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大全 点击: 2015-11-02
泊秦淮文包诗
泊秦淮文包诗
天色渐晚,金陵城内灯火辉煌,人来人往,一片繁华景象。刚到金陵的杜牧之看到这番灯红酒绿的热闹景象,却不禁想到繁华背后的唐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江河日下。罢了罢了,多想也是徒增哀愁,还是出去走走散散心吧。于是他便独自一人夜游金陵,泛舟秦淮河上。秦淮河流经金陵一段,自六朝以来,一直是商旅集散之地。入夜,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月光淡淡,烟水迷濛,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清静素雅,风景如画。杜牧便将船停在秦淮河畔,欣赏起美景来。 秦淮河两岸酒家林立,秦楼楚馆,歌舞升平。远远传来对岸歌女吟唱《玉树后庭花》的歌声,这首歌正是六朝陈后主所作。想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国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想起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藩镇拥兵自固,边患频繁,而当权者又昏庸荒淫,再看这些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但是歌女只是侍候他人的歌女,让她们唱歌的正是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歌女不知亡国之恨黍离之悲,这些国家的中流砥柱难道也不知道吗?国势不振,国家的未来堪忧啊。
他站在船头,衣袂随风舞动,看着两岸灯火通明的酒家,不禁感慨: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文包诗教学策略
“文包诗”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一、探究原因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独创,是其他版本所没有的。苏教版教材在低中高三个年段都安排了“文包诗”,编者的意图应该是明确的,那就是: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让学生初步学会古诗的自学方法。学生掌握了方法之后,拿到一首未曾学过的古诗,就能从资料当中理解古诗。这三个年段,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要求,目标一以贯之,设计科学合理,分层向前推进。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从字面上来看,其核心词是“诗”,教学自然要围绕诗来展开,以诗统文,借文解诗,感悟诗歌的意象,领会承载的情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对“文包诗”教材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索,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二、教材特点
“文包诗”,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短文大都编成了一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在课文的开头、中间或结尾自然地引出要学习的古诗,而且根据古诗的内容和儿童学习的需要,简明生动地介绍与这首古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以及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配合优美的插图进行形象的场景再现,对古诗中个别比较生僻的词语和费解的诗句,也相机做出贴切自然的通俗解说。“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分析“文包诗”的体例,发现它有这些特点:首先,它以平实浅近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学生读了故事再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佳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为儿童自学古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次,它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要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着短文研读古诗,领悟诗歌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可收双重功效。另外,学生在读文学诗的过程中,势必要“文”、“诗”对照,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及结构特点,这就可以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可以发挥综合效应。
三、教学方法论证
“文包诗”,无一不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再加上一首首千古流传的古诗词,着实让人有一种“舒畅”、“陶醉”之感。古诗词美就美在它的那份浓缩精炼,美就美在它的那份深邃意境,而这正是学生所无法深刻体会的。“文包诗”,编者通过自己的想象,为学生营造了这样一份浓浓的意境。读着读着,那在重阳佳节遥望远方惦记着家乡兄弟的王维,那在月朗风清的中
秋之夜独自一人望月思念弟弟的苏轼,那独自伫立江边凝望江水思绪万千的李白……都清晰地浮现于我们的眼前,他们的佳作也会情不自禁地萦绕于我们的脑海——这就是“文包诗”的魅力所在。
那么,在我们进行教学时究竟是应该“以文为重”,还是应该“以诗为重”?
经过充分论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为“文包诗”一类的课文时,过于侧重文中诗歌(工具性)的理解,或者过于侧重文中的情感因素(人文性),这两种策略都是有失偏颇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对诗的理解,也要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教师必须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教学理念
在设计“文包诗”课型的教学时,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以下几点。
1.粗知大意,整体感知,发现联系。初读课文,要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课型的基本特征。要让他们明白,这类课文第一是要学习一首古诗,第二是通过读课文学好这首古诗。然后再让学生选准角度,定好方向进行初读。除了要求像对其他课文一样认真进行“正确认读”之外,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发现“文”、“诗”的联系,主动寻找借“文”学“诗”的途径和方法,预测自己对古诗的初步理解程度。
2.精读文本,品“文”悟“诗”,体会联系。精读课文时,强调“文”、“诗”对照。教师要抓住短文中与古诗联系紧密的重点段落、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并与古诗诗句对应比较,找到内容意境上的联系和语言表述上的差异,体会到“文”、“诗”之间的联系,进而突破学习难点。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9课
《少年王勃》一课,短文第三自然段中写道:“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与其对应的诗句则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对古诗句意的解释,没有采用呆板直译的方法,而是巧妙地换一种说法来说明。通过反复对比诵读,学生不光能顺利地领悟诗句含义,而且能充分感受到古诗句式结构的奇妙和母语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变,还能接受到语言结构美的熏陶。
3.借文学诗,“诗”“文”共赏,加深联系。“文包诗”中的短文,不是对古诗背景资料的罗列和对诗句意义的译注,而是作者根据诗歌的背景写出来的一篇篇语言优美、结构严谨的散文。它们不仅是帮助学生学习古诗的一个抓手,而且本身就是一篇篇美文。所以,我们既可以借助短文学习和欣赏诗句,借助短文深入品味诗句,更可以读文吟诗,诗文共赏。 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与王维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完美结合。短文作了这样的生动描绘:“„„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这样的生动描绘就深刻地揭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主题。如果仅仅把它作为理解古诗的“拐棍”,用一下就轻易丢掉,是很可惜的。如果把它作为一篇美文,与古诗一块进行反复赏读、吟诵、玩味,不但能拓宽、深化对古诗意境的领悟、提高古
诗鉴赏能力,而且可以从短文中学习语言、增强语感,提高理解与表达能力,这就收到了读文学诗的双重功效。
五、教学例举
“文包诗”应该怎么教?它的核心应该是诗,教学时理应由诗入文,最后再回到诗上来。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课文《少年王勃》的时候,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扣题导入,初感王勃“真是奇才”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少年王勃。读出你的敬佩,再读一遍。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生字新词大家都会写了吗?李老师想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生字掌握情况。
请大家拿出纸和笔,准备默写,再找两个同学到前面来默写。
宴会文章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写过后,教师点评:既要写正确,又要写美观。再请下面的同学自己完成修改。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感觉少年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很有才气,奇才!真是奇才!师相机板书。)
(二)品诗悟文,领会王勃“奇才”表现
1.感悟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文对照。
师:王勃的才气表现在哪里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感受一下。 生:听说王勃很有才气。
生:王勃写出了好文章。
生:阎都督夸赞:奇才!真是奇才!
师:阎都督是因为少年王勃写出了什么句子才夸赞他的呢?
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指导生读好这句话,并范读。)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课文的哪里具体写了这两句话的意思。
生: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
师:这段话美吗?(美)请大家读出这段话的美。
(生练读这两句。)
师: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情景?你能不能表演一下这里“缓缓地飞翔”的动作? 生:出现了一只野鸭。
生:出现了灿烂的云霞。
生:出现了落日的余晖„„
(生体会表演“缓缓地飞翔”的动作。)
(师引导生看插图,体会美景。)
师生配合读书:
生读文,师读诗;
师读文,生读诗。
让学生把本段话背下来。
过渡:少年王勃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请大家默读一下课文的第三、四两个自然段,找一找原因。
2.精读课文的第四段,体会王勃写文章的才华与都督阎公对他的赞叹。
交流体会: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边看边想。(说明他既在仔细地观察,又在认真地思考:这给我们写作文有一定的启示——我们在作文的时候,既要认真观察,又要精心思考,才能写出优美的作文来。)
师:我们来看一看少年王勃写文章时的表现,指一生读一读课文第四段中王勃的表现。
生: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相机理解几个成语的意思: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让生读好王勃说的这句话,要读出王勃的自信。)
学生练读。
师:面对王勃写出来的这么美的文章,姓阎的都督是如何表现的?
生:竟忍不住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指导学生理解“拍案叫绝”的意思,并模仿着都督说一说这句话。
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并试着让学生背诵下来。
3.师补讲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故事,将王勃写《滕王阁序》的背景交代清楚:(故事略)
4.让学生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巩固王勃“奇才”形象
王勃不仅写过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他还写过很多诗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投影出示这首诗,引读学生读这首诗。
相机布置作业: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一些关于王勃的材料,作一个交流。
这是我在一次全县公开课上的教学实录,目的便是探究一条适合“文包诗”课文的执教策略。在本节课,我的意图很明确:少年王勃被阎公如何称赞?(奇才)他为什么被称作奇才?(因为他写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王勃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这样环环紧扣,由诗到文,由文到诗,学文悟诗,相得益彰,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上了一个来回,进而领悟王勃被称作奇才的真正原因。当然,这是我对“文包诗”教学的一点思考和尝试。
六、教学体会
“文包诗”该怎么教?我们应该关注三个方面。
1.关注背景。教师要关注诗歌所创作的背景资料,知道诗人写作本首诗歌的缘起,这对理解课文与诗歌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执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前面的故事背景帮助自己理解诗句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终达到理解故事的目的。
2.把握关键词句,揣摩诗人情感,体会诗歌意境。文中关键词句和诗歌紧密相连,抓住这些与诗歌内容紧密联系的词句进行朗读感悟,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在此基础{三年级文包诗作文}.
上,抓住关键词语去想象当时的场景,揣摩诗人的情感,这样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能让学生进入诗歌所创造的意境。
3.学以致用。对小学生来说,更主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文包诗”这种特殊的文体,有它的存在,就必然有它存在着的理由,这样的文本是个“例子”,需要我们好好使用这个“例子”。从“例子”引发开去,用从“例子”中学到的方法,去学习新的诗歌,为学生自学诗歌铺平道路,消除他们学习的畏难情绪,让他们从中找到收获的快乐,由此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
七、教学模式创建
基于对“文包诗”教材的研究思考,我们对小学低、中、高三个年段的教学模式作了一些探索,简要总结如下。
(一)低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
1.教学要求:
(1)自主识字,初读课文,初步体会古诗的意思和情感。
(2)将学文、察图、吟诗有机结合起来。
(3)反复吟诵,背诵诗歌,升华情感。
2.常规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1)初读古诗,初步理解古诗。
(2)自主识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大意,初步体会古诗的意思和情感。
(3)再读课文,诗文结合,理解诗意。
(4)联系背景图、重点词句,反复诵读,体会古诗情感。
(5)巩固生字,指导写字;评点反馈,强化矫正。
第二课时
(1)精读古诗,再现画面,抓住重点语句谈感受。
(2)理解课文,诗文对读,语言迁移训练。
(3)赏读诗文,积累语言。
(4)拓展古诗,激发阅读兴趣。
(二)中年级“文包诗”常规教学模式
1.教学要求:
(1)扣诗入文。(2)由文悟诗。2.常规教学模式: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2)检查预习情况。(3)整体把握文章大概。(4)初步理解古诗。(5)精读文章,走进文字。(6)紧扣中心,交流感悟。(7)回到中心,整体悟诗。
(8)布置作业,搜集资料。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背诵古诗。
(2)阅读迁移,补充资料。
(3)读写结合,当堂练笔。
三年级春教后一得{三年级文包诗作文}.
语文7-习作3
三年级上册知识点
三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
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一首儿童歌曲的歌词,它描绘了一群少先队员课余荡舟北
海,尽情欢乐的情景,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党、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
1、理解词语:骄阳似火: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被晒蔫了。惊涛拍岸:海
面上滚滚的波涛不断涌来,撞击在岸边的岩石上,发出了山崩地裂的声音。意味
深长: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2、无字词典指的是生活里的学问。查无字词典指的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学语文不光要从书本上学,还要从生活实践中学。
3、爸爸的解释与聪聪的解释有什么区别?答:爸爸结合身边的事物解释更加具
体,生动,贴近生活。聪聪是背字典上的解释。
第三课《古诗两首》
1、《山行》和《枫桥夜泊》这两首诗都是写秋景的。
2、坐是“因为”的意思。“于”是“比”的意思。泊:停船靠岸。到:送到,传
到。
3、《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
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
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4、《枫桥夜泊》写的是夜间停船枫桥的所见所闻。作者张继看到了霜天、残月、
江枫、渔火、古寺、客船,听到了乌啼和钟声,勾画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表达了
作者孤独、忧愁的心情。
第四课《做一片美的叶子》
1、这是一篇散文诗,作者金波通过描写大树的外形美和内在美,启迪我们要学习
叶子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
2、假如你就是大树上那片美丽的叶子,你会想些什么?你会对大树、对人们说
些什么?{三年级文包诗作文}.
答:假如我就是大树上那片美丽的叶子, 我会想我和大树是一个整体,是大树
给了我生存的价值。我会对大树说,谢谢你。我会对人们说,希望你们都来做美
的叶子,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我们生活的这棵大树作出贡献。
第五课《北大荒的秋天》
1、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北大荒的美?
一碧如洗的天空;清澈见底的小河;热闹非凡的原野。
2.“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了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
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这是一个比喻句。
你能再找几个这种类型的词语吗?银灰、血红、橘黄、金黄 答:乌黑、鲜红、
雪白、天蓝、草绿、土黄„„
3、仿照第四自然段的总分方法写一段话。
秋天的果园热闹非凡。满树的苹果涨红了脸,像是在向我们微笑;香蕉笑弯了腰,
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石榴咧开了小嘴,像在乐呵呵地演唱。
4、练习说话:只有„„才„„
例句:只有平时认真学习,期末才能考出好成绩。
第六课《西湖》
1.《西湖》是一篇写景散文,描绘了西湖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热爱自
然的感情。
2.造比喻句。(1)秋天到了,树上的黄叶像一只只蝴蝶飘落下来。
(2)十五的月亮仿佛一个大圆盘。
第七课《拉萨的天空》
1、拉萨为什么被称为:“日光城”?答:因为拉萨全年无雾,阳光充足。
2、课文中赞美拉萨天空的词语有: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
第八课《蒲公英》
1、这是一篇童话故事,采用拟人手法,写了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
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有不同,从而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被表面的现
象所迷惑,要实事求是,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2、用“嘱咐”造句。例:出门前,奶奶嘱咐我多穿衣服。
3、假如你是太阳公公,怎样劝告那两颗想落到沙漠和湖泊里的种子?
答:你们别看那儿金光闪闪、银花朵朵,很漂亮,但那并不适合你们生长,落到{三年级文包诗作文}.
沙漠和湖泊,不仅没有财富和快乐,而且还会使你们丢掉性命,还是到泥土中去
生长吧!
第九课《三袋麦子》
1、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猴、小牛各一袋麦子。小猪
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
猴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同样是一袋麦子,个人采用不同
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
2、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生动刻画了人物形象。小猪:憨厚可爱。 小牛:勤俭
节约 小猴:聪明能干{三年级文包诗作文}.
第十课《哪吒闹海》
1、这是一篇神话故事,选自《封神演义》,讲了哪吒为民着想,不畏强暴大闹东
海制服龙王父子,使人民又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故事。
2、哪吒闹海是要为老百姓出口气,他的两件法宝是混天绫和乾坤圈。
第十一课《第八次》
这是一篇外国历史故事。课文讲述了古代的英格兰王子布鲁斯英勇抗击侵略军,
但屡战屡败,几乎丧失信心,后来看到蜘蛛结网受到启发,振作精神,经过第八
次战斗,终于赶跑侵略军取得最后的胜利。体会到布鲁斯的屡败屡战,不懈斗争、
百折不挠的精神。
第十二课《卧薪尝胆》
1、这是一篇中国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
胜败的故事,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吴王夫差
非常骄傲,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被越国灭掉。表现了越王勾践励志图强的
精神。同时告诉我们只有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2、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躺在柴草堆上品尝苦胆的味道。
3、会用“建议”造句。例: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学习上的建议。
4、你觉得越王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参考:越王是个忍辱负重、发奋图强的人。我想说:越王,我很佩服你。
第十三课《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1、这是一篇科学故事。法国雷奈克医生通过一次偶然的发现中受到启发,通过
反复实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善于观察,肯动脑筋,就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会用“如果„„就„„”、“果然”造句。例:如果我们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今天早上,果然下雪了。
第十四课《东方之珠》
1、这篇课文以优美的文笔描写了香港“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赞美了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2、课文的结构方式是总——分——总。写作特色是用词讲究、描写传神。全文的中心句式“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3、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
第十五课《小露珠》
1、这是一篇童话,讲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美了大自然的和谐、融洽和美丽。
2、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小露珠?答:小露珠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所以小动物们都喜欢,它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所以大家都喜欢小露珠。
3、会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例: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人们穿得越来越多。
第十六课《石榴》
1、这篇课文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讲了石榴成熟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2.背诵第四段,能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种水果。
3.了解拟人的写法。例: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朝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第十七课《石头书》
1、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谈话,介绍了许多岩石的知识,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究知识的 强烈愿望。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刨根问底:指问个明白,探个究竟。聚精会神:形容精力很集中。
3、课文通过6次对话揭示了石头像书的原因,其中,雨痕、波痕和矿物就是石头书上的字,化石是石头书上的画,石头书上的学问很多。因为石头一层一层的,有字、有画,还可以告诉我们很多知识,所以石头像书。
4、填空:它告诉我们,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______,地上有______,还有_______.后来,这里变成了____.又过了很多很多年,地壳______,这里又变成了_____,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山.”
第十八课《小稻秧脱险记》
1、这是一篇科普性童话故事。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2、会用“纷纷、激烈”造句。
例:下课了,同学们纷纷走出教室。 操场正在进行激烈的拔河比赛。
第十九课《航天飞机》
1、这是一篇科学童话,用拟人手法介绍航天飞机的基本特点和相关知识,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
2、作者从几个方面来介绍了航天飞机的?
答:从外形特点、飞行特点(高度和速度)、功能作用来介绍。(外形大、飞得又高又快、本领大。)
3、航天飞机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答:三角形的翅膀,尖尖的脑袋,方方的机尾。
4、与一般的飞机比,航天飞机哪些地方比它更好?答:它比一般飞机飞的高、飞的快,可以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
5.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方式来介绍说明的?(做比较)
第二十课《军神》
1、这篇课文谢的是刘伯承年轻时一次眼睛负重伤后,坚持不用麻药,忍着剧痛手术治疗的事,表现“军神”刘伯承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
2、为什么沃克医生称刘伯承为“军神”?答:因为他有钢铁般的坚强意志。
3、课文写医生的态度变化说明他被刘伯承感动了,是侧面描写,为了衬托刘伯承的精神。
第二十一课《掌声》
三年级上语文第八单元
第 八 单元分析
交 往 互 动 式 教 学 设 计
交 往 互 动 式 教 学 设 计
交 往 互 动 式 教 学 设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