房屋构造,这里的民居都是坡屋顶,也
许跟湿润多雨的天气有关吧。
屋顶是由青色的弧形曲面瓦
片铺成,瓦片排列紧凑有序,
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另外一个特点是古镇的民居相对比较集中,路两边的民居是门对着门,而不是统一朝向一个固定的方向。
古镇给了我们质朴、传统的印象,与其相比市政府大楼给我们更多的感受是庄严。
紧接着我们来到了韩建大院。韩家大院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呈三
纵三横布局,共九个四合院,占地4600 平方米。仿官邸悬山穿逗式木结构,由七个四合院组成。故称 “七星抱月”。 整个建筑物的门、窗、枋、檐皆以浮雕、
镂空雕和镶嵌雕刻作装饰,具有极高的价值和精湛的工艺。院内门、
窗等处共有千余幅雕刻精品,镂空雕、 木雕镶嵌,其人物大到10余厘米,小至几厘米,
性格、情感,五
官、体态等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内容涉及耕耘、垂钓、锂鱼跳龙门、陈州放粮等,为保存较完好的木雕建筑珍品。虽年久待修,透过破壁苍苔从紫色的石质柱础与雕花窗棂上,仍能辨出当年的华丽。尤其那高悬于正厅,上书“踩草梭镖”的金字匾额。
其主要结构为木架结构,灰土夯实,在柱顶石上立柱,室内最高柱名为中柱,次为金柱、前后檐最短的叫蟾柱。柱顶横向间架设大梁,俗称“五架梁”。而后在其上依次重叠搭设小梁,形成三角屋架。梁间用“瓜柱”连接,局部梁下还配
有随梁枋。柱纵间在梁上{三年级作文游上里古镇}.
架设檩,一般自上而下顺
序为:脊檩-上金檩-下金
檩-檐檩;檩下有枋,并设
挡板连接,再在檩上搭掾。{三年级作文游上里古镇}.
该结构的优点是室内少柱
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
间,空间相对灵活;缺点
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
木材较多。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以木构架建造,木构架为房屋的骨架,承受屋顶的荷载。
中国古代房屋建筑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即:台基、屋身、屋顶。
台基是指建筑物下的基座部分。与商周时期的台榭类同,但材料不再以夯土为主,改为石砌。其功能主要有二:一是显示出建筑物的宏伟高大;二是起到防潮作用。在封建社会中,建筑物台基的高度代表着建筑物本身的等级及其主人的阶层、身份和社会地位。还有须弥座台基,它是由佛座演变而来,一般用在高级的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台基露在地面以上的部分叫“台明”,台明的结构包括三大部分:柱下结构、柱间结构和台边结构。柱下结构主要有:磉墩、地基;柱间结构为拦土;柱上结构为柱顶石。
屋身主
雀替。雀替是
梁枋的净跨
屋顶在要由柱、板墙及门窗组成,并其上部设有至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离。 距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形式多种多样,在极大地丰富建筑物的整体造型的同时,大体积的屋顶也可将雪雨水直接排放到基座以外,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建筑物的防潮措施。其结构形式为两坡顶和四坡顶,并辅以单檐双檐之分。中国古建屋顶主要有五种形式:即: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及攒尖。
庑殿属四坡屋顶,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典,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为“五脊殿”。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搏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
歇山是四坡与两坡重合屋顶,其等级仅次于庑殿。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它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在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又有无正脊的卷棚歇山。此外,天安门城楼屋顶即属于重檐歇山样式。
悬山是两坡顶的一种,也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悬山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用无正脊的卷棚,山墙的山尖部分常做成五花山墙。
硬山也是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悬出于山墙之外。山墙大多用砖石承重墙并高出屋面,墙头有各种形式。此种样式以中国南方居多。
攒尖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特点是屋面较陡,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和在顶部,最后再加顶。
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栱、斜的昂组成,下部还有坐斗及翘其作用为:
1、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
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
2、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又是
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3、作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
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屋面的大建筑屋顶象征和重
中国古代建筑的两道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之为一间,它也是房屋的基本计算单位。建屋时,只要确定了性质、间数,按所规定的材的等级和“分”,即可建成
上里古镇
上里古镇简介
上里镇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6处。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是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也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小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现在这里还是影视作品的外景地。
古镇初名“罗绳”,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边茶关隘和茶马司所在地.上里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古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石板铺街,还有“十八罗汉朝观音”的18座山丘。以“二仙桥”为代表的8座古石桥历史悠久、风格各异。还是近代红军长征过境之地。又因场镇内有韩、杨、陈、许、张(韩家银子-钱、杨家顶子-官、陈家谷子-田、许家女子-靓、张家锭子-斗)五大家族居住在此,故俗称“五家口”。 上里镇古时有5家大姓聚居,俗称“五家口”,即是:韩、杨、陈、张、许五大家族群聚。关于五大家族的传说更是各有千秋:韩家银子(官商钱多)、杨家顶子(官宦世家)、陈家谷子(屯粮大户)、张家棍子(骨科习武)、许家女子(漂亮勤劳),其中的故事耐人寻味。
上里镇是四川历史文化名镇,具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6处。1982年被四川省命名为“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是红军长征北上的过境地。也是昔日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小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现仍保留着许多明清风貌的吊脚楼式建筑。现在这里还是影视作品的外景地。
古镇初名“罗绳”,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临邛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是唐蕃古道上的重要边茶关隘和茶马司所在地,还是近代红军长征过境之地。又因场镇内有韩、杨、陈、许、张(韩家银子-钱、杨家顶子-官、陈家谷子-田、许家女子-靓、张家锭子-斗)五大家族居住在此,故俗称“五家口”。
上里古镇古时为南方丝绸之路。也是临工古道进入雅安的重要驿站。上里居于两河相交的夹角内,民间传为“财源”汇聚的宝地。古镇依山傍水,田园小丘,木屋为舍,石板铺街,还有“十八罗汉朝观音”的18座山丘。以“二仙桥”为代表的8座古石桥历史悠久、风格各异。
上里镇古时有5家大姓聚居,俗称“五家口”,即是:韩、杨、陈、张、许五大家族群聚。关于五大家族的传说更是各有千秋:韩家银子(官商钱多)、杨家顶子(官宦世家)、陈家谷子(屯粮大户)、张家棍子(骨科习武)、许家女子(漂亮勤劳),其中的故事耐人寻味。
上里古镇的建筑格局具有以民居为主的空间特色,建筑风格仍以明清时期的为主。古镇的街道主要呈“井”子布局,且都不宽,两边全是老式的铺面。古镇以木结构为主要建筑,寓“井中有水,水火不容”之意,以水制火孽,祈愿小镇平安。
古镇民居保存得比较完好,多为青瓦民居,街中心有宽展的戏坝子,原有的二重檐歇山顶戏楼,是川中场镇不多见的巧妙设计。现存多座石桥,其中以“二仙桥”为代表。上里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所以经济不发达。但诸多非农业成份的渗入,也使小镇的经济有所发展,在规划上出现了一些新的格局。
1935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经上里并驻扎半年之久,在镇内留下的数十幅石刻标语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革命历史文物。
正如《中国古镇游》一书中的记载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川西北调研组朱晓林博士(上海同济大学)写道,“镇内石板铺街、木屋为舍、建筑群高低错落、古风宛然;大院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飞阁流丹,镂空细刻、曲尽其妙,……均为清代佳作;从现状总体风貌与居住建筑群规模而言,上里镇是保护的相当完整的乡土聚落。”
近年来,《聊斋志异》、《山那边好地方》、《今夜不回家》、《被告山杠爷》等一批影视剧将这里作外景地,到这里来的游客逐年增多。
上里古镇历史
上里镇历史悠久,根据境内尚存的文物记载,古镇初名“罗绳”,是取其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关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外民族地区的关卡之一。到了明末清初,由于古镇人口不断增加,经济日益繁荣,便以五大姓氏更名为“五家口”,至今仍流传着这五大家庭的各自千秋,即:杨家顶子(官宦仕家)、韩家银子(经商钱多)、陈家谷子(粮田众多)、许家女子(长得标致)、张家碇子(习武卖药)。
解放后,依据陇西河的流向,上游所在的乡划为上里。古镇人口探源,据史书记载,这里汉以前为青衣羌人领地,汉至隋归严道县管辖,隋末唐初曾一度隶属临邛郡,尔后归雅州府。古时的西蜀称“西南夷”为开发这片宝地从先秦到明清间,曾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如秦灭赵国后,徒赵国臣来巴蜀,汉代迁楚国臣民来青衣,明末清初又一次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移民。 上里早期为民族聚集区,民族中主要以本地土著的巴蜀民族——青衣羌人为主。由于南方丝绸之路的不断繁华,常有外地民族来此定居,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境外文化同当地文化融合成了统一的汉文化,至今给我们留下遍及全镇的文物古迹,使参观者常常陷入史海沉钩之中。
上里镇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北部,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亦是近代红军长征过境之地。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拥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共8处,先后被评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革命老区和“四川省十大古镇”。
古有诗云:“二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正是对上里古镇生动形象的总体描绘。二水环绕的古镇内明清建筑错落、古树参天,茶马古道上唐宋文物遗迹众多,近代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让往来游客踏石板道上体味历史的沧桑,漫步于小溪流水边享受怡人的田园风光,站在古老的石桥上领略自然的恩赐,沉醉在白马灵泉边聆听古“罗绳”兴衰的故事……
建制人口{三年级作文游上里古镇}.
上里镇幅原面积75.8平方公里,共辖9个村,62个合作社,截止2006年底总户数为3208户,总人口10790人。农业户2982户,农业人口11242人。
自然气候特征
上里镇东、北、西三面为丘陵山地,中南部为山丘围合的平坝。城镇边缘东、南、西三面分别由河流小溪围绕,白马泉则处在镇东北的一条沟谷之中。本区最高峰黑岩坪海拔1725米,与天台山相连,河谷平坝为农田,最低处海拔905米,山丘岭上林木植被茂密,生态环境质量较佳,无污染。本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的气候特征。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山羊、野兔、野猪、麂子、杜鹃、画眉、老熊、锦鸡等兽类、鸟类和两栖爬行及大量森林昆虫。森林覆盖率近80%。
经济概况
据2006年底统计,全镇人均年纯收入2400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3046万元;第一产业:1376万元、第二产业700万元;第三产业970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3814万元。主要农产品年产量:粮食总产4366吨;肉类总产量2010吨;茶叶151吨;出售林竹3600吨。年财政收入:122.8万元。年末耕地面积:414公顷。林地面积:8万余亩;
古镇旅游资源
古 镇
古镇建在二水环绕,面向田野小丘,与四周古主、修竹、溪水、古桥相映成趣。镇上古朴的建筑高低错落,风格各异,石板铺街,木屋为舍。街市以主要是“井”字布局,取“井中有水”防止火患之意。居高俯览,宛如观赏一幅古老的画卷;身临其间,有又一种时光倒流回到从前的感觉,仿佛置身世外。
古 桥
从古镇沿河上溯1公里,有十余座古桥,造型无一相同,这些桥梁不仅是南来北往的通道,而且再现了古镇历史和匠师的技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清乾隆41年的“二仙桥” (单孔大跨度石拱桥)与清乾隆14年的“立交桥” (进入古镇的必经之路,桥面平整,两端为引桥,可上下通行,大有“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之势)。
古 塔
上里的古塔分为文峰塔(又称字库)、建桥塔、药王塔和舍利塔。是体现上里镇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繁荣程度的象征性建筑物。
古牌坊
古镇内尚存有3座石牌坊,即省级保护单位“双节孝”石牌坊;市级文化陈氏“九世同居”和陈氏“贞节”牌坊。 二仙桥 古 泉
白马泉、喷珠泉是古镇域内独特的风景区,素有“雅州山水秀,二泉天下奇”的美誉。白马泉古名“龙渊”,是常年恒温间歇泉,因起潮落潮均能听见马蹄的声音二得名;喷珠泉,距白马泉100米,泉边有清代雅州太守黄云鹤所书“喷珠泉”三个大字,该泉泉水终年不枯,清澈见底的泉池随时可见到珍珠般的气泡从池底喷出。
韩家大院
现具保存完好的韩家建筑群有两处,一位于四家村,一位于古镇内。大院始建于清代嘉庆年间,院内雕刻历经三代人方完成,雕刻内容以川戏折子戏和历史典故为题材,其独特的镶嵌式雕刻工艺,实为地方一绝。
红军石刻
1935年6月—1936年2月26日,红一方面军经雅安在夹金山下的达维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一方面军继续北上,四方面军因受错误路线影响而南下。 1935年11月12日,红军再次解放了上里。红军北上后,群众用泥土和石灰将四个政治部(认真、德诚、紫光、崇安)标语保护起来,解放后又将覆盖物去掉,标语又恢复原貌。古镇境内尚存有红军石刻标语数十幅,绝大部分集中在古镇上,形成一条“红军走廊”,是后人重走红军路,体味红军文化的理想所在。
十八罗汉拜观音
上里镇自然景观,位于上里镇中心小学对面。因十八个连续突兀的小山峰,面对“观音峰”而得名,是上里最具庄严神圣、奇拔秀逸的自然景观。
清代立交桥
高桥建于清乾十四年。为三卷供桥,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人行道,桥上、桥下东西两端各有一人行道,桥上、桥下皆可通行,又称清代立交桥。
双节孝牌坊
双节孝牌坊建于清道光十九年。清廷为褒扬韩家姑媳二人守节,敕建旌表节孝牌坊。
位于古镇南四家村昔日古道上(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坊上横额镌刻“双节孝”三字,脊顶下正中精雕“圣旨”二字。 该坊结构为四柱三间十二翼出檐多脊,镂空石雕彩绘,采用当地优质石英红 上里镇砂岩石建造。通高11.25米,进深3米,基座宽7.8米,出檐1.1米。坊上图饰花纹、历史故事、戏曲坊面、匾额对联等,自然古朴, 镌工精细,造型灵巧,栩栩如生,一只只飞禽走兽扬威于坊上,一组组戏剧场景展现在画壁之间。石坊建成后施石青、石绿、石红、金箔等彩绘。
坊前30米处左右竖立12米高六棱四方双斗石桅杆一对,更显得气势雄伟。
雨城的白马泉
白马泉是“雨城”雅安八大风景名胜之一。泉水涌动时,如马奔驰,马蹄阵阵,令人心驰神往。
白马泉位于雅安市上里乡石虾子密林中,泉涌处有一水潭,潭底巨石上镌有龙马浮雕。潮歇时潭水平静如镜,潮来时,平静的水面忽然荡起层层涟漪,顷刻间石刻龙嘴、龙腮处泉水外涌,洞中似抛珠溅玉,呼呼有声。当泉水一节一节下跃,巨石上镌刻的龙露出腰身时,池中便渐渐传来“啼嗒啼嗒”的马蹄声。马蹄声由远至近,由慢到快,清脆而广阔,古人曾形容此情此景乃“白马龙泉潮圣井”,“灵泉白马嘶芳草”。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传说古时泉中有白龙,后龙化马腾空而出,因迷恋此泉,故常在月静山空时来泉边饮水,久而久之,当泉水涌动时,便如马奔驰,马蹄声不绝于耳,故称此泉为“白马泉”。
其实,这一现象与独特的地理因素、天气原因密切相关。当天气晴朗之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减少,空气压力相对增大,而白马泉一带属石灰岩区域,地下水溶洞中的气体便因压力作用而形成虹吸现象:当地下水不断涌入溶洞时,水位逐渐升高,导致溶洞空间越来越小,而气室中的压强却逐渐上升,当气压达到一定程度时,虹吸口突然被水冲决,水便从洞中涌出;而气室水位下降时,压强变小,水便往回倒流,回落时便产生了清脆的马蹄声。
古镇再添新景
为迎接本届旅游发展大会,雅安上里古镇已进行了全面“整容”。近日,记者在古镇看到,刚刚竣工的水景广场、水景街道,为上里镇又添两处靓丽旅游景点。
坐落在上里古镇二仙桥畔的水景广场,由仿古长廊和水磨房组成。仿古长廊由3个短廊交错修建而成,长廊宽4米、长36米,分为低廊(9米)、中廊(12米)、高廊(15米)三部分。长廊被漆成浅青色,低廊、中廊用条石砌成,顺着低廊、中廊再走过十步石梯便是高廊,高廊之下修建了一个不规则的长条状水池,水池两端与水景街河水连通,源源不断的清泉流经长廊。 上里古镇新建的另一处重要观光点是水景街,引水自陇西河支流黄茅溪上的一条小河,全长约770米。两岸均为毛条石修葺。水景街最宽处3.5米,最窄处1.5米。水景沟渠上共建桥梁14座,其中红砂石拱桥7座,香樟木微拱木桥4座,石板平桥3座。水景
上里古镇规划文本说明书
前 言
1982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提出:历史文化名城(镇)应是“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在1986年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镇)审批中,又对历史文化名城规定了核定原则:目前是否还保存有较丰富完好的文物古迹和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现状格局和风貌应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按照以上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义和核定原则,审视分析上里古镇今天的现状,我们有理由确定:上里古镇自1992年被确立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以来,虽也历经城镇建设发展的强烈影响,但从系统保护、特色保护、物质形态的保护与非物质形态的保护并重的角度来看,他仍不失为一个具有很高品质的历史文化名镇。
80年代以来,我国已批准公布了100多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众多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自1982年以来被确定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7个,而上里为4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总体来看,无论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在四川省内,象丽江、平遥古城那样,整体保护下来的历史文化风貌的名城(镇)已经屈指可数,而上里古镇可算其一。究其原因大概有两条:一是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里镇已编制了对保护其风貌起到基本作用的规划,其二上里古镇较为偏远,他坐落在雅安、芦山、名山和邛崃四县市交界处,而这一地区至今仍保持着农耕社会典型的生产、社会、文化形态。
建房积极性很高,在古镇和他的外围已出现了较多的新建筑,风格和形态完全与传统民居建筑相左,形势可谓岌岌可危。这一现象已为许多有识之士所严重关注,并做出了许多努力和有益的工作。其中,最为重要的措施是将2005年8月23、24日的第三届省旅游发展大会将在雅安召开,而上里古镇又是此次活动的分会址,其目的,主要是想通过此次会议,促进上里古镇的风貌保护和经济发展。
在省领导的整体指导和受雅安市雨城区人民政府的委托,我院承担了此次规划设计,主要是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着重对古镇的总体风貌进行保护和整治规划。同时,对建的建筑及场地环境进行方案设计,并且对现有保留的建筑提出具体保护、修缮、改造的实施措施。
本项目的特殊性之一为规划的近期建设内容必须在旅发大会之前建成。分解后的项目由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委托方要求我项目组在此过程中进行规划设计现场指导,项目组进行了约100多人次的现场技术服务,保证了施工进度和规划设计的内容要求。
项目组2004年初进场,经过反复踏勘、座谈,规划方案向区、市、省主管领导和专家征求了意见并通过了评审。
说 明 书
1. 规划背景
1.1 历史沿革
上里镇汉以前为青衣羌人领地,汉至隋归严道县管辖,隋末唐初曾一度属临邛郡,尔后归雅州府。古时的西蜀称“西南夷”,为开发这片宝地,从先秦到明清间,曾有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如秦灭赵国后,迁赵国臣民来西南夷,汉代迁楚国臣民来青衣,明末清初又一次次大规模的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上里早期为多民族的聚居之地,民族中主要以本地土著的巴蜀民族—青衣羌人为主。由于南方丝绸之路的不断繁华,常有外地民族来此定居。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境外文化,同当地文化融合成了统一的汉文化,给后人留下遍及全镇的文物古迹,使观者目不暇接。如“九世同居”石牌坊。
明末清初从中原晋南花池子入川的韩氏人家,选中上里这块地方建业经商,曾在自贡经营盐井,做过盐务官员,后成为巨富,韩家从清代至民国初先后办过三个川剧科班,对地方戏曲作出了一定贡献。
古镇名称的更迭,根据境内尚存文物记述,古镇初名“罗城”,昔日古道上的驿站、关隘之意,是巴蜀平原通往境外民族的关卡,是我国南方丝绸之路经临邛进入雅安的驿站之一,从这里到邛崃(临邛城)至芦山(姜城)和雅安(雅州城),各为一日路程。到明末清初,由于古镇人口不断增加和商贾的繁荣,这个地方便以镇上五大姓氏更名为“五家口子”,至今还流传着这五大家族的趣闻和称谓。如:杨家顶子(官运亨通)、韩家银子(钱财丰厚)、陈家谷子(地方世家)、许家女子(世出美人)、张家锭子(地方一霸)。
古镇上里地处深山,从一个驿站发展成为一座商贾繁荣的城镇,主要是它处在蜀中重要的交通要道(临邛古道),当年从成都过邛崃到到雅安可至青衣羌国(今芦山县),从雅安南行经石棉可到南诏国(今西昌地区)。所以古道上茶帮、烟帮、盐帮商旅络绎不绝,镇上应运而生的旅馆、茶馆、烟馆、酒馆、赌馆、妓馆林立,构成一幅车水马龙、繁荣昌盛的景象。随着川藏、川滇公路的修建,古镇渐渐失去昔日的光采。 上里镇东南临水,北依磨子岗,面对十八座馒头似的小山丘,俗称“十八罗汉拜观音“。镇北良田平畴、阡陌纵横,山边绿树修竹,四周幽雅宁静,环境野朴纯真。
上里镇早年被定为革命老区。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途经上里时,曾先后在此驻扎半年之久。为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在镇境内刻下了代号为认真、德诚、紫光和崇安四个政治部的数十幅的石刻标语。红军北上后,当地群众用石灰和泥土将其覆盖起来,解放后,又将覆盖物去掉,使这批革命文物又恢复了原貌,成为今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实物教材。
1.2 区位
上里古镇位于雅安市雨城区北端,南距雅安市区27公里。镇域地理座标为东经103°03′07″—103°07′37″,北纬30°01′02″—30°04′39″,镇域面积75.8平方公里,属川西平原向青藏高原过渡的地带;上里古镇南与中里镇相连,西为雨城区与芦山县交界的罗绳岗山系,东面与名山县接壤,北面与成都市所辖的邛崃市为邻,古镇据守在陇西河上游的白马河与黄茅溪交汇之地。古镇街区保存较完好的历史街区约30公顷。
1.3 环境
1.3.1 经济环境:上里镇总人口约10482人,农业人口占97.7%,人均纯收入1228元。
1.3.2交通环境:古镇通过高、平两座石桥与雅上公路相连,古镇经雅上公路向
南至雅安市区27km,向北距邛崃平乐镇32km。
古镇经雅上公路转成雅高速至成都约一个半小时车程。
1.3.3历史文化环境:上里镇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镇内文物景点众多。
1.3.4风貌、景观环境
·古镇风貌独特,是四川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文化沉淀丰厚,文物古迹分布广泛,景观环境优美,自然生态上佳,古镇、溪流、田园、林木、山丘与红军文化相互渗透,历史建筑群体与自然生态景观有机地融为一体。
·古镇因民居多为木结构建筑,年久失修,部分民居较为破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镇内居民为改善住房的要求十分迫切,违章建房的现象较明显,对古镇风貌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沿雅上公路新修的建筑为现代建筑风格,层数和体量较大,作为古镇核心区一部分,对古镇形象破坏较明显。
1.3.5绿化环境
·上里镇地处雅安市北部峡谷风光历史文化旅游片区北部,该片区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具备较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
·古镇区处在深丘围合的山间河谷小平台之中,背靠磨子岗,白马河与黄茅溪沿场镇边环绕,在镇东南汇流成陇西河,向南流去,南岸良田平畴,阡陌纵横,田园南面十八座馒头状的小山丘排列环绕,枝繁叶茂,构成了上里镇独特的群山环抱,双溪缠绕,田园镶嵌,林木苍翠的自然环境风貌。
1.3.6旅游环境
根据雅安市旅游资源特色和分布特点,雅安市旅游开发总体布局的形体框架为“一个中心两个片区”。北部峡谷风光历史文化旅游片区主要景点景区是:碧峰峡、黄龙湖、后盐溪、永兴寺、上里古镇、陈家山九世同居坊、白马泉、喷珠泉、南方丝绸之路遗踪、红军长征文物陈列馆,上里古镇是该片区开发战略中的重中之重。 总之,雅安市地理环境及其历史发展特点,与周边的市县和地区相比,在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的“旅游结构规划”把雅安作为四川省四个优先发展的旅游区域之一,它为雅安市旅游业的总体布局的形成,框架的确定提出了行动指南。
2、现状分析及评价
2.1 相关规划分析
2.1.1 根据2004年3月《雅安市雨城区上里镇规划》:镇域总体规划范围为78.5km2,镇区规划控制范围:含古镇区、乌龟山以及十八罗汉以南,字库塔以西的黄家坝新区及周边农田区,规划控制区面积约3.0km2。对镇区的功能定位为:古镇区以古镇风貌和环境保护为主,严格控制建设,并转移出行政、教育等功能。以黄家坝新区开发促进古镇保护,新区以现代城镇功能和旅游配套服务为主,是城镇未来的拓展区域。
管制措施为:区内用地严格遵循本区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严禁其他各类建设占用;禁止开山炸石,破坏植被修基,乱砍滥伐等破坏景观资源的行为;影响本区自然、人文景观的其它用地,调整到其他适宜地区。
2.1.2 历次规划在功能分区、环境控制上较为客观实际,较好地指导了镇区的规划建设,但由于核心保护区规模小,没有将山、水、田、屋作为一个整体划进核心保护区,并对具体的建筑及景观进行设计研究,致使古镇已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
坏,开发建设未能形成有序的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土地利用与功能配置与古镇发展旅游功能不相匹配。
2.2 规划区现状评价
2.2.1 土地利用
(1)居住建筑用地约占现状用地40%,由于古镇保护的限制,居民的居住问题日益尖锐。
(2)古镇公共建筑配套不完善,缺少必要的公建、商服设施。
(3)镇区内绿化植被丰富,区域环境较好。
2.2.2 空间形态
以古镇为中心,北靠磨子岗,向南依次为黄茅溪、田园风光带、“十八罗汉”小山丘,形成由高到低再到高的态势,磨子岗海拔高约950m,高出古镇30m,“十八罗汉”海拔高约980m左右,距古镇100至150m,高出古镇60m左右。形成较佳的观赏角度,古镇建筑以1—2层为主,局部3、4层。
古镇内建筑密度较高,肌理致密,尺度较小,与周围尺度较大的自然山体、田园及河流形成依赖对比关系,使彼此之间和谐共处,相得益彰。
2.2.3 步行系统与公共空间
古镇步行区为戏台坝及“井”字型街道区域,与沿白马河河岸的临邛古道,和至二仙桥以远的滨河路未形成系统,使古镇西侧和东北侧用地及建筑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镇区内公共开敞空间尺度宜人,作用明显,包括戏台坝和现有电影院前两处公共开敞场所,都是镇内最吸人的地方,是场镇的中心,赶集、集会、活动之处。
2.2.4 建筑景观
古镇街区是清及民国建筑风貌街区,但由于房屋破旧,沿河搭建严重,使整体风貌难以彰显。
2.2.5 建筑质量{三年级作文游上里古镇}.
上里古镇传统建筑多为木结构,与其它中国大多数古镇一样,建筑年久失修,结构破败严重,内部设施欠缺,建筑质量较差。
2.2.6 建筑空间利用
临街建筑底层临街部分多为商铺,楼上住人,其余建筑多为居住院落。
2.2.7 历史文化
(1)古镇历史悠久,初名“罗城”,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也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
(2)古镇历史遗迹丰富,这里有成片的古街坊、古院落,大量的古民居、古建筑,独特的古戏台、各式的石墩;有精美庄重的双节孝石牌坊,有别具一格的二仙桥和清代立交桥、踏水桥、水冲磨房;有巧夺天工的建筑雕刻,有古朴自然的石板街道,“井”字形街坊格局保留完整,至今保留着大量红军石刻标语。
(3)历史上,上里古镇居民院落、驿站、庙宇、宗祠等建筑类型齐全,规模小巧,而现状的传统公建已基本完全毁掉。
2.2.8 环境卫生
古镇区沿街的商铺,沿河的居民后院,因缺乏统一严格的管理,脏乱差现象确实存在,垃圾沿道路投放,环境较恶劣。
2.2.9 市政公用基础设施
古镇无系统给排水设施,电话、电线随处挂牵,存在严重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