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天伤感说说

管理学  点击:   2012-11-05

2017秋天伤感说说篇一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七年级语文试题

南通市海南中学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七年级语文试卷

一、基础知识(25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bì( )益 nân( )绿 广mào( )无垠 jiǒng( )迫不安 涟yī( ) juān( )刻 眼花liáo( )乱 五彩纷chãng( )

2.默写诗文名句。6分

①天上的风雨来了, 。(冰心《母亲》)

②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冰心《纸船》) ③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④乡书何处达,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⑤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⑥ ,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苏轼《浣溪沙》)

3.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手法。2分

①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一块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交叉地盖在她那干瘪瘪的胸上。她戴的那条头巾颜色褪得泛白,七皱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屉里有了年头。( )

②过了不大一会儿工夫,一个精明利落、脸刮得光溜溜的屠夫用他的藤杖敲了敲牛角,又用肥硕的手匆匆摸了摸母牛身上光滑的皮毛。( )

③“是吗?那么干吗老站在这里?难道光是让这头奶牛出出风头吗?”这个男人刨根问底地追问着,“是你自己的奶牛吗?” “是呀,当然是的喽!” ( )

④安恩想,要是同他多说上几句话能够消消他的气的话,那就不妨多同他闲聊一会儿。( )

4.病句修改。2分

(1)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更要全面继承和发挥中华文化传统。

改句:

(2)昨天是转会截止日期的最后一天,足协又接到了25名球员递交的转会申请。

改句:

5.语文实践活动。7分

(1)学完第一单元后,语文老师打算让大家以“我爱文学”为主题,编辑一份“小小文学手抄报”。现向全体同学征集一个有文学色彩的报名和两个有个性化的栏目名。你会怎样设计呢?3分

小报名称:

栏目名称:① ②

(2)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亲近文学”。作家赵丽宏说“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中央电视台推出一档“我的一本课外书”节目,吸引了许多青少年、家长积极参与,阅读成了全民普遍共识。现在,请你也推荐一本课外书吧!4分

课外书名:《 》

作者:

推荐理由(不少于80字):

6.诗歌赏析。4分

霜 月

(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1)从诗歌的内容上看,《霜月》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2)青女、素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二、阅读理解(32分)

(一)(说明:①六年前,在你现在就读的海南中学七年级教室里,一个和你一样年纪的小女生写下了下面这篇作文。②育才路,海门市区的一条街道,街道旁有小学、公园、菜场。拥军路,海南中学北侧的一条街道。) 从育才路到拥军路

杜昱萱

①我的小学母校校史不长,坐落在育才路上,上学放学,人流如潮,却自有一番美好。放学之...后,我们如出笼的小鸟涌出学校,马路旁是一个小公园,这里便成了我的乐园。 ...................................

②春暖花开,那种不知名的小白花开得满地都是,招蜂引蝶,特别是白翅膀黑斑的粉蝶,扑朔

得空气中弥漫着一种腥甜的粉味儿,这种蝴蝶个儿小,较灵活,但也难逃我们的魔爪。多年捕蝶,我已练就一手好功夫,屏住气儿,待它定在花上时,或用本子,或用手,一扣,就到手了,抓住它时得扣紧,谨防这狡猾的家伙逃走,我是不伤它们的,可别人抓一只弄死一只,这几年蝴蝶少了,据说就是因为这缘故。这小公园常有蛇洞,常有人一不留神踏进去,但未有人见过蛇。有一个大蛇洞边有栏内的碧桑探出头来,那时因为要养蚕,就爬上栏杆踮着脚摘桑叶,待到桑葚熟了,也摘几颗送进嘴里,紫墨色的汁液从丰满的果实中溢出,染得衣襟猩红。夏天的草已狂长得吓煞人,没了脚脖子,蝶儿也少了,却乐趣多了。一到下雨,就有坑坑洼洼的浅水窝,穿着胶鞋,在水地里踩出噼里啪啦的韵律,溅出一地水花,好姐妹们可合一把伞,依依偎偎从菜场回家,有时会看见一条在水里笨拙地扭动身躯的鳗鲡。雨过天晴,路上有晒干的蚯蚓,这些小生灵又惹得姐妹们尖叫几声,那棵老榆树已足有五人一抱了,榆叶摆着,千百只麻雀在树上聒噪着,鸟哨不断,蔚为壮观。这棵树每天目送着我上学,又目送着我回家,始终如一,六年。秋是伤感的季节,只记得离别的那个秋天,育才路一草一木都已有了感情,果品市场搬走了,老榆树被砍倒了,被砍的那天大家都哭了,老榆树也哭了,那是记忆中永远抹去不了的阴影。冬天,已然离开,我还记得那覆盖了我的心十天的大雪。

③再见了,走出曾闪着熠熠光辉,如今却黯然失色的校门,就意味着与那条朝夕相伴的路别了,即使能常来,也没有心情去看那面目全非的路,再见了,没有人能理解我,我的朋友,我的育才路。

④我现在就读的中学在拥军路,我不知道怀着怎样的心情,踏上了拥军路。 ⑤拥军路无甚可亲景致,一派生活的气息,民以食为天,这条飘着各色小吃香味的路,充满着腥甜的气息,流线型的运动鞋踩着橡胶脚垫,一路踩出一路歌,一个一个学生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在小摊前呈菊花状散开,连汤带水吞咬着,浓厚的酱味,浓重的烟味,弥漫着糅合在一起,猛然间,....我明白了:青春在潜滋暗长,育才路已是过去,拥军路才是我的现在。 ..............................

7.第①段中“放学之后,我们如出笼的小鸟涌出学校,马路旁是一个小公园,这里便成了我的...................................乐园。”,作者为什么说小公园是我的乐园?2分 ..

8.对育才路,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离开的?在作者心目中,如今的育才路又是怎样的? 2分

9.在作者眼里,育才路的气息和拥军路的气息是完全不一样的,请简要说说不一样的地方。2

10.读第⑤段,仔细体会“猛然间,我明白了:青春在潜滋暗长,育才路已是过去,拥军路才.............................是我的现在。”你认为“我”喜欢拥军路吗?说说理由。3分 .....

(二)(说明:《从花谢到花影》,获2012年江苏省第十二届中学生作文大赛(初中组)特等奖第一名。作者是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七年级学生。)

从花谢到花影

浦宇晴

外公离世时,流水已开始冰冻。而他的“五七”结束后,时已近新春。

人们急切地挂上红灯笼,贴上红对联,金色的福寿字样在深冬里缓缓流动光泽。

世界渐被抹成朱红与金黄。 而刚退下惨白孝衣的我们一家,面对着这一切,尴尬而不知所措。

家里仍有淡淡香烛气味,柱香散出的团团灰白烟雾也似乎永远无法散尽。

门楹上,去年的春联被整年的风雨洗得灰白,我觉得它像父亲的脸色。

那春联原也是丰艳的红,是外公的唠叨下,父亲急急地贴上的,那时父亲笑着回头,说:“贴得正吗?”而外公总是歪着头估量半晌才道“行了,行了。”

而如今,催着我们贴春联的外公只是在相框中淡然地注视着我们。我想抬头问今年是不是要换副新春联了,却又怯于开口了。

丧亲的一家大概只应该素色衣着,安静地守着自己的悲意,无声地度过这个春节吧。我不该问的。

团圆饭上,一家人静静地动着筷子,妈妈第一次独自准备年夜饭,餐桌上也单调起来,那些名曰“吉庆有余”“笑口常开”的经典菜色,也莫名从饭桌上消失了。

大年三十那天,从早到晚都是死寂的、乏味的,甚至没有人去打开电视,房里只是尴尬的沉默。 窗外“嗖嗖”声忽然起了,是焰火吧。我推开窗,正迎着“砰!”的炸裂声响,彩色的火焰流过黑色的苍穹,久违的一抹艳色轻柔地滑落,瞬息的静默之后,又是一朵火花的盛开。

一家人都走到窗前来了。妈妈喃喃道:“外公在的时候总是不爱放焰火的,吵闹又浪费。”语落,又是长久的沉默。

“但的确很美不是吗?”

妈妈又说道。

没错,很美,粲然绽开的红、紫、橘色的花朵把人的双眸都唤得明亮呢。我突然忆起,外公唠叨地说着买烟花太浪费时,他抬头看见明亮的光焰,仍是笑着的。

父亲也接话道;“他只是怕铺张浪费,节省了一辈子了,可是心里总是爱喜庆的。”

外婆没说什么,只是静静地看着焰火的窜起,炸裂,盛放和凋零。

我只自言自语道:“外公是喜欢看烟花的吧„„”又突然想起什么,翻箱倒柜,找出一个长长的盒子,是去年新年时剩下的手持小烟花,还剩下几根呢。我抽出几只灰黑色的小烟花,向父亲挥了挥,他们以极淡的微笑默许。

我便燃了三支,递给父母两支,便急切地把小烟花伸出窗外,火花嘶嘶地迸溅出来,是温暖的金色。 一家人安静地持着烟花,看着天空中接连盛开的巨大花朵。

我们渐渐说起话来,聊起外公,聊起有外公的春节。

夜的寒气拂过脸颊,前所未有的干净与舒爽。

那夜的花朵,绚烂地盛开花瓣,在刺耳的炸裂声后又如泪水般滴垂。那焰光逝去后,已不复存在的花影还在眼眶中停留了好一阵子„„

父亲突然说,明天赶紧买了春联补贴上吧,不然老头子会生气的。

一夜烟火未止。从绽放到低垂,从爆鸣到静谧,即使花谢,那淡淡花影却不会隐去。

11.阅读全文,题目中的“花谢”是指什么?“花影”是指什么?2分

12.从全文看,和外公有关的过年习俗有哪些?3分

13.这篇文章表达了一家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14.写作手法上,本文显著地用了什么手法?2分

15.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4分

链接材料: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作家、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色花》《告别》《榕树》三首诗选自《新月集》。20世纪最初的几年,是泰戈尔个人生活中最不幸的时期。1902年,他的妻子逝世。第二年,他的一双儿女又相继夭折。正是在这悼亡伤逝的悲痛日子里,他怀着对孩子深厚的慈爱,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写出了这部充分体现出诗人对儿童心里的深刻的理解和善于用儿童无邪的眼睛和心灵来观察自然、感受生活的特

2017秋天伤感说说篇二

南京市鼓楼区七年级2016-2017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卷

鼓楼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卷 2016.11

(时间120分钟 分值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下面的语段中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并依次订正。(3分)

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之景美不盛收。无论是花团锦族的春天、深远高邈的秋天,还是热烈粗广的夏

2.下列选项中读音有错的一项是( ▲ )(3分) ..

A.菡萏 hàn 吝啬lìn 祷告dǎo ...

B.着落zhuó 静谧..mì 黄晕.yùn

C.澄清chéng 莅临lì 确凿...záo

D.贮.chŭ蓄 分歧.qí 抖擞.sǒu

3.用诗文原句填空。(10分)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2)乡书何处达? ▲ 。 (王湾《次北固山下》)

(3)遥怜故园菊, ▲ 。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4) ▲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5)峨眉山月半轮秋, ▲ 。 (李白《峨眉山月歌》)

(6)正是江南好风景, ▲ 。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7) ▲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不知何处吹芦管, ▲ 。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9)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 (《论语》十二章)

(10)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 。

(朱自清《春》)

4.请用正楷字抄写下面的句子。(3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A.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

6.下面是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怀念朋友的一段文字,请按要求答题。 (3分)

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乘了航船进城来。

(1)文中的“他”是 ▲ 。(1分)

(2)概括原文中鲁迅与“他”交往的两件事。(2分)

1

5.

小方同学搜集了一组关于友情的诗句,下面选项中不符合

的一项是(

2

{2017秋天伤感说说}.

分) ...

7.最近,校团委开展“大队委”竞选活动。在自我展示环节中,有两位同学做了如下的竞选演讲。从演讲..的内容看,你觉得哪一位同学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说说你的理由。(3分) ...

同学甲:大家好!我是XX班的XX,站在这里十分荣幸。我竞选的是大队宣传委一职。因为我擅长绘画,曾在“我为奥运添色彩”绘画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小学时,我也一直担任班级宣传委。希望我能继续发挥所长,为大家服务。请大家投我一票!

同学乙:大家好!我是来自XX班的XX。在班上,我担任班长一职。我性格活泼,开朗幽默。我的理想是考上南师附中。我的座右铭是“学海无涯苦作舟”。虽然我有很多的缺点,但希望大家能给我一次锻炼的机会。

二、阅读与理解。(43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8-9题。(3分)

春郊

【唐】 钱起

水绕冰渠渐有声,气融烟坞晚来明。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注释】①烟坞(wù):山坳里的烟雾。②阳和:春天的暖气。

8.诗歌中的“ ▲ ”一句体现了大地回温、逐步苏醒的过程。(1分)

9. 请赏析诗歌三、四两句的妙处。(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3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

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

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世说新语· 方正》)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2)相委而去 ▲ ..

(3)下车引之 ▲ (4)元方入门不顾 ▲ .11.为下面句子补充成分,称谓合适的一项是( ▲ )(2分)

(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A.鄙人 B.家君 C.君 D.尊君

12.按要求答题。(4分)

(1)用“/”给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1分)

元方时年七岁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1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2

②①

A.文章语言凝练,“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等几个词就将陈太丘和友人间的事交代得非常清楚。

B.文章以叙述和描写为主,重点写了陈元方和他父亲以及友人的活动,表现了父亲陈太丘教子有方。

C.文章中 “惭”、“下”“引”等词表现了友人惭愧的心态,启示我们出行要守时,交往要守礼。

D.元方七岁时的言行能被记入《世说新语·方正》,是因为他品性正直无邪,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极好地维护了父亲的尊严,这也体现了编者对他的肯定和赞美。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4. 文章蕴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3分)

15. 品味下列语句。(5分)

(1)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分) ▲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2分) ▲

16.下列对文章第五段的朗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3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14分)

A.第五段是作者心中最痛、不堪回首、不愿提及的诀别,应该带着深沉而忧伤的情感去朗读。

B.“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中的“没想到”应重读,目的是为了强调作者对母亲身患重病感到意外和痛心。

C.“也绝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一句可以这样停顿:“也绝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表示停顿)

D.第五段的朗读时语速要快,语气要重,这样才能读出作者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沉痛的心情。

17.文中母亲两次提议带“我”去北海看花有什么深意?(3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8-21题。(13分) ﹀﹀﹀ ▲

南京的秋

宋羽

南京的秋是短暂的。正因为短暂,古城的每一寸秋意都变得灿烂。因为短暂,南京的秋成为了生命中一次弥足珍贵的守候,成为了岁月里一场翘首期盼的等待。 在秋风的吹拂下,整座古城的色调变成了暖暖的金黄或者橙红,仿佛一位慈祥的老者抿了一口浓郁的高粱红,脸颊上泛起了满足的红晕。是的,漫步在这样的色韵里,你是会不由自主地陶醉的。明净的天空下,硕大的梧桐叶悠然飘落,层层叠叠地铺满了街道,充满了隔世的诗情画意,光与影在纵横交错的叶片间穿越或折射着,堆砌出浓重的油彩,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幅立体的油画中。

这个季节,携一壶淡淡的菊花茶,在甘熙大院的回廊里坐下,你会感到无比的惬意。看池沼中几尾游鱼安静地吐着泡儿,它们仿佛也感受到了秋日的寂静,悄悄收敛了盛夏时节欢腾跳跃的身姿。一夜霜降,嘈杂的蝉鸣渐渐稀疏了,偶有微黄的杂草间一两声苍老的鸣唱。蝉是这个季节最后的歌者,尽管薄薄的翼翅阻挡不了袭来的西风,但它们仍旧自不量力,高居树梢,餐风饮露,从不委身于人间的烟火。这时候的....

天空也是安静的,天淡淡地蓝着,那么高,那么开阔。

南京的秋天也是婉约伤感的。台城下的烟柳总有太多的故事想对游人诉说,它们在轻柔的雨中湿润了眼睑,饮泣着六朝如梦的回忆,那些浑厚的钟声,那些艳丽的词曲,都化作了胭脂井畔的叹息,渐渐淡忘在了斜风细雨之中。“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秋雨中的古城怀念那个叫做李煜的君王,他在瑟瑟的秋风中尝尽了国破家亡的凄苦,背井离乡去了北国。他留下了无数动人的诗篇,让江南故土从此变得善感而多情。

南京的秋天也回荡着黄钟大吕之声。明孝陵斑驳的神道上浸染着银杏的金黄,那一尊尊神兽静默地屹立了六百余年,你忍不住伸手抚摩它们粗糙的脊背,于是感到一股力量从冰凉的石块内迸发而出,沿着指尖一根根细微的血脉流淌到体内。深秋的紫金山上,有太多的风景值得你去品读,高耸的雪松守护着一代先驱的足迹,浑厚有力的“博爱”二字在清凉的空气里愈发让人心生敬佩。更有那漫山遍野的红枫,将青翠的山峦一夜之间染成了鲜艳的红,一层层叠加出历史的厚重,让你惊叹这座金粉之都竟能如此豪情万丈,迸发出磅礴大气的手笔。 .......

有一种美甘醇如酒,厚重温暖,色泽和香味都积淀得那么纯粹和深沉,浓得有些化不开。这种美,正属于南京的秋天,属于秋天的南京。 ..........

{2017秋天伤感说说}.

【注释】①黄钟大吕:旧时形容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高妙。

(有删改)

18.阅读全文,概括说说南京的秋天有哪些特点。(4分)

19.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

4

(1)在秋风的吹拂下,整座古城的色调变成了暖暖的金黄或者橙红,仿佛一位慈祥的老者抿了一口浓郁的高粱红,脸颊上泛起了满足的红晕。(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2分)

(2)第五段中加点的“磅礴大气的手笔”在文中具体是指“ ▲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2分)

20.下列加点词语用法和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

例:蝉是这个季节最后的歌者,尽管薄薄的翼翅阻挡不了袭来的西风,但它们仍旧自不量力,高居树梢,....

餐风饮露,从不委身于人间的烟火。

A.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金色花》) .

B.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荷叶▪母亲》) ..

C.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 (《窃读记》) ..

D.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春》) ..

21.文末作者为什么认为这种美既属于“南京的秋天”,又属于“秋天的南京”?(3分)

三、作文

请以“这真是一个好机会”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少于500字。

(2)叙事要完整。

5

2017秋天伤感说说篇三

《秋天的怀念》课后题答案

5.《秋天的怀念》课后练习

一、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 《秋天的怀念》? 答案:1、文章在“秋天”的背景下写人叙事;

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

3、表达了作者身残志坚的信念和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文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可以参考下列细节,也可以自己找一些。

1.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答案: 1.动作描写。“躲出去”是不忍心看儿子受折磨;“听着我的动静”是担心儿子想不开。

2.动作、语言描写。母亲为儿子所承受的苦难而痛心,母亲用她坚强乐观的态度鼓舞对生活充满绝望的儿子要好好活着,母亲这种伟大而无私的爱让人深深感动。

3. (1)动作描写。一个“挡”的动作,表明母亲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2)神态描写。“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在这里充分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三、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第一个 “好好儿活”表明母亲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也是在鼓励自己要战胜病魔,让人感受到母亲的坚忍和母爱的深沉无私。第二处的“好好儿活”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的嘱托,又是“我” 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寻与思考,即永不放弃,顽强执着地活出有意义的生命。

四、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答案:1.“一直”:长期以来,总是。“我”沉浸在双腿瘫痪的巨大痛苦中,根本没有去关注母亲,内心难过忧伤和遗憾自责。

2.“再也”:永远。这句话表达了“我”的愧疚、悲痛之情。

3.“绝”:一定,坚决,确定地。“竟”:没想到,意料之外。简单

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我”内心深深的愧疚和怀念。

五、课文第1段与第3段两次写到“我”与母亲的对话。小组合作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标出这两段文字的节奏。尝试分角色朗读,注意传达出“我”和母亲在两次对话中不同的心情。

答案:第1段:悲伤的语气,“我”十分的痛苦和绝望。而母亲隐忍、鼓励,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第3段:央求的语气,“我”很烦恼,母亲希望“我”能开心、快乐,内心沉重。

6.《散步》课后习题

一 、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因为以小见大,通过一家人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出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散步”这个题目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提示了文章的叙事线索。、

拟题:《责任》《孝顺》

拟题理由:这两个题目能够揭示文章的中心。

二 、品味下面的语句,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课文深层意蕴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答案:一是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二是突出人到中年责任重大,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三、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一:“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作用:描写了新绿、嫩芽、咕咕冬水,表现了春天的勃勃生机,烘托了一家四口散步的愉悦心情。

景物描写二:“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作用: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交代了走小路原因,烘托了一家四口愉快的心情。

四、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这些语句,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如:(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对称句具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这些句子体现了一个相亲相爱、和睦而又温馨的家庭;可以看出作者作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责任十分重大。

五、本文与《秋天的怀念》有着不同的感情基调。与同学一起探究本文的感情基调,并试着通过朗读来准确传达作者的情感。

答案:《散步》:是表现家庭和美温馨的亲情的,感情基调是愉悦、深沉的。

《秋天的怀念》:是表现母子之爱的,感情基调低沉而徐缓。

4《古代诗歌四首》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1)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暮春时节

(2)渲染了凄清冷落的气氛

(3)寓情于景,抒发了离别的忧伤

三、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

上下句运用拟人形成对偶,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景美而富有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阔”字用得妙,写出了春天到来,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水面格外宽阔的景象,用词准确形象。“悬”字说明风力强劲,把船帆吹得鼓涨,可以想到船行速度飞快,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急切心情。

四、《天净沙.秋思》中,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假如你身处其中,面对此情此景,会有怎样的感受?

一个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由此触景生情想到自己在外流浪已有多年了,尝尽了一个“断肠人”在外羁旅生活的凄苦。又未曾回过久违的故乡看一看,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由此使我想到了自己有家的幸福。

五、古诗词中多有借明月抒发思乡怀友之情的诗句。朗读下列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也可课外再搜集一些。

1.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鲍照《玩月城西门廨中》)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3.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课外搜集:(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2017秋天伤感说说篇四

课堂新坐标2016_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歌单元综合测评

单元综合测评(二)

(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

一、基础巩固(12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导学号:73020065】

(1)随着超低出生率和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现在放松严苛的计划生育政策,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已________。

(2)虽然现在离传统的春节和西方的“情人节”还有一段距离,但有不少商家早已经________的选货、进货、囤货,以期在新年季购物大狂欢中占得先机。

(3)在李克强总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各级政府多措并举,加大税收政策扶植力度,以缓解小微企业的________。

A.迫不及待 迫在眉睫 燃眉之急

B.迫在眉睫 迫不及待 燃眉之急

C.燃眉之急 迫在眉睫 迫不及待

D.迫不及待 燃眉之急 迫在眉睫

【解析】 迫在眉睫:已经逼近眉毛和眼睫毛之间。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情急切。燃眉之急:火烧眉毛那样紧急。形容事情非常急迫。

【答案】 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缺乏科学和权威的统计数据,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正陷入一团统计迷雾中,围绕它为核心所进行的争论也只能是雾里看花。

B.现实生活中,面对功名、地位、金钱这些让人利令智昏的东西,一些腐败分子毫不自律,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C.面对众多的稿件,一个合格的新闻编辑要精心选择、善于取舍、分清主次,将多条新闻进行搭配、重组,让新闻编排发挥最大作用。

D.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强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对外贸易中,既要保持出口额的稳定增长,又要进一步重视进口,适当扩大进口规模。

【解析】 A项,句式杂糅,去掉“为核心”,或者去掉“围绕”,改为“以它为核心”。B项,利令智昏指因贪图私利而让人失去理智,神志不清。与“让人”重复。C项,语序不当,将“分清主次”与“善于取舍”互换位置。

【答案】 D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导学号:73020066】

沙暴像魔鬼,它无情地摧毁前进道路上的所有东西;但它又是一个独具匠心的“雕塑家”,__________,令人惊叹不已。

A.一些岩石和地面常被沙暴雕琢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

B.各种各样“艺术”形态的岩石和地面是被沙暴雕琢成{2017秋天伤感说说}.

C.常把一些岩石和地面雕琢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

D.常把一些岩石和地面雕琢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的是沙暴

【解析】 以上选项只有C句的主语“沙暴”与语段前句的陈述对象相同,因此填入C句后可使语段连贯,中心集中。

【答案】 C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少年听雨,青年听雨,也在异乡,那是在祖国的北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柔风细雨,不是北方的个性,只有领略过北方豪雨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北方的魅力。

①忽晴忽雨,豪爽淋漓,一如北方汉子草原牧民的脾性,一如在黄土高坡上高唱信天游的陕北人

②电闪雷鸣,狂风暴雨,铺天盖地而来,真个是豪气冲天

③骑在自行车上,大雨淋了个透,阳光很快就晒干了

④在风沙弥漫的北方,绝没有细雨如丝,要下就是瓢泼大雨

⑤那雨从天而下,冲刷一切,荡涤一切,忽而又雨过天晴,阳光灼灼

⑥在北方,永远不用带伞

A.④②⑤①⑥③

B.④⑤③②⑥①

C.⑥⑤③②①④

D.⑥②⑤④③①

【解析】 从开头句和结尾句来看,全段中心话题是“北方的雨的特性”。④句承接上文“北方”。②句具体写④中的“瓢泼大雨”。⑤句写“瓢泼大雨”的作用和北方“雨”、“晴”变化的特点。①句用“忽晴忽雨”回应上文。⑥句、③句续写“雨”、“晴”变化的特点,③句解释⑥。

【答案】 A

二、阅读理解(4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11分){2017秋天伤感说说}.

求乞的女孩,阳光跪在你面前

张 烨

淡黄的长发披散着

宛如玉蜀黍的缨穗遮掩

珍珠般的脸盘

为着小小的愿望

你低垂着稚嫩的脖颈

默默地跪在阳光下

你是否觉得阳光也跪在你面前

就像树跪在落叶的苦难面前

5.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女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分)

【导学号:7302006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形象的能力。在这首诗中有“珍珠般的脸盘”、“稚嫩的脖颈”,可见女孩是多么幼小可爱的生命;而大自然赋予她生的权利,却没有给她赖以生存的恩泽,她的长发枯萎,像“玉蜀黍的缨穗”一般披散着,她默默地跪在阳光下。这幅看似寻常而实不寻常的画面,足以激发读者的悲悯之情。

【答案】 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正在行乞的女孩形象:她年龄不大,淡黄的长发披散着,遮住了珍珠般的脸盘,低着头跪在阳光下。表达了作者对行乞女孩的苦难与不幸的深切悲悯之情。

6.“你是否觉得阳光也跪在你面前/就像树跪在落叶的苦难面前”,阳光为何会跪在女孩的面前?结合全诗说说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理解这两句话,首先要理解女孩和阳光的关系:正如树叶是树的衍生物一样,女孩是阳光的衍生物,阳光是女孩的“上帝”、“母体”。阳光既然孕育了女孩便不应该让她因苦难和不幸而跪在街边行乞。一个“跪”是阳光在表达自我的愧疚,是阳光出自母爱的对孩子的悲悯之情。

【答案】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比喻,树为落叶的苦难而下跪,表达了阳光的歉疚和对孩子的悲悯之情,间接地表现了作者对阳光不能拯救女孩的不满。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2017福建中考满分作文
下一篇:2017统计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报告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