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点击: 2015-10-23
历史小故事
历史佳话 大家好:我是播音员潘佳怡, 对于历史人物,一直以来我都比较崇拜曹操。数千年以来,崇
拜曹操的人不计其数,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鲁迅那句话,“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在《三国》当中,曹操被作为一个奸雄的典型来对待了,这是不公平的。这一点也有原因。一般而言,中国历史上都城设在北方的朝代,就会以直接继承曹魏的西晋司马炎的晋朝为正统。而定都在南方的,就会以刘备的蜀国为正统。明朝定都南京,罗贯中于是就取了刘备做正统。另外封建王朝一直认为不是同姓人篡位的就是乱臣贼子,曹丕废汉称魏,所以曹操也就背了另外一个骂名。在《三国》开篇没多久,作者就用一个名叫许韶的人物来评价他:“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也就是说,作者尽管对他抱有偏见,却还在对他的能力予以认同。治世,顾名思义,就是太平盛世,就是说,曹操这样的人,不论是清平盛世还是混混乱世,他都能在历史上有难以抹杀的一席之地。这说明了什么?首先曹操是有能力的,就是反对他的人在这一点也不得不承认。其次,他对待社会的态度是积极的,他寻求的是入世,而不是遁世。这点诸葛亮就比他不得。诸葛出生到了乱世,试想一个“不求闻达于诸侯的人”又何以能想象他在太平盛世有些什么作为呢?我想,能力与态度,决定这个人注定要成为一个英雄了。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小时侯“性聪敏,多机变”,喜欢打猎,终日游荡无度。有一次他的叔叔为此责怪他,他于是就装作劳累过度中了风,此后他的叔叔就不再勉强他努力了。曹操起家是靠举孝廉,后来就镇压黄巾起义,逐步靠近了封建统治集团的核心。当时东汉王朝已经走到了末途,外戚宦官专_政,军阀四处割据,战祸频仍,民不聊生。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步树立起来了自己的势力。同时军阀势力的此消彼长也造成了小军阀的衰落和大军阀的合并。曹操在混乱中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渐渐剪除了这些势力,他最可称道的一个战役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官渡之战。据《三国》记载,当时曹操人困马乏,已经很难支撑了。他的对手是拥有四世三公身份的河北大族出身的袁绍,无论从哪方面说,他都不占优势。可是有一个很偶然的因素帮了他。那时侯袁绍手下的一个谋士许攸因不满袁绍的刚愎自用投奔了他。据载许攸问曹操还有多少粮草,曹操说“一年”,许攸说怕未必,曹操又说“六月”,许攸说人言曹孟德奸雄,今日一见,果不其然。曹操于是附在许攸耳朵上,说粮只三月耳。许攸于是拂袖而去,道:“粮已尽矣”,终于道出了曹操的窘迫状况。这个故事反映了曹操的性格,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才能。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地位,也为他谋求进一步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曹操并未统一中国而结束战乱的局面,可是他对统一的贡献是不可抹杀的。相反,诸葛亮在此就有点阻碍历史发展的嫌疑了,尽管诸葛半人半仙的智慧令很多人欣羡不已。
评价曹操,除了政治军事才能,还不能忽视他的文学造诣。曹操与他的两个儿子曹植曹丕在历史上并称“三曹”,他们在文学中已经有了生命意识,对后人的文风影响很大。在三曹当中,曹操无疑是最有地位的,他的两个儿子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与其父的雄才大略相距甚远。从来源上看,曹操的诗歌主要吸收了古代乐府诗的精华,而他另外创造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文风。
他的诗歌流传的并不多,可是影响很大。《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等至今看来仍然不失为诗歌中的极品。“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反映了他的豪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反映了他的志向,“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则反映了他对民众的同情。就是在清代,一些文人还每每还一边朗诵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敲打桌子泪流满面,可见他对人们心灵的震撼程度。
总之,曹操是一个英雄,一个不可多得的大英雄。
刘禅不得不说的私密故事{三曹的故事}.{三曹的故事}.
刘禅不得不说的私密故事
话说刘备的吴皇后,她原本是大将吴懿的妹子、刘焉的儿媳妇,老公叫刘瑁。刘瑁死的早,她就寡居在家。后来刘备得了西川,孙尚香却跑回东吴,他一身血气无处发泄,有人就劝他迎娶这位刘夫人。刘备觉得自己跟刘璋是同辈,那刘瑁的老婆算是自己嫂子,这么娶了有乱伦之嫌,有些犹豫。法正这时候发话说“晋文公当年还娶了自己亲侄子子圉的老婆呢,您这不算什么。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好玩不过嫂子,您就放心娶吧。”可见人妻控不只是三曹父子,刘备也是一样。话说回来,这位吴皇后估计也是漂亮的不得了,否则刘备也犯不着冒这么大风险娶她。
人妻、寡居、漂亮以及一位即将登基,爱人却远离自己而去的寂寞君王,这本身就是一出大戏。
史载的刘禅老婆有四个两任皇后都姓张,是张飞的两个女儿。考虑到这两位皇后的父系血统(张飞)和母系血统(夏侯渊),很难讲刘禅的后宫生活是不是幸福……至少他儿子刘璿是张皇后身边一个王姓侍女生的,说不定是刘禅郁闷太久一时冲动搞出来的结果。而这位侍女也因此一步登天,从丫鬟变成了贵人。
皇后、灰姑娘、婚姻的苦闷、冲动、意外的怀孕。这又是一出大戏。
他还有一位姓李的昭仪,蜀汉灭亡的时候,魏国打算把后宫这些妃子分配给没老婆的将领,这位李昭仪说了一句奇怪的话“我不能二三屈辱”,然后自杀了。这就很奇怪,按说这句话意思是“我可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经受耻辱”,比如王国维心系清室,得知张逊复辟失败,就留下“义无再辱”的遗言投水而死。换句话说,必然是之前发生过类似的事,才能称为“二三”或者“再”。照这个道理推想,李昭仪说不定觉得自己当了刘禅的老婆也是一件丢人的事。进一步发挥,也许她当年是一位才女,有着自己的理想、事业和爱人,结果被刘禅看中,使尽种种手段拆散这一对情侣,最后李小姐迫于政治压力,为了挽救自己爱人的生命,只得忍痛委身刘禅。这位青年才俊是谁,不得而知,不过所有的光荣游戏里,姜维的头像都是戴着绿帽子,就很难不让人有所联想了。
才女、敌国的青年、政治的悲哀、胁迫以及痛苦分离。这又是一出大戏。
但这还不是最精彩的,最精彩的是一位胡氏。
胡氏的老公叫刘琰,在大臣里也算是老资格,没什么能力,就是善长磕牙聊天,刘备就把他留到身边,逗个闷子什么的。后来诸葛亮秉政,知道这哥们儿吹牛地可以,干活地不行,就把他当离休干部养活着,给个高官职位,好吃好喝招待。这家伙自己不争气,跟魏延有了过节。一个现役大将,一个离休老干部,诸葛亮知道哪头儿轻,就把刘琰客客气气送回成都,免的生事。
这家伙回到成都,心理一直压抑,甚至到了变态的地步。有一天,他老婆胡氏去宫里给吴太后祝贺,这一去就是一个多月。刘琰本来就气不顺,这回就彻底怒了这老婆去了皇帝的后宫一呆一个月,说没事连小布什都不信啊。等老婆回来了,他估计是真生气了,连棍棒都不找,就手抄起鞋底子就开始噼里啪啦抽脸,打够了以后,直接休妻了事。
这位胡氏可谓妇女参政的先锋,她不象其他弃妇一样整天啼哭,而是毅然报了警。成都110接到报警后把刘琰抓走了——要知道,那时候他的官位可是车骑将军,从级别上来讲,整个朝野除了诸葛亮李严,属他最大——最后法院的判决书说“脸可不是挨鞋底子的地方”,直接判了个死刑立即执行。{三曹的故事}.
这事就十分诡异,老公打老婆虽然不是天经地义,但到底是家务事,搁到现在算家庭暴力,搁到古代这就不算个事儿;胡氏也不是升平公主,挨了打有皇帝爹地撑腰。退一万步说,就算犯罪情节属实,也只是民事纠纷,刘琰又没杀妻,构不成刑事犯罪。以车骑将军都乡侯之尊,刘琰居然被判了个弃市。
要知道,寥立指着一群响当当的大臣鼻子骂,也只判了个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李严临阵
捣乱,以致北伐失败,也只判了一个流徙;杨仪连“举军以就魏氏”这种大逆不到的话都说出来,也只被判下放农村劳动,直到这孙子再三上书要求平反,朝廷烦的不行了,才把他弄死。 跟这些人相比,刘琰这个毫无政治威胁的老干部只因为打老婆就被处死,委实太过神奇,无法不让人联想难道胡氏进宫真的只是见太后吗?朝廷,或者说刘禅对刘琰的处罚如此迅速,如此严重,背后难道真的没有其他原因么?
奸夫淫妇、媾和、杀夫、迫害、政府阴谋,这活脱脱就是一个三国版的潘金莲与西门庆啊。
所以如果要拍三国后宫戏,这岂不是比虚构几个人物更来的华丽吗?
……因为两位父亲的关系,刘禅与张飞二女两无小猜青梅竹马,在成都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后来刘禅在青城山无意中邂逅了美丽的少女胡某,两个人立刻坠入爱河不能自拔,却迫于政治形势不能公开,只能秘密偷情。张飞的两个女儿觉察到了这个变化,老大妒火中烧,用尽各种手段去搞分裂,老二则相信“让爱人幸福就是让自己幸福”,一直维护他们两各。经过一番勾心斗角,老大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假意骗胡某说我若当了皇后,你就是贵人,我们同侍一夫。胡某信以为真,不再于之争宠。
刘禅登基以后,老大如愿以偿地让自己成功当上了皇后,被封为贵人的却是老二;老大唯恐胡氏对自己造成威胁,故意让她一个小姑娘嫁给了著名的老糊涂刘琰,以绝后患。得知胡某出嫁的刘禅悲痛欲绝,从此不理国政,全交给诸葛亮。老二见姐姐当了皇后,心中不甘,就暗中伪造了胡某的胎记,对吴太后说这个胡氏是当年您跟刘瑁生的女儿。吴太后查验胎记,心念不已,就借着道贺的机会把胡某接入宫内,一留一个多月。刘禅在宫内见到旧情人,心情激动,难以卒忍。老二又在外面放出流言,刘琰听了大怒掴妻。刘禅在老二怂恿之下,杀掉刘琰,把胡某养在宫外。
老大闻之,派人去杀胡某,反被老二揭穿。老二又设计让刘禅喝醉,跟老大的侍女珠胎暗结。老大内外交困,刘禅逼的又紧,只好自杀。老二终于被名正言顺地扶正,开始了她除掉胡某的计划。最后她气死吴太后,让胡某误以为刘禅绝情而自尽,终于成就大业。 岂料就在此时,发生了李严事件,刘禅惊讶地发现李严有个女儿与胡某相似,才气更胜几分,心中动摇。可惜李女已经与姜维暗中定情,心志坚定。李严出事以后,刘禅用尽手段,要把酷似胡某的李女得到手。李女为了救父亲一命,只好屈事刘禅。从此宫中又起波澜,小张皇后想赶李女出宫,却彷徨无计;刘禅对李女百般宠爱,却始终不得其回应,李女一心想的,只是在宫外的姜维。刘禅妒心大增,宦官黄皓知道主子心思,屡次进谗言与姜维为难,大得刘禅的信任。而姜维在外面,忧心李女,立誓要守住蜀国。人皆知其继承丞相遗志,爱蜀汉如己,却不知道他真正想守护的东西是什么。
终于魏国西征,蜀汉灭亡,姜维在成都秘密约见钟会,想搞的成都大乱,他好带着李女出逃。这个计划被小张皇后得知,要置李女于死地,就秘告卫灌。卫瓘带兵,正撞见去后宫接李女的姜维,杀之。李女眼看自己爱人死去,也自杀而死。
刘禅得知李女死去的噩耗,如雷贯顶,茶饭不思。小张皇后见自己辛苦一生,要陪伴的却已经是个废人,也后悔不已。一直到了魏国首都,刘禅仍旧痴痴不解。
当司马昭问他颇思蜀否,刘禅望望成都方向,心想自己爱的两位女性胡某与李女都死在那个悲伤的城市,自己的魂魄也随之而去。他摇了摇头,叹息道“此间乐,不思蜀也。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
七步成诗的故事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有名的家庭,父亲曹操不仅是军事家和诗人,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很有造诣。父子三人并称三曹,其中以曹植的文学成就为最高。
曹丕是一位文学批评家,他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划时代的著作。曹植则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才华很出众,特别在文学方面,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诗人。
哥哥曹丕继位以后,非常嫉妒弟弟曹植的才能。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曹丕打算借机惩罚曹植,除非曹植可以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完整而且合乎韵律的诗。曹植明知道哥哥是故意为难自己,但曹丕现在是皇帝,他只能唯命是从。想到迫害自己的人是自己的亲兄长,曹植感到异常悲愤。一时,他吟下四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皇帝曹丕听了这首诗,感到很惭愧,也就不再加害自己的弟弟了。
曹植的最大成就在诗歌创作。三国时候,战争连绵不断,社会凋敝,身为贵公子的曹植却用诗歌表达了对无家可归的百姓的深切关切和同情,而乱世惨景也激发了他的报国热情,在一首诗中他写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千古名句。
尽管曹植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但他始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这样就招致皇帝的猜忌和迫害,因此曹植的生活充满曲折。他在作品中表达这种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却又不能写得太直白,因此就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曹植在自己的诗文作品中描写了大量美丽的女性形象,象《美女篇》、《南国有佳人》等诗歌,其中的女性不仅漂亮,有才华,而且品行高洁,富有理想。作者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怀。这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洛神赋》。洛水是魏国首都洛阳附近的一条河,曹植以洛水之神宓妃为题材,刻画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以及因神人殊途不能交流的惆怅。尽管是虚拟的主人公,但作者以高超的手法,细腻生动地描写了洛神的美丽姿态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篇文章上千年来一直为人称颂。
天才诗人曹植仅活了41岁,但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现在,七步成诗作为一个成语,也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文学才能很高。
百年堂阿胶传奇故事之曹操与陈琳的故事
百年堂阿胶传奇故事之曹操与陈琳的故事
百年堂阿胶 赵燕
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官渡之战前,陈琳为袁绍写讨伐曹操的檄文。文章从曹操的祖父骂起,一直骂到曹操本人,贬斥他是古今第一“贪残虐烈无道之臣”。据说曹操让手下念这篇檄文时正犯头痛病,听到要紧处不禁厉声大叫,吓出一身冷汗,头竟然不疼了。可见此文的确戳到了曹操的要害。袁绍战败后,陈琳转投曹操。曹操对这篇火力凶猛的檄文还耿耿于怀,便问陈琳:“你骂我就骂我吧,为何要牵累我的祖宗三代呢?”陈琳的回答言简意赅:“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曹操听了呵呵一笑,不再计较。]
曹操是三国里最有名的奸雄。奸是说他诡计多端,手腕玩得炉火纯青;雄则表明他并非蝇营狗苟、鼠目寸光之辈,他有英气、有壮志,更有一代雄主的大度。他不杀陈琳,颇能体现后一种风范,因此被人赞不绝口。
曹操是聪明的。他知道,陈琳这样的文人并非存心和他过不去,当年写檄文骂他,是形势所逼,迫不得已。所谓各为其主,既然陈琳谋食于袁绍,那主公要他干活,理当尽心竭力。檄文就是这种情形下的产物。杀掉陈琳,虽没有什么明显的负面效应,却也无利可图,倒不如放他一马,为我所用。陈琳是难得的人才,又痛骂过曹操,现在居然在曹营感激涕零地干革命工作,不啻是一个绝妙的广告。曹操此举不仅为自己博得了好名声,且很能吸引读书人,可谓一箭双雕。
另一方面,故事的配角陈琳也很识趣。同样名列“建安七子”,陈琳不似孔融的行为乖张、好作讽诵,有事没事去得罪曹操。陈琳自始至终都扮演着处处为主上考虑的角色,又一再强调自己人微言轻、身不由己的困境,从而苟全性命于乱世。他内心未必不痛苦,他的《饮马长城窟行》就饱含了忧国忧民的哀伤。但陈琳明白,他一介书生,没有一兵一卒,纵然做幕宾提意见,听不听也还在人主。陈琳早年劝谏何进,后者不听,他也无可如何。陈琳这辈子唯一成功的“大事”,大约是从袁绍刀口下把崔琰救了下来,也仅此而已。无论是箭在弦上的无奈,还是曹操利用他获取一箭双雕的“利润”,陈琳只是这些实力派手中的“箭”——何时射出,靶心何处,都不由得他。
建安二十二年,中原大疫,陈琳病死。虽称不上善终,比起弥衡的被借刀杀掉、孔融的倾巢之覆,以及杨修的死于非命,到底幸运多了。这得感谢曹操。精于算计是一回事,但生杀大权毕竟牢牢握在手中,设想曹操要是一时没忍住把{三曹的故事}.
陈琳杀了呢?杀了就杀了,不过是多一缕冤魂罢了。如此,不管陈琳怎样明哲保身,恐怕也无济于事。好在智慧的陈琳不乏运气,遇见一个杀人还算讲点“原则”的主子。
曹操和其子曹丕、曹植皆有文采,在文学史上称为三曹。其子曹植曾在《飞龙篇》赞美阿胶“授我仙药,神皇所造。教我服食,还精补脑。寿同金石,永世难老。”才高八斗的“东阿王”说的“仙药”就是阿胶,曹植初到东阿,骨瘦如柴,受人指导服食阿胶,受益非浅特有感而作。
阿胶自《神农本草经》以来,就被历代名医和道家以及研究养生的学者列为补血、安胎、润肺、养颜、美容、护肤、延年益寿的滋补上品,东阿产的阿胶自唐代以来一直都是被视作滋补圣品,难怪行遍天下的李时珍也感叹“真阿胶极难得”,并将其与人参、鹿茸并称为“中药三宝”。
目前现有的医学研究证明,阿胶是由胶原蛋白及其部分水解产物所成,含有明胶原、骨胶原、多肽、蛋白质、硫酸皮肤素、生物酸及含有20多种金属元素,蛋白质水解后又可产生18种以上氨基酸,其中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等都是人体营养必需的重要物质,它们在阿胶中的含量远远高于人参、西洋参、冬虫夏草等,而且比例非常合理,非常易于人体吸收。长期服用可以补血养气、美容润肤,具有延缓衰老、长寿益智的神奇效果。难怪自古以来,阿胶和瓷器,丝绸、茶叶,被定为外交国礼,随着商队走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晋商商道,以及郑和下西洋,传播四方,留下诸多的传说和故事。被世人誉为“中国四大宝——瓷器、丝绸、阿胶和茶叶”。
众所周知,上好的阿胶必须要选用乌驴之皮(东阿县的驴体壮膘肥,毛色乌亮,皮质特别适宜熬胶),加东阿之水配合极特殊的技艺才能得到。而对于熬胶来说,比驴皮更珍贵的乃东阿之水(阿井水并非普通之水,井水中钙、镁、钠等矿物质含量极为丰富,每担阿井水比普通河水或井水重3市斤左右)和东阿特殊的气候条件(离开东阿,同样的熬胶师傅,熬出的胶,晾干后质量就是不一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为驴皮常有,而东阿水和东阿的气候只有东阿县才有,所以东阿又是“中国的阿胶之乡”,与景德镇、茅台镇被誉为“中国三大名镇”.
百年堂人始终恪守遵循“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业训,严格按照“古方、古法、古料、古工艺”的原则制造“最地道的阿胶”, 因此,大家选购阿胶尽量选择由东阿出产的地道阿胶【百年堂阿胶】才能确保效果。百年堂一直致力于“国宝阿胶”的形象推广,致力于把阿胶推动为真正的“中国国礼!中华名
片!华夏形象!中国的骄傲!”。
寻瑰宝,知其出处,文章的结尾,我们重温阿胶民谣:
百年堂,老胶坊,东阿阿胶王中王,
老坊老号老地方,古井古方古工艺,
戒欺戒妄戒贪念,守训守规守信誉,
修心修性修仁德,丹心济世美名扬,
百年堂,阿胶王,益寿延年话吉祥,
补钙补鉄补气血,养血养颜养肤发,
安胎安神安宫位,止血止泻防辐射,
滋脾滋胃滋肝肾,润心润肺润精血,
调经调孕调妇科,防病防老防痛经。
培元固本滋阴阳,阿胶首选百年堂!
本文版权归百年堂阿胶网
三国第一美妇人甄洛情史论文
甄 洛 情 事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这是古今闻名的《洛神赋》中描述甄洛的美貌体态的妙句。
说到《洛神赋》,当然不得不说三曹与甄洛的故事,这也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以甄洛为中心,论述三曹与甄洛的种种。说实话,本来我并不知道关于甄洛的资料是如此繁花似锦,但当我了解、当我接近甄宓,这才发现关于她的传说、故事、一切的一切,我深深地震撼了,同时我也深深地为她并不幸福的一生感到难过,最后更为她给后世留下的美丽传说、故事、典故感到难能可贵。下面就来说说我“接触”到的甄洛:
先来谈谈历史上的甄洛(183-221,字嫦娥,别称甄宓)。根据史书《三国志·魏书》的记载:
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明帝母,汉太保甄邯后也,世吏二千石。„„ 每寝寐,家中髣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怪之。逸薨,加号慕,内外益奇之。„„良指后曰:“此女贵乃不可言。”后自少至长,不好戏弄。 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后独不行。„„后言:“此岂女人之所观邪?”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兄问„„后答言:“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 后年十四,丧中兄俨,悲哀过制,事寡嫂谦敬,事处其劳,拊养俨子,慈爱甚笃。后母性严,待诸妇有常,后数谏母:“„„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母感后言流涕,便令后与嫂共止,寝息坐起常相随,恩爱益密。„„
先举上述三例,以证其聪慧孝贤:自幼便被指“贵不可言”;年仅九岁知理善学;十四岁时更是知母敬嫂,让可谓最难相处的“婆媳”关系迎刃而解,其智慧、处事之能可见一斑。
既然甄洛从小就贤惠美艳——“河北有甄宓,江南有二乔”,那么当然少不了大英雄的慕名了,撇下袁绍、袁熙之辈不说,光是三曹对她的“贪婪”之举就可知一二。
据魏略注:及邺城破,绍妻及后共坐皇堂上。文帝入绍舍,„„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
先说曹丕,204年,邺城被曹操父子攻下。城破之日,早已对甄宓慕名不已的曹丕迫不及待地闯进了袁府。当他看清甄宓姿容的时候,顿时头晕目眩,连手中剑都握不住,任由“呛啷”一声响起。——此事很快就被曹操知道,虽然他对甄宓的才貌双全也一样慕名久矣,但是没有赶上时机,只好成全曹丕了。就这样,甄宓成了曹丕的妻子。(由于曹操的“贪婪”之举没有得逞,所以之后也没他什么事了。)
从历史记载来看,甄宓全副心思,都花在了丈夫曹丕的身上,她对自己——曹氏死敌家的再嫁之妇——非常心里有数,因此任何时候都与诸姬妾谦让友爱,甚至还常常劝曹丕不用对自己太好,要多与姬妾们亲近,好多生些儿女。更甚,争宠的任氏被贬回娘家,她还为其向曹丕声泪俱下地求情,可见其品质可亲可贵。另外,她对婆母卞氏的关爱也是异常感人:一次曹操带同卞氏出征,途中卞氏染病,获得消息的甄宓要去侍疾,曹丕不允许她犯险上路,她顿时急得日夜啼哭。及到卞氏痊愈,亲笔书信回来给她,才放下心来,可谓“孝感恪天”。
可惜,随着时间流逝,纵然是她也敌不过年老色衰的命运,再加上曹丕称帝,郭女王的插入等等无情的事实,终被冷落于邺城,幽怨之下的一纸《塘上行》更为她招来杀身之祸——曹丕在即位的第二年六月(221年),由洛阳派使者前往邺城旧宫,逼她服下了毒酒。至此,不得不感叹甄宓结局的悲凉,据说甄宓死时以糠塞口,以发遮面,极为凄惨。但一细想,封建历史上又有哪个倾国红颜拥有幸福美满的一生呢?
再看曹植,众所周知的《洛神赋》便出自此才子之手,关于曹植与甄宓的爱情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据传,曹操与曹丕为消灭群雄而奔忙,只有曹植有余闲,所谓日久生情,经历过许多风晨雨夕与花前月下的辰光后,两人互生爱意。
甄洛死后,有说一次曹植途经洛水,夜宿舟中,恍惚间,遥见甄宓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方知是南柯一梦,一时感触写下《感甄赋》,借洛河水神宓妃作为甄宓的化身,抒发蕴积已久的爱慕之情。甄洛之子曹叡见行迹太过明显,就改名为《洛神赋》。有说是曹植见甄宓的玉镂金带枕,睹物思人,哀伤感怀而
作,初名《感甄赋》,由明帝改为《洛神赋》,此据见注于《文选》。有说曹植与甄宓之事无史为证,胡克家在《文选考异》中认为这是世传小说《感甄记》与曹植身世的混淆,其实是曹植“托词宓妃,移寄心文帝”而作。也有说“感甄”确有其事,例如朱干的《乐府正义》中指出,所感者并非甄宓,而是曹植黄初三年的被贬地鄄城,由于古代通假字的普遍使用,这也不足为奇。
有趣的是,不同时代的各种古书、典籍都有对“洛神即甄宓”、“曹植甄宓之恋”的描述,如《淮南子》、《萧旷》、《类书》、《太平广记》等等。当然,并不排除这些是贫苦大众对美好爱情、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而编写出的美丽神话,但我们不也应该抱着尽信“史”不如无“史”,重在“神”而不重在“形”的心态去学习,去领悟吗?
学历史,是学习正确对待历史,从历史中获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发挥客观的作用,产生正确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知道,正史也会有内容是编者迫于皇室威严的刻意而为,野史、甚至传说也会有其真实记载的一面:好比本文讲述的甄洛与曹丕、曹植的情事,有些流传千古,有些不为人知;有些载于正史,有些传于野闻;有些合情合理,有些难以置信;„„孰对孰错,怕只有当事人才能道明了,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分辨出来呢?
当然,对于专业研究的学者来说,这个争论可能是他们研究的动力,甚至为其付出一生。但对于我们这些大众来说,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分辨真伪,只要从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丰满人生就达到目的了,相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广学历史、普及历史的原因。
表正态度之后,我来说说个人对这段“情史”的想法、看法:
首先,甄宓的悲惨结局有大势所趋的味道,在当时的封建传统下,甄宓当不成皇后,就算不被赐死也不会有何好下场,相反,在如此无情的结局下,她的灵魂没有被历史遗忘,反化作洛水中的神仙流传于后世,可以算是难能可贵,也算是对她精神上的补偿吧。其次,甄洛的个人品德——贤惠、忠孝、礼让、谦和等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后人欣赏和学习的,这一点无容置疑。最后,不得不说,古代对女子的不重视导致很多的不凡女子记载不详,如果不是甄宓与曹丕的遭遇,或许她只是袁绍家的小媳妇而已。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她是幸运的,她是成功的。
内容参考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