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知识 点击: 2015-01-09
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
一、尾字平仄规则
一副对联,上下联收尾的各一个尾字,合共两个尾字,必须是一平一仄。在正格联中,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一般要求上联尾字为仄,下联尾字为平。当然,正如前面所讲,有些变格联,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则是平起仄收的,不过这在浩若烟海的古今楹联中,却是为数不多的。
二、句中平仄规则 句中平仄,指的是一个联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安排规则,一般规律是,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要互换平仄。(平仄交替规则)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平仄对立规则)公式如下:(以下所举的,皆是正格,变格不计在内)
1、一言联格律。
上联:仄下联:平
例如 虎 雨 画 墨
龙 风 诗 泉
2、二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下联:平平
例如 上海 彩凤 绿叶 良友
宁波 金龙 红花 好书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
A 上联:平仄仄, 下联:仄平平。
B 上联: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
例如: 三尺剑 桃叶渡 空中月
六钧弓 琼花台 水底天
4、四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
如:天明鸟语==月夕鸡栖 (夕字古仄)
B 上联: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
例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杰字古仄)
5、五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仄平平。
例如 残灯明市井==晓月辨楼台
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B 上联:仄仄平平仄, 下联:平平仄仄平。
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6、六言联格律。
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
2 对联的格律[转贴]
例如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 (下联平仄为“仄平平仄平平”,是一种变格)
7、七言联格律。
A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七句对联}.
例如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白字古仄)
名传塞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 (压字古仄)
B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如 地到无边天作界===山臻绝顶我为峰。 (绝字古仄)
八言联也可以是四言联的组合。
8、八言联联格律。
A 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七句对联}.
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例如: 社会和谐,国强民富===神州壮丽,水秀山青 (“国强民富:仄平平仄,为平平仄仄的变体)
B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例如:左图右史书香永代===绿水青山宇宙长春
九言联,一般是四五言(或是五四言)联相加。十言联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十一言联多为四七言相加,也有五六或六五相加组合而成,其余照此类推。一般八言以上(含八言)联的平仄可视节奏而定。下联平仄与上联相反
几点说明:
1.在联句格律上,目前联界并存着三种规则。允许在应对和撰联时只顾其一。(1)“诗词格律”,五七言对联遵从诗词长短句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则。不过不可滥用这条宽大政策,也就是说,放宽一.三.五位置上的字的平仄要求,一不能包括尾字,二不能因此而出现孤平,三平尾等犯忌的现象.
(2)"马蹄韵"规则,即如上面叙述的一些规则。
(3)“意节说”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比如联句中使用了3个字或四个字或者更多字的专名、成句,(如社会主义,三个代表,因特纳雄耐尔)这时可遵循“节奏点交替”规则灵活处理.如:“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
2.字越少的联,如三字、四字的联,越要讲究平仄分明。
3.古声、今声不能在一幅对联中混用.
三、句脚平仄规则
当一副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有若干句时,每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简称为句脚)的平仄安排也要讲究,一般是按照马蹄韵为准的(也有例外,叫变形格)。句脚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就是马蹄韵)如下:(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句脚没有列出,公式与上联正好相反.)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例如:堂堂正正做人,纵使清贫亦富贵;(平仄) 认认真真干事,虽无壮举也英雄。(仄平)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
说明:句脚平仄规则其实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对联杂志文章《评长联句脚平仄安排的几种思路》(陈学易)一文中指出,长联句脚平仄如何安排,是对联声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的正确解决,不仅直接关系到对联学的理论建设,而且将深刻地影响到对联文学的创作。
关于这个问题,当代论者主要有三种解决的方法和思路。
一、平仄颠倒组合法,就是将句脚平仄、颠来倒去的任意组合。包括全平全仄的组合。
二、马蹄韵模式法(上面介绍的就是此种方法)马蹄韵就是“平顶平、仄顶仄”,“马蹄韵的句脚规则,就是句脚的平仄交替规则”(余德泉编著《对联格律〃对联谱》第三十三页)。汪涛先生说:“马蹄韵的涵义实际也就是两平两仄交替的法则”
三、三原则指导法,即①摒除单调。②疏散同声。③平衡平仄。
长联驾御不易,初学者对长联句脚平仄了解一下联界流行的思路,并弄清楚一下马蹄韵模式就可以了.
对联的禁忌[转帖]
在对联的创作或赏析中,比较常见有以下几种重要的禁忌需要留意:
1.忌上重下轻
对联忌上联气盛,下联势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
例如:气凌衡岳三千丈
心托离骚廿五篇。
下联就显得弱了许多。
又如:万仞惊峰承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前句高唱,后句低吟,应当避免
2.忌乱脚
无论短联还是长联,上联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
例如:星垂平野阔(平平平仄仄),
月涌大江流(仄仄仄平平)。
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联尾最后一个字若出现平声对平声或仄声对仄声,均为乱脚。是对联大忌。
例如:党恩比海深;
人心向阳红。
其中的深、红同为平声,犯了乱脚的禁忌。
(幻注:对联的韵脚上仄下平,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少数对联反其道而行之,韵脚采用上
平下仄,这是因为上下联在表意上前后呈现顺序的需要,以及遣词用字的限制而采用的一种变通方式。由于这样的情形在对联中极少出现,这里不再细说。所以真正的乱脚应是同平同仄。)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三平尾:指的是下联末尾三个字,连续用三个平声字,也叫三平调。所以,在应用“一三五不论的定理时,要注意,有这种情况产生时,就不能一三五不论了,而是要论了”。 例如:一年春作首(仄平平仄仄),
万事公为先(仄仄平平平)。
还有的联家也忌上联末三仄尾,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尽管诗律中没有提到,但同三平尾一样(特别是音调也一样)读起来很单调,还是应当避免才好。
例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但“可”是三声,有时还可通融。(参加比赛当中,最好连此能避免则能避免)
(幻注:这一规矩通常只是针对短联创作的限制。韵律的本质是为了满足听觉上的审美需要,对于五言七言的对联,若后三字均为平声,在断句时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形:……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前两种的语顿均以平声收尾,违背了听觉上的审美观;后一种情形若按照意节说,还是抱着宽容的态度,偶有所见的,尤其在长联的创作中。只是连续三字平声,读起来依然让人感觉语调平淡,缺少变化,所以能避免当尽量避免。至于三仄尾,个人认为除了三种同声调的需要避免以外,其余的可以完全不必顾忌。因为仄声韵还有三调的变化,在听觉上不会产生单调的感觉,而三同声不仅在听觉上感觉单调,比如连续的三去声,语调生硬,读来拗口,所以应该尽量避免。出现三同声仄韵的概率比较小,所以不必有太多的顾忌。)
4.忌孤平和孤仄
孤平句只出现在句脚是平声字的下联里。同理,孤仄句也只出现在句脚是仄声字的上联中。
关于何谓孤平、孤仄以及忌孤仄在联界一直有争论,下面引用一些老师的话,我觉得足以将本题搞清楚了:
关于“孤平”,目前大多数都赞成王力教授的定义:除句脚是平声字外,句子中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属于孤平。王力《诗词格律》: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七句对联}.
关于“孤仄”一说,是由“孤平”的概念类推出来的,忌孤平和忌孤仄应该是为了使得对联声律和xie,孤平的句子,会造成音韵不顺,当然要尽量避免(犯孤平为诗家大忌)。孤仄的句子,因为仄声还有上去入几音,尚不显呆板。所以可以通融.(苏三)
简单明了地记着以下的这三种情况:五言七言律句犯孤平,只有三种情况: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
什么是对联
什么是对联
对联,也称“楹联”,“对子”,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语义完整的文学形式。它发源于我国古诗的对偶句,始创于五代时期,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对联的形式工整,平仄协调的特点是一字一音,音形义统一的汉字特色的体现,所以,对联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在我国民间,对联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过年时家门上贴春联,商店开业时门上挂对联,以及娱乐时的对对联游戏。
对联的长度不定,短的可以只有一两个字;长的则可达几百个字。悬挂的时候通常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对联的特点
对联既要用诗一般精练的语言表达完整统一的语义,又要以工整巧妙的形式和优美和谐的韵律来体现。形式工整和韵律优美是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具体来讲,一副好的对联应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一、 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联形式工整的前提。
二、 断句一致,词性相对。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三、 语义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相互关联,上下联内容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
四、 仄起平落,平仄相合。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用平声。除此以外,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七句对联}.
对联的分类
按使用目的分:
春联:通常在春节时粘贴在门外,用以庆祝新年的对联,被人们称为春联。比如: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寿联:通常指用以祝寿的对联。比如:
福如东海深
寿比南山高
婚联: 通常指用以祝贺结婚的对联。比如: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挽联:通常指为了悼念已经过世的人的对联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
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
乔迁联: 用于祝贺乔迁之喜用的对联。
门迎春夏秋冬福
户纳东西南北财
开业庆联:用于祝贺开业之喜用的对联。如: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按艺术特点分:
复字联:对联中包含同一个字重复出现的情况。其中,重复的字若连续出现也可称为叠字联。
绿绿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顶针联:上下联中各个分句,其前一分句的句尾字和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相同,这样的对联称为顶针联。
开口便笑 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 容天容地与己何所不容{七句对联}.
嵌名联:对联中包含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药名等。
当归方寸地
独活世人间
拆字联:对联中某一个字可以由该对联中另外几个字拼合得到。
冻雨洒窗,东二点西三点
分瓜切片,竖八刀横七刀
音韵联:对联中包括了异字同音或者同字异音的情况
同音异字
童子打桐子,桐子不落,童子不乐
麻姑吃蘑菇,蘑菇真鲜,麻姑真仙
同字异音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双关联:对联中的某些字词有多重含义。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
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回文联:将对联的上联或者下联前后颠倒,得到的句子和原来的一模一样。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无情对:上下联对仗工整,但语义相差甚远。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完)
对联格律
对联格律分为两种:一种是句中格律。一种是句脚格律(指有两个分
句以上的对联)。下面分别讲解:
一、句中格律
对联的句中平仄规则: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就互换平
仄。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1、一言联格律。上联仄下联平。
上联:仄
下联:平
例如:
墨
泉
2、二言联格律。上联:仄仄。下联:平平。第一个字可以不论。
上联:仄仄
下联:平平
绿叶
红花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B: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第一个字可以不论。
三尺剑 桃叶渡 空中月
六钧弓 琼花台 水底天
4、四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
明,格律为:
A:上联: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例如:天明鸟语==月夕鸡
栖
B:上联:仄平平仄。下联:平仄仄平。例如:物华天宝==人杰地
灵
5、五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
明,格律为:
A:上联: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仄平平。例如:临军称将能==
玩洞羡诗雄 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B: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例如:室雅何须大==
花香不在多。
6、六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
四、六分明。格律为: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例如: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 窗外数声啼鸟=== 庭前几
点落花
7、七言联格律。 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
四、六分明。格律为:
A: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例如:一楼瑞霭来天地==千载文光射斗牛。 名传寒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
楼。
B: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例如: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 广结佛缘心自坦===多行善事梦
长圆。
8、八言联和格律。平仄要求:奇位字可心活用,偶位字要分明。
格律为:
A: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例如:
帝子长洲仙人会馆===将军开库学士词宗
B: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例如:
左图右史书香永代===绿水青山宇宙长春
八言联,可以是四言联的组合。
九言联,一般是四五言(或是五四言)联相加。十言联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十一言联多为四七言相加,也有五六或六五相
加组合而成,以后照此类推。
注意:以上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遇到对联的禁忌时,
要严格遵守平仄格律,以后再述。
二、句脚平仄规则
湖北7幅美景楹联
湖北7幅美景楹联
作者:福建霞浦一中 林承强
1.黄鹤楼
楼舞黄鹤春常在
浪飞翠微福永临
2.神农架
林海仙地风起云腾神泽无疆 碧泉洞天水流花放农功罔极
3.武当山
千层石壁,道室凝瑞气 万丈飞泉,仙宫绕祥云
4.三峡水利大坝
崇山峻岭滚滚长江聚涌歌千胜 绝壁悬崖巍巍大坝截流惠兆民
5.武汉:爱民服务标兵 红心似火爱民送福全心全意 笑脸如春执法秉公有始有终
6.湖北麻城红杜鹃 山岭道上花香鸟语 杜鹃丛中画意诗情
7.湖北丹江口千岛画廊 丹江旭日千顷碧波盈胜迹 绿岛新潮万条红鲤跃龙门
每天必读的七句话
每天必读的七句话
1、永远不要向任何人解释你自己。因为喜欢你的人不需要,而不喜欢你的人不会相信。
2、别让某人成为你生命中的优先,当你只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选择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在彼此达到平衡时,运作的最恰当。
3、每天早上醒来时,我们可以有两个简单的选择,回头去睡,继续做梦,或者起身去追逐梦想,选择权在你手上。
4、我们总让在乎我们的人为我们哭泣,并总为那些永远不会在乎我们的人哭泣,且我们在意那些永远不会为我们哭泣的人,这是存在于生命的真实,奇怪却真实,一旦你了解了,改变不会太迟。
5、别在喜悦时许下承诺,别在忧伤时做出回答,别在愤怒时做下决定。三思而后行,做出睿智的行为。
6、时间就像流水。你永远无法触摸同样的流水两次,因为已经流逝的流水不会再来,享受生命的每个当下!
7、当你持续的说你非常忙碌,就永远不会得到空间,当你持续的说你没有时间,就永远不会得到时间,当你持续的说这件事明天再做,你的明天就永远不会来。
描写乡村月色的诗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归 园 田 居(其三)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在南山下种豆,草很茂盛豆苗却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实,就像一个老农站在那里说话,让人觉得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诗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着月光回来。虽然很辛苦,但他并不抱怨,这从“带月荷锄归”的美景就可以看出来。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的呢?这句话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使得“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这首诗用语十分平淡自然。“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朴素如随口而出,不见丝毫修饰。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陶诗于平淡中又富于情趣。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幽美之句;前句实,后句虚。全诗在平淡与幽美、实景与虚景的相互补衬下相映生辉,柔和完美。
过 故 人 庄
《过故人庄》写的是诗人融身于世外的特殊感受和认识,体现了他悠然闲适的诗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田园情趣的感受。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写朋友邀我做客。“具鸡黍”“至田家”,朴朴实实的叙述,表现了老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洋溢着愉悦的田家情趣。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写山村风光。绿树环抱着村庄,这是近景;郭外青山逶迤,那是远景。由近渐远,景色越来越开阔,一派清幽恬静的气氛。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写把酒闲话。窗子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场和菜圃,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和庄稼的气息。这田园风光简直令人陶醉!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写诗人告诉朋友:重阳节我还要到你家,喝菊花酒。朋友间那种融洽的感情、诗人对田园的喜爱溢于言表。
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在艺术上有很高成就,他善于用看似平淡的描述创设深邃高远的意境,《过故人庄》很能表现他的这一风格。
值得强调的是,孟浩然的田园情趣毕竟是封建文人的闲适恬淡之情,与劳动者的田园情趣有本质区别。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人春游西湖,从孤山寺北到贾公亭西,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低临水面,像要探足水中濯洗一般。春天来了,西湖水涨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见早来的黄莺争抢着飞上向阳枝头唱歌儿,它们还有些怕冷;不知是新到谁家的一双小燕子从水边衔了泥飞回去筑巢。春到西湖,鸟儿们开始活跃起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诗人看到路畔野花似开未开,但看势头不久就会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已是绿草如茵,但草地还不够深,骑马走过,马蹄刚刚被它埋没起来。西湖之春,到处都是生机勃勃。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后,诗人来到绿柳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于是赞叹地说: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地方呢!
这首歌咏西湖的诗,旨趣不在于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要从总体着
眼描绘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为此,作者采取了两种写法:一、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开始从孤山寺写到贾公亭,结尾又写到东湖白沙堤,诗人足迹遍及大半个西湖;二、选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中间四句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莺、燕是禽鸟,属动物,花和草是植物,这样的选择组合,独具匠心。
诗人还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诗中写水、写云,写莺、写燕,写花、写草,无不如此。试看“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才能”两个字眼,是多么富于动态,表现着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
前面六句中,诗人已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则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这里怎样可爱,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而外,未作任何形容,全凭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效果。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更是难能可贵。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对于他的政绩,历史对他褒贬不一,但是对于他的文学成就无不交口称赞。他的许多诗文都写得别具一格,既具有高超的文学色彩,又具有很深的思想性,深得人们的喜爱。他的许多诗文讲究章法和格律,遣辞造句颇费推敲,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此诗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中的“护田”“排闼”等等,既是很深的典故,修辞手法也十分高超。此诗共有二首,这是第一首。
这首七绝,从院内写到院外,写庭院,也是对主人的称赞,这样再写院外,才能把山水写得充满深情。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茅檐”代指庭院,可见主人屋舍的简朴,然而主人非常爱干净,人又非常勤快,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静”就是“净”,连青苔都扫得一干二净,别的不必说,该是多么整洁。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各种各色,一畦一畦的,整整齐齐,万紫千红,都是主人亲手栽培的。诗人称赞主人,他是多么富有生活情趣,用自己的双手把整个庭院摆弄得干干净净,美不胜收。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
猴年对联大全(精选)
猴年对联大全
金猴玉兔弄春色 紫燕黄莺弹妙音
玉兔探月观新岁 金猴捧挑笑丰年
紫燕展翅腾柳浪 金猴攀援上春山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两岸猿声报喜来
鸟语喧花果 猴声啼水帘 百业农为本 万灵猴占先
羊舞丰收岁 猴吟锦绣春
雪消门外千山绿 猴到人间万户春
猴喜满园桃李艳 岁迁遍地春光明
花果飘香美哉乐土 猴年增色岂换人间 猴去鸡来胜利年 莺歌燕舞腾飞岁 猴喜满园桃李艳 岁迁遍地春光明 金猴献瑞财源广 紫燕迎春生意隆 金猴玉兔弄春色 紫燕黄莺弹妙音 紧握羊毫留青史 奋挥猴棒辟征程
两岸猿声报喜来 雪消门外千山绿 猴到人间万户春 羊羯回头添如意 猴到人间万户春 猴喜满园桃李艳 岁迁遍地春光明 花果飘香美哉乐土 猴年增色岂换人间 申年梅献瑞 猴岁雪兆丰
金猴玉兔弄春色 紫燕黄莺弹妙音 玉兔探月观新岁 金猴捧挑笑丰年 紫燕展翅腾柳浪 金猴攀援上春山
两岸猿声报喜来 金猴玉兔弄春色 紫燕黄莺弹妙音
玉兔探月观新岁 金猴捧挑笑丰年
紫燕展翅腾柳浪 金猴攀援上春山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两岸猿声报喜来
鸟语喧花果 猴声啼水帘
雪消门外千山绿 猴到人间万户春
猴喜满园桃李艳 岁迁遍地春光明
花果飘香美哉乐土 猴年增色岂换人间
猴去鸡来胜利年 莺歌燕舞腾飞岁 猴喜满园桃李艳 岁迁遍地春光明 金猴献瑞财源广 紫燕迎春生意隆 金猴玉兔弄春色 紫燕黄莺弹妙音 紧握羊毫留青史 奋挥猴棒辟征程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两岸猿声报喜来
被误传了数千年的七句话
被中国人误传了数千年的七句话
在中国崇尚权威的文化氛围中,名人名言占的地位是很重的,很多名家说的话,往往被人民当成指导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不二准则,但这些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名言中,也有一些话被人刻意或无知地曲解,背离了话语者本身的意旨与初衷,迷惑了天下万千受众。影不才,试举数例解析一二,以还世情真相与大众……好了我再文诌诌地说话大家估计要扔鸡蛋,虚荣心也满足了,下面开始举例开讲。
1、以德抱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以德抱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了,人们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老夫子教我们,别人欺负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齿也要往肚子里吞,别人来欺负你,你反而应该对他更好,要用你的爱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怀去感动他。这就让人感觉很有点肃然了。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过去那个被打的人还笑笑说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对你越好……遇到这种情况我也会感动到傻眼,这多好一孩子,多伟大的情操啊……
但事实上,我们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当初,也万万没想到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抱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什么话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看完以后,幡然醒悟,原来我们都被某个断章取义的孔子FANS给玩了一把!
当时的真实情况是怎么样的呢?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师傅,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
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拿起板砖飞他!看!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现在这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与西方文化相比,东方文明一向被认为是谦逊坚忍的。同样是被人欺负,西方的带头大哥耶稣在圣经里就叫嚣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小弟们!别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回去,别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来!而东方呢?佛家的精神领袖释迦牟尼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一副逆来顺受的样子。而且他可不是说说而已的,大鹰来欺负他,要吃他的肉,他也真从自己身上一刀刀帮大鹰割下肉来,这就伟大得有点近乎BT了。
说完了国外的几位大领导,再回到中国,孔老宗师的这句话为什么会被别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还是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心思,无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万千民众成为‚以德抱怨‛的顺民,只有‚以德抱怨‛的民众,才会老老实实地服从他们的剥削和压迫。我们再来看看影响吧,孔老先生这句被曲解了的‚以德抱怨‛,在中国文化史上起的压迫作用,可真是大到了天上。皇帝残暴,我们要‚以德抱怨‛,地主剥削,我们要‚以德抱怨‛,八国联军都打到北京了,还是要‚以德抱怨‛,要卑躬屈膝,要割地称臣,要想尽一切办法彰现自己的‚德‛,要‚量中华之物力,结大国之欢心‛……就是没想过反抗。
歪曲程度:8
反面影响:9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秦伯》
又是孔老先生的话,先小小景仰一下。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是说,国家统治人民,指使驱赶他们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让他们明白他们在做什么。这句话在现在看来,绝对很明显就是封建统治阶级几千年来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权术,小老百姓嘛,让他们知道那么多干什么?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着我们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辈子,这句训诫不可谓不恶毒,它被千百年来中国的大小封建统治者奉为至宝,抹杀了多少真理与人民的创造性,但同时,我们的问题就来了,这样的一条愚民之术,真是孔子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吗?
我们知道,在春秋时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后人要研读那时候的文章,便要再经过一个‚句断‛的过程,即是根据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适当地方加上标点和停顿,这样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顺而连贯的话。在这里插一句,孔子的文章为什么被后人引用得非常多呢?这其一当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则是因为他的语录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一来,后来的人无论是谁,抱着什么目的,都可以从孔子的话中断章取义地引用其中的相关部分,再加以自己个人倾向的理解和句断,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方说现在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从前文来看,我们孔老先生前边一直在讨论诗礼乐这三种东东的教育问题,可怎么后边一下子就变成去教帝王权术的训诫了呢?原来,这又是后人别有
用心地断章取义,刻意在句子的中间用一个不恰当的‚句断‛使这句话产生了歧义的缘故。
我们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句话正确的分句方法:‚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 就要教会他们怎么玩。你看,才是‚有教无类‛的大教。你要说这种P话是教育家孔子说出来的,谁信啊?都把人民当白痴来忽悠了?
有人说古时候的中国人民是不幸的,即便是在物质丰富的盛世,他们的精神世界也贫乏得可怜,到了中近代,西方的思想领域渐渐迎来了文艺复兴,迎来了民主共和,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推动世界的发明进步与思想启蒙,而聪明的中华民族呢?在更早的时候他们就有了伟大的四大发明,走在了世界的前边,可为什么就是这么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