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浙江卷高考作文题

记忆力训练  点击:   2012-09-30

2017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篇一

2017年高考作文审题立意训练材料(最新版)

2017年高三作文训练材料

1.阅读以下材料,请按要求作文。(60分)

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总结为碎片化阅读。近年来,“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

史学博士廖峰: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

学者费勇: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 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

以上讨论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

【文题解析】

材料先给出碎片化阅读的定义,再交代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的讨论。学生作文时只要围绕“碎片化阅读”现象展开自己的思考就在范围之内。

(1)片化阅读产生原因分析。科技进步、阅读载体的变化、人们的浮躁求快心理„„

(2)表达对碎片化阅读现象的褒贬态度。碎片化阅读虽然碎片,也是“一片”,也是一种阅读的方式。碎片化阅读太浅,不够深度。可以联系传统的书本阅读进行写作。

(3)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分析。阅读便捷,可充分利用每日零碎时间,上班途中、午睡前等边角时间都可以用来阅读;阅读更广博,可以让更多人进行海量资讯浏览,来了解世界;阅读者可以更有选择性进行个性化阅读;更容易抓住关键信息„„

催生“标题党”“头条控”等;更容易断章取义,易造成误读,淹没真相;看了大量的信息,却似乎什么都没有留下;微博微信等碎片化信息占用人们大量的时间,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侵占人的生活;不利于学术研究;会造成一代人的浅薄盲从„„

(4)碎片化时代,该怎么做?各种客户端等信息推送者有责任推送那些准确且更有深度更有含金量的信息;阅读者要形成随手积累碎片信息的习惯,碎片化时代更考验每个人对知识的整理能力;传统阅读不可废,享受碎片化阅读的便捷的同时可以多进行经典阅读;对待满天飞的碎片化信息,要更清醒,能辨识,不盲从„„

2.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60分)

一个年轻人要去远方,途中,遇一条恶狗挡道。年轻人并不与它对峙,而是绕道而行。 一个路人见了,对年轻人说,一条狗都让你怕了,又怎么去远方呢?年轻人说,他不是怕狗,而是不想与狗纠缠。

路人说,在通往远方的途中,会遇到许许多多像“恶狗挡道”一样的障碍,你不去一一战胜它们,那怎么能到达远方呢?

年轻人回答说,正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所以,才要有选择地避开它,如果一遇障碍,就非要去扫平它,反而误了行程,有时,避开障碍,绕道而行,不失为一条更有效的捷径。

路人摇摇头,笑了笑,转身而去。

根据上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抄袭。

【文题解析】

材料共有五段,向学生提供了一个有思维冲突的社会生活现象,旨在启发学生展开辩证思

考。

首先,从材料的理解来看:这段材料的关键词语是障碍(恶狗)、战胜(扫平)、绕道(避开)。也就是“人生路上遇见障碍是要战胜它还是要避开它”,这是材料的核心内容。

其次,从立意角度来看:人生路上遇见障碍究竟是战胜还是避开,当然是见仁见智。如果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那就是要写“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可以选择避开它”,因为“通往远方的途中有许许多多障碍”而非一个“障碍”,若战胜每一个障碍耗费的时间精力远大于有选择地绕开一些障碍,并严重妨碍自己最终目的的实现,那么选择绕道反而会更快地到达目的地。所以学生围绕“走弯路也会是捷径”,或“避开障碍不是怯懦,而是智慧”来谈都是很好的立意角度。如果从路人的角度立意,明显应该侧重于“人生路上遇见障碍就是要战胜它”。毕竟前进路上遇到障碍,不能总是绕道而行,必须要有战胜它的勇气。有了这种勇气,你才可能无所畏惧地最终到达“远方”。所以学生围绕“战胜障碍,勇往直前”、“逃避永远不能成功”等观点来展开也是很不错的立意角度。

最后,从行文来看:鼓励学生辩证性地看问题,即既要有直面的勇气,也要有转身的智慧,但是必须分清主次,重点突出,避免观点模棱两可,自相矛盾。

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巷口,一台停着的电瓶车挡住了一辆小车的去路,小车司机在车上一个劲地按喇叭。过了一会儿,电瓶车主人匆匆上来准备推开电瓶车。小车司机忍不住愤怒地开口了:“按了半天你没听到吗,习惯怎么这么差,懂不懂规则?”电瓶车主人一听,也生气地回了句:“我在忙嘛,就分分钟的事,你就不能包容一下,自己动手推开?”小车司机又接了句:“你的车为什么要我推?”电瓶车主人也不甘示弱„„吵声越来越大,道路越来越堵,原本宁静的小巷在刺耳的吵嚷声中显得那么的不和谐。

类似的事情也许曾发生在你的身上或身边,读了这段文字你也许有所联想或思考,请选择一个角度,自拟标题,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文题解析】

针对此材料,可以从电瓶车主人的角度立意,可以从小车司机的角度立意,也可以从两者综合的角度立意。

从电瓶车主人的角度确定话题,如“规则意识”“方便自己与影响他人”“习惯是不是小事”等;从小车司机的角度确定话题,如

“指责与行动”“批判与建设”“他错与己错”等;从两者综合的角度确定话题,如“和谐取决于每个人”“自我反省”等。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断舍离”是日本家政咨询师山下英子所倡导的一种极简生活理念:通过“做减法”,“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执着,让自己生活在宽畅舒适的空间,从而寻求压力的缓解和心灵的释放。

这种生活理念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文题解析】

倡导物欲更少的简朴生活,以求释放更多的身心自由。也可以从人际交往角度,尚简尚真,摒弃烦琐礼节,;从学习角度,倡导去芜存菁,对一些已经过时的、实用价值不高的资料,对各种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勇于舍弃等。若从反面立意,倡导“加法”,观点深刻,符合主流价值观也算符合题意。

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到敌人的后方去;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农村

去,到边疆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城市去,到部队去,到能生活得好一点的地方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大学去,到夜校去,到能拿到文凭的地方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美国去,到英国去,到一切说外国话的地方去;2000年以后,到国企去,到外企去,到年薪百万的地方去;2010年以后,到机关去,到公务员队伍中去,到一辈子不失业的地方去。

“到哪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每个年代的人都会面临的问题,不同年代的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从上述材料不同年代人们的回答中你能看出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生活是一篇草稿。每个故事都是下一个故事的草稿,人们涂改来,涂改去,当弄得几乎干干净净没有了什么差错时,生活也就结束了。”法国年度畅销小说《没什么要紧》中的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发表你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

这是一句含蕴丰富,可以引发读者悠远想象的话。要想写好这篇由富有哲思的话引发出来的作文,首先就要深层次地挖掘话语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生活之所以多姿多彩,就在于每个人自己的生活草稿与其它人的生活草稿是不同的。不必强求千篇一律,更不必强求完美无缺。多一些个性化的抒写与思考,多一些顺其自然的发现与表达。硬性涂改,强求一致与完美,结果只能是干干净净的时候,也就是抱憾的时候。②生活,就算有差错,也没什么要紧的。要紧的是,我们要爱生活的这份底色——草稿。要把“草稿”里的喜怒哀乐,幻变成自己人生的财富,就算是一种错误,也能创造出美丽的色彩。③人的一生,会发生很多的错误,但也正是因为这些曾经的错误,让我们无法找出“原稿”,让我们也无法“一笔抹去”,所以,我们才更会去为曾经的拥有或者曾经身不由己的错误,写下动人的篇章。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野地里的树,生机勃勃,但是由它自由生长,最后可能成为一堆劈柴。公园里的树几经修剪之后看上去赏心悦目,但是可能就缺少了个性和活力。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文题解析】

在这则材料中,写了两种树:野地里的树和公园里的树。对比有何异同:野地里的树有活力却没有约束,公园里的树有美感却没有个性和活力。为何产生差别:野地里的树由它自由生长,公园里的树多次修剪。

作者的态度:批评,否定。作者立意思考:缺乏约束的树成为一堆劈柴,多次修剪的树缺少个性和活力,都不可取。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可见,约束与自由都是我们需要的。这才是这则材料告诉我们的本意。其次,我们要明确自己的态度,即认可材料中的意思还是不认可,或有其他看法。可以说,材料中表述的是存在的普遍的自然现象,我们应由自然现象推向人类社会,不难想到,人的世界里也是如此。因此,最为常见的立意是认可材料中的本意。且看一篇范文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趴在鱼缸里晒太阳的乌龟对刚被捕捞起来的鲥鱼说:“哎,你马上就要成为盘中佳肴,再也不能像我一样呼吸自由的空气了。”鲥鱼奄奄一息:“虽然我的生命短暂,但我至少领略过江海的辽远;你的生命再长,却从未欣赏过鱼缸外的山色湖光。”乌龟悠闲地踱了几步,笑着:{2017浙江卷高考作文题}.

“连生命都没有了,还拿什么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这个寓言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作文;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抄袭。

【立意分析】这则材料可采用多角度立意法,1.鲥鱼的角度:生命短暂,但充实,有意义;2.乌龟的角度:生命的可贵;生命的价值;3.整体分析:要正确认识自己。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如果你一直向上看,你就觉得自己在下面;如果你一直向下看,你就觉得自己在上面。”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分析】

写作指导:表层含义: “向上看”即仰视或抬头,“向下看”即俯视或低头;“在下面”即位置在下面,“在上面”即位置在上面。

深层含义:“向上看”可以理解为“目标远大”“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下面”可以理解为“看到不足和差距”,从而有一种向上的动力。“向上看”也可以理解为“目标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在下面”可以理解为“很渺小”,从而失去生活的信心。

深层含义:“向下看”可以理解为“关注那些生活艰难却不失信心和勇气的人们”,“在上面”可以理解为“自己还是幸福的”,从而获得信心和勇气。

“向下看”可以理解为“只看到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在上面”也可以理解为“自负、高高在上”,从而止步不前。

其次选择角度,鲜明立意。

可以选择第一句立意,可以选择第二句立意,也可以二者兼之立意,最后,要注意文题有写议论文的明确要求。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世纪老人、一代才女杨绛先生,百岁高龄笔耕不辍,被称为“史上最高龄的小说作者”。即便在她103岁生日之时,也要谢绝外界一切做寿之礼,以续写的书稿为自己贺寿。杨绛先生曾说:‘我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而现代著名女作家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对此,你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7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篇二

2017浙江高考语文模拟卷(精校)

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模拟卷

(高考试卷将根据学科考试说明命制,模拟卷仅供参考)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

全卷共8 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不能答在试题卷上。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书写,字体要工整,笔迹要清楚。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瓦莲卡的父亲是一位器宇不凡的老人,他脸色红润,神采熠熠,留着两撇雪白的尖端拳曲的髭(zī).须和同样雪白的、跟髭须连成一片的络(lào)腮胡子。 .

B.这些铜子儿是磨坊(fáng)主每次一个、两个地从杂货铺老板、菜贩那儿死乞白赖地硬扣下来的;人家.

虽没有明说,可自己总觉得这样锱铢必较未免太吝啬,当时脸都臊 (sào)红了。 .

C.那遍地的凄凄芳草,攒(cuán)动的游蜂浪蝶,如今都藏匿得无迹(jì)可寻;只有那几棵百年老树,依..

旧伸展着槎桠的秃枝,给雪后的夜色平添上几分悲凉、凄清。

D.他在脑中搜寻恰当(dàng)的话语,如同宝石商人在口袋中搜(sōu)索宝石,口袋中充满了放光眩目的珠玉奇宝,却因为数量太多了,反而选不出那自以为极好的一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清点故宫艺术珍藏工作起动后,封存的奇珍拱璧终于得以重见天日。[甲]其中有足以乱真的玉琢西瓜,有..

“雨过天青”色的瓷器,有经历三千年沧桑的铜器,还有皇帝御用的玉玺。

[乙]唐宋元明清历代名画,更是美不胜收。有些山水画,描写大自然的朝暾夕阴,气象万千;有些名家画的马惟妙惟肖,跃然纸上;鱼儿遨游水中,栩栩如生;鹅鸣鸡唱,如闻其声;竹影扶疏,迎风摇曳;荷塘新叶,晨露欲滴;兰蕙飘香,清芬可挹。[丙]中国的名画,不仅力求形似,而且要表现动态、声音、....

色泽等特征,希望启发想象、甚至激发情感。换一句话说,就是要模写事物的神韵。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动 B.美不胜收 C.清芬可挹 D.甚至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这个节目获得了观众的好评,究其原因,主要是它不靠评委摆噱头,而是着力于回到纯粹的音乐本

质所带来的。

B.在能源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的同时,如何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成为能源企业面

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C.万有引力是已知物理世界中最弱的力,它的很多特征尽管类似电磁波,但是对它的波动性的探测却

比登天还难。

D.高铁乘务员除了要掌握客运服务的基本常识,还要掌握英、日、法甚至手语等多个语种,以便为乘客

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5.下面这份申请书的正文存在一些问题。请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重新拟写。(不超过30个字)(3分)

老师,我记得学生证是放在家里的,但翻箱倒柜都没找着。我这人比较马虎,可能是乱塞乱放弄丢了,今后我会注意改正。现在我需要学生证办理公交卡,麻烦老师补发给我吧。谢谢老师!

申请书

校学生处: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申请人:×年级×班××

×年×月×日

6.想象自己是冬日原野上的一棵树,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一段文字,表达对寒冷、干燥的感受。要求:

①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②不少于100个字。(6分)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这句话精辟概括了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结合自然环境的方法。规划就是寻找和把握自然环境原本的巧妙秩序,人工建设只是“黠缀”在这个秩序之中。规划看似着力在人工,其深处奥妙则是对人工与自然关系的推敲;自然貌似在人工之外,其实早在设计的观照之中。

这一理念体现在许多结合自然山水的具体规划设计手法中。无论城内、城外,只要是自然环境中的形胜之地,皆被规划者驻目留心,将人工建设与之联系为一个整体。例如在城外大尺度的山水环境处理上,

就有“天阙”模式。秦代就有成阳的“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及彭县的“见两山对如阙”。汉代的长安、六朝的建康、隋朝的洛阳等都城规划皆循此模式,将城市中的重要建筑与“天阙”相通。明清时,依然有不少城市运用“天阚”模式,例如安徽庐江县,就是以文庙作为城市的中心,背靠城外的塔山,南面直向城南的福泉、风台二山。不仅大的城市格局如此,就是百姓的屋宇建设也有结合山水远景的习惯,所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正是此意。

当然,有些城市本身就坐落在山上或水乡,自然与山水就有更为紧密的融合。重庆是山城, “沿江为池,凿岩为城”;若在水乡,城市规划必然结合水来进行,苏州、无锡、绍兴、温州等城市都是结合水进行城市规划的典范。《弘治温州府志》曾对水城建设的缘由、特色以及便民之利进行了详细论述: “一坊一架,舟楫必迭。可濯可烹,居者有澡洁之利;可载可泛,行者无负载之劳。”

有两幅图对当今很有启发。一幅是北宋吕大防的《长安图》,另一幅是清代四川南充的《四境图》。《长安图》为现存最早的中国石刻城市图,此图按照比例尺绘制了城市部分,将南部秦岭绘制于图上。吕大防在《长安图》题记中提到“城内周折法,城外取容”的画法。这种“内折外容”的表达方式既关注城内建设部分的比例,又把城外大尺度的山水环境标示在图上,清楚表明城内建设与城外山水的关系。清咸丰七年的《南充县志》中收录了《四境图》,分别画了城市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山水人文胜迹。其实这四幅图就是对城市四向山水人文胜迹及其风景的一个评价。虽然《四境图》不是专为规划设计而绘,但它体现了在长期发展中积累起来的中国人观照城市、观照环境的方式,告诫城市规划者应兼顾内外,进行整体经营,重视城市与四向风景的关系,很好地体现了中国规划设计的“四望”传统。

7.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的一项是(3分) ..

A.安徽庐江县的城市格局

B.重庆“沿江为池,凿岩为城”

C.温州“一坊一渠,舟楫必达”

D.《长安图》“内折外容”法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城市规划都以自然山水为主,人工为辅,致力于对自然环境秩序的把握。

B.以自然形胜之地为城市规划的中心,使人工建筑与之相通的模式就是“天阙”模式

C.苏州、绍兴等城市坐落在水乡,与水结合得紧密巧妙,成为水乡城市规划的典范。

D.《四境图》虽不是专为规划而绘,但它对城市山水名胜的评价,对当今很有启发。

9.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观点,并作简要评价。(4分)

{2017浙江卷高考作文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故乡眼

凸凹

回望故乡,它的存在,依托于几个老物件:一口古井、一盘石碾、一棵老柳树和老柳树身上悬挂的钟。 这些故乡的标志,对故乡人来说,那时与今天,所蕴含的意义有大不同。因为不同,所以故乡永在。 那口古井,是村里的唯一水源,因为年代久远,村里的老人也无人能讲得清它的来历。好像它是个天然的存在。即便是古井,也不长青苔,也不深,一人多高,清澈见底。一些怨妇也不在此寻短见,因为它清浅,不存留死亡。所以这口井,始终纯净。

在平常年份,虽供奉全村人畜的饮用,也不见水位下降,好像它用之不竭。只有到了大旱之年,人们才对它有了深刻记忆,才觉得它是人畜的生命之源。持续的干旱,使井水干涸,人们取水,要下到井底。井底有一凹陷,是水眼,洇着一汪水,只能容得下一把瓢,舀过一瓢之后,要等待片刻,等到它重新盈满,才能再舀。这么一个小小的凹陷,人们总担心它会被舀干了,有危悬一线的恐惧。但它总是不能被舀断,舀过又汪上,不让人绝望。古井就是这样维系着全村人的生存,让人惊惧着也感恩着。

到了平原,到了水量丰沛的地方,人们田望,不禁感慨:故乡的井才真的是井呢,它让人感到水的存在,懂得珍惜。

故乡的石碾与古井一样,也久远得不知来历。也因为是唯一,它要昼夜碾动。石碾的背后,是一堵石头花茬的墙,在墙缝里从上到下依次插着一把一把的笤帚,这是村人约定俗成的秩序证明。张三碾完了谷物,就把代表自己的那把笤帚取走,把下边那把移上来,意思是该你李四了。其实各家各户的笤帚都有相同的形状,上眼看去,并没有绝对的区别。然而,先后的秩序却从来都没乱过。

现在看来,故乡的石碾规定了本分的重量,提醒人们,和谐的生活,不是靠外在的法典和制约而形成的,关键的是每个人都自觉地养成和谐的信念,守信、守诚。故乡人对我说,“慧”字是“心”字上边有个向里的笤帚,这就形象地告诫人们,生活的智慧,源于时时能够清扫自己心灵的杂质,是自我的修炼,方使生活和事业都能双双有丰硕所得。

说到故乡的老柳树,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儿时的那棵老柳树遭过一次雷劈,后来就朽了。但是从它的侧畔,又萌发了新芽,多年之后,也壮大、也老,延续了原来的地标形状。村里也不做严格的区分,认为它从来就是“本来”的那株。如此一来,就乡情凝聚,即便是游子归来,也能找到过去的来路。

至于老柳树上的那口钟,其实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钟,它只是一块铸铁,能敲出钟声。对这口钟,人们特别留恋。因为在过去的日子,它既带来公平,也激活了勤勉。无论尊幼、无论贫富、无论男女,只要它一响,你就得起床出工,不能懒。村里发生了事情,它一旦响过, 就代表着对众人的召唤,一个不缺地参与论辩。统一意志、辨明是非、警示行为——它让村里人有“整体”的概念,不能游离其外,各行其是。

现在再看那口钟,不禁生出化不开的忧伤。过去的钟,天天要经受敲打,所以钟的表面闪闪发光、伤痕累累。但是,它不疼,因为被击打,它所以欢快,而欢快的响声给人的生活带来警醒,让人活得清明。而今天的钟被闲置了,锈迹斑斑,不过是一块废铁。所以我感到,它特别疼。因为死痂的下面,往往是不流通的血脉,预示着肌体的败腐。不被敲响的钟,意味着它已心死,是更深刻的疼痛。

而没有钟声响起的日子,常常是死寂、慵懒、昏聩这类东西无声登场。

所以我想,在生活中,怎么能够容忍没有钟声敲响的时光?

(本文有删改)

10.为什么“古井”会让人抱有既“惊惧”又“感恩”的情感态度?(4分)

11.如何理解作者写到“故乡的石碾”时提及“笤帚”和“慧”字?(4分)

12.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6分)

13.本文为什么以“故乡眼”为题?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綦叔厚尚书登第后,僦马出谒,道过一坊曲,适与卖药翁相值。药架甚华楚,上列白陶缶数十,陈熟药其...

中,盖新洁饰而出者。马惊触之,翁仆地,缶碎者几半,綦下马愧谢。 .

翁,市井人也,轻而倨。不问所从来,摔其裾,教而责之曰:“君在此尝见太师出入乎?从者唱呼以..百数,街卒持杖前诃,两岸坐者皆起立,行人望尘敛避。亦尝见大尹出乎?武士狱卒,传呼相衔,吾曹见..

其节,奔走不暇。今君独跨敝马,孑孑而来,使我何由相避?”凡侮诮数百言。恶少观者如堵。 .

綦素有谐辨,不为动色,徐徐对之曰:“翁翁责我甚当,我罪多矣。为马所累,顾无可奈何。然人生富贵.

自有时,我岂不愿为宰相'?岂不愿为大尹?但方得一官,何敢觊望?翁不见井子刘家药肆乎?高门赫然,正面大屋七间,吾虽不善骑,必不至单马撞入,误触器物也。”恶少皆大笑称善,翁亦羞沮,以俚语谓綦曰:“也得,也得。”遂释之。井子者,刘氏所居,京师大药肆也,故綦用以为答。

(洪迈《夷坚丙志》卷14《綦叔厚》)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适与卖药翁相值值:碰上。 .

B.药架甚华楚华楚:华美整洁 ..

2017浙江卷高考作文题篇三

2017年浙江省高考样卷(含答案)

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含答案)

语文模拟卷

(高考试卷将根据学科考试说明命制,模拟卷仅供参考)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

全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答题不能答在试题卷上。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书写,字体要工整,笔迹要清楚。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瓦莲卡的父亲是一位器宇不凡的老人,他脸色红润,神采熠熠,留着两撇雪白的尖端拳曲的髭(zī)须和同样雪白的、跟髭须连成一片的络(lào)腮胡子。 ..

B. 这些铜子儿是磨坊(fánɡ)主每次一个、两个地从杂货铺老板、菜贩那儿死乞白赖地硬扣下.

来的;人家虽没有明说,可自己总觉得这样锱铢必较未免太吝啬,当时脸都臊(sào)红了。 .

C. 那遍地的凄凄芳草,攒(cuán)动的游蜂浪蝶,如今都藏匿得无迹(jì)可寻;只有那几棵..

百年老树,依旧伸展着槎桠的秃枝,给雪后的夜色平添上几分悲凉、凄清。

D. 他在脑中搜寻恰当(dànɡ)的话语,如同宝石商人在口袋中搜(sōu)索宝石,口袋中充满..

了放光眩目的珠玉奇宝,却因为数量太多了,反而选不出那自以为极好的一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 题。

清点故宫艺术珍藏工作起动后,封存的奇珍拱璧终于得以重见天日。[甲]其中有足以乱真的玉..

琢西瓜,有“雨过天青”色的瓷器,有经历三千年沧桑的铜器,还有皇帝御用的玉玺。

[乙]唐宋元明清历代名画,更是美不胜收。有些山水画,描写大自然的朝暾夕阴,气象万千;有些名家画的马惟妙惟肖,跃然纸上;鱼儿遨游水中,栩栩如生;鹅鸣鸡唱,如闻其声;竹影扶疏,迎风摇曳;荷塘新叶,晨露欲滴;兰蕙飘香,清芬可挹。[丙]中国的名画,不仅力求形似,而且要....

表现动态、声音、色泽等特征,希望启发想象、甚至激发情感。换一句话说,就是要模写事物的神韵。

2.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起动 B.美不胜收 C.清芬可挹 D.甚至

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 分)

A. 这个节目获得了观众的好评,究其原因,主要是它不靠评委摆噱头,而是着力于回到纯粹的音乐本质所带来的。

B.在能源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的同时,如何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成为能源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C.万有引力是已知物理世界中最弱的力,它的很多特征尽管类似电磁波,但是对它的波动性的探测却比登天还难。

D.高铁乘务员除了要掌握客运服务的基本常识,还要掌握英、日、法甚至手语等多个语种,以

便为乘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5. 下面这份申请书的正文存在一些问题。请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重新拟写。(不超过 30个字)(3 分)

老师,我记得学生证是放在家里的,但翻箱倒柜都没找着。我这人比较马虎,可能是乱塞乱放弄丢了,今后我会注意改正。现在我需要学生证办理公交卡,麻烦老师补发给我吧。谢谢老师!

申请书

校学生处:

□□□□□□□□□□□□□□□□□□□□□□□□□□□□□□

申请人:×年级×班 ××

×年×月×日

6. 想象自己是冬日原野上的一棵树,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一段文字,表达对寒冷、干燥的感受。要求:①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②不少于 100 个字。(6 分)

□□□□□□□□□□□□□□□□□□□□□□□□□□□□□□□□□□□□□

二、现代文阅读(共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0 分) “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这句话精辟概括了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结合自然环境的方法。规划就是寻找和把握自然环境原本的巧妙秩序,人工建设只是“黠缀”在这个秩序之中。规划看似着力在人工,其深处奥妙则是对人工与自然关系的推敲;自然貌似在人工之外,其实早在设计的观照之中。{2017浙江卷高考作文题}.

这一理念体现在许多结合自然山水的具体规划设计手法中。无论城内、城外,只要是自然环境中的形胜之地,皆被规划者驻目留心,将人工建设与之联系为一个整体。例如在城外大尺度的山水环境处理上,就有“天阙”模式。秦代就有咸阳的“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及彭县的“见两山对如阙”。汉代的长安、六朝的建康、隋朝的洛阳等都城规划皆循此模式,将城市中的重要建筑与“天阙”相通。明清时,依然有不少城市运用“天阙”模式,例如安徽庐江县,就是以文庙作为城市的中心,背靠城外的塔山,南面直向城南的福泉、凤台二山。不仅大的城市格局如此,就是百姓的屋宇建设也有结合山水远景的习惯,所谓“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正是此意。

当然,有些城市本身就坐落在山上或水乡,自然与山水就有更为紧密的融合。重庆是山城,“沿江为池,凿岩为城”;若在水乡,城市规划必然结合水来进行,苏州、无锡、绍兴、温州等城市都是结合水进行城市规划的典范。《弘治温州府志》曾对水城建设的缘由、特色以及便民之利进行了详细论述:“一坊一渠,舟楫必达。可濯可烹,居者有澡洁之利;可载可泛,行者无负载之劳。”

有两幅图对当今很有启发。一幅是北宋吕大防的《长安图》,另一幅是清代四川南充的《四境图》。《长安图》为现存最早的中国石刻城市图,此图按照比例尺绘制了城市部分,将南部秦岭绘制于图上。吕大防在《长安图》题记中提到“城内用折法,城外取容”的画法。这种“内折外容”的表达方式既关注城内建设部分的比例,又把城外大尺度的山水环境标示在图上,清楚表明城内建设与城外山水的关系。清咸丰七年的《南充县志》中收录了《四境图》,分别画了城市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山水人文胜迹。其实这四幅图就是对城市四向山水人文胜迹及其风景的一个评价。虽然《四境图》不是专为规划设计而绘,但它体现了在长期发展中积累起来的中国人观照城市、观照环境的方式,告诫城市规划者应兼顾内外,进行整体经营,重视城市与四向风景的关系,很好地体现了中国规划设计的“四望”传统。

7.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天造地设之巧,在人善于黠缀耳”的一项是( )(3 分)

A.安徽庐江县的城市格局

B.重庆“沿江为池,凿岩为城”

C.温州“一坊一渠,舟楫必达”

D.《长安图》“内折外容”法

8.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传统城市规划都以自然山水为主,人工为辅,致力于对自然环境秩序的把握。

B.以自然形胜之地为城市规划的中心,使人工建筑与之相通的模式就是“天阙”模式。

C.苏州、绍兴等城市坐落在水乡,与水结合得紧密巧妙,成为水乡城市规划的典范。

D.《四境图》虽不是专为规划而绘,但它对城市山水名胜的评价,对当今很有启发。

9.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观点,并作简要评价。(4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20 分)

故乡眼{2017浙江卷高考作文题}.

凸凹

回望故乡,它的存在,依托于几个老物件:一口古井、一盘石碾、一棵老柳树和老柳树身上悬挂的钟。

这些故乡的标志,对故乡人来说,那时与今天,所蕴含的意义有大不同。因为不同,所以故乡永在。

那口古井,是村里的唯一水源,因为年代久远,村里的老人也无人能讲得清它的来历。

好像它是个天然的存在。即便是古井,也不长青苔,也不深,一人多高,清澈见底。一些怨妇也不在此寻短见,因为它清浅,不存留死亡。所以这口井,始终纯净。

在平常年份,虽供奉全村人畜的饮用,也不见水位下降,好像它用之不竭。只有到了大旱之年,人们才对它有了深刻记忆,才觉得它是人畜的生命之源。持续的干旱,使井水干涸,人们取水,要下到井底。井底有一凹陷,是水眼,洇着一汪水,只能容得下一把瓢,舀过一瓢之后,要等待片刻,等到它重新盈满,才能再舀。这么一个小小的凹陷,人们总担心它会被舀干了,有危悬一线的恐惧。但它总是不能被舀断,舀过又汪上,不让人绝望。

古井就是这样维系着全村人的生存,让人惊惧着也感恩着。

到了平原,到了水量丰沛的地方,人们回望,不禁感慨:故乡的井才真的是井呢,它让人感到水的存在,懂得珍惜。

故乡的石碾与古井一样,也久远得不知来历。也因为是唯一,它要昼夜碾动。石碾的背后,是一堵石头花茬的墙,在墙缝里从上到下依次插着一把一把的笤帚,这是村人约定俗成的秩序证明。张三碾完了谷物,就把代表自己的那把笤帚取走,把下边那把移上来,意思是该你李四了。其实各家各户的笤帚都有相同的形状,上眼看去,并没有绝对的区别。

然而,先后的秩序却从来都没乱过。

现在看来,故乡的石碾规定了本分的重量,提醒人们,和谐的生活,不是靠外在的法典和制约而形成的,关键的是每个人都自觉地养成和谐的信念,守信、守诚。故乡人对我说,“慧”字是“心”字上边有个向里的笤帚,这就形象地告诫人们,生活的智慧,源于时时能够清扫自己心灵的杂质,是自我的修炼,方使生活和事业都能双双有丰硕所得。

说到故乡的老柳树,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儿时的那棵老柳树遭过一次雷劈,后来就朽了。但是从它的侧畔,又萌发了新芽,多年之后,也壮大、也老,延续了原来的地标形状。村里也不做严格的区分,认为它从来就是“本来”的那株。如此一来,就乡情凝聚,即便是游子归来,也能找到过去的来路。

至于老柳树上的那口钟,其实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钟,它只是一块铸铁,能敲出钟声。对这口钟,人们特别留恋。因为在过去的日子,它既带来公平,也激活了勤勉。无论尊幼、无论贫富、无论男女,只要它一响,你就得起床出工,不能懒。村里发生了事情,它一旦响过, 就代表着对众人的召唤,一个不缺地参与论辩。统一意志、 辨明是非、警示行为——它让村里人有“整体”的概念,不能游离其外,各行其是。 现在再看那口钟,不禁生出化不开的忧伤。过去的钟,天天要经受敲打,所以钟的表面闪闪发

光、伤痕累累。但是,它不疼,因为被击打,它所以欢快,而欢快的响声给人的生活带来警醒,让人活得清明。而今天的钟被闲置了,锈迹斑斑,不过是一块废铁。所以我感到,它特别疼。因为死痂的下面,往往是不流通的血脉,预示着肌体的败腐。不被敲响的钟,意味着它已心死,是更深刻的疼痛。

而没有钟声响起的日子,常常是死寂、慵懒、昏聩这类东西无声登场。

所以我想,在生活中,怎么能够容忍没有钟声敲响的时光?

{2017浙江卷高考作文题}.

(本文有删改)

10. 为什么“古井”会让人抱有既“惊惧”又“感恩”的情感态度?(4 分)

11. 如何理解作者写到“故乡的石碾”时提及“笤帚”和“慧”字?(4 分)

12.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6 分)

13.本文为什么以“故乡眼”为题?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20 分)

綦叔厚尚书登第后,僦马出谒,道过一坊曲,适与卖药翁相值。药架甚华楚,上列白陶缶数十,...

陈熟药其中,盖新洁饰而出者。马惊触之,翁仆地,缶碎者几半,綦下马愧谢。 .

翁,市井人也,轻而倨。不问所从来,捽其裾,数而责之曰:“君在此尝见太师出入乎?从者.

唱呼以百数,街卒持杖前诃,两岸坐者皆起立,行人望尘敛避。亦尝见大尹出乎?武士狱卒,传呼...

相衔,吾曹见其节,奔走不暇。今君独跨敝马,孑孑而来,使我何由相避?”凡侮诮数百言。恶少观者如堵。 .

綦素有谐辨,不为动色,徐徐对之曰:“翁翁责我甚当,我罪多矣。为马所累,顾无可奈何。.然人生富贵自有时,我岂不愿为宰相?岂不愿为大尹?但方得一官,何敢觊望?翁不见井子刘家药肆乎?高门赫然,正面大屋七间,吾虽不善骑,必不至单马撞入,误触器物也。”恶少皆大笑称善,翁亦羞沮,以俚语谓綦曰:“也得,也得。”遂释之。井子者,刘氏所居,京师大药肆也,故綦用以为答。

(洪迈《夷坚丙志》卷 14《綦叔厚》)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适与卖药翁相值 值:碰上。 .

B.药架甚华楚 华楚:华美整洁。 ..

C.行人望尘敛避 敛避:退避。 ..

D.恶少观者如堵 堵:堵塞。 .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 盖新洁饰而出者 小学而大遗 B. 捽其裾 人亦念其家 ....

C. 从者唱呼以百数 臣具以表闻 D. 不为动色 则芥为之舟 ....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卖药翁被撞倒后,拉扯着綦叔厚责备不已,话语尖刻,表现出“轻而倨”的一面,最后被綦叔厚说得无言以对,用俚语解嘲了事,又表现出拙朴的一面。

B. 綦叔厚先赔礼道歉,示人以弱,然后巧妙表明自己的官员身份,让对方产生敬畏感,最后反唇相讥,令对方“羞沮”退让,表现出老练高明的言语技巧。

C. 文章以记言为主,叙事描写简洁生动,惊马冲撞药缶、老翁的不依不饶、綦叔厚的不动声色、市井人众的围观等,都很有现场感,仿佛令人置身于里坊街巷之间。

D. 文章主要记载了綦叔厚以谐辨对答解围的轶事,但卖药翁的话语却反映了太师、大尹出行时前呼后拥的做派,折射出当时高官的盛气骄横及对百姓的骚扰。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今君独跨敝马,孑孑而来,使我何由相避?(4 分)

(2)翁翁责我甚当,我罪多矣。为马所累,顾无可奈何。(4 分)

18.用“/”给下面文字断句。(3 分)

是 故 明 乎 为 君 之 职 分 则 唐 虞 之 世 人 人 能 让 许 由 务 光 非绝 尘 也 不 明 乎 为 君 之 职 分 则 市 井 之 间 人 人 可 欲 许 由 务 光 所以 旷 后 世 而 不 闻 也

(黄宗羲《原君》)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9—20 题。(8 分)

①水调歌头.沧浪亭

(宋)苏舜钦

②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 ,忽有扁舟急桨,撇

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 ③傍青纶 。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2017浙江卷高考作文题}.

【注】①沧浪亭:苏舜钦得罪免官,隐于苏州,建沧浪亭,自号“沧浪翁”。②陶朱张翰:陶朱,史载越国大夫范蠡辅勾践灭吴后,弃官泛舟五湖,后居于陶,经商致富,天下称陶朱公。张翰,西晋人,在洛阳见秋风起,思念家乡苏州的菰菜羹、鲈鱼脍,遂弃官而归。③青纶:佩系官印的青色绶带,借指官员。

19.简析上阕中景物描写的作用。(4 分)

20.简析下阕中词人的复杂心态。(4 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 题。(6 分)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

义,利也。(《墨子.经说上》)

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

21.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墨家对“义”的不同理解。(3 分)

22. 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儒家之“义”或墨家之“义”的看法。(3 分)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6 分)

(1)屈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以见放。”(《楚辞·渔父》)

(2)草创未就,_____________,惜其不成,__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2017江苏高考作文偏题
下一篇:2017潍坊中考作文题目
Copyright 学习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