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宜昌工作报告

工作总结  点击:   2011-12-15

2000年宜昌工作报告篇一

宜昌市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一、2004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一年来,市政府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圆满完成了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实现生产总值588.68亿元,增长17.5%。规模内工业企业增加值184.39亿元,增长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8亿元,增长1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1.28亿元,增长8.5%,其中市县属投资133.79亿元,增长31%。

——地方财力进一步增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13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0%。区域内财政总收入79.7亿元,增长48.5%。金融运行平稳。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54.87亿元和37.52亿元,首次实现整体盈利。

——开放型经济实现新突破。吸收外商投资9305万美元,增长10.7%。外贸出口2.57亿美元,增长35.1%。出口产品结构合理优化。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2938元,增加3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92元,增长8%,其中城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75元,增长10.6%。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运用市场办法筹集资金10亿多元用于沿江大道延伸段、商业步行街建设,伍临路改造、发展大道部分路段“黑化”、胜利三路延伸段工程顺利完工。依法取缔中心城区摩托车非法营运,拆除违章建筑,城市面貌有了新的变化。

——服务三峡工程建设和争取对口支援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搬迁农村移民2550人,坝区环境综合治理、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等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一手抓县域经济,一手抓城区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实施“一主三化”战略,围绕打造主导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加强财源建设等重点,完善扶持政策,实行目标考核,支持县市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税收过千万的企业达到12家,增加5家。有5个县市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按可比口径增长20%以上,其中两个县市增幅达到30%以上。着力打造城区经济龙头。加强对城区经济发展的统筹和协调,实施市区联动机制,城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城区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按照调整经济结构、壮大优势产业、培育市场主体的思路,制定了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重点实施“5333”工程,培植壮大水电、载电体、化工、食品医药、新型建材五大优势产业,抓好一批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一批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突出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国企改革,优化法制环境、服务环境、信用环境。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增加值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促进农民增收、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推进结构调整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粮食产量出现自1999年以来的首次回升,达到145.64万吨,增长10.8%。深入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六大特色产业。新引进了20多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20家,带动配套基地200多万亩。六大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4%。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林业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旅游业实现恢复性增长,接待国内外游客804.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7.6亿元。中百仓储等大型连锁企业落户宜昌,一批专业市场相继建成。

(三)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培育发展后劲。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开展专班招商、产业招商、以商招商,新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80个,到位资金45

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20个,到位资金32亿元;基础设施项目17个,到位资金5亿元。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45个,到位资金25亿元。成功引进了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对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城市功能、培植发展后劲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积极有序深化各项改革,增强发展活力。积极推进宜昌开发区战略性调整,对宜昌、犭虎亭开发区实行“两区合并、一区多园”,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有效提高了招商引资的承载力,一批投资过亿元的高新技术项目成功签约。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市直28家国有工业企业有27家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改制,累计筹集资金6.74亿元,安置职工

4.22万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成功引进海航集团,重组了三峡机场。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积极开展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县部分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草埠湖农场改革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

(五)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把造福群众作为政府工作的不懈追求。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的原则,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认真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为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费6667万元。广开就业门路,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35万人,高于预期目标1.55万人。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增参保人员10.19万人次。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失业人员失业金按时足额发放。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镇低保补助水平。累计将11.4万城镇困难群众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依法维护农民工权益,追发拖欠工资1667.7万元。初步建立了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将1.1万户3.15万人纳入了救助范围。积极推进“福星工程”,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75%以上。着力实施搬迁扶贫、青年农民培训、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四大工程,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六)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深化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制改革。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得到落实,各类各层次教育进一步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61.75亿元,增长36.8%。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狠抓血吸虫、艾滋病和重大传染病的防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进一步扩大。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繁荣活跃,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精神产品。高度重视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国际人口与发展论坛在宜考察活动圆满成功,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初步建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54‰。民政、民族、宗教、对台、外事、侨务、人防、档案、方志、保密、信访、老龄、残疾人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过去的一年,市政府高度重视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舆论监督,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大案要案查处、源头治理腐败、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等工作成效明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市人民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是市委正确领导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全市人民,向所有参与、支持和关心宜昌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不够、实力不强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尚未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增收的难度大。煤电供应紧张。物价上涨对企业生产经营和低收入居民生活带来较大影响。部分企业扭亏增盈任务艰巨。推进就业再就业、实现社保基金收支平衡压力大。政府自身建设还需进一步加

强。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统筹考虑,努力加以解决。

二、2005年奋斗目标及主要措施

2005年是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最佳机遇期,加大改革开放、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力度。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加快推进城区经济、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着力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这个总体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市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吸收外商投资增长12%;外贸出口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5‰以内。

确定上述目标,充分考虑了各方面的条件和需要。一是外部环境比较有利。今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国家产业政策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沿海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我们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创造了机遇。二是具备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今年三峡工程计划新投产3台机组,将直接壮大经济总量。一批重大项目将竣工投产,经济自主增长能力提高。三是要圆满实现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宜昌要走在全省前列,必须以积极进取、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来安排和部署工作。这些目标与“十五”计划是相衔接的,必须确保完成,力争超额完成。今年将突出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

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继续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大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力度,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发展。

认真落实农村政策。切实抓好取消农业税、增加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扶农政策的落实,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投入,依靠科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紧紧抓住龙头企业、基地建设、营销网络等关键环节,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培植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量占总产量的比重和农产品加工值占总产值的比重。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品质优、数量足、种类齐”的要求,加大农产品基地建设和标准化生产力度,提高基地生产与龙头企业的配套水平。突出抓好六大特色产业板块基地建设。大力实施畜牧良种培育、规模养殖和产品加工工程,力争生猪出栏420万头,比上年增加30万头,山羊出栏85万只,增加10万只。以实施柑橘“1151”工程为重点,大力发展水果基地。抓好长阳、秭归、兴山、远安、五峰等高山蔬菜基地和库区无公害渔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千方百计把柑橘、茶叶、高山蔬菜、食用菌、烟叶等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积极支持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营销企业、农村能人及其它各类市场主体兴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通过产销协会等多种形式将市场与农户紧密联结起来,促进农产品流通。抓好“绿色通道”建设,确保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化肥、农药等坑农害农行为。

{2000年宜昌工作报告}.

突破性发展劳务经济。整合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以实施“阳光工程”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农民培训工作,力争全年培训农民5万人。引导农民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

{2000年宜昌工作报告}.

转变择业观念。改进管理和服务,有组织地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力争外出务工人员超过30万人,全市农民通过外出务工人平增收50元。

切实加强农技推广工作。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技推广的新路子,按照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职能分开的原则,构建精干高效的公益性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扎实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落实年”活动,广泛组织农业专家、技术人员进村入户,通过办样板、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和指导。重点组织推广优质高产良种应用等10大类实用技术,力争全年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两个百分点。

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乡村道路和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的投入。继续抓好上百里堤防加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规划及项目启动工作。积极争取国债投资,整体推进“一池三改”工程,新增农村生态家园示范户1.55万户。引导群众在自觉自愿和量力而行的基础上,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兴办急需的村级公益事业。市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支持末级渠系硬化建设。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参与式扶贫、搬迁式扶贫。扶贫搬迁3500人,新启动51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力争解决1万名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2万名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积极探索对贫困农户小额信贷实行担保。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扶持力度,加快老区建设步伐,提高老区人民生活水平。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2000年宜昌工作报告}.

继续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来抓,坚持一手抓县域经济,一手抓城区经济,加快工业强市步伐,提高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

着力推进集约发展。以长江为轴线,以开发区(园区)为载体,以优势产业为依托,积极推进“三个集中”,提升工业经济的集约化水平。推动工业产业向沿江集中。大力实施沿江突破战略,打造沿江经济走廊,把沿江地区逐步建成现代工业的聚集区、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区。推动工业项目向开发区(园区)集中。充分发挥开发区(园区)的综合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产业关联度,形成集聚效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加快宜昌开发区犭虎亭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宜化、兴发建设综合化工园和精细化工园,力争园区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五年达到50亿元。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紧紧围绕水电、载电体、化工、食品医药、新型建材五大板块,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体系,壮大产业实力。明确领导,明确部门,明确专班,研究培育优势产业的发展规划、重点项目以及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的具体措施,确保每年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精心培育市场主体。按照新型工业化规划,着力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全力支持三峡开发总公司、葛洲坝集团、清江开发公司等中省企业加快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直供电试点政策。以东阳光、长江铝业、南辉等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载电体产业。以丰富的磷矿资源为依托,逐步建成全国最大的磷肥生产基地。以三峡新材、华新、三源、安琪、人福等企业为重点,逐步建成全省重要的新型建材基地和食品医药基地。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对进入全省“三个一百”工程的15家大型企业和5家中小企业实行重点扶持,加快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切实抓好当年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27个新开工工业项目和21个续建工业项目建设。突破性地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大力实施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重点扶持50家民营企业和50家中小企业,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各有15家企业进入全省100强。成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服务中小企业发展。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多元化筹措资金,做大做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全力打造精品名牌。以企业为主体,着力抓好品牌培育工作。积极推动资本、技术等要素向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聚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一批较为成熟的重点产品争创省级

名牌,力争实现国家级名牌零的突破。结合企业改革改制,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品牌。加大品牌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侵犯商标权等违法行为。

着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中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引导载电体、建材等行业推进节能、节水等技术改造。大力支持有利于节能降耗的项目发展。全面开展以磷矿为重点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工作,促进资源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着力加强对工业经济运行的预测预警和协调服务。充分利用三峡工程发电的机遇,努力争取更大的用电负荷,增加电能供应能力,重点支持有效益、有市场的优强企业满负荷生产。

(三)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

围绕建设国际性旅游名城的目标,顺应旅游消费模式发展的新趋势,逐步将宜昌建成三峡区域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着力提升旅游经济的质量和效益,从以观光旅游为主向观光、休闲、度假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转变,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增加游客在宜停留时间,增加游客消费,增加旅游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增加旅游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力争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0%以上。

有效整合旅游资源。依托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利用三峡工程、三峡风光、森林公园、河谷漂流、“农家乐”等各种形态的旅游资源,开发一系列可供游客选择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组合。加强区域协作,整合开发旅游资源。高水平完成《宜昌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科学指导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形成宜昌都市、三峡大坝、清江流域和三国遗址四大旅游景区。面向国际市场,扎实开展“到中国宜昌、看三峡大坝”和“到中国宜昌、游长江三峡”主题营销活动,办好第六届中国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提高宜昌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大力改善旅游环境。加快旅游六要素配套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推进航空、酒店、景区、旅行社一体化经营,全面提升旅游业的发展能力。规范游船、旅游码头和停靠点管理,强化宜昌作为三峡区域游客集散地的功能。加强旅游行业管理,严格公正执法,切实保护旅游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树立旅游城市的良好形象。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抓紧完善商业网点规划。积极发展现代商品零售市场和大型仓储、批发市场,提升商品零售市场档次,扩大专业市场规模。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社区服务业,加快引进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逐步把宜昌建成渝东鄂西的物流中心。

(四)深入推进各项改革

继续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突出抓好深化农村税费改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村级债务化解工作,强化涉农收费专项治理,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实施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依法、依规、按政策做好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确保秋播前全面完成任务。稳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农村金融活力。完成草埠湖农场改革。

大力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市直28家国有工业企业和各县市区国有工业企业的改制任务。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国有资产监管的方式方法,努力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国有企业中大力推行年度经营业绩责任制和经营者业绩考核责任制。规范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层的职务消费。加强对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的监管力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积极推进城建、交通等行业、系统的国有企业改革改制。 继续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规范采购行为,扩大采购范围和规模。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将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非税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在抓好改革试点的基础上,按照理顺关系、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提高效能的思路,区别情况,分类采取改革措施,加快理顺规范一批、合并重组一批、

2000年宜昌工作报告篇二

2011年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24日在宜昌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人民政府市长李乐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连同《宜昌

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和“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10年,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

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面对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面对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化危为机,团结奋斗,务实拼搏,全面完成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实现生产总值1547.3亿元,增长15.8%。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49.5亿元,增长26.6%;全地域财政收入301.5亿元,增长27.9%;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0.2亿元,增长27.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8亿元,增长22.7%;城镇人均可支配收

入14282元,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5980元,增长15.3%。{2000年宜昌工作报告}.

一年来,我们注重区域统筹,加快拓展发展空间。白洋工业

园、生物产业园开发正式启动,宜昌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夷陵、宜都、当阳、枝江生产总值过150亿元,财政总收入过10亿元。注重培植后劲,着力推进项目建设。8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1.4亿元,三峡全通涂镀板一期、万达广场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新开工招商引资项目210个。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23家。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净增68家。注重发展转型,加快调整工业结构。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747.5亿元,增长25.5%。装备制造业增势强劲,产值增长81.3%。欧赛电池、南玻160兆瓦硅片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竣工投产,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35.5亿元、增长35.7%。注重优化升级,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80.7亿元。平湖半岛开发等项目进展顺利,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接待国内外游客1522万人次、旅游收入100亿元,分别增长25.4%和27.4%。火车东站物流园、华祥商业中心等一批商贸物流项目稳步推进。注重提质增效,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176.5亿元。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多数产品产量创历史新高。新增市级龙头企业28家。土老憨、天峡鲟鱼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注重改善民生,大力发展公共事业。全市财政民生投入65亿元。建成了一批文化、卫生基础设施以及廉租房。实施城区菜市场标准化改造20家。成功举办了中国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城市低保标准提高。新增城镇就业9.4万人,转移农民就业8.9万人。“十二五”规划编制有序推进。其他各项工作都取得明显成绩。实现“十一五”圆满收官。

“十一五”时期,是宜昌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时期。五年来,全市人民励精图治,砥砺前行,宜昌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复杂变化和各种重大风险挑战,趋利避害,克难奋进,创造了“宜昌速度”,实现了弯道超越。我们举全市之力服务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安臵顺利完成,三峡工程全面建成、发挥综合效益,成就了中华民族百年梦想。我们深入推进“三城联创”,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五年来,全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宜昌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过去的五年,是宜昌综合实力跨越发展的五年。坚持打基础,抓发展,好中求快,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是2005年的2.6倍、3.2倍、3.1倍和2.4倍;第一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2005年的2.1倍、3.1倍和2.4倍;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923.1亿元和1426.8亿元,是2005年的3.2倍和2.9倍。五年来,开工建设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608个,是“十五”时期的2.1倍。综合实力跃居中部地区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发展前列,进入全国百强。

过去的五年,是宜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五年。坚持用规划引导调整,用政策激励调整,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体系初步形成。水果、畜牧、水产、蔬菜、茶叶、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8.5%。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2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91家。农产品加工年产值达到584亿元。枝江市、夷陵区农产品加工年产值过百亿。夷陵区、宜都市农产品加工园成为省级示范园区。耕地保护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大,五年落实国家、省级土地整理资金25亿元,新增耕地1.6万公顷。农业支撑保障能力提高,农机化作业综合水平达到56%,农业科技贡献率53.8%。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化工、食品医药、电力产业不断壮大,装备制造业迅速崛起,四大支柱产业支撑作用充分显现,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成长。五年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29家、达到1252家。净增年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183家、达到246家,过10亿元企业25家、达到30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6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41%。新增

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5件。宜化、兴发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先进企业。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第三产业突破性发展。旅游业加快转型。三峡大坝、三峡人家、清江画廊等精品景区快速发展,三斗坪、车溪等旅游名镇名村相继涌现。旅游服务功能逐步完善。{2000年宜昌工作报告}.

五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672万人次,旅游收入374亿元,分别为“十五”时期的1.5倍和1.6倍。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建设全面推进。金东山市场、中心商务区一期等一批商业项目建成营运,净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970家,城市商贸流通服务功能增强。金融业稳步发展,兴业、浦发、汉口银行相继在宜昌设立分支机构。

过去的五年,是宜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五年。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科学发展提供支撑与动力。国有企业改制卓有成效,宜化、兴发、安琪等一批企业活力迸发、快速壮大。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民营经济成为市域经济强大支撑。行政审批提速,审批环节减少16%,审批时限压缩67%。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基本建立。农村集体林权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农村金融改革逐步深化。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社会管理不断创新,宜昌被纳入国家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招商引资硕果累累,五年引进产业项目864个,实际到位资金766亿元,分别为“十五”时期的1.6倍和5倍。对外开放成绩斐然,五年完成出口40亿美元,年均增长32.4%;利用外资8亿美元,年均增长14.5%。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明显,五年争取对口支援资金209亿元,经济合作项目211个。

过去的五年,是宜昌城乡面貌巨大变化的五年。

坚持以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统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三峡机场航空口岸顺利开通。沪渝高速、荆宜高速、江南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建成通车。宜巴高速公路、汉宜高速铁路建设顺利。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47公里,铁路总里程444公里,港口年吞吐量3614万吨,85%的县市区通达高速或一级公路,95%的县乡道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所有行政村通达沥青或水泥路。城市规模扩大,功能提升。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过100万人。新建和改造中心城区道路160多公里、城市排水排污管道110公里,沿江大道延伸段、城东大道、发展大道、临江溪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污水处理率86%。城区新增绿地53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9平方米。秭归、宜都、兴山获得“国家园林城”称号。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47%。

过去的五年,是宜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劳动保障和就业工作力度加大。解决了一批困难家庭子女培训就业问题。五年新增城镇就业43.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五项保险参保人数扩大到332.7万人次。解决了被征地农民、超龄职工、村主职干部等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解决了“关改破”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农民工工伤保险等问题。城镇职工医保政策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待遇大幅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有序推进,参保人数达到35.8万人。城镇低保应保尽保,农村低保扩大到14.4万人。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初升高比例保持在95%以上,职业

2000年宜昌工作报告篇三

政府:2008年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

宜昌市政府工作报告{2000年宜昌工作报告}.

——2008年3月26日在宜昌市第四届人民

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宜昌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李乐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关键而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市政府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增长加快、效益提升、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综合实力保持全省第二位。

(一)发展速度继续加快。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实现生产总值820.9亿元,增长15%;全地域财政收入164.35亿元,增长1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5.57亿元,增长30%。工业经济蓬勃发展。实现工业增加值338.5亿元,增长23.9%;利税237.61亿元,增长47%;利润177.75亿元,增长54.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61家,新增81家。农业又迎来一个丰收年,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实现农业增加值110.3亿元,增长7.5%。六大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3.8%,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生猪、柑橘、高山蔬菜产量保持全省第一。采花毛尖、秭归脐橙、清江鱼回鱼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旅游业持续升温,宜昌在三峡旅游中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接待国内外游客103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2亿元,分别增长11%和12%。着力打造旅游精品,三峡大坝进入国家首批5A级景区行列。服务业发展加快,实现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亿元,增长18.7%。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86亿元,较年初增加l71亿元;贷款余额675亿元,增加127.5亿元。

(二)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0.36亿元,增长20.7%;市县属投资290.48亿元,增长35.1%。开工建设了一批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其中计划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87个,完成投资231.5亿元,已有83个项目竣工投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首钢宜昌高磷铁矿开发项目正式开工,南玻多晶硅一期项目进展顺利,三新磷酸3万吨窑法磷酸生产线、宜化60万吨联合制碱、长江电缆一期工程等建成投产。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磷化工等4个产业集群进入全省重点扶持范围。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三大支柱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8.2%。优强企业倍增工程扎实推进。产值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28家,新增25家;过10亿元的达到14家,新增5家;过百亿元的达到2家。精品名牌不断涌现。安琪牌高活性酵母、兴发牌三聚磷酸钠被新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

(三)发展活力快速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夷陵、宜都全地域财政收入过10亿元,当阳、枝江过8亿元。城区经济日益壮大,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51%,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各项改革深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基本建立。采取政府协调、公司承接、市场运作方式,积极稳妥化解企事业单位历史债务110亿元。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机制基本形成,乡财县管试点扩大,义务教育新机制全面建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69家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脱钩改制扎实推进。投资体制、财政和编制政务公开等各项改革都取得新的成绩。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实现进出口总额8.55亿美元,增长50.3%;外贸出口6.12亿美元,增长49.4%;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36亿美元,增长17.9%;对外经济合作营业额2.89亿美元,增长1.3倍。兴发磷精细化工园成为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

(四)发展方式逐步转变。高新技术企业快速成长,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继武汉、成都之后,我市成为全国第三个授牌的“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1家,新增1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新增1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家,其中国家级1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0.9亿元,增长30.3%。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宜昌开发区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宜化、兴发成为全国循环经济先进企业。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良好。下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小造纸、小水泥企业29家。临江溪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4%。推进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单位能耗普遍下降。土地调控力度加大,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达到55.3%。

(五)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经济发展硬件环境明显改善。完成交通投资41.5亿元,创历史新高。荆宜高速公路、远当一级公路、神兴旅游公路建成通车。云池港区、陆渔一级公路、宜华一级公路、百里洲南河大桥正式开工。江南翻坝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城市骨架进一步拓展,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大道夷陵段扩建完工。城东大道一期工程建成通车。完成了港窑路等11条道路综合改造。夜明珠地段综合整治初见成效。三峡机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全国57个对外开放航空口岸之一。商业步行街、中心商务区建设进展顺利。三峡国际会展中心完成规划设计。开发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承载力和吸引力增强。白洋工业园区获得省发改委批准。“三城联创”稳步推进,城市管理不断规范。机关效能建设得到加强,电子政务平台初步建立,软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六)和谐社会建设加快。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41元,增长14.7%。农民人平纯收入4022元,增长17.2%。住房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经济适用房建设加强,廉租房制度全面实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1.35平方米。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城镇

新增就业9.25万人,社会保险参加人员突破200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就业援助力度加大,帮助1254个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帮助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帮助城区1800个困难家庭子女通过“志能”开发、技能培训走上工作岗位。城区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采取建设新村集中安臵、就业培训、留地发展等办法,逐步实现被征地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农村低保制度基本建立,城镇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惠及城乡困难群众18.66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工资人均提高233元。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集中财力开工建设了一批公共设施,广电中心、宜昌剧院投入使用,新图书馆建设进展顺利。成功举办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分会场、闭幕式和三峡国际旅游节、龙舟拉力赛,充分展示了宜昌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大型民族风情音画《楚水巴山》荣获文化部第十二届文华大奖特别奖。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惠及对象扩大到城镇困难家庭。惠民医院运转良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兴修通村公路2535公里,新增“一池三改”农户3万户,新建末级渠道500公里,解决了14.39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扶贫开发力度加大,对118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开发式扶贫,解决了7900名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和1.5万名低收入人口的脱贫问题。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扶政策稳步实施,三峡工程四期移民搬迁扎实推进,坝区管理规范有序,对口支援卓有成效。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平安宜昌建设深入推进。

(七)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民主监督,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增强。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各项建议提案全部办复。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干部群众,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市民思想道德素

质明显提高,涌现了刘恨钱、王忠平、方玉明等一批先进典型。

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源头治理腐败、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等工作进一步深入。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有序开展,民兵预备役建设不断加强,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再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民政、民族、宗教、对台、侨务、人防、档案、新闻出版、方志、保密、信访、防震减灾等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全面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凝聚着全市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与广大外来投资者、中省在宜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密不可分。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宜昌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与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还有较大差距,产业竞争力不够强。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发展不够。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特别是今年初全市遭受50多年来最大雨雪冰冻灾害,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难度加大。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较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物价高位运行,给居民生活尤其是低收入群众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知难而进,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一年。同时,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30周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非常重大。

2000年宜昌工作报告篇四

宜昌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宜昌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1月6日在宜昌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2011年和过去五年工作,提出今后五年目标任务以及2012年工作重点,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2011年,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团结奋斗,务实拼搏,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预计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16%。一般预算收入114亿元,增长37.1%。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150亿元,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0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00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7000元左右,增长15%以上。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刚刚过去的五年,是宜昌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市政府团结全市人民,沉着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复杂变化和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克难奋进,砥砺前行,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掀开了宜昌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新的一页。

这五年,是宜昌综合实力快速攀升的五年。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经济总量居中部地区和长江沿线同等城市前列,区域性经济中心地位开始显现。预计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比2006年增长1.9倍和

3.1倍。注重区域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区经济日益壮大,总量超过全市的51%,辐射带动作用更趋明显。县域经济发展迅猛。宜都、夷陵、枝江、当阳稳居全省县域经济先进行列。宜都进入中部地区县域经济20强。预计2011年,宜都、夷陵、枝江、当阳生产总值分别突破200亿元,财政总收入均超过15亿元。

工业经济蓬勃发展。强力推进工业强市,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产业快速崛起,工业经济成为市域经济脊梁。预计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65家,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4.6%。化工、食品医药产业快速壮大,装备制造业突飞猛进,电力产业稳中求进,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超过80%。建材、纺织等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茁壮成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预计2011年实现增加值178亿元,比2006年增长3.6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4家。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优强企业倍增工程扎实推进,宜化、兴

发、东阳光等一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6家,过10亿元33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5件,达到19件。新增专利授权3894件。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粮食连续八年增产。水果、茶叶、蔬菜、畜牧、水产、中药材六大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75%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柑橘、茶叶、高山蔬菜生产基地。预计2011年实现农业增加值230亿元,比2006年增长1.5倍。农业产业化向纵深推进,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9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673家,农产品加工年产值750亿元以上。夷陵、宜都、枝江农产品加工园成为省级重点园区。稻花香集团成为全省首家年销售过百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70座,新建、改造末级渠系3908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6.8万亩。农业机械化作业综合水平达到57.2%。

第三产业全面提速。着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旅游服务功能逐步完善。三峡大坝、三峡人家景区升级为5A景区。清江画廊、柴埠溪等景区建设步伐加快。夷陵、长阳、五峰、秭归进入“湖北旅游强县”行列。三斗坪、车溪等一批旅游名镇名村相继涌现。推进三峡区域旅游合作,和重庆共同举办了两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预计2011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900万人次,旅游收入138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1倍。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建设纳入国家三峡后续工作规划,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港口、铁路物流园区建设进展顺利。万达广场、金东山市场等一批商业项目建成营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稳步推进,新建连锁农家店1648个、村级综合服务社748家。201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06年增长1.5倍。金融业健康发展,兴业、浦发、汉口等9家银行相继入驻宜昌。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780亿元和1250亿元,比2006年增长1.5倍和1.3倍。

这五年,是宜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的五年。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6年下降22%,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分别下降8%和4.8%,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提高。大力实施沿江突破战略,统筹沿江开发区、园区建设与发展,沿江区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过全市的80%,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极。宜昌高新区升格为国家级高新区,形成“一区多园”构架。生物产业园、白洋工业园开发正式启动,高新区开发空间大为拓展。积极推进异地开发,兴发工业园等飞地园区健康发展,飞地经济成为山区、库区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招商引资成果丰硕。三峡全通涂镀板、东阳光工业园、中兴汽车、联邦电缆、万达广场等一批投资过100亿、过10亿的重大项目落户宜昌。五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60亿元,是上一个五年的2.7倍。兴建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产业项目和基

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692个,有576个项目建成投产,为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后劲支撑。

这五年,是宜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五年。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更趋完善,实现了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民营经济成为市域经济最活跃的因素。创新投融资体制,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等融资平台实力增强。宜昌交运成功上市。市城投公司发行债券10亿元。已上市企业增发融资40.7亿元。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基本建立。农村集体林权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农村金融改革逐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见成效。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现代公共财政体系不断完善。社会管理创新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成为全国示范。对内对外开放成绩斐然。五年引进市外投资1050亿元,引进专家、博士等高层次人才650人。三峡机场航空口岸开通运行。预计2011年实现出口16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9倍。三峡库区对口支援工作卓有成效,五年落实援助资金294.3亿元。

这五年,是宜昌城乡面貌巨大变化的五年。坚持用市场办法推进城市扩容提质,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增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区域性交通中心地位逐步显现。沪渝、荆宜、江南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建成通车。宜巴、保宜高速公路和汉宜高速铁路正在加紧建设。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392公里,铁路总里程440公里,港口年吞吐量4600万吨,85%的县市区通达高速或一级公路,95%的县乡道路达到四级以上标准,所有行政村通达沥青或水泥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功能日臻完善。五年筹资95亿元,开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200个。新建和改造中心城区道路245公里、城市排水排污管道420公里,沿江大道延伸段、城东大道、发展大道、临江溪污水处理厂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污水处理率90%。生态建设加强,全市森林覆盖率58%,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区新增园林绿地1013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平方米。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率提高到50.8%。城区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00万。宜都、秭归、兴山获得“国家园林城”称号。秭归县城、夷陵军田坝村、宜都鸡头山村进入“全国文明村镇”行列。五峰县城回迁正式启动。聂家河、潘家湾、樟村坪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55个村被纳入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新增“一池三改”农户21.9万户,农村人居环境普遍改善。

这五年,是宜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五年。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9%。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宜昌职教园开工建设。高等教育实力增强,三峡大学成为水电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文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有5个县市区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区。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宜昌广电中心、新宜昌图书馆、新宜昌剧院建成使用,改造、新建乡镇文化站91个,建成农家书屋

1451个。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综合覆盖率达到98%。文艺创作成绩显著,《楚水巴山》等多件作品获国家级文化奖。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荣获“全国集邮文化先进城市”称号,8个县乡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新闻传媒、演艺娱乐、图书音像等文化产业方兴未艾,预计2011年实现增加值60亿元。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改造提升市县级医疗机构61家、乡镇卫生院99家,城镇社区全部配建卫生服务机构,99%的村卫生室达到甲级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5.8万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成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群众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对台、侨务、外事、宗教、保密、信访、档案、方志、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绩,气象、防震减灾、人防、老龄等各项事业都取得新进步。同时,民族工作、援藏援疆工作深入开展;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双拥”工作不断加强,连续四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

这五年,是宜昌政务环境不断优化的五年。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效能建设,着力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形成了风清气正、团结实干的浓厚氛围。不断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快推行电子政务,行政权力运行更加高效透明。行政审批提速提效,审批环节减少20%,审批时限压缩68%。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得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落实。市政府及其部门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五年按期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454件、政协委员提案1995件,办结率100%。“五五”普法效果良好,市民法律意识普遍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连续两届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增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这五年,是宜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劳动保障和就业工作加强。新增城镇就业46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五项保险参保人数扩大到351.2万人次。有效解决了被征地农民、超龄职工等群体养老保险以及“关改破”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农民工工伤保险等问题。城镇职工医保政策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医保待遇大幅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序推进,参保人数达到108万人。落实社会救助资金20.4亿元。城镇低保应保尽保,农村低保扩大到16万人。城镇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得到缓解。建设经济适用房8249套、廉租房14640套,改造棚户区19027户,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6623万元。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3平方米。落实各项惠农补贴30.3亿元。改造农村危房1.8万户。解决了10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减少农村低收入和贫困人口13.3万人。落实民族地区对口帮扶资金7000万元。城乡居民家庭财富普遍增加,手机、电脑逐步普及,小汽车进入普通家庭。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4.5岁。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宜昌发展成就斐然。我们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峻挑战,创造了“宜昌速度”,实现了弯道超越。我们举全市之力服务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安置顺利完成,有力支持和保障了三峡工程全面蓄水发电。我们深入推进“三城联创”,在全省率先获

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殊荣,城市文明程度极大提高。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归功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归功于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得益于历届市委市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密不可分。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在宜中省单位和广大外来投资者,向驻宜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宜昌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更是难能可贵。我们深切体会到,要把宜昌改革、发展和建设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始终把产业培育和项目建设摆在经济工作首位;必须坚持解放思想,用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坚持服务优先,用良好环境凝聚发展合力;必须坚持依靠群众,靠团结实干成就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各位代表,我们认识到,发展不够仍然是宜昌最大的实际,全市综合实力离省域副中心城市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外部环境更具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全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显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任务艰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政府服务、治理能力和机关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勇于面对,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2000年宜昌工作报告篇五

2010年宜昌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2-402发行人律师工作报告
下一篇:2017党办工作总结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