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名言 点击: 2014-12-19
《大学》里最好的一段名言
《大学》里最好的一段名言
我感觉,《大学》里有一段话特别有意义,现摘录如下: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诚,意诚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齐,家齐而後国治,国治而後天下平。——《大学》
《大学》经典名句
《大学》经典名句,品读古圣先贤的学习智慧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一章。道:宗旨,纲领。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德:德行。亲:更新。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
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任何事情都有根本
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
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这道的实现不远。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齐:管理。修:修养。正:端正。致:推极,获取。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
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
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
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由此在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3、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
[译文]
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
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赏析]
这段话是对上一段话相对的复述。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两段话在说理逻辑上只是修辞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阐述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4、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止:达到。敬:恭敬。慈:慈爱。信:信义,诚信。
[译文]
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臣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儿子,就要达到孝顺;作为父亲,就要达到慈爱;与
有关大学的名言
有关大学的名言
大学的特征
大学的一个独特特征是,它们把科学和学问设想为处理最终无穷无尽的任务教师不是为学生而存在;教师和学生都有正当的理由共同探究知识。{《大学》名言}.
洪堡,[美]伯顿middot;克拉克.探究的场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9,20,54.
大学需要宁静
大学的生存条件是宁静与自由,自由是必须的,宁静是有益的,大学全部的外在组织即以这二点为依据。洪堡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的自由
国家必须保护科学的自由,在科学中永无权威可言洪堡。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忘记生活
当科学似乎多少忘记生活时,它常常才会为生活带来至善福祉。洪堡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学术自由
大学最主要的原则是尊重自由的学术研究。洪堡,[德]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大学与国家
国家决不应指望大学同政府的眼前利益直接联系起来;却应相信大学若能完成它们的真正使命,则不仅能为政府眼前的任务服务而已,还会使大学在学术上不断地提高,从而不断地开创更广阔的事业基地,并且使人力物力得以发挥更大的功用,其成效是远非政府近前布置所能意料的。洪堡
大学的职能
大学是教育机构,也是研究机构,但大学存在的主要原因既不能从它向学生传授纯粹知识方面,也不能从它为院系成员提供纯粹研究机会方面去寻找。大学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联合青年人和老年人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的研究,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 英国数学家兼教育家Amiddot;Nmiddot;怀特海
教育不是着眼于实用
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培养人们去适应传统的世界。教育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与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的自我性、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与理解力,以便使他们能在目前还无法预料的未来局势中,自我作出有意义的选择。费希特,柏林大学第一任选举出来的校长。
人与教育
人不应被作为手段,不应被看做一部机器上的齿轮。人是有自我目的的,他是自主、自律、自决、自立的,是由他自己来引导内心,是出于他自身的理智,并按自身的意志来行动的。而教育的实质,就在于如何使人们能去理智地引导内心,理智地采取行动。康德,摘自托马斯.尼佩代尔《德意志史1800-1866》p34
知识的价值
知识的费用不管其价格如何比之于世界在整个人类无知的历史上所付出的代价来说,总是微小的。美国前总统林登middot;Bmiddot;约翰逊
大学的理想{《大学》名言}.
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至于大学组织的各种形式则是次要的。如果这种为实现大学理想的活动被消解,那么单凭组织形式是不能挽救大学生命的。雅斯贝尔斯
大学与社会的冲突
大学里的先进思想、进步的价值观念往往与阻碍社会发展的势力产生冲突,大学因而也成为社会变革的策源地。在中国有人们熟知的五四运动与北京大学,在国外,如艾尔文middot;古德纳列举的那样,最初支持路德反叛教会的,是他所在的位于威登堡的大学以及德国其他大学里的教师和学生;英国爆发的大规模资产阶级革命,大学是反叛的源头;在俄国,1905年革命以前的所有革命运动都是以知识分子和学生为基础的。1905年革命也首先发端于学生罢课,然后才传播到工人和农民阶层。[22]可以说,从大学产生以来,大学与社会的冲突时而紧张,时而缓和,但始终没有间断过。
现代大学制度概念综述,宋旭红,江苏高教,2005年 03期
什么是大学
大学不是一个用一种观点来看世界的紧密结合的专业群体。作为不同专业的聚合,它是非集权的、松散的和软弱的,著名社会学家和高等教育学者伯顿middot;克拉克
大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大学应向社会,也向政府证明,它能够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作出重要的贡献。但大学在执行政府的发展纲领和回应现代经济的要求的同时,应当竭力保持本身的自主性,这是大学实现它的下述独特的功能所绝对必须的:进行lsquo;纯rsquo;学术研究,实施社会批评,发展智力文化,服务作为人的这一社会存在等。大学是唯一能够解决所有这些问题的社会组织赫威middot;卡利耶,大学的文化模式[J].黄顺经译.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8,(3).
大学的功能
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或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的,都需要建立
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换言之,凡是需要人们进行理智分析、鉴别、阐述或关注的地方,那里就会有大学。[美]约翰middot;Smiddot;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郑继伟,张维平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6:12.
学术自由
就是可以自由地发表新思想和新发现,不仅不必因其向正统挑战而怀有畏惧之心,并且确信这种新思想或新发现如果经得起考验,就可以变成新正统以代替旧正统。在科学研究领域中是不分等级高下的,科学上的权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学问的整个结构是由构成真正学识的共同意见结合而成的。就这一点而言,学术专业似乎确立了超越国家、民族、政治、宗教而独立的不成文的专业标准了。
〔英]阿什比著,滕大春,滕大生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价值必有损失
任何一种价值都是这样一种价值,你要想得到它,就必须承受其他价值有所损失的痛苦。
《大学》名句赏析
《大学》名句欣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一章。道:宗旨,纲领。明:第一个明动词,彰明,显发。德:德行。亲:更新。止:有达成和维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圆满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树根,末:原指树梢。
【译文】
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风,在于达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确定。志向确定以后就能静下心来,心静以后就能安闲舒适,安闲舒适以后就能认真考虑,认真考虑以后就能有所收获。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节,任何事情都有终了和开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赏析】
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齐:管理。修:修养。正:端正。致:推极,获取。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
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赏析】
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由此在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注释】
选自《大学》第二章。
【译文】
对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识就能丰富,知识丰富以后,诚意就能证实,诚意证实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养,身心修养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国家就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赏析】
这段话是对上一段话相对的复述。上一段话说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终推到人要学习掌握知识,明白事理,修身养性,培养道德情操。而这段话强调通过学习,修养学问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养的人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也是关键。两段话在说理逻辑上只是修辞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阐述的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止:达到。敬:恭敬。慈:慈爱。信:信义,诚信。
【译文】
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臣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儿子,就要达到孝顺;作为父亲,就要达到慈爱;与国民交往,就要达到诚信。
【赏析】
《大学》在首章就阐述了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强调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知识,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修养品德,建立自己理想的道德人格。以“止于至善”
为方向或目标,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为仁行善之途上前进。所以至善之地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事事物物中,像君主的仁,臣子的恭,儿子的孝、父亲的慈,国民之交的信等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永远不止息。要想“止于至善”,就需要发挥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然后会有较好的成效。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毋:不要。恶:前一个厌恶,后一个污浊。好:前一个喜欢,后一个美丽。
【译文】
所说的证实自己的诚意,就是要不要自我欺骗,如同厌恶奇异的臭味,如同喜欢美好的色彩,这叫做自我满足。
【赏析】
这段话主要是对诚意的含义论述。《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说:“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即对事物能明白其理,以达到致知的境地,然后对于道理无所不明,可是,有丰富的知识并不一定能守仁,明白事理并不一定能切实依理而行,唯意念诚实不欺的人,才能真正地为善去恶。这也是修身、正心的前提。所以说,让意念真实而无妄地依理而发,如同厌恶污秽的臭味,如同喜爱美好的色彩,不虚伪,不自欺,每个人应当以此自勉。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润:润泽,润饰。广:宽平。胖:安舒。
【译文】
有钱的人能够光彩他的房屋,有仁德的人,会修养他的身心,心里宽畅,身体自然也安舒了。所以君子一定要证实自己的诚意。
【赏析】
作为君子,一定要有诚意,在意念将发未发的瞬间要告诫自己,使意念真实无妄。由于意念是非,必然表现在各种言行上,而意念真诚又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表现。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内心毫无愧疚,自然心胸坦然开朗,身体舒适健壮全归于诚意的结果。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贤:前一个贤是尊敬,后一个,所尊敬的贤人。亲:前一个亲近,后一个所亲近的亲族。乐:前一个以此为乐,享受之义,后一个喜乐,快乐。利:前一个以此为利益,得到之义,后一个利益。
【译文】
后代君子尊敬所应尊敬的贤人,亲近所应亲近的亲族,普通一般人享受所得到快乐,利用所得到的利益,所以才终生不忘记前代圣王。
【赏析】
这句话是对此之前半部分总结,前部分论述前代圣君止于至善的德行,人民敬仰,不能忘怀。形容更新民风的效果,以证明明德的作用,所以后世有德之贤士,有感先王德行的宏大,自然敬而仰之。后代君子继承前王的宏德基业,自然怀念感激,百姓享受安居乐业的快乐,所以才终生不忘前代圣王。说理充分,证明了“止于至善”的巨大作用。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四书五经名言名句
◆《大学》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此后《大学》成为儒家经典。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一章提议了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目,又提议了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款。八个条款是实现三条纲目的途径。十章分别解说明显德、亲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赤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名言名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显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尔后有定,定尔后能静,静尔后能安,安尔后能虑,虑尔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古之欲明显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
3、物格尔后知至,知至尔后意诚,意诚尔后心正,心正尔后身修,身修尔后齐家,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
4、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5、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腐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6、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7、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8、君子有诸已尔后求诸人,无诸已尔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9、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10、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11、善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12、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13、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中庸》{《大学》名言}.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原来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诲表面的重要论著。
中庸便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个性。从人性来讲,便是人性的来源根基,人的基础智慧个性。实质上用当代笔墨表述便是"临界点",这便是难以控制的"中庸之道"。人性的不善也不恶的个性,从临界点向上便是道;向下便是非道。向上便是善;向下便是恶。 名言名句:
1、定命之谓性,任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隐恶而扬善,执其两头,用此中於民。
3、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头,用此中於民。
4、博学之,讯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6、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高足及其再传高足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实了孔子及其高足言行,召集显露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维、德行见解及教诲原则等。风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便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高足,有孔子的再传高足,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高足为主. 名言名句:
1、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2、贫而无谄,高贵无骄。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挚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君子务本,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定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9、君子周而不比(串通),小人比而不周。
10、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2、不患无位,患因而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13、怙恃之年,不行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14、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5、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16、不迁怒,不二过。
17、君子周急不继富。
18、一箪食,一瓢饮,在僻巷,人不胜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9、温柔敦厚,然后君子。
2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22、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2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4、君子开阔荡,小人常戚戚。
25、士不行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尔后已,不亦远乎?
26、逝者如此夫,不舍昼夜。
27、少年老成,焉知来者之不今朝也?
28、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9、君子成人之美,不行人之恶。
3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1、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32、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33、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34、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行言而与之言,走嘴。知者不失人,亦不走嘴。
3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6、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
37、道差别,不相为谋。
3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爱,友便佞,损矣。
39、往者不行谏,来者犹可追。
40、盛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进出可也。
41、君子不伤脾胃,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是中国古代宏大的思维家,教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此后直到清末,"四书"一贯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流通,气概气派充裕并善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题目上提议性善论。注意是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
名言名句:{《大学》名言}.
1、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及。是诚不及也。为父老折枝,语人曰:我不及。是不为也,非不及也。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4、以力服人者,非心折也,力不赡(充裕)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行活。
6、怜悯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推诿之心,礼之端也;好坏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7、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8、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尔后人毁之;国必自伐,尔后人伐之。
9、大人者,不失其小儿百姓之心也。
1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行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因而动心忍性(使心里震动,牢固个性),曾(增)益其所不及。
1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伟人之门者难为言。
13、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
焉者,寡矣。
1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尚书》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史籍文件和局部追述古代古迹著作的汇编,它留存了商周格外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自后儒家增加进去的。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自汉以来,《尚书》一贯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王孙公子及士医生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史籍上很有影响。
名言名句:
1、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平民。平民昭明,协和万邦。
2、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3、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4、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5、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6、若网在纲,有条而紊。
7、为山九仞,半途而废。
8、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9、以公灭私,民其允(信)怀(归向)。
10、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1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1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13、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14、满招损,谦受益
15、民惟国脉,本固邦宁
16、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17、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18、若火之燎于原,不行向迩,其犹可毁灭
19、无侮老成人,无弱孤有幼
《论语》《中庸》《大学》经典语录
《论语》《中庸》
《大学》经典语录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大学》名言}.
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
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
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礼之用,和为贵。——摘《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