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近的名言

励志名言  点击:   2016-07-22

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近的名言篇一

生于忧患练习题及答案

生于忧患练习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 )

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二.填空题:

①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 (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 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 。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 ,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只有这样,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

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 ”的论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在选文第一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根据你平时的阅读积累,写出两条与之意思相近的名言警句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必先苦其心志(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 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曾益其所不能。(2)人恒过然后能改。 19.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9、孟子是( )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是( ) 家经典著作。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舜发于畎亩之中 空乏其身衡于虑 而后喻

11、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12〈〈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13、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1.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动心忍性(同“韧”,使……坚韧) B.困于心(同“捆”,束缚)

C. 衡于虑(同“横”,梗塞。)D.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2.给下面一组排比句划分朗读节奏(用“/”表示)。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文中画线的ab 两句分别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面部表情两方面来论述 的道理,进而提出了的论断(用原文语句回答,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4.请归纳文言语段的中心论点。

1.文中“拂士”的“拂”读音是 ;加点的两个字中,“过”意思是 ,“衡”意思是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读了第二段后,请你联系历史或现实举出一个这样的事例(不能举文中事例),或写出相关的两则名言警句。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苦其心志 苦: 2曾益其所不能 曾: 联系全文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

翻译下面的句子: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8..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和 。(用文中原句回答)

9..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8、 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环而攻之而不胜 A、以 B、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杜少府之任蜀州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于 D、而 曹操比于袁绍 择其善者而从之

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同步》答案:

选择题:1、C 2、A 3、D

填空题:①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 六 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③联系全文,文中画线句的作用是过渡(或:承上启下)。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⑦但需工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

答案:16.(1)(被)选拔(2)责任(使命、任务)(3)使……困苦(4)了解(明 白)(4分,每小题1分)

17.D (2分)18.(1)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2)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4分,每句2分。意思符合即可)19.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战国 儒10.(1)田间、田地 (2)资财缺乏,使他受贫困之苦 或 资财缺乏,即贫困(3)通“横”,梗塞,不顺(4)了解,明白 1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或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12.是下联的意思。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13.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健壮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

答案:1.B 2.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3.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国内(或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谏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或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1.bì犯过失 同“横”,梗塞,不顺 2.(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略5.(1)使……痛苦(2)同“增”,增加(或:增加)6.过渡(承上启下)7.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9.略。

8 9 10A D C

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近的名言篇二

生于忧患_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一、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畎亩之中 ( ) 2、法家拂士( )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4、百

里奚( )

二、解释加点的字:

舜发于畎亩之中: 人恒过: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衡于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恒过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法家拂士 敌国

入 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近的名言}.

三、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必先苦其心志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

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四.填空题:

①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

要有 。 (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 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

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 。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 ,二是 ;得

出的结论是“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 ”,只有这样,才能“ ”;造就人才的

{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近的名言}.

主观条件是“ 。”

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 ”的论断。

五.问答题:

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

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

2.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

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3、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

以具体分析。

4.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么

作用?

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

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你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

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近的名言}.

4.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

的看法。

5.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近的名言}.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答案)

选择题:1、C 2、A 3、D

填空题:①全文的中心句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或: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 六 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人要担当重任,有所成就,必须先经受一番艰苦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炼。③联系全文,文中画线句的作用是过渡(或:承上启下)。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这样,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问答题: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2.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3、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这段文字以“必先”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来节奏感很强。4.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么作用? 这六个事例很好的支撑了其后的论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3题。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2.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一点1分。共2分)3.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4分)1.①所以 ②

这种人 2.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3.略(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4.略(不论考生就一点来谈或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考生持什么观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

2008年浙江金华 答案:15、①在国内 ②映入 ③进入 16、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17、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18、 C 19、(他)日夜在马棚中读书,卫使起初不知道。20、(1)刘宣:苦读成才。(2)卫使:爱惜人才。(3)刘铉:慧眼识才。

河南课改 18.(1)奋起,指有所作为(1分)(2)经常(1分)(共2分)

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

20.(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共2分)

21.(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4分)

答案:8A9C

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近的名言篇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字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读资料{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近的名言}.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rěn)性,曾(zē

ng)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课文翻译:

胶鬲从鱼盐贩中被选拔,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

孙叔敖从隐居海滨被选拔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选拔而登上了相位。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近的名言}.

听到他的声音

),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

(4)空乏其身行(行,通“形”,形体)。

一词多义{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近的名言}.

(1)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射,发射) 发闾左谪戍渔阳(征发;征调)

野芳发而幽香。(花开放)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头发)

黄发垂髫(头发)

(2)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

困于心(于:在)

(3)拂: 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4)恒: 国恒亡(必然)

人恒过(经常)

(5)人恒过(犯错误)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过于;太甚)

(6)举:举大计亦死。(兴起;发动)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成就;成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仰起;抬起)

(7)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振作)

往来种作。(起来;开始工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作,创作)

作亭者谁。(建筑)

冻风时作。(发生,发作)

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发出,放射)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像;似)

(8)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将要)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9)士:管夷吾举于士(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士卒多为用者。(士兵)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10)安:死于安乐(安逸)

衣食所安(养)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

古今异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古义:被举用; 今义:举起。

(3)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 古义:用这些办法;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4)征于色 【征】 古义:显示; 今义:出征。 (5)而后喻 【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比喻。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古义:在国内; 今义:进入。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 古义:在国外; 今义:出去。

(8)曾益其所不能【不能】古义:不具备的才能; 今义:不可以

词类活用

1.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

2.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

3.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使„„痛苦

4.劳其筋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5.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使„„饥饿

6.空乏其身行(空乏)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

7.拂乱其身(乱)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8.动心忍性(动)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使动用法,使„„坚忍

字词注释及资料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章句下》。标题是编者加的。2.发:起,指被任用。

3.于:从。4.畎亩:田间、田地。畎:田间小沟。 5.举:被举用选拔。

6.版筑:古人筑墙时,在两块儿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7.举于士: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士,这里指主管狱囚的法官。

8.故:所以。9.任:责任,使命。10.于:给。11. 是:这。12.苦:使„„痛苦。

13.劳:使„„劳累。14.饿:使„„受饥饿。

15.空乏:使他穷困缺乏。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穷困缺乏。

16.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17.拂:违背。乱:使„„颠倒错乱。

18.所以:用这些来。19.动:使„„惊动。20.忍:使„„坚强。

21.曾:通“增”,增加。益:增加。22.恒:常。

23.过:过失。这里用作动词,指犯错误。24.然后:这样以后。25.衡:通“横”,梗塞,不顺。

26.作:奋起,指有所作为。27.征:征验、表现。28.发:抒发。喻:晓喻,明白。

29.入:在里面,指国内。30.法家:指坚持法度纪律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31.出:在外面,指国外。32.敌国外患:指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

33.生于忧患:忧愁患害(能激励人奋发),使人能够生存。34.死于安乐:安逸享乐能使人死亡。 段意和中心:

1、段意

第一段:列举逆境中出人才的事例,并剖析艰难困苦对人才成长的意义。

第二段:由人及国,论证经受磨练的益处和缺少磨练的危害,并提出中心论点。

2、中心:这篇议论文论证了要成才必须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在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样理解这一人才观?

(1)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 (2)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智慧,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3、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有: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4、学了本文你有了什么收获?

(1) 人要成就事业必先经受磨练;人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享乐。(2)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有

严于执法的领导干部,必须时刻警示敌对势力的入侵。

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近的名言篇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试题与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15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

入则无法以家拂士( ) .

曾益其所不能 ( ) .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简答题

1.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2分)

2.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1分)

3.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在艰苦的磨练中被举用并成就了非凡业绩的事例?(2分)

答: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参考答案

一.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被选拔 ,被举用(2)奋起,指有所作为 (3)同“弼”,辅佐(4)同“增”,增加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三.简答题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要举出具体恰当的实例支撑作者的观点 示例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4. 从他们都经受了艰苦磨练从而成就了大业的事实归纳出“天将降大任于是如也”的结论,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近的名言篇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及答案

八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测试题》

一、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畎亩之中 ( ) 2、法家拂士( )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4、百里奚( )

二、解释加点的字:

舜发于畎亩之中: 人恒过: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衡于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恒过 衡于虑

而后作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

法家拂士 敌国

入 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三、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曾,同“增”)

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必先苦其心志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愚公移山》)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公与之乘(《曹刿论战》)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 )

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五.填空题:

①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

国家长盛不衰,就需有 。

(用课文词语回答){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近的名言}.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 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

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

了 。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 ,二

是 ;得出的结论是

“ ”,用现在的话说是。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 。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 ”,只有这样,才能

“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

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 ”的论断。

六.问答题:

1.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

受磨练。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名言.

2.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

“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3、孟子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4.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开始就列举了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事例,这对阐明观点有什么作用?

八上《虽有佳肴》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 ) 自强( )

二、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虽有嘉肴( ) ② 弗食( ) ③不知其旨也( )

④不知其善也( ) ⑤然后能自强也( ) ⑥虽有至道( ) ⑦教学相长( ) 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⑨教然后知困( ) ⑩然后能自反也( ) ⑾然后能自强( )

三、古今异义。

虽有嘉肴 古义:( ) 今义:( )

虽有至道 古义:( ) 今义:( )

弗食,不知其旨也 古义:( ) 今义:( )

教然后知困 古义 :( ) 今义:( )

四、.翻译下列句子。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五、问答题

1、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答案)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七字励志对联
下一篇:不要放弃的名言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