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言的感悟

励志名言  点击:   2016-11-19

《孟子》名言的感悟篇一

孟子的名言名句

孟子

1、彼一时,此一时也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4、尽信书,不如无书5、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6、一叶蔽目,不见泰山7、以五十步笑百步8、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诸葛亮:

1、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 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3、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王勃: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范仲淹:

1.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苏轼:

1.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汝浓抹总相宜。(《饮湖上, 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5.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6.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文公庙碑》)

,

《孟子》名言的感悟篇二

孟子的名言名句 (5000字)

孟子的名言名句

1、彼一时,此一时也

2、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5、尽信书,不如无书

6、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7、人不可以无耻

8、仁人无敌于天下

9、仁者荣,不仁者辱

10、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1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2、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3、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14、以五十步笑百步

1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6、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1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8、父子有亲,君臣有交,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9、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23、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2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5、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26、天下之本,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名言的感悟}.

27、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8、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29、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

30、养心莫善于寡欲

《孟子》名言的感悟篇三

孟子的名言

孟子(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是战国时期的邹国人,出生在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约在祖辈时迁于邹。三岁时,他父亲孟孙激去逝,全靠母亲仉氏教养。史书中记有孟母三迁教子、断机喻学的佳话。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15岁左右,他入学读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上承孔子、子思之学。

孟轲的性善论是他“仁政”学说的基础,也是他教育理论的根据。他认为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也就是有为善的倾向。这些“善端”是天赋的,为心中固有的。因此,又叫“良知”。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应在《孟子》一书中。“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他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

“重民轻君”是他“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在哲学上,孟子是一个性善论和唯心主义者,继承孔子的天命论,把人分为“先知先觉”和“后知后觉”,要求人们依“天命”行事,并提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这一唯心史观。

在教育思想上,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认为“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

孟子还十分注意人格修养,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

孟子经典名言

(1)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

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3)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6)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

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爱戴长辈,要当所有人的长辈如自己长辈一样;爱护幼小,也要当所有人的儿女像自己的儿女一样

(9)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10)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1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12)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1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靠天时来选择战斗的时机,比不上优良的地理条件对战斗成败的影响大,而地理条件的优良,又比不上参战者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对战斗获胜的影响大。”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时运不佳时,身处困境时,贫困潦倒时,要坚守住本性本份,修身养德;等到时来运转,发财了,当大官了,要运用自己的才能奉国济为民,多做好事善事,立功立德。

“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 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成语“一暴十寒”出自 这句话,原文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意思是: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比喻做事一日勤,十日怠,没有恒心,是不会成功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必陷于孤立.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能成就大事的人物,总会有善良,纯朴,率直,热爱生命的人格品质.或善良,纯朴,率直,热爱生命的人才能成为大人物.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其次,国君为轻。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两样都吃,我就舍弃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是我想拥有的;如果不能两样都拥有,我就舍弃生命而坚持正义.生命是我想拥有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使我想拥有的,所以我不愿意苟且偷生;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使我厌恶的,所以我不愿意因为厌恶死亡而逃避某些祸患.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说:“君子有三大快乐,以德服天下不在其中。 “君子三乐”指的是这样的三种人生乐趣:父母都健在,兄弟也都没有什么灾病事故,从而得以躬行孝悌,这是第一乐;为人处事合乎道义,上不愧对于天,下不羞对于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因而获得内心的安宁,这是第二乐;第三乐是君子传道、育人所获得的快乐,即能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对他们进行教育,从而使君子之道遍传天下、造福社会。

“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不用画圆和画方的工具,就不能画出很正规的圆和方,不用黄钟、大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这六种音律,就不能调正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阶。

.比喻我们没有规则制度,就不能干好事情.

《孟子》名言的感悟篇四

《孟子》四则名言赏析

《孟子》四则名言赏析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

孟子说:“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分的人。”在希腊的戴尔菲神殿上,刻着两句话,一是广为人知的“认识你自己”,另一句则是“凡事勿过度”。能够在言行上适可而止,确实需要高度的修养,孔子做到了。我们也应该时刻告诫自己,每天的言行应该得体,不要过分。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说:“德行完备的人,说话不一定都兑现,做事不一定有结果,但是全部以道义为依归。”这里的“义”是“宜”的意思,指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人间事务一直都在发展变化当中,如果没有通达权变的能力,我们的言行恐怕会陷入困境。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对自己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进行随时的检验和调整,不能死搬硬套,只要大原则正确即可。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说:“德行完备的人,不会失去他婴儿般纯真的心思。”所谓的“赤子之心”,是指淳朴、真诚、易感,对人信赖关怀,并且充满希望、永不沮丧。这样的人,总是会热心地帮助别人、改善环境,并且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样的心境和心态,只会让人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充实。

孟子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虽有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孟子说:“如果西施身上沾染了污垢,人们就会掩着鼻子走过她身边;即使是面貌丑陋的人,只要斋戒沐浴,也可以祭祀上帝。”孟子认为,美丑是天生的,但是干净与污秽将影响人们的好恶。同时,如果内心纯净(譬如经过斋戒沐浴),连上帝都会欣赏。这里体现出孟子“人皆可为尧舜”的理想,说明孟子更看重人们后天的努力与修养。

[艺术视窗] 西周的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是在西周时由周公初步制定,后人又不断增补后形成一种十分严格而又繁琐的制度。礼乐制度把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再依照等级地位的不同,规定所施的礼乐。如规定王使用的乐队可以排列在东西南北四方,诸侯可以排列三面,卿和大夫可以排列两面,士只可以排列一面。乐舞规模的大小也有规定,如王的乐舞队列可以有八行,每行八人,共六十四人;诸侯则可以六人一行,排六行,共三十六人,逐级递减。至于庶人是没有享受礼乐权利的,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周代制定了很繁琐的典礼,在贵族的政治、外交、军事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有着各种礼节仪式,其中很多场面都有音乐配合。如“郊社”、“尝祭”、“食祭”、“乡射”、“王师大献”、“行军田役”等仪式、活动中都用音乐。与典礼相配合的具体音乐形式规定的也很严格,在某种典礼唱什么歌,演奏什么乐曲,甚至每一部分的调性都规定的十分细致。从音乐体裁看,当时已形成歌舞音乐、声乐(群唱、独唱)、器乐(合奏、独奏)等类别。礼乐制度是维系奴隶制等级观念的规范,也是奴隶主阶级借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

[经社纵论]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理财观念确立的意义{《孟子》名言的感悟}.{《孟子》名言的感悟}.

西方国家的个人收入包括工资收入和理财收入两个部分,在一个人一生的收入中,理财收入占到一半甚至更高的比例,理财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实际上,理财是一个观念问题,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反映。在我国统计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构成,按照占比大小分别是:工资性收入(工资等)、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到了七成左右,财产性收入占比很小。

很多人总希望自己能不断地涨工资,有更多的收入,以为凭着这个就能过幸福生活。实际上,很多时候尽管收入多了,但同时却花了更多的钱去买更大的房子,买更好的车,日子反而比以前更紧巴巴了。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怪圈。因此,如果你希望跳出怪圈,就应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理财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赚很多的钱,而更多的应该是保障自己将来的生活,因为我们如果将省吃俭用的工资只知道存入银行,未来将会由于通货膨胀而大幅贬值。理财不只是有钱人的事,工薪阶层也同样需要理财。对于工薪阶层要理财必须要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收入与支出,以留出一笔理财资金,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理财方式,常见的有黄金、基金、股票、期货、国债、储蓄、债券、信托、外汇、保险、银行产品、珠宝等,通过这些理财工具平衡自己的现时消费和未来收益,使其保值增值。

[心灵驿站] 别在最能吃苦的年纪,选择了安逸

什么叫吃苦?

{《孟子》名言的感悟}.

当你抱怨自己已经很辛苦的时候,请看看那些透支着体力却依旧食不果腹的劳动者,在办公室里整整资料能算吃苦?在有空调的写字楼里敲敲键盘算是吃苦?认真地看看书,学学习,算吃苦?如果你为人生画出了一条很浅的吃苦底线,就请不要妄图跨越深邃的幸福极限。

大凡成功者所吃的苦,早就开始了。每天只睡三个小时,从N年前的数据查到昨天,一点点做着细致无比的分析;为了去争取一个客户,和农民工挤在一辆卧铺大巴车上,冒着被偷被抢被撞车的风险,一边敲邮件,一边环顾周围诧异的眼神;为了一套更合理更系统的管理方法,而不断地和各个领导去磨合,去询问,去思考;为了签下一个大订单,自己一个人在他乡,看着别人世界中的团圆,装饰着自己的相思梦;为了一个上市项目,在三天之内自学几十万字的材料,让自己在三天之内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一个行家……。他们也曾许多次摔倒在泥土里,甚至让别人从自己的身体上踩过去。

他们成功取得了让人望尘莫及的荣耀,只因为他们是一个懂得吃苦的人,能够承担得起那种厚重的魅力。他们辛勤工作的身影,随时洋溢的才华,他们的一切经得起岁月的推敲。

亲爱的朋友,当你想要放弃了,一定要想想那些睡得比你晚、起得比你早、跑得比你卖力、天赋还比你高的牛人,他们早已在晨光中跑向那个你永远只能眺望的远方。

请不要在最能吃苦的时候选择安逸!其实你现在在哪里并不是那么重要。只要你有一颗永远向上的心。

《孟子》名言的感悟篇五

孟子的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

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认同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

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

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

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

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

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

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

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 孟子怀抱着一个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用他的所知所觉,用他的“义”与“道”,从个别情

况的“应该”到人生征途的光明大道,导人向善,也就是“觉此民”。 孟子的所有观点首先都必须建立在所谓“人性向善”观点的基础上,而这个观点也恰恰

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并且对于当今这个时代来说最值得每个人去仔细思考领悟的。孟子

的“人性向善”论,先提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皆有之的“仁、

义、礼、智”四端,如果能够去扩充它的话,将“若火之始燃,泉之始达”,所以说“人无有

不善,水无有不下”,“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 既然每个人都有向善之心,又何来的恶人呢?有些人何以做不到“乃若其情”呢?孟子

给了我们两个答案:其一,是不可忽视的外在原因,即环境因素,也是孟母之所以三迁的原

因,而这里的环境又不仅仅只是周围人或事的影,也包括所处的时代、社会情况,还有具体

到逆境与顺境的差别,《孟子》中的一篇关于嗟来之食的议论,身处逆境的人被激发的羞耻心

可使之用生命维护原则,而身处顺境时的人却更易迷失,放弃了“乡为身死而不受”的那些

原则,环境可以说是决定为善还是为恶,义或不义的重要因素;其二,要向善的一个十分重

要的内在要求就是坚持,孟子也在书中举了“杯水车薪”的比喻,义能克不义,仁能克不仁,

{《孟子》名言的感悟}.

然而没有坚持也无法成功。 当一个人能够做到抵御环境坚持本心时,仁义之士必是贤人、君子,“枉己而不能直人”,

只有坚守原则的人才能够辅佐君主、诱民向善;“仁者无敌”,仁义之诸侯与民同乐、亲贤疏

佞,又怎不会“王天下”呢?所以尧、舜、禹之世,孝悌礼义为人所共循,天下安乐。 虽然孟子有一套从人性向善到仁者无敌的完整理论,但是要想导善,还缺不了他的非凡

辩才。孟子无论是与君主对答,还是与对手辩论,都能够引经据典,把《诗》《书》灵活应用;

并且以常理入手,以小见大,十分生动;更擅长环环设问,最后以对方的答案为自己所依托

来解答对方的问题,让对方只能无言以对,认可孟子的想法。 二十一世界的中国,正值东西方文化潮流交互撞击之际,从个人到家庭,至自各阶层的

社会乃至于国家,在当今物质文明较为发达的今天,却逐渐陷入一种内外不安,身心交瘁的

状态。在这个物欲横流,进退失据的环境中,人们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茫然失措。精神信

仰受到很大挑战,但是,究竟是什么在变化?变化的背后是什么? 在当今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面对各种所谓的领导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

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如孟子般真正心系国家。现在的人们大都追名逐利,惟命是从,而很少有

人能真正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与感受,给我们的国家真正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想法。又有

多少人能做到面对自己与领导者统治者的意见不合的情况时,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呢?在这个

充满金钱与利益的社会中,人们渐渐的迷失了自我,只会跟着金钱与利益随波逐流,也许只

有当每个人如孟子般坦诚,率真且真正做到心系国家时,我们的社会才能变成一个真正和谐

的社会吧。

首先,社会的稳定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只有稳定的环境中,才能求得

前进和发展。孟子提倡的和谐相处,执中有权的原则及方法,揭示了对立面之间的统一性,

对我们不断协调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使上下级之间、各行业、各部门之间处于和谐状态,

具有积极的启示。同时,它又为社会的和谐提供一定的心理基础。其次,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这是孟子的基本思想之一。他强调治国为政要爱民、保民、利民、安民、富民、与民同忧同

乐、获得民心,进而安定社会和统一天下,主张国君要把人民当作三宝之一,提出了“民为

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的卓越见解,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

中的重要作用,将先秦时代“民为邦本”的思想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为了维持社

会的和谐统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对社会进行经济约制的主张。这主要包括社会分工和产品交

换制度、制民恒产的土地制度、“取于民有制”和薄收赋税的财政赋税制度、优先照顾穷困的

抚恤制度。

当我们今天做事时,总会不由的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当我们面对灾

难,能够伸出援助之手时,我们不禁要感慨:华夏儿女的优良传统与善良之心。爱人者人恒

爱之,这是千年前儒家学说代表孟子的至理名言,也是以后千万年不变的美德、传统。篇二:

《孟子》读后感

《孟子》读后感 在这十几周的学习听课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老师诙谐幽默的讲课方式还有标新立异的独

特思想感染着。我收获最大的是,人要有自己的思想,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不要轻易被外界蛊

惑。我也清楚地认识到,一个国家一所大学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胸襟。只有兼容并包思想

才会繁荣,社会的进步也体现于此。 这门课开阔了我的思维空间,让我有了一种要读点什么的欲望。我急需一种与别人思想

共鸣的感受,于是我选择了《孟子》这部经典,从中得到了久违的畅快。下面我就分享一下

我的心得。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找到一切,溯本回源;从逐物迷方与纷纭杂乱中回归宁静。我们需要

从属于自己文明的厚重中寻找内心的坚定笃实,而不是随着西方文化的进入而可能数典忘 祖。

如何去寻找这份历史的深刻静谧?古人早已用超凡的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营养又美味的心

灵鸡汤国学。《孟子》在国学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本书历经千年,历久弥新。它并不是一部简

简单单的一部人臣与君主,人臣与人臣的枯燥对话记载录,它其中所蕴含的小由为人之道,

大至政治理念的一体化的内容仍值得我们深思。时间并没有湮没它的光辉,直到今日,它所

蕴涵的深刻意义仍值得后人探索解读。 孟子是战国中期邹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孟子》

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孟子》十分善于用比喻或者是寓言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思

想,使一些原本很抽象的东西变得生动传神。全书运用比喻不下千处。而且每处都给人以“辞

不迫切,而意以独至”的感觉。他的比喻多种多样,方法自如,毫无牵强造作之感。而且,

《孟子》一书的语言精练流畅,同时又浅显易懂。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他驳斥墨家

的兼爱,攻击法家的“耕战”,主张“保民而王”,通过施“仁政”去求得天下的统一。在思

想方面,《孟子》具有民本思想。他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例如孟

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

为大夫。”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夫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

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

姓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孟子反对霸政他提倡以德服人,反对武力服

人的霸政, 目的在减轻民生痛苦, 缓和社会矛盾, 因此孟子主张“王道政治”,反对霸力

服人。

孟子还主张“政事以民为归宿。”孟子对梁惠王说:“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其罚,薄税敛,

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见孟子对百姓疾苦

的深切同情。教育上,孟子认为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他说:

“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而且, 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的基点, 但又认为人善性, 是

无法从外在培养, 最终都要凭自己的思考来达致。 孟子的抱负,在于使诸侯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虽然其很多地方都说到七十里而王,

但实际上还是认为大国施行仁政进而王天下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虽然先后到了不少的诸侯

国,感觉上他对滕、邹、鲁等小国不够尽心,而在魏、齐两个诸侯国花费较多的心神,特别

是齐国。孟子根据对当时形势的把握,认为春秋以来连年的征战使民不聊生,人们都盼望有

仁德的君王来解救,就如同被倒悬的人希望得到别人解救那么迫切,所以,如果能有哪个国

君能够施行仁政,那么天下民心必然归顺,从而达到王天下理想。孟子的这个期望在梁惠王

身上并没有实现,短短的魏国之行,一年以后梁惠王就死了,而继任的梁襄王看上去就不是

一个能施行仁政的人。而当时的齐国,国势正盛,土地宽广,人口众多,贤士云集,因而孟

子先后两次很耐心地呆在了齐国,而且时间很长,第二次去已经71岁高龄,仍然试图说服齐

宣王施行仁政,以实现自己的抱负,但结果与齐宣王的意见相左,郁郁而去,齐宣王甚至没

有派人来挽留。

如果说王天下是孟子的终极目标,那么起点就是在国内施行仁政。孟子把仁政的施行分

作四个层面:一、保护现有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持续利用,从而保证百姓的生老病死有所依,

使百姓不离开国土;二、教导百姓自给自足,保证生活的基本需要,同时国家要重视生产的

季节,使百姓能安心生产;三,减免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四,在前三个方面都实现之后,

再进行道德教化,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的社会风尚。这四个层面是逐步递进的,能按此施行

仁政,那么这个国家君主的仁德就会声名远播,使天下百姓都向往到这个国家来,到那个时

候王天下就易如反掌。 施行了仁政之后,可以获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来要做的,是救他国之民于水火,也就

是征伐问题,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过程。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实际上战国时期也是如此,

诸侯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土地、人口的争夺,说统一天下在当时并不实际,只有到战国后

期,在秦国强的国势下,其它诸侯国摧枯拉朽,统一天下才成为一个目标。孟子说的王天下,

其实并不是指的是土地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能获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

下。至于征伐他国,必出于义,义,在孟子看来也就是民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

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说孟子言必称尧舜,其实并不完全,其更多说到的是商

汤和周文王,其中说到商汤更详细。如对于王天下,商汤实际上就是孟子经常提到的君王榜

样,商汤的征伐就是为了救民于水火,所以东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没有

先来解救自己,可见这种征伐由于出于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来帮助自己解脱

困厄。因此,当“义师”到来的时候“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征战必势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

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视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彰显民心的重要,

甚至不惜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来警戒君王。虽然孟子终其一生没有实现理想,

但其对于民心的重视及其对于仁政的阐释对后世无论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都有着较大的影

响。

持志养气。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

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

而取义者也。 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

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

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深造自得。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 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

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的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的

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

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

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

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

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

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

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

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

的同时,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

用,则茅塞之矣。 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

堵塞。学习亦然。如果停下一个时期不用心学习,学到的知识也会遗忘。因此,学习要有不

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有所作为

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这说明有为

者必须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功亏一篑。孟子反对一

曝十寒的学习态度,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

也。 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都是反复强

调学习要持之以恒。

教亦多术。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

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

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

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

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

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本身

也是一种教导之法。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 在为人上,孟子提出了“养吾浩然之气”的哲学理念,这里的“气”的意思并非是具象

化的物质而是一种精神境界,其中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

养其性,所以事天矣。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尽自己的善心,就是觉悟到

了自己的本性。觉悟到了自己的本性,就是懂得了天命。 保存自己的善心,养护自己的本性,以此来对待天命。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

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确 立正常命运的方法。而能达到这种境界,就是“养浩然之

气”的原则,而有了“浩然之气”, 则就可以面对“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逆境,才能 够“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有所担待。 同时他对于朋友,人臣,国君阐述个人修养的 内涵时用了不同的内容,对朋友侧重自处

之道,自修之心;对人臣则讲述处理事情的原则方法;对君王则侧重用人及政治方向的策略,

这足以说明孟夫子本人的灵活而并非是所谓只有古板呆滞的面孔。而在大的政治方向上,主

要是向国君进言,孟子在向梁惠王进谏时,抓住各种时机向他说明实行王道的好处,既施行

仁政,以达到 “内圣而外王” 的形势,其中的 “时” 与“势”论述精辟,鞭辟入里。在

对待百姓的大的方针上“不违农时”与“使民以时”。这几个字已经可以概括爱惜民力与基层

健康发展的方针内容,安居乐业只要到“时”做该做的就可以了,而在当今中国,这正是我

党基层方针的基本内涵;然后“申以孝悌”,以孝仁忠 信教育百姓,使整个国家在文化上发

展起来,百姓能够较好得担当起公民责任,努力奉献社会,那么政治经济就会在这个良性基

础上进一步又快又好发展,反过来又会继续促进教育方向的改革,形成一个正面循环,在这

个层面上也是党和政府一直关心教育原因之所在;而对于君主而言“与民同乐”“,爱民如子”,

那么百姓就会“民乐王之乐,忧王之忧”,上下一心,则就可以达到“势”上的“保民而王,

莫之能御也”。而对于现在中国而言,党的执理念就是 “深入群众,了解群众难处,维护群

众利益”,从而老百姓也积极拥护党的政策,支持党的决策,时刻代表群众最根本利益,紧紧

依靠群众,这正是共产党活力长久之所在,精神永恒之所在。 因此可以看出,在几千年,孟子的学说中,虽然有他那个时代的时代局限性,但是他本

身已经突破了时代的局限, 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已有了社会主义的大同思想的雏 形,这是非

常值得我们赞叹和敬佩的,在那个君权至上的时代,他选择了为那个时代的纷乱 中守护一方

净土,尽管他仕途上的失意,但那并非是因为他过于清高,而是他明明可以选择 用霸道诡术

取悦君王, 但他依然愿意为了大义而精神殉道。 他的人格修养, “善” “气” 持 而养 ,

这不仅是一种身心修养人格的境界美, 也是一种人格审美。 行之以仁, 待人以信, 敬事

以忠, 在精神上达到充盈持泰,就可以对别人产生“善”的影响,从小及大,由微至广,就

可以体 现出孟子在政治原则上的个体趋同的主体性, “格物,自知,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 这从个人而言意味着一个自由公民的健康状态, 而整个社会而言就意味着共产主

义的共性的 个性体现, 因此孟子的学说对于当今社会仍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 因为思想的

深刻不会被历 史风化,而会被历史铭刻。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

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

驭形势的气魄。天下,有人的地方就是天下,王天下使天下民心归顺而非霸天下,王与霸的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施行仁政,仁的根本在于爱人,仁政的中心在于爱民。 《孟子》读后感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曾说“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当代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孟子》名言的感悟}.

振宁曾说“三十岁后,我做人处世全靠孟子”。孟子被誉为亚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政治家,他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构建了自己思想的完整体系,提出有许多重要

的思想创见。孟子主张“仁政、兼爱、非攻,和平,反对战争,人性向善”。个人感觉《孟子》

比《论语》更为丰厚可读,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精神营养。今

天,我坐下来静静的摊开这本书,再次让思想在孟子的精神世界中遨游感悟。 孟子的代表作是《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

《告子上下》,这几篇文章我反复诵读,颇有感受: 在《梁惠王上下》中,孟子认为:王道和仁政是立国的根本。为政者应该施行王道,反

对霸道,实行仁政,反对暴政。仁义的准则应该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立脚点。仁义

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这句话说的是,如果在经济上能使大家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

安定,政权自然就巩固了。而在思想上,要树立起“不忍人之心”,要树立起仁爱的观念。在

关心民众疾苦,要为解除民众的疾苦而尽心竭力,做到“老吾老以及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论语》名言
下一篇:七字名言名句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