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口才 点击: 2016-11-27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读后感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读后感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是当代领导艺术的经典之作,也是公认的商务必读书。作为一个市场营销专业的大二学生,我感觉从此书收益颇多。
全书是以前美国英特尔公司CEO安迪.格鲁夫的亲身经历为原材料,集中展现了他对于商业的理解,揭示了各种深刻的哲学和战略思想。全书九章,加两个附录,分别列述了格鲁夫的各种曲折经历和创业感悟,以及他对各种公司,各种运营模式和营销方法的理解与辩证。其中,每个章节又分为若干小节,基本是按照发现问题,到问题的改善过程中的经历,又发现的问题和自己的思考,不断总结归纳,尝试新的方式,获得成功,分享经验的模式进行阐述。用第一人物的视角给我们一一展现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柳暗花明的商业危机转折原型,更具有现实代入感,更富有现实教育意义,也更有说服力。章节中所展现的一幕幕问题的解决方式将是我们市场营销学子们终生领悟的经典,也是我们市场营销学子们终身牢记的经典案例。最后的两篇附录分别是:身体出现了变化、英特尔与微软的对话。这两篇作为故事外的附篇,也很生动的详细叙述了格鲁夫的一些生活片段和自己对问题处理方式的理解,更是有力地激励了我们大学生该有冷静的头脑,清晰的分析能力和敢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格鲁夫不仅仅只是在平淡的叙述一个哲理,同时也教给了我们大学生们基本的为人处世的信念和道理。
其次是格鲁夫所提出的在商业具有领袖风范的几个经典的战略性的哲学思想理论。战略转折点理论、10倍变化理论和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些观点主要有两个实践来源。第一个来源,也是最重要的来源,是他在英特尔公司的多年管理经验。他善于观察,也经历过许多战略转折,对于战略转折点有着非同寻常的深刻体认与思考。第二个来源是格鲁夫在斯坦福大学客座讲授战略管理时的心得。他借助学生们的视角,回顾了自己和他人的一些经验。第一个实践来源是亲身处理变化的经验,第二个实践来源则与它互补,是外到内的剖析。其实总结起来,用当今我们的话简单点来说,这三个观点无非就是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业领袖,你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和危机意识、深刻准确的洞察力和预测力、谨慎的大局观和统筹观。而这些,对于我们来讲,都是任何一个成功者都必须要有的基本素养!
下面就让我说说我对于这些观点结合自身经历的理解。首先,我认为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大学生,而且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我们有必要从现在开始统筹和规划起自身今后的路。这也是一种危机意识和大局观的体现,一种超前的行为。格鲁夫用很多自己在工作中的诙谐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他作为一个优秀领袖的洞察力和深思熟虑的举措,如果从现在开始,我们还只是在认为现在应该是我们的学习时间,而创业和接触社会、社交礼仪和口才的锻炼、与人交际的方法和各种问题处理的方式都还是今后的事情,那就大错特错。大学我们有很多的充裕时间,我们应该要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对自己今后的人生做一个完美的规划,因为我们没必要要等到毕业以后再花费2-3年
的时间去适应和学习这个社会,这样不仅是让自己浪费了两年的宝贵时间,同时还会让自己处于一个较低的起点位置,导致我们浪费很多珍贵的机会。任何一个机遇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足以影响终身的转折点,作为一个成功人士,这点机遇的浪费绝对是可耻的。另外,只是空有规划和实干也是不够的。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机遇和风险一直并存着,人才在不断地被淘汰,市场也不断地在被更新,如果跟不上时代的潮流,那我们终将是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的水花。所以,如何让我们的成果始终保持在商业金字塔的顶端,那就需要我们的综合素质强硬,要始终保持着危机感和成果的创新改进,环顾大局,统筹规划,敏锐地寻找市场的热点,通过市场调查等方式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满足市场的需求。最后,我们更应该学习格鲁夫的为人处事之道,那种诙谐又不失稳重,幽默又不缺真理、直接又不掉大体,偏执又不固执倔强的为人门道、处事态度、工作方式。书中引用的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给我们带来的是一堂堂生动的人生课程。
纵观全书,格鲁夫的镇定和远见让我深深折服,那种在危机中淡然自若,冷静思考,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大将风范势必将是我们终生学习的典范!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读后感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读后感 钱洁 200753275117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是公认的商务必读书,同时也当之无愧的被誉为当代领导艺术的经典之作。安迪·格鲁夫:英特尔公司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入选《时代》杂志“风云人物”一个引领时代、震烁管理界的偏执型商业领袖。
格鲁夫把他的成功归功于他在本书中所揭示的哲学和战略思想。他对商业思想的贡献在于,他提供了一种新的对付每个领导者所惧怕的噩梦时分的方法。这种被他称为“战略转折点”的灾难,他自己就遭遇了好几次,但在这位颇为警觉的领导者手中,“战略转折点”这种充满威胁的态势被成功地转换为一种强有力的良性力量。
为什么我们学的不是商务还要去读呢?
带着疑惑与不解去阅读安迪.格罗夫谈他与英特尔的故事。今天的如日中天英特尔,在二十世纪70年代还是一个非常小的公司依靠做存储器来支撑公司的发展。在80年代遇到了日本企业前所未有的挑战,英特尔摇摇欲坠在摩尔与安迪.格罗夫的带领下成功穿越死亡谷,将英特尔建设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书中详尽的回忆了安迪.格罗夫在英特尔发展历程中遇到过种种困难、迷茫、彷徨、无助,最终靠着他那颗执着偏执狂的心走向胜利。
书前言引用1942年《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的一段话“然而,和书上描绘的情景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中,首要的并非(价格)竞争,而是新商品、新技术、新的原料来源和新型企业组织引发的竞争……它冲击的不是现有的企业的利润额,而是它们的根基,它们的生命。”很难想象这是上世纪40年代的观点,中国是世界的工厂因为中国有极低人工成本而没有技术。企业要作大要强盛需要新技术新商品,想起国内的彩电业真是让人伤心20多年过去了依然只会做些壳子,技术专利什么都没有。价格竞争玩到了极至甚至都把自己玩死了。
战略转折点是安迪.格罗夫在本书阐述的重点之一,变革需要你主动去做而且你不能等到知道答案后再行动,时间就是一切。……… 即使是那些平常确信科学方法的人,也不得不靠感觉和个人判断来办事。可悲的是,一旦卷入了传略转折点的急流,就只有感觉和个人判断能够作为你的指南了。在企业经历巨变时,现有的管理人员想要坐稳交椅就必须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客观地看待形式。他们必须挣脱情感的羁绊,走过战略转折点。企业变革和发展就必然会引发人事的变动要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位置,不要让人事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我所知道最棒的CEO是前任通用电器杰克.韦尔奇,如果他的副总裁连续2次犯错误,杰克.韦尔奇就会很客气的拍拍他的肩膀让他离开,我想这样企业所有员工都会努力并且认真的去工作。
战略转折点的过程中不得不经历一段时期的迷惑、实验和混乱,然后才能理清思绪,确定前进方向,拨开层层的迷雾,到达死亡谷彼岸的目的地。我们必须聆听最前线的声音,特地引发争论,不断解释公司新方向使之更趋清晰化。经济损失和人员的更换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还要认清并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使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安全的到达彼岸,那些无法幸存的人将面临从前迥然不同的生活。
危机这词很有意思,危险和机遇并存。
如今在 10x Change 的情况下,一次危机既可以是企业转折的动力,也可以是毁灭企业的力量。
在金融危机到来的时候,如何敏捷的嗅出危机的味道,如何应对危机? 这本书更值得去思考。
信息071 钱洁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读后感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是当代领导艺术的经典之作,也是公认的商务必读书。作为一个大二学生,我感觉从此书收益颇多。 全书是以前美国英特尔公司CEO安迪格鲁夫的亲身经历为原材料,集中展现了他对于商业的理解,揭示了各种深刻的哲学和战略思想。全书九章,加两个附录,分别列述了格鲁夫的各种曲折经历和创业感悟,以及他对各种公司,各种运营模式和营销方法的理解与辩证。其中,每个章节又分为若干小节,基本是按照发现问题,到问题的改善过程中的经历,又发现的问题和自己的思考,不断总结归纳,尝试新的方式,获得成功,分享经验的模式进行阐述。用第一人物的视角给我们一一展现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柳暗花明的商业危机转折原型,更具有现实代入感,更富有现实教育意义,也更有说服力。章节中所展现的一幕幕问题的解决方式将是我们学子们终生领悟的经典,也是我们市场营销学子们终身牢记的经典案例。 最后的两篇附录分别是:身体出现了变化、英特尔与微软的对话。这两篇作为故事外的附篇,也很生动的详细叙述了格鲁夫的一些生活片段和自己对问题处理方式的理解,更是有力地激励了我们大学生该有冷静的头脑,清晰的分析能力和敢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格鲁夫不仅仅只是在平淡的叙述一个哲理,同时也教给了我们大学生们基本的为人处世的信念和道理。其次是格鲁夫所提出的在商业具有领袖风范的几个经典的战略
性的哲学思想理论。战略转折点理论、10倍变化理论和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这些观点主要有两个实践来源。第一个来源,也是最重要的来源,是他在英特尔公司的多年管理经验。他善于观察,也经历过许多战略转折,对于战略转折点有着非同寻常的深刻体认与思考。 第二个来源是格鲁夫在斯坦福大学客座讲授战略管理时的心得。他借助学生们的视角,回顾了自己和他人的一些经验。第一个实践来源是亲身处理变化的经验,第二个实践来源则与它互补,是外到内的剖析。{一个偏执狂的故事}.
其实总结起来,用当今我们的话简单点来说,这三个观点无非就是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业领袖,你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和危机意识、深刻准确的洞察力和预测力、谨慎的大局观和统筹观。而这些,对于我们来讲,都是任何一个成功者都必须要有的基本素养! 下面就让我说说我对于这些观点结合自身经历的理解。首先,我认为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大学生,我们有必要从现在开始统筹和规划起自身今后的路。这也是一种危机意识和大局观的体现,一种超前的行为。格鲁夫用很多自己在工作中的诙谐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他作为一个优秀领袖的洞察力和深思熟虑的举措,如果从现在开始,我们还只是在认为现在应该是我们的学习时间,而创业和接触社会、社交礼仪和口才的锻炼、与人交际的方法和各种问题处理的方式都还是今后的事情,那就大错特错。大学我们有很多的充裕
时间,我们应该要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对自己今后的人生做一个完美的规划,因为我们没必要要等到毕业以后再花费2-3年的时间去适应和学习这个社会,这样不仅是让自己浪费了两年的宝贵时间,同时还会让自己处于一个较低的起点位置,导致我们浪费很多珍贵的机会。任何一个机遇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足以影响终身的转折点,作为一个成功人士,这点机遇的浪费绝对是可耻的。另外,只是空有规划和实干也是不够的。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机遇和风险一直并存着,人才在不断地被淘汰,市场也不断地在被更新,如果跟不上时代的潮流,那我们终将是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的水花。所以,如何让我们的成果始终保持在商业金字塔的顶端,那就需要我们的综合素质强硬,要始终保持着危机感和成果的创新改进,环顾大局,统筹规划,敏锐地寻找市场的热点,通过市场调查等方式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满足市场的需求。
最后,我们更应该学习格鲁夫的为人处事之道,那种诙谐又不失稳重,幽默又不缺真理、直接又不掉大体,偏执又不固执倔强的为人门道、处事态度、工作方式。书中引用的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给我们带来的是一堂堂生动的人生课程。纵观全书,格鲁夫的镇定和远见让我深深折服,那种在危机中淡然自若,冷静思考,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大将风范势必将是我们终生学习的典范!
狼的嗅觉+“偏执狂”的执着+“从贤不从众”的决策理念
狼的嗅觉+“偏执狂”的执着+“从贤不从众”的决策理念。WTO将怎样考验任正非和他的华为?
深圳华为总部一电梯间。几个年轻的华为科级干部正在抱怨公司为什么不在基地设一个账务系统,害得他们老为了出差结账报销的事在基地和总部之间跑来跑去。电梯行至7层——总裁办公室所在,门打开,一个挽着衬衣袖子的人从电梯角落里不发一言地闪出来,踱出电梯外。这些年轻人面面相觑——他们怎么就没注意总裁任正非就在这电梯里、听了他们一路的抱怨呢?
仅仅十来天后,华为员工就被告知:基地账务系统建立起来了。如果你据此以为任正非是一个宽厚、包容的长者形象,那就错了,起码错了一半。他对直接领导的华为高层,态度往往显得暴躁和不留情面。据说在某次中层干部会议上,他对华为财务总监说:“你的长进非常大,”下半句却是,“从水平特别差变成比较差!”
任正非军人出身,平时衣着打扮稀松平常,据说像一个老工人,衬衫袖子永远是挽到胳膊一半,偶尔系回领带还系得不正。
沉默而偏执的核心层
从1987年任正非创办华为至今,没有一家媒体正面地采访过他,人们看到的只是华为在电信设备制造市场上呼风唤雨的一面:从注册资金两万元发展为2000年销售额220亿元、利润达30亿元的电子百强企业。应该说,任正非始终是华为沉默的核心推动者。{一个偏执狂的故事}.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出色的业绩之外,这家电信设备商总是通过一些文本来加深人们对它、对任正非的敬意。比如前些年开国内企业法之先河的《华为公司基本法》,前段时间在企业界流传甚广的《华为的冬天》,乃至于后来任正非陆续撰写的《北国之春》和《回忆我的父亲母亲》,都被企业中人当成范本一样在网上搜索、研读。
华为的员工说,任对管理的天才领悟来自于他对人情世故、人心人性的深刻洞察,在他面前,你会觉得自己没有必要隐藏什么,因为那将是徒劳的。
任正非总能摸准产业的脉博,人们对他这种战略判断能力无不由衷地佩服。市场近于“血腥”的利润或者说是“血腥”式的寒冷他都提前感觉到了:不管是他当年倾其初期积累的8000万元投入到大型程控交换机的研发上,还是他在业界率先做出“冬天”的预言。 对于人们的崇敬,任正非并未作出任何回应。他甚至反复说这样一句话:“当初是因为我们幼稚,做起了通讯产品,只不过回不了头而已。”
这是一个百分百的“偏执狂”,与媒体绝对隔离只是其“偏执”的表象之一罢了。 在《华为公司基本法》开篇,核心价值观第二条如此描述:“为了使华为 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永不进入”!多么刺激的字眼!在华为内部,任正非还有一篇出名的演讲,叫“企业不能穿上红舞鞋”。他说,红舞鞋很诱人,就像电讯产品之外的利润,但是企业穿上它就脱不了,只能在它的带动下不停地舞蹈,直至死亡。他以此告诫下属:要经受其它领域丰厚利润的诱惑,不要穿红舞鞋,要做老老实实种庄稼的农民。任的比喻经常和“农民”有关。他总说“华为要松土、翻新,种子是我们自己种的,外部请来的专家、引进的流程就像投射进的阳光, 如果我们离开这片田地,能从外面捡回来玉米,但也许最开始播下的种子就死了。” 另一种危险
每年,华为一定坚持拿出销售额10%以上的资金用于研发投入。这在中国企业里是高得惊人的。事实上,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从一开始就是与国际大公司进行着激烈竞争,因而练成较强的竞争力,所以WTO对他们基本上是一个利好消息。
但是,也有观察者指出国内设备制造商面临的另一种危险:“加入WTO以后,国外设备制造商可能会更多地和进入中国的国外运营商联合发动进攻,国际通用的定向采购模式是,运营商和少数的设备制造商结成同盟,互相参与对 方的业务开发和业务流程设计,从而使单个厂家之间的竞争变成价值链间的竞争。比如德国电信和西门子,AT&T和朗讯。” 而且,在全球电信运营趋冷的大背景下,国际电信巨头的日子都不好过。
中国市场由于相对封闭,且开发慢大市一拍,似乎自立于全球都掉进的“电信陷阱”之外。但是市场饱和之前的高速增长必然走到尽头,而在此之前,这种增长多半会给运营、制造商形成应加大投资的幻觉。
形势易变而脆弱,人们等待着“巨大中华”(也许“巨”已无法与其它三个比肩?)新一轮角逐,实际也是在看这几家的领袖人物的战略判断。人们看到,华为在进一步把战线向电讯设备产品聚集。2001年,华为将旗下的电气业务部门--安圣电气有限公司以60亿元卖给美国艾默生电气,同时,又投资至少4亿元进行3G移动通信设备的开发。
在华为内部,任正非一再强调建立起“以流程型和时效型为主导的管理体系”。这几年,华为不惜巨资,花数亿元请IBM等国际咨询公司来为华为建立企业流程管理体系。
然而仍有人怀疑,一套套的管理体系是否真能将华为改造为决策科学、流程透明的企业?眼下,任正非在华为内部尚无人可替代,而他本人对现代董事会的决策机制之不以为然,从《华为基本法》中显而易见:“高层重大决策从贤不从众,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华为目前的股权状况是支撑任正非权威治理的根本。据说,任本人目前在华为独占20%-30%的大股。虽然华为早就将上市提上日程,但是至今仍停留在股份制改革的阶段。据说,华为内部的财务状况让外来的审计部门直呼“看不懂”。
某些离开华为的人说,华为的整个机制依然散发出一种封闭的、极端推崇权威的气息,而这与一家现代化的高科技公司的格调有些格格不入,这部分导致了华为的员工流动率比较高。
立志成为世界级企业的华为,一定不应该是这个样子。
一个本科生在世界五大顶尖咨询公司实习心得
一个本科生在世界五大顶尖咨询公司实习心得,我们离各自的目标,差的是文中的精神来源: 张曦夏的日志
读完此文,我觉得人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标准,其他诸如缺少圈子、先天智商之类的全是自己给自己找借口。 义工旅行间隔年没有经费可以筹,留学没有钱可以借,你没做成是因为你不够想。 分享这么多,我改了标题,前言说的有点多。关于挣大钱与兽性。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咨询和金融
可以用夸张的麦肯锡作为一面镜子: ―在校期间学习成绩要系排名前五,获得国家奖学金或者其他最高奖学金,学生会主席或优秀的组织创始人,国家(如挑战杯)或国际(如欧莱雅)大赛拿到前三名,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过论文或申请过专利,在世界顶尖企业(如GE、高盛等)重要职位实习过。
最好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有突出成绩,如成为国家运动员,电子竞技拿过比赛成绩,时尚杂志的顾问,校园最佳歌手等。麦肯锡不认为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多重要,他更认同在高考或其他激烈竞争下获胜所需的智商和情商‖ 所以,请用你的长处面对这个世界的挑战。
高考前后、本科毕业前后与社会的接触点都是功利的,没有发现自己,逼着为了活命做一切,考第一,考证,锻炼领导力,为了让简历上有公益而去参加公益组织,这是符合兽性而反人性的。义工旅行,换个环境发现自己,是让自己有机会与社会的接触点变成公益的,真爱的。有一天,你在身边就能做很小但是很真切的公益。
行文可能会有所争议,但我认为人应该达到他人的高度再去揣度他人,避免又出现一个让自己不努力的借口。 另外,我发现这篇分享较多,而我的新日志分享较少。很多人可能沦为一个采果子、采更多果子的机器。
如果你不找到你自己,你就会成为一个统计数字而已---搏击俱乐部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努力,可以看看我关注的小组
如果你想找到理想,可以先进入有理想的青年圈子,理想不在现实里,在身边的不是理想。 但理想最终会在现实里
还在泡校内?去寻找自己吧,真正的自己在理想里,在目标里
1
至于评论,据说咱们心里什么样,看到的世界就什么样。很多评论看起来酸酸的,每天登陆就被酸一下。。 引言:一个北大普通的本科生,却曾在全世界最顶尖的咨询公司全部实习过(公司包括麦肯锡、波士顿、摩立特、罗兰·贝格、贝恩公司、易观国际、优信咨询、中国
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毕业时不仅获得麦肯锡的分析员职位,同时获得英荷皇家壳牌集团(Shell)管理培训生,现就职于麦肯锡(北京)。更难得的是他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之余,所有的空闲时间均在过来人求职商学院给同学们上课,几乎所有上完他的课的同学都有“内牛流面”的感觉。相信从下面他发表2年前的文章中,大家可以从中窥探一斑。所谓牛人,不过是一个从不放弃自己梦想,用自己最辛苦的汗水浇灌出丰收的果实的人。
这个世界上从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
The Story of a Paranoid,一个偏执狂的故事
by Victor LIU Sep.2008
我曾掉进无数河流,希望后来人不要重蹈覆辙{一个偏执狂的故事}.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关心、帮助、支持过我的家人、老师、领导、同事、师兄师姐和朋友们。
写在前面的话 本文是2008年9月应某些朋友的要求写求职回忆录,全是自己的切身体会,尽量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但部分涉及商业机密的内容不予披露,请大家不要询问。希望本文能对师弟师妹们有所帮助。祝大家都能有好的发展。
全文想不出更好的题目,定为《The Story of a Paranoid》,不过章节题目全都是经典的书名(或者稍微改动过的经典的书名)。大家不看我的文章,把这些书看了说不定会更有帮助,呵呵。
章节目录
第1部分:Preface: The Maverick and His Dream
第2部分:Chasing Daylight
2
第3部分:Straight from the Gut
第4部分:Swimming Across
第5部分:Who Says Elephants Can't Dance
第6部分:Pour Your Heart into It
第7部分:Epilog: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为了避免大家阅读麻烦,本文中部分公司名称采用简写
McKinsey – McKinsey & Company
BCG – 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Monitor – Monitor Group
Bain – Bain & Company
RB – 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
Analysys – Analysys Consulting International
Sinosure – China Export and Cred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Sinosure
Universum – Universum Communications
About Me Victor LIU,生于四川成都,北京大学05级本科生,主修城市科学与区域经济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双学位,将于2009年6月毕业。赛扶(Students In Free Enterprise, SIFE)中国北京大区公共关系经理。曾在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波士顿咨询公司(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摩立特集团(Monitor Group)、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贝恩公司(Bain & Company)、易观国际网络信息咨询公司(Analysys Consulting International)、优信咨询公司(Universum Communications)、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China Export and Cred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Sinosure)兼职或实习。
2008年9月获得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商业分析员(Business Analyst)职位和英荷皇家壳牌集团(Shell)管理培训生职位,将于2009年毕业后加入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北京分公司。
喜欢F1、Snooker和旅游,狂热的美食追逐者。
Preface: The Maverick and His Dream
我非常不在意其他人如何评价我,我不为任何人活着,因此别人的评价不会增加或者减少我的效用。如果你认为表扬我或者批评我可以增加你的福利,那么OK,这是一个帕累托改进,我支持你做这种有益的尝试,并感谢你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 ——Victor LIU
3
―这是一个特立独行者‖——不熟悉我的人往往如此评价我。其实,我只是不太喜欢随大流,不关注其他人的评价,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并且强迫自己不断努力而已。 ―我从来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我的初中、高中、大学生活都和其他人不同。‖这是我对面试官关于我track record问题的回答。当初中的同学们都在努力学习课程的时候,我翘掉所有课程,把自己关进学校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做完了几乎所有可以拿到的初中物理竞赛题,初中毕业时,我拿着物理和英语两项竞赛的全省第一名进入高中的理科实验班;当高中所有人都在冲击竞赛奖项、为高考而努力奋战时,我独自一人在不到10平方米的学生会办公室里整理编写出40多万字的学生会制度化建设材料,高中毕业时,我手握中央电视台2个英语竞赛的全国前二、美国高中交换经历、3个省级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大赛奖励,以全国十佳、省级优秀学生的身份获得北京大学保送生的资格,进入这个待了4年的园子。
我是带着梦想来的——继续自己的学生工作,4年以后去某个牛校读个PhD……正如刚进高中时的踌躇满志——物理国际奥赛金牌。3年后,结果也跟高中几乎一样——所有当初设立的目标没有一个实现,但却在另外的领域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并且最终有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出路。
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从2006年秋天开始到2008年秋天,我15次申请McKinsey、BCG、Monitor、RB、Bain五大咨询公司的实习或全职职位,只有4次成功。曾无数次地被击倒又站起,因为我坚信,只要有梦想、只要不断努力,就能有好的结果。
我在北京夏天的酷暑中奔波于两个实习的公司之间。当其他人都在享受空调时,我每天拿着40圆人民币的补贴,挤3个小时的公车上下班。
我把自己关在屋里,拼命啃着那些案例和方法论。当其他人都在享受暑假时,我看到―strategy‖、―structure‖、―market‖、―profit‖就想吐。
去餐厅吃饭,喜欢看菜单上的pricing,喜欢看服务的process;上课,喜欢看老师课件的layout,看完后开始独自苦思冥想可以如何改进这些东西。走在路上,喜欢看各种各样的店招;去超市,看产品的包装、陈列,然后开始思考它们的branding和marketing。 有人说我患上了强迫症、有人说我是paranoid、有人说我是maverick。
只因心中有梦。
Chasing Daylight
如果现在的我是所谓的―牛人‖的话(其实很反感这种称呼),我相信任何―牛人‖的背后都有些难为人知的事情而且并不那么耀眼甚至灰涩。
——Tow,《生活:依然奔跑在路上》
一的开始是在迷茫和慌乱中度过的。关于那段日子发生的事我总不愿多提,总之是一个痛苦抉择的过程。不过有三个人我一定要特别感谢,凯哥、健哥和龙哥,谢谢你们的关照!小弟让你们失望了,对不起。
在反复思考、反复权衡之后,做出了上大学以来第一个最正确的决定——辞去所有的学生―干部‖工作(当然因为客观原因拖到第二学期才全部执行完)。我至今记得,那天是2006年3 4
月4日,距我开始担任学生干部4567天,很好记的一个数字。这个数字承载着我太多或是美好、或是艰辛的回忆。 辞掉工作后生活开始变得悠闲起来,除了上课几乎没有任何事情想做,也没有任何事情可做。于是和女友在未名湖边盖满我们的脚印,吃遍北京大大小小的街道中大大小小的餐厅,通宵K歌(她唱我听)。没有烦恼,更没有追求。
学期结束,除了坚定和我在一起的女友和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GPA,我什么都没有。(当然,我更愿意理解成―除了一些次要的东西,我什么都没失去‖。) 冬去春来。新的一学期开始了。
我开始心慌,觉得再这样下去要出大问题。我的头顶好像笼罩着一大片乌云。难道我的大学就这样了?! 于是去老法学楼顶层的办公室找导师谈话。与这位学识渊博,曾在美、英、澳三国求学的老师的谈话内容已经不完全记得了,但是导师的意见是明确的——如果不想做学术,就不要去国外读PhD,否则会很痛苦。很快,我做了大学生活中第二个最正确的决定——不出国了,我要工作! 于是,开始漫无目的地搜寻―找工作‖的信息,那时的我根本不知道BBS上有―intern‖、―job‖等等版面可以查找信息,只能通过各种不专业的渠道搜集零碎的信息。曾经和女友一起去某个家教培训机构投过简历;曾经成为心理学系的―职业被试‖,以为那也是一种工作;去听欧莱雅E-Strat的宣讲会,发现我们这些大一的孩子被忽视,郁闷了很久……那时我的状态可以用4个字来形容——―无头苍蝇‖;而那时的我则是彻头彻尾的两个字——―无知‖。 一个偶然的机会拯救了我。 通过某种途径知道有一个―TILIP(Tufts Institute for Leadership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项目在招人,于是去听宣讲会。那时觉得能去香港实习、美国交流是相当了不得的事情(实际上确实也了不得,见下文),反正也没事,投个简历试试吧。于是有了我人生第一份简历——我至今还留着那份标题是―Resume‖、4页的、极其丑陋的所谓―简历‖。找老师写了推荐信,买来一个大信封,投到了指定的地方,便不再理会。 我不知道负责的师兄师姐是被我的勇气打动了还是被我的无知逗乐了,我居然收到了面试通知。然后在某个早晨,穿着运动服的我捧着北大的地图找到一个叫―临湖轩‖的地方,第一次参加北大的面试(其实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时候面试过一次,不过那个时候还不是北大的人)。估计是因为英语比较好的缘故,居然通过了一面。二面是小组讨论,一个穿T-Shirt的小孩(我)加4个师兄师姐,我也不记得自己说了什么,反正结果是通过了。三面是跟项目负责人见面,一位香港的教授。好心的师兄悄悄提醒我——要穿正装。于是拉上女友去当代买了有生以来第一套正装,跟―机器人‖似的(女友原话如此),把西装所有的纽扣都扣上(那个时候不知道西装应该怎么穿,现在后怕,幸好没有买8颗纽扣的西装……)去参加三面,居然又顺利通过了。
最后剩下6个人,除了我这个小孩以外都是师兄师姐,在农园3楼的某包间中和往届参加项目的学长一起吃饭。当时的我真是年少无知,后来才知道,那天10多个人中有2位后来去了Morgan Stanley,1位去了Goldman Sachs,2位去了BCG……(偷偷说,当年的小孩现在到McKinsey了,也算没有给师兄师姐丢脸)
5
一个本科生在世界五大顶尖咨询公司实习心得
一个本科生在世界五大顶尖咨询公司实习心得,我们离各自的目标,差的是文中的精神来源: 张曦夏的日志
读完此文,我觉得人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标准,其他诸如缺少圈子、先天智商之类的全是自己给自己找借口。
义工旅行间隔年没有经费可以筹,留学没有钱可以借,你没做成是因为你不够想。{一个偏执狂的故事}.
分享这么多,我改了标题,前言说的有点多。关于挣大钱与兽性。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咨询和金融
可以用夸张的麦肯锡作为一面镜子:
―在校期间学习成绩要系排名前五,获得国家奖学金或者其他最高奖学金,学生会主席或优秀的组织创始人,国家(如挑战杯)或国际(如欧莱雅)大赛拿到前三名,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过论文或申请过专利,在世界顶尖企业(如GE、高盛等)重要职位实习过。
最好个人的兴趣爱好也有突出成绩,如成为国家运动员,电子竞技拿过比赛成绩,时尚杂志的顾问,校园最佳歌手等。麦肯锡不认为本科阶段的专业知识多重要,他更认同在高考或其他激烈竞争下获胜所需的智商和情商‖
所以,请用你的长处面对这个世界的挑战。
高考前后、本科毕业前后与社会的接触点都是功利的,没有发现自己,逼着为了活命做一切,考第一,考证,锻炼领导力,为了让简历上有公益而去参加公益组织,这是符合兽性而反人性的。义工旅行,换个环境发现自己,是让自己有机会与社会的接触点变成公益的,真爱的。有一天,你在身边就能做很小但是很真切的公益。
行文可能会有所争议,但我认为人应该达到他人的高度再去揣度他人,避免又出现一个让自己不努力的借口。
另外,我发现这篇分享较多,而我的新日志分享较少。很多人可能沦为一个采果子、采更多果子的机器。
如果你不找到你自己,你就会成为一个统计数字而已---搏击俱乐部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努力,可以看看我关注的小组
如果你想找到理想,可以先进入有理想的青年圈子,理想不在现实里,在身边的不是理想。
但理想最终会在现实里
还在泡校内?去寻找自己吧,真正的自己在理想里,在目标里
至于评论,据说咱们心里什么样,看到的世界就什么样。很多评论看起来酸酸的,每天登陆就被酸一下。。
引言:一个北大普通的本科生,却曾在全世界最顶尖的咨询公司全部实习过(公司包括麦肯锡、波士顿、摩立特、罗兰·贝格、贝恩公司、易观国际、优信咨询、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毕业时不仅获得麦肯锡的分析员职位,同时获得英荷皇家壳牌集团(Shell)管理培训生,现就职于麦肯锡(北京)。更难得的是他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之余,所有的空闲时间均在过来人求职商学院给同学们上课,几乎所有上完他的课的同学都有“内牛流面”的感觉。相信从下面他发表2年前的文章中,大家可以从中窥探一斑。所谓牛人,不过是一个从不放弃自己梦想,用自己最辛苦的汗水浇灌出丰收的果实的人。
这个世界上从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
The Story of a Paranoid,一个偏执狂的故事
by Victor LIU Sep.2008
我曾掉进无数河流,希望后来人不要重蹈覆辙
——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关心、帮助、支持过我的家人、老师、领导、同事、师兄师姐和朋友们。
写在前面的话
本文是2008年9月应某些朋友的要求写求职回忆录,全是自己的切身体会,尽量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但部分涉及商业机密的内容不予披露,请大家不要询问。希望本文能对师弟师妹们有所帮助。祝大家都能有好的发展。
全文想不出更好的题目,定为《The Story of a Paranoid》,不过章节题目全都是经典的书名(或者稍微改动过的经典的书名)。大家不看我的文章,把这些书看了说不定会更有帮助,呵呵。
章节目录
第1部分:Preface: The Maverick and His Dream
第2部分:Chasing Daylight
第3部分:Straight from the Gut
第4部分:Swimming Across
第5部分:Who Says Elephants Can't Dance
第6部分:Pour Your Heart into It
第7部分:Epilog: 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
为了避免大家阅读麻烦,本文中部分公司名称采用简写
McKinsey – McKinsey & Company
BCG – 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Monitor – Monitor Group
Bain – Bain & Company
RB – 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
Analysys – Analysys Consulting International
Sinosure – China Export and Cred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Sinosure
Universum – Universum Communications
About Me
Victor LIU,生于四川成都,北京大学05级本科生,主修城市科学与区域经济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双学位,将于2009年6月毕业。赛扶(Students In Free Enterprise, SIFE)中国北京大区公共关系经理。曾在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波士顿咨询公司(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摩立特集团(Monitor Group)、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Roland Berger Strategy Consultants)、贝恩公司(Bain & Company)、易观国际网络信息咨询公司(Analysys Consulting International)、优信咨询公司(Universum Communications)、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China Export and Credit Insurance Corporation, Sinosure)兼职或实习。
2008年9月获得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商业分析员(Business Analyst)职位和英荷皇家壳牌集团(Shell)管理培训生职位,将于2009年毕业后加入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北京分公司。
喜欢F1、Snooker和旅游,狂热的美食追逐者。
Preface: The Maverick and His Dream
我非常不在意其他人如何评价我,我不为任何人活着,因此别人的评价不会增加或者减少我的效用。如果你认为表扬我或者批评我可以增加你的福利,那么OK,这是一个帕累托改进,我支持你做这种有益的尝试,并感谢你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 ——Victor LIU
―这是一个特立独行者‖——不熟悉我的人往往如此评价我。其实,我只是不太喜欢随大流,不关注其他人的评价,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并且强迫自己不断努力而已。
―我从来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我的初中、高中、大学生活都和其他人不同。‖这是我对面试官关于我track record问题的回答。当初中的同学们都在努力学习课程的时候,我翘掉所有课程,把自己关进学校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做完了几乎所有可以拿到的初中物理竞赛题,初中毕业时,我拿着物理和英语两项竞赛的全省第一名进入高中的理科实验班;当高中所有人都在冲击竞赛奖项、为高考而努力奋战时,我独自一人在不到10平方米的学生会办公室里整理编写出40多万字的学生会制度化建设材料,高中毕业时,我手握中央电视台2个英语竞赛的全国前二、美国高中交换经历、3个省级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大赛奖励,以全国十佳、省级优秀学生的身份获得北京大学保送生的资格,进入这个待了4年的园子。
我是带着梦想来的——继续自己的学生工作,4年以后去某个牛校读个PhD……正如刚进高中时的踌躇满志——物理国际奥赛金牌。3年后,结果也跟高中几乎一样——所有当初设立的目标没有一个实现,但却在另外的领域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并且最终有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出路。
这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从2006年秋天开始到2008年秋天,我15次申请McKinsey、BCG、Monitor、RB、Bain五大咨询公司的实习或全职职位,只有4次成功。曾无数次地被击倒又站起,因为我坚信,只要有梦想、只要不断努力,就能有好的结果。
我在北京夏天的酷暑中奔波于两个实习的公司之间。当其他人都在享受空调时,我每天拿着40圆人民币的补贴,挤3个小时的公车上下班。
我把自己关在屋里,拼命啃着那些案例和方法论。当其他人都在享受暑假时,我看到―strategy‖、―structure‖、―market‖、―profit‖就想吐。
去餐厅吃饭,喜欢看菜单上的pricing,喜欢看服务的process;上课,喜欢看老师课件的layout,看完后开始独自苦思冥想可以如何改进这些东西。走在路上,喜欢看各种各样的店招;去超市,看产品的包装、陈列,然后开始思考它们的branding和marketing。{一个偏执狂的故事}.
有人说我患上了强迫症、有人说我是paranoid、有人说我是maverick。
只因心中有梦。
Chasing Daylight
如果现在的我是所谓的―牛人‖的话(其实很反感这种称呼),我相信任何―牛人‖的背后都有些难为人知的事情而且并不那么耀眼甚至灰涩。
——Tow,《生活:依然奔跑在路上》
一的开始是在迷茫和慌乱中度过的。关于那段日子发生的事我总不愿多提,总之是一个痛苦抉择的过程。不过有三个人我一定要特别感谢,凯哥、健哥和龙哥,谢谢你们的关照!小弟让你们失望了,对不起。
在反复思考、反复权衡之后,做出了上大学以来第一个最正确的决定——辞去所有的学生―干部‖工作(当然因为客观原因拖到第二学期才全部执行完)。我至今记得,那天是2006年3月4日,距我开始担任学生干部4567天,很好记的一个数字。这个数字承载着我太多或是美好、或是艰辛的回忆。
辞掉工作后生活开始变得悠闲起来,除了上课几乎没有任何事情想做,也没有任何事情可做。于是和女友在未名湖边盖满我们的脚印,吃遍北京大大小小的街道中大大小小的餐厅,通宵K歌(她唱我听)。没有烦恼,更没有追求。
学期结束,除了坚定和我在一起的女友和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GPA,我什么都没有。(当然,我更愿意理解成―除了一些次要的东西,我什么都没失去‖。) 冬去春来。新的一学期开始了。
我开始心慌,觉得再这样下去要出大问题。我的头顶好像笼罩着一大片乌云。难道我的大学就这样了?!
于是去老法学楼顶层的办公室找导师谈话。与这位学识渊博,曾在美、英、澳三国求学的老师的谈话内容已经不完全记得了,但是导师的意见是明确的——如果不想做学术,就不要去国外读PhD,否则会很痛苦。很快,我做了大学生活中第二个最正确的决定——不出国了,我要工作!
于是,开始漫无目的地搜寻―找工作‖的信息,那时的我根本不知道BBS上有―intern‖、―job‖等等版面可以查找信息,只能通过各种不专业的渠道搜集零碎的信息。曾经和女友一起去某个家教培训机构投过简历;曾经成为心理学系的―职业被试‖,以为那也是一种工作;去听欧莱雅E-Strat的宣讲会,发现我们这些大一的孩子被忽视,郁闷了很久……那时我的状态可以用4个字来形容——―无头苍蝇‖;而那时的我则是彻头彻尾的两个字——―无知‖。
一个偶然的机会拯救了我。
通过某种途径知道有一个―TILIP(Tufts Institute for Leadership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项目在招人,于是去听宣讲会。那时觉得能去香港实习、美国交流是相当了不得的事情(实际上确实也了不得,见下文),反正也没事,投个简历试试吧。于是有了我人生第一份简历——我至今还留着那份标题是―Resume‖、4页的、极其丑陋的所谓―简历‖。找老师写了推荐信,买来一个大信封,投到了指定的地方,便不再理会。
我不知道负责的师兄师姐是被我的勇气打动了还是被我的无知逗乐了,我居然收到了面试通知。然后在某个早晨,穿着运动服的我捧着北大的地图找到一个叫―临湖轩‖的地方,第一次参加北大的面试(其实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时候面试过一次,不过那个时候还不是北大的人)。估计是因为英语比较好的缘故,居然通过了一面。二面是小组讨论,一个穿T-Shirt的小孩(我)加4个师兄师姐,我也不记得自己说了什么,反正结果是通过了。三面是跟项目负责人见面,一位香港的教授。好心的师兄悄悄提醒我——要穿正装。于是拉上女友去当代买了有生以来第一套正装,跟―机器人‖似的(女友原话如此),把西装所有的纽扣都扣上(那个时候不知道西装应该怎么穿,现在后怕,幸好没有买8颗纽扣的西装……)去参加三面,居然又顺利通过了。
最后剩下6个人,除了我这个小孩以外都是师兄师姐,在农园3楼的某包间中和往届参加项目的学长一起吃饭。当时的我真是年少无知,后来才知道,那天10多个人中有2位后来去了Morgan Stanley,1位去了Goldman Sachs,2位去了BCG……(偷偷说,当年的小孩现在到McKinsey了,也算没有给师兄师姐丢脸) 吃完饭,收到邮件——―今年你被拒了,大一的学生不适合参加我们这个项目,让你来吃饭是为了让你对这个项目保持兴趣。非常欢迎你明年再申,为你保留机会。‖郁闷了很久很久,没想到当年是这个项目最后的一年……算是一个遗憾吧。
不过认识了这么多师兄师姐算是我大学最宝贵的收获。后来这些好心的师兄师姐都不断地指点我,我终生感激他们。
2006年4月,在大牛师姐(现在Morgan Stanley)的介绍下和女友一起加入刚刚成立不久的北京大学SIFE团队,成为presenter,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大区比赛。第二次穿西装,知道了KPMG和HSBC这些公司,知道了原来business world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参加决赛,第一次去上海,远远地望见KPMG亚洲的COO、HSBC中国的CEO等真正的business leader,觉得自己还有那么多需要做。
2006年5月,申请亚洲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主席团,成功,被任命为人权理事会主席。
2006年5月,在大牛师兄(现在Morgan Stanley)的照顾下加入了第一届―京论坛(JING Forum)‖ ,成为两个大一代表之一(另外一个是高中认识的老乡,现在的SICA主席,呵呵)。
在光华楼地下一层005教室中一遍又一遍地排练presentation,通宵跟着师兄师姐们改PPT。开始上联合国网站看那些条约,开始参加模拟联合国会议的规则培训。尝试着查阅那些中国和日本环境问题的资料,似懂非懂地读着……不再通宵K歌,不再无所事事,没有再去过未名湖。开始忙碌,开始喜欢上这种充实的生活。
大一就在这种新生活中结束了。云层突然裂开一条缝隙,透出一缕阳光。我别无选择,只能追逐这若有若无的阳光。
Straight from the Gut
我知道我很笨,但是我愿意学。 ——某位成功的前辈
在我的印象中,大学生活只有大二是无比清晰的。如果说我现在的skill set能够满足一个entry level的consultant的要求的话,这里面的大部分skills都是在大二这一年中历练出来的。
9月,在北大开―JING Forum‖的中国部分,然后去日本参加日本部分的会议,见识了很多东西、认识了很多人。10月唯一一次代表北京大学出征,参加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北京地区初赛第一、复赛第二;全国半决赛第一、决赛第二、总决赛第四。没能给学校争光,跟求职关系也不是特别大,不在此赘述。但是有一句对很多人逆耳的土话我却不得不说——―英语好什么都好办,英语不好什么都不好办。‖我的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10月,开始担任SIFE北京大学团队的主席,和女友一起带着27个人的团队开始―摸着石头过河‖。这一年得到了太多师兄师姐的指点和帮助,也遇到了无数的困难,不过最终还是挺过来了。如果要详细写可以再出一篇文章了,大家如果想详细了解的话,去听SIFE北大团队的宣讲会吧(我不是做广告……)。
后知后觉地知道了BBS上有一个版面叫―intern‖,看见一个叫―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公司招一种叫―PTA‖的职位,好奇地点开看看,发现几个问题——不知道什么叫―consulting‖、不知道什么叫―PTA‖、不知道为什么一个Boston的公司要到中国来招人。于是开始上网搜寻,找到BCG的主页,看了看公司的介绍,得出了一个至今想起来都好笑而荒谬的结论——这个公司看起来好像还不错的样子……
于是又投简历,仍然是4页纸,不同的是这时知道标题不能叫―Resume‖了,不过改成了花体字的姓名……毕恭毕敬地用大号信封装好,挂号信寄出。然后,自然杳无音信。后来某一天突然开窍,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BCG,还害怕了好一阵,别因为我的―卡通版‖简历上了公司的黑名单……
我与咨询的第一次接触到此结束,两个字——失败。但是通过这段时间效率极低的research,我却不经意地做了一件无比重要的事——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咨询。
大二上的一门职场英语课让我第一次知道了关于职场的那么多知识,比如简历应该怎么写、衣服应该怎么穿、谈吐举止应该如何……我觉得我像一个白痴,看到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于是开始认真地学,把邮件的签名档改规范、在BBS上找模版重做自己的―4页版‖简历、知道原来还要写cover letter……进步很慢,但是却很stable。
不停地向各种公司投简历,没有一个回音——也难怪,谁会要一个刚上大二的没有任何实习经历的人呢?
11月,参加Universum公司的一个Focus Group,知道了还有employer branding这个行业,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这个公司的老板发了一封邮件,说我很愿意去公司帮忙做事情,谋个打杂的职位。没想到跟老板一拍即合,记得当时在东门外炭中火吃串,算是拿到了人生第一个工作offer。于是cancel掉原定中寒假和女友一起去新加坡的计划(我很愧疚,有机会一定陪你去),一放寒假立刻到上海投奔姑姑家,开始实习。
Swimming Acr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