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佛教对联

快速阅读法  点击:   2014-06-09

七言佛教对联篇一

对联分类

对联分类

2007-01-18 23:36

1 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对联的分类

清朝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把对联分成十个门类,即故事、应制、庙寺、廨宇、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杂缀。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廨宇、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园墅、岁时、名胜、投赠、香艳、集字、集句、滑稽、白话、杂俎。这两种分类方法都是以实用范围来划分的,但后者比前者类别分得更细。如果按对联的文字结构、修辞技巧、逻辑关系来分类,就有四、五十种。例如:

1.对偶形式: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等。

2.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用字技巧: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等。

4.逻辑结构:并列、转折、选择、因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一步发达,对联的科目将会更多,更为齐全和完善。

对联的规范与创作

顾名思义,对联是要成“对”的,即由上联和下联所组成。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内容上也要求一致,亦即是要上下联能“联”起来,两句不相关联的句子随便组合在一起不能成为对联。对联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复杂,形式多样,对仗、平仄亦要求严格,本书将根据对联的规范,讲述与解析创作方法,供学撰联者参考。

窃国大盗袁世凯,在攫得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做起了他的皇帝梦,但还没有等到袍笏登场,就一命呜呼了。他死后有人送了他一副挽联,联曰: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从字面上看,这副联并没有什么恶意,但仔细一读,上联为五字,下联为六字,这副挽联对不起来呀!有一个执事者看出了其中端倪,他暗暗对丧主说:这副挽联用意不善,是说我们袁公对不起人民啊!

这则小故事说明了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要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对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维,有因文害意之嫌,故而很少应用。

三、汉语四声与对联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同,一殷套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

如何断定对联的上下联呢?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声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

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必须注意的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自从推广汉语拼音化,和以北京语音为全国通用语言以后,同一汉字的平仄发生了变化。如按《佩文韵府》音韵标准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北京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这是学习撰联的同志值得注意的。古来有很多语言学者对古汉语四声,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释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一书中,作了如下的分析:

1.平——平声平道莫低昂。读时发音平和、尾音长,有余韵。

2.上——上声高呼猛烈强。读音响亮,声音短促,无尾音。

3.去——去声分明哀远道。去声读音宛转,尾音短,高昂。

4.入——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读音质朴而急,收音短促,低沉,无尾音。

一般说来,平声字音平和,有较长的尾音。仄声字尾音短促,或者无尾音。近代语言学家刘半农先生,首先肯定了释真空对于古汉语四声的分析是正确的。半农先生又根据自己的研究所得,作了补充,他说:“平声平去,曲折最少,习称为平衡调。上去两声曲折最多,或上升,或下降,或降升,或升降。应为非平衡调。入声最短,称促调。”半农先生的论述,简单而明了。张世禄先生更为简要地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两大类,平声是长音步所在,仄声是短音步所在,平仄主要是长与短的区别。笔者还认为,古汉语四声,除了有长音步和短音步之分外,读音高低也是大相径庭的,如以:“东董冻笃”为例,从平声起,音阶逐渐升高,至去声达到顶峰,亦即第三声读音最高。入声一落千丈,音量低短而简捷。简言之: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上列散论,只是一般方法,读者可在学习和实践中再行验证。

------------------------------------------------------------------------2 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为了练习辨别四声的本领,古人列举了如下三十二个字,作为平仄基本知识锻炼的文字,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字的平仄,那么其他字的平仄,就可触类旁通,一读即知了。

1.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数字按次序分别为:入去平去上入入入上入。

2.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字的平仄分别为:入入上平去上平平平上。

3.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字分别为:上上平上平上上去平上入上。

以北京语调来标注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都是从古汉语的四声演变发展而来,人们在断定对联平仄时,还习惯地以古汉语四声作为标准。现在除了校正发音以外,很少用现代汉语的四声来作对、写诗、填词。但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的四声,终究为人们所接受。

4.必须知道:有些汉字,历来是平仄互用,可作平声,也可作仄声,如看、教、为、思、傍„„略举数例如下:

(1)“看”作平声:日用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看”作仄声: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3)“教”作平声:樱杏桃榴次第开,故教一一傍窗栽;毵毵竹影依依柳,分得清阴入户来。

(4)“教”作仄声:粉笔生涯亦快哉,因材施教育良材;满园桃李生机鬯,化雨春风次第开。

(5)“为”作平声: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6)“为”作仄声:本为汉王建大功,未将自我置胸中;早知兔绝终烹狗,悔不淮阴坐钓终。

四、对联的词组结构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一定规则的。如:

摇红;

涤翠。

(单组,二字结构)

谦受益;

满招损。

(单组,三字结构)

{七言佛教对联}.

知足常乐;

能忍自安。

(单组,四字结构)

栀放同心结;

莲开并蒂花。

(单组,五字结构)

丛桂一枝香满;

昆山片玉连城。

(复组,六字结构)

春江桃叶莺啼湿;

夜雨梅花蝶梦寒。

(复组,七字结构)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复组,八字结构)

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

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复组,九字结构)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复组,十字结构)

四万青钱,明月清风今有价;

一双白璧,诗人名将古无俦。

(复组,十一字结构)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复组,十二字结构)

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是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亦是对联作者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

五、对联的起句规则

对联的起句有仄起和平起两种规则,与律诗相同,对联的第二个字为“仄”声的称为仄起,第二字为“平”声即为平起。如:

五言联仄起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 ○○●●○

仄起式上联第二字用仄声,下联第二字用平声。

五言联平起式:

功高斯不伐;理定自无争。

○○●●○ ●●●○○

六言联仄起式:

海内文章第一;朝中宰相无双。

●●○○●● ○○●●○○

六言联平起式:

月明别枝惊鹊;风清半夜鸣蝉。

●○●○○● ○○●●○○

七言联平起式:

留春不住登城望:惜夜相将秉烛游:

○○●●○○● ●●○○●●○

-----------------------------------------------------------------------3 对联的分类、规范与创作方法

七言联仄起式:

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 ●○○●●○○

八言联平仄规格,仄起大都是四四断句,或三五断句,如:

梅芯花开,香分座上;

○●○○ ○○●●

兰芽日长,秀毓阶前。

○○●○ ●●○○

回天地,琼田千顷绿;

○○● ○○○●●

漾东风,小苑万花红。

●○○ ●●●○○

八言联平起式:

酒能成事,酒能败事;

●○○● ●○●●

水可载舟,水可覆舟。

●●●○ ●●●○

九言联仄起句式:

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

○●●○●●○●●

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七言佛教对联}.

○○○●○○●○○

九言联平起句式:

塞翁失马,又岂知非福;

●○●● ●○○○●

郑人覆鹿,只浑欲是真。

●○●● ●○●●○

十言联大致采用四、六骈文体格式: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 ●●○○●●

阶崇万级,俯临千幛奇观。

○○●● ○○○●○○

十言以上的长联,除平仄要求外,每一断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平仄也要协调。如下文例句的这副对联,除每个断句平仄协调外,上下联每一个字,平仄都很工稳。

此地可停留,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

○ ○ ● ○ ● ●

锦水清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 ○ ●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太白诗,东坡文,

● ● ○ ● ○ ○

升庵科第,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 ● ○

对联的一些创作手法以及对联格律的一些补充

作者:达之 文章来源:网络

(一)对联的写作与欣赏,除了一些基本格律要求(如六要素、六禁忌等)外,还有一些相对次要的带变通性质的格律,以及一些比较独特的修辞要求和创作方法,如自对、借对、意对、蹉对、强弱相当、概念相当、嵌字格、回文格、顶针格、集句格、以及对联的横批、对联的标点、对联的书写格式和对联的张贴格式,等等。下面对以上提到的问题逐一做个简单的介绍。

1.自对

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如:

七言佛教对联篇二

禅诗

五言禅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更问个中意,鹁鸠生鹞鹰。

牵驴饮江水,鼻吹波浪起。岸上蹄踏蹄,水中嘴连嘴。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七言佛教对联}.

密室开金锁,闲步下松门。谩将无孔笛,吹出凤游云。

云开空自阔,叶落即归根。回首烟波里,渔歌过远村。

鹤立松梢月,鱼行水底天。风光都占断,不费一文钱。

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

{七言佛教对联}.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君行杨柳岸,我宿渡头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说道春来好,狂风太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击水鱼头痛,穿林宿鸟惊。黄昏不击鼓,日午打三更。

黄昏鸡报晓,半夜日头明。惊起雪师子,瞠开红眼睛。

晓风杨柳岸,春色杏花墙。暑雨琴棋润,熏飚枕簟凉。

枯树云充叶,凋梅雪作花。击桐成木响,蘸雪吃冬瓜。

碧落静无云,秋空明有月。林下道人幽,相看情共悦。

烟收山谷静,风送杏花香。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忘。

萧萧木叶落,湛湛露珠悬。嘹唳冲云雁,凄清抱树蝉。

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泥佛不渡水,神光照天地。立雪如未休,何人不雕伪?

七言禅诗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金鸭香炉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佳人睡起懒梳头,把得金钗插便休。大抵还他肌骨好,不涂红粉也风流。 二八佳人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可怜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 莺逢春暖歌声歇,人遇平时笑脸开。几片落花随水去,一声长笛出云来。 静听凉飚绕洞溪,渐看秋色入冲微。渔人拨破湘江月,樵父踏开松子归。 西河师子九州闻,抖擞金毛众兽宾。哮吼一声天地静,五湖四海奉明君。

枯木花开劫外春,倒骑玉象乘麒麟。而今高隐千峰外,月皎风清好日辰。 万象丛中独露身,唯人自肯乃方亲。昔时谬向途中觅,今日看如火里冰。 落叶已随流水去,春风未放百花舒。青山面目依然在,尽日横陈对落晖。 烟暖土膏农事动,一犁新雨破春耕。郊原渺渺青无际,野草闲花次第生。 劝君不用苦劳神,唤作平常转不亲。冷淡全然没滋味,一回举起一回新。 青山门外白云飞,绿水溪边引客归。莫怪坐来频劝酒,自从别后见君稀。 两岸芦花一叶舟,凉风深夜月如钩。丝纶千尺慵抛放,归到家山即便休。 世路风波不见君,一回见面一伤神。水流花落知何处,洞口桃源别是春。 几回沾水又拖泥,年老心孤不自知。游子不归空怅望,一溪流水落花随。 一重山了一重云,行尽天涯转苦辛。蓦紥归来屋里坐,落花啼鸟一般春。 风萧萧兮木叶飞,鸿雁不来音信稀。还乡一曲无人吹,令余拍手空迟疑。 常居物外度清时,牛上横将竹笛吹。一曲自幽山自绿,此情不与白云知。 冰雪佳人貌最奇,常将玉笛向人吹。曲中无限花心动,独许东君第一枝。 去年别我龙沙岸,今日逢君楚水滨。相别相逢两无语,落花啼鸟又残春。 土面灰头不染尘,华街柳巷乐天真。金鸡唱晓琼楼梦,一树华开浩劫春。 金鳞透网欲吞舟,一向冲波逆水流。却被渔翁闲引钓,随波逐浪漫悠悠。 亲到桃源景物幽,一壶明月湛如秋。反思洞口春残日,无数红英逐水流。 碧波深处钓鱼翁,抛铒牵丝力已穷。一棹清风明月下,不知身在水晶宫。 东街柳色拖烟翠,西巷桃华相映红。左顾右盼看不足,一时分付与春风。 山花如锦春长在,涧水如蓝碧湛然。信步白云深处去,须知别有洞中天。 山花似锦水如蓝,突出乾坤不露颜。曾踏武陵溪畔路,洞中春色异人间。 雨前不见花间叶,雨后浑无叶底花。胡蝶纷纷过墙去,不知春色落谁家。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趯趯翻鹦鹉洲。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知心非心意非意,八风伤逼岂怀愁。随风东西无我所,独脱逍遥不系舟。 云收空阔天如水,月载亘娥四海流。惭愧牛郎痴爱叟,一心犹在鹊桥头。 雨洗淡红桃萼嫩,风摇浅碧柳丝轻。白云影里怪石露,绿水光中古木清。 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镬汤炉炭吹教灭,剑树刀山喝使催。 春深不放白牛闲,依旧随群入乱山。拽杷牵犁偿宿债,尾巴再露与人看。 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风吹柳絮毛球走,雨打梨花蛱蝶飞。 身世悠悠不系舟,得随流处且随流。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钱明日愁。 斜风细雨到来时,我本无家何处归。仰看云天真箬笠,旋收江海入蓑衣。 黄独将看炊作饭,白牛今已牧来纯。镢头活计时时用,物外家风处处亲。 劫火洞然宜煮茗,岚风大作好乘凉。四蛇同箧看他弄,二鼠侵藤不自量。 月兔影沉云母地,海禽梦卧珊瑚枝。端坐环中虚白处,纵经尘劫个难移。 色见声求也不妨,百花影里绣鸳鸯。自从识得金针后,一任风吹满袖香! 散尽浮云落尽花,到头明月是生涯。天垂六幕千山外,何处清风不旧家? 闻见觉知非一一,山河不在镜中观。霜天月落夜将半,谁共澄潭照影寒? 蚌含玄兔旨何深,体用明来绝古今。雪曲唱高和还寡,不知何处是知音?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僧家亦有芳春兴,自是禅心无滞境。君看池水湛然时,何曾不受花枝影? 四大无主复如水,遇曲逢直无彼此。触境但似水无心,在世纵横有何事?

七言佛教对联篇三

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

一、前言

对联和诗歌、散文、小说一样同为文学体裁的一种。它起源自五代时期,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如果说“诗言志,画寄情”,那么对联则是寓情志与其中,它运用对偶的表现手法,把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中丰富的内容加以锻炼、浓缩、概括,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同时,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阶级特征。剥削阶级往往把对联作为他们歌功颂德、炫耀富贵的手段,内容陈腐者居多。劳动人民和进步的知识分子,则常用对联作为武器来抨击剥削者和封建制度,或者抒发自己的理想和豪情。解放后对联真正成人民群众表达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理想的文学形式,其内容呈现出万紫千红,璀璨的奇观。

由于上个世纪末网络的普及,互连网聊天室为对联爱好者提供了早期交流平台。由于对联短小精悍类似于“灵光一现”式的文学表达,正好符合聊天室即时交流的要求

其音韵和谐、和吟可诵,使爱好和追随者越来越多。时至今日,对联经过了聊天室时代(如联一,联二等房间)、论坛时代(联都等论坛)到QQ群的时代(早期的蝴蝶谷群等)对联创作已趋成熟,无论是格律把握还是整体艺术感觉,都达到了圆熟的境界。

二、对联的特点

“上下联句须相同,字词失对理不通。联句有机成一体,最忌孤立各西东。 杂乱冗长生大错,意象完美见句工。节奏轻重分扬抑,一吟三叹韵无穷。”

以上歌诀正好诠释了对联的四个基本特点:

其一是形式对称。这个大家都知道,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项重要的修辞方法。

其二是内容相关。对联,之所以称其为对联,不但在其中需要对仗,重要的还在于一个“联”字,对联不联则不能称其为对联。如果上下联是两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就不能叫做对联。【隔】

其三是文字精练。对联之所以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文字精练,表现力强,精悍短小,便于传播,对仗精巧,朗朗上口。

其四是节奏鲜明。对联上下联的平仄相反,节奏对称。

对联的分类,根据内容来分类:

A、流风遗韵 包括故事、传说、轶事

B、立身出世 包括格言、自勉、互勉

C、妙语解颐 包括幽默、讽刺、机智

D、寄慨抒怀 包括风景、名胜、祠墓

E、悼亡悲逝 包括 挽联

三、联律

1、四声与平仄

学习古典诗词和楹联一样,首先要了解平仄

汉代佛教的传入中国,由于翻译佛经的缘故于是有了汉五声。所以我们常说平上去入就是汉五声。因为平又分阴平和阳平。我们用普通话和汉五声来类比下,这样了解平仄比较快,平是指平声,仄是指不平。

下面我们用类比的方法来诠释平仄:

普通话: 平 第一声 第二声

古代五声 平 阴平 阳平

普通话仄 : 第三声 第四声

古音 仄 :上去入

由于普通话里没有了入声发音

以前的入声字,现在已经分别派入了平上去,三声里了。只需要把现在发音为平,古代发音为入声的字记忆下来就可以。如,菊,福,觉,约,等字,都是入声字。例外还有曲,铁,歇也是,数字里的一七八都是。一个入声字歌诀表,这个是方便记忆的。

下面,我们讲重点讲下联律

一般上联仄声收尾,下联是平声收尾,也有变格的,就是上下联都是仄声收尾的。这个不多见。

一言的联律,简单呢上联是:仄, 下联是:平

两言联,上联:(仄)仄

下联:(平)平

这个要说明下,括号里的字可平可仄的。

三言联,括号里的字可平可仄

上联:(平)(仄)仄

下联:(仄)(平)平

四言联:(平)平(仄)仄{七言佛教对联}.

(仄)仄(平)平

这些很少单独用。多是和五言或者七言联律组合起来用的。长联的联律,一般就是由以上的联律,和五言、七言联律组合起来用的。

五言联:上联 (仄)仄平平仄

下联 平平仄仄平

上联(平)平平仄仄

下联 (仄)仄仄平平

还有两个特殊的格式

上联(平)平仄仄仄

下联 (仄)仄仄平平

这个说明三仄尾是联律允许的

另一个也是特殊格式

上联 平平仄平仄

下联 (仄)仄仄平平

五言联律,共计以上四种

七言联,只是在五言联前面加了两个字,如果五言前两个字是平平,七言只是在其前面加了两个仄仄,

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联:(仄)仄(平)平仄平仄,

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仄,{七言佛教对联}.

下联: :(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个大家要了解下

关于两点要说下

第一根据中华联律通则,对联不忌孤平,但我一直认为必须尽量避免

第二对联的联律不同与格律诗的诗律。所以说对联没有所谓的拗救,不管是本句救和对句救。对联是没这样些的

六言联的联律,就是把七言联去掉第五字即可

对联也有比较特殊的联律,如

上联平平平平平仄

下联仄仄仄仄仄平

对联和诗一样,诗有古风之说。古风没有格律要求;有的对联同样也是这样。也没有联律的要求,

有的人把这些不合联律的联,叫散联。例如

醒时唯见假 假而不虚, 醉里方悟真 真又成空。

这一联就属于这样的散联

我们学习对联首先要学习这些符合联律的联

2、对仗

刚我们说了,对联有四个基本特征

其中一条就是形式对称。这个大家都知道,对称,指上下联句的对仗形式,也称对偶形式。

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对仗也称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得概念并列起来,构成两两相对的语句,就叫对仗也叫对偶。

一般来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其实应该加上一点,对仗的要求是词性相对,结构相对。

对仗有很多种类

如工对,宽对,串对,借对,自对,交错对,无情对

我们在下一讲里讨论

今天的课先讲到这

一字对

二字词应对

风剪

午夜

山腰

蜀道

黄浦

三字词应对

催眠曲

空中月 侃大山 放鹤人

走西口

四字词应对

明月清风 柳暗花明 万紫千红 江山如画 含烟柳叶 碧山过雨 月移花影 山衔落日 雨过天晴 清风入梦 看满天星 得不偿失

买椟还珠 羞花闭月 走南闯北 五言应对

(1)梅醉一身雪

(2)有酒杜康醉

(3)草舍春常驻

(4)秋风应解意

(7)夜路多斜影

(8)江天孤棹远

(9)指染书香气

(10)丰年飞瑞雪

(11)一两三花酒

(12)徒弟若天女

(13)落笔风雷动

(14)夕照柳梢头 七言应对

(1)花绕朱楼云绕我

七言佛教对联篇四

楹联欣赏集锦

楹联欣赏集锦

·风声雨声读书声

·重九节塞上称觞

·今年季子不回家

·清风明月本无价

·忠臣魂,烈士魄,英雄气

·谈吐趣中皆合道

·遗世独立 与天为徒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

·放开眼界,看朝日才上

·拼命酒与断肠诗 ·万卷古今消永日 ·半湖烟雨 一局棋枰 ·莽乾坤能得几人闲 ·鱼读月 鸟谈天 ·我辈复登临 ·云间树色千花满 ·拼命酒 葬魂诗 ·何绍基题岳阳楼联 ·古今第一长联 ·九派会君山 ·卷中岁月 花里神仙 · · · · · · · · ·

风声雨声读书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南京燕子矶旁永济寺有一联(《楹联丛话》卷六)云: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

又浙江天台山中方广寺原有一联(苏文洋《古今联话》第139页)云: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击钟声,无声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以上两联与第一联采用相同的艺术手段,均无作者和年代,因此不能断定谁是创新,谁是仿效;但可以说明,相同的艺术手段,可以表达截然不同的思想情趣。(林金山)

重九节塞上称觞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此联是彭元瑞和纪晓岚合作的万松岭行宫新联(《楹联丛话》卷二)。上联由彭元瑞出句,下联由纪晓岚应对。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重阳节前,乾隆从热河木兰围场打猎回来,驻跸于万松岭行宫。联文是乾隆八十寿诞的颂词,妙在切人(乾隆)、切地(万松岭)、切时(重阳节),而且采用了拆字(松—十八公)、叠字(处处,年年)和两字颠倒自重自对(八十,十八;九重,重

九)的高度技巧,不流于俗套,不是文字游戏,虽是奉承之作,可谓对联极品。(林金山) 今年季子不回家

出有车,入有鱼,当代孟尝能客我;

裘未敝,金未尽,今年季子不回家。

此联为“联圣”方地山所作春联。方是袁世凯的门客,袁世凯二儿子袁寒云的老师(《名联趣谈》284)。有一年春节他写了这副春联,说东家待我非常好,今年春节不回家了。方把东家捧为孟尝君,自比为苏秦,既夸了东家,又夸了自己,确是大手笔的“杰作”。王君实先生在四十年代讲授此联时,用了另一版本,下联是“金未尽,衣未敝”,可惜未知其来源。

此联在结构上由两个三言句式和一个七言句式构成,读起来,节律感很强,三言句式重复一次,而且与七言句式的前三位相重,因此,在结构上,三言句式只是七言句式的部分重复。这是我们上面没有提到的最佳结构。此联在用典上也非常讲究,上联用《冯諼客孟尝君》的故事,下联用《苏秦以连横说秦》的故事,都出自《战国策》。读这副对联等于重温了两篇名著。(林金山) 清风明月本无价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此联为梁章钜所撰苏州沧浪亭集句联梁章钜,清文学家。字闳中,一字茝林,晚号退庵,福建长乐人。嘉庆进士,官至江苏巡抚。纵览群书,熟于掌故。喜作笔记小说,也能诗。有《文选旁证》、《制义丛话》、《楹联丛话》、《浪迹丛谈》、《称谓录》、《归田琐记》、《藤花吟馆诗钞》等。沧浪亭,江苏苏州名园之一。原为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花园。北宋庆历五年(1045)诗人苏舜钦在园内建沧浪亭,故名。全园结构以假山为中心,建筑物环绕四周,高低起伏,树木苍翠,有山林气象。并利用借景法,将园外的水与园内的山联成一气,扩大园景。在园林设计中独具一格。

这是一副巧妙的集句联,上联见欧阳修长诗《沧浪亭》,下联见苏舜钦诗《过苏州》。虽是集句,读起来却是一副佳联,上下契合,天衣无缝。上联,清风明月是无价之宝,意境是那样雅淡、疏朗;下联,远山近水都是有情之物,情韵是那样缠绵、妩媚。使人入得园来,觉得这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分外可亲,满园美景都是无价之宝,真令人留恋难舍。名园对名联,相映成趣。倘若我们略加分析,此联就更加值得玩味。中国的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受佛道的影响很深,崇尚高雅、清淡、闲适的意境。由于中国社会政体的特殊性,中国的知识分子最具对社会政治实体的依附性。儒

道两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两大精神支柱,达则尊孔孟,积极入世,讲究修、齐、治、平;否则重老庄、消极出世,转向自然,寄情山水。在古典诗歌中,家国之忧与对山林的陶醉是两个基本母题。对政治的消极引来了对审美的积极,换句话说,消极的人生态度恰与积极的审美态度接壤。由此,在文艺作品中士大夫通过移情作用,对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水一溪都感到亲切和愉悦,从大自然与秀丽中得到美的享受,当西方文学家把大自然视为恶敌,笔下常指写人与自然力的搏斗,流露出恐惧之意时,中国的文学艺术却在大自然中怡情养性,自得其乐。话说回来,清水、明月这自然之物是特别受文人青睐的,吟水弄月者为高人雅士。如苏轼曾在《前赤壁赋》中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再看欧阳修《会老堂口号》是“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文人对山水有情的就更多,如李白《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清风、明月、近水、遥山成了失意文人心灵的避难所,所以这副对联情趣的高雅获得了普遍的赞赏。(周丽云)

忠臣魂,烈士魄,英雄气

忠臣魂,烈士魄,英雄气,名贤手笔,菩萨心肠,合古今天地之精灵,同此一山结束; 蠡水烟,湓浦月,浔江涛,马当斜阳,匡庐瀑布,挹南北东西之胜景,全凭两眼收来。

此联为彭玉麟所撰题湖口石钟山锁江亭联。彭玉麟(1816-1890),清末湘军将领,字雪琴,卒谥刚直,湖南衡阳人。咸丰三年随曾国藩创办湘军水师,转战长江各省,战功显赫。曾与太平军作战,1855年在湖口遭太平军截击大败。彭玉麟建水师昭忠祠于湖口石钟山,祠有锁江亭。结束:指装束在一起。湓浦:一名湓水或湓江,今名龙开河,源出江西瑞昌西南青山,东流经县南至九江市西,北流入长江。马当:山名,位于江西彭泽县东北,山形似马。

这副长联,是彭玉麟为纪念阵亡将士而作的。上联颂扬忠烈们的英雄气概,切“昭忠”的主题。“昭忠祠”增光生色,浩气回荡。下联在上联述史点题的基础上,放眼南北东西,写尽了立身锁江亭所见的远近胜景:鄱湖烟波、湓浦明月、浔江浪涛、马当斜阳、匡庐飞瀑,尽收眼底,应有尽有。至此,上联与下联,写人写景,相映生辉,引人入胜。

这副对联用字奇特: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八字句,长短参差,时而急促,时而舒缓,抑扬合拍,不仅读来琅琅上口,而且与对联抒写的内容配合十分得体。“忠臣魂,烈士魄,英雄气”“蠡水烟,湓浦月,浔江涛”,似连珠实发,诉说不尽,极大地增添了对联的气势。此后字数增多,逐步趋于平缓,“合古今天地”“挹南北东西”,则一气概括无余,力有千钧,情透纸背。

此联在创作手法上,主要运用了列品的修辞技巧。所谓列品,有点类似于修辞手法中的排比,要求连续列举三个以上类似的、或有联系的事物成联,所列举的事物之间不掺杂任何间隔词语。使用列品方法,可以强化对联所吟咏的事物,收到其它方法所难以达到的效果。运用列品手法创作的对联中,最有名的当数邓石如自题碧山书屋联:“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邵明灿)

谈吐趣中皆合道

谈吐趣中皆合道;

文辞妙处不离禅。

此联为南昌青云谱联,撰者不详。青云谱,在南昌市南郊定山桥附近,始建于东晋大兴四年(321年),为许逊之“净明真境”。清顺治十八年(1661)画家朱耷(即八大山人)偕其弟朱秋月(即朱石慧)隐居于此,后人慕其贤,集资改建为青云圃。康熙年间,改“圃”为“谱”。今为八大山人纪念馆。

八大山人朱耷是我国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他的诗、书、画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绘画造诣更深。他在二十三岁时剃发为僧。二十八岁时受戒称宗师,住山讲经。三十九岁至六十二岁,在南昌城郊青云谱(原称天宁观)苦心孤诣经营主持这所道院,过着亦僧亦道的生活。他常与僧友在此饮酒吟诗,寄情书画,并且讲经论道参禅。此联虽属园林联类,然所记叙的事则是朱耷那段讲经论道生活的写照。其实,八大山人的为僧为道,人们并不认为这是他的主要信仰。他是为了逃避清朝统治者对明宗室遗臣的政治迫害,借以保存自身。

上联写僧友聚集在环境清幽的青云谱内交谈阔论,那一言一行,风趣横生,几乎句句讲的都是道家经典。下联则说僧友们不仅讲经论道,也吟诗作画谈写文章,语言机锋毕露,深奥玄妙,字字不离有关佛教的事情。

此联所述青云谱历史悠久,环境幽美,文物荟萃,要描写的东西很多。然而全都略去,只字未提,单就当年的僧友讲禅论道做文章,这样便使读者对青云谱当年这所道观留下了深刻鲜明的印象。(陈国涛)

遗世独立 与天为徒

遗世独立;

与天为徒。

此联是题福建武夷山天游峰一览亭联。天游峰在武夷山五曲隐屏峰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selfie高三模拟作文
下一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指导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