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点击: 2014-07-18
谈民间谚语
谈民间谚语
__流传于西北地区的民谚__
小金
内容提要:
民间谚语是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总结生产实践和社会各方面经验的语言艺术,甘肃人民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民谚,其中反映农业生产,地方风情,生活经验的谚语尤为突出。本文主要就其内容加以归纳分析,以企宏扬甘肃民间文学,宣传甘肃,建设甘肃。
民间谚语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反映人民生产、生活内容以及民俗民情一种极其精炼的民间文学形式 。这种民间文学形式很大的特点就是形式短小,形象生动,易传易记,能够通俗的反映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也是民间语言的精华,对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就民间谚语的起源,民谚的含义、内容及民谚所表现的艺术特点等方面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民谚的产生与发展
文艺起源于劳动,民间谚语更是产生于劳动人民所长期从事的生产劳动过程。民谚的起源可以说是源远流长,早在我国的古代典籍《易经》和《诗经》中就引用和保存了许多古代劳动人民的谚语。
象“潜龙,勿用”(《易·乾·初九》),“履霜,坚冰至”(《易·坤·初六》)等爻辞,其实质来源于早期民谚。《诗经》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诗句亦可看作来自于民谚,因为民歌和民谚有许多相通处。谚语是从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同时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经验不断地积累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对于谚语,古人早有研究,也作过多种解释:“谚,俗语也。”(《礼记》)“谚,传言也。”(《说文解字》);“谚者,直语也。”(《文心雕龙·书记》)这些解释说明我国古代知识分子已经对谚语从语言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当然这些解释只侧重于语言的方面,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说:谚语是一种广泛流传的俗语。而我们今天要认识谚语,不能只停留在语言形式上,我们应该深入地探讨谚语的内容,范围及其作用。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谚语是劳动人民用精练的语句总结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它是一种有教育意义,有认识作用或含有哲理的民间传言。从广义上讲,谚语也包括民间俗语和歇后语以及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绰号等。
谚语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了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向劳动人民传授生产知识和生活经验,同时也能够指导人们分辨善恶是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民间谚语至今仍被广泛流传,而且更加丰富多彩。
二,民间谚语的内容
民间谚语是千百年来亿万人民世世代代集体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它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几乎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从内容出发,把流传于西北地区特别是甘肃境内的谚语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农谚
农谚是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具有宝贵的科学价值。我国农谚浩如烟海,异常丰富。由于我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复杂,农业历史悠久,作物种类繁多,这就为农牧、气象、时令等谚语的大量创作提供了充分的客观条件。尤其在漫长的封建阶级统治时代,由于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学习文化的权利,人们不得不用形式短小、便于记忆的谚语来总结、保存和传播观察的结果和实践的经验,这也是农谚内容极其丰富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谚包括气象、时令、耕作技术,家畜家禽饲养等方面的内容。下面就以流传于西北
(甘肃为主)的一些条目为例加以说明。
第一、气候的寒暖,风霜雨雪雷电的变化,都与农业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几千年来,广大人民用气象、物候测天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关于气象的谚语至今还有它的科学价值,而且,这类谚语中所保留的预测天气的经验被现代科技手段所证明,在现代天气预报中继续使用。例如,根据云彩、星光的变化预测天气变化的农谚:“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意思是说天空排列整齐的鱼鳞状透光高积云是次日晴天的预兆。“朝霞不出门,晚霞千里行”,意指朝霞如现于西,晚霞如现于东,表明最近几天天气晴朗。“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天气最近要变坏。“东虹轰隆西虹雨”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雨。这些谚语都是通过对云的变化和色彩特征来预测天气的。“星星稀,淋死鸡;星星稠,晒死牛”,“星星眨眼,天气变脸”这些谚语是根据夜晚天空中水汽的变化而引起人们对星光的视觉差异来预测天气的。
根据自然界的物候现象预测天气状况:“燕子钻天蛇果道,水缸穿裙山戴帽“这是大雨降临的异常现象。“水缸穿裙”是指水缸下半部发潮,“山戴帽”是指山头上有雾气缭绕。“蛤蟆叫,大雨到”,“蚂蚁搬家,大雨哗哗”,“ 蜻蜓千百绕天空,不过三日雨朦朦”,这些谚语是在观察了小动物或昆虫的活动规律后所得的。
“盐出水,铁出汗,雨水不久见”。阴雨将至时,空气潮湿,而盐具有吸水性,铁器在清晨气温较低时表面会凝结水分,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天气也会变化。
“锅墨子着火碗烫手,明日定要雨临头”夏夜煮饭,拔起煮锅,若发现铁锅下面附着的经长期烟熏而沉积的粉末冒着火星,再把煮熟的饭(一般指带汤水的)盛到碗里,一时烫手难端,则说明来日就要下雨。这些都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通过观察器物的异常变化而得出的预测天气的农谚。
第二、农业生产关键在于把握农时,即按时令的变化来合理安排农业生产。不违农时,则成为获得农业丰收的重要条件,掌握气候的变化规律则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农谚中有许多关于时令的。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就已经学会了用“土圭”测日的方法测定冬至、夏至的日期,秦汉之间已确定了二十四节气。千百年来,二十四节气已经成为我国劳动人民安排农业生产的“时令表”。{一年四季里瓜果蔬菜谚语}.
“节气一把火,时间不让人”;“不懂二十四节气,白把种子种下地”,这些农谚充分强调了按季节安排农事的重要性。“春麦种九尾,粮食无处堆”,“清明前后,点瓜种豆”,这是适合于我们西北(甘肃)地区的春种时令农谚。习惯上把冬天最冷的一段时间(冬至后算起)称为“九”,九九八十一天,冬去春来,我们北方人的春麦要从最后一“九”的末尾开始种起。同样,在二十四节气的夏至后三十天,北方天气最热,称为“三伏天”农事上则有“ 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忙把小糜子回”(小糜子、谷类、生长期短,春麦收后,若土壤墒情较好,可以回茬,为小秋作物。)的说法。“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则从总体上安排了一年四季的农事。
第三,农谚中有许多是用来总结经验的。在这方面,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为我们总结了丰富多彩的可贵经验。从土壤改良,种子选育到农作物的生长管理等一系列的农事活动,都有相应的较为系统的谚语。如象“打地的 滚子,舀水的桶子”,“伏天深耕,如同上粪”,是强调培土保墒的重要性。“田间管理如绣花,工夫越细越到家”,“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等农谚,则着重强调了田间管理的重要性。“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是说去掉玉米雄穗可增产。“稀三箩,密三箩,不稀不密收九箩”;“稠苗好看,稀苗吃饭”是指农作物要合理密植。“上粪不浇水,庄稼噘着嘴”说明了水肥对农作物增产的重要作用;“八成熟,十成收”,“一年劳动在于秋,谷不到仓不算收”等,着重强调了适时收割和秋收的重要性。这些农谚中包含了科学种田的实践经验。至今仍被广为适用。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牲畜家禽的饲养的经验,在谚语中有更充分的反映。如“农家第一宝,六畜挤满槽”;“寸草切三刀,无料也上膘”;“勤饲养六畜兴旺,多积肥五谷丰登”;“圈舍侵打扫
如同上饲料”;“鸡放山林不加料,马添夜草自上膘”;“养羊偷着富,养马空仓库(马很费草料)”等谚语集中的总结了劳动人民长期饲养家畜家禽的基本经验,其中也包含着科学饲养的道理。
当然,农谚所包含的内容,不仅仅是上面所列举的几个方面,其内容之丰富,含盖面之广大可以说无所不包,我们只是选取了流传于我们西北地区(甘肃为主)的较有代表性,含有科学性,对今天的农业生产犹有指导意义的少数条目,加以归类说明,以企能更好地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要说明的是,有些农谚具有普遍性,有些农谚带有地域色彩,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限制,所以,我们应灵活对待,不能生搬硬套。
1、 地方风情谚语 ..
地方风情谚语,是一些反映各地风物、特产等内容的自然的谚语。这些谚语往往是对字迹家乡的自然环境和当地特产的 描述。如“东有山海关,西有嘉峪关”,描摹长城关隘之雄壮,“天下黄河十八弯,我家就在黄河边”,写出黄河流域人民的自豪,“黄河万里触动山,金城千年自安然”状写了黄河对于金城兰州的天然屏障作用;“月牙泉,鸣沙山,千古奇观在西边”,指明了月牙泉和鸣沙山景观的奇特。也正是这些谚语的广泛传诵,使得我们甘肃被世人所瞩目。
我们甘肃不仅风景雄奇,而且物产丰富,瓜果蔬菜在西北乃至全国都享有盛名,这在谚语中也有具体的反映。如:“吐鲁番的葡萄,兰州的瓜,哈思山的梨枣名天下”,是说兰州的白兰瓜,靖远的黄河蜜以及它的哈思山所产的梨和大枣能与吐鲁番的葡萄相媲美。相传在封建时代哈思山的梨和大枣为皇室贡品,可见其品质优良,影响深远。“靖远有三宝,瓜子、羊羔与辣椒”,这是近年来流传于靖远县内的总结市场经济以及农业产业调整所产生的巨大收获的谚语。“岷县有当归,临洮出党参”,岷县、临洮两县盛产药材名闻海内。“河靖坪的萝卜,南川的瓜”则专说靖远物产。河靖坪位于靖远县城西五公里,盛产萝卜,远销四川、陕西等省。南川位于靖远县城南,长三十公里,年盛产西瓜、籽瓜和玉金香等瓜种,其中的黑瓜籽享誉世界。每年瓜熟季节,客商云集,生意兴隆,高峰期甚至造成交通阻塞,场面真可谓蔚为壮观。以上所选这些谚语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了甘肃山川之雄奇,通俗而真实地反映了甘肃物产之丰富,对于宣传甘肃、建设甘肃将大有裨益。同时也形象地表现了甘肃人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淳朴感情。
2、 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民间谚语。 ..
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人际交往中,形成了许多至今仍然约束人们行动准则的道德规范。同时,劳动人民己有的世界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千百年的流传和逐步完善,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形成了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民谚,这类民谚往往是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和指导行动的指南。
(1) 歌颂赞美劳动。
在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时代,劳动人民更是以劳动为光荣,所以谚语中就有大量赞美和歌颂农业生产的内容,如:“七十二行,种田为王”、“孔子孟子,当不得我们挑谷子”、“文魁武魁,比不上咱们的锅盔(锅盔,西北人用铁锅烙制的小麦面大饼,其特点是大而厚,状如盾牌)”。这些谚语形象地表现了劳动人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自豪感,正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这种淳朴情感,才使得我国农业生产历来繁荣发达。
(2) 主张勤俭节约。
由于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所以广大劳动人民更懂得勤俭节约。如谚语“人要无计算,
吃尽斗量金”;“坐吃会山空,勤劳粮满屯”;“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无计划的乱花钱);“量体裁衣,照人下面”(按身体大小裁衣,按饭量大小做饭);“一天省一把,三年买匹马”等。
(3) 提倡团结奋斗。
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农业生产时代,人们要战胜自然,改
造自然,主要依靠的是人力,所以团结奋斗就显得很重要,这方面人民也总结出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如:“人心齐,泰山移”;“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一家盖不起龙王庙,一人造不起黄河桥”;“三人同心,黄土变金”;“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出谋主意好”等,这些谚语凝练而准确地概括了团结力量的伟大,其中许多至今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4) 号召虚心学习,以诚待人。
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以诚待人,这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优
秀品质之一,在这一方面,谚语也有广泛的反映。如:“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多听多见,多学多练”;“曲不离口,拳不离手”等这些则强调了虚心、刻苦学习的重要。“浇树浇根,交人交心”;“君子之交淡如水”;“若要人敬我,我必先敬人”;“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等,这些谚语总结了许多人际关系和为人处世的好经验,成为劳动人民生活的教科书,在今天经济社会的建设时代,更是不无 现实意义。
3 特殊形式的民谚——歇后语
歇后语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结构的民间谚语。它由两部分组
成,前面是比喻式的假托语,后面是说明式的目的语,使用时往往省去后半部分,故称歇后语。如:“猫儿哭耗子——假慈悲”;“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猪鼻子插葱——装象”;“吊死鬼脸上擦粉——死要面子”;“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等等,形象地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某种思想感情,或揭示了某种道理,总结了某种生活经验,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歇后语有着庞大的体系,发展到今天已自成一体,要充分认识歇后语,并非只字篇语所能。限于篇幅,这里不在详细分析。
三、民间谚语的艺术特点概述
民谚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广泛的,形体简短的民间文学式样。这种作品主要的艺术特点是语言精练,形象生动,句式整齐,音韵和谐,通俗易懂,耐人寻味。
谚语的语言精练,是由它概括生活和提供经验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由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劳动人民不断加工提炼而形成的。所以我们说谚语是民间语言的精华,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谚语的形象性,主要是通过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表现的,其中运用最多的是比喻和对比。这在前面分析谚语内容时所举之例中不难看出。
民间谚语大都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有许多采用对仗工整之句,而且大多押韵,读来琅琅上口,易传易记,给人以愉快的美感。正是由于谚语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才能被广泛传诵。
总之,民间谚语是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总结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经验的语言艺术的结晶,它已成为了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西北地区,尤其是我们甘肃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了含有科学道理的、能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大量民谚。这足以让我们自豪地认为,我们甘肃是一个民情淳朴、乡土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大省。今天,我们分析和研究这些民谚,对于西北开发、甘肃建设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一年四季里瓜果蔬菜谚语}.
当然,研究民谚,我们应该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本着去粗取精、古为今用的原则,
这样,才会使民谚这一传统民间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参考书目:
《中国现代文学史》唐 弢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八五年版。
《民间文学概论》甘肃省自学考试办公室一九九四年印制。
《文学理论基础》十四院校《文学理论基础》编写组著,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出版。
三上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一年四季里瓜果蔬菜谚语}.
三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建议-教学教案
一、教材简介
本次口语交际安排的话题是“观察中的发现”。在导语中,已布置学生进行观察,《花钟》课后又做了提示,本组的几篇课文又为这次口语交际提供了丰富的可比照的材料,并作了很好的铺垫。教材中以三个小朋友对话的形式提示了交际的内容,当然交际的内容远不止这些,但导向是很明确的,即生活中有趣的现象。本次写观察日记在《花钟》一课后面已有布置,可以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最想写的内容,写出观察中的新发现。观察日记无非是日记的一种,并没有特别的格式要求,只是在内容方面侧重讲观察。这次“我的发现”共列了4行12个词语,带点的都是形近字,但各有不同。第一行带点的是同音形近字;第二、第三、第四行有同音形近字,也有音近字、形近字。日积月累
这部分包括“读读背背”和“读读认认”两项内容。“读读背背”的是关于一年四季瓜果蔬菜的农谚歌谣。它形象地反映了不同的瓜果蔬菜在十二个月当中不同的生长特点,与课文《花钟》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对植物的一种巧妙观察和发现。句式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读读认认”的是关于人体器官的三行词语。这些带“月”的字,都与人的某一器官有关。这是低年级归类识字的继续。“宽带网”是本组学习的进一步的拓展与延伸。除了教材所举例子以外,可拓宽学生阅读的途径,通过到图书馆、上网、访问等形式,搜集更多的资料。
二、学习目标
①通过“读读认认”,认识“肩、臂、瞠”等7个字。
②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会在学习中观察发现。 ③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④通过阅读或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⑤乐于观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并乐意把观察到的写下来。三、教学建议 口语交际
先从两个观察游戏入手的,第一个游戏是观察猜字,学生说出猜的是什么字,并简单说说理由。第二个游戏观察图形,从中找到需要的梳子、哑铃和毛笔。用这种方式导入,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同时老师也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清楚地表达、认真地倾听的能力。老师要求男同学闭上眼睛,让女同学观察毛笔的位置,然后让女同学来讲述毛笔在图形的什么地方,只能用嘴叙述,不能用动作来指点,男同学要根据女同学的描述找到毛笔。这就是在训练学生清楚地表达、认真倾听的能力。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醒学生,“谁能讲得比她更清楚?”“谁还要补充?”“根据描述,你找到了吗?”这是教学的第一个环节。
接下来,进入课文中的口语交际。由学习伙伴的话作为引子,让学生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自己的发现,指名个别学生在全班发言后,老师安排小组交流,要求专心听别人的发言,记住别人的发现。然后让学生汇报小组的发现。在这里,老师进行转述能力的训练,这是我们中年级口语能力训练的一个要求。当学生在转述别人的某一个发现的时候,老师适时地提出:“有没有记住别人两个或更多发现的?”鼓励学生多说,体现出对口语能力培养的层次性。这种转述能力的培养,不仅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其中,老师适时地对学生语言表达中不准确、不规范的地方进行纠正。这是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在小组汇报的基础上,老师启发学生“有没有你们最感兴趣的发现?”,学生纷纷回答,老师从中挑选出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围绕着这些感兴趣的发现,在全班示范怎样进一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在这一环节里,口语交际的方式由侧重于单向的讲述转变为侧重于双向互动的交际。学生围绕这个有趣的发现,相互提问、补充和置疑,学生的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在全班示范的基础上,老师要求小组确定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然后是小组汇报交流。老师示范介绍自己的一个发现,从中引导孩子讲述的时候更具体,更丰富。以上可以说是教学的第三个环节。
最后一个环节是老师出示一个现场观察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四幅图:随着太阳位置早、
中、晚的变化,猫的瞳孔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观察猫的眼睛,引导学生说得更准确。然后再观察图片,向旁边的同学说说在什么时候猫的瞳孔是什么样子?训练学生说得越来越清楚,这时的训练要求是能说一段完整的话了。
现在人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鲜的瓜果蔬菜,这是“大棚种植“给我们的生活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一年四季里瓜果蔬菜谚语}.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牡丹谚语大全
牡丹谚语大全——了解掌握油用牡丹生长习性 本文对牡丹谚语作了全新解释,可别小看了这些朴实的谚语,它可是牡丹前辈们的心得!通过这些牡丹谚语,更深的了解牡丹的生长习性,对油用牡丹的种植管理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牡丹“春开花、夏打盹、秋发根、冬休眠” 此谚语是对牡丹一年四季生长发育情况的形象概括。在牡丹的年周期中,春季,从发芽、展叶、长枝、育蕾到谷雨前后开花,称为“春开花”。这一阶段生长最快,完成一年的生长量。当牡丹花谢后,进入立夏,在夏季,从牡丹的外观上好似处于生长停顿状态,俗称“夏打盹”,形容欲睡的样子。实质上,牡丹的生理活动处在最活跃时期,叶可进行光合作用,大量积累营养物质,供给芽的分化并形成花芽,花枝木质化,种子发育成熟以及养分贮藏等。立秋以后,种子已经成熟。地温适宜,牡丹的根系生长出现高峰期,长出大量新根,谓之“秋发根”。“冬休眠”,谓立冬之后,叶子枯萎脱落,进入了休眠期。
二、“牡丹为王、芍药为相”
说明牡丹和芍药不仅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态习性相似或相近,而且还有一定亲缘关系。在植物分类上牡丹和芍药属同科同属,牡丹为木本,芍药为草本,人类认识芍药早于牡丹。汉代以前,牡丹、芍药统称为“勺药”。汉代称牡丹为“木勺药”。牡丹的开花期较芍药早,色、香、韵均佳,而芍药花形酷似牡丹,花农们往往在栽植牡丹时,配植些芍药,以延长花期。由于人们崇尚牡丹,故称牡丹花为“王”,谓芍药花为“相”。{一年四季里瓜果蔬菜谚语}.
三、“七芍药、八牡丹”
指牡丹、芍药的农历栽植季节,芍药在七月,牡丹为八月。古时人们曰:“八月十五日是牡丹的生日”,这期间栽牡丹易成活。
四、“耕麦天,种牡丹” 是说麦和牡丹的种植时令相同。有“秋分五,麦入土”的农谚,此时令也正是牡丹分株、嫁接的最佳季节。
五、牡丹“播种覆土,深不过五”
此谚语是指牡丹播种后覆盖土壤的厚度,不要超过牡丹种子直径的五倍,也就是4~5厘米为宜。
六、“春分栽牡丹,到老不开花” 此谚语是说牡丹若在春分时令栽,已过了栽植时间,不易正常生长,即使成活,由于植株生长过弱,也不易开花。其实,还有个栽培方法问题,如果春分时,采用带土团(宿土)移栽,土不散,尽量少伤根,保持原根系的吸收能力,不仅可以成活,还可开花。中原地区,油用牡丹的移栽时间一般在9~10月。凤丹牡丹入秋以后有一个根系生长高峰,是移栽的最佳
季节。
七、“牡丹舍命不舍花”
此谚语所指不是牡丹具有的开花习性。在春季移栽的牡丹,当根系尚未旺盛吸收营养时,地上植株一方面生长枝叶,一方面育蕾、开花,要消耗来自根部贮存的大量或全部养分,似乎要舍其命将营养用在开花、结实上,使之传宗接代,即所谓“舍命不舍花”。其实,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另外,牡丹在正常的生长时程中,实际具有舍花(部分)保命(不舍命)现象。当牡丹的植株,形成花蕾过多,当株体内的养分不足以使全部花蕾开花时。牡丹具有自身调节分配养分的功能,使大量的养分优先供应发育较好的花蕾上,足以保证开花。另一部分花蕾,则因养分不足、发育不良而败育,不能开花,这即是牡丹的“舍花”(宁可少开花)、“保命”现象。河南洛阳的花农们,采用花前复剪,除去弱蕾,调整营养的措施,克服牡丹的所谓“大小年”的现象。
八、“牡丹最怕胎里穷”
牡丹的“胎”是指牡丹的花芽。“最怕胎里穷”是对牡丹花芽时期需要丰富养分的形象比喻。牡丹从当年6月上旬开始花芽分化到翌年花芽成蕾破绽期以前,都可能因营养不足影响分化或使花蕾败育。这个时期长达10个月,所以,“胎”期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才能保证花芽分化良好,形成饱满的花芽,从而才能达到开时的花大色艳。也说明牡丹喜肥,若供肥不足,则花芽分化不良,发育差,影响开花。古时亦有护“胎”之说:“霜降以前牡丹叶不可使之枯落,叶落则有秋发之患,倘受灾害自落太早,看胎将有萌动时,须以薄绢将胎缚严,
可避其害,否则来年无花”。
九、“牡丹不冻不开花” 此谚语中的“冻”,是指牡丹的花芽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否则,就不会发芽、开花。打破“风丹”花芽休眠所需的有效低温为0~10度,需经过10度以下气温不少于40天的低温积累,否则不能形成花芽。只要营养条件合适,油用牡丹成年植株当年生枝上的上位侧芽与基部一年生枝上的顶芽均易于形成花芽。花芽为混合芽,当年9月分化完成。花芽越冬要求一定的低温过程。当年生枝条基部生4-5个侧芽,通常上面2-3个能形成花芽,旺盛者可形成4-5个花芽。
十、“牡丹给人一尺,自留三寸”或“牡丹长一尺,退八寸”
此谚语的“尺、寸”为市制,是指牡丹的一年生开花枝,年生长量一般为30厘米左右。牡丹开花后在霜冻到来之前,不能全部木质化。在果实成熟(结实)或残花(不结实)干枯后,该花枝从上向下逐渐干枯,木质化部分生长充实,仅有8~10厘米(市尺为三寸),即所谓牡丹给人一尺,供观赏,自留三寸为生长。也有“长一尺,退八寸”之谚。牡丹的营养枝,则不同,也同样只有一次生长,形成顶芽,此一年生的枝条则全部木质化,不会干缩,其年生长量,最长者达50~60厘米。顶芽为花芽时,开花后,才会出现上述现象。
十一、“荷花爱洗脚,牡丹怕湿脚”
此谚语用拟人化的比喻,说明牡丹的生长习性。“荷花爱洗澡”是指荷花为水生植物,喜水,全株浸泡在水里也无妨;“牡丹怕湿脚”之“脚”是指牡丹的根系为肉质,怕湿。牡丹在发育过程中形成“宜冷、畏热、喜燥、恶湿”的生长习性,其中“恶湿”,即怕土壤积水,湿则牡丹的肉质根易烂、生长不良,严重时,还会造成死亡。
十二、“牡丹爱搬家,越搬越开花” 此谚语的“搬家”是指对牡丹进行的移栽。牡丹在花园里培植,若为重茬花,根部易产生病虫害,影响其正常生长和开花。另外根系过老,易腐朽,需分株移栽。当然供观赏的牡丹,株龄有经数百年而不曾“搬家”者,仍花繁叶茂。
十三、“老梅花,少牡丹” 此谚语指牡丹、梅花的开花质量而言。“老”、“少”指生长的年限,谓其“株龄”。株龄越长,即越“老”;株龄短,谓之“少”。梅花的“老”就是株龄长时,树形的姿态,越显苍奇,多年生枝就多,开花亦繁,观赏性愈高。“少牡丹”,是指牡丹的幼龄时期,生长旺盛,花枝粗壮,花芽饱满,开花大,色艳,芳香宜人,观赏性高,给人以欣欣向荣、兴旺发达的感觉。反之,牡丹株龄越老,生长势渐弱,开花不及“少”者。
十四、“谷雨三朝看牡丹”
此谚语一般指牡丹在黄河中、下游的开花期,“谷雨”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4
四季养生中医知识
中医四季养生保健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一年中运动变化的规律。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季变化的规律,保持机体与自然的平衡,才能顺利安康的渡过一年四季。 人体随着四季变,生长收藏有特点;
夏吃萝卜冬吃姜,顺应天地与自然。
春季养生保健 春季,阳气初生,抵抗力弱,最怕风邪的侵袭,而此季多风,因此要避风邪,注意身体的保暖,不要随即骤然减少衣服,防止着凉受风,以免发生春温,风温,感冒,流感等各种春季多发的疾病。民间谚语常说“春捂”就是这个意思。 饮食上要注意少吃酸味的食品,可防止肝气过旺,要适当增加甘(甜)味食品,这样有利于补益脾气,避免肝旺而克伤脾。所吃食物性宜偏凉,要慎用或禁食热性食物,这样可以减少由于饮食助长内热,而发生温热性疾病。如各种流感、感冒、痄腮、风疹等。平日宜饮菊花茶、银花,用来清热、散风。饮茶宜用花茶类,花茶其性凉而不寒,较为中和。宜食大麦粥、黄花菜、菠菜、芥菜、豆芽菜,鸭肉等。忌食动物的内脏。
春季到来万物生,绿色食物助健康,
避寒保暖有古训,温病流感要长防。
粮食衣物常晾晒,肝喜酸味脾喜甘,
肝火太旺伤身体,心平气和体最安。
夏季养生保健 夏季,万物繁茂秀美,阳气旺盛,是生育万物,长养万物的季节。在“五行”中属火,与人体的心脏和小肠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体与万物一样,要顺应夏季的气候特点,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体的正气旺盛,有利于身体的成长壮实,同时也可以减少夏季的多发性疾病,防止伤暑、中暑、暑温、痢疾、暑月感冒等病。
在起居时间上要夜晚入睡,早早起床,不要讨厌天长。中午可以适当增加午睡,使身体得到缓冲。睡卧时,头不要枕冷石、铁物取凉,如不注意可损眼目。切勿露卧室外,以免生癣或生面风。夜间切忌直卧窗下,开窗引风或空调温度过低,阻碍身体阳气通达和宣泄。在情志上要保持精神愉快,澄和心神,切忌发怒,以使人体气机宣畅。可多做一些户外运动,如打球、游泳、跑步,可登山眺望,林听鸟鸣,观潮流水,多与大自然交融,来适应夏季的时令特点。但要注意不可过度劳累消耗,以避免别暑邪所伤。同时也要避免烈日下暴晒以防中暑。
人体在夏季心火旺盛,而肾水衰弱,虽然自觉天热,喜冷贪凉,但应有节制。在饮食上要注意慎、戒油腻厚味,粘腻食物,宜减少苦味食品,增食辛味食品,以养肺脏。勿使太饱。更不可暴饮冰水饮料,贪食冷冻瓜果。 夏季到来万物长,细菌蚊蝇也滋生, 新鲜食物最可口,粮油霉变致伤病。 贪冷贪凉酿寒体,别忘中医有良方, 伏天外治有疗效,及时问医求健康。 秋季养生保健
秋季,西风飒飒,燥气当令,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评定收敛,是阳气渐退,阴气渐长,万物收获的时节。在“五行”中属金,与人体的肺和大肠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体与万物一样,要顺应秋季的气候特点,各种生命活动都要有所收敛,不可放纵,这样才能收敛神气,不使其过于消散,从而减少秋季疾病的发生。 在起居时间上要早睡早起,可与鸡的活动时间相仿。晨起可在空气新鲜和避风的地方做一些较平和的运动,如打太极拳、练太极剑、保健操等,喜爱跑步的也要象初春一样减少活动量,游泳也应适当减少。不能使身体有大汗,而加重身体的干燥。 心情要保持安定,收敛神气,不使神思外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季的气候特点,才能保持肺气的清肃,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违反了这一自然规律,肺脏就会受伤,到了冬天就可能出现消化不良性腹泻。
秋季到来万物收,水果丰盛宜先偿,
燥金当令风物干,燃烧秸杆肺难安。
咳嗽慢支老肺病,空气新鲜最重要,
一年辛苦收获大,莫到冬季为病愁。
冬季养生保健
冬季天寒水冰,大地龟裂,北风凛冽,生机潜伏,阳气内藏,是万物蜇藏的时令。在“五行”中属水,此季与人体的肾和膀胱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与万物一样,要顺应冬季的气候特点,各种生命活动都要有所潜藏。可少做一些户外活动,这样才能使人体的正气得到补充和储藏,以为来年的新生增添精气和能量。
在起居上要早睡晚起,最好要等到太阳出来时再起床,保证充足的睡眠,要尽量注意保暖,躲避寒冷,以保养好人体的阳气。在一年四季当中,冬季就相当于一天的夜晚,应该多一些休息。 晨起可在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和避风的地方做一些轻松的运动,千万不要做剧烈运动,使皮肤开泄出汗而损耗身体的阳气。也要避免冰霜风寒所伤。尽量不要冬泳,要减少夜生活。
冬季到来万物藏,充足睡眠晒太阳,
通风换气常开窗,整夜游戏体易伤。
喝酒吃肉有节制,少吃酸菜多蔬菜,
文明城市讲卫生,顺应天时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