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点击: 2011-12-11
2017届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强攻专练(二)
强攻专练(二)
1.(2015·课标全国卷Ⅱ)甲醇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可作为燃料。利用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CO2和H2)在催化剂作用下合成甲醇,发生的主要反应如下:
①CO(g)+2H2(g) CH3OH(g) ΔH1
②CO2(g)+3H2(g) CH3OH(g)+H2O(g) ΔH2
③CO2(g)+H2(g) CO(g)+H2O(g) ΔH3
回答下列问题:
12H3=
-1________kJ·mol。
(2)反应①的化学平衡常数K表达式为________;图1中能正确反映平衡常数K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曲线为________(填曲线标记字母),其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合成气组成n(H2)/n(CO+CO2)=2.60时,体系中的CO平衡转化率(α)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如图2所示。α(CO)值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中的压强由大到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焓变的计算、平衡常数的应用以及化学平衡移动,意在考查考生图象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平衡移动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1)反应①中,生成1 mol CH3OH时需要形成3 mol C—H键、1 mol C—O键和1 mol O—H键,则放出的热量为:(413×3+343+465)kJ=2 047 kJ,需要断开1 mol CO键和2 mol H—H键,吸收的热量为:(1 076
-1+436×2)kJ=1 948 kJ,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ΔH1=(1 948-2 047)kJ·mol=-99
-1-1-1kJ·mol;根据盖斯定律,ΔH3=ΔH2-ΔH1=(-58+99)kJ·mol=+41 kJ·mol。(2)反应①为放热反应,则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平衡常数减小,曲线a正确。 答案:(1)-99 +41
cCH3OHpCH3OH(2)K=(或Kp=a 反应①为放热反应,平衡常2cCO·cH2pCO·p2H2
数数值应随温度升高变小
(3)减小 升高温度时,反应①为放热反应,平衡向左移动,使得体系中CO的量增大;反应③为吸热反应,平衡向右移动,又使产生CO的量增大;总结果,随温度升高,使CO的转化率降低 p3>p2>p1 相同温度下,由于反应①为气体分子数减小的反应,加压有利于提升CO的转化率;而反应③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产生CO的量不受压强影响。故增大压强时,有利于CO的转化率升高
2.(2016·浙江卷)催化还原CO2是解决温室效应及能源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表明,在Cu/ZnO催化剂存在下,CO2和H2可发生两个平行反应,分别生成CH3OH和C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CO2(g)+3H2(g) CH3OH(g)+H2O(g)
-1ΔH1=-53.7 kJ·mol Ⅰ
CO2(g)+H2(g) CO(g)+H2O(g) ΔH2 Ⅱ
某实验室控制CO2和H2初始投料比为1∶2.2,在相同压强下,经过相同反应时间测得如
2中生成甲醇的百分比
-1-1已知:①CO和H2的标准燃烧热分别为-283.0 kJ·mol和-285.8 kJ·mol
-1②H2O(l)===H2O(g) ΔH3=44.0 kJ·mol
请回答(不考虑温度对ΔH的影响):
-1(1)反应Ⅰ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反应Ⅱ的ΔH2=________kJ·mol。
(2)有利于提高CO2转化为CH3OH平衡转化率的措施有________。
A.使用催化剂Cat.1
B.使用催化剂Cat.2
C.降低反应温度
D.投料比不变,增加反应物的浓度
E.增大CO2和H2的初始投料比
(3)表中实验数据表明,在相同温度下不同的催化剂对CO2转化成CH3OH的选择性有显著的影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图中分别画出反应Ⅰ在无催化剂、有Cat.1和有Cat.2三种情况下“反应过程能量”示意图。
(5)研究证实,CO2也可在酸性水溶液中通过电解生成甲醇,则生成甲醇的反应发生在________极,该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减少CO2的排放为基本素材,考查考生对化学反应方向、反应热计算、反应速率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等知识的掌握,意在考查考生对化学反应原理相关知识的理解,以及思维、分析判断能力。(1)反应CO2(g)+3H2(g) CH3OH(g)+H2O(g)的平衡常数K的表
cCH3OH·cH2O达式为:K=CO2(g)+H2(g) CO(g)+H2O(g)的ΔH=H2标准cCO2·cH2
-1-1-1燃烧热-CO标准燃烧热+ΔH3=-285.8 kJ·mol+283.0 kJ·mol+44 kJ·mol=+
-141.2 kJ·mol。(2)使用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移动没有影响;降低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有利
于提高CO2的转化率;增加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也有利于提高CO2的转化率;增大CO2与H2的初始投料比,能提高H2的转化率,CO2的转化率降低。(3)表中数据表明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由于不同的催化剂对反应Ⅰ的催化能力不同,因而在该时刻下对甲醇的选择性有影响。(4)综合表中CO2转化率和甲醇选择性数据可知,Cat.2的催化效率比Cat.1的高,故Cat.2能更好地降低反应Ⅰ的活化能。(5)CO2转化为CH3OH是还原反应,所以在阴极上发生,
+-相应的电极反应式为CO2+6H+6e===CH3OH+H2O。
cCH3OH·cH2O答案:(1) +41.2 cCO2·c3H2
(2)CD
(3)表中数据表明此时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不同的催化剂对反应Ⅰ的催化能力不同,因而在该时刻下对甲醇的选择性有影响
(4)
+-(5)阴 CO2+6H+6e===CH3OH+H2O
3.K3[Fe(C2O4)3]·3H2O[三草酸合铁(Ⅲ)酸钾晶体]是制备负载型活性铁催化剂的主要原料,也是一些有机反应很好的催化剂。下图是在实验室中制备K3[Fe(C2O4)3]·3H2O的流程: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Ⅰ中加入稀硫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Ⅱ中发生的主要化学反应为一可逆过程,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温下,该
-2-5反应的平衡常数K=________[已知常温下:Ka1(H2C2O4)=5.6×10、Ka2(H2C2O4)=5.4×10、
Ksp(FeC2O4)=2.1×10-7]。
(2)下列试剂均可将FeC2O4氧化为K3[Fe(C2O4)3],最适宜作为“试剂a”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氯水 b.酸性KMnO4溶液
c.H2O2溶液 d.稀硝酸
(3)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制得的K3[Fe(C2O4)3]·3H2O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内砝码的总质量为20 g,游码示数如图所示,则制得的晶体的质量为________g,该实验中K3[Fe(C2O4)3]·3H2O的产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K3[Fe(C2O4)3]·3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91,FeSO4·7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78)
(4)某研究小组将K3[Fe(C2O4)3]在一定条件下加热分解后,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可重复使用)确认所得含碳元素的气体产物为CO和CO2。
按气流从左到右的方向,装置的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装置序号);确认气体产物中含CO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弱电解质的电离常数、难溶盐的溶度积常数、化学平衡常数、产率的有关计算,物质的性质、检验与除杂等。(1)平衡常数K=
c2H+Ka1H2C2O4·Ka2H2C2O414.4。(2)H2O2为绿色氧化剂,不引入cFe·cH2C2O4KspFeC2O4
新杂质。(3)27.8 g FeSO4·7H2O为0.1 mol,根据Fe元素守恒可知理论上可制得0.1 mol
21.9 g×100%=44.6%。(4)由所给装置及试剂可知检验原理49.1 g
为:首先用D装置检验CO2,然后用C装置除去CO2,再用D装置确认CO2已经除尽后,将气体通过B装置干燥,再通过A装置,最后将气体通入D装置检验是否生成了CO2。
2+2++答案:(1)抑制Fe水解 Fe+H2C2O4FeC2O4↓+2H 14.4 (2)c (3)21.9 44.6% K3[Fe(C2O4)3]·3H2O,则产率为
(4)DCDBAD A中黑色粉末变为红色,其后的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江苏省2017届高考化学创新复习(适合二轮三轮复习)知识组块五 五种实验类型
知识组块五 五种实验类型
命题点
1.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2.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4.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5.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检验、分离和提纯,能根据要求配制溶液。
6.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做到:
(1)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2)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3)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4)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7.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关联点
“物质性质实验”、“物质制备实验”、“物质组成与性质探究实验”、“设计类实验”、“工业流程类实验”是高中常见实验题型。其中,“物质性质实验”是“物质制备实验”的基础,后者借助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利用适当的仪器,合理的实验步骤来实现制备新物质。因此,要求学生对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有扎实的知识储备。“物质制备实验”是探究实验的理论起点,性质实验、制备实验、探究实验是“设计类实验”的典型素材,以上这四类实验是“工业流程类实验”常常用来挖掘的源泉,是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全方位检验(五类实验类型关联图如下图)。在二轮复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相应的实验类型题,提高应试训练的针对性,将会有效提高成绩。
1
利用对比和归纳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梳理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包括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常见物质的制备,并分别对五种实验类型作要点做总结,结合实战演练,不断加深对此类问题的理解。
设问点
1.物质组成与性质探究实验有哪些要点?
探究实验的类型:
(1)反应物性质方面的探究
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颗粒大小、状态、浓度、用量、纯度等都属于反应物的性质,而这些性质的改变往往会对实验的效果产生一些影响。因此,对于某一特定的反应而言,可以将反应物的某一或某几种性质确定为探究点,进行探究,从而得到能使实验效果最佳的反应物性质。
(2)生成物性质方面的探究
通过对生成物的颜色、状态与气味等的观察,发现与文献资料稍有差异或截然不同的异常现象,是探究性实验的主要切入点。因此,及时捕捉这些异常现象,思维灵活不拘泥于固有结论,科学、合理地解释这些异常现象是考题中常出现的题型。
(3)实验装置方面的探究
设计安全、绿色、简约的实验装置来提高实验的质量,是探究性实验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原有实验装置的改进或新实验装置的设计,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水平,很有好处。
(4)与实际问题有关的探究
化学问题或现象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诸如实际生活、工农业生产、医药、环境污染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需要通过化学实验进行解决的问题。从中可以发掘这些问题或现象作为背景来设计实验,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体验科学探究,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应用特性。
(5)与绿色实验有关的探究
与绿色实验有关的探究,是一种绿色化学理念的考查。绿色实验的设计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的重要手段。
2.设计类实验有哪些要点?
(1)考查内容:
2
①实验原理:考生在认真审题、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通过类比、迁移、分析,从而确定(选择或拟出)实验原理。
②实验用品:根据实验的目的和原理,以及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性质、反应条件等,合理选择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药品。
③实验步骤。根据实验目的和原理,以及选用的实验仪器和用品,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步骤,并识别相应的实验装置图。
④现象与数据:根据实验目的原理和过程,预测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⑤数据处理:根据实验观察的现象和数据,通过分析、计算、图表、推理等处理,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⑥实验评价:根据题目所要求的实验目的,对实验原理、实验装置、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2)设计原则:
①科学性
科学性是化学实验设计的首要原则。科学性首先是指实验原理、实验操作程序和方法必须与化学理论知识、化学实验方法相一致;其次是实验设计要具有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因素。把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渗透到设计中,可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思想,学会对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依据科学的方法,使探究性实验达到培养科学思想与科学方法的目的。
例如,当物质制备时,对试剂的选择需要考虑的细节:
a.制氢气不能用HNO3、浓H2SO4,宜用稀H2SO4。另外,宜用粗锌(利用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不宜用纯锌(反应速率慢)。
b.制取H2S、HBr、HI等气体时,皆不宜用浓H2SO4。前者宜用稀HCl,后两者要用浓磷酸。 c.MnO2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制备的Cl2中含挥发的HCl气体和水蒸气较多;若用KMnO4代替MnO2进行反应,由于反应不需加热,使制得的Cl2中含HCl气体和水蒸气极少,从而提高H2、Cl2中混合气体爆炸实验的成功率。
d.制CO2不宜用H2SO4。因生成的微溶物CaSO4覆盖在CaCO3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 e实验室制备Al(OH)3的反应原理可以有如下设计
由A1制Al(OH)3需加氨水;
由制Al (OH)3需通CO2气体。
由A1与AlO2混合
f.H2和C12混合气体爆炸的演示实验,要用纯度高的H2和C12,尤其是C12含水蒸气越少越好。
g.在制备Fe(OH)2时,宜将NaOH溶液煮沸,以除去NaOH溶液中溶解的O2。其次,在新制的FeSO4溶液中加一层苯,可以隔离空气中的O2,防止生成的Fe(OH)2被氧化。
②安全性
实验设计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的药品和一些有危险性的实验操作,如必须使用,应注意有毒物品的回收处理,详细说明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以防造成环境污染和人身伤害。
例如:
3 3+-3+
a.验证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务必认真验纯,以防爆炸。
b.易溶于水的气体,用溶液吸收时应使用防倒吸装置。
c.对强氧化剂(如KClO3等)及它与强还原剂的混合物,不能随意研磨,以防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引起人身伤害等事故。
d.剧毒气体的制备或性质实验,均应在通风橱或密闭系统中进行,尾气一般采用尾气吸收或燃烧处理等方法。
e.混合或稀释时,应将密度大的液体缓慢加到密度小的液体中,以防飞溅。如浓H2SO4的稀释实验等。
用Cu制CuSO4,可先将Cu在空气中灼烧成CuO,再加稀H2SO4,不宜用Cu和浓H2SO4反应,以防产生有毒气体SO2。 f.选用实验器材时,应考虑仪器、器材的性能及量值(如温度计的量程等)的要求。 ③简约性
简约性原则是指要尽可能采用简单的实验装置,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实验药品,在较短的时间内来完成实验。综合考虑原料的用量与价格,且效果明显。
例如,除去铜表面的氧化铜杂质,初学者很容易想到用还原剂(H2、C或CO)还原的方法。这种方法由于需要加热甚至高温条件下才能进行反应,因而对装置及操作的要求就比较高,在实验设计中不宜采用。比较简便、易行的方法是用稀硫酸或稀盐酸作试剂,在常温下清洗铜片。
④可行性
设计的方案要切实可行,所选用的药品,仪器,设备和方法在现有的条件下能得到满足。如实验室一般不宜采用高压、低压和低温(低于0℃)等条件。实验仪器、试剂及方法不一定拘泥于课本上介绍的,重在实效。
总之,化学实验设计方案的优选标准包括:原理恰当、效果明显、装置简单、操作安全、节约药品、实验步骤简单、误差较小等。同时这些标准也是实验设计评价需要考虑的要素。
3.工业流程类实验
工业流程类实验题主要以无机化工流程图为载体,联系化学中基本实验方法,如装置气密性检查,混合物分离、提纯和检验以及产品收集与尾气处理等问题,实现对实验综合能力的考查。
此类实验题的命题热点主要有:
(1)金属冶炼类,如冶炼铁、铬、铜、锌、锰和钨等金属,涉及了产品纯度测定、冶炼条件控制以及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等知识。
(2)重要化工产品的制备,如胆矾、绿矾、明矾、氧化铜、硝酸铜和碳酸钙等物质的制备。
(3)模拟工业上的化工生成流程,设计实验。如探究接触法制硫酸、合成氨、氨催化氧化法制硝酸和硅的精炼等原理。
(4)常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有:
①沉淀溶解平衡(沉淀的最小浓度控制;沉淀转化的条件)。
②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理论(反应速率控制;化学平衡移动;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反应条件的控制)
4
③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强弱规律;守恒规律)
④盐类水解(水解规律;水解反应的控制){2017创新方案大二轮化学作业手册}.
集训点{2017创新方案大二轮化学作业手册}.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2012课标全国理综,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液溴易挥发,在存放液溴的试剂瓶中应加水封
B.能使润湿的淀粉KI试纸变成蓝色的物质一定是Cl2
C.某溶液加入CCl-
4,CCl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
D.某溶液加入BaCl+
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一定含有Ag
2.下列实验中,仪器的下端不需插入液面下的是( )
A.制备Fe(OH)2操作中的胶头滴管B.实验室制乙烯时的温度计
C.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中的长颈漏斗D.分馏石油时的温度计
3.以下实验或操作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用硝酸银和稀硝酸鉴别氯化钠、溴化钾和碳酸钠3种无色溶液
B.用溴水鉴别乙醇、苯和四氯化碳
C.用10 mL量筒准确量取8.00 mL 0.100 mol/L KMnO4溶液
D.用电流计、烧杯及稀盐酸等用品可鉴别铁丝和锡丝
4.化学实验设计和操作中必须十分重视安全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下列实验的设计或操作①实验室用加热分解KClO3的方法制取O2,排水收集O2后,先停止加热,再拆除实验装置。 ②实验结束后应将固体残渣深埋入土壤中,废液倒入下水道排出。
③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不时地移动试管,以免暴沸伤人。
④为检验CO气体的纯度,用排空法收集一试管气体,然后移近火焰点燃听有无尖锐爆鸣声。
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④ D.②④
5.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及其解释都正确的是( )
①向碘水中滴加CCl4,振荡静置后分层,CCl4层呈紫红色,说明可用CCl4从碘水中萃取碘 ②向SO2水溶液中滴加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BaSO3难溶于盐酸 5 不合理的是( )
江苏省2017届高考化学创新复习(适合二轮三轮复习)知识组块七 七种典型元素
知识组块七 七种典型元素
命题点
1.常见金属元素(如Na、Al、Fe、Cu等) (1)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2)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3)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2.常见非金属元素(如H、C、N、O、Si、S、Cl等) (1)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关联点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化学原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的研究对象,是考查学生各种能力的载体。又由于物质结构相似,导致性质相似,结构上的递变,引起性质上递变,由此可以类比出很多新的性质,所以这部分内容具有很强大的再生能力,对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初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主要研究了H、Li、C、N、O、F、Na、Mg、Al、Si、P、S、Cl、K、Ca、Fe、Cu、Zn18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由于同族元素在性质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我们选取N、Na、Al、Si、S、Cl、Fe七种典型元素为代表来复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为了提高备考效率,二轮复习时要注意以下五点: 1.以氧化还原反应理论为主线,辨识重点,突破难点:
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氧化还原反应是重要线索,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可以判断物质性质及反应产物,通过化合价推断物质的性质。要注意各物质之间的联系,通过物质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见图1、图2)
1
图1 氮元素单质及化合物之间的转变
图2 铁元素单质及化合物之间的转变
2.以典型物质的性质、制备及用途为副线,辐射其它元素化合物及原理,培养归纳、整理能力。
3.归类制表找性质上的关联
表1:单质的性质比较
2{2017创新方案大二轮化学作业手册}.
表2:氢化物的性质比较
3
表3:氧化物的性质比较
表4:酸、碱的性质比较
4
表5:盐的性质比较
5
江苏省2017届高考化学创新复习(适合二轮三轮复习)知识组块一 一个周期表
知识组块一 一个周期表
命题点
1.化学用语及常用计量
(1)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2)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4)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2.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5)以第3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以IA和VII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8)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关联点
在一张元素周期表中,集中了100多种元素,门捷列夫及后续的化学家们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它们组织到一起。这里有性质也有量的关系,内容涵盖量巨大。下面从两个角度解读周期表中蕴含的知识脉络。{2017创新方案大二轮化学作业手册}.
1.数量上的关联:
(1)原子序数:数值上等于原子核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
1
大从左至右蛇形排列。
(2)电子层数:人们根据电子的能量的差异和通常运动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电子层。周期表按照从上至下电子层数增多排列。
(3)最外层电子数:在主族元素中,价电子数就是最外层电子数。副族元素原子的价电子,除最外层电子外,还可包括次外层电子。(价电子是原子核外电子里能够与其他原子相互作用形成的化学键的电子。)元素表现最高的正化合价,尤其是主族元素,均与最外层电子有关。 2.规律上的关联: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每层依次最多是2n个,如K层最多为2×1=2,L层最多2×2=8; ②最外层不超过8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③核外电子总是先占有能量最低的电子层,当能量最低的电子层排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电子层。 (2)原子半径递变规律:
①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增多,自左向右逐渐变小; ②同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电子层数的增多而增大。 (3)元素主要化合价递变规律:
①同周期元素自左向右最高正价由+1至+7,负价数=-(8-族序数)
②同族元素最自上至下最高正价、负价数相同,最高正价=族序数(O、F无最高正价) (4)金属性、非金属性递变规律:
①同周期元素自左向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②同族元素最自上至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5)特殊规律:
①短周期元素只有前三周期;
②主族中只有ⅡA族元素全部为金属元素;
③ⅠA族元素不等同于碱金属元素,H元素不属于碱金属元素;
④元素周期表第18列是0族,不是ⅧA族,第8、9、10列是Ⅷ族,不是ⅧB族; ⑤长周期不一定是18种元素,第六周期有32种元素; ⑦除第ⅡA族和第ⅢA族外,其余同周期相邻元素序数差为1;
⑧同周期第ⅡA族和第ⅢA族为相邻元素,其原子序数差为:第二、三周期时相差1,第四、五周期时相差11,第六、七周期时相差25;
⑨第二、三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相差8;
⑩第三、四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相差有两种情况:第ⅠA族、ⅡA族相差8,其他族相差18;
⑪第四、五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相差18;
⑫第五、六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镧系之前的相差18,镧系之后的相差32; ⑬第六、七周期的同族元素原子序数相差32;
⑭元素的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族序数和该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的奇偶性一致。若
2
2
2
2
原子序数为奇数时,主族族序数、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均为奇数,反之则均为偶数(有多种价态的N元素和Cl元素除外)。零族元素的原子序数为偶数,其化合价看做0。
设问点
1.如何比较微粒的半径?
①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或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如:F<Cl<Br<I;Li<Na<K<Rb<Cs。
②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如:Na>Mg>Al>Si>P>S>Cl。
③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如:F> Na>Mg>Al。 ④同种元素的微粒半径:阳离子<原子<阴离子。如Na<Na;Cl<Cl。 ⑤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如Fe>Fe>Fe。 ⑥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大于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测量方法不同)。 2.物质有哪些特殊的组成及粒子间数量关系?
“10电子”微粒
“14电子”微粒
“18电子”微粒
2+
3+
+
--+
2+
3+----
3
3.物质的典型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有哪些? (1)物质的典型物理性质:
递变性:
①一般来说,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也越高。例如,熔、沸点:I2>Br2>Cl2>F2。 ....
②氢键存在广泛,如蛋白质分子、醇、羧酸分子、H2O、NH3、HF等分子之间。分子间氢键会使物质的熔点和沸点升高。 ....
特性:
①Na、K均保存在煤油中,防止氧化,但锂单质不能保存在煤油中,因锂单质密度小于煤油,浮于煤油液面,达不到隔绝空气的目的,应保存在石蜡中。
②碱金属单质的密度一般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但钾的密度却比钠小。
③碱金属单质在空气中燃烧大部分生成过氧化物或超氧化物,但锂单质特殊,燃烧后的产物只是普通氧化物。
④碱金属的盐一般均易溶于水,但Li2CO3却微溶于水。 (2)物质的典型化学性质:
①酸性:同主族的非金属元素自上至下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 ②碱性:同主族的金属元素自上至下最高价的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 ③稳定性:同主族的非金属元素自上至下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4.化学键与物质类别有什么关系?
(1)离子化合物中一定有离子键,可能还有共价键。如(NH4)2SO4、NH4NO3、NaOH、Na2O2等。 (2)共价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一定没有离子键,如 HCl、CH4、CO2、H2SO4等。 (3)在非金属单质中只有共价键,如C12、O2、金刚石等。
(4)构成稀有气体的单质分子,由于原子已达到稳定结构,是单原子分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
(5)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也可以形成离子键,如NH4Cl中的NH4与Cl。 5.如何比较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 (1)元素金属性强弱比较方法
+
-
4
①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越易,金属性越强。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越强,金属性越强。
③互相置换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性较强的金属可以把金属性较弱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X+Y→X+Y,则Y比X金属性强。(注意:较活泼的金属不能和盐溶液中的水反应)。
④单质的还原性或离子的氧化性(电解中在阴极上得电子的先后)。一般地来说,阳离子氧化性越弱,电解中在阴极上越难得电子,对应金属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⑤原电池反应中正负极。负极金属的金属性强于正极金属。 ⑥一般来说,元素第一电离能越小,电负性越小,则其金属性越强。 ⑦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2)元素非金属性强弱比较方法
①与H2化合的难易及氢化物的稳定性。越易化合、氢化物越稳定,则非金属性越强。 ②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则非金属性越强。 ③单质的氧化性或离子的还原性。阴离子还原性越弱,则非金属性越强。
④置换反应,A+B→B+A,则B比A非金属性强。非金属性强的元素可以把非金属性弱的元素从其盐中置换出来。
n-m-n+
m+
集训点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已知阴离子R的原子核内有n个中子,R原子的质量数为m,则ω g R原子完全转化为R时,含有电子的物质的量是( )
A.
2-
2-
m-n-2ωm-nm-n-2ω
..ω(mol D.(m-n+2) mol ω·mnmm
2.X、Y、Z和W代表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X原子核内没有中子,在元素周期表中,Z与Y、W均相邻;Y、Z和W三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Y、Z和W三种元素可能位于同一周期
B.上述元素形成的氢化物中,W的氢化物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熔、沸点最高 C.Y和W所形成的含氧酸均为强酸
D.X、Y、Z和W可以组成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1∶4∶1的离子化合物 3.下列Ⅰ与Ⅱ的说法均合理的一组是( )
5
江苏省2017届高考化学创新复习(适合二轮三轮复习)知识组块八 八个工业流程
知识组块八 八个工业流程
【选修部分】
命题点
1.了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材料的要求,了解化学对材料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和其他新材料的特点,了解有关的生产原理。
3.了解用化学方法进行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的原理。
4.了解我国现代材料研究和材料工业的发展情况,了解新材料的发展方向。
关联点
《选修二(化学与技术)》安排了四个单元,依次是走进化学工业、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化学与材料的发展、化学与技术的发展。突出体现了技术在化学工业中的使用情况,尤其是绿色化学思想在实现应用过程中得到充分考虑,引导学生在理念、理论和实践上认识工业流程设计的一般原则和要求。从高考试题看,一般体现在以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或为背景,突出物质间的转化、基本概念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考查。注重对学生信息加工能力的考查。所以,我们从中选取八个典型的工业流程:工业制硫酸、合成氨工业、纯碱的生产、海水提镁、海水提溴、钢铁的冶炼、铝的冶炼、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见下图),其中在必修阶段出现过的内容在此再次作为重点内容详细解读,进行必要的补充。
图1 八个典型的工业流程
工业流程题不是元素化合物知识和化学原理的机械照搬,是结合实际情况的综合应用,倡导的是实际应用能力,理想化、绝对化是思维僵化的表现,应该是原理的适当妥协和平衡。对此类试题处理办法一般有三个方法:
1.首尾分析法:对一些线型流程工艺(从原料到产品为一条龙的生产工序)试题,首先对比分析流程图中第一种物质(原材料)与最后一种物质(产品),从对比分析中找出原料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弄清生产过程中原料转化为产品的基本原理和除杂、分离、提纯产品的化工工艺,然后再结合题设的问题,逐一推敲解答。
2.分段分析法:对于用同样的原材料生产多种(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包括副产品)的工业流程题,用分段分析法更容易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3.交叉分析法:有些化工生产选用多组原材料,先合成一种或几种中间产品,再用这一中间产品与部分其他原材料生产所需的主流产品,这种题适合用交叉分析法。就是将提供的工业流程示意图结合常见化合物的制取原理划分成几条生产流水线,然后上下交叉分析。
在二轮复习中,要求考生对典型化工产品的生产原料、反应原理、重要设备、生产流程、关键技术及其意义作用等有较熟悉的了解,能在具体情境中对工艺流程图示中的物料转化、能量利用及各部分发生的化学反应正确分析,并会运用化学与技术的观念分析问题。
下面对八个工业流程核心内容进行总结。
(一)工业制硫酸
1.核心内容:
图2工业制硫酸(左图以硫磺为原料,右图以黄铁矿为原料)
可以概括为下面流程:
(二)合成氨工业
1.核心内容:
2.流程图:
图3合成氨工业{2017创新方案大二轮化学作业手册}.
(三)纯碱的生产
1.核心内容:
2.流程图:
图4纯碱的生产(左图是索尔维法又称氨碱法,右图为侯氏制碱法)
(四)海水提镁
1.核心内容:
2.流程图:
图5海水提镁
【南方凤凰台】2017版高考化学(江苏专版)二轮复习高考必会50题
第三篇 高考必会50题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