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点击: 2012-11-23
2017江苏高考考试说明
2017年江苏省高考说明(语文科)
一、命题指导思想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江苏卷)命题,将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结合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试卷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查,弘扬传统文化,贴近现实生活,着力引导考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从而有利于实施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有利于推进中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考试能力要求
高考语文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三、考试内容及要求
按照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的“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组成必考内容。根据江苏省高考方案,另有加考内容。必考和加考内容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 甲、必考内容
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语言文字运用
准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
1.识记 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 E
(1)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3)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4)提炼语意
(5)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6)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
(7)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1.识记 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名句不限于教材内容,名篇篇目见“附录Ⅰ”。
2.理解 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 C
(1)辨析文句意义
(2)归纳内容要点
4.鉴赏评价 D
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
文学类文本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考查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
论述类文本包括说理散文、杂文、论文、评论等;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考查材料可以选用论述类文本,也可以选用实用类文本。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D
(1)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
(2)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4.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写作
能运用适当的文体样式,写记叙类、议论类和抒情类等文章。
表达应用 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体现文体特征
(3)思想健康,感情真挚
(4)中心明确,内容充实
(5)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6)标点正确,无错别字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语言富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构思新巧,推理想象独到,个性色彩鲜明。
乙、加考内容
由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解答,其他考生不做。
1.文言文阅读 B{2017江苏高考作文字数不够}.
给文言材料断句,并回答相关问题。
2.名著名篇阅读 B
了解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艺术特色等。名著名篇见“附录Ⅱ”。
3.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 D
归纳材料要点,分析相关问题,鉴赏艺术特色。
四、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60分。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要做附加题,满分为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二)试题类型
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写作题等。
(三)试卷内容、题量、赋分
甲、必考内容{2017江苏高考作文字数不够}.
1.语言文字运用,约5题15分。
2.古代诗文阅读,约6题37分。
3.现代文阅读
A.文学类文本,约4题20分。
B.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约3题18分。
4.写作,1题70分。
乙、加考内容
由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解答,其他考生不做。
1.文言文阅读,约3题10分。
2.名著名篇阅读,约3题15分。
3.文本材料要点归纳、分析和鉴赏,约3题15分。
(四)试题难易比例
容易题、中等难度题、难题三者的比例约为3:5:2。
附录:
Ⅰ.古代诗文默写篇目(课内)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
1.《孔子语录》《论语》
2.《鱼我所欲也》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4.《曹刿论战》《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6.《出师表》诸葛亮
7.《桃花源记》陶渊明
8.《三峡》郦道元
*9.《杂说》(四)韩愈
10.《陋室铭》刘禹锡
*11.《小石潭记》柳宗元
12.《岳阳楼记》范仲淹
13.《醉翁亭记》欧阳修
14.《爱莲说》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7.《关雎》《诗经》
18.《蒹葭》《诗经》
19.《观沧海》曹操
20.《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渊明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22.《次北固山下》王湾
23.《使至塞上》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
*26.《望岳》杜甫
27.《春望》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32.《观刈麦》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李贺
*35.《赤壁》杜牧
36.《泊秦淮》杜牧
*37.《夜雨寄北》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
*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42.《登飞来峰》王安石
*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
4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45.《游山西村》陆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
*47.《过零丁洋》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张养浩
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
(二)高中课程标准建议诵读篇目
1.《劝学》(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荀子
2.《逍遥游》(北冥有鱼„„圣人无名)庄子
3.《师说》韩愈
4.《阿房宫赋》杜牧
5.《赤壁赋》苏轼
6.《氓》《诗经》
7.《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来吾道夫先路)屈原
2017江苏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评讲------体现思维深度
必刷 22 作文评讲------体现思维深度,避免小学生作文 11.29
Following a four-day meeting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in Beijing, the central The People's Congress at provincial level or its standing committee has revised local regulations or made "The number of new births will definitely increase in the coming years and we estimate that the peak will government announces that China allows two children for every couple. new ones, with the support and guidance of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Jiang said. be over 20 million newborn babies," said Wang Pei'an, vice-minister of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2017江苏高考作文字数不够}.
At present, about 60 percent of China's child-bearing women are over 35 years old, which means an increase of 'elderly' mothers will be witnessed in China in the next few years, Wang said in a news release on Friday.
"It's safe to say that the two-child policy won't bring huge pressure on food security and basic public services, such as health,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Wang said. He estimated that another 30 million working people aged between 15 and 59 will be added by 2050. "It will benefit economic growth in the long term," Wang added.
【写作内容】 用约30个单词写出上文概要;
1. 用约120个单词就“二胎政策”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内容包括:
2.2点);{2017江苏高考作文字数不够}.
3.
参考词汇:兄弟姐妹:sibling
【写作要求】
1. 在作文中可以参照阅读材料的内容,但不能直接引用文中原句。
2. 作文中不能出现真实姓名和学校名称。
3. 不必写标题。
【评讲】
2. 第二段应从个人/家庭层面分析二胎政策的影响,切入点有---赞成“兄弟姐妹可以分享成长过程的喜怒哀乐
/ 分摊照顾年老父母的责任/ 照顾弟弟妹妹的过程也是自己成长的过程 ”;反对“经济条件不 1
3. 第三段应从社会/国家层面分析二胎政策的影响,切入点有“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有助社会结构平
范文:
The passage tells us the latest release of the two-child policy and analyzes its prospect and the positive effects it may have on China.
On a personal note, the long-awaited move immediately excited me, because having a sibling is what I have been dreaming about. With a sibling around, never will I feel lonely. In addition, I can shoulder part of the responsibility to take care of the baby, and thus learn to take care of others. Above all, I can share my joys and sorrows with another family member.
In the same way, the new policy means much more than giving children. It is expected to help to change China’s negative population trends. As i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the two-child policy is bound to increase the fertility rate and control the aging population. Besides, it will also help to solve an imbalance between boys and girls.
【本课总结】
概括时,我们要理解材料大意,找出要点,加以改写。
表明个人观点需明确。
思维要有深度,避免小学生作文。
Homework:
订正你的作文1) 改正语法,拼写,标点符号,大小写错误。
2) 按要求修改你的第二段,体现思维深度和用词准确性。
2
2017年高考作文素材
2017年高考作文素材:媒体时评二十篇(2016年12月热点)
1.“前悔”之悟与“后悔”之哀
马祖云
骏马飞奔在茫茫原野上,当它判断前方有不能越过的河沟障碍、嗅到有威胁安全的险恶敌情时,便能立刻止蹄不前。而人往往无此“前悔”而有“后悔”。古语云“马有前悔,人有后悔”,此之谓也。
不禁想起正风反腐的自警自律问题。近日,听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团成员剖析一些贪官的忏悔录,指出落马者痛心疾首、悔不当初,恨感对不起党的教育培养、断送了奋斗大半生的前程。后悔是一种良知的唤醒。然而,“覆水不可收,行云难重寻”。走路跌倒可以爬起来,违法犯罪则踏上的是不归路。这就警示党员干部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必须有抵御腐败风险的“前悔”特质。
不迷心志、不生后悔,是先贤留下的人生箴言。北宋政治家寇准作《六悔铭》,第一条便是“官行私曲,失时悔”,告诫官吏要自我警惕以权谋私,否则事发便后悔莫及。《近思录》一书中写道:“然其明而刚,故一有不善,未尝不知;既知,未尝不遽改,故不至于悔。”举凡胸有大志、心存敬畏的仕者,诸如范仲淹、于谦、海瑞、张伯行等,正因为“明而刚”,即便在污浊的官场中亦能守身如玉。
共产党的干部身为人民公仆,奉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当具备封建清官不能企及的崇高精神境界和自省自律操守,需有信念自守,而无迷魂之悔;有党性自励,而无蜕变之悔;有守纪自明,而无出格之悔;有拒腐自警,而无堕落之悔;有终身自豪,而无中落之悔,以“忠诚、干净、担当”的风范书写完美的从政人生。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谷文昌等一系列模范干部,就是共产党人的不朽典范。
然而,有的党员干部起初志存高远,进而奋发蹈厉,不乏荣耀功业,但随着职位升高、环境变化,渐次放纵自己,逐步变质堕落,吞下了无法挽回的“后悔”恶果:或陷进“四风”淤泥而不能自拔,或“一天不进钱,心里就难受”,或滥用权力任性谋私,或编织“小圈子”,苦心经营利益共同体,当东窗事发后便懊悔失去了政治生命、人身自由、家庭团圆等最宝贵的“无价幸福”。
“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可悲的是,极少数官员每每把落马归咎于制度缺失、环境险恶,甚至埋怨组织和上级对自己“平时没人管,一管就被关”。这种遇事无“前悔”、事后无悔过的心态,当予以棒喝猛醒:你落马所犯的哪一项不是党纪国法所明令禁止的?所作所为的哪一件没有前车之鉴?自食其言的哪一条自个未曾表态过?追根溯源,忘了初心、背弃信仰,“总开关”出问题必有溃堤之险。
“举头三尺有神明”。对于党员干部而言,此“神明”就是党的纲纪。随着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党内监督条例出台,党规党纪日臻完善。然而,他律监督为外因,自律警醒是内因,外因需靠内因发力。如果内有“心魔”、利迷心窍,必会冒险“探汤”、以身试法。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怀在内心的自省之悟,始终信仰不渝、忠诚不变、法纪不忘、本色不改。
2.“顶霾考试”折射了多少本末倒置
刘文嘉
教育和环保的最终旨归都是“人”,重霾中的露天考试恰恰是对“人”的背离。它再次做出了一个提醒: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归宿的理念远远没有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肌理。
河南数百孩子坐在重霾中露天考试的照片,让涉事的林州市临淇镇一中校长被停职,也让舆论场一片大哗。
实际上,因为自带话题性,“雾霾+”式的新闻在每个重霾笼罩的时节都层出不穷,为何雾霾考试的消息尤其让人不安?答案大概是,新闻内涵教育和环保两个落点,而教育和环保的最终旨归都是“人”,重霾中的露天考试恰恰是对“人”的背离。因此,它虽然是偶发事件,却折射出了一个社会日久经年、习焉不察的“本末倒置”。
第一种常见的“本末倒置”,是个人身心健康及其所代表的个体价值与外在功利目的之间的倒置。一种社会观念已经在漫长的粗放式发展中形成:个体身心健康是随时准备被“牺牲”的东西,而以这种身心健康为目的的环保措施,也可以随时让位于经济社会要求。太多的城市秉持着要发展就要牺牲环保的态度,太多的地方一边顶着“癌症村”的名头一边高喊着GDP口号,这些,都与重霾中露天考试是同样荒谬的黑色幽默。
第二种“本末倒置”,是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之间的颠倒。谁都知道健康的体魄、成熟的人格是教育的目的,而大大小小的考试不过是让这个宏大目标可以计量的手段。但现在,可能诱发严重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让成年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重度雾霾,在一些教育者心中远不如一场考试来得重要,在教学进度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能说,考试与分数早已超越了手段的层面,而成为了一种实际教育归宿。临淇镇一中的决策者当然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故意让学生们露天吸霾,甚至可能都没有认真掂量过这个决策,他们的做法不过是“考试最大”思路的自然表达。
并不是要抓着一个奇葩新闻上纲上线,相反,这样的事件其实有着一种典型性,往往能构成对社会意识的观察窗口。与雾霾考试相同逻辑的行为在各地都可能出现,河北石家庄正面对“PM2.5爆表数天未停课”的质疑,山东聊城此次也因为“空气重污染未及时停课”而被环保部点名,雾霾中的考试场景不过呈现了这些事件中的一个鲜活的剖面。它再次做出了一个提醒: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归宿的理念仍然悬停在我们这个社会的半空,远远没有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肌理。而不管是推进环保还是发展教育,甚至包括取得有质量的经济指数增长,都和这个理念的渗透程度成正比。
3.“诗意判决书”缺少严肃性
两匹马
近日,江苏泰州市人民法院在审理一对夫妻的离婚官司时,判决书使用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等诗句,最终判决不准予离婚,被网友誉为“最诗意判决书”,引起网友大量转发。这份判决书来自80后审判员王云:当时没有刻意准备,只是心有所感。最近,这份“诗意判决书”在网上走红。(12月15日《新京报》)
对这段“心灵鸡汤”式的文字,很多网友对此大加褒扬,认为具有人性化,一改往日严谨枯燥的姿态,让人读起来不乏味,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起到了挽救婚姻的目的。如果是危机婚姻,法官应该找出问题的症结点所在,以情感人,修复双方关系。王云这样做是正确的,但用诗意来书写判决书,就有失法律的严肃性,有些拿法律当儿戏了。
最高人民法院对婚姻类案件审理有一个指导意见,在庭前、审理、判决、案后释理到回访等环节中,法院应积极主动介入双方婚姻。按王云的话说,“当事双方和好的可能哪怕只有1%,法官也要做99%的努力。当然针对死亡婚姻,法官该判离就当判离,毕竟强扭的瓜不甜。”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依据的是事实,根据法律条文来进行宣判,而不是视法律而不顾一味地求和。
古言道:能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这是人们把婚姻看的很重,也希望能够维系好家庭,让人们过上美好的生活。但美好的生活是婚内双方共同维系的,如果感情确实破裂,那只得依照我国的法律,准予离婚。而不是因为有了几句古诗点中软肋,重新走到一起维持着并不开心的家庭生活。所以我认为,法院不是婚姻调解所,法院是维持法律尊严的地方,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来不得一点马虎,这种用古诗表达的判决书不妥。
也许我是个中学数学教师,受职业的影响有些古板。但我觉得,在我的课堂上,我们重的是逻辑,是理性的判断,不可能用感性的东西代替。有段时间,有人也在进行课改,想把古诗词搬进数学课堂上,结果以失败告终。所以说,在什么场合就要用什么方式,栽什么树就要结什么果,不同的树木进行嫁接成不了果,只能让人感觉别扭。
判决书是一种文本,有一个固定的格式,从“诗意的判决书“来看,没有违背文本的格式,只是在评议叙述中,显得有些轻佻,没有指明现在双方感情如何,用了一段看起来似“劝和”的文字表达,让人摸不着头脑,更让人看不出不准予离婚的依据。这一份判决书,让外人看来似乎很是动感,但让内行看来,似乎缺少了点什么,让人们感觉到,法律也可这样“人性化”。
有人说,这是“一份颇具理性和人性的诗意判决书,而不是冷冰冰的‘法不容情’,体现了‘法’与‘情’与‘理’的交融,颇具古风,值得司法界认真研究、发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人情可讲的。人情不能大于法,法院本身就是说理的地方,一切要以事实准绳,并不能“法外开恩”大讲人情,如果把理与情混在一起,法律并会失去尊严,社会并会产生混乱。回归自然,让判决书传递出一份法律的威严吧。
4.适当的发呆才能让生活张弛有度
花侬熹
日前,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和中国记协联合发起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乐享健康生活)”项目正式启动。国家卫计委首度推出“5125”健康生活理念。倡导每天运动1小时,发呆5分钟,掌握1项运动技巧和加入1个运动社群,每周摄入25种不同食物。(北京晨报)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思想观念也在改变,由原来的吃不饱到现在的吃得好,原来的收入第一到现在的绿色健康第一。无疑,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人们价值观的转变。值得一说的是,“发呆”这个原本带有一些消极情绪的词语现在变成了一个有益健康的词汇。
发呆,是智慧的起源。其实,在很早以前,哲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就是在“发呆”中迸发灵感一瞬吗?他们没有现在科技的电脑、手机、互联网去获得外界的资源,都是靠自己不断的知识积累和灵感的迸发。牛顿不是坐在苹果树下发呆才有了被苹果砸中的机会而脑洞打开吗?米开朗基罗不是因为在浴缸里面发呆才有了对浮力的灵感触发吗?不得不承认,科技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获取知识的平台,这是利于人类发展进步的。然而,高速的发展速度和轻易信息的获取让他们失去了很多发呆的机会。在面对纷杂信息里面,我们似乎获得了很多,却留给自己放空心灵的时间又有多少呢?我们还有多少“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情怀,还有多少相思是经过等待和时间的发酵呢?还要多少发呆的机会让自己灵感一激呢?所以,我认为恰当的发呆是件美妙的事,是一种自我沉浸、放空的美好,是智慧酝酿的缸子。
发呆,是健康的信号。匆忙是现代生活的节奏,不管是地铁轻轨上还是拥堵的城市道路上,每个人揣着一份匆忙来来回回。来自职场的压力、家庭的琐事或者人际关系的变化,都会让我们的心情惴惴不安甚至如履薄冰。我们必须花很多时间去应对,似乎才能赶上瞬息万变的时间。我们不断地在追着时间赶路,却时常忽略了出发的初心。我们容易焦虑、悔恨、失落、失眠,以为时间总是太快了,不管怎么努力总赶不上那个节奏。不是说喝点心灵鸡汤就能恢复元气的,我们缺少就是真正的自信和充实,而精神生活外界只能给予你适当的引导和刺激,真正的精神世界只能靠自己。让自己发会呆,甚至让负能量负情绪统统而来,反而会有总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感觉;让自己发会呆,意味着和自己的内心对话,也是建立健康精神世界观的重要一步。
笔者认为,每天发呆5分钟绝不是一个消极的生活态度,而是人们正确认识人类发展规律后的一种理性回归。任何事物绷得太紧就会折断,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样如此。不管是为了个人的身体健康、心灵健康还是一些灵感的激发,不要吝啬给自己一点时间独处,给自己一点时间发会呆,让生活张弛有度。
5.“卖书加分”是以教谋私
王丹
据媒体报道,随着期末考试临近,宜宾学院某教授近日在选修申论课的学生交流群中发布了一则通知,称凡购买其编写的申论教材的同学,每买一本书期末考试时加平时成绩5分,每人最多可以加20分。
老师向学生推荐自己的著作并非不可,也属人之常情。但推荐购买和强迫购买是两个性质。买书就加分、不买书就不加分、复印书不加分、借别人的书写自己名字的也不加分,虽然当事人嘴上没有明说一定要购买,但通过这套“加分规则”,已经对学生形成了无形的购买压力。在不买书将带来的清晰、明确的负面影响面前,在多大程度上能说,购书是自愿的呢?
传道授业、立德树人,是师者应尽的责任和本分。公然通过期末考试加分“利诱”学生购买自己编写的教材,将推销书籍与学生成绩捆绑在一起,是对教师权力资源的异化和滥用。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以教谋私也是一种权力变现。当事人将学生首先设定为自己商品的潜在消费者,其次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这种“错位”在其编写的申论课期末考试试题中更是显露无遗。
网传试卷截图显示,该门课期末考试总共3道题,均围绕该老师编撰的那本教材展开:为该书写一则200字介绍、拟写一份销售方案、拟写一篇指导考生学习该书的议论文。如此考试,与课程知识和专业能力测评无关,更像是一场市场营销测试。如此“集思广益”,难免让人联想到考试是为了提升那本教材的销量。
针对以教谋私,教育部早在2014年7月就出台了《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金等行为的规定》,明确指出“严禁通过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生活用品、社会保险等商业业务获取回扣”。而且按照规定,凡踩“红线”“一案双查”,即当事人和学校或教育部门主要负责人都将被追究责任。媒体援引宜宾学院宣传部负责人的话称,该校已对此事进行调查,并与教师本人进行了沟通,“对其进行了严肃批评,并要求立即纠正”。但无论出于给学生一个负责任的交代,还是遵照相关规定的角度,对事件的调查和反思都不该止步于此。
杜绝此类荒唐事件的再次发生,当然需要师者涵养为师之德,具备仁爱之心,真正担得起“传道者”的责任。而从不少同类事件都是因学生抗议才曝光的路径来看,学生自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或将成为监督教师行为的重要力量。但是,从根本上纾解社会对师德的焦虑,还是要依靠高校教师考核制度乃至高校治理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比如堵住教授卖书的制度漏洞,维护好教师的正当权益等,如此方能形成培厚师德的土壤。
6.“年度流行语”是时代最美剪影
2016年高考作文命题透析及2017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2016年高考作文命题透析及2017年高考作文备考策略 2016年全国高考共有9套语文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三套,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分省自主命制6套。9套语文试卷中共有作文试题10道。其中北京卷采用二选一模式(议论文与记叙文二选一)。10道作文试题中有8道采用材料作文题型,2道采用命题作文题型,即北京卷的“‘老腔’何以令人震撼?”、“神奇的书签”。材料作文题型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下面试对2016年高考作文试题特点作扼要解析。
一、命题彰显“立德树人”导向
通观9套试卷10道作文试题,命题的“立德树人”导向非常鲜明。“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中国写作教育的传统。高考作文命题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修德砺行,陶冶心性,这是应然的选择。如全国卷III“小羽的创业故事”这一作文材料取材于当下社会真实的新闻人物事迹,它给人以多样的启迪,诸如分享、合作与共赢,创新、规则与诚信,团队意识与领导意识,市场竞争与规范等等,考生通过写作,能从中开阔视野、受益匪浅。又如山东卷的“行囊”,以象征性意象“行囊”为载体,引导考生思考该如何度过人生,如何迎应旅途中的风雨,让考生在写作中自省人生的态度、感悟生命的意义。又如上海卷的“评价他人的生活”,这道作文试题引导学生去主动观察周围人的生活,去审视社会,学会关爱他人,体察现实,走出自我封闭的狭隘圈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围绕着学生自我、家庭、学校、社会这四个层面取材,角度各异,但都聚焦于“立德树人”这一核心,旨在让考生在书面作文的过程中也经历一次思想的淬炼与情感的淘洗。
从材料呈现形式看,有文字材料,有漫画材料;有“材料+直陈话题”(命题者在题干中直接标明“话题”)的形式,如天津卷的“我的青春阅读”,上海卷的“评价他人的生活”;也有“材料+内隐话题”(在材料的引导语中给出写作的话题范围),如全国卷II的“语文素养提升”,浙江卷的“虚拟与现实”,江苏卷“彰显个性与创新意识”等。有故事性材料,如全国卷III的“小羽的创业故事”;也有导语性材料,如山东卷的“行囊”等。此外,北京卷作文题虽然采用的是完全命题类型,但在标题之前还是给出了引导语材料,或者巧妙地与试卷内的阅读文本关联,构成读写迁移的写作模式。 三、材料作文取材丰富多样
1.关注学校生活,贴近学生实际。
如全国I卷的漫画作文“奖惩之后”的试题材料取自学校生活中大家司空见惯的关于考分高低与奖惩不一的现象。这道题取材贴近学生学习实际,具有纵深的思维空间,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思维深度的考生自由发挥。又如天津卷的“我的青春阅读”,这道作文试题朝气蓬勃,切合阅读方式多元化的大时代潮流,它要求考生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自己的青春阅读,这直接指向了学生的阅读素养,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
2.紧扣时代脉搏,突出焦点问题。
如江苏卷的“是彰显个性还是提倡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创新是当下时代的主潮,追求“个性”、标新立异是年轻人的标识之一。作文材料引导语从“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与“有话则短,无话则长”这两句矛盾的俗语中导出“个性”与“创新”的话题,由浅入深,这对于激发学生的言说热情无疑具有有极大的诱惑力。又如浙江卷的“虚拟与现实”,材料摄取当下时代的科技新潮——VR(虚拟现实)设备的应用前景,由此导出一个值得思辨与探究的热点话题: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3.回归学科本体,反馈学习体验。
如全国卷II的“语文素养提升”,要求考生就“课上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实践活动”这
三种学习方式,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谈如何提高语文素养。这道作文题与语文学科无缝衔接,引导学生反思、总结、梳理自身的语文语文学习体验,这样的作文命题返璞归真,正本清源,意在让考生人人有话可说,能说得实在、具体、自然。
4.折射社会生活,联系当下现实。
如全国卷III的“小羽的创业故事”。该材料是对福建福安一位茶农——薛舒云创新致富先进事迹的改写,洋溢着当下时代的生活气息。材料内涵一个多层次的具有复杂因果关系的故事,蕴含有“创新”“规范”“个体”“团队”“市场”“应变”“合作”“分享”“共赢”等显性或隐性的关键词,可以充分激活学生探究本质的审辩式思维。又如上海卷的“评价他人生活”,引导考生关注身边的人,关注他者,关注社会,这对于培养当代青年的公民意识、社群意识、克服极端自我中心的倾向是很有启示与引领作用的。
纵观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素养的指向极其鲜明。如天津卷的“我的青春阅读”,要求考生围绕“阅读方式”谈自己的阅读体验;北京卷的“神奇的书签”,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全国卷II的“语文素养提升”,要求谈自己的语文学习经历;这些都指向了学生的阅读积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是写作的重要源泉,高考作文命题指向学生的阅读素养,这一导向善莫大焉,它对于培植书香人口,营造书香社会,无疑起到了助推的作用。
五、着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今年高考作文试题都不约而同地呈现出着重考查学生思维品质的鲜明特点。
1.思维的深度:
作文命题给考生预留了纵深的思维空间,可以检测不同层次考生的思维水平。如全国卷I的漫画作文试题“奖惩之后”,首先检测的是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转换能力。考生对漫画内容解读深度的不同,就可能形成深浅不一的认知。再如全国卷II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语文学习经历阐述三种途径对自己语文学习的影响,体验之深浅、经历之丰瘠不同的考生,自有深度有别的言说。
2.思维的广度:
作文命题给考生预留了立意与选材的广阔空间,可以检测考生的思维广度。如山东卷的“行囊”,题干中提示道:“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随着我们走向远方„„”“行囊”是什么?“行囊”与“旅途”有怎样的关系?你应该怎样准备行囊?考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积淀,选择自己有切身体会的事来写。
3.思维的批判性:
作文试题给考生预留了争议、论辩、深入探究的思维空间,可以检测考生的批判性思维。如江苏卷的由“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与“无话则短,有话则长”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可以引发出考生的批判性思维,由此引申出有关“个性”与“创新”话题的深入论辩与分析。这要求考生能在对司空见惯的观点的重新审视与思辨的过程中,彰显自己批判性思维的锋芒。
4.思维的求异性:
作文试题着重引导考生以“我手写我心”,能基于自己的独立思考作出权衡、判断、分析、阐释、论证。如上海卷的“评价他人的生活”,由于个人生活经历、家庭与教育背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的不同,对于他人生活的评价,必然是见仁见智的。
5.思维的创造性:
作文试题突出对考生创造性思维的考查,检测其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北京卷的“神奇的书签”这道命题作文,题干要求写成记叙文,它侧重考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立意、构思与选材,都应扣住关键词“神奇”,应将“书签”的与众不同的特异的功能、材质等方面的特点通过具体的情节或细节
表现出来,这需要考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比如,这枚“书签”是高科技装备的的,具有判别书籍内容优劣的功能,具有时间管理的功能等等,考生完全可以采用科幻或童话体式来叙述“神奇的书签”与“我”之间的故事,从而表达热爱读书这一主题。 六、充分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
纵观2016年10道高考作文试题,可以看出,充分激活学生自由表达的欲望,释放其书面表达的创造性潜能,这是高考作文命题演进的大趋势。为此,命题者在鲜活材料内容,降低审题难度,增加选择自由度这三方面作了改进。
首先,作文试题素材的选择上努力向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靠拢,引入学校、家庭、社会现实的鲜活材料、时新话题,让学生觉得有话要说,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其次,作文试题在材料内容的剪裁与题干要求的语言表述上,力求简约、明了,降低审题难度,减少审题障碍,利于考生临场快速立意构思成文。命题者或在题干中用排比句式给出多个立意切入点。或用对比句式给出思辨的争议点,或用设问句式点拨考生以思维的突破口,或者直接用短语明示话题,或者在提示语内涵隐性的话题关键词,这些都为考生快速、准确地审题与立意作了很好的铺垫。
此外,命题者在文体选择、题目拟定、立意指向,都给考生腾出了充分的自主选择与自由发挥的空间。 在全面梳理2016年全国高考10道作文试题内容与形式特点的基础上,下面拟从素养、思维、技能三个方面谈谈2017年高考作文的备考对策。{2017江苏高考作文字数不够}.
2017年高考作文的备考对策
一、素养方面
1.端正思想态度:
教育部明确要求高考要体现“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的导向,“四面”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向。因此,备考2017年高考的同学们,首先应端正自己的思想态度:热爱祖国,关注社会,关爱他人,遵纪守法,修身养德,热爱并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勤奋钻研,积极向上。考生应本着“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的远大理想,全力以赴,投入学习。
2.夯实阅读积累:
“腹有诗书气自华”,高考作文备考,考生必须高度重视夯实自己的阅读积累。首先要读好、用好语文课本(包括必修与选修课本),充分用好教材选文中的素材,这是基础。其次,要有计划地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可以选择一些报刊杂志,诸如《读者》《青年文摘》《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多阅读时文、美文,以开阔视野、陶冶性情;也可利用网络、电视、手机等多种平台或工具,进行数字阅读,及时关注社会时事热点、磨砺思想。此外,也要有选择地阅读一些人文经典名著。配合摘抄、随笔、读后感写作等,以丰厚阅读积淀。
二、思维方面
1.审辩性思维:
审辩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是指逻辑清晰严密的思考。今年高考作文命题尽管在文体选择上给考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但要注意的是,大多数材料作文试题更适合于论述类文的的写作;有的作文试题还直接规定写成议论文,如今年北京卷的“‘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还有,浙江卷,也直接限定写成论述类文章。议论文写作,更侧重检测考生审辩性思维能力。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重视训练审辩性思维。《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其中的“审问、博学、明辨”,即所谓的“审辩性思维”,要求学习者勇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小心求证,思要慎,辨要明。这就要求学习者具有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学思结合,知行合一。
2.形象思维:
又称艺术思维,是运用集中概括的方法,对感知的事物形象(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借助完整具体的形象以揭示事物的本质,解释生活、表现生活的一种思维活动和方式。形象思维在作文的过程中占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写记叙性、描写性的文章,形象思维能使反映的对象更本质化、更个性化。今年北京卷作文题二“神奇的书签”,要求写成记叙文,而且题干规定“展开想象”“有细节,有描写”,这些都指向了对考生形象思维的检测。复习备考中,也要做一些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写作训练。例如写人叙事、状物言志、借景抒情、扩写、改写等记叙类文章的训练。
高考作文复习备考,审题立意与构思谋篇是重要环节。“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审题立意,是关键的技能。下面拟以2016年10道高考作文试题为例,分别解说各种类型特点的材料及命题作文的快速审题立意的技巧。
(一)材料作文的审题
1.从相异点入手,追因溯源。
有时材料中呈现的现象、事实、问题、观点等相互之间存在相异点,审题立意则应从这些相异点入手,追因溯源,寻找立意切入点。
【名题精选】(2016高考全国卷I)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漫画中呈现的是获得不同考分的学生受到的奖惩。这一组四格漫画,有对比,有变化,考生应在对比与动态变化中寻找立意的突破口。获得满分与获得61分的,都获得了香吻,不同层次的分数获得一样的奖赏;得98分的与得55分的,将近满分的与快要及格的,却都获得了掌掴。何以如此?家长的评价标准及其动机使然。唯分数论英雄,自然不可取。陟罚臧否,是教育的艺术。奖与惩,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发展与进步。孩子学业成绩不可能永远是持续前进的,不可能永远满分,起伏变化,是必然的,而若仅以分数高低来实施奖惩,视野未免狭窄。由于接受能力、环境影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孩子成绩暂时落后,未能及格,也不可只是施予简单、粗暴的体罚,就可了事;而应细水长流、从长计议。当然,还可以运用类比联想,由教育领域内的依考试成绩高低实施奖赏的现象,类比联想到其他方面的类似现象与事实,比如讨论对于员工、人才的激励机制,或讨论评价标准单一化的弊端及解决对策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