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法 点击: 2016-04-29
过年了,教你如何贴对联
过年了,教你如何贴对联
转载
标签: 书
法
书法艺术
杂谈 ▼ 分类: 书法作品
快过年了,你贴对联吗?请看如何贴对联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本质上说,讲的是大年初一的事而非除夕的事,可它里头提到的几个小物件,则是宋代除夕夜必不可少的。
中国人自打有了火药,过年的时候赶走“年”这个凶兽就再不用火把,而改用爆竹。噼啪作响的爆竹,不仅赶走了凶狠的“年”,还让每一个人心里都多了一层喜悦。直到现在,我们只要在过年的时候听到外边有鞭炮响,嘴角都会不自觉地上扬。相对于爆竹,后面那个“屠苏”,离我们的生活就比较远了。屠苏,俗称屠苏酒。按照当时的风俗,每年除夕都要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大年初一取出来,全家老小聚在一起,对着东方喝屠苏酒,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我们现在已经不再花费心思去泡屠苏酒,但是一家人坐在一起,一边聊聊天,一边守岁
的习惯却是历经千年而不变。头两句说的还是除夕夜人们狂欢的场景,后两句就是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拜年时所见。理由就在于“曈曈日”,“曈曈”是光辉灿烂的意思,这句说的是,大年初一这天早上,太阳透过窗户缝,悄悄地照在人们熟睡的脸上,新的一年,在不知不觉之中已经来了。最后一句里的“桃符”,就是我们熟悉的“春联”。据记载,五代后蜀国君孟昶公元964年除夕,在住室外挂上写着“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桃木板子以前,人们总要在除夕这天,把写了“神荼”、“郁垒”这两位专治恶鬼的神将名字的桃木板子挂在大门上,用来趋吉避凶。在桃木板子上写对联,宋时已经相当普遍。宋朝时人们仍然沿用战国以来的称谓,称对联为“桃符”。因为桃木是红色的,又能驱邪,所以人们认为它能给生活带来平安、祥和、喜庆。宋代以后,人们开始用红色的纸替代桃木板子。而称“桃符”为“春联”,就是明朝的事了。
关于春联,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晋朝时,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除夕是在伯父家过的。伯父命他写副春联贴出去。王羲之提笔写道: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不一会儿,就给人揭走了。王羲之只好又写了一副,谁知,贴春联的下人刚转身,春联又被揭走。王羲之就叫家人把笔墨纸砚都拿到屋外,他来现场写。得知王羲之现场写春联,人们都赶来看,谁知,王羲之写了这么一副春联: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人们一看这春联,赶紧散开,生怕沾染了晦气。王羲之等众人散去,在下边添了几个字,就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刚一收笔,新的一年如约而至。
大约从2001年起,我就承担起了家里写春联的任务。也是平时练得少,真要写的时候总觉得力不从心,有时候还得借着点酒劲才能一气呵成,跟当年与我年岁相仿的王羲之比起来,那可真是差得太远。
算算日子,又该写春联了。今年写点什么呢? (转文,陈晨){不贴对联的原因}.
贴对联
贴对联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当过年,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是红彤彤的,大门也穿上新衣服了?没错,就是对联。说起对联,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一到过年,人们就会在大门两旁贴上鲜红耀眼的对联,以求吉利。不知为什么,我对这红艳的对联有着说不出的喜爱,贴对联看似简单,其实里面还包含着许多小常识呢!
大年三十的早上,我、哥哥和爸爸一起贴对联。我们的对联是福旺财旺运气旺,家兴人兴事业兴横批是出入平安,一看就知道是一副好对联。但是爸爸和哥哥却讨论了很久还没动手贴。我跑过去在一旁听,他们在讨论什么呢?哥哥说:贴对联都是按音调平仄分的,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平声,那很明显这个是上联贴右边,这个下联的贴左边。说着分别指了指上下联。那是其他对联的贴法,按这副对联来说的话,应该反过来了。贴对联是看横幅是怎么写,现在横幅是从左往右写那就是从左往右贴的。而且,这副对联明明托出了兴旺,那就是先兴后旺,要按顺序的。爸爸也不甘示弱。都一样的,我们个个都知道按平仄来区分啊,不是就看两个字可以确定的。他们推心置腹的争辩了很久。你说谁的对?最后,问到了我。我把对联顺着读倒着读了几遍,选择用音调的平仄来分哥哥的方法对。爸爸败下阵来,所以我们用哥哥的方法贴好了对联。
我们又讨论起了对联的历史。对联的历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桃符是什么东西啊?哥哥故弄玄虚的问道。我当然知道,桃符就是在暗红色的木板上画两个神像,定在大门上,用来驱鬼辟邪的咯。那后来呢?哥哥继续问,我答不上来了。一直到五代十国时期吧,君主孟昶在木板上写下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的佳句后,就将神像改成了文字。后来,桃木又被红纸代替,渐渐的,桃符就演变成了对联啦。爸爸回答道。哦,原来对联是这样变身而来的啊,君主孟昶真厉害呢。
一贴上对联,大门变得焕然一新,红彤彤的,真是喜庆连连。知道了对联的演变过程,我很开心,相信刚穿上新衣服的大门,眼睛也眯成一条缝了吧。
如何贴对联
这里按脸背对着大门时的时候来说左右。
上下联之分: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为上联,仄声一般指三四声,比如“新年纳余庆”;最后一个字为平声的是下联,一般为一二声,,比如“佳节号长春”。
对联贴法:这要从古时候崇尚的方位说起。我们中国古代多以“左”为大位。所以对联的上联应当在“左”边。这里指的左边,是指背对门脸的时候,以对联自己的位置为标准。如果以看对联人的位置为标准,即面对门脸的时候,就是右边。这里以对联为方向暂称。
你看。明清时期建成的北京故宫、颐和园的所有对联(门联、柱联、窗联)都是上联贴左侧,下联贴右侧。全国许多名山大寺、名胜古迹、庵庙道观等处的对联也是如此。以“左”为大位的传统一直沿用至今。就是现在各级重大会议上领导者的座次安排也是以从左至右为序的(报纸上所标方位的“左”“右”是以读者为观点的)。我们现在贴对联也应该遵循这个顺序:上联贴左侧,下联贴右侧。这里所说的上联联语中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比如“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中的“新年纳余庆”是上联,“佳节号长春”是下联。有个别用从诗词、文章中摘出来的对偶句子作对联的,平仄也有例外。比如江西南昌市滕王阁里有一副毛泽东生前手书的柱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上下联的位置就不同:最后一个字为平声的“落
霞与孤鹜齐飞”是上联,而最后一个字为仄声的“秋水共长天一色”却作下联。这副联句是唐代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的一副对偶句。可能是别人从毛泽东通篇手书中摘出作联的,也可能是毛泽东自己从王勃名篇中摘来作联的。另当别论。但是,同样在滕王阁,还有其他所有对联都是以古时的“左”为大位的。
其实,过去人写东西,先右后左,也是这个意思。从书自己的方向来看,是从左到右的。反映了古代人的哲学和道德观念。
所以按面对大门方向来看,上联要在右边。
看横批:现在许多人已经不遵造过去的书写方式了,也有从左向右书写的。所以,主要看横联。从面对大门的方向看:如果横联是从左向右的现代写法。对联也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如果横联是从右向左的写法,对联也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对联的张贴{不贴对联的原因}.
对联的张贴
王 静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根据需要,对联有时需要把它张贴在墙上或门上,但由于人们对对联的相关知识不了解,张贴不得法,在不经意间闹了不少的笑话,这不,“华清池”的对联也令人啼笑皆非:
西安华清池景区的核心部位,新建了一套十分漂亮的四合院建筑——“禹王殿”。禹王殿大门高悬从右到左“福寿万民”横批,两侧有一联,右边是“德被十方国民安”;左边是“泽及万代风雨顺”。根据横批的张贴或上下联张贴习惯,右边应该是上联,左边应该是下联,可是,这里右边最后一个字“安”则为平声,左边最后一个字“顺”则为仄声,根据对联仄起平收的要求来看,上下联刚好搞反了。华清池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国内外游人到西安的必游之地。在这样的名胜之地出现这样的错误实在不应该。{不贴对联的原因}.
这样的错误都是张贴惹得祸,造成目前对联张贴错误的原因有三:①对联本身不规范,两联最后一个字都平、都仄,或上平下仄;②对联合乎规范,但人们不辨平仄,分不清上下联;③对联合乎规范,由于横批不少是从左向右写,有的人牵就横批,对联也就由左向右贴,将上联贴于左边,下联贴在右边了。
那么对联该如何张贴呢?
首先:要能判断对联的上下联。
对联的句子是平仄(平是我们平常说的第一声和第二声,仄是第三声和第四声)协调的,我们就靠看联尾最后一个字的平仄来分辨上联和下联。对联中,上联结尾字的音调是仄声,而下联结尾字的音调是平声。举个例子,2007年春节晚会对联:“二十四时节气,乾坤竞秀;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横批:“天人合一。”其中“秀”仄声,上联;“春”平声,下联。
其次:是对联张贴的方法。
千百年来,对联的张贴,如果没有横批,都是右边上联,左边下联。这左右是以人面对门时左右手为准,而不是以门自身的左右为准。它合乎汉字竖行书写由右至左的习惯。如果有横批,则看横联是从右向左书写还是从左向右书写,若是从右向左书写,{不贴对联的原因}.
那上联就在右边,反之上联就在左边。 不过,对于对联的张贴,我们更是看好和肯定右上左下的传统贴法。
贴对联
贴对联
春节到了,又要贴对联了,大年三十的中午,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我家也一样。中午回到家,我看见爷爷手里拿着一幅上联一幅下联和一个横批,对联的颜色是红色的,金灿灿的大字可真漂亮! 这时,我看见爷爷把福贴反,我说:“爷爷,福贴反了!”爷爷说:“福倒过来代表‘福到了’的意思,懂了吗?”“哦,我学到新知识了。”并且,我还知道了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一二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三四声来区别上下联。上脸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这些知识。我高兴极了!
这时,外面的爆竹声接二连三的响了起来,可是,我却不觉得难听。可能是学到了新知识的喜悦胜过了难听的爆竹声吧。所以才不会觉得难听吧。
看着红红的春联,听着‘好听’的爆竹声,心里想着学到新知识的乐滋滋的喜悦。
时间老人,我多么想你停留在这‘美好’的爆竹声里啊!哪怕就一会儿,也是美好的,让我回味无穷啊!
因为一年只有一次的新年这种热闹的场面都是多么让人怀念的啊!
贴对联{不贴对联的原因}.
贴对联
山东省邹城市田黄镇中心小学六年级二班 孔维芹
指导教师:宗德伟
弟弟整天都扳着手指头算到春节还有几天,我粗略地算了一下,学校放寒假都十天了,作业好像还没有完成一半,“哎”今年的春节没有往年的轻松愉快了吧!爸爸和妈妈一样忙碌的不可开交,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
爸爸好像不想让我那么劳累地学习,所以总在旁边打趣,要我放松一点,我苦笑着,虽然无奈,可总会被爸爸的故事趣闻所吸引,爸爸对我说:“闺女,今年你可要帮我贴对联啊!”我点点头,爸爸就去忙别的事去了。三十年一天的早晨,爸爸挂起了一万个头的鞭炮,他大声地宣布,今天不学习,从那时起开始过年了,说完他给弟弟拿出新买的玩具还有小孩玩的安全烟花,说让弟弟也乐呵乐呵,妈妈拿来给我新添的衣裳,全家人都脸上洋溢着节日的欢乐。爸爸安排我和他一起贴对联,于是我们开始做各种准备,奶奶帮我们把浆糊打好了,我端着浆糊,爸爸拿着崭新的扫帚和春联,我们一起到大门口,开始贴春联。
鞭炮响起来,一万个鞭炮响了好长一会儿,弟弟高兴地一直在欢跳,妈妈在旁边不停地诉说着什么,反正鞭炮响着,谁也没有听见。鞭炮响过,门前留下红红的一大片。我用刷帚蘸了一些浆糊,把浆糊涂到大门上,可是我还没有涂完,有几滴浆糊滴下来,有一滴溅到我的嘴角上,差一点就进到嘴里去了,爸爸连忙叫我去洗脸,我笑着说,
爸爸,你买天天向上了吗?给我也贴一张。爸爸笑着说,没有,福到有,给你个福吧,说完大家都笑了起来。
洗完脸后,我继续贴春联这次我聪明多了,汲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小心翼翼地把浆糊涂到的门上,爸爸把对联贴到大门上,“哇,好喜庆的节日气氛呀!”贴完大门,我们又去贴院内堂屋各个门上的对联,很快我们家的房门、屋里屋外到处都闪耀着节日特有的红光,一张张春联,一个个大字,都像一张张笑脸。大家都在对我说:“小姑娘,你真棒!来年一定取得辉煌的成绩。”
提过新年,贴春联,家家户户都恍然一新,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我和爸爸望着那些喜庆的春联,禁不住都笑了,下一年我还要和爸爸一起贴春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