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苦乐相关的俗语或谚语

思维能力  点击:   2013-12-13

与苦乐相关的俗语或谚语篇一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 中华语文网—中华语文教育第一门户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本文灵动、流畅的语言。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借以培养学生思维的辩证性和严密性。 过程与方法:

1.以研读讨论为基本学法。

2.主要采取讨论法和问答法分析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人生苦与乐的关系,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材分析:

《最苦与最乐》是八年级(上)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待人处事的正确态度。文章在结构上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而又凝练,同时给人以思想品德的教育———对国对民的责任感。因此,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这篇文章虽然说的是深刻的人生道理,但作者娓娓道来,以灵动和机智的说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人既深受启发又如沐春风。教学时,应把重点放在议论文语言的揣摩品味和哲理语言的积累上。

教学重点:

明确作者苦乐观,品味本文灵动、流畅的语言。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和理解作者包含在文中深刻的思想,进而树立起一种人生责任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例: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二)快速阅读,整体理解

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样得出答案的?(从第1、2段中找答案)

2.人生什么事最乐?作者是怎样引名言来论述的?(从第3段中找答案)

3.人们应该怎样对待责任?(从第14、15段中找答案)

提示:

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设问句,提出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贴切,水到渠成。

2.责任尽了,算是人生第一乐事。作者引了古语、俗语、孔子的话,从解除心理负担,体会有活力的人间趣味这个侧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应该像“君子”那样,“把这种种责任揽在身上”、“日日在那里尽责任”,而不是“将责任卸却”。

(三)精段研读,品味语言

研读第4段,明确如下要点:

1.“然则”———过渡衔接词语。(联系前一段的“翻过来看”,理解衔接严密的特点)

2.“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设问句、句中引用名言。(联系1、3段开头的设问体味大处着笔、语言凝重的特点;孟子的话“终身之忧”与前面“苦后是乐”的说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确理解)

3.“曾子还说哩”———叙述语句,带上了语气助词“哩”。(联系其他处的语气助词品味凝重中的轻灵)

4.“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对偶句。(从内容角度体味凝重;从词句的容量角度体味简练)

5.“苦中真乐”———苦乐观。(与“苦乐循环”、与“尽责任”联系起来看)

(四)重点难点突破

1.揣摩理解文中富有哲理的难句,补充部分内容帮助学生认识。

例: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2.揣摩仿写精妙句子。

体会下边句子的妙处,尝试仿写:

(1)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失意不苦。

(2)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3)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五)联系生活,思考讨论

1.联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的感受,谈谈你对文章中“苦乐循环”一句话的理解。

2.“知足常乐”的说法与本文中讲的苦乐观是否一致?为什么?

3.你所希望的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你认为如何实现?(要求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各抒己见)

(六)拓展延伸与作业

1.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

(1)是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

做一事,专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2)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

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

对亲情关心,对生命真心。

(3)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

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

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2.课外查阅梁启超的文章(比如《敬业与乐业》)。{与苦乐相关的俗语或谚语}.

3.课后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最 苦 与 最 乐

梁启超

最苦 最乐{与苦乐相关的俗语或谚语}.

贫?失意?老、死? 现象 欠钱没还如释重负

心安理得 恩惠未报 尽责任得罪人没赔礼吃苦真乐本质 该做没做(苦乐循环)

勇于负责,不避责任,能享受真乐!

语言:灵动 流畅

与苦乐相关的俗语或谚语篇二

最苦与最乐1[1]

八年语文导学案(10 ) 时间:2013-9- 班级: 姓名:

八年语文导学案(11) 主备人: 刘平 审批人: 金桂莲 时间:2013-9- 班级: 姓名:

与苦乐相关的俗语或谚语篇三

《最苦与最乐》参考教案1

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为人处世的态度;识记、积累文中的生字词。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3.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树立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

新授课。

课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它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最苦”与“最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吸引读者。

2.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东新会人。早年求学

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广州万木草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先后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说,在当时有较大影响。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全集》。

3.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写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4.学习生字:

恩惠(huì) 如释重负(shì) 契约(qì) 揽(lǎn) ....

悲天悯人(mǐn) 卸却(xiè) 监督(dū) 凡属(fán) ....

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第三部分:(5、6)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四、合作探究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明确: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明确: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了责任。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明确: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明确: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五、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各种论证方式论述了人在面对责任时是逃避还是承担的问题,告诉我们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痛,尽责任时人生最大的快乐。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读读写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梁启超是中国颇有影响的大学者、思想家,他的远见卓识、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他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共同铸成了这种庄重的语言风格。本文的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作者当然要多一份深思熟虑。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读起来使人感到句句教诲。

二、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明确: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

明确:找出论说的句子:(正)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没有的了。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三、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

例。

明确: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1)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2)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3.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词句——良心、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四、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什么事最快乐呢?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明确: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3.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明确:有关句子: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五、学习课文第5、6自然段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明确: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4.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明确: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最苦

六、本文的中心论点

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七、教师小结

有些人以欲望得到满足为人生快事,有些人则以清心寡欲为快乐。以欲望为快乐的前提的人,则穷奢极欲,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人实际上活得太累了!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时候的,欲望越大,活得越累。

八、布置作业

阅读思考课文。

第三课时

一、品味精彩语段

1.“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这一句虽然很短,但却有三层意思:a.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b.孟子这句话的意思与前面所说的“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似乎不一致;c.为什么这样呢?

2.“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这句话中的“这个”指的是什么呢?根据上文看,前面说了“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所以,只理解为其中的一个方面就是不对的,所以这里的“这个”指的是“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3.“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

与苦乐相关的俗语或谚语篇四

最苦与最乐 导学案(1)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班级: 姓名: 组内评价: 主备教师:{与苦乐相关的俗语或谚语}.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3、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

2、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学习难点:

体会本文简洁、流畅的语言风格

学习过程

一. 走进作者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

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

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

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维

新运动领袖之一。梁启超一生勤奋,各种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将近三

十六年而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他每年平均写作达三十九万

字之多,这体现了多么惊人的勤奋和才华啊!

二、课文导读(你了解课文的内容主旨吗?)

本文论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

人生最大的快乐。

本文的语言洗练简洁,表现在使用了概括力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也

表现在该展开则展开,该收敛则收敛。

三、走进课文:

㈠ 知识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循环( ) 圣贤( ) 卸却 ( ) ...

悲天悯人( ) 达guān( ) péi礼( ) .

qì约( ) 监dū( )

2、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其中两个造句

如释重负:

任重而道远: 死而后已: 悲天悯人:

3、本文的作者是 ,字任甫,号任公,他是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

教育家。这篇文章是 (文体),选自

㈡ 整体感知

4、本文结构严谨,线索清晰。请你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段意。

5、作者把苦乐与责任联系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苦乐观。他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

任之间的关系的?他的观点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 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2、 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3、 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4、 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5、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四)资料链接

①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

第一步: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点拨: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看看它们对本文的语言由那些帮助?

点拨: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气势,设问、反问等不再与上题重复。 第三步:品味精彩语段,体会本文“语言平易,亲切,如拉家常”的特点。

①“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感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这段话把一个人未尽责任的痛苦心情刻画得如此生动,其实是在阐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尽责”这一道理,这样亲切的语言,就像一个长者在与读者促膝谈心,娓娓道来,没有一点盛气凌人的说教口吻。)

②“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这段话用古语、俗语形容尽责后的快乐心情,浅显易懂,趣味横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引导学生阅读开头的5个设问句,体会它们的作用。

(这五个设问句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阐述得有条不紊,另人信服。同时,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设问句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与苦乐相关的俗语或谚语}.

(除以上的举例外,还可让学生自己找精彩的语句加以分析。

第四步:句型练习——仿写:学生可以根据示例仿写,也可以仿写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例: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_______________若能______________,虽__________________。

例: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生__________________,莫若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积累:

a、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例: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教师就发表内容,予以相关的教育。

b、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可查资料),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例:(1)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2)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

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3)曾子:任重而道远

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

(4)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字义: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呢?

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

(5)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快乐。 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

③学生座谈,发表自己的意见:

a、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

梁启超说:“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张潮却随笔写下:“人莫乐于闲”。“闲”能读书;游名胜;交益友„„

快乐是我们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问: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七、结束语

记得在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一文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是啊,常常听到孩子抱怨父母,常常听到有人埋怨社会,但他们可曾想过自己对长辈、对集体、对社会尽了多少责任呢?同学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今天,读了这片课文后,我想大家都应该好好想一想:“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也是学习本文后我们最大的收获。

课后反思:

与苦乐相关的俗语或谚语篇五

湖南省隆回县万和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上册 11. 最苦与最乐导学案

11. 最苦与最乐

【学习目标】

1.简要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为人处世的态度。

2. 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动机。引导学生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了解文章结构,理解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3、体会运用对比的方法阐述观点的好处;提炼文章的主旨;领悟作者运用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学习过程】

【自学检测】

给黑体字注音。

恩惠 揽 悲天悯人 卸却 监督

2.释义。

海阔天空:

如释重负:

悲天悯人: 心安理得:

任重而道远:

3、请把下列语句和出处连接起来

古语 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俗语 无入而自得

孔子 任重而道远

孟子 如释重负

曾子 君子有终身之忧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梁启超(1873~1929) 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三十自述》),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家。

【合作探究】

作者认为,痛苦的事情有哪些?其中最苦的事情是什么?

作者认为快乐的事情有哪些?其中最快乐的事情又是什么呢?

3. 文章为什么在第一自然段开始不直接提出观点,而先否定其他答案

4. 在作者笔下,“最苦”与“最乐”之间是什么关系?依据是什么?

5. 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6. 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与苦乐相关的俗语或谚语}.

7.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获得最大的快乐?

【知识梳理】

【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一)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②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班级: 姓名: 主备人:黄丽红 审核人:

1.按已给空格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1)“卸却”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2)“解除”责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字以内)

4.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完全文后,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一、为下列词语中的黑体字注音、并解释

1.契约 音: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_

2.恩惠 音: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_

3.悲天悯人 音: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_

4.卸却 音: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_

5.如释重负 音:_________ 义:_____________

二、判断对错

1.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

2.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

3.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

4.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

5.本文的结构形式是总分结构。( )

6. 本文开头用了反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引人思考,同时从人生最关注的问题出发直奔主题,引出论点。( )

三、句型练习——仿写:

学生可以根据示例仿写,也可以仿写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例: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_______________若能______________,虽__________________。

例: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与苦乐相关的俗语或谚语}.

人生__________________,莫若___________________。

四、积累:

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名言等,看谁写得多。 例:

a词语:知足常乐、苦尽甘来、先苦后甜;

b谚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与苦乐相关的俗语或谚语}.

c俗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d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与苦乐相关的俗语或谚语}.

【学后反思】

与苦乐相关的俗语或谚语篇六

11 教案

11、最苦与最乐

设计者:张丹丹 审核人:高飞 授课人:

知识目标

1、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2、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

情感目标

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对人生观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感知自学

1.介绍作者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广

东新会人,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1891年至1894年从康有为受学于万木学堂。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次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等。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中学总教习,宣传民权平等学说和变法主张。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 饮冰室全集 》等。

2、检查预习

1)、学生朗读课文

2)、注音 契约(qì) 揽(lǎn) 悲天悯人(mǐn)

3)、解释词语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三、合作探究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明确: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明确: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尽到了责任。

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责任未了的?

明确: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责任未了。

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

明确:显而易见,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我没责任的表现。由此推之,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

5、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之间的关系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合作探究

(一)讨论第1

自然段

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点拨: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二)讨论第2

自然段

1、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三年级作文朋友对不起
下一篇:三年级作文到原来视频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