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点击: 2016-10-31
有这么一副对联
趣味阅读
1、有这么一副对联:
读三苏、诵三曹、研三袁、探三玄,志求三乐
温四史、展四库、惜四孟、度四美,心羡四君
此联一气呵成,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妙在涵盖了文学、历史、古代汉语等方面的十个知识点。
下面试简述之。
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亦称“老苏”)与其子苏轼(亦称“大苏”)、苏辙(亦称“小苏”)三人。其中苏轼的成就最高,在诗、词、文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苏洵、苏辙长于书策散文。三人皆入“唐宋八大家”。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一副对联还是一副对联}.
三袁:明代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的并称。他们都是“公安派”代表作家。《明史。袁宏道传》:“袁宏道,字中郎,公安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世称三袁。”
三玄:《老子》、《庄子》、《周易》三书的合称。《颜氏家训。勉学》说:“《庄》、《老》、《周易》,总为三玄。”魏晋玄学以老、庄糅合儒家经义,把此三书作为玄学的经典。
三乐:三种乐事。《孟子。尽心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部史书的合称。因这四部书列在二十四史的前四部,也称“前四史”。
四库:《四库全书》的简称。此书由清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昀主持编修,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称为“四库”。
四孟:夏历四季第一个月的总称。即孟春正月,孟夏四月,孟秋七月,孟冬十月。例如:《汉书。刘向传》:“日月薄蚀,山陵沦亡,辰星出于四孟。”
四美:四种美好的事物。此处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例如:王勃《滕王阁序》:“四美具,二难并。”
四君:指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四人。也称为“战国四公子”。
从一副对联想到的
从一副对联想到的
文:白马非马
本人喜好对联,可以说由来已久,小学时候就曾自撰对联信笔涂鸦贴在自家大门,也因此而被他人索联,一时少年心性颇为自负。
投身论坛以来,更是在多处与人唱和,虽不能说洋洋自得,却也怡然自乐。偶得妙语,难免摇头晃脑吟而颂之,甚至奇技淫巧,构思一些所谓绝对,自以为已窥楹联门径。
当然,我的自信并不是因为看到今天这则对联而被打破的,事实上,生活的艰辛,半世的蹉跎,已经让我没有了任何值得夸耀与自负之处,今天看到这副对联,也不过让我更加心平气和了而已。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这副对联其实一直就张挂在我每天中午用餐的食堂里,只是没有引起过我的注意。只是今天,听到一个小同事嘴里正在念叨着什么“积水文章”,我便很是纳闷,积水,往往是一洼一洼的脏水啊,怎么会和文章联系到一起呢?于是才注意到这副对联。当然不会是积水,而是繁体字书写的秋水。我并不敢讪笑我的小同事,因为就是我本人,虽然非常喜欢这副对联,竟然连出处也不甚了了,还是刚刚查了百度才知道出自清人手笔。
然而,看了,我便被吸引住了,太美的词句了,很工,却又浑然天成,配上写家飘逸的笔体,感到一种身心舒爽的滋味油然而生。
一点没有雕琢意味,一点也不刻意追求什么,这可能就是所谓妙手偶得吧?面对这样的文字,我突然觉得自己是如此地卑琐,村俗,
之所以每日忙碌奔波、心神俱疲、蝇营狗苟,全都是因为缺乏境界,所以才如此执著,放不下,也因此很累很累。
对自己刻薄的人,对别人也不可能宽容。我终于明白,我至今得到朋友们最好的评价也不过就是厚道而已,不可能是宽容,因为我根本就没有那种宽广的心胸。半生修炼,至多是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与春风之不分良莠一概吹拂,与瀚海不择细流一概接纳相比,不啻天壤之别。
古人云,文如其人,此言诚不我欺也。没有锦心绣口,便无法写出锦绣文章。没有春风之宽容,哪来秋水之文章?
写文章需要灵性,了悟人生大道,更是需要灵性。想到此,我突然想明白了,有追求是好事,不分资质地给自己订立目标无疑也是非常不明智的。{一副对联还是一副对联}.
不能修炼到包容,就让自己变得从容起来吧。不能给别人如坐春风的感觉,甚至连保持微笑都做不到,其实也无所谓,保持一份天真,一份真诚,对于我们这样的众人,似乎也够了。
《祝福》中一副对联
关于《祝福》中的一副对联
“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是鲁迅先生对鲁四老爷书房里的一副对联的描绘。
根据对联的常识:对联无论长短,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中的最后一个字“平”属于平声字,这一联应是下联;而那“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的一联应是上联。那么这个上联是什么呢?让我们展开那“卷了放在长桌上”的上联,呈现到我们眼前的内容就是:品节详明德性坚定。
依据课下注解,我们可知这副对联出自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论语集注》。是朱熹先生对《论语·季氏·陈亢问伯鱼章》的注文。朱熹先生针对文中“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分别注云:“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故能言”;“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故能立”。“事理通达而心气和平”,是说学诗以后的效果,即通晓一切事物的道理,就能心平气和,自得其乐; “品节详明而德性坚定”,讲得是学礼的效果。品节,依照品级(等级)而规定的仪节。这显然是宋代理学家主张的自我修养的标准和方法,也是后世儒家信徒修身养性的标准。此联之眼全在“事理”二字,“坚定”、“和平”是行为标准,是“品节”、“德性”“详明”的必然结果,是外在表象的东西,而“品节”“德性”则取决于“事理”,“事理通达”就会“品节详明”,行事就会“坚定”、“和平”了。
一副对联的思考
一副对联的思考
王延学(滕州)
楹联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构思奇妙的对联能让人看后拍案叫绝。曾有这么一副对联:“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该联写于1945年,上联“中国捷克日本”以三个国家的名字构成,意思是中国经过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捷”在这里是“快”的意思;“克”是“战胜”的意思。下联“南京重庆成都”对应的是我国三个重要城市的名称。南京本来是国民政府的首都,沦陷前夕国民党政府被迫迁都,下联的意思是:抗战胜利了,庆祝南京再次成为首都。“重”在这是“又”的意思。
这副楹联的写作背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中国人民全面抗战;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国共联合抗日。国民党正面组织三次大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中共积极开辟敌后战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多次粉碎了日本的大扫荡,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保证。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中国人民的浴血奋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是抗战胜利的原因。抗日战争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
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收回了宝岛台湾;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这副构思巧妙、内涵深刻的楹联,是我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独特文化具有无穷生命力的一个实证。适值“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重提此联,更是意义非凡。
今天读到一副对联
今天读到一副对联:{一副对联还是一副对联}.
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一副对联还是一副对联}.
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
横批:撇捺人生
不得不说,这副对联有深度!
“若”字的撇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一副对联还是一副对联}.
“各”字的捺笔恰到处收住才是“名”字;
是啊,水无两点难结冰,一撇一捺才是人!
人字两笔,一笔写得到,一笔写失去
人生在世,没有永久的得到,也不会永远失去。得失总是相伴而行的。你在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得失之间,莫要太过计较。
人字两笔,一笔写过去,一笔写将来
仿佛就是一眨眼,人生已过半。前方是向往的将来,回首是昨天的记忆,而今天就在脚下。昨天已回不去,明天依然未知,唯一能把握的就是今天。
人字两笔,一笔写快乐,一笔写忧愁
有快乐就会有忧愁,两者是相对的。忧愁又何尝不是人生的宝贵经历。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不会遗憾在这世上走一遭。
人字两笔,一笔写自己,一笔写爱人
一生之中,若遇到一人携手白头,是件多么温暖而美好的事情。感情之所以被歌颂,就是因为它的不容易得到,如果你已有幸得到,且行且珍惜。
人字两笔,一笔写顺境,一笔写逆境
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路,也没有满布荆棘的人生路,有逆境就会有顺境。只有咬牙坚持了,才能知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字两笔,一笔写朋友,一笔写对手
人生难得有好友,人生也难得有对手。有时候对手才是最了解你的那个人,不要抱怨对手的强大,因为只有强大的对手才能让你更强大。 人字两笔,一笔写执着,一笔写放下
很多事情是你坚持之后得到的,苦尽甘来的会让你更懂得珍惜。但是你也要明白有些事情却是无结果的,努力过就够了,人要拿得起,放得下。 凡世间之事,撇开一些利益纠结就不苦了;看方寸之间,能按捺住情绪才是人生大智。
一副对联 六个典故
一副对联 六个典故
闲读杂书,见一副短短的仅仅 14 个字的赞美自己老师的对联,竟然巧妙地运用了中学生应该了解、掌握的六个常见典故,且语意通畅、音韵和谐,毫无雕琢斧凿之痕,实属难得。笔者现不避浅陋,试辑录并小作分析,以供青年朋友学习参考。其联为:
西席桃李满桑梓;东坦龙蛇尽楷模。
此联的大意是:我的老师教育、教学有方,得意门生遍及乡里;他的女婿们也都是龙蛇般的非常人物,个个堪称为人之楷模。可贵的是此联在文脉畅达、韵律协调、琅琅上口的同时,自然而巧妙地嵌入了六个典故,从而使联意丰赡、饶有情趣、弥足珍奇。下面试分别述之:
西席:即老师。
古人除了尊称老师为“夫子”、“先生”、“恩师”外,何以还尊称为“西席”呢?这与汉明帝刘庄有关。据《称谓录》卷八记载:“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此事史料可查:汉明帝是光武帝刘秀的继承人,他当太子时就拜桓荣为师,登上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他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请桓荣坐向东的位子,并替桓荣摆好桌案和手杖,亲自手拿经书听桓荣讲解经文。他为何让老师“向东”坐呢?原来,汉代室内的座次是以靠西墙而坐——即面向东方为最尊。“西席”,就是“坐西面东”的座次,明帝这样安排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由于皇帝安排老师坐西席,于是人们就把家庭教师、甚至所有老师尊称为西席了。
桃李:喻指门生、学生。
典出《韩诗外传》七:“夫春树桃李者,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者,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要了解这段话的意思,还须知道此话是何人对谁说的。原来,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后来因他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了北方。在北方他遇到个叫简子的人,就大发牢骚,抱怨那些受自己培养、保举的人不肯为他出力。简子听后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李,夏天便可以在树下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如果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那么,不仅夏天不能利用它,就是到了秋天它满身长的刺还会刺人。”接着简子又说:“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你选拔的人本来就是不应该选拔的啊!”——这里简子以“种树”来喻“育人”,既形象又深刻。后来,人们就把老师培育出的优秀人才喻称为“桃李”。并渐渐地把凡所教育的学生、栽培的后辈都称作“桃李”了。如“门墙桃李”、“桃李满天下”等。
桑梓:桑梓是桑树和梓树的合称,它们都是很有实用价值的好树木,古人常常在家园四周栽种这两种树,这里喻指家乡。
此典出自《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四句诗译过来大意是:我见到了桑树和梓树,便想起家园四周父母也种了它们,于是便恭恭敬敬地对着它们,何况来到父母跟前呢?所以见了父亲,没有不抬头仰望着,所以见了母亲,没有不贴身依靠的。基于这样的诗意,《后汉书》也曾有“松柏桑梓,犹宜恭肃(面对松柏桑梓,就应该现出恭敬肃顺的样子)”的句子。正因为桑树、梓树是父母亲手栽种的,而它们又生长在家乡,后人便用它们来喻指家乡;又由于简洁顺口的需要,人们便把这两种树名简缩合称为“桑梓”,因而,桑梓就渐渐地成为家乡的代称了。例如:唐·柳宗元《闻黄鹂》诗:“乡
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此外,由上述意,古人还常常称家乡为“梓里”、“梓桑(诗词中因韵律需要颠倒)”。
东坦:指女婿。
为“东床坦腹”的略语。东坦何以指女婿呢?这与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婚姻有关。晋代太傅郗鉴想在丞相王导府上物色个女婿,便派他的门生到王家代自己挑选。门生来到东厢房王家子弟齐集的地方一个个相看了一番,回去向郗鉴报告说:“王家的小伙子都很好,难分上下。不过,听说您要选女婿,他们个个都打扮得衣冠楚楚、举止矜持,希望能被选中;只有一个后生躺在东边的床上,敞开衣襟,露着肚皮,满不在乎,好像根本不知道您要选女婿似的。”郗鉴听了,高兴地说:“这个人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于是郗太傅就把女儿许配给了这个人。后来经过打听,原来那个躺在床上坦露肚子的就是日后成为大书法家的王羲之。此故事作为美谈流传了下来,渐渐地人们就把别人的好女婿称为“东床佳婿”、“东床坦腹”、“东床”和“东坦”等。 龙蛇:这里并非“龙”与“蛇”的合称,而是比喻非常的人物。
典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意思是说:幽深的大山,广阔的水域,实是多生龙蛇。据《辞海》中援引杜预的注释:“言非常之地多生非常之物。”意思也就是说,不寻常地域环境,往往会生长出不寻常的事物,即钟灵毓秀、地灵人杰之意。唐朝大诗人李白的《早秋赠裴十七仲堪》诗,其中“穷溟出宝贝,大泽饶龙蛇”两句也可以作为佐证。此外,龙蛇一词还常常比喻隐匿、退隐;比喻矛戟等武器;形容盘曲的树枝;形容书法笔势的蜿蜒盘曲或书法作品等等。但就本对联内容来看,应该是喻指“非常的人物”——即卓越有才干的杰出人物。
楷模:楷和模都是树名。
至于“楷模”一词,早在梁简文帝《与湘东王书》中即有使用:“斯实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楷树,即黄连树,这种树枝干疏而不屈,刚直挺拔。相传它生于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坟头。孔子死后,其弟子三千在坟墓边守灵三年。唯独子贡在孔子生病时因外出经商而未能探视,他则祭守六年。子贡在奔丧时曾折树枝为哭丧棒,并将其插入墓旁,后来此树枝便萌发长成叶茂枝疏、干直质良的大树。模树,据传说生长在西周初年的政治家、主张“明德慎罚”、礼贤下士的周公坟上。此树四季常青,枝繁叶茂,其叶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青、夏赤、秋白、冬黑,色泽纯正。这两种树都因生长在圣贤的墓旁,其姿质又为人们所喜爱、钦敬,所以后人便把那些品德高尚、受人尊敬、可为师表的模范榜样人物称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