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的中外谚语

快速阅读法  点击:   2014-06-05

三思而后行的中外谚语篇一

从中外谚语看直译与意译

浅谈“中外谚语的直译与意译”

作者:肇玉英

在翻译工作中,我们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就是直译与意译。二者往往应用于不同的翻译场合。这一特点从中外谚语的对照中便可见一斑。下面试看两个直译的例子:

1. A fall into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译作:吃一堑,长一智。

2. Drop by drop the oceans are filled; stone by stone the walls are built. 译作:滴水汇大海,垒石筑高墙。

可见,所谓直译就是在对译文不产生异议的基础之上,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采用原文的表现形式,诸如原文中的比喻、形象、地方色彩等等。原文与译文表达方法如出一辙,颇有几分“原汁原味”的味道。

我们再看两则谚语:

1. Call a spade a spade.

2. Words are but mind.

初读这两则谚语,如从其英文的表面意义来理解,“称锹为锹”、“言语只不过耳边风”,读者就会产生百般不解,因此,在翻译中就不宜用直译进行处理了,而译作:“直言不讳”与“耳听为虚”。这时,如果再返回原文,就会令人恍然大悟,并领会到原文语言的精妙之处。 原来,所谓“意译”就是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这是直译、意译的共同点)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按照译文的语言习惯等将原文的含义表达出来。

可以说“意译”是翻译中经过一翻“辗转”而达到与原文殊途同归的目的。

下面我们共同解析几句谚语,进一步玩味一下“直译”与“意译”的特点:

1. A near friend is better than a far-dwelling kinsman.

译作:“远亲不如近邻”。谚语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其语义简单明了。

2. Blood will pay blood.

由原文的文字含义译作“以血还血”语义同样简洁。

3. 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既通俗易懂又喻义深刻的谚语早已经家喻户晓,但是恐怕很少有人注意到它是一句直译的典范。

4. Diamond cut diamond.

根据含义意译作“势均力敌”。否则,如采取直译,译作“钻石割钻石”就会令读者费解了。

5. A man may dig his grave with his teeth.

“祸从口出”。如按原文文字直接译为“一个人可以用自己的牙齿自掘坟墓”,读者肯定会大惑不解。因此,只适合译成“祸从口出”,在警醒人们注意言谈的同时,让读者领略到原文比喻的精譬之处。

6. All one’s geese are swans.

原文字面意思为“某人的鹅都是天鹅”,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岂不就是“自夸自赞/自吹自擂”?!因此,采用意译方法更为妥当。

综上所述,不同的文字环境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直译或意译。翻译谚语时如此,在翻译其他内容、尤其是大篇幅的文字中更是如此。我们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取最恰当的翻译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翻译理论中“信”、“达”、“雅”的要求。

作者:肇玉英

单位:沈阳金杯江森自控汽车内饰件有限公司

Yuying.a.zhao@jci.com

三思而后行的中外谚语篇二

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

毕业论文

题 目: 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

院(系专业年级: 英语2010级

姓 名: 张 娜

学 号:

指导教师:

2012年03月10日

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

[摘要] 谚语是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使用时可作为句子成分,也可作为独立的交际单位,表达完整的意思。在英语教学中大量使用英语谚语,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还使学生在形象感受中对其深刻内容牢记不忘,所以说,学习谚语对于学好英语有很大的帮助。谚语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因此,进行汉、英谚语的文化含义研究,对语言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在文化上,谚语既反映人类共同的认识,又反映民族文化的差异。充分弘扬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又能相互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是研究和使用谚语时应该兼顾的。

[关键词]语言,谚语,文化,差异

目 录

1.前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4

2.英汉谚语差异的具体表现 ............................................... 5

2.1 二级标题 ........................................................ 5

2.2 二级标题 ........................................................ 7

2.2 二级标题 ........................................................ 9

2.2 二级标题 ....................................................... 11

2.2 二级标题 ....................................................... 12

2.2 二级标题 ....................................................... 14

3.结 论 ................................................................ 15

参考文献 ............................................................... 17

中外谚语折射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前言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何为谚语。谚语是语义相对完整的固定句子。使用时可作为句子成分,也可作为独立的交际单位,表达完整的意思。谚语以最简短的形式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不少谚语以形象的比喻阐述事物的规律,具有很深的哲理。在英语教学中大量使用英语谚语,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丰富知识,扩大视野,还使学生在形象感受中对其深刻内容牢记不忘,所以说,学习谚语对于学好英语有很大的帮助。

谚语往往多少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社会观点和态度。因而产生独特的民族文化,它最大的特点是表达人民群众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各种社会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比如,有些民族住在沿海一带,靠海为生,他们的谚语往往涉及海上航行、经受风雨、捕鱼捉蟹。象阿拉伯人这样的游牧民族的谚语则多涉及沙漠、草原、羊、马、骆驼和豺狼。尊敬老人的社会就会有颂扬老人足智多谋的谚语。妇女地位不高的社会就有许多轻视、贬低妇女的谚语。谚语是民间流传的至理名言,措辞简练,便于记忆。谚语内容精辟,语言生动,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正如培根所说:“谚语是一个民族天才,机智和精神的体现。”因此,进行汉、英谚语的文化含义研究,对语言文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正如上所说,语言与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它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影响制约的关系。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冠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这样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涵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社会学家告诉我们,一切文化是独特的,互不相同的。人类学家Sapir在其《语言论》中说:“语言是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上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体的一个群。语言„„.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格和信仰的总体” 。

不同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总的说来,英美文化的主线是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化(以汉族文化为代表)则以集体主义(或称人伦本位)为主线。此外,英美文化受宗教的影响比较大,而儒家思想则在中国的文化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

二、英汉谚语差异的具体表现

1、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研究汉、英谚语中反映宗教思想和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两个民族的语言文化。宗教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宗教思想要受到一个社会的哲学思潮、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有时各种思想相互交织。基督教是英美国家的主要宗教信仰,由此产生了许多独具宗教特色的文化。谚语“Christmas comes but one year(圣诞节一年才过一次,或佳节难逢)”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圣诞节是基督教国家最盛大的节日,具有独特的宗教文化蕴义。节日期间,人们常用此谚语劝人们对别人的吵闹和大吃大喝要忍着点,不要太在意;同时也劝谕人们把握机会,送送东西或帮助穷困的人。在中国借节日之机大行善事并不多见。基督教国家此风盛行,也许是因为其独特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的缘故。再如,谚语“Merry in lent , and you’ll live to repent(四旬斋结婚,悔恨终生)”这一说法源于四旬斋(Lent)这一宗教节日:节日期间,基督教徒素食苦行,把斋期当作赎罪的神圣日子,因此人们认为斋期会

给人带来厄运,不适合结婚。英语谚语中,具有宗教文化代表性的词,如cross和God的运用就很常见。例如,谚语“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中,cross一词指的就是耶酥基督殉难时所背的十字架,谚语借此喻指人人都得肩负生活重担、忍受生活中的苦难。与基督教不同,佛教虽然也有大慈大悲的观世音,也讲普渡众生,但更重视劝人行善,讲究因果报应。这方面的谚语有“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善必寿长,恶必早亡”等。具有宗教色彩的cross一词在英语谚语中的用法很多,又如:“The cross on his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his clothes(十字挂胸前,鬼魅藏心间)”。此外,英语谚语常用God来指代“人类的主宰”,例如,“God sends cold after clothes(人们需要啥,上帝就给啥)”等等。

英语谚语中,有不少是来源于《圣经》的。例如,谚语“Every heart has its own ache(各人有各人的苦衷)”就是来源于《圣经•旧约•箴言》中的“Every heart knows his own bitterness”一句。再如,谚语“Forbidden fruit is sweet(禁果分外甜)”语出《圣经•创世纪》。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本来在伊甸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后来他们受到魔鬼撒旦的诱惑,偷吃了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从此以后,亚当和夏娃的子孙就要遭受人世间的种种苦难。又如,谚语“You cannot serve God and Mammon(不能既侍奉上帝又侍奉财神)”同样也是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Mammon是财神,Spenser和Milton都把财神作为贪财、吝啬的化身。此谚意思是说“信神者不能贪财,必须在虔诚和世俗之间做出抉择。因为虔诚和世俗是互不相融的”。以上这些谚语与《圣经》中的说法或教义息息相关。宗教(以基督教为住)在英美国家占有重要地位。相比较而言,中国虽然也有佛教、道教等教派,但长期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占主导地位。即便如此,汉语谚语中也有不少是与宗教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例如,谚语“佛要金装,人要衣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平日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等就与佛教有关;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等则与道教有关。

2、 价值观念

价值是人们对什么是可取,什么是不可取的指向性考虑和评价。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个人主义,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谚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不要多管闲事)”体现的就是英美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它告诫人们不要多管别人的闲事,专心搞好自己的事才是上策。英美价值观还体现在时间观念上的守时,追求效率和乐观态度。谚语“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虽形似汉谚“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它侧重于告诉人们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不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含有浓厚的经济色彩。谚语“Punctuality is the politeness of kings(守时乃帝王之理)”以及“Punctuality is the soul of business(恪守时刻,为立业之本)”反映了人们对守时的重视,成为西方国家所崇尚的观念,虽然汉语谚语也有“浪费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之说,但总体上讲,中国人的守时观念相对较弱。

由于英美人士十分重视个人的隐私,故年龄、收入、宗教信仰以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个人隐私范围。英谚“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即为一例。从传统上讲,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不强,生活中没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与个体主义相对而言,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它是中国文化的主线。受其影响,汉语谚语中有着极其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它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是二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所形成的产物。集体主义还体现在亲情和友情上的密切关系,人们比较注重对浓浓亲情和友情的回报,强调彼此之间的情义和义务。谚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的体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体现了报答母亲养育之恩的拳拳之心;“士为知己者死”,体现了朋友之间的肝胆义气和自然形成的责任意识。集体主义也体现在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主张“个人服从集体,小家服从国家”,因此有了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崇高的集体主义思想。

三思而后行的中外谚语篇三

中外谚语翻译

Counseling is to lend your ears.

心理咨询就是出租你的耳朵.

Listening and responding carefully may be the sincerest form of flattery. 认真听别人说话并做出合适的反应,可能是最真诚的恭维方式. There is no one as deaf as the one who will not listen.

最聋的人是那些不听别人说话的人.

The most basic of all human needs is the need to understand and be understood. The best way to understand people is to listen to them.{三思而后行的中外谚语}.

理解与被理解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之一.理解人们的最佳什么是听他们说话.

There is no such a thing as a stupid question.

愚蠢的问题从来就不存在.

The important thing is never to stop questioning.

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停止提问.

The fool wonders, the wise man asks.

愚人困惑,智者提问.

You can tell whether a man is clever by his answers. You can tell whether a man is wise by his questions.

通过一个的回答你能看出来他是否聪明.通过一个人的问题你能看出来他是否智慧.

Know yourself. 认识你自己.

However much we guard against it, we tend to shape ourselves in the

{三思而后行的中外谚语}.

eyes of others. 不管如何防范,我们通常以他人的眼光塑造自己.

Those who don’t know is not to blame; those who don’t wish to know is a shame.

不知者不怪, 不想知道者可耻.

What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is not possessed.

只有完全理解了的知识才能被占有.

He that fools others ends up fooling himself.

骗人者终骗己.

Confiding a secret to an unworthy person is like carrying grain in a bag with a hole.

向小人诉说自己的秘密就像扛着有漏洞的袋子走路.

Never reveal all of yourself to other people; hold back something in reserve so that people are never quite sure if they really know you.

不要将自己的全部秘密告诉别人;永远有所保留,这样别人永远弄不清是否真正理解你.

A friend to all is a friend to nobody.

和所有人都做朋友的人没有真正的朋友.

At the moment of meeting, parting begins.

相识之初便是分离始.

The longing for interpersonal intimacy stays with every human being from infancy throughout life; and there is no human being who is not threatened by its loss.

人的一生都在渴求亲密的人际关系,所有人都害怕失去它.

I am good, you love me; therefore you are good. I am bad, you love me; therefore you are bad.

我好,你爱我,所以你也好;我坏,你爱我,所以你也坏.

Immature love says: “I love you because I need you.” Mature love says: “I need you because I love you.”

不成熟的爱说:”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说:”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Optimists are right. So are pessimists. It’s up to you to choose which you will be.

乐观主义者是正确的;悲观主义者也是正确的,想成为哪种人是你自己的选择.

Life should be a dance, not a race.

生活是舞蹈,不是比赛.

Life’s battles don’t always go to the stronger man. But sooner or later the man who wins is the man who thinks he can.

生活中的竞争并不总是青睐强者;但是最终的胜者肯定是那些自信能够成功的人.

Champions know that success is inevitable; that 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failure, only feedback. They know that the best way to forecast the future is to create it.{三思而后行的中外谚语}.

高明的人知道,成功最终会到来;失败只是一种反馈,他们知道预测未

来的最佳方式是创造未来.

The body says what words cannot.

身体可以告诉你语言不能表达的话.

From a man’s face, I can read his character; if I can see him walk, I know his thoughts.

我可以从一个人的脸上看出他的性格;从一个人走路的方式上看出他的思想.

Silence is golden.

沉默是金.

The eye talks a lot more than the mouth.

眼睛表达的意思多于嘴.

Sometimes words hurt more than swords.

言语能伤人,有时胜刀剑.

The aim of an argument or discussion should not victory, but progress. 争论或讨论的目的并不是争出胜负,而是促进进步.

You cannot shake hands with a clenched fist.

攥紧的拳头无法握手.

It is not he who gains the exact point in dispute scores most in controversy, but he who has shown the most forbearance and the better temper.

辩论中得分最高的并非一语中的的人,而是显出最大耐心,更具涵养的人.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

Do what you like to do.

做你想做的事情.

No matter how stout, one beam cannot support a house.

单梁难撑房.

For those at home, turn to your parents for help; for those outside, turn to your friends for help.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The future is called “perhaps” which is the only possible thing to call the future.

未来可以被称作”可能”,那是唯一可以用来称呼未来的词汇. In these matters the only certainty is that nothing is certain.

在这些事情方面,唯一确定的是什么都不确定.

Beforehand preparation leads to success; unpreparness results in failure.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The past is as clear as a mirror, the future as dark as lacquer.

{三思而后行的中外谚语}.

过去像镜子一样明亮,未来像漆器一样黑暗.

Let the emperor be an emperor, the minister a minister, the father a father and the son a son.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Five relations: ruler/ subject, father/ son, elder brother/ young brother,

三思而后行的中外谚语篇四

中外成语(谚语)的差异

中外成语(谚语)的差异

文学院0903班严莹

学号 2009101040320

摘要:成语是取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浓缩和集中体现。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by their proverbs.(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从他们的谚语中表现出来)。

那么何为成语呢?英语成语(Idiom),是指一个整体意义无法由字面推论出的群体词组。(A group of words established by usage as having a meaning not deducible from those of the individual words )。它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所构成,并且在组合之后,产生出不同于单独词义的新词。而汉语词语,是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大都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谚语是指在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这基本等同于成语,因此后文不区分谚语与成语。)

为了更好的学习和理解中外成语,我们来对其进行一些具体的比较。{三思而后行的中外谚语}.

关键词:中外 成语 差异

正文:

一、 成语(谚语)的来源差异

(一)宗教信仰方面

宗教信仰是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方面,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谚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汉语成语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以孔子为祖师的儒家学派在思想意识上也占有重要位置,儒家思想在汉语谚语体系中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如:“严于律己,宽

以待人”、“恭敬不如从命”等;有关幸福的谚语如:“平安就是福”、“身在福中不知福”;还有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提倡伦理教化和道德修养的谚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含“佛”、“庙”等的谚语,“借花献佛”、“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也有自己的观念,汉语反映道教思想的谚语有“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饶人不是痴,过后讨便宜”、“乐极生悲”等。

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因此在宗教生活及其活动中产生了许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的英语谚语,如:Nature does nothing in vain. (造物主无所不能);

God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进对了教堂,但坐错了椅子,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但细节上不对”);No respecter of persons.(一视同仁);Man propose,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

(二)历史典故和经典书籍方面

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成语语,在中国典籍中,成语多半出现在诗书、传说、诸子论著中,这些谚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对人很有警策和教育意义。如“名落孙山”、“叶公好龙”等都来自历史典故。《老子》中的“哀兵必胜”;《诗经》中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语》中名句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等。

英语典故谚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来自《圣经》的谚语,如:We are all Adam’schildren (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二是来自《伊索寓言》,如:a dog inthe manger(狗占马槽,占着茅坑不拉屎);三是来自经典故事传说,如:not care a fig ( 不在乎,认为无足轻重);四是由莎士比亚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中来,如:Brevity is the soul ofwit.(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当然,英语谚语的来源不是单一的英国文献,而是多种来源,除以上提到的外,还有来自西

欧各语言的谚语。例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那》一书中写的:All happy familiesresemble one another, every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in its own way.(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其不幸);来自法语的谚语有:Don’t put the cartbefore the horse. (不要本末倒置)等。

(三)地理环境方面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汉语中就有许多与河流、土地和农业有关的谚语如:一帆风顺、过河拆桥、隔岸观火、拔苗助长、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春华秋实、根深蒂固、沧海桑田等。

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英吉利海峡是欧洲许多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出口,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要道之一。因此英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于世界,这对英谚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英语中就有许多与航海有关的谚语,如:to take the wind out of one’s sail(先发制人,抢占上风);to go with the stream/tide(随波逐流、顺应时势);to be all at sea(不知所措)。英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使捕鱼业在其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也为英语留下了大量与渔业有关的谚语,如:hook(land)one's fish (如愿以偿,用诡计得到想要的东西);haveother fish to fry (有其它鱼要煎———有其他事要做);play a fish (让上钩的鱼不停地拖动钩线而致疲乏)等。

(四)古代神话方面

神话是指“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是人们对自然的原始认识,是把个人与集体利息为一体的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英语成语有许多来自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如:Love is blind.(爱情是盲目的)来自罗马神话、 under the rose (在玫瑰背后,比喻秘密地、私下)起源于希腊神话、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 (介于希拉和克里布地之间,不论是靠哪一边,都有生命危险,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人身处进退维谷的局面。)

汉语中来自神话的成语也有很多,如:精卫填海(古代神话中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后来用其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夸父追日等。

(五)其他方面

除此之外,英谚中有许多来自拉丁文、法文等的外来语,有些甚至保留了原文,如:Cherchez la femme.(找出祸水)这是一句保留在英文中而以法语原文形式出现的谚语;而汉谚吸收了大量少数民族谚语,如:“劣行过四十年仍会败露”来自维吾尔族谚语;

二、 意义方面的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英汉成语(谚语)之间的意义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即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一)形象意义的差异

1、词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联想记忆, 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事物属性认识不同, 他的心理反映也不同, 在词义联想与意象上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对待狗的态度。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

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所以西方人不吃狗肉。英语中有关狗的谚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是褒义。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 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与此相反,中国人

十分喜爱猫,用猫比喻人,常有亲呢的成份,如:Acat has nine lives. (吉人自有天相),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心地恶毒的女人,如:Cats hide their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以狐狸为形象时,汉语强调狐狸尾巴露出破绽。如:The tail does often catch thefox. (常凭尾巴抓到狐狸),而英语强调狐狸花招多,难对付, 如:When the fox preaches, then beware yourgeese.(遇上狐狸说教,当心鸡鹅被盗)。汉语认为失去马也无妨,说不定会带来好运,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在英语里认为马不可失,如:Better lose thesaddle than the horse. (宁可丢鞍,不可失马)。

2、 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讲究“礼、义、仁、至、信”。仁,就是要慈悲为怀,乐善好施;义,要仗义疏财,助人为乐。所以产生了“一人有难大家帮,一家有事百家忙”“互助互助,穷能变富”等无偿奉献的谚语。 还有一种是临时借用,以解一时之须的情况,在汉语谚语中更是不求感激。虽然这一借一还的简单行为,其实安暗藏许多玄机。

英文的谚语中就把这“玄机”公诸于世,毫不避讳。如借出者的担心,He that has but one eye must be afraid to lose it.(只有一只眼的人当然怕失去它,隐义为 不借理所当然。)害怕借入者不能如约归还,Lend your horse for a long journey, you may have him returned with his skin.(借马给人去远行,可能还你一张皮)。甚至因为借贷过程产生的矛盾都有预料。Lend your money,and lise your friend.(借出你的钱,失去你的朋友)。 当然,英语谚语中也不乏鄙视借债者的说法,He that borrows must pay with shame and loss.(借债的人必然要用耻辱或是损失偿还)。

其实在中国,借还过程中上述英语谚语中的问题也存在。只是中国的仁义教育中“黄金不为贵,仁义值千斤”直白的表达出借出者担忧是“不仁”(其实感觉应该是不信)之举,但借出者的担忧和常常遭受的损失又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中国的谚语从借入者的角度强调“借债还钱,天经地义”“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甚至有些谚语还劝人还债要连本带利,如:“借人家一只

三思而后行的中外谚语篇五

中外谚语表现出的道德规范是一样的{三思而后行的中外谚语}.

中外谚语表现出的道德规范是一样的

“少 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和英语中的A lazy youth, a lousy age.(少年懒惰,晚年糟糕)相对应。“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和英语中的A useful trade is a mine of gold.(有用的手艺是一座金矿)呼应。

英语谚语中表示节俭的,有Labour overcomes all things.(勤劳压倒一切。)Thrift is philosopher's stone.(节俭是点金石。)Frugality is the mother of

liberality.(节俭是慷慨之母。)等等。而在汉语中表示节俭的成语谚语就更多了,这里不一一举例。

2.汉英谚语中其观点大多一致。

·例 如,与“谦受益,满招损”对应的英文中有“Humility often gains more than pride.”。与“人贵自知之明”相对应的有“He is not wise that is not wise for himself.(不自知者是不智的)”。另外汉语中有不少谚语对妄想在行家门前班门弄斧的人加以讽刺的,如“孔子面前读经书”,“关公面前耍大刀”,英语中也有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决不要想教鱼如何游泳)。

·中 英谚语对于名誉的重要性都各自珍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折骨头,不愿败名声”。Take away my good name and take away my life.(取我好名声等于取我生命--有点侠客剑士“剑在人在,剑毁人亡”的意味)。·Faith moves a mountain.(忠诚移山)和The cross on the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the heart.(十字架挂胸前,魔鬼在心中)是分别表示诚实意思的褒贬两种谚语。汉语里的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和“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与之对应。这里需要注意一点,西方谚语中的诚实是对主(“十字架”)的忠诚,而汉语中则提倡的是“仁义道德”。这也算是宗教和儒对西方和东方文化影响的印记。留心的话,在后面许多方面谚语的对比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或多或少这样的痕迹。

3.在某些地方东西方的差异开始明显化。

汉语中有这样的说法,“交一个朋友千难万易,得罪一个朋友三言两语”和英语中的A friend is not so soon gotten as lost.(交一个朋友没有失掉那么快)意思相同;“朋友易得,知己难求”就是A faithful friend is hard to find.最好的翻译。 ·汉 语中,朋友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感情色彩(褒义),而在英语中似乎还有消极的意思,和许多用来形容朋友的消极的谚语。他们一边说着A man without a friend is only half a man.(没有朋友的人只算半个人),Friendships multiply joys and divide griefs.(友谊增添欢乐减轻痛苦)。是朋友和个人利益冲突时,又有了新的说法。Love your friend, but look after yourself.(爱朋友,但要照顾自己)Friends are thieves of time.(朋友是偷实践的贼)。

不 难看出,从正反两种角度来看待朋友的利弊,有着辩证的味道。在西方的道德体系中,个人、自我永远是第一位的。西方友情观在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的冲击下,友情是互惠互利的代名词,蒙着一层厚厚的功利注意色彩。He that has a full purse never wants a friend.(钱包丰厚的人从来不需要朋友),Hungerknows

no friend.(饥饿不识朋友,即人在饥饿时就顾不到朋友),不仅如此,西方还讲究朋友落难时,千万不要伸出援手,以免殃及自身利益,如:Never catch at a falling knife or a falling friend.而中国文化传统中,特别是在儒家学说中,自身利益与国家、集体、家庭、朋友的利益比起来是小利益,这种文化氛围中,友情重于个人利益是公认的道德观。君子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可以“士为知己者死”,这也是西方思维无法理解的原因吧。

西 方的友情观和东方推崇的“士”和“君子”的友情观完全相悖(“士”和“君子”本身也是儒的产物)。个人猜想会不会和中国自古有“连坐”一说有关--亲朋关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一人犯罪,株连九族。呵呵,瞎猜。

插 句题外话,一著名美国影评人,将一个“第一次被重视、被当做人看待的”杀手转而为救人牺牲性命(典型的士为知己者死)看成是影片剧情的漏洞(曰:情感转变突然),就是出于他不理解东方的文化吧。自诩看过200~300部中国电影就可以对中国电影妄加评论指手划脚了?(呵呵,一肚子气,敬请留意近期推出《为香港电影鸣不平--观香港电影的秘密》)

4.关于帮助等东西文化有截然不同的观点

中 国的传统道德观念,讲究“礼、义、仁、至、信”。仁,就是要慈悲为怀,乐善好施;义,要仗义疏财,助人为乐。所以产生了“一人有难大家帮,一家有事百家忙”“互助互助,穷能变富”等无偿奉献的谚语。

·还 有一种是临时借用,以解一时之须的情况,在汉语谚语中更是不求感激。虽然这一借一还的简单行为,其实安暗藏许多玄机。英文的谚语中就把这“玄机”公诸于世,毫不避讳。如借出者的担心,He that has but one eye must be afraid to lose it.(只有一只眼的人当然怕失去它,隐义为 不借理所当然。)害怕借入者不能如约归还,Lend your horse for a long journey, you may have him returned with his skin.(借马给人去远行,可能还你一张皮)。甚至因为借贷过程产生的矛盾都有预料。Lend your money,and lise your friend.(借出你的钱,失去你的朋友)。还有些谚语直截了当劝人不要借钱和物给他人。Lend and lose, so play fools.(借出等于失去,所以装傻吧)。

当然,英语谚语中也不乏鄙视借债者的说法,He that borrows must pay with shame and loss.(借债的人必然要用耻辱或是损失偿还)。

其 实在中国,借还过程中上述英语谚语中的问题也存在。只是中国的仁义教育中“黄金不为贵,仁义值千斤”直白的表达出借出者担忧是“不仁”(其实感觉应该是不信)之举,但借出者的担忧和常常遭受的损失又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所以,中国的谚语从借入者的角度强调“借债还钱,天经地义”“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甚至有些谚语还劝人还债要连本带利,如:“借人家一只鹅,还人家一峰驼”。个人感觉,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义”字当先,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就算出借时也有担心、犹豫,可深入骨髓的传统精神和道德标准在左右着人们的行为。 ·东 西相较,说不上孰优孰劣,不过现代人的实际行为中传统的已所剩不多,更西化,被同化了。不论是否进步,至少说明,古代的信任体系比当代更有说服力。

5.面子问题。

这 个面子和上面讲到的名誉其实相似。名誉常常与道德连在一起,一个有道德的人也就会有好名声,通常也会有好面子。只是不尽然。中国讲的“面子”有受人尊重的意思,衣冠不整,行为不当等小节不影响名誉,可还是会失去面子。 ·相 关的谚语有褒有贬。“人怕不要脸,树怕剥掉皮”,“人不要脸,鬼都害怕”还有“死要面子活受罪”是说“打肿脸充胖子”型的。

·对于可能影响到面子的流言蜚语,国人害怕的心态也可以从谚语中见一斑。“谣言可以杀人”“棍棒伤皮肉,恶语伤人心”,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阮玲玉也以死回应“人言可畏”。

·西方的传统道德观念认为,名誉很重要,人应该检点自己的行为,但只要自己不危害社会和他人,不违犯法律,他人如何评价自己并不十分重要。所以在英语的谚语中,同样的“棍棒”杀伤力骤减。Sticks and stones may break my

bones,but words will never hurt me.(棍棒石头可能打断我的骨头,但话语决不会伤害我),其实说白了就是难听的话不回伤筋动骨Hard words break no bones. ·比 较来看,中国人要面子,而且很在乎周围人的评价,追其根源可能因为“儒”的影响下,人和环境社会是一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得到的评估(好与坏)才是判断名誉面子的标准。同样,对于西方谚语中不在乎他人看法、社会评价的特点,不难看出个人主义、个人至上的影子。

·另 外,在中国,社会舆论和评价有时还是一道捍卫道德的无形的墙,对违犯道德的坏人坏事起着抑制,警惕的作用。传统文化中的“见义勇为,打抱不平、眼睛里揉不得沙子”都是“人言”正面作用的例证。

西 方文化中,按照基督教的说法,人人都有罪。一个人想要抨击别人的罪,首先要想到自己也有罪。“不要评断别人,上帝就不审断你们”。体现在谚语中,Physician, heal thyself.(医生,先治治你自己)。而且,英语文化中把搬弄是非的人看得比贼还坏。A tattler is worse than a thief.对你说是非的人也会说你的是非。Who chatters to you, will chatter of you.

其 实换一个角度来看,他们“不说是非”,不只是虔诚于上帝,更多的是出于尊重隐私。在西方,隐私是凌驾于道德之上的,个人隐私神圣不可侵犯。(注意,还是强调“个人”隐私)。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规矩的、有道德的人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明人不做暗事”。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是无需隐瞒也瞒不住的“肚里没邪事,不怕冷风吹”“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总 体上来说,中国和西方谚语在传统道德观念上存在的同异有以下几点:

1. 表达传统道德的基础(真善美)的谚语基本相同,这也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道德标准;

2. 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并在汉语谚语中体现出来的传统道德观念上留下烙印;而西方谚语同样无可避免的受到西方宗教(如基督教)的影响,例如在表示忠诚的谚语中The cross on the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the heart.(十字架挂胸前,魔鬼在心中),十字架代表主,忠诚的对象也指向了“上帝”。

3. 汉语的谚语中体现了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并以此潜意识的规范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西方的传统道德无法避及的受到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冲击。

在谚语中体现出来的是,自己最重要,不要帮助别人和朋友,以免祸及自身。这种自私自利的观念是中国传统道德所不耻的。

4. 很重要的一点,汉语谚语表现出来的人是社会人,他们在社会环境中于朋友,亲人,周围邻人甚至帮助和需要帮助的人都产生关系,一荣俱荣,他们也受到环境的制约,如社会舆论,社会人的看法,议论,甚至流言蜚语。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维护名誉和面子都必须“君子坦荡荡”不做见不得人的事,也没有什么好隐藏的私密。相对来看,西方谚语中的人是个人的人,是英雄的人,是隐私的人。他们不屑向周围的别人求救(如借钱),也不愿意帮助别人或借出钱物给别人,他们更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只要遵循自己的标准就可以了。西方谚语中的名誉和道德有关,可面子似乎就和道德无关了,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个人隐私,即隐私至上。

5. 不过,这样不难发现,中国人活得有价值(在集体中体现价值),但也活得累,生活在无数双眼睛里,无数张嘴下。西方名言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或许有时不必太拘于所有细节反而容易成功。

三思而后行的中外谚语篇六

中外谚语辞典(英汉对照)——挣钱与花钱

外教一对一

中外谚语辞典(英汉对照)——挣钱与花钱

319、A bad penny always turns up(or comes back).

伪币总要被退回来。/浪子总要回乡。

320、A man must tell gold after his own father./Count money after your own father(or mother).

亲父亲,明算金。/亲父亲,账算清。

321、A pound in the purse is worth two in the book.

钱袋里一英镑,胜过账本上两英镑。

322、*After dinner comes the reckoning.

大餐过后须结账。

323、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

劣质钱币排斥优质钱币。/差的东西存在,就会排斥好的。

324、Both poverty and prosperity comes from spending money.

贫穷与富裕皆来自如何花钱。

325、Cash begets cash as credit begets creditor.

钱生钱,债生债。/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326、*Don’t value money for its own sake,but for what you can do with it.

金钱的价值不在其本身,而在于你用它做些什么。

327、Don’t throw good money after bad.

别扔了坏钱再扔好钱。

328、He that shows his purse longs to be rid of it.

显示钱包者,盼望摆脱钱包。/露财招窃。

329、*He who pays the piper calls the tune.

外教一对一 谁付钱,谁点曲。

330、*Honey in the mouth saves the purse.

嘴里有蜜省钱包。/嘴巴甜,少花钱。

331、*Ill gotten,ill spent./Evil gotten,evil spent./Ill won,ill spent.

来得不正,花得不正。/悖入亦悖出。

332、Ill gotten money is soon spent.

不义之财挥霍得快。

333、*In for a penny,in for a pound.

既然追逐一便士,何不追逐一英镑。/事情既已开头,,就要坚持到底。/一不做,二不休。

334、In spending lies the advantage.

利益在于花销中。/金钱被花用才产生效益。

335、It is easy to be generous with another man’s money./Men are very generous with other men’s money(or with what costs them nothing).{三思而后行的中外谚语}.

慷他人钱财之慨是容易的。/对花别人的钱人们都是慷慨的。

336、*It is good to buy with other men’s cost.

花别人的钱去买是不错的。

337、It takes money to make money./Money would be gotten if there were money you get it with.

靠钱才能生钱。/有钱就能赚钱。

338、*Money begets money./Money gets(or makes/draws)money.

钱能生钱。/钱招钱。

339、Money burns a hole in the pocket.

钱会把口袋烧个洞。/钱烧口袋漏,一有就不留。

340、*Money does not grow on trees.

外教一对一 钱不长在树上。/天上不会掉馅饼。/赚钱不易。

341、Money is round and rolls away./Money is round;it truckles.

钱是圆的,它能滚走。/钱币圆溜溜,一有就滚走。

343、*Never spend your money before you have it

钱未到手决不花钱。/钱不到手,勿言支出。

344、Nothing for nothing./You get nothing for nothing./You don’t get something for nothing./You never get anything for nothing. 没有不花代价的东西。/不花代价一无所得。/不花代价,什么也得不到。

345、Nothing stake,nothing draw.

不下赌注赢不了钱。

346、Pay beforehand was never well served.

谁若把钱先付,得不到好的服务。

347、Pay him back in his own coin.

一报还一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48、Reckon money after all your kin.

亲了亲,账算清。/人亲财不亲,财利要分清。

349、*The best things in life are free.

生活中最好的东西不需要花钱。

350、The more cost,the more honour./What costs little is little esteemed.

价值越高,声誉越高。/价值小受尊敬也小。/越是多花费,东西越珍贵。

351、*There’s no such thing as a free lunch.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352、They that dance must pay the piper./Those who dance must pay the fiddler./If you dance you must pay the fiddler.

外教一对一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世界观的名言
下一篇:一年级猫和老鼠的看图作文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