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对联

经典语录大全  点击:   2013-07-11

it对联篇一

分类对联

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不须花。

【简释】旧时茶楼联。

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你我;

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

【简释】路边茶舍联。语气虽然平常,却包含至理,颇有禅味。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

【简释】旧时茶馆联。用口语写众生相,极为生动可爱。

不烦好雨频来,无限清风留客坐;

休怯斜阳欲坠,满途明月照人归。

【简释】旧时茶馆联。

来不请,去不辞,无拘无束方便地;

烟自抽,茶自酌,说长说短自有天。

【简释】旧时茶馆联。

七度卢仝碗;

三篇陆羽经。

【简释】卢仝:唐人,嗜饮茶,著有《茶歌》。陆羽:唐代“茶圣”,著有《茶经》三篇,是我国关于茶的最早著述。 《走笔谢孟谏议新茶》诗云:

“一碗喉吻润,

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桃花潭水汪伦宅;

芳草斜阳孙楚楼。

【简释】清薛时雨题西湖绿杨茶社联。

取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朝沽金陵酒,歌吟孙楚楼”诗意。

孙楚:晋代名士,才华卓绝。

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心头无限事,齐上眉梢。

【简释】长沙天心阁茶社联。在上下联之首嵌入“天心”二字,这种形式称为鹤顶格。

一瓯香茗,涤我尘襟,借问往来船,载多少画意诗情,好转韵事;

万里晴空,豁人心目,欲语登临者,看几次朝暾夕照,珍惜流光。

【简释】重庆北涪韵流茶室联。上下联倒数第二字嵌入茶室名,这种形式称为鹤膝格嵌名联。

留坐且停车,看桥边桃浪花飞,绝似巴峡洪涛,武陵仙洞; 香茗聊当酒,问庭外萍飘蓬聚,谁具卢仝雅兴,陆羽豪情?

【简释】旧事留香茶亭联,以鹤顶格嵌店名。

it对联篇二

对联{it对联}.

笔名“冰心”的来历

冰心以笔名发表作品以来,获得无数荣誉,连她本人的真名谢婉莹也被其笔名的风头盖过。究竟“冰心”笔名的来历是怎样?

,冰心在发表她的第一篇创作小说《》时,第一次使用了“冰心”作为笔名。据冰心表示,“当时我不愿同学们知道文章是我写的,而„冰心‟笔划既简单好写,又与我的本名谢婉莹的„莹‟字含义„光洁、透明‟相符。我出生后,祖父

{it对联}.

曾找算命先生为我算命,算命先生说我应该是男命,命中有文曲星,还说我的八字里缺火。所以二伯父给我取名„婉莹‟,„莹‟字头上有两个„火‟字。”

it对联篇三

七字对联c

上联:稻菽千重金浪起 下联:春风万里玉梅开 上联:万户桃符新气象 下联:群山霞彩富神州 上联:瑞雪纷飞丰稳岁 下联:香梅大放富饶春 上联:四面春山悬画卷 下联:三江碧水涌诗涛 上联:禹地花明春柳绿 下联:尧天日丽晓霞丹 上联:风卷雪花辞腊去 下联:香随梅蕊送春来 上联:春风绿染千山秀 下联:善政辉昭万户新 上联:美酒欢心杯起舞 下联:春风得意笔生花 上联:一家和睦一家福 下联:四季平安四季春 上联:五岳红梅开盛花 下联:九州瑞雪兆丰年 上联:国兴特色三江暖 下联:日灿神州万里春 上联:山经春雨清如洗 下联:柳坐东风翠欲流 上联:八骏荣归除夕夜 下联:三春新谱放羊歌 上联:八骏嘶风传捷报 下联:五羊跳跃展新图 上联:白羊越涧探春景 下联:紫燕绕梁报福音 上联:百凤迎春朝旭日 下联:五羊衔穗兆丰年 上联:宝马腾飞迎福至 下联:灵羊起舞报春来 上联:北岭春深宜牧马 下联:南疆草浅待牵羊 上联:不舍风驰追马迹 下联:行看岁稔话羊年 上联:才听骏马踏花去 下联:又见金羊献瑞来 上联:草肥水甜牛羊壮 下联:人杰地灵五谷香 上联:长空载誉夸天马 下联:大地回春颂吉羊 上联:驰骋春风追丽日 下联:扶摇羊角步青云 上联:雏鸭报春江水暖 下联:灵羊衔穗稻花香 上联:春草茸茸催马壮 下联:碧溪潺潺助羊肥 上联:春露秋霜连广宇 下联:羊肠鸟道变通途 上联:春满神州舒画卷 下联:羊临华夏入诗篇 上联:春染红棉迎旭日 下联:羊衔金穗报丰年 上联:催马唤羊逢盛世 下联:叱云沐雨览新春 上联:得意春风催快马 下联:解人新岁献灵羊 上联:得意春风仍疾马 下联:连天碧草又宜羊 上联:得意春风扬马首 下联:宜人景色赖羊毫 上联:庚午祝捷神马去 下联:辛未报喜宝羊来

上联:好鸟鸣春歌盛世 下联:吉羊启运乐升平 上联:画展春城描特色 下联:诗题羊石纪新春 上联:吉羊得草延春色 下联:紫燕衔泥落好家 上联:吉羊健步迎春至 下联:洪福齐天及地来 上联:金凤呈祥人得意 下联:玉羊衔瑞事称心 上联:金驹辞岁羊报吉 下联:丹凤朝阳燕迎春 上联:金马奔驰改革路 下联:银羊欢跃太平年 上联:金马扬蹄抒远志 下联:玉羊接力展宏图 上联:金穗飘香香四季 下联:玉羊报喜喜千家 上联:九州百族辞马岁 下联:两岸三通接羊年 上联:骏马功成领功去 下联:吉羊捷足报捷来 上联:骏马腾飞成壮举 下联:灵羊起步赴新程 上联:骏业辉煌归历史 下联:羊毫遒劲谱新篇 上联:骏业已开休驻马 下联:鸿图再展莫亡羊 上联:鲲鹏展翅扶羊角 下联:莺燕欢歌送马蹄 上联:老马奋蹄知路远 下联:羔羊跪乳感恩深 上联:老马识途辞旧岁 下联:灵羊衔穗报丰年 上联:老马识途归故里 下联:羔羊跪乳报春晖 上联:老马识途终有意 下联:羔羊跪乳最多情 上联:灵羊捷足登新境 下联:骏马奋蹄向未来 上联:灵羊下界盈门喜 下联:乳燕衔泥满院春 上联:羚羊挂角挑春色 下联:喜鹊登枝报福音 上联:龙凤腾飞迎一统 下联:马羊接力赛三春 上联:马步生风辞旧岁 下联:羊毫挥墨写佳联 上联:马驰碧野凯歌壮 下联:羊跃青山景色新 上联:马驰大道征途远 下联:羊上奇峰景色娇 上联:马驰万里传捷报 下联:羊越千山奏凯歌 上联:马驰原野繁花茂 下联:羊跃神州事业兴 上联:马甲雄骑迎胜利 下联:羊羹美酒庆丰收 上联:马年事事如人意 下联:羊岁时时报福音 上联:马年已绘丰收景 下联:羊岁继吟致富诗 上联:马首关情吟妙句 下联:羊毫随意绘新图 上联:马首是瞻跟党走 下联:羊毫在挥为民挥

上联:马首是瞻新世纪 下联:羊毫尽绘好春光 上联:马岁荣光辉日月 下联:羊毫遒劲续春秋 上联:马岁事事合民意 下联:羊年处处沐春风 上联:马岁事事如人意 下联:羊年时时洽春风 上联:马蹄踊跃驰千里 下联:羊角扶摇上九霄 上联:马驮硕果归山去 下联:羊踏青坪报喜来 上联:马尾松劲承雨露 下联:羊毫妙笔点春光 上联:马尾松青凝瑞雪 下联:羊毫笔墨舞春风 上联:骑马牧羊歌盛世 下联:顶凌踏雪报新春 上联:人怀远志驰良马 下联:世易新春唤白羊 上联:神骏回眸丰稔景 下联:灵羊翘首吉祥图 上联:神马行空普天瑞 下联:仙羊下界遍地春 上联:世纪春风萌绿草 下联:山乡柳笛放群羊 上联:世纪更新花吐艳 下联:春风送暖瑞呈祥 上联:世上尘埃随马尽 下联:人间春色逐羊来 上联:誓做长征千里马 下联:争当改革领头羊 上联:岁焕新风燕剪柳 下联:春来大地羊铺云 上联:岁届新春人福寿 下联:羊衔金穗业丰收 上联:天涯芳草绿马蹄 下联:华夏玉羊欢羊毫 上联:万树争荣添翠色 下联:五羊献瑞报佳音 上联:万象更新新世纪 下联:五羊献瑞瑞门庭 上联:万象已随新律转 下联:五羊争跃好春来 上联:五羊城中春光好 下联:九州域内人面新 上联:五羊结彩迎新纪 下联:六畜兴旺报好年 上联:五羊衔穗年丰稔 下联:双燕迎春岁吉祥 上联:五羊献瑞人增寿 下联:百鸟鸣春喜盈门 上联:五羊献瑞增春色 下联:百鸟争鸣唱福音 上联:惜别垂杨难系马 下联:喜瞻叱石尽成羊 上联:喜得马年成骏业 下联:笑看羊岁展鸿图 上联:喜看阳春花千树 下联:笑饮新岁酒一杯 上联:小道羊肠无阻碍 下联:雄心捷足好登攀 上联:驯马腾飞千里路 下联:牧羊更上一重峰 上联:羊归陇上春来早 下联:马识归途业告成

上联:羊角扶摇九万里 下联:马蹄奔向二千年 上联:羊年喜千家祝福 下联:国运昌万物生春 上联:羊群簇拥千堆雪 下联:燕子翻飞一世春 上联:羊群拥起千堆玉 下联:稻浪浮来万亩金 上联:一片白云羊变幻 下联:千条翠柳燕翻飞 上联:英雄跨马扬长去 下联:龙女牧羊载福来 上联:犹思骏马奔腾急 下联:更赞矫羊奋发先 上联:玉树葱茏皆出色 下联:金瓯稳固不亡羊 上联:玉羊启泰迎春至 下联:金马奋蹄载誉归 上联:玉宇澄清观燕舞 下联:草原茂盛喜羊欢 上联:和谐社会千民乐 下联:强盛国家万代昌 上联:春雨丝丝润万物 下联:红梅点点绣千山 上联:丹凤呈祥龙献瑞 下联:红桃贺岁杏迎春 上联:五湖四海皆春色 下联:万水千山尽朝晖 上联:山青水秀风光好 下联:人寿年丰喜事多 上联:高天冬去苏万物 下联:大地春回放面花 上联:腊梅吐芳迎红日 下联:绿柳展枝舞春风 上联:瑞雪喜迎春节到 下联:梅花欢接贵宾来 上联:瑞雪纷飞寒节去 下联:梅花绽放新春来 上联:瑞雪纷飞清玉宇 下联:花猪起舞贺新年 上联:瑞雪纷飞清玉宇 下联:寒梅凝香跃琼楼 上联:飘飘落叶随冬去 下联:片片生机伴春来 上联:战鼓催春春潮涌 下联:红旗映日日增辉 上联:春回大地风光好 下联:福满人间喜事多 上联:先辈业绩牢牢记 下联:革命作风代代传 上联:鱼跃碧海赞海阔 下联:鸟飞蓝天颂天高 上联:东风劲吹人间暖 下联:红日高照大地春 上联:十亿人民颂大治 下联:万里江山展宏图 上联:革命前辈创大业 下联:长征新秀绘宏图 上联:汗水催绿千顷苗 下联:心血浇红万朵花 上联:长征万里党指路 下联:江山千秋民当家 上联:喜鹊登枝盈门喜 下联:春花烂漫遍地春 上联:商店向阳连千户 下联:柜台春风暖万家

上联:勤俭自古为美眷 下联:节约至今是佳称 上联:提倡晚婚破旧俗 下联:计划生育立新风 上联:青年男女晚婚好 下联:孩子一个益处多 上联:几行绿柳千门晓 下联:一树红海万户春 上联:万象更新春光好 下联:城乡巨变喜事多 上联:春风浩荡辞旧岁 下联:朝霞绚丽迎新春 上联:屋后树木添新绿 下联:门前田园迎春风 上联:万民同乐凯歌里 下联:四化自喜锦绣中 上联:玉海金涛千里秀 下联:绿树红花丸护唇 上联:文坛英才挥彩笔 下联:艺苑新秀唱颂歌 上联:破旧立新创大业 下联:励精图治展宏图 上联:学雷锋精神焕发 下联:干四化斗志昂扬 上联:满园春色催桃李 下联:一片丹心育新人 上联:赤心迎来三江客 下联:笑颜送走四海宾 上联:美酒红灯歌胜利 下联:银铮玉管迎新春 上联:花灯灿烂逢盛世 下联:锣鼓喧天颂华年 上联:美酒千盅辞旧岁 下联:梅花万树映新春 上联:四化为强国大计 下联:勤俭乃富家根本 上联:莫忘当年创业苦 下联:喜看今朝生活甜 上联:天翻地覆旌旗奋 下联:莺歌燕舞天地新 上联:高歌唱来花千树 下联:妙手绘出画万张 上联:万众一心齐努力 下联:百舸千帆兢上游 上联:桃红柳绿千里秀 下联:张灯结彩万家欢 上联:校园春光无限好 下联:师生团结讲文明 上联:爆竹千声歌盛世 下联:红梅万点报新春 上联:大地回春千山秀 下联:国强民富万户荣 上联:春种满田皆碧玉 下联:秋收遍野尽黄金 上联:百花园林春风暖 下联:万里征途战旗红 上联:庆胜利豪情更壮 下联:迈新步信心倍增 上联:国增财富人增寿 下联:春满人间福满门 上联:勤俭持家皆称赞 下联:劳动致富最光荣 上联:向阳庭院花开早 下联:勤劳人家喜事多

it对联篇四

对联的基本知识

对联的基本知识,基本特点

第一节 对联的称谓

凡事物都有名称。对联更有它自己独特的称谓;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后以多贴在互相对称的柱子上,又叫楹联(楹即柱子)或楹帖,楹帖又分春帖、婚帖、喜帖等。它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像人的肾脏那样叫一副、两副等,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例如:明朝宰相邱琼山少年就学时,老师为解决学生争座位而出句:“细雨肩头滴”,本是平淡的句子,而邱对以“青云足下生”,不但赢得了座位,而且表现了才志超群,全联生色多了。其中的“细雨肩头滴”叫上联、出句、对公或对首,“青云足下生”叫下联、对句、对母或对尾。上联叫被对句,下联叫对句,所以应说“青云足下生”对“细雨肩头滴”,或说“细雨肩头滴”对以“青云足下生”。至于贴定的对联,如北京居庸关联“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也应同样称谓,即“辽海吞边月”为上联、出句……“长城锁乱山”为下联、对句……。我们对别人的出句或写作对联都可以叫做“对对”,因为都得先出上联然后对以下联;当然也可以先出下联,再对上联。

第二节 对联的作用

从上节可见对联为我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独具风格的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文化艺术芳园中极为别致的一朵奇葩,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广泛应用。

对联的应用范围,是多方面的,宽广的:从种类说,由春联一种逐渐发展到贺婚祝寿,交际装饰,吊丧悯死等十多种类;从阶层爱好说,先有皇帝至将相,逐步扩大到平民百姓,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不分阶级阶层,不分贫贱富贵,人人都喜欢使用情趣各异的对联,从张挂场所说,由皇帝的宫殿苑囿到监狱牢门,由富户的高堂华厦到民众的小庐茅舍,以至祠庙寺观,亭台楼阁,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清泉仙窟,门房书室,卧室案头,商场工肆,店铺坊馆,甚至戏台神座,香炉花灯,箔柜仓库,猪栏牛舍等等莫不悬挂长短不一,千姿百态的对联。

对联之所以这样广泛使用:一、由于它有装饰点缀,衬托人们感情的作用,不论任何事情、场所、场合,有没有对联,人们的感受就有很大差别。如新年时用了它,人们就觉得春色满园,生机勃发;新婚时用了它,人们就感到喜气满堂,美满幸福;新居时用了它,使人感到吉祥永驻,安居乐业;游览时见了它,使人感到江山多娇,胜景越常;悼亡时有了它,使人悲中兴慰,思承美德……所以它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比诗词还大。它还能以美观的体形,工整的对仗,铿锵的音韵和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流芳后世。二、由于它思想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善于表达意境和情感,能从记事、述史、写景、抒情、言志、寄怀、宣传、鼓动、褒扬、贬斥到慨叹、讽刺、鞭挞、娱乐、交际、游戏、谐谑等等,都能随作者意志所为,完成它的作用。可见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应用范围的扩大,它壮丽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第三节 对联的种类划分

划分对联种类的第一人,是清代梁章钜。他在《楹联从话》中分为故事、应制(奉皇命而作)、庙祀、祠宇、官衙、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和杂缀十类。可惜内容不全面,分类不科学。按常规应根据对联内容广泛和适应性广的特点来分类,现先从适应性广来分类,对联是无事无处无时不可以贴的。①春联。②门联。③堂联。④名胜古迹联。⑤婚联。⑥寿联。⑦交际联。⑧新居联。⑨挽联。此外还有戏台、庙寺、祠墓、庆贺(指生子、升迁等)、灯联、谜联和器皿联等。如果从内容广泛来分类,可分多类,现择取主要的五类叙述于下。

一、写景状物类

描写壮丽风景,向为人们赏心悦目之举;绘状佳美事物,亦为人们雅兴志趣之事。历代写景状物之联,不乏绘影绘声、维妙维肖的佳作。如:瘦西湖月观郑板桥亲书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把最常见的景物形象得肖妙而灵活。又如书生妙对乡绅联,乡绅出句:“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声言对不了,要立即驱逐,不得在他乡教书。书生接口对道:“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针锋相对巧捷之至。

二、叙事咏物类

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故事史迹很多,可以记叙咏怀者不少,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这类对联亦众,对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都大有好处。如关岳庙联:“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述而有评、简练有力。

三、抒情言志类

人是有思想感情,有志趣理想的,存之于内,必发于外,笔墨所到,自然流露,它可见于各类对联,亦可有它专类。如林则徐在流放中言志联:“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明显地表明他的抱负,渴望东山再起。又如冯玉祥将军叙志联:“头可断,身可杀,民族斗争不可屈;将非骄,卒非惰,外交妥协岂非忧。”

四、格言哲理类

人们为了策励自己和劝勉别人,常制订一种治学立业,修身处世的守则,或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语句,以对联形式见之,称为格言哲理联,如吴敬梓叙世名句:“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

五、讽刺讨檄类

这类主要出自被压迫者被剥削者在对压迫者剥削者的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以惩儆统治者压迫者的恶行罪愆。如老百姓讽县令联:“王好货,不论金银铜铁;寅属虎,全需鸿犬牛羊。”清时一个县令叫王寅的,群众嵌名作这联贴在官府门旁,指出他贪暴之心。

第四节 对联的种种形式

形式是指事物的形态、结构等。对联是文艺作品中表现艺术和结构多式多样的一种,它的上下联内容构成,有着可遵的规律,这种规律大约有:并列关系、转折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造反关系等。对联体现这些关系的几种主要形式有:

一、正对 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各类字词工整相对。但是内容不可相同,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如安徽白龙庙联:“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

二、反对 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但上下联意思是相反的,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所用的词语也多是反义的。如:“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昔日一贫儒诵经拜佛;今乘驷马车放火杀人”等。

三、串对 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无意义。至少意义不全。所以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试看一副眼镜店联:“悬将小日月;照彻大乾坤。”上联是因,下联是果,由悬眼镜到看见东西是递进。还有《碾玉观音》中崔宁吃了酒的联语:“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连贯递进因果关系都有。这种对也叫流水对。

四、工对 又叫严式,它要求同小类的名词相对,越小类则越工。凡以同类词或近类词相对,习惯不同类词相对和词性相同的联绵词相对等,都叫工对,如骆宾王题浙江观海亭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其中楼和门是宫室类,观和对是人事类(动词),沧海日、浙江潮是天文地理类。这是古工对。

五、宽对 是和工对相对而言的。它的特点在字词对中不苛求小类相对,只大类相对,平仄上个别不相对,句形结构大致相应即可。例如郑板桥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主要名词没有一个同类的相对。现代的工对不同了,只要求字词和平仄大致相对,个别字词不甚工整可不计较。宽对当然不能无限宽,一般应做到上下联长短句相同,字数相等,语气流畅。至于工对和宽对那种较工?从艺术看,以工对为工,从全联看,则应以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来衡量。

六、回文对 回文又称回环,是讲究词序回环往复之趣的一种修辞法,表现两种事物的相互关系。我国早在东晋就有苏惠织回文诗八百余言的事。这回文对联明显是从回文诗衍化而来。它有三种不同的写法:1、上联倒转作下联法:“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2、上下联顺逆同一法:“北陵奇景奇陵北;南塔新奇新塔南。”3、上下联颠倒互换法:“禽鸣听耳悦;鲤跃视神怡。”可读为“怡神视跃鲤;悦耳听鸣禽。”回文对是一种别有情致的文学形式,根据内容需要进行创作,是会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的。

第五节 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对联能够存在和发展这么久,人们喜爱愈烈、流传愈广除了某些客观原因:帝王的提倡,名人的创作,人们的需要外,主要在它自身具有许多艺术优点和长处:文字美、声韵美、民族特色、应用价值等,能与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里将探讨它构成那么多优美的艺术形式的艺术要求,即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

对联是有上联和下联的,缺少其中之一,都不成为对联,这是定格。它还规定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否则不能相对。从前有个故事说,甲乙二人对对,甲出句:“三宝殿前三个塔”,乙对以“五凤楼台五层楼”,本很工整了,但甲又说:“还有塔、塔、塔”,乙由于不能以五个楼字去对三个塔字,没能对了。它不像“三光日月星”可对以“四诗风雅颂”。因为雅包括了小雅大雅二诗,乙没有办法以三个楼字包括五层楼,只得认输了。因此,上联五个联(五言),下联也要五个字,上联七个字(七言),下联也要七个字,如下列二联:(1)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2)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树柱长天。两联上下联字都相等,前者是李大钊烈士所引,气概非凡。后者是杨昌济教授(毛主席的岳父)的名联,表示决心培植救国材人。

不论多少字的对联,都一样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能象词赋那样对偶句容许引头词和语尾词。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上阕第四句“看漫山红遍”,下阕第三句“恰同学少年”

中“看”和“恰”都是引头词;鲍照的《芜城赋》有“岂忆同舆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句,其中“岂忆”是引头词,“哉”是语尾词,在对联是不容许有的。因为对联的上下联必须互相对称、整齐、美观。理由很简单,从许多生物自然器官都成对就可说明了:鸟有两翼,兽有一对前腿,牛羊各有一对角,人的耳、眼、手、脚都是成对,长短大小一样,每对器官都在身体匀称地分布好,给人以对称、整齐的美感。对联的互相对称、整齐的意义也一样,是给人以美的观感,美的享受。对联如果不这样,就像人的器官不全,不成残废,也是缺陷,成为丑陋,给人以难看的形象。所以一切东西要得人喜爱,首先就要有外表美,形式美,对联就具有这特点。

对联字数相等的特点曾给聪明人反用过,有一副挽袁世凯联云: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哀世凯对以中国人民是对不起的,作者正是借意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因袁复辟帝制,扼杀共和,这是千多年才见到第一副字数不相等的奇联。但也不能说字数相等的两行字或两句话就成为对联,因为对联还要讲究对仗音韵等艺术构造。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既无异议了,但它应以多少字数为佳呢?从现有的对联看,少字多字都有佳联,若有字数划分联形,七言为最多,其次是八言九言,又次为五言和十言至十二言,四言六言和十三言以上则较少,至于少于四言的短联和几百言以上的长联,有点似凤毛麟角了。因为字数过少过多都难于写作。对联的字数多少应以内容决定形式,由作者根据题材来决定,既不宜过短,也不宜片面追求长。

(二)同词性的字词相对

词性即词的特点,同词性即划分为同一特点的词类。根据词类讲究字词对仗,是对联中对偶艺术的关键。古人对词类的划分和今人的说法不尽相同。古人云:“实对实,虚对虚”。何谓实?古人编有《词林典腋》一书,《诗韵合璧》附载了它。它把实字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帝后、职官、政治、礼仪、音乐、人伦、人物(事)、闱阁、形体、文事、武备、技艺、外教、珍宝、宫室、器用、服饰、饮食、菽粟、布帛、草木、百花、果品、飞鸟、走兽、鳞介、昆虫等三十门(类),外编八对:抬头对,颜色对、数目对、卦名对、干支对、姓名对、人物对、虚字对,都是同词性相对。只是漏掉方位词。照工对要求,要各小类中的字词相对。天文类对天文类,人伦类对人伦类……。若只说“实对实”,则三十类中任何一类的字词都可同其他二十九类的字词相对了。其实不然。因为其中有动词、形容词怎能同名词相对?“游览”怎能对得起“太阳”?何谓虚?古人编有《虚字韵薮》一书,附载于《诗韵合璧》末尾。它列举虚字一百三十八个,但其中包括有代词:他、其、谁、孰、何……等,动词:谓、曰、云……等,是不能同焉、矣、也、乎、哉相对的。由此可见古人谈对仗虚实之说,不但笼统不准确,而且有些混乱,是不科学的。

词分虚实是必要的,真正的科学划分,只有今人以汉语语法区分词性属类才准确。现在说的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的词;按语法特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和量词六种;虚词一般不具有实在的意义,它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或句子的语气,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至于方位词附属于名词。颜色词属形容词了。

我们今天对对,应照上列十一种词性相同的字词作对,就是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等。下面分别词性举例说明,同时证明古人并没有笼统地实对实,虚对虚,还是照语法要求去做。我们只有用语法分析,才能把古人对对的方法弄清楚;

{it对联}. {it对联}.

壹、名词 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字数最多。上面所列《词林典腋》三十门,大多数是名词,但它分得太繁碎了,现在应用时只分十多类,即天文、时令、地理、宫室、人物、形体保持各为一类外,已把帝后、职官、闱阁和人伦合为人伦类,政治、礼仪、音乐、技术、文事、外教合为文化类,武备、珍宝、器物合为器物类,布帛、服饰合为服饰类,饮食、菽粟合为饮食类,草木、百花、果品(菽粟兼入)合为植物类,飞鸟、走兽、鳞介、昆虫合为动物类。其中又分近类和远类,凡词性相近或互相有关系的叫近类,如天文地理和时令部分,人伦、人物和形体,文事和武备等;词性不相同,又无多大关系的叫远类,如动物和服饰,天文和饮食,人伦和器物等。写作对联时,如同类无词可对,可求近类,近类都不能表示意境时,可以求之远类,古人虽把远类相对叫做对开,但并不乏例。

名词还有习惯不同类通对的。词有入多类的,有和别类词相互联系的,因此在习惯上有不同类通对的名词。例如植物类的花字,由于有“风花雪月天”之句,它能和天文类风、雷、月相对,由于有花鸟、花蝶、花烛、花锦等联合词,它可同鸟、蝶、烛、锦等字相对,又饮食类的酒字还能和文化类的诗、歌、琴、棋相对,是由于古有“诗酒琴棋客”样的名士。天文类的日、月二字,又可同时令类任何字相对,因为时令类也有日月。天文类的风字,除能同花对外,又可同世、俗、景、貌、火等字相对,因风字能组成世风、风俗、风景、风貌、风火等联合词。琴书剑为古文人必备之物,也可通对,至于子字因有父子、果子、甲子等联合词,能同人伦类、植物类和干支通对。有杨花水性一成语,杨和风水可对。余可类推,不再列举。用这类词相对和同类词相对,是同等看待的。{it对联}.

连绵名词也要求词性词相对。属动物的有鹧鸪、鹦鹉、鸳鸯、蚂蚁、蝴蝶、凤凰等,属植物类的有海棠、月桂、杨梅、荔枝、金桔、玉兰等,属人物的渔父、耕叟、牧童、织女、樵夫、教师等。其余可类推了,不再列举。(以下各种词性旨同)。

至于数词、量词、干支、颜色、方位、卦名等仍各自相对。

名词又分为:(1)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和书籍名称等;(2)具体名词:日、月、山、水、松、柏、猪、鸡等。(3)抽象名词:性、情、志、气、仁、义、忠、孝、福、寿等。这三种名词又要求各自相对,现分别举例说明:

甲、专有名词对专有名词。例如,中央电视台一九八二年春节征联出句:“碧野、田间、牛得草”,评冠军的对句:“金山、林里、马识途”。各以三个文化界人名相对,各字分类相对也工整,第一字是颜色字,第二、三字是地理类,第四字是方位词,第五字是动物类,第六字是动词,第七字是具体名词,语意能顺理成章,古人巧对也不过如此。

乙、具体名词对具体名词。例如:朱熹世家中堂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日月天地是天文地理类联合词,诗书属文事,圣贤属人物也是联合词,第三、四字是数量词,心眼属于形体类,全是具体名词相对。

丙、抽象名词对抽象名词。例如,周总理“送蓬仙兄返里”联:“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道义对险夷是抽象名词相对。

动词 是表示变化或动作的词,有走、跑、做、作、说、吃、看、闻、视、听、浮、沉、争、打、呼、问……。例如:(1)朱德题成都杜甫草堂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著对留是动词。(2)徽州戏台联:“声为律吕身为度;云想衣裳花想容”。想对为是动词,因上

it对联篇五

对联基础知识

对联基础知识

一、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一)对联概述

对联俗称―对子‖,简称―对‖、―联‖;别称―联对‖、―联语‖、―联句‖;雅称―楹联‖、―楹贴‖、―贴子‖、―偶句‖、―应对‖、―对语‖等等,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对联的历史悠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传统的实用文体。

与诗的单位叫―首‖,文的单位叫―篇‖的道理一样,对联的单位叫―副‖,古人用―幅‖。

对联由两个等量字句组成,前一部分叫上联,也叫上支、上比、出句或叫对公、对首。后一部分叫下联,,也叫下支、下比、对句或叫对母、对尾。上下句合称一联,为全联缺一不可。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对联的字数与―言‖有相应的关系。字数是上下联字数之和,其中和之半为―言‖。比如传统春联―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是八字四言联,居室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是十字五言联;―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是十四字七言联。{it对联}.

与对联最密切的是横批,也叫―横联‖、―横额‖。横批贴在两个对联中间上面,一般是四个字的。它的作用是把上下联的中心思想概括出来,有总结和点化作用。

(二)对联的起源与形成

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

1、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

对联区别于其它文体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就在于它的上下联,从字数、句式、内容、到平仄、韵律等,全用对偶。因此,要探索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就不能不首先涉及到对偶。

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之一。对偶是―对仗‖和―骈偶‖两个词的演化综合。对仗是诗词曲联中语句的一种对偶形式。―对仗‖缘于古代宫中卫队的行列仪仗队。这种仪仗队是两两相对地排列的,其队形、人数、服饰、旗号等都整齐对称排列,所以叫―对仗‖;骈偶的―骈‖是指两匹马并驾齐驱,―偶‖指两个人结合在一起。合成―骈偶‖,也是成双成对的意思。对偶和对仗二者疏密有间,宽严有别,对仗忌重字,对偶不忌。

对偶这种修辞手法,在我国古代诗文中,很早就被人们所运用,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文学作品中就出现了。―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瞧·采薇》)。―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

到了两汉时期,一种叫做―赋‖的半诗半文的文学体裁发展起来,对偶的修辞手法得到了广泛、自觉的运用。到魏晋时期,赋体作品又逐渐趋向骈体化,产生了―骈体文‖。对偶修辞方法的发展和成熟,不仅对于丰富、发展汉语言文字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可以说,正是这种艺术手法,孕育了唐代的律诗和以后的对联这两种艺术形式。从整个文学艺术史和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来看,对联

这种文学艺术形式同整个汉语言艺术是密切相联的。它是随着我国汉语言文字艺术中对偶修辞手法的产生、发展、完善才应运而生的,是从对偶修辞手法中脱胎出来的一种独立别致的文体。可以说,对联是对偶修辞手法的成熟化、典型化、文体化的产物。

2、桃符习俗直接产生了对联

对偶修辞手法孕育了对联,但是,对偶并不等于对联。对偶要转变为对联,还必须具备外在的形式。这种使对联获得独立的外在形式,是我国古代一种民族习俗——挂―桃符‖。因此,对联始于古时的―桃符‖,即对联源于春联,春联始于桃符。―桃符‖又称―仙木‖。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中原人民在旧历辞旧迎新之际,用两块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样,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旁,意在驱邪祛鬼,祈福避祸。根据神话故事《山海经》等书记载,相传在东海度朔山有一棵弯屈伸展三千里的大桃树,它的枝丫一直伸向东北的鬼门,山洞里的鬼神都要由此出入。桃树下有两位神将把守,名叫神荼、郁垒。他们一旦发现有害人的恶鬼,就用苇索捆住送去喂虎,使人们得以安居乐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这种悬挂桃符习俗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最初写二神名字或者描画图象,到后来有人在桃木板上写除祸祈福的吉祥话,进而发展到写两句对偶的诗句。于是便产生了所谓―桃符诗句‖,即―楹贴‖。这种题桃符的楹贴,便是对联的雏形。

最早的一副楹帖,即春联的出现,根据史料记载,是在五代时期。《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载:公元964年,孟昶(919—965)命学士辛寅逊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蜀主孟昶所题的这副楹贴,就目前来讲,被公认为是第一副春联。至此,对偶的修辞手法,便―分娩‖出春联这种独立的文体。

及至宋代,对联创作已蔚然成风。象苏轼、朱熹、黄庭坚这样的名流大家,也有不少对联作品传世。北宋文学家王安石(102 1—1086)在《元日》诗中描写了人们张贴春联的情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元、明时期,宫廷、宦门、寺庙、佛门已经出现了铭刻于木柱上的对联,后人称之为―楹联‖。同时,最早的寿联、挽联、题赠联也开始产生了。宋代大学者朱熹(1120—1200)还编有《联语》,可见楹联已开始盛行。

到了明代,春联便作为一种年节志庆的独立文化风俗形式,被正式肯定和推广。据说―春联‖一词,就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创造的,并且开始采用红纸写春联。公元1368年,明代建都金陵(今南京),为庆贺开国立业,号称―对联天子‖的朱元璋―除夕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据清人陈元澹《簪云楼杂话》记载)。这种把―题桃符‖变成张贴春联的习俗,一夜之间,由宫廷豪门推广到了老百姓门户。他不仅下命令,而且在第二天(大年初一)清早,―微服出游‖,漫步大街小巷,鉴赏春联。当他发现城门口有一骟猪户因无钱买纸来贴春联时,他便命人取来纸墨,亲自挥毫,为该户题上一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由后蜀主孟昶―题桃符‖,到明太祖朱元璋―设春联‖,其间经过四百多年,对联便由桃符的雏形逐步趋于成熟。并且,在此过程中,对联也开始由唯一的春联发展到其它更多的种类。在内容上,也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发生了日益密切的联系。到清代康、乾盛世时,对联艺术达到了鼎盛时期。{it对联}.

3、各种文体促进完善了对联

(1)对联与赋、骈体文

对联的产生,首先应当归功于赋和骈体文的影响。从对联艺术本身的特点看,它句式灵活,长短自如,没有固定的篇幅,少则几字,多则几十字,数百字、上千字。它虽然是―诗‖,却不强调押韵;它注重文字修饰和用典等,和赋、骈文也有相似之处。因而,它受到赋和骈体文的影响、促进,是显而易见的。

(2)对联与律诗

唐代中期以后,形成了文学史上称为近体诗的―律诗‖。律诗不仅对诗中的对偶提出了严格要求,而且形成了固定的位置,它使对偶在诗歌中更加艺术化、系统化和理论化。至此,对联也就随着应运而生。对联是律诗的演变。对联与律诗中对仗的中间两联相比,除了在字数的要求上不同(律诗中只有五言或七言),其余对仗的形式、要求,大体上都是一致的。

(3)对联与词

对联的对偶要求,虽然大体上与律诗的对仗相同,但有些方面,却又突破了律诗对仗的严格限制,更显自由和灵活性。这是受到词的影响。最明显的有两个方面:

①律诗的对仗,要求以平声对仄声,以仄声对平声。对联突破了这一点,在某些句脚上,不拘平仄声。例如:冬去高天万物复苏;春回大地一派生机。其中句脚―苏‖和―机‖二字都是平声。又如《红楼梦》第五十三回里,贾氏宗祠的对联: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上联句脚的―恩‖为平声,而下联句脚的―盛‖则为仄声。对联这种在句脚上有时可以平对平,仄对仄,出句平对句仄的特点,恰恰是词的对偶特点之一。

②律诗的对仗,避免同字相对;而对联却以同字相对作为修辞和用字的技巧之一。如周恩来同志挽蔡元培同志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其中的―从‖、―到‖、―先生‖、―之‖、―在‖都是同字相对,这种情形在对联中是允许的,这一点与一些词的对偶相似。例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其中―里‖是同字相对(毛泽东《沁园春·雪》)。

(4)对联与曲:

明清以后的对联,如谐趣对、叠字对、复字对、以及口语、俚语、成语等用到对联之中的情形日渐增多,说明它受到元曲的影响是明显的。例如:倾国倾城越西子梨梨枣枣;行云行雨楚巫娥暮暮朝朝(张可久[双调 折桂令]《赠歌者秀英》)。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抗州中山公园对联)。由此可以说,对联是文、赋、诗、词、曲等文体综合、演化、变异而成的。

(三)对联的应用与发展

对联产生后,它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起初,对联的种类只有唯一的春联,到宋、元、明以后,逐渐被用于人们的装饰、交际活动之中;从起初应用于文坛、官场、宫廷,到后来逐渐普及于广大民间、广大社会,以至于发展到名胜古迹、寺祠庙院、亭台楼阁、门庭书房、卧室案头以及店铺坊馆等。在民间,就连戏台、神座、花灯、香炉、箱柜、粮囤、车辕、畜栏等处,也都有贴对联的现象。

对联真正在思想内容上获得充实与发展,真正与社会现实生活发生密切联系并发挥其积极作用的,还是在近代、现代。具体地说,是从1840年雅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开始觉醒,先进阶级的进步思想开始出现,尤其是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后,对联才迅速发展成为先进文学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也势必带来了对联艺术的繁荣发展。自1978年改革开放30年以来,对联的创作、应用和研究,空前地活跃起来。逢年过节,又可以见到五彩缤纷的对联出现于千门万户。民间红白喜事,企业开张庆典,对联成为必不可少的表达感情的载体;许多报纸、刊物,也都重视刊载对联研究文章;一些研究汇集对联的专著、史料也相继问世;有的文化部门、出版单位为了繁荣对联的创作,还开展了征联求对活动等等。《中国楹联报》已创刊二十多年,为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复苏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联律通则》的颁行(2007年6月1日起试行)为楹联这一独立文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研讨与练习

1、什么是对联?

2、简述对联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3、区别―对仗‖、―对偶‖、―对联‖三者之间的异同。

4、收集你家周围的对联几幅供大家欣赏。

5、出句征对:(1)经常撰对有收益;

(2)王乃山前花万树;

(3)罗甸二中风景美。

二、对联的种类和功能

(一)对联的种类

1、春联(含节日联)

春联又叫―春贴‖,是对联应用最早、范围最广泛的一种类型。从后蜀主孟昶―题桃符‖的第一副春联出现,到明太祖朱元璋―设春联‖的普遍推广,在旧历―春节‖时贴春联,就作为我国一种民族风俗习惯,一直绵延流传至今。万众欢腾歌大有;百花艳丽庆新春(杜正尧《金猪贺岁万众迎春》)。王乃山前春色好;莲花溪畔锦灯明(罗磊《金猪贺岁万众迎春》)。风调雨顺年年顺;政善人和处处和(唐定兴《金猪贺岁万众迎春》)。居尾金猪辞旧岁;当头银鼠贺新春(罗方友《中国楹联报》2008年第4期总771期)。总之春联要有春的气象,要姓―春‖。

2、门联(含行业联)

门联也叫―门贴‖、―门对‖。贴门联的习俗,在明代就已有之。什么门第用什么对联,不能混淆和更易,如孔府门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门联还具有行业―招牌‖、―幌子‖的作用,如豆腐店联:天然滑腻出磨孔;本质清香留世间(罗方友《金猪贺岁万众迎春》)。学校联:三尺讲台,屡出栋梁匡社稷;一园清境,频添智慧育英才(吴忠祥《金猪贺岁万众迎春》)。

3、婚联

婚联又叫―喜联‖,是男婚女嫁时的专用对联。婚联最突出的特点是多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用花、鸟、鱼、月、水、珠等一类美好的事物,来比喻佳期美满,男亲女爱的情景。如:柳暗花明春正半;珠联璧合影成双(春日婚联)。皓月描来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冬日婚联)。移风易俗文明礼,共德同心幸福婚(林昌华《联草拾零》)。月色入帘静;花容倚叶娇(黄林老师为其友撰婚联)。

4、寿联

寿联是为老年人祝寿专用的对联。寿联多用比喻,以高山、流水、青松、翠柏、神色、仙鹤等比喻寿者,以寄寓延年益寿之意。如罗甸县诗联学会祝蒙泽民老先生八十寿龄联:岁月八十思泽润;诗联百味跃民风。乔松傲雪霜,丹鹤永栖

开寿城;大德连天保,福星高照沐熙朝(林昌华《联草拾零》)。寿联分为自寿联:表达自己的人生感受、自勉、希望等;贺寿联:别人对寿者写的联。有关寿联各种分龄表达:十年称秩、旬(七秩寿辰也叫七旬寿辰),二十称廿、双旬,三十称卅、五十称半百。又人生十岁称幼学,二十称弱冠,三十称壮(也叫而立),四十称强(也叫不惑)、五十称艾(也叫天命),六十称耆(qí)(也叫花甲),七十称老(也叫古稀),八十称耋(diē)、八十八称米寿、九十称耄(máo)、九十九称白寿(白加―一‖为百,意为―一百‖少―一‖为99岁),百岁称期颐,108岁称茶寿(―茶‖字上为廿、八,廿八为28,下为木,木为八十,共108岁)。如:何止于米,相期以茶;心怀四化,意寄三松。这是自对联,即上联中―何止‖对―相期‖、―于‖对―以‖、―米‖对―茶‖即八十八岁对一百零八岁;下联―心怀‖对―意寄‖、―四化‖对―三松‖。上下联是不相对的。

5、挽联:

挽联,也叫―丧联‖,―挽词‖,是生者哀悼死者,治丧、祭奠时专用的对联。例如:成家立业于黔东,光荣退休于黔东,返故寻亲寻友,离妻离子音顿杳;失倚成年在罗甸,不幸逝世在罗甸,思前尽职尽心,克俭克勤事长存(林昌华《联草拾零》)。芳名正气存天地;美德良操惠子孙(通用挽联)。另外孝联也属丧事联,孝联的上联表达死者的牵挂、遗憾,下联是生者的身份,表达哀思。

6、交际联(也叫赠答联)

交际联主要用于社会名流、名人学者一类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文学素养和社会阅历的人们之间。它可以分为文字形式的和口头形式的。如2007年11月14日晚,二中诗友应黄林老师邀请于白龙村新居聚会,诗友送诗词联贺之,杨忠老校长也当场出句征对以贺:家居百龙家和人和万事兴。罗磊老师沉思片刻后对出:名上皇榜名旺族旺全村旺(其中―百‖为―白‖的谐音,―皇‖为―黄‖之谐音)。处事立身,须有一腔正气;秉公尽职,应无半点私心(黄壁光《心话吟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赠瞿秋白联)。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黄庭坚与苏轼即景联句·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本)。

7、堂联

堂联,也叫装饰联,是人们用于布置美化客厅、书店、卧室、案头等室内环境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撰堂联)。春随香草千年艳;人与梅花一样清(徐霞客自题小香山―梅花堂‖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红楼梦》第二回·荣国府正堂联)。

8、名胜古迹联

名胜古迹联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山水风光名胜地的对联;另一部分是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纪念地的对联。棒一瓣心香,神圣陵前移步缓;歌三生业绩,宝珠山上应声高(周继勇题罗甸烈士陵园大门联)

9、文艺作品(含题画)联

在明清以后的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中,作者往往插入一些对联创作,形成文艺作品中的对联。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四大名著中就有大量的对联作品。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三国演义》诸葛亮题门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抒怀联)。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水浒传》第二十九回蒋门神酒店联)。静隐深山无俗虑;幽居仙洞乐天真(《西游记》第十七回 黑风洞联)。

l 0、其它杂联:

it对联篇六

对联的形式和要求

对联的形式和要求(之一)

主讲:王永川

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对应、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

(一)词性相同结构一致

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下联又可称为上比、下比,出句、对句,对头、对尾等等。在写作上,要求上下联同一位置所用的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做到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等。下面先看一副对联:

万家腾笑语

四海庆新春

此联,以“万”对“四”属于数词对数词,“家”对“海”属于名词对名词,“腾”与“庆”两个动词相对,“笑”、“新”是形容词相对,“语、春”又是名词相对。从结构上看,上下联都是主谓宾句式。而下面这副对联在用词和结构上都存在问题:

春艳百花开满地

时祥万事喜盈门

问题主要出在后三字上,单看“开”、“喜”两字,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形容词(此处转化为名词,“喜气”的意思),词性不类;从整个结构看,“开满地”是动宾结构,“喜盈门”属于主谓宾式短语,结构不一致。

其实,作对联只要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牢记同类词相对,结构相同这一要领就不会出毛病了。在古代,词性分类没有现在这么细致,作对联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qq屏蔽对方看自己说说
下一篇:qq空间关于朋友的说说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