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朝对联

管理学  点击:   2015-12-10

三朝对联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石家庄学院

汉语汉字与汉文化

期末作业: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姓 名:

学 号:

院 系:

专 业:

班 级:

指导教师:

时 间: 马娅丽 20110808017 资源与环境系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一班 王华军 2011年12月17日

中国传统文化--对联

对联是最具民族风格、最能体现汉语特点的文学式样,

也是文字工作者工作联也是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热门话题。

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

一、对联的起源

相传对联起源于五代时期。当时的人们过年的时候有在门边贴桃符的习俗。桃符是一种画有神像的桃木板,

主孟昶忽发奇想在桃木上题了字。这便是最早的对联

长春。

孟昶不仅自己写,还命令下属写,后来这种形式推广了,就演变成了春节贴对联习俗。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 ‘

’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

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习俗。

二、对联的类型

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

春联:

在元旦、春节时粘贴的对联,因时效性较强,人们就称为春联。如: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楹联:为了表达某种愿望或满足装饰需要,过去常在官廷、府宅、庙宇、园林的楹柱之上,或用木板刻制,或在壁石上雕琢的联语统称为楹联。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 /

收拾山河酬

婚联:专门在举行结婚仪式那天选用或编写的能够表达热烈气氛的对联。

欣逢秋夜作春宵。

挽联:为了评价先人的生平业绩,抒发后人诚挚的怀念之情,在追悼会或纪念会上所用的对联。如;

悼念敬爱的周总理

巍泰山震环宇 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寿联:当老人喜过生日,子女为了表达对长辈的祝福之情。常以延年益寿、福满家门为主要内容。精心书写一些吉祥的词语,或贴在门上,或挂在厅堂.这样

寿比南山高。

三、对联的要求{三朝对联}.

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

,

去留

天上云卷云舒。但是也有特例。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

,

惊愕不解,:

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

上联的袁世凯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呢?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

• 上下联词性要相当,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臵,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如:

万里长江作浴盆。{三朝对联}.

• 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例如:火车/失火/救火车/救//迷路/引路人/引/路人。 又如;花明柳媚/春光/

南北/庆/丰收。初看是四----三结构,但试加剖析则知本对十分不工整。因为花明与柳媚各为主谓结构,春光好也是主谓结构。但大江南北则为偏正结构。庆丰收为动宾结构。同时上下联在节奏上也不一致。句式一致不仅指语法,还包括句

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如:

闲人免进贤

•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

平仄相调。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双音步

单音步”。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上联中的“窗”和下联中的“门”西”与“东‛’也是平对平。 平仄相调最起码的要求是:上联末字必仄,下联末字必平。

•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

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比如:

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生男女。上联是‚“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这副长联只用了4个字,下联当然还要用4个字。而且位臵还要对应。比较好的下联应该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此时一位聪明又调皮的学生像发现新大陆似地叫道“男学生女学生男女学生生男女”请问:这位学生对得好不好?虽然他对的格律合要求,都是四个字重复表达一种意思,但是在内容上只是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上联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说是好的下联。而原来的下联和上联连起来让人想到商业的繁盛。{三朝对联}.

四、对联的创作

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如:良缘一世同地久

灵气神造品学优。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山有幸上联写此地以能埋岳飞而感到有幸;下联写岳飞坟前以白鐡铸造的秦桧夫妇像, 不骂二人而写白鐡之无辜{三朝对联}.

,

孺子牛。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如:

点半盏残灯替诸

老学究,为我们留下了一副辛酸的对联。可以说这是对那些黑暗的时代的血泪控诉。当然,从对联角度讲,这也是一副上等之作。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

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如: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要表达到中心思想。如:

,对联言志,假如每个医生都有

如此医德,何来黑心药,假大夫,假如世上都是这样不计个人得失的好人,世界多美好啊。

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

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入辨音,十分有趣。如:

藏字

三朝对联篇二

对联

妙的对联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教学目标:{三朝对联}.

1、知识目标: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能力目标:品味对联的形式与内容之美;

学习欣赏对联;

学做一些简单的对联。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让学生尝试对对子。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优美的汉字,探寻了汉字的奥秘,感受了汉字的魅力。请同学们试着读一下这副对联: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为妙;山石岩上古木枯,此木作柴。我们不能不折服于作者的才思,他利用汉字独特的构形方式组成了一副绝妙的对联。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华。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灵活鲜明,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在我们的生活中,对联更是随处可见。课前同学们也搜集了一些妙联,我们选取几副写在了黑板上,请同学来讲一下这些对联妙在何处。

二、感受对联,思考对联特点。

学生展示课下搜集的妙联。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赏析] 一个修行的人在远离红尘的深山中修行,无论是松涛声、风吹竹叶的声音还是庙里的钟磬声都使其身心自在,眼前美丽的山水云霞入修行者心中皆无分

别,着一个空字。此联主要是从外部环境入手引领出个体心中的超脱和怡然。上联谈的是听觉,下联是说视觉,都透出出家人的恬静祥和、内心的空灵。 鸟在笼中望孔明,想张飞,无奈关羽

蛇踞山头欲扬志,梦花荣,可惜时迁(《水浒》人物)

[赏析] 此对甚为巧趣。采用了比喻、双关、用典等多种修辞手法。

文面上说的是:一只美丽的金丝雀儿被关进一个精致的鸟笼里,雀儿透过笼子隙孔看见了蓝天白云,便张开翅膀欲自由飞翔,没想到却一头碰在笼壁上,雀儿这才意识到,自己在囚笼里空有一双翅膀,飞不起来了。

短短的14个字,不仅暗嵌了一个地名和三个人名——恰巧都在《三国志》一部书中,还暗喻了诸葛亮名篇《隆中对》。语言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既含蓄微妙又明朗不晦涩。生动、幽默、趣味三性兼而有之,确实为风雨绝对。

三、知识链接

对联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不重复用字。科学能致富 艺术能修身

二、要词性相同,位置相应。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孙行者——胡适之(祖冲之、韩退之、王引之)

三、要结构相当,句法一致。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四、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

声字,反过来也一样。传统习惯是「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

平声。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关联,但又不能重复。 老师:嫩松

甲生:老柏

乙生:干爹

乙生:老师,你怎么不打“老伯”,而打干爹呀?

有个暴发户略通文墨,极爱以文人自居。其母生日恰逢大年初一,故年年大开筵席,喜

贴春联。这一年,账房先生写好一副常见通用的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暴发户想,既是过年,又是给娘祝寿。应该改动一下才贴切,于是让账房先生改上联为:“天

增岁月娘增寿。”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应改得对仗工整才是。他又想起小时候塾师指教的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便吩咐将下联改为:“春满乾坤爹满门。”账房先生曰:

“东家,怎么这么改?”暴发户正色道:“爹对娘不是很对仗吗?!” 对联规则:

名对名,动对动,

实对实来虚对虚,

内容上下两相望,

词类相当结构同。

上下两句字数等,

之间莫有重字现。

带着这些对联的知识让我们在一起来欣赏一些妙联。

四、妙联欣赏

1、谐音双关联

一次在闲睱之余乾隆要和他对对子,乾隆巧妙地出了上联三个字“两碟豆”纪晓岚略为

思考,他想炒熟两碟豆只要少许的油。他马上对“一瓯油”,乾隆马上改口说,我说的是“两

蝶斗”,纪晓岚改口应对,我说:“一鸥游”,乾隆又说:“林间两蝶斗”,纪晓岚应对“水

上一鸥游”,乾隆又说:“近睨林间两蝶斗”,纪晓岚应对“远眺水上一鸥游”。纪晓岚应

对如流,乾隆连连称赞。

2、同偏旁部首联

湛江港清波滚滚;渤海湾浊浪滔滔

全联文字都有“氵”旁,生动贴切地描绘了两处自然景观,对仗工整,令人称奇。 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城楼

上、下联相对字的相同偏旁依次是“火金水土木”,五行齐全,极为工巧。对联既描绘

了广东虎门的秀丽风光,又表现了中国人民严守国门的威风雄姿,含义隽永。 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魑魅魍魉四小鬼,各样肚肠

上、下联前四字分别同旁。

同旁对联利用汉字结构特点,以形取胜,形象性强,富有美感,引人注目。

3、叠字联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苏州网丝园联

第2/4页

此联描写了一年四季的冷暖交替变化和园中莺飞燕舞、花艳叶茂的情景。

4、回文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纪晓岚)

5、绝对 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描写了月夜的景色。明月照进纱窗,每一个窗孔都被照明,

许多个楼阁(葛谐阁音)都被照亮,好一片月光照耀下的银色世界!) 德门传礼记,篇篇敬德尉迟恭

直臣罹铁网,官官子直令狐绹

微风送幽香,郁郁婉华梅兰芳

今世进士,尽是近视

古时故事,固是古事

对联的确很奇妙,但除此之外,对联还可以使我们受到教益,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了哪些使你受到启示和教育的对联呢?

五、励志名联集锦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欣赏了这些妙联,下面让我们来实践一下吧!

六、体验对联

1、选选看

【2010年天津卷】学校成立若干学生社团,请你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三副内容适合的对联,

分别送给戏剧社、文学社和摄影小组,以示祝贺。

① 现出庐山真面目 留住秋水旧丰神

② 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③ 常向秋山寻妙句 又驱春色入毫端

④ 天涯雁寄回文锦 水国鱼传尺素书

⑤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2、填填看

【09安徽卷】19.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园

三朝对联篇三

对联

前 言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国粹。神奇的汉字造型以及微妙的对仗效果造就了对联这一独特艺术形式。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语言文字能像汉字这样达到这种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境界。它小巧玲珑,着墨不多,却寓意无穷。它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使得人们在这一艺术的天国里得以充分的发挥和享受,使人们从中汲取无尽的知识和营养。或状物写景、或咏物言志、或寓意抒怀、或扬善抑恶、或陶冶情操等等,它无不驾驭得法、运用自如。它能引人入胜、发人深醒、耐人寻味、给人启迪。似警钟可清心脾,若号角以励弘志,如明镜能察己过,像金石以鉴是非。它是自然音乐的显现,传统文化的精粹,人文思想的升华,生活哲理的结晶。

对联概述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臵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臵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臵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一、对联的起源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

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二、对联的发展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 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

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驭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

三、对联的分类

(一) 按用途分为:

春联: 新年专用之门联。

楹联: 住宅、机关、庙宇、古迹等处所用。

贺联: 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挽联: 哀悼死者用。

赠联: 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中堂联:挂于客厅、居室醒目处配合字画的对联。

(二)按艺术特点分为:

叠字联:同一个字连续出现。

复字联:同一个字非连续重复出现。

顶针联: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

嵌字联:包括嵌入序数、方位、节气、年号、姓氏、人名、地名、物名(如药名)等。

拆字联: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有人细分为“拆字、合字、析字”等。

音韵联:包括同音异字、同字异音和叠韵。

谐趣联:取诙谐幽默之意。

无情对:上下联意思毫不相干,但每一个字词却对仗工整。多数无情对都非

常有趣,完全可以同时归入谐趣联。

回文联:顺读,倒读,意思完全一样。

四、关于对联

(一)名士联话

1、机智联

一日,寇准与友同游,乘兴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从无以相对。杨大年刚好赶到,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众皆喝彩。

刘贡父善属对。王安石出对试之:三代夏商周。刘对道:四诗风雅颂。王安石夸其对句:真乃天造地设。

苏东坡与黄庭坚在松树底下走棋。一阵风吹来,松果掉进棋盘。苏东坡得句曰: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黄庭坚对道: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某日朱元璋与刘伯温下棋。朱出对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伯温对道: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会。朱刘之对各合身份,用词绝妙。

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乡村,看到家夫车水。祝出对曰: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唐对道: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祝唐之对实属巧妙,传诵一时。

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翁即兴出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 接着和道: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次日翁送叶上路,经过池塘时,叶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你看: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翁正春不意被将了一军,寻视池塘,眉头一皱,当即应道: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三朝对联篇四

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知识大全

一、什么叫对联:对联又名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辞典》释),来源于律诗的四联八句。

二、对联的形式

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 ○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

○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 如 门第春常在

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 人家庆有余

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如 福星高照

其贴法有三:

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乙式(常用):上联在基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

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对联的形式,按时间和场合分:

1.春联: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

2.楹联:用于堂屋、大厅前部柱子上的对联,多缕刻于木版悬挂在柱上,具有永久性;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3.装饰联:多悬挂在堂屋墙上中堂画两侧、书房墙壁上或悬挂在名胜古迹的壁柱上;

4.喜联:用于祝贺婚娶、建新屋、迁居;如婚联:巧借花容添月色 欣逢秋夜作春宵

5.寿联:他人过生日,送对联祝寿;如:福如东海阔 寿比南山高

6.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 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 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三、对联的对法:从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关系看,可分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容相似或相关。

例:福如东海 浮舟沧海 两个黄鹂鸣翠柳 春蚕到死丝方尽

寿比南山 立马昆仑 一行白鹭上青天 蜡炬成灰泪始干

2.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

例: 红军中,官兵夫,衣着薪饷一样

白军中,将校尉,饮食起居不同

3.串对:又名流水对,单看上或下联,意思不全,上下联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思想意境。 例: 春色满园关不住 人生自古谁无死 纸上得来终觉浅

一枝红杏出墙来 留取丹心照汗青 绝知此事要躬行

对联是对称的两句话,上句叫上联,也叫“初句”;下句叫下联,也叫“对白”

四、对联的特点:

1.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平仄要和谐、相对,尤其是上下联的尾字,平仄要交错,一般上联要用仄声字,下联尾用平声字。否则拗口。

2.上下联句法要一致;句法,就是语句构成的方法。一幅对联中,上联是由几个字组成的一共有几个音节的顿读法,下联也必须相同。

3.上下联某位置上的词性必须相同。所谓词性,是指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

等等。上联的词性和下联的词性,按照词的先后位置,既要相同,又要相对。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例 : 明月松间照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闭门推出窗前月

清泉石上流 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 投石冲开水底天

4.上下联的字数同时可长可短。一般最短四字,长可达数百字。

五、对联的平仄:按现代汉语标调,一声为阴声,音高而平;二声为阳声,音由下往上。(以上为平声)、三声为上声,音由上往下再往上;四声为去声,音由高往下(以上为仄声)。古入声字已消失。

对联平仄口诀: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例:白居易《忆江南》中的三四句,即是一副工整和谐的对联:

日出/江花/红/胜火(仄仄平平平仄仄)

春来/江水/绿/如蓝(平平仄仄仄平平)

又如:

云带钟声穿树去

平仄平平平仄仄

月移塔影过江来

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

对联也可如此。例如: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仄-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平-仄平

上联中的“窗”和下联中的“门”是平对平,“西”与“东”是仄对仄。

上下联内容要相关;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过这样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六、对联的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

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七、对联和作官道德

新官上任,万民拭目:是贪是廉?为愚为贤?古代没有发表施政演说的习惯,长篇文章不方便,从宋代起就开始在官署衙门撰题对联,以表明自己的官风、心迹、政愿等等。一副对联言简意深,不但醒目,还可久存,至明代就已多见,到清代则几乎成了各级官衙普遍的故事了。 南宋有个余某,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有军政大权。他一到任,就在行署大门自题对联:一柱擎天头势重;十年踏地脚跟牢。

门楣是“靠实功夫”。对联表明他肩负重任,脚踏实地,以十年为期,治安全蜀的决心和意志。他还设招贤馆接待来访的各界人士,但因事务繁忙,有时需要来访者略等,便在门上写了这样的对联:老子亦常来侍候;诸公聊复忍斯须。

联语诙谐亲昵。“老子”是谑称,非自傲之词。

清代宁波府郡署有一任太守写过如下的对联:念厥职非轻,休戚与六邑相关:曰慎,曰清,曰勤敏;求斯心可问,是非唯群言是度:不宽,不猛,不因循。

表示了自己重职守、勤政事、兴群言、慎举措的作风。

古人的作官道德就其要者来说,大约有5项内容。

一曰不贪不贿。

《七修类稿》载明代弘治年间吏部尚书王恕官署门联为:任于朝者,以馈送及门为耻;任于外者,以苟且入都为羞。

嘉靖年间有位叫钱要一文,不值一文,难欺吏卒;宽一分,民爱一分,见佑鬼神。 上联直刺那些爱钻钱眼的贪官污吏;下联则说明官爱民与民爱官的关系。

二曰爱民如子。

清代作诗有些名望的余小霞任三防主簿时的署联为:与百姓有缘,才来斯地;期寸心无愧,不鄙斯民。

他为桂林知府写的仪门对联也很有名:此是公门,裹足莫干三尺法;我无私谒,盟心只凛一条冰。

那些想循私舞弊的人见此,免不了要心寒腿软。

三曰法严法慎。

清代古文学家吕璜遭冤狱15年,昭雪后任浙江庆元县知县。他的大堂对联立意是:我不判错案,你也别错告人: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久害了自家。

清代张鼎任徐州兵备道,统兼军事、航运、海防,权益极大,他的道署对联就是要表明自己官心似水。对联写得也很艺术:地当黄运之中,水欲治,漕欲通,千里河流,涓涓都从心上过;官做军民之主,宽以恩,严以法,一方士庶,笑啼都到眼前来。

四曰克己奉公。

{三朝对联}.

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这是清代赵慎珍桂林府衙对联。

五曰政绩昭然。

清代工部尚书彭元瑞先任浙江督学时,门联为:天地自成文,湖山有美;国家期得士,桃李无言。

是表示要多培养人才。梁上国任奉天府丞时署联是:勉力为之,正人心,原风俗,实惟根本,文治彰矣,拔真才,加训迪,勿懈功夫。

以端正社会风气,选拔才识之士为己任。

还有一类比较特别的对联也很值得介绍。古代地方酷吏有被老百姓赶走或杀死的,群众会说他们损阴德,咒骂他们无后或子女残疾。有的对联就以此为内容作为对自己的警戒。有个叫汪辉祖的就撰写了如下一联:官名父母须慈爱;家有儿孙望久长。

清代山东金乡县令王玉池这样提醒自己:眼前百姓即儿孙,莫言百姓可欺,当留下儿孙地步;堂上一官称父母,漫说一官易做,还尽些父母恩情。

这种用对联权做施政纲领,对建立威信、贯彻政令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清代武承谟任无锡县令,在接印前一日就悬挂了4副对联做安民告示。其中衙前照壁上的是:罔违道,罔不容情,不受贿,招摇撞骗,法所必严。

大堂联为: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这些对联语露冷锋,话带刀音,好人感到快意,歹徒觉着无情,联语一贴出,“四乡人皆聚观”,“时先声所夺,平日绅衿之出入县庭者,皆悚息危惧,有避至他省者”。

八、对联的创作

对联,一方面吸取诗词的素质,形成自己的特点,另一方面,它以张贴见长,能显示书法之美。民间艺人和知识分子的积极创作,使对联不断产生,不断发展,推陈出新,争艳比美。现将一些常用的作法简介如下:

正对法:根据要充分表达到内容,让上联合下联各从一个正面直接叙述某事某物,或讲清某种道理。

反对法:把上下联的内容对立起来,一联讲正面,一联讲反面,或一联讲过去,一联讲现在;先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再使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

描绘法:以白描手法绘景蓄情,给人一种俊秀明快、意味深长之感。

比拟法:借助恰当的比喻或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具体形象,既便于人们领会,又易懂易记。

烘托法:先表示某事某物,再用景致描绘深化对联说要表达到中心思想。

辨音法:我国文字丰富多彩,一字多音的情况很常见,也很特殊,运用这一特点巧妙地编写对联,引人辨音,十分有趣。

藏字法:在民间文学中,谜语的表现形式很多,其中有个藏字法。

九、对联趣话

王羲之妙书春联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三年级作文花棍队500字
下一篇:三年级优秀作文范文我的生日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