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似对联

励志故事  点击:   2015-02-20

与似对联篇一

巧妙对联与对联故事

巧妙对联与对联故事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据史载,公元964年除夕,后蜀之主孟昶题写于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一.寿诞联

中国民间一向重视祝寿,缝十寿辰,谓之大寿。凡大寿古来有专门称谓:30岁称“壮寿”,40岁称“强寿”,50岁称“艾寿”,60岁称“耆寿”,70岁称“希寿”,80岁称“耄寿”,90岁称“耋寿”,100岁称“期颐寿”。

七夕是生辰,喜功名事业从心,处处带来上天巧。 百花为寿域,羡玉树芝兰绕膝,人人占却眼前春。 ——(清)李渔 周雅赓歌,如山如川如日月;

箕畴敛福,曰富曰贵曰康宁。

——(清)硕彦

人间贤母曾推孟;

天上仙姑本姓何。

——(清)梁际昌

十一月十一日

八千春八千秋

——(清)刘凤诰

刘凤诰是清代文学家,他富有才情,文思敏捷,不时涉笔成趣,留下许多文坛佳话。有一次,有个早年间告老还乡的老翁过80大寿,他的儿子预备了贵重的笔墨纸砚,专门差人请刘凤诰写副寿联。见到寿星后,刘凤诰深施一礼,恭恭敬敬地问:“老仙翁何时出生?”老翁笑道:“十一月十一日。”于是,这位才子就在撒金的大红纸上挥毫落笔,写下:“十一月十一日”。老翁看了不由得纳闷,便问道:“这是何意?”刘凤诰不慌不忙地答道:“这就是上联呀!”老翁暗暗叫苦,他的家人也面有怒色,在场的众多宾朋更是莫名其妙。刘凤诰镇定地问老翁:“见年多少岁了?”老翁说:“正好80岁。”话音刚落,刘凤诰随即写了下联:“八千春八千秋。”

原来他早已成竹在胸!老翁顿时大喜,称谢而去。

此联通俗晓畅,一字千金,大智若愚,简单的数字背后,有着不可言说的人生味和生活积淀,表现了高度的文字功力和思想凝练。此联上句是脱口而出的俗语,且只是一个日期,看似游戏,从而给下联带来极大的难度。可是作者机智应变,以“八千春八千秋”来祝福寿星,这样夸张的形容,非常符合符合人渴望长寿的心理,所以反而是恰到好处。

与似对联篇二

对联欣赏与对联专题练习

对联欣赏与对联专题练习(原创)

对联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香花,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箱奇珍。中考命题日益贴近生活,题型灵活多样,异彩纷呈。对联以其精炼、对仗工整、蕴含丰富的特点而日益受到青睐,屡屡出现在各地中考试卷当中,且占有一定比重,不容忽视。为了便于广大师生学习掌握,笔者精选了一些古今名联,以供参考。

一、名联赏析

1、 同字异音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赏析:此联是山海关孟姜女庙联,明代徐渭作,描绘了山海关海阔天空,水碧云白的迷人景色。妙就妙在朝和长均为多音字,朝有时读zhāo,有时作cháo;长有时读cháng,,有时作zhǎng。此联正确读法为: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雾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赏析:此联是温州城北瓯江中心寺门前的门联,宋代王十明撰写,联中确切地反映出江心寺的特色和风光,其正确读法为:

雾朝潮朝朝潮朝潮朝散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2、 叠字联

进进出出笑颜开人人满意

挑挑拣拣花色美件件称心

赏析:此联是时装店的门联,写出了这家时装店的时装美,让顾客称心如意,因此生意兴隆,顾客盈门。

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添一岁

家家户户说说笑笑欢欢喜喜同过新年

赏析:这是一副春联,描写了男女老少家家户户喜过新年的情景。

3、 谐音双关联

塔内点灯层层孔明诸阁亮

敖广举火步步照云照子龙

赏析:上联阁谐葛,指三国时西蜀军师诸葛亮,下联照谐赵,指三国时西蜀大将赵子龙。

两船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赏析:此联谐了四个人名,“橹速”谐三国时东吴大夫鲁肃,“帆快”谐汉初大将樊哙,“笛清”谐北宋大将“狄青”,箫和谐汉朝丞相“萧何”。

4、 复字联

翘首仰仙踪白也仙林也仙苏也仙今我买醉湖山里非仙也仙

及时行乐地春亦乐夏亦乐秋亦乐冬来寻诗风雪里不乐亦乐

赏析:这是西湖“仙乐处”酒家一副对联,上联在六个分句中的五个分句里,重复用了六个“乐”字,把“仙乐处”从各个角度表现的很充分。

{与似对联}.

细柳何细哉眉细腰细凌波细且喜心思更细

高郎诚高矣品高志高文字高但愿寿数更高

赏析:这是《聊斋志异·细柳》中,高生与其妻细柳的一副对联,高生在上联重复了六个细字,把细柳的细很全面很突出地表现出来了。细柳在下联也连续重复了六个高字,表现了高生之高。

5、 偏旁部首联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赏析:这是广东省东莞市虎门联,妙就妙在上下联偏旁都含有“金、木、水、火、土”五行。

迎送远近通达道

进退迟速逗逍遥

赏析:此系车马店用联,上下联均一个偏旁“辶”。{与似对联}.

6、 倒顺联

雾锁山头山锁雾{与似对联}.

天连水尾水连天

赏析:此联写出了云雾缭绕山头,水天相接的美景奇观。

处处红花红处处

重重绿树绿重重

赏析:此联写出了到处都有花草树木,郁郁葱葱,一派生机勃勃的情景。

7、 谜语联

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

赏析:花甲即六十年,重开即是两个六十年,外加三七二十一岁,共一百四十一岁,古稀是七十岁,两个古稀再加一个春秋,也是一百四十一岁。

8、 嘲讽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赏析:此联嘲讽那些肚内空空如也但又夸夸其谈之辈。借物喻人,“头重脚轻”,“嘴尖皮厚”,形象生动准确,讽刺辛辣幽默,对仗工整,脍炙人口。

爱民若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为其山乎

赏析:作者别出心裁,在“子”,“山”二字上做文章,对贪脏枉法的官吏,讽刺得入骨三分,淋漓尽致。

9、 名胜联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赏析:这是苏州拙政园联,上联以“噪”反衬“静”,静中有生机;下联以“鸣”反衬“幽”,“幽”中见雅逸。

如砥湖平,湖镜映天湖如月

似锦柳软,柳荫垂直柳藏莺

赏析:这副对联比喻手法极妙,犹如展现出一副湖光月色图和一副莺歌柳烟画。同时上联三个“湖”,下联三个“柳”,一唱三叠,把“三潭印月”,“柳浪闻莺”二景,描绘得十分动人。

石上清泉,松间明月

山光鸟性,潭影人心

{与似对联}.

赏析:这是浙江天台山国清寺门联。上联原为王维《山居秋瞑》:“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下联化用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此联属脱颖而出之佳构。这样经过艺术处理,使得上下联有自对,愈显蕴藉工丽。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赏析:此联是醉翁亭楹联,抒发对欧阳修的思念和景仰之情,尤为巧妙的是,把“醉翁亭”三字嵌入联内,堪称佳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六擒,五丈庙前点四十五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圭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赏析:此联是南阳武侯祠联,构思巧妙,上联嵌一至十数字,下联嵌五行八卦。联语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功业,混然天成。

10、 其它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与似对联}.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赏析:这是理发店门联,为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所题,颇有气势,隐含着要干一番事业的魄力。

虚心成大器

劲节见奇才

赏析:这是贴在一家竹器店的对联,巧在说竹器,联内不露半个“竹”字。然而“虚心”,“劲节”却又都是言竹,妙在语带双关,富有哲理,仔细品读一番,受益匪浅。

二、专项练习

1、 写出下列对联涉及的名著、作者、或人物

(1) 写鬼状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名著《 》,作者

(2) 鹿野舟沉王业兆

鸿门斗碎霸图空

对联涉及的人物是

与似对联篇三

做好对联与仿写

做好对联和仿写——跨过高考的这道“坎”

刘启荣

【金题回放】

(1).2009年元月北大成都考点自主招生上联

博雅塔前人博雅

要求:用北大一景对出下联

(2). 2009年高考全国卷一

仿照下面的实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

工作是等不来的,有无机会,看你怎么争取;业绩是要不来的,有无成效,看你怎么努力;前途是盼不来的,有无出路,看你怎么奋斗。

答:

【考题探究】对联和仿写表面上看起来是两种出题形式,实际上同属一类:都是给出一个例句,要求仿照例句的表达方式,另写一个新的句子。

在高考大纲(考试说明)中,它涉及到语言文字“表达运用”中的(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7)语言表达做到“准确、鲜明、生动”两个知识点,能力层级属最高级别“E”。它综合考查了考生语言运用、模仿和创新能力,多年来深受命题者青睐,成为高考常见题型。这种题对考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考生比较“怵”它,如2005年的广东卷的“仿写题”,就有上万份“0”分答卷,成了高考中绕不过的一道“坎”。 解答这类题,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细读题干和例句,抓住关键词,明确显性要求。

题干和例句告诉考生写作对象或修辞方法,这就要求考生迅速抓住关键词,明确显性要求。如2009年元旦北京大学在成都自主招生考试中,要求用北大一景对出下联,其中“北大一景”就是关键词。

而2009年高考“全国卷一”中的“形成排比”和“句式与示例相同”就是关键词。

二.分析例句,挖掘隐形要求。

抓住关键词,明确显性要求还只是解题的第一步。要做好这类题,还必须认真分析例句,挖掘其隐形要求。

北大的这副上联,至少有两个隐性要求。其一,“博雅”在首尾两次出现。开头的“博雅”是名词,而结尾的“博雅”却是一个形容词。这就要求下联也必须有一个词在首尾两次出现,而且两次的词性不同。其二,对联的特点是最后一个字仄起平落。上联的“雅”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应该是平声。

2009年“全国卷一”仿写题的例句也有两个隐形要求,其一,形成排比的主语 “工作”“业绩”“前途”是三个抽象的名词,并且前后形成递进关系。其二,语言含有生活哲理。这就要求仿写的句子与之对应。

三.对应关系的宽严尺度不同。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要绝对相等,不容许多一字或少一字;而仿写题的答案,字数与例句大致相似就可以了,不要求相等。

【参考答案

对联题:未名湖畔我未名

仿写题:(一)技艺是捡不来的,有无水平,看你怎么锻炼;成就是抢不来的,有无功业,看你怎么勤奋;荣耀是是哭不来的,有无地位,看你怎么拼搏。

(二) 爱情是买不来的,有无真心,看你怎么灌溉;幸福是购不到的,可否如意,看你怎么呵护;永恒是唤不出的,能否长久,看你如何浇铸。

【类题点拨】

一.适应题型的变化

对联题要求太严格,近年来在形式上有降低难度的趋势。如2009年安徽卷就以新的面目出现:

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4分)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园

千里绿 春绣锦 座凝香 万山金

上联上联 新春对联 教师办公室对联 下联下联

这道题给出了对联上下两句的全部文字,按理说难度不大。可是,由于加深了词语的内涵,准确组合下联也绝非易事。其中的八个短语,除了“万山金”以外,似乎都与“新春”有关;而除了“黄牛耕地”以外,其余的七个短语,也似乎都可以用来形容教师。

怎么解这道题呢?我们可以从“对联”所包含的隐形信息入手:(1)七字对联一般是前四后三,三字短语应该接在四字短语的后面。(2)对联的最后一个字应该是仄起平收。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千里绿”和“春绣锦”应该是上联尾,而“座凝香”和“万山金”应该是下联尾。(3)组合搭配时每句两组短语意思要紧密相连。显然,与“翠柳迎春”衔接最紧的是“千里绿”;而“黄牛耕地”的效果是“万山金”,这个用作“新春”的下联最合适。我们知道,得意门生被称为教师的“桃李”,学生前途远大被称为“锦绣前程”,于是“桃李满园春绣锦”搭配成功。“芝兰之室”常用来比喻化人为善的环境,用来形容教室的办公室最合适不过了,“芝兰绕阶座凝香”衔接得天衣无缝,下联是它的最佳位置。

【答案】新春联:翠柳迎春千里绿 黄牛耕地万山金

教师办公室联:桃李满园春绣锦 芝兰绕阶座凝香

二.传统形式不可忘。2007年高考天津卷

在下面横线处,续写两句话。

兰因春而存在,而春也因有了兰的幽美,才多了些温煦,少了些清寒;

荷因夏而存在,而夏也因有了何的淡雅,才多了些凉爽,少了些燥热;

【解析】这个题没有太明确的显性要求,隐形要求却容易捕捉:(1)要求每句写出与季节相应的植物及特点,前两句写了春夏的植物,后两句应该接上秋冬的植物。(2)由于每句的后两个分句中有“多了”和“少了”,后两个形容词的语义必须相对。

【参考答案】

菊因秋而存在,而秋也因有了菊的冷艳,才多了些成熟,少了些青涩;

梅因冬而存在,而冬也因有了梅的坚韧,才多了些静谧,少了些喧嚣。

与似对联篇四

对联与对联文学

第一章 对联与对联文学

陆震纶

01 汉字与对联

中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汉字是华夏文化的载体,没有汉字,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感,炎黄子孙的强大凝聚力是不可想像的。以方块形、单音节为特徵的汉字是符号文字,形声兼备,视听俱佳,分辨率高,组合力强,信息量大,传播久远。作为文学的信息载体,汉字的优越性超过拼音文字是无庸置疑的。现代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国都有;唯有对联是中国特产,功在汉字。

对联采诗词曲赋骈文之精华,穷平仄对仗虚实之变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裁,包含了传统文化的基因,可谓中华瑰宝,国学明珠。请看下面一些实例,括号内的二元序列表示该联结构所用的规范句式。

毛泽东赠叶剑英

诸葛一生唯谨慎(1100011)

吕端大事不糊涂(0011100)

上联根据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赞其一生谨慎,功劳卓著。下联借用清乾隆赐张廷玉七十寿联:“潞国晚年犹矍铄/吕端大事不糊涂”句。 潞国,宋潞国公文彦博。吕端,宋宰相。宋太宗称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故委以重任。此联对仗工整,用典精当。两句话概括了两位历史人物的品德与才能,充分表达了毛主席对叶帅的信任。可以当历史读,当传记读。

北京旧门联

学士青莲,尚书红杏(1100,0011)

中郎绿绮,太史黄庭(0011,1100)

这是民国初年北京某宅的门联(冰心《春节忆春联》,1985年2月22日《北京晚报》),以青、红、绿、黄四种色彩渲染唐、宋、汉、晋四个朝代的四位名人。学士青莲”是唐翰林院学士李白,又号青莲居士。“尚书红杏”是宋尚书宋祁,因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名句,获得“红杏尚书”的美名。“中郎绿绮”是汉中书郎蔡邕,精音律,善鼓琴,绿绮,古琴名。“太史黄庭”是晋会嵇内史王羲之,曾写过《黄庭外景经》。此联对仗工丽,寓意高雅,一望而知是文人雅士的府第。对联浓缩传统文化之精,影响视听效果之深,是其他文体望尘莫及的。 彭玉麟题泰山联

我本楚狂人,五岳寻山不辞远(11100,1100011)

地犹邹氏邑,万方多难此登临(00011,0011100)

上联用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句,下联用唐玄宗《经鲁祭孔子而叹之》和杜甫《登楼》句。彭湖南衡阳人,创立湘军水师,多所建树。时太平军已失败,但内忧外患依然如故,因此游泰山时有此种心情。登高望远,触景生情,随手拈来,天然如铸,可谓集句联之大手笔。集句联可以超越时空,古为今用,时代不同,感情相通。

郭沫若题丽江得月楼

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0011100,1100,0011) 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1100011,0011,1100)

此联写丽江山水,令人神往。有诗人的想象力,才能化优美为神奇。在结构上,此联发挥了倒接的优势和魅力:七言长句在前,倒接两个四言自对句。前面七言“龙潭倒映十三峰/玉水纵横半里许”,山是虚写(倒映),水是实写(纵横),上下纵横,正倒虚实,似乎已经把丽江山水之美说到家了。后面四言自对,必须独出心裁,“潜龙在天,飞龙在地/墨玉为体,苍玉为神”可谓画龙点睛,神来之笔。而且与前面“龙潭/玉水”遥相呼应,连接得十分完美。论郭氏对联风格,此联堪称第一。

许棫题嘉定花神庙联

海棠开后,燕子来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芳草地,我醉欲眠,楝子风,尔且慢行

碧澥倾春,黄金买夜,寒食清明都过了,杜鹃道,不如归去,流莺说,少住为佳

(0011,1100,0011100,11-,1100,110,0011)

(1100,0011,1100011,00-,0011,001,1100)

花神庙联当然要写花神。此联妙在把花神隐藏起来,专写暮春景色,从而营造“谁收春色将归去”(韩愈),“事如春梦了无痕”(苏轼)的意境。

上联“海棠开后,燕子来时”是暮春景色,用宋王诜《忆故人》句;“良辰美景奈何天”是明汤显祖《牡丹亭》名句,姹紫嫣红的春天即将消逝,无可奈何,依依不舍。

下联“碧澥倾春,黄金买夜”,用宋梁栋《念奴娇》(春梦)句;“寒食清明都过了”用宋吕渭老《极相思》句。春梦初醒,“不如归去”,还是“少住为佳”,留下一个悬念。

此联用词曲语言,写花神主题,曼语丽辞,令人心驰神往,可以作多种解读。对联属于古典文学,当之无愧;视为解构古典文学,亦无不可。写花神庙能写得如此美妙,原因在于:对联是古典文学的解构文本,其中缩微了古典文学的形式

美与意境美。

在文学史上,句的重复,并列和对偶早就存在。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楹联与诗词曲赋骈文同源。但不可否认,对联是在律诗和骈文的高起点上发展起来的。由于摆脱了押韵和句数的束服,突出了对仗平仄的统一,文白兼容,雅俗共赏,在当今信息社会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文学浩如烟海,从对联入手,可以与诗词曲赋骈文左右逢源。用书法写成的对联是不加标点的,因此要习惯于阅读不加标点的对联。由于上下联对仗成文,还有同边自对和平仄格式可供参考,只要读懂联问,不难断句。本文仅用“,”区分句式。

02 对联定义

对联又称楹联。楹联原指悬挂于楹柱的书面联语;对联是“对”与“联”的合称,包括口头应对(简称“对” )和书面联语(简称“联”)。

梁章钜《巧对录》序云:余辑《楹联丛话》,多由朋好录贻,而巧俪骈词,亦往往相连而及。余谓是“对”也,非“联”也。语虽通而体自判,因别载而存之箧。

何谓“巧俪骈词”?可能有两种含义。

一是巧而不讲格律。就楹联是格律文学而言,如果以牺牲格律为代价来求巧,只能算巧对,在文体上与讲究格律的楹联迥然不同。

二是短到不成其联。就楹联需要一定长度而言,如果短到一字、二字,性质上就会起变化。按照传统习惯,一字可写“斗方”,不需成对,例如“福”字,“寿”字,“喜”字。二字可作“题额”,例如北京颐和园东宫门前一座牌楼的题额,外侧是“涵虚”二字,内侧是“罨秀”二字,虽然成对,不称对联。三字可作门对,例如 “平为福/居之安”(《楹联三话》卷下)但不多见。楹联每边通常需要四字或四字以上。

楹联和对联的概念,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用。我们在定义时用“对联”一词。 对联是由两行对仗成文的汉字符号序列组成的独立文本。

“两行汉字符号序列”分别称为上联和下联。就对联结构而言,上联和下联可以用两行互反的二元序列表示。

“对仗”要求文字在相对位置上虚实相同,在节奏点上平仄相反。由于对仗,上下联字数相等,即两行序列等长,不言而喻。

“成文”是指对联的文字是有意义的(meaningful),或可以理解的(intelligible)。

“独立文本”表明对联文本的独立性,不是其他文本的一部分。

对偶和对仗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两个并行、等长的修辞单位,称为对偶。对偶句在诗文中到处可见。讲究节奏和平仄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句在律诗或骈文中到处可见。关于对偶和对仗的区别,著名语言学家王力用一句话就说清楚了:“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诗词格律》,中华版,1994年,第10页)。对联是在对仗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有当对仗句具有原创性,且作为独立文本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只有当短联发展为长联,且具有不同于律诗或骈文的结构时,对联才能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

定义中没有要求上下联意义相关,只是为了承认“无情对”也是对联。例如: 树已千寻难纵斧(1100011)

果然一点不相干(0011100)

此联是清代张之洞在北京陶然亭会饮时的文字游戏。出句是当时人的诗句,下联是张之洞的对句。“树”对“果” 部首同为木,“ 已”对“然”副词,“千寻”对“一点”数量词,“难纵斧”对“不相干”,“斧”、“干”,均为古代兵器,绝对工整。上下联分别成文,但是在意义上毫不相干,故称无情对。 定义中只要求“成文”,不要求“成句子”,只是为了承认“不成句子”的对联也是对联。对联中的“句”是“句读”的“句”,或“句式”的“句”,相当于说话时的间歇或暂时停顿。现代语法中“句子”(sentence)是“能表达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两者并不等价。有些对联没有主语和谓语,很难说是意义完整的句子。例如:

蒲松龄讽刺联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聊斋志异》卷八《三朝元老》云:某中堂,故明相也。曾降流寇,世论非之。老归林下,享堂落成,数人直宿其中。天明,见堂上一匾云:三朝元老。一联云:“一二三四五六七 / 孝悌忠信礼义廉”,不知何时所悬。怪之,不解其义。或测之云:首句隐“忘八”,次句隐“无耻”也。

此联上句七个数字顺序自对,下句七个抽象名词自对,都不成其为“句子”,但分别成文。谜面的意义不完整,正是谜底的意义所在。这种对联文字游戏往往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也是人们喜爱对联的最初原因。

03 对联史话

楹联始于桃符。桃符是画有神荼、郁垒二神的桃木板,于农历元旦悬于门户,用以驱鬼。梁章钜《楹联丛话》云:“尝闻纪文达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

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梼杌》云:蜀未归宋(965年)之前,一年岁除夕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

新年纳余庆(00011)

嘉节号长春(11100)

后蜀平,朝廷以吕余庆知成都,而长春乃太祖诞节名也。此在当时为语讖,实后来楹帖之权輿。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

在此以前是否有更早的对联,当代联家已作了不少有价值的考证。在尚未定论之前,不妨仍以纪晓岚说为准。

我们在探讨对联起源时,应该把发现四声作为出现最早对联的上限。因为,如果承认对联是格律文学,是讲究平仄对仗的,就不可能出现在发现四声以前。但是我们也承认对仗从对偶发展而来,因此,只要有不讲平仄的对偶,就有“前对联时代”。

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云:“夫五色相宣,八音谐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与似对联}.

梁萧子显《南齐书·陆厥传》云:“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由上可知,四声是梁沈约(441-513)等人发现的。因此,对联应该出现在公元513年以后。在这以前,可称为“前对联时代”。

诗文中的对偶句,可以追溯到很远的年代,但不能称为对联。例如, 《周易·乾传》

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商书·太甲》

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逭

《诗经·采薇》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与似对联篇五

对联与古诗词

导游基础知识—对联与古诗词—内容要点

对联与古诗词

1、对联: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2、对联使用的场合:

对联主要悬挂在室内或者贴在门上,许多名胜古迹都点缀有对联,反映其人情风物,风证其历史遗迹,成为这些名胜古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对联的起源与发展的主阶段: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对联的孕育时期——从先秦到唐代;(2)对联的出现时期——五代;(3)对联的发展时期——宋代、元代;

(4)对联的鼎盛时期——明代、清代。

4、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第一副对联:

我 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第一副对联,根据《宋史.西蜀孟氏》记载,是后蜀之主孟昶所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5、明代把对联推向新高潮的人物:

明代的解缙、祝允明、文征明、唐伯虎等江南才子,把对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6、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人物:

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是清代文学家梁章钜。

7、按应用范围对联的分类:

可以分为春秋(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交际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十类。

8、春联(含节日联)的含义与特点:

春联又叫春帖,是春节时帖的对联,是对联中出现最早的、应用范围最广东的一种类型。内容主要是表现人们辞旧迎新的愉悦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春联一般都帖在门上,多有横批。

9、门联(含行业联)的含义与特点:

门联又叫门帖、门对。是主要反映门第特征和行业性质的对联。其中有的是雕刻、嵌缀在门两旁的永久性对联,有的是在开张或举行庆典时张贴。

10、喜联的含义与特点:

喜联是婚嫁时的专用对联,又叫婚联。多贴在门旁及箱柜等处。内容多为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等喜庆祝愿的吉利话。

11、寿联的含义与特点:

寿联是为年长者祝寿专用的对联。内容多是称颂长者功德业绩,祝其健康长寿。在寿联中,有一些自己写的“自寿联”,多为愤世嫉俗,言志抒怀之作,往往能反映撰者的真实感情与平生志趣。

12、挽联的含义与特点: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由古代的挽词演变而来。内容大多

为评价逝者功业、褒扬其精神情操,寄托生者之哀思。盛情深挚,文辞恳切。

13、交际联的含义与特点:

交际联是人们专门用作酬赠交谊的一类饰联。多应用于社会名流以及文人学者之间,作品往往有较高的艺术性。

14、堂联的含义与特点:

堂联是人们用于美化厅堂居室的一种装饰联,往往寄寓主人与作者的情趣、志向与抱负,立意优雅、格调不凡。

15、名胜古迹的含义与特点:

悬挂、嵌缀或雕刻在山水名胜和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纪念地的对联。

16、文艺作品(含题画)联的含义:

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的对联。

17、可以归入杂类的对联:

可以归入对联杂类的有灯联、谜联、宣传联等。

18、对联的平仄: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又可分为两大类:平声与仄声。现代汉语中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对联要求一联之中平与仄相间,一般是两个音节一转换;上下联之间平与仄相对。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余味。

19、正对的含义:

正对,指对联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主题上是同义并列的,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题,互相补充。

20、反对的含义:

反对,指对联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上正好相反或相对,对比鲜明,变化强烈,往往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21、串对的含义:

串对,指出句与对句之间有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某种关系,上下联在内容上是连贯的,在语气上是衔接的。

22、横额的含义与特点:

横额又叫横批、横幅、横联等,贴(悬)于对联上方的中间位置,以四字者为多。

23、横额与对联的关系:

横额是对联重要的组成部分,横额与对联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A、对联写意,横额题名。许多名胜古迹联都是这种形式,对联写名胜,横额点出景物名称。

B、对联画龙,横额点睛。通常是对联写形式、外在的东西,横额点出实质和意义。

C、联额互补,相辅相成。对联与横额在内容与意义上互相补充。

24、龙门写法:

如果是长联,一行写不完,可以另起行写,一般从两边向中间书写,最后一行要空几格,形成“门”字形,称为“龙门写法”。

25、对联除正文外的组成部分:

对联有时在正文之外还有题跋、落款等,说明作者、撰写时间,缘起与背景等。

26、横额的写法:

横额的写法,旧时都是自右向左横书,现在也有自左向右写的。

27、领词的含义与作用:

领词是在对联中引出一串排比句与骈文句,使联语衔接自然、层次分明,造成节奏的起伏变化,使音律和谐婉转的词语。

28、对联断句的参照因素:

A、掌握长联短句多长句少的特点。难于断句的多是长联,而长联中一般多用短句,其中往往大量使用三言、四言、七言的排比句、骈文句,铺陈描述,抒发感慨 。对偶句式也是长联中常用的。

B、注意对联中的领词。对联中一些领词后面往往带有一组排比句或对偶句,抓信领词,就能看清楚后面的句式。

C、利用反复词。有些对联有反复词,可以根据反复词的位置来判别、断句。

D、上下联互相参照断句。对联上下联语法结构与节奏相似,因此遇到一联某句不好断时,可参照另一联相应的一句,有利找出句读。

29、我国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

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就是收集在《诗经》里的三百多首诗。

30、古代诗歌的演变过程:

古代诗歌经历了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演变过程。

31、我国最早出现的诗歌形式:

四言诗是我国诗歌最早出现的形式之一。

32、《诗经》的诗歌形式:

《诗经》除了四言诗以外,另有一部分作品,句子长短不一,这种形式的诗,习惯上称为杂言诗。

33、属于杂言诗的著名诗歌:

楚辞也属于杂言诗,是在《诗经》出现大约三百年后流行于楚国的诗歌。

34、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体裁的年代:

自汉末建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的体裁,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35、七言古诗的特点:

七言古诗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36、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

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是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两首《燕歌行》。

37、七言诗的发展脉络:

到南朝宋时,七言诗的写作才逐渐受到注意。鲍照是我国第一大量写七言诗的人,代表作《行路难》十八首中就有著名的纯七言诗。瑟鲍照同时的谢惠连和谢庄,也都写过一些七言诗。自此时起,七言诗这种形式就已奠定基础。从梁代起,已开始出现七言近体诗的雏形,发展至唐代,终于正式形成了近体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直到后代,七言古诗和七言近体诗都是诗人使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38、古体诗的含义: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指同近体诗相区别的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代诗歌。

古体诗产生较早,其名帽始于唐代近体诗成熟时。唐代以后的一些仿效古体形式而写的诗歌,也称为“古诗”或“古体诗”。

39、古体诗的所指范围:

古体诗与近体诗是从格律的角度来划分的,一般是唐代近体诗产生之前的诗歌,但古代谣谚、诗经、楚辞和乐府诗等,因各有特点,中立门类,并不包括在“古体诗”的范围内。

40、古体诗在体制上有四个特点:

第一,句数、字数不限。古体诗每句的字数没有限制,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都可以。一般按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为四言古诗,简称“四言”;五字一句的称为五言古诗,简称为“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句子字数不整齐的古诗,称杂言古诗。纯三言,六言的古体诗并不多见。

第二,用韵比较自由。古体诗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以两者交替使用。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隔句押韵,甚至三句、四句押韵。有的古体诗从头至尾一韵到底,也有的中间换韵,有的换韵有规律,有的帽无规律可循。韵脚字有选用同一韵部字的,也有使用相邻韵部字的。

第三、不讲究平仄。古体诗在平仄上没有特殊规定。

第四,不用对仗。古体诗一般不用对仗,即使偶尔出现对仗,也不是格律的要求,而只是修辞的需要。如用对仗,也不规定位置。对仗也不避重字。

41、近体诗的含义: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近体诗在篇章、句式、字数、平仄、对仗、音律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因而又被称为格律诗。

42、近体诗在形式与句式上的类型: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长律三大类。多句式上看,近全诗包括五言、七言两大类。

43、律诗的含义:

所谓律诗,就是每首八句,在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近全诗。律诗的八行可分为四联,有专门的名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联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44、近全诗的分类与句式特点:

律诗:每首八句;

五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

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长律:每首十句以上;

绝句:每首四句;

五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

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

45、律诗的平仄:

简单地讲,就是说在一句之中平仄相间,在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使平声和仄声在诗句中变换使用,从而造成音律的抑扬顿挫,和谐优美。

46、“粘”的含义:

“粘”是指两联之间,后一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与前一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要相

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如果违反了规定,则是“失粘”,为诗家大忌。

47、“对”的含义:

“对”是指一联之内,出句与对句的平仄要对立,如果出句在一位置上用的是平声字,那么对句在同一位置上必须要用仄声字,即,平对仄,仄对平。如果违反了规定,则是“失对”,为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三毛故事
下一篇:三年级关于秋天虫子的作文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